antonio banderas官网:了解你身边物美价廉的药物之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3:01:19
胡  桃来源:为胡桃科植物胡桃(Juglans  regia  L.)干燥种仁。人工种植。采集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胡桃仁:将鲜核桃外面的肉质果皮沤烂除去,洗净,砸破核,取净仁即为成品。分心木:砸破核取仁时,取出中间的木质种隔,晒干即为成品。青龙衣:夏秋间果实未成熟时,采集肉质外果皮,鲜用或晒干。                胡桃仁性味:性温。主要成分:含脂肪油40~50%,其中主要为亚油酸,另含蛋白质,又含多种维生素。药理作用:温肺润肠,补养气血,其作用为利尿、通便、镇咳、滋养强壮,从其所含成分看,确有较高营养价值。制剂:胡桃仁焦油糊:可治皮炎、湿疹等。制法:仁捣碎,在铁锅人炒焦出油,研成油糊状,冷后与氧化锌糊剂配成30~50%焦油氧化锌糊剂外搽,同时采用一般脱敏疗法。30%糊剂适用于皮炎、湿疹的亚急性期及婴儿湿疹,50%糊剂适用于皮炎、湿疹的渗出期。外搽时,如患处渗出液不多、糜烂不重时,宜均匀薄敷,并在糊面撒上滑石粉一层,不需包扎。若渗出液较多时,则需厚敷,用纱布包扎。每日搽药1~2次。换药时不宜用水洗,若约垢太多可用无刺激性的植物油轻轻洗拭后再搽药。对接触性皮炎效果较好,其次为脂溢皮炎及湿疹。本剂有收敛、消炎、抑制渗出和安抚止痒等作用,无局部刺激或其他副作用(即使用纯胡桃仁焦油亦如此),可代替操作较繁琐的湿敷,特别是婴儿湿疹渗出期不便于湿敷时,采用本剂外搽较为方便。临床应用:适宜于老人和体弱者作滋补用。(1)治肾虚喘咳(如喘息性慢性气管炎),前人常配杞子、沙参以清补,配紫菀、款冬花以止嗽,或单吃核桃肉,每日1~2个,连服1~2个月。现代有报道用核桃肉配蜥蜴治痰湿型慢性气管炎,对镇咳、化痰、平喘有一定作用,且能改善食欲和睡眠,方如核桃马蛇子汤。(2)治肾虚腰痛、腿软,常配其他补肾药,如杜仲、补脂等。(3)治老人气虚便秘(习惯性便秘),可于每晚临睡前,用生核桃肉4~5枚,拌少许蜜糖送服。使用注意:(1)热证咳嗽,大便溏泄不宜用;(2)习惯上认为核桃肉不宜与浓茶同服;(3)前人经验认为以核桃肉养血则去皮,止喘则留皮。其薄皮虽有涩味,但敛肺定喘之力较好,应连皮服。为减轻涩味,可配少许红沙糖或大枣同服。用量:2钱~1两。处方举例:(1)核桃马蛇子汤(天津和平区卫生局):马蛇子粉2~3分(冲服)核桃肉2钱、大枣3枚、水煎服。(2)体虚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大便干燥:胡桃仁四两,甜杏仁一两,捣烂如泥,加蜂蜜、生姜汁适量,捣匀,每天临睡前嚼服三钱。(3)慢性中耳炎,耳流脓水;或鼓膜炎,耳内干痛:胡桃仁适量,捣烂,挤油,滴入耳内,每次二至三滴,每天二至三次。滴耳前,要用棉栓将外耳道拭净。                        分心木分心木可治遗精:每次用三钱,水煎服。                     青龙衣青龙衣可治牛皮癣和鱼鳞癣,荷叶癣,秃疮:用鲜的刮去最外层的薄皮,趁湿擦患处,每天擦三次,可连用十至二十天,如无鲜者,可用干皮煎汤洗患外。                        柿  树为柿树科植物(Diospyros  kaki  L .f .)。人工栽培。                        柿   蒂别名:柿子把。药物来源:本品为柿子的蒂(宿存花萼)。本区有栽培。采集加工:冬季加工柿饼时收集摘落的柿子蒂,晒干即为成品。性味功能:性温,味苦。能止呃。药理作用:止呕、止呃。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胃寒气滞所致的呃逆,配丁香更能加强祛寒止呃作用,方如丁香柿蒂汤。又可用柿蒂、竹茹、木香、代赭石各1钱,共为细末,分三次量用开水冲服治呃逆。用量:1~3钱。                       柿    霜药物来源:本品为饼上的白霜。采集加工:收集柿饼表面渗出的白霜,放入锅中熬炼,至成糖稀状时倒出,晾入成干时铲下,晾至足干。成品色白,味甜。主要成分:主要为甘露糖醇。性味功能:性寒,味甘。能去火,生津止渴。主治应用:咽喉炎,口舌生疮:柿霜三钱,口含咽下,每天二次。常用量:一至三钱。                       苦   楝来源:苦楝(Melia   azedarch   L.)为楝科,楝属落叶乔木。人工栽培。识别特征:体态:落叶乔木。小枝有星状毛。叶:叶互生,单数2回少有3回羽状复叶;小叶长圆状卵形,基部微偏斜,边缘有齿。花果:花序圆锥状,长达六寸。花多数,有香味,淡紫色。核桃球状卵形,长三至四分半,熟时黄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田野及路边。分布于华山、华东、中南及西南地区。本区有栽培。                        苦楝根皮处方名:苦楝根皮。来源:为楝科植物楝树或川楝(M .  toosendan   Sieb. et  Zucc.)干燥根皮。采集加工:药用树皮及根皮。春夏间将树伐倒,挖出树根,剥取树皮及根皮,去掉粗皮与泥土,晒干。成品紫褐色。炮制:洗净,稍浸,闷透,切丝,晒干。自用可趁鲜切丝,晒干。性味:味苦,性寒,有毒。主要成分:驱虫(主要对蛔虫)、止泻。临床应用:治疗肠道蛔虫病,驱虫率约为75~87%,阴转率约80%。疗效比干皮高。其煎剂的驱虫率也比使君子和槟榔高。可单用或配槟榔等,方如胆道蛔虫汤。无明显副作用,对驱除晓虫,也有一定效果。用量:1~5钱。过量可有面红、思睡等反应。处方举例:(1)胆道蛔虫汤:苦楝根皮5钱、槟榔5钱、使君子肉3钱,水煎服,每天一次,空肚服,可连服二至三天。儿童用量酌减。 (2)滴虫性阴道炎,阴道瘙痒,白带:干苦楝皮一两,水煎熏洗阴道,每天一至二次。                       苦楝子采集加工:药用果实。冬季用竿打落经霜变黄的果实,除去枝梗,晒干即为成品。用时打碎。性味功能:性寒,味苦;有小毒。能止痛,驱虫。主治应用:(1)睾丸上连小肚子痛:苦楝子三钱,木香、茴香各二钱,吴茱萸一钱,水煎服。(2)蛔虫病,腹痛:苦楝子三钱,芜荑一钱五分,水煎服。常用量:一钱五分至三钱。                   黄      柏处方名:黄柏、川柏。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or.)或黄皮树(P.Chinense  Schneid.)除去栓皮的干燥树皮。识别特征:体态:落叶乔木,树皮厚,浅灰至灰褐色,有深纵裂,外层木栓质发达,内皮鲜黄色。叶:叶对生,单数羽状;小叶5~13片,长圆状针形。花果:花雌雄异株,成顶生圆锥花序,小而黄绿色。果为浆果状核果,圆球形,熟时紫黑色。生境分布:生于山林。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河南等省区。本区有栽培。炮制:洗净,闷透,横切丝,晒干。自用可趁鲜切丝,晒干。盐黄柏:黄柏丝10斤,盐3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拌匀,炒至老黄色,晾干。性味功能:性寒,味苦。能清热,去火。主要成分:含小  硷、黄柏酮(C26H30O7)、黄柏内酯(C26H30O8)、白藓脑交酯(C28H30O9)。药理作用:(1)抗菌:体外试验对葡萄菌抑制作用最强,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和链球菌也有较强的杀菌作用。(2)抗真菌:作用类似黄连,但效力较弱。(3)收敛消炎:动物实验证实黄柏可减轻局部充血。此外,还有利尿、健胃,外用促进皮下溢血吸收等作用。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湿热”下注而成的足痿(大致相当于感染性周围神经炎、脊髓神经根炎等),下肢瘫痪麻木,有心胸烦热,口燥咽干,大便燥结等症状者,以黄柏配苍术清湿热(作用原理未完全明了),即二妙散,再加牛膝名三妙散,效果更好,可以此为基本方,再随证加牛腾名三妙散,效果更好,可以此为基本方,再随证加用适当药物。(2)用于治疗热痢。可单用,或配白头翁、秦皮。(3)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全身发黄,发热,有头汗)。可配栀子,方如栀子柏皮汤,但常要加配其它清热燥湿药。(4)用于治疗阴虚火旺,潮热骨蒸。可配知母以泻肾火,方如知柏八味丸、大补阴丸。(5)用于治疗湿热所致辞的黄浊白带。可配芡实、白果等,方如易黄汤。(6)用于治疗皮肤湿热(疮疖、湿疹等)。可配苦参、荆芥、苏叶等内服兼外洗,或湿敷。也可用黄柏粉1钱,配青黛粉1钱、石膏粉1两,用麻油调搽湿疹。用量:内服1~4钱;外用适量。处方举例:(1)三妙散(《医学正宗》):黄柏3钱、苍术3钱、牛膝3钱、研末内服,或入汤剂配合其它药。(2)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栀子2钱、黄柏2钱、甘草1钱、水煎服。(3)大补阴丸(《丹溪心法》):黄柏4钱、知母4钱、熟地6钱、龟板6钱、水煎服(如能加用猪脊髓更好)。(4)易黄汤(《衷中参西录》):黄柏2钱、白果4钱(打)、芡实5钱、淮山5钱、车前子2钱(布包)水煎服。(5)急性细菌痢疾,急性胃肠炎:黄柏三钱,木香二钱,水煎服。(6)脓皰疮,湿烂痛痒:黄柏适量,研末,敷患处,或油调敷患处,或油调敷患处。每天一至二次。制剂:(1)止痢散:将黄柏200克、秦皮300克及翻白草450克,共水煎二次,合并煎液,用小火浓缩成膏状,另将黄柏100克细粉加入膏中,拌匀,低温焙干,研成细粉即得。治肠炎、痢疾,日服3次,每服1.0~2.0。(2)三黄油膏:将黄芩、大黄各10克研细,过筛,混匀,加植物油调成适宜稠度即得。用于皮肤化脓性感染,涂敷患处。(3)东方一号药膏:由黄柏、虎杖、苍术、木瓜、元胡、地榆、防己、郁金、煅甘石、煅石膏、白及、冰片及少许防腐剂配成的灰棕色粘厚软膏,有排脓、拔毒、去腐、生肌作用。适用于烧烫伤、挫裂创口、老烂脚、褥疮、术后创口感染、冻疮溃烂、慢性湿疹、疮疖等。用法:将药膏在半透明纸(或其它不渗油的纸)上涂一薄层。剪成小块,叠瓦式贴于创面,在药纸处覆盖纱布(若创面较深,需用棉花垫于药纸外层),再用绷带扎紧,使药膏与创面充分接触,便于分泌物外渗。分泌物多时,每日换药一次,否则,2~3日换药一次即可。本品应贮放阴凉处,防止过热及受冻                            秦      皮处方名:秦皮。来源: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辽秦皮)(Fraxinus  rhynchopylla  Hance)的干皮枝皮或胡桃科植物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枝皮。(1)苦枥白蜡树别名:大叶苦枥、大叶、花曲柳。识别特征:体态:落叶小乔木,树皮灰褐色或暗灰色;枝暗灰色。叶:叶为单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3—7,阔卵形至椭圆状倒卵形,通常长一寸六分至三寸余,边缘有浅锯齿,叶柄基部有褐黄色柔毛。花果: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钟状或杯状,无花冠。翅果倒披针形,翅稍长于果。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中,也有栽培。分布于东北、华北、中南及陕西、江苏、江西、贵州、四川等省区。本区有栽培。(2)核桃楸:别名:楸子树、楸皮腰、山核桃皮。识别特征:体态:落叶乔木,树皮灰色或暗灰色,枝粗壮,幼枝有柔腺毛。叶:叶为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叶轴均有腺毛;小叶9—17片,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边缘有细锯齿,背面密生短毛。花果: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葇荑状,下垂,腋生;雌花序顶生,直立,轴有密毛,有花5—10朵。核果卵圆形,数枚生于果序上,无柄,外果皮有密腺毛,内果皮坚硬,有和不规则浅沟。生境分布:多生于土质肥厚、湿润、排水良好的沟谷两旁或山坡上,也有栽培。分布于东北、河北、山西、甘肃等省区。采集加工:药用树皮。春秋两季采剥枝皮或干皮,晒干。成品外皮棕色,带有斑点。炮制:洗净,略浸,稍闷,切段,晒干。自用可趁鲜切段,晒干。性味功能:性平,味苦、辛。能清热解毒。主要成分:辽秦皮含两种结晶物质,即6,7一二羟基香豆素及其6—B—D葡萄糖甙。药理作用:止痢、收敛、清热。现已证实有利尿、解热和止痛(特别对肌肉风湿痛)作用。并能抑制痢疾杆菌,有效成分为上述两种结晶。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菌痢,疗效较好。配白头翁、黄柏,或配苦参、木香,方如秦皮苦参汤。其次,可用于治目赤肿痛、麦粒肿,配淡竹叶、川连。又可试用于风湿肌痛,作为止痛药。前人经验说本品可治风寒湿痹,近代实验也初步观察到本品可减轻肌肉风湿疼痛。用量:1~5钱。处方举例:(1)秦皮苦参汤:秦皮4钱、苦参4钱、木香2钱、水煎服。(2)慢性细菌性痢疾:秦皮四钱,生地榆、椿皮各三钱,水煎服。(3)麦粒肿(针眼),大便干燥:秦皮三钱,大黄二钱,水煎服。此方孕妇忌服。附注:作为秦皮入药的还有小叶白蜡树(Fraxinus  bungeana  DC.),其主要形成区别在:叶较小,长约一寸左右,小叶柄无毛;有花冠,花冠完全分裂。分布与苦枥白蜡树同。制剂:(1)止痢散:将本品300.0,翻白草450.0,黄柏200.0,水煎二次,合并煎液,用小火浓缩成膏状,加入黄柏细粉100.0,拦匀,低温焙干,研细粉即得。用于肠炎,痢疾,日服3次,每次1.0~2.0。(2)止痢颗粒剂:本品5.0,黄柏5.0,委陵菜10.0,制成颗粒剂。治肠炎、痢疾,日服3次,每次1.0~3.0。(3)秦皮片(花曲柳浸膏片):每片含浸膏0.3,相当原生药1.2。用于慢性气管炎,一日3次,每次4片。(4)复方秦皮片(复方花曲柳三号片):片重0.3,由秦皮、黄芩、蒲公英、紫菀、穿山龙五味组成,用途同上,每次服8片,一日3次。(5)复方秦皮片(复方花曲柳三号气雾剂):组方同上,治气管炎,每日一次,每次雾吸入30分钟。                    松别名:油松(植物名)。识别特征:体态:常绿乔木,老树树冠平顶状,树皮灰褐色,呈鳞甲状裂。叶:叶针形,2针(少3针)成一束,较粗硬,长二至五寸,基部有宿存的叶鞘。花果:花单性,雌雄同株,花期四至五月,雄花序圆柱形,聚生嫩枝基部,橙黄色;雌花序球形,紫色,单一或数个丛生于新枝顶端。球果卵球形,果鳞的鳞盾肥厚,鳞脐有刺;每果鳞有2粒上端有宽翅的种子。生境分布:生于山野、丘陵干燥地带或栽培。分布于东北、西北、及河南、山东等省区。本区有栽培。采集加工:药用松树节、叶和树皮。松节:采伐松树后,收集松节,晒干。成品黄棕色,有油性。用时劈成小块。松叶(又名松针):全年均可采摘鲜叶。松皮:采伐松树后,剥取树皮,晒干。                     松    节处方名:松节,油松节。来源:为松科植物油松树(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的节。性味:味苦,性温。主要成分:含树胶、挥发油。药理作用:祛风燥湿。其作用可能为镇痛。临床应用:适用于筋骨、关节风湿痹痛,配入复方或单用浸酒服,方如风湿二方。用量:3~5钱。处方举例:风湿二方:松节4钱、半枫荷1两、鸡骨香4钱、豆鼓姜3钱、当归4钱、熟地5钱、水煎或浸酒服,治风湿骨痛。                       松花粉采集加工:药用松树的花粉。夏季花盛开时,采摘雄花序、薄摊于簸箩里晒干,过细箩,除去雄花序、枝叶等杂质。成品淡黄色,细腻。性味功能:性温,味甘。能燥湿拔干。主治应用:皮肤湿疹、糜烂,婴儿腋下、腿叉淹湿沤烂:松花粉适量,当扑粉扑,每天二至三次。                      松叶(松针)松叶(又名松针):性味功能与松节相同。主治:(1)体虚浮肿,怕冷,腰疼无力:鲜松针一斤,洗净,加清水五斤,煎至500毫升,过滤,另红糖五两,即成松针糖浆,每次服80毫升,每天二次。(2)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鲜松针二两(切段),白酒八两,浸泡两天后开始取服,每天睡前喝药酒一两。(3)脱发:鲜松针二两,煎汤洗头。                       松    皮松皮:焙研为末,香油调搽,治小儿头部湿疮及顽固性皮肤溃疡。                       松节油         Oleum   Terebinthynae (Oil  of  Turpentine)由各种松树的油脂经过蒸溜而得的一种挥发油。性状:澄明无色液体,有特殊的臭和味。放置时间稍久或露置于空气中,臭味更强烈。难溶于水,能溶于醇(1:9)。作用与用途:外用有局部刺激作用,可用其擦剂,以治疗肌肉或关节的风湿痛或神经痛。对于支气管炎,可用本品与植物油(如花生油等)等分混合后搽胸。用本品热敷,治腹气胀有效。其法:于烫热湿毛巾上,洒松节油半茶匙。先在腹部涂凡士林,即趁热将毛巾敷上,直到局部发红再将毛巾移去。制剂:松节油擦剂Linimentum  Terebinthinae:含精溜松节油65%,软肥皂7.5%及樟脑5%,加水至100%,用于局部涂擦。                          柏来源:人工栽培。                      侧柏叶别名:侧柏(植物名)、柏树叶。识别特征:体态:常绿乔木,树冠塔形(幼树)或广圆形(老树)。小枝斜展,扁平,排成两列。叶:鳞形叶2型,交互对生,绿色,密覆于扁平的小枝上。花果: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卵圆形,雌花序由4对珠鳞组成。球果广卵形,熟时木质,红褐色,开裂;种子卵圆形,棕褐色。采集加工:药用枝叶。全年均可采收,将嫩枝叶剪下,晾干。成品绿色,无粗梗。炮制:侧柏炭:取净侧柏叶炒至黑色(存性),洒淋清水,晾干。注意防止侧柏炭再燃烧起来。性味功能:性寒,味甘、苦、涩。能止血。主治应用:(1)咳嗽痰中带血,鼻出血,牙龈出血:侧柏叶五钱,水煎服。(2)溃疡病少量出血:侧柏叶五钱,水煎服。(3)月经过多:侧柏叶四钱,艾叶炭二钱,水煎服。常用量:二至四钱。制剂:侧柏酊:取新鲜侧柏枝叶(包括青绿色种子)25~35(克),切碎,浸泡于60~75%酒精100毫升中,7日后过滤,静置,取上、中层深绿色药液备用。用法:蘸取药液涂擦毛发脱落部位,每日3~4次。开始涂擦时应反复涂擦多次,以促使毛发再生。当毛发开始再生时,宜用反复蘸涂法,以防因涂擦而引起再生的毛发脱落。当毛发生长已较粗黑时,则再稍用力反复涂擦,以促进毛发生长。                       柏子仁采集加工:药用种仁。秋季种子成熟时打下,用水漂去粃子,晒干,碾破种皮,簸取净仁。成品黄白色,无杂质。性味功能:性平,味甘。能安神,润肠。主治应用:(1)神经衰弱,失眠或夜眠多梦,心慌,多汗,头昏,健忘:柏子仁、枸杞子、麦门冬各三钱,当归、石菖蒲各二钱,水煎服;或用柏子养心丸(成药)。(2)体虚大便干燥:柏子仁、松子仁、炎麻仁各三两,捣烂如泥,每服三钱,开水送服,每天二次。常用量:二至三钱。   构     
别名:构(植物名)、构树、构桑、构实、楮、楮树、楮桃。
识别特征:
体态:落叶乔木,小枝多毛,有乳汁。
叶:叶互生,有长柄,叶片宽卵形至长圆状卵形,两面多糙毛,长二至六寸,基部圆形至心脏形,常偏斜,幼树上和新枝上的常3—5不规则深裂。
花果: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成葇荑花序,腋生,下垂;雌花密集成头状。椹果球形,径约一寸,七至八月成熟,肉质,鲜红色。
生境分布:多生于丘陵、山坡,或栽培于村旁。全国广泛分布。本区有栽培。
采集加工:药用果实、树皮及叶。
楮实子:秋季果实成熟后采下,晒干,簸去杂质。成品粒饱满,红棕色。用时打碎。
楮白皮:春夏季剥采树皮,除去外层粗皮,鲜用或晒干用。楮实叶:夏季采摘嫩叶,晒干或鲜用。
                     楮实子
性味功能:性寒,味甘。能利小便。
主治应用:体虚浮肿,腰腿疼痛:楮实子四钱,水煎服。
常用量:二至四钱。                     楮白皮
楮白皮能利小便.
主治:
(1)急性肾炎,全身浮肿:楮白皮,桑白皮各三钱,猪苓二钱,陈皮一钱,生姜三片,水煎服。
(2)臀部顽癣,颈部神经性皮炎,下肢湿疹(血风疮):将活楮树的皮割开,流出白汁,涂抹患处,每天二次;或用吸管吸取流出的白汁,加95%的酒精,配成10%的液体(白汁10毫升,加酒精90毫升),或用凡士林配成软膏(白汁10毫升,加凡士林90克),备用。
                     楮   
楮树嫩叶可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鲜楮树嫩叶一两,油盐炒熟,当菜吃;也可煎汤服。
                        椿
别名:臭椿(植物名)、樗树、臭椿根皮、椿根皮。
识别特征:体态:落叶乔木,新枝暗褐色。
叶: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3—15片或更多,有短柄,披针状卵形,叶缘上半部全缘,近基部常有少数粗齿,齿端背面有腺体一枚。
花果:花杂性,小而多,绿白色,合成顶生圆锥花序。翅果扁平,狭菱状纺锤形,秋季成熟,淡黄绿色或淡红褐色,中央有一粒种子。
根:根皮淡黄白色,极苦。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野、路旁、宅院及村边,野生或栽培。分布几遍全国。本区有栽培。
采集加工:药用根皮和果实。
椿皮:春季刨出树根,剥取根皮,去净外面粗皮,晒干。成品黄白色。
凤眼草: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去净枝梗,晒干即为成品。
炮制:将椿皮洗净,稍浸,闷透,切丝,晒干。自用可去净外皮后趁鲜切丝,晒干。
炒椿皮:将椿皮丝炒至黄褐色,放凉。
                       椿   
性味功能:性寒,味苦、涩。能止带,止泻。
主治应用:
(1)赤白带,小肚子痛:椿皮一两五钱,炮姜炭、白芍、炒黄柏各二钱,研末或做水丸,每服三钱,开水送服,每天二次。
(2)慢性痢疾:椿皮四两,焙干,研末,每服三钱,开水送服,每天二次。
常用量:二至三钱。
                       凤眼草
性味与椿皮同,治大便带血。方如:凤眼草二两,微炒,研末,每服一至二钱,开水或米汤送服,每天二次。
                       香  椿
来源: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又称香树、椿芽树、春阳树、红椿、椿花、香铃子,属楝科植物。
香椿原产我国,是一种落叶乔木,分布于华北、东南和西南诸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述:“椿木皮细肉实,嫩叶甘香可茹”。香椿生于村边、路旁、房前、屋后,尤以山区丘陵甚产,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等地。本区有栽培。
营养成分:主要有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热量、粗纤维、灰分、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维生素C、钙、磷、铁、钾、钠、镁、氯等。
香椿芽的嫩叶中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C及钙质。春季采摘嫩梢幼芽及绿叶作蔬菜,异香鲜美,可以鲜食,也可以腌成咸品。常见吃法有:香椿芽拌豆腐,香椿芽炒鸡蛋,凉拌香椿芽等。
药用价值:香椿性味苦、温、无毒。有祛痰、利湿,止血止痛的功效。据研究报道:香椿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弗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香椿的根皮内含有川楝素、甾醇和柔质。嫩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A、C和钙质。
常用选方:
(1)赤白痢:椿叶60~120克,水煎服,每日2次,连服数日有效。
(2)疮痈肿毒:用鲜香椿20克,大蒜15克,加食盐少许共捣碎,敷患处,每日1次。
(3)鱼刺哽咽:香椿种子6克,威灵仙12克,水煎服,连服数次有效。
                            石  
来源:人工栽培。
                             石榴皮
处方名:石榴皮。
来源:为安石榴科植物石榴(Punica  granatum  L .)干燥果皮。
采集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集,晒干。成品外皮赤褐色。
性味:味酸、涩,性温。
主要成分:含鞣质、粘液质、苦味质。
药理作用:涩肠。其作用主要为收敛、抗菌。体外试验对绿脓杆菌、弗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抗菌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帛作用。还有抗流感病毒作用。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止泻,对外痢、虚泻、水泻、都可用。现代观察以治疗细菌性痢疾效果较好。一般单用即可。多用粉剂,也可用煎剂。
用量:入煎剂3~5钱。大剂用至1两,研末冲服每次2钱。
处方举例:石榴皮4只,煅黄研末,每早晨服2钱,白开水送下,治久泻。
                           石榴根皮
石榴根皮:为石榴根部的干燥皮,有人简称为石榴皮(注意:与石榴果皮不同),含挥发性生物硷,即石榴皮硷。又含较多量(25%)的鞣花丹宁酸(C14H10O16),有驱绦虫作用,可用石榴皮煎剂[石榴根皮25克(约8钱),加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服下]。注意:石榴根皮煎剂对胃粘膜有刺激性,有胃炎者慎用。
                           西河柳
处方名:西河柳、垂丝柳、柽柳。
来源:为柽柳科植物柽柳(Tamarix  cginensis  Lour.)的干燥带叶嫩枝。
别名:山柽柳、三春柳、山川柳、红荆条棵、红荆子。
识别特征:体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七至十五尺;枝条红褐色,小枝细长,常下垂。
叶:叶互生,细小,鳞片状,在小枝上紧密排列。
花果:花序为多数总状花序合成的大圆锥花序,生于当年生的枝上,常下垂,夏秋季开淡红色小花。蒴果含多数有密毛的种子。
生境分布:生于湿润碱地及冲积地带。分布于我国中部、东部及北部各省区。本区有野生。
采集加工:药用枝叶。夏秋间花末开放时,割取细嫩的枝叶,阴干。成品枝叶细嫩,齐全,枝红褐色,叶绿色。
炮制:洗净,闷润,切段,晒干。自用可趁鲜切段,晒干。
性味功能:性平,味甘、咸。能透疹。
主要成分:含柳甙,即水杨素(C13H18O7),树脂、槲皮素等。
药理作用:发汗、解热、透疹、利尿;还可止咳(水提液腹腔注射对小白鼠有止咳作用)和抗菌(水提液对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流感杆菌在体外有一定抑菌作用)。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麻疹初期的发热和疹出不透。配竹叶、牛蒡子、蝉蜕等,效力更好,方如竹叶柳蒡汤。外用熏洗亦可。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者不要使用,热病汗多,合并肺炎和全身衰弱者也不要使用。
此外,近年来西河柳还试用于治疗外感咳嗽和慢性气管炎。
用量:内服1~5钱;外用3~5两。
处方举例:
(1)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竹叶3钱、西河柳5钱、葛根1.5钱、蝉蜕1钱、薄荷1钱(后下)、荆芥1钱、知母1钱、玄参2钱、麦冬3钱、甘草1钱、水煎服。
(2)麻疹,疹出不透:西河柳三钱,水煎服;或用西河柳二至三两,煎汤,趁热轻擦全身,擦洗时不要爱凉。
                            枸     
来源: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野生。
别名:   狗奶子、红榴榴。
识别特征:体态:灌木,多分枝,枝条细弱,常下弯,有短刺,侧枝顶端常成刺尖。
叶:单叶互生或有时簇生,卵状披针形至菱状卵形。
花果:花单生或3—5朵簇生叶腋,花冠漏斗状,紫色,先端5裂。浆果卵形至卵状长圆形,秋季成熟,深红至桔红色;种子多数。
根:主根长,有支根,外皮黄褐色,粗糙。
生境分布:生于原里及山野阳坡;多为栽培。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本区有野生。
采集加工:药用果实及嫩叶。
枸杞子:夏秋两季果实成熟时采摘,及时放席上薄层摊开,晾干(不可用暴日晒)或烘干。在晾、烘过程中不要用手翻动。成品鲜红色,无果梗及杂质。
枸杞叶:春夏间采取嫩叶,晒干即成。
地骨皮:
药用枸杞根皮。春秋两季刨采,洗净泥土,趁鲜用木棒敲或用刀划开,剥取外皮,晒干。成品糟皮、白里,无香气。
种植方法:本品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碱性、有水源的高地种植,可使植株结果肥大而多。
育苗:谷雨前后先施底肥,翻松土壤,整平做畦。将选好的枸杞果实泡透,用手搓开,捞出种子,晾干后均匀地撒入畦内,覆土二至三分厚,踏实、浇水并保持畦面湿润,十天左右出苗。每亩用种子1—2斤。
移栽:第二年清明前或寒露后,按株、行距八至十尺,挖一尺见方的坑,坑内施肥与圭混合,每坑栽一株,覆土踏实,连续浇水2—3次。开花前与结果期,应多次追肥、浇水,随时锄草。
注意在发芽前后,尖多次喷洒六六粉,可预防虫害。清明发芽前,应剪除老枝;地冻前培土。
                                枸杞子
处方名:杞子、枸杞子、甘杞子。
来源 : 为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味甘,性平。
主要成分:含甜菜硷(C5H11O2N),属生物硷。另含维生素A、B1、B2、C、钙、磷、铁等,以及色素玉米黄质C40H56O2。果皮含酸浆果红不素(C72H116O4)。
药理作用:补肝肾,生精血。其作用为滋养、强壮,与其所含营养物质有关。实验证明,枸杞子具有轻微的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和促进肝细胞新生的作用。
临床应用:为平补肝肾的常用药,不寒不热,阴虚阳虚都可用,但较多用于阴虚。
(1)用于治疗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变而属阴虚者,取其有护作用,常配当归、熟地补血,沙参、麦冬滋阴,川楝子疏肝,方如一贯煎。
(2)用于一般体弱肾虚,腰膝疼软,甚至遗精、带下,常配熟地、杜仲、女贞子等药;如属虚劳咳嗽,则配五味子、熟地等。
(3)用于眼科,治疗目眩眼花、视力减退(如早期老年性白内障),常配菊花加强明目作用,配六味地黄汤或巴戟、苁蓉补肾,方如杞菊地黄汤(此方治阴虚头痛亦好)、菊睛汤。
使用注意:本品补力胜于沙苑子。虽属平补,但有内热者仍应慎用。
用量:2~6钱。除入汤剂外,还可以浸酒或作炖品料用。
处方举例:
(1)一贯煎(《柳州医话》):北沙参3钱、麦冬3钱、当归3钱、甘杞子3~6钱、生地6钱~1两5钱、川楝子1.5钱、水煎服。
(2)杞菊地黄汤(《医级》)。
(3)菊睛汤:菊花2钱、杞子5钱、肉苁蓉3钱、巴戟2钱、水煎服。
                               地骨皮
处方名:地骨皮。
来源:为枸杞的干燥根皮。
性味:味甘、淡,性寒。
主要成分:含甜菜硷、鞣酸等。
药理作用:主要为解热(1)解热:长于清解潮热;(2)降压:通过直接扩张血管,有中等度降压作用;(3)抗菌: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以去痨热、虚热为主。
(1)用于治疗一般虚热和痨热(如肺结核的消耗热)。治有汗的骨蒸,配鳖甲、知母等,方如地骨皮汤。治小儿疳积的发热,也可在此方基础上加减。
(2)用于治疗肺热喘咳,间有午后发热(午后四、五时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包括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的肺热咳嗽,取其有泻肺清热作用,配桑白皮、甘草等,方如泻白散,此方尤其适用于小孩。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不要用本品,有脾虚便溏者也不要用。
用量:2~4钱。
处方举例:
(1)地骨皮汤(《小儿药证直诀》):地骨皮3钱、鳖甲6钱(先煎)、知母3钱、银柴胡3钱、孩儿参3钱、黄芩3钱、赤茯苓4钱、水煎服。
(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地骨皮3钱、桑白皮4钱、甘草1钱、梗米2钱、水煎服。
                       枸杞叶
枸杞叶可治(1)扁桃体周围脓肿出脓后:枸杞叶一两,水煎服,连服一周,可防复发。(2)皮肤湿疹,关节痛:枸杞叶适量,煎汤洗患外;或枸杞叶一两,水煎服。
                       枸杞根
(1)疾:鲜枸杞根30克,茶叶3克,水煎于发作前2~3小时服下。
(2)肺热咳嗽:枸杞根12克,桑白皮9克,知母8克,黄芩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数日。
                       玫瑰花
处方名:玫瑰花、玫瑰。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玫瑰(Rosa  rugosa  Thunb.)的干燥花蕾。
识别特征:体态:落叶灌木,高三至六尺,密生刺毛、皮刺及绒毛。
叶: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的刺常成对着生;小叶5—9枚,边缘有钝锯齿;上面因叶脉下陷而有明显的皱纹,背面有短柔毛。
花果:花单生或3—6朵簇生,紫色至白色,夏季开放;花柱稍伸出花托口外,在花托口部形成头状;瘦果包藏于花托的内面,砖红色,萼片宿存。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沟谷。分布于东北、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省区。本区有栽培。
采集加工:药用花蕾。夏季当花将开未开时摘下,文火烘干。成品紫红色,不带叶。
性味:味甘、微苦,性温。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牛儿醇。花瓣含蜡质、二十九(碳)烷(C20H60)以及鞣质等。
药理作用:舒肝镇痛,收敛止泻。
临床应用:
(1)治肝郁胁痛、胃脘痛。不论胃神经官能症或慢性胃炎、慢性肝炎,凡有胃部或胁部闷痛、发胀,都可用玫瑰花,配香附、川楝子等,方如玫瑰解郁汤。对兼有泄泻者亦可用玫瑰花。
(2)治妇女月经过多,病情较轻浅者。栩益线草,水煎服。
用量:1.5~3钱,或3~6朵。
处方举例:
(1)玫瑰解郁汤:玫瑰花2钱、香附3钱、川楝子3钱、白芍4钱、水煎服。
(2)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部或闷、或痛、或胀:玫瑰花二钱、香附三钱,水煎服。
(3)上部食道痉挛,咽中异物感:玫瑰花、绿萼梅花各一钱,开水沏,当茶喝。
(4)轻度扭伤:玫瑰花五钱,白酒四两,浸泡四小时后,去渣,分三天喝完。
                           牡丹皮
处方名:丹皮、粉丹皮。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的干燥根皮。剥去外层栓皮者为粉丹皮。人工栽培。
识别特征:体态:落叶小灌木,高三至六尺。树皮灰色。枝粗壮而多。
叶:叶互生,常为2回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至披针形,前部3—5裂,或有深缺刻,背面略带粉白色。
花果:花单生枝顶,大形,直径三寸至一尺,单瓣或重瓣,红色、紫红色或白色。蓇葖果卵圆形,先端弯曲,有毛。
根:根圆柱形,肥厚,外皮灰褐色或紫棕色,有香气。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栽培于向阳及土壤肥沃的地方。
采集加工:药用根皮。秋季茎叶将要枯萎时刨采,除去秧苗、须根及泥土,趁鲜将根纵向剖开,除去木心,晒干或烘干即为成品。
炮制:洗净,闷透,切片,晒干。
性味功能:性微寒,味苦、辛。能清热,凉血。
主要成分:含丹皮酚(即芍药醇)(C9H10O3)苯甲酸、植物甾醇、鞣质等。
药理作用:
(1)抗菌:体处试验丹皮对伤寒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白喉杆菌也有抑制作用。
(2)降压:丹皮水煎剂有降血压作用,与所含的丹皮酚及其糖甙有关。
此外,还观察到本品有活血通经作用。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清泻肝火和凉血消瘀(消炎、降压)。
(1)用于治疗肝郁炎旺而致的发热(下午较甚)、盗汗或自汗、头痛目涩、颊赤口干、月经不调(包括某些类型的慢性肝炎、月经不调)。常配栀子、柴胡等,方如丹栀逍遥散。
(2)用于治疗肠痈(急性阑尾炎)。须配大黄、金银花等,方如大黄牡丹汤加减,治单纯性阑尾炎。
(3)用于治疗高血压才动脉硬化而有肝郁积热症状者,包括眼底动脉硬化、血管痉挛、眼底出血等。可用丹皮配野菊花、石决明等降压,方如丹皮野菊汤。
(4)用于治疗阴虚发热。可配青蒿、鳖甲(青蒿鳖甲汤);或配地黄、山萸肉(如六味地黄汤);或配四物汤(如丹栀四物汤,治妇女虚热尤好)。
(5)用于治疗热证出血。在温热病时,助犀角、生地以凉血止血。一般血热所致的衄血、吐血,也常用丹皮。丹皮煅炭,止血作用更好,方如十灰散。
(6)用于治疗跌打瘀血。胸、腹部挫伤后有瘀血停留作痛者,在理血方剂内常加丹皮、赤芍等以凉血去瘀。
用量:2~3钱。
处方举例:
(1)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丹皮2钱、山栀2钱、柴胡3钱、当归4钱、白芍3钱、白术3钱、茯苓3钱、炙甘草1钱、薄荷1钱(后下)、生姜1片、水煎服。
(2)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32钱(后下)、丹皮5钱、冬瓜仁1两、桃仁3钱、银花1两、连翘5钱、生苡仁1两、生甘草2钱、水煎服。
(3)丹皮野菊汤:丹皮2钱、野菊花3钱、银花藤6钱、鸡血藤6钱、石决明1两、佩兰3钱、水煎服。
(4)丹栀四物汤:丹皮2钱、栀子2钱、当归3钱、熟地4钱、白芍3钱、川芎2钱、水煎服。
                   月季花
处方名:月季花、月红。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月季(Rosa  chinensis  Jacq.)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朵,以红色开放者为佳。
性味:味甘,性温。
主要成分:含芳香性挥发油,主要为萜醇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理气、活血、调经、消肿。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妇科经闭或月经稀发,色淡而量少,小腹痛,兼有精神不畅,大便燥结者(即气滞血瘀型),月季花有理气、通经、通便的作用,可用单味1钱,加红糖适量,水煎服,或配丹参、当归、香附等水煎或浸酒服,方如月季酒。
用量:干品用5分~1.5钱,不宜多用,否则易致腹痛、便溏。
处方举例:月季酒:月季花1钱、当归3钱、丹参3钱、黄酒适量浸服。
                          月季叶
以鲜花或嫩叶捣烂外敷跌打瘀肿,能活血消瘀。
                      木芙蓉(芙蓉花)
本品为锦葵科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的干燥叶和花。主产于江苏、浙江、广西、广东、云南、福建、湖南等省区,生于山坡、路边、水边,或栽培于庭园中。
作用与用途:性平味微辛。功能消肿解毒。一般只外用,用量不限。治一切肿毒、烫火伤、各种外伤感染等,以鲜叶捣烂外敷;或干叶研粉,用油或茶水调匀外敷。
制剂:
芙蓉膏:以干叶研成极细末,加凡士林(或植物油)调成1:4软膏,或作成纱条。每日或隔日换药一次。曾用于治疗疖、痈、蜂窝织炎、脓肿、急性淋巴腺炎、急性中耳炎、急性乳突炎、烫伤等,疗效都较显著。外敷后病人一般均感觉清凉、舒服。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以芙蓉叶粉加桉叶粉作成纱条,用于感染创面、烧伤创面、脓肿切开引流、湿疹、皮炎等方面的局部应用,均有显著疗效。
                       

 

了解你身边物美价廉的药物之七

老六月雪

桉(桉叶;玉树)

 Eucalyptus

本品为桃金科植物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或蓝桉(玉树)(E.globulus)的干燥叶和幼枝。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等省区都有栽培,南京、广州、南宁等城市大路两旁栽培作为行道树。本区以花卉栽培。

成分:蓝桉叶和幼枝含水量挥发油(即蓝桉油,又称玉树油)红3~6%,油中主要成分(占50~70%)为桉油(Eucalyptol),此外还含鞣质、苦味酸及树脂。大叶桉也含挥发油(桉油),油中成分为1,8-桉叶素(Cineole)、麝香草酚等。

作用与用途:性平味微辛苦。功能清热解毒。对金葡萄、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以及流感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用量:2~3钱。(鲜叶5钱~1两)。

(1)消毒:20%煎剂可代替酒精、碘酊用于皮肤消毒。

(2)治痢疾、腹泻:用50%煎剂,日服3~4次,每次100毫升,治疗菌痢有较好疗效。桉叶粉一日4次,每次1.0,治疗一般腹泻,也有效。

(3)治丝虫病:鲜桉叶3两,煎3小时,浓缩至60~100毫升,每晚服一次,连服3日。除少数病人感觉恶心外,没有服海鲜生时那样的剧烈反应。临产妇忌用,溃疡病人慎用。

(4)治各种感染:包括小儿头疮、丹毒、蜂窝织炎、脓疡、创伤感染等,单味水煎服,并用其10%煎剂冲洗、罨敷。

(5)治肺结核:用吸入治(通过吸管吸入桉叶油或桉叶油与75%乙醇混合液的挥发气体,每日3~4次,每次3~4分钟)或滴入法(1~2%桉叶油气管滴入,每次10~20毫升),疗效较显著。

(6)治烧伤:15~20%煎剂冲洗和湿敷二度烧伤创面,可使感染停止,创面愈合较好。玉树油(蓝桉油)在民间用于治烫伤,淬已入。

(7)防治感冒、流感:单味水煎服,连服2~4日。

(8)治急、慢性肾盂肾炎:有较好疗效,每次服100%桉叶煎剂30~50毫升,或200%糖浆20~30毫升,或浸膏片(每片0.5,相当于生药6.0)5片,一日3次,重症病例一日4次,15日为一疗程,可连用2~3疗程。

                                            牛  西  西

               (羊蹄;土大黄;牛舌棵)

                    rumex  Patientia

本品为蓼科植物巴天酸模(rumex  patyentia)的干燥根。主产华北、东北、华东地区。其同属植物如皱叶酸模R .cryspus的根,亦称“土大黄”,功效相似。

成分:本品含游离和结合状态的大黄酚、大黄素以及蒽酚等。

作用与用途:性寒味苦。功能清热、止血、通便、健胃。用量3~5钱,外用不限。

(1)治鼻衄、咯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析减少症:牛西西5钱,每日一剂,水煎3次分服,服半月至两个月。

(2)治便秘:牛西西5钱,水煎服。或以煎液冲无明粉3钱服。

(3)治各种顽癣:牛西西煎汤洗患处;或用醋磨汁涂患处;或用酒浸泡一周后涂患处。处外也可用于疮疡肿痛、跌打损伤等。

制剂:

(1)牛西西针:每支2毫升,相当于牛西西2.0。用于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咯血、溃疡病呕血、泌尿系出血、鼻衄、痔核出血、外伤出血、月经过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每次肌注2毫升,一日2次。用于牛皮癣,每次肌注2~4毫升,一日1~2次,14日为一疗程,疗效较好。

(2)牛西西片:牛西西磨粉制片,每片0.5。用途同上,每次服3片(1.5),一日3次,一疗程15~60日。

 

洋金花

处方名:洋金花。

来源:洋金花(Datuva  innoxia  Mill .)为茄科,曼陀罗属植物。人工栽培。

别名:毛曼陀罗(植物名)、北洋金花、枫茄花、山大麻子花。

识别特征:体态:一年生草本,高九寸至二尺,全体密生白色短柔毛。茎直立,粗壮,上部多呈二叉状分枝。

叶:叶互徨或近对生,宽卵形,长达六寸,边全缘或呈微波状。

花果:花大,长四至六寸,单生于叶腋或枝的分叉间,六至九月开放,白色或淡蓝色,漏斗状。蒴果下垂,近圆形,密生柔软针刺并密布绒毛,熟时顶端作不规则开裂;种子淡褐色。生境分布:原为栽培各;现除栽培外,也已成为野生。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江苏等省。本区有栽培,偶见野生。

采集加工:药用花。夏季花盛开时采摘,晒干。成品色黄白,不碎。

性味功能:性温,味辛;有毒。能止喘。

主治应用:支气管喘息发作期:洋金花三分,搓碎,放烟斗中当烟吸,或做成卷烟吸,以喘平为度,吸多会中毒。

常用量:一分至三分。

                      曼陀罗

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 .)也当洋金花用。其区别特征如下:植物体近无毛或在幼嫩部位有短毛;花较小,长二至三寸;蒴果直立,熟时由顶端向下作规则的4瓣裂;种子黑色。广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四川、云南等省区。

                     

                      苍耳棵

来源: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  L .)野生。

别名:苍耳棵、苍子棵、苍耳蒺藜、苍谷。

识别特征:体态:一年生草本。通常高二尺,有分枝。

叶:叶互生,三角状宽卵形,基部浅心形,宽达三寸,边缘浅裂有齿。

花果:头状花序单性;雄花序球形,密集枝端,雌花序生于雄花序之下,总苞有钩刺,内有2朵雌花。瘦果包于有钩刺的囊状总苞内,长椭圆形,长一分半至三分。

生境分布:生于原野。在我国南北各省分布很广。

采集加工:药用果实及茎叶。

苍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晒干,打下果实,去净梗叶。成品黄绿色。

苍耳茎叶:夏秋间采割,晒干。

炮制:炒苍耳子:取净苍耳子炒至黄色,碾去刺,簸净。

                       苍耳子

性味:味甘、苦,性温。有小毒。

主要成分:含苍耳甙、苍耳油(其中有大量亚油酸)、苍耳蛋白、丙种维生素等。

药理作用:祛风散湿,其作用为发汗、镇痛、抗菌、消炎。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副作用可有口渴、便秘。

临床应用:

(1)常用于治鼻窦炎(鼻渊)、过敏性鼻炎、配辛夷更能加强通窍作用。

(2)治风湿痹痛,关节活动不灵、痛处不定,呈游走性,配威灵仙、肉桂、苍术、川芎。

(3)治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即所谓“头风”,头痛如劈如锥,牵通及颈后,遇风更甚,可用苍耳子(兼有鼻寒者更合适),取其能发汗镇痛,常与防风、藁本、白芷等解表药同用。

(4)治荨麻疹可用本品水煎外洗(连茎、叶同用较好)。

用量:1~3钱。不可过服,否则易致中毒,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低血压、腹痛。

处方举例:

(1)苍耳散(《济生方》):苍耳子2钱、辛夷2钱、白芷2钱、薄荷1.5钱(后下)、生石膏1两(打碎先煎)、黄芩2钱、水煎服。

(2)复方苍耳子汤:苍耳子5钱、辛夷3钱、银花3钱、茜草2钱、菊花3钱、水煎,加少许密糖或砂糖送服。

(3)苍耳益气汤:苍耳子3钱、辛夷3钱、党参4钱、白术3钱、茯苓4钱、金樱子2钱、五味子1.5钱、甘草2钱、水煎服。

(4)慢性鼻炎,鼻窦炎,流黄涕:苍耳子四两,炒研末,每服一钱,开水送服,每天二次;或用:苍耳子、白芷辛夷、薄荷各一两,共研细末,每服一钱,葱汤或茶汤调服,每天三次。

(5)荨麻疹瘙痒,疥癣湿疮:苍耳子、地肤子各三钱,水煎服。

注意:此药有毒,内服不可过量。

制剂:

(1)苍耳子针:为30%注射液。用于急性腰部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慢性腰腿痛等,每次在痛点肌注2~4毫升,隔日一次,一般3~5次见效。

(2)苍银膏:苍耳子2斤,金银花4两,白芷、升麻、藁本各2两,细辛、辛夷花各1两,水煎三次,滤取三次煎液,静置使沉淀,再过滤,滤液浓缩成稠膏,加蜂蜜1斤5两,趁热混匀即得。治疗鼻炎及副鼻窦炎,每次10毫升,一日2次,温开水冲服。

(3)苍耳子散:苍耳子4钱、辛夷、白芷、金银花、连翘、菊花各3钱,菜研细末,分袋,每袋3钱。治慢性副鼻窦炎,7~8风上儿每日服半袋,12岁左右每日服1袋,成人每日2袋,分2~3次服。服后可缓解症状,头痛减轻,利于引流。

                     苍耳茎、叶

苍耳茎叶性微寒,味苦、辛,有毒。能去风去湿,治皮肤风湿疮痒,熬膏外敷,并可内服。

                     龙     

别名:天茄子、黑茄、凉凉茄、老鸦酸浆草、野葡萄。

识别特征:

体态:一年生草本,高一至二尺。茎直立,多分枝,基部有时木质化。

叶:叶互生,卵形或菱形,全缘或有疏波状齿,长一寸半至三寸。

花果:伞状聚伞花序生于叶腋以上,下垂;花白色。浆果球形,熟时黑色。

手境分布:生于田边、路旁等处。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采集加工:药用全草及果实。

龙葵:秋季割下全草,晒干。成品绿色,无杂草。

龙葵子:果实由绿色变紫黑色时摘下,晒干即可。用时打碎。

炮制:龙葵:洗净,闷润,切段,晒干。自用可趁鲜切段,晒干。

性味功能:性寒,味苦、微甘。能利小便。

主治应用:急性肾炎,浮肿,小便少:鲜龙葵(或干品减半)、鲜芫荽名五钱,木通二钱,水煎服。

常用量:二至三钱。

                     龙葵子

龙葵子可治急性扁桃体炎:龙葵子三钱,煎汤含漱,吐出。

                     蛇床子

处方名:蛇床子。

来源:为繖形科,蛇床属植物蛇床[(Cnidium  monniericl.)Cuss]的果实。野生。

别名:蛇床(植物名)、野胡萝卜子、野萝卜碗子、秃子花。

识别特征:体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一至三尺,有稜,基部或中部有分枝。

叶:叶2—3回羽状细裂,长一至三寸,最后的小裂片线状披针形或线形。

花果:复繖形花序直径三至七分;双悬果七至八月成熟,椭圆形,灰黄色,无毛,分果有5纵稜及等宽的狭翅。生境分布:生于原野、路旁潮湿地带。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

采集加工:药用果实。秋季成熟时采割,晒干,打落果实,簸净杂质,成品黄褐色。

性味功能:性温,味苦。外用能杀虫、止痒。

主治应用:

(1)妇女更年期(经绝前后)阴道瘙痒或外阴部湿疹:蛇床子五钱,白矾一钱,煎汤熏洗患部,每天一次。

(2)滴虫性阴道炎,宫颈糜烂:蛇床子、苦参各五钱,煎汤熏洗阴道,每天一次。

(3)婴儿湿疹,慢性湿疹的2急性发作期,汗疹糜烂期:蛇床子制成软膏,涂抹患处。

(4)咽喉肿痛,吞咽困难:蛇床子适量,捣烂,放烟斗或做成卷烟,当烟吸,每天二次。

附注:蛇床子软膏制法:蛇床子六钱,研成细末,加凡士林二两半,调匀即成。

                     猪毛菜

来源:猪毛菜(Salsola  Collina  Pall)为藜科,猪毛菜属植物。野生。

别名:扎蓬棵。

识别特征:体态:一年生草本,高七寸至三尺。茎近直立,基部分枝、开展,光滑,绿色或有红色纵肋纹。

叶:叶互生,肉质,线状圆柱形,长三分至一寸七分,前部渐尖,端有小刺尖,基部下延略抱茎。

花果:穗状花序顶生,少数单生叶腋;花小,多数;苞片卵形,有锐长尖;小苞片2,狭披针形,先端有刺尖。胞果通常圆形,果皮干膜质;种子倒卵形。

生境分布:生于原野、路边、宅旁、田间或含盐碱的砂质土壤上。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采集加工:药用全草。夏秋季当花开放时采割,晒干即为成品。

炮制:洗净,闷润,切段,晒干。自用可趁鲜切段,晒干。

性味功能:性凉,味淡。能降血压。

主治应用:高血压病,头痛:猪毛菜六钱至一两三钱,水煎服,初服时可用较小剂量,一至二周后,如有效,可逐渐加量,连服5—6个月。对早期患者效果显著,对晚期患者效果较差。

常用量:六钱至一两三钱。

                       地     

处方名:地锦、地锦草。

来源:地锦草(Euphorbia  humifusa  Willd)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野生。

别名:地锦草(植物名)、铺地锦、血见愁、花手绢、雀窝蛋、鹊卧蛋草、雀儿卧蛋。

识别特征:

体态:一年生平卧小草本,有白色乳汁。茎纤细,多分枝,长达半尺多,初带浅红色,秋季常变紫红色。

叶:叶对生,长圆形,长二至三分,端钝圆,缘有细齿,两面无毛。

花果:杯状聚繖花序单生于枝腋和叶腋;总苞片倒圆锥形,4裂。蒴果三稜状球形;种子卵形。

生境分布:多生于田野、路旁、庭园中。广布南北各省。

采集加工:药用全草。秋季采割,去净杂草,晒八成干梱小把,晒至足干。

炮制:洗净,闷润,切段,晒干。自用可趁鲜切段,晒干。

性味功能:性平,味辛。能止血。

主治应用:

(1)内痔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地锦五钱,水煎服。

(2)下腿溃疡(疮腿),溃烂流水:地锦适量,焙干,研末,油调敷患处,每天一次。

常用量:二至五钱。

制剂:

(1)地锦片:为浸膏片,每片0.35,相当地锦2.5。用于治疗痢疾、腹泻、小儿疳积、咳嗽、支气管出血等。日服3次,每次4片。一般服2~3日。

(2)止痢片:每片0.6,相当于地锦0.9,辣蓼0.9,车前0.3。用于治疗肠炎、痢疾。日服3次,每次10片。

(3)止痢糖浆:由地锦10斤、白头翁10斤、辣蓼10斤、马齿苋8斤、地榆炭7斤、白糖45斤加工配制成糖浆,主治肠炎、痢疾。每次服15毫升,一日4次。

                       凤仙花

来源: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人工栽培。

别名:凤仙花(植物名)、透骨草、指甲花、海莲花。

识别特征:体态:一年生草本,高一至二尺许。茎肉质,常带红色,节略膨大。

叶:叶互生,披针形,边缘有齿,叶柄有腺体。

花果:花腋生,单一或数朵簇生叶腋,有梗,下垂,下面一片花萼延伸成距,七至九月开放,红色、粉红色、紫色或白色。蒴果有粗毛,果皮有弹力;种子赤褐色。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采集加工:药用全草、花及种子。

凤仙透骨草:夏秋季间采割,去掉花果,晒干即为成品。

凤仙花:花开放时采摘,去净杂质,阴干即为成品。

急性子:种子成熟、趁果实还没有开裂时采摘,晒干,搓出种子,去净杂质即为成品。

                       凤仙透骨草

性味功能:性温,味苦、甘、辛;有小毒。能去风湿,活血。

主治应用:(1)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凤仙透骨草三钱,桑枝一两,木瓜三钱,水煎服。(2)碰伤,摔伤,伤处疼痛:凤仙透骨草、当归、赤芍各三钱,水煎服;如伤处未破,并用鲜凤仙透骨全草适量,捣烂,外敷伤处,约一至二小时,敷后皮肤起小泡,即须去掉敷药。

                         凤仙花

味甘,性温,能活血消积。实验证明对多种皮肤癣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民间也用于治疗手癣(鹅掌疯),用鲜凤仙花枝叶的汁液涂敷患处,可减少脱屑和防止皲裂。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腰痛:凤仙花四两,研末,每服五分至一钱,黄酒冲服,每天二次。

                          急性子

处方名:急性子、凤仙子。

性味:味微苦,性温,有小毒。

主要成分:含脂肪油、r-菠甾醇、B-爱甾米脂醇等。

药理作用:软坚祛瘀、促进子宫收缩。

[附]据报道,小白鼠口服凤仙子,避有孕效果达100%,可能与其抑制排卵和使卵巢萎缩的作用有关。

临床应用:过去多用于妇产科,近年来试用于治丝虫病和癌症。

(1)民间用于催生,取其有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可用凤仙子研末,内服3~5分,温开水冲服。

(2)治丝虫病之淋巴管炎(流火),配龙衣(即蛇蜕)等,方如龙急散,服后能防止丝虫病淋巴管炎发作,但不能改善象皮肿体征。

(3)试用于治癌,较多用于治消化道癌,有解毒散结作用。可用凤仙子1~2两,配石见穿1两,半枝莲1~2两,红枣5~10枚为基本方,再随证加减。治肠癌时可配铁破紫虎汤;又有人以本品配水蛭、蜈蚣、蟾蜍、壁虎、白花蛇舌草等制成片剂治一般癌症。但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动物实验未能证实急性子有抗癌作用)。

用量:3分~1钱。治癌入煎剂须用5钱~2两。

处方举例:

(1)龙急散:龙衣(蛇蜕)1钱、急性子5分、蜈蚣4分、苍术4分、研成细末,温开水送服,每日1剂,15天为一疗程。

(2)龙急片(成药):含龙衣、急性子,或再加蜈蚣、苍术,每日顿服10片,连服30天。

注意:孕妇忌服。

                               冬葵子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苘(q ng读请)麻(Abutilon  avicennae  Gaertn.)的干燥成熟种子。

处方名:冬葵子。

别名:苘麻(植物名)、青麻子。

识别特征:体态:一年生草本,全株有绒毛。通常高三尺以上,上部分枝。

叶:叶互生,心形,宽二至四寸,上面有星状毛,下面被绒毛,边缘有粗细不等的锯齿;脉掌状3—7条。

花果:花单生叶腋,黄色,径约四分。果秋末成熟,半球形,径约六分,分果由8—15个心皮组成,有柔毛,每心皮顶端各有1向外的刺尖;种子肾形,褐色。

生境分布:常见于路旁、田野、堤岸上。长江南北各省均有分布和栽培。本区有野生及栽培。

采集加工:药用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割下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成品灰黑色,粒饱满。用时打碎。

性味:味甘,性寒而滑。

主要成分:含脂肪油、蛋白质。

药理作用:利尿、催乳、通便。

临床应用:

(1)治小便不利。如属水肿而有小便不利、便秘者,配车前草、茯苓等。如为夏季感受暑热而出现小便不利、尿痛,则配滑石、香薷等,方如冬葵子汤。

(2)治产后乳汁稀少或排乳困难、乳房胀痛,或乳痈初起,可用本品2两,酒、水各半煎服。

(3)治泌尿系结石,起辅助作用,取其性滑而利尿,常用之协助金钱草、车前子等。

使用注意:本品性“滑”,脾虚便溏者忌用,孕妇慎用。

用量:2~5钱。

处方举例:

(1)冬葵子汤:冬葵子4钱、滑石3钱、香薷1钱、藿香1.5钱、水煎服。

(2)尿道炎,小便  痛:冬葵子五钱,水煎服。

(3)体虚浮肿,小便少:冬葵子、茯苓各五钱,水煎服。

(4)产后奶汁不下,乳房胀痛:冬葵子二两,研末,每服二钱,黄酒冲服,每天二次。

                           鸭跖草

来源: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为鸭跖草科、鸭跖草属植物。野生。

别名:竹叶菜、竹鸡草。

识别特征:体态:一年生草本,高约一尺。茎上升或直立,有明显的节。

叶:叶互生,卵状披针形,长约二寸。

花果:花序聚繖状,顶生,包于佛焰状苞片内,苞片边缘分离,宽卵圆状心形,顶端钝圆或有短硬尖;花蓝色,六、七月间开。蒴果椭圆形。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屋旁较阴湿处。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集加工:药用全草,夏季割下,去掉杂质,晒干。成品绿色。

炮制:洗净,闷润,切段,晒干。自用可趁鲜切段,晒干。

性味功能:性微寒,味甘、淡。能清热解毒。

主治应用:

(1)急性咽炎,腺窝性扁桃体炎:鲜鸭跖草六钱,水煎服。

(2)急性肾炎,浮肿,小便少:鸭跖草六钱,水煎服。

(3)急生风湿性关节炎,小便少:鲜鸭跖草(切碎)、赤小豆各一两,煮烂吃。

常用量:三至六钱,鲜品一两。


        旱莲草

处方名:旱莲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鳢(音礼l )肠[Eclipta  alba(L .)  Hassk .]的干燥地上全草。野生。

别名:鳢肠(植物名)、墨旱莲。

识别特征:体态:一年生草本,常倾卧上升,全株有粗毛。茎高二尺许,基部分枝,绿色或紫红色。

叶:叶对徨,狭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三分至一寸五分,有浅齿,两面均有白色短粗毛。

花果:头状花序单生叶腋和枝顶,中央为管状花,外围两列为舌状花,白色,雌性。瘦果扁椭圆形,暗褐色。

生境分布:生于水田埂上及道旁的阴湿处。长江南北各省均有分布。

采集加工:药用全草。夏秋间割下,除去根及杂草,晒干。成品青绿色,不碎。

炮制:洗净,闷润,切段,晒干。自用可趁鲜切段,晒干。

性味功能:性微寒,味甘、酸。能凉血止血,滋补。

主要成分:含鳢肠素、苦味质、鞣质、维生素A类物质。

药理作用:止血、凉血,可能有收敛、消炎作用,略带补性。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福氏痢疾杆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临床应用:作为收敛性强壮药用。

主要用于表现有肝肾阴虚、肝火亢盛的出血症,包括吐血、尿血、便血、血痢、子宫出血等,尤以治尿血较常用,一般配车前草、冬葵子等。如为慢性肾炎所致的血尿(包括小便有红细胞),阴虚型的病例配六味地黄汤;阴阳两虚者配菟丝子、破故纸、熟地、白芍、大枣、炙甘草。如为尿道炎所致的血尿,配泽泻、黄柏、透骨消、金丝草。

治吐血常配侧柏叶;治便血、血痢配地榆;治子宫出血配阿胶、艾叶。近年来还试用于治眼底出血,配仙鹤草、白芨、生地、赤芍、栀子炭等,方如宁血汤。

用量:2~5钱。

处方举例:

(1)宁血汤:旱莲草5钱、仙鹤草1两、生地5钱、栀子炭1.5钱、白蒺藜4钱、密蒙花4钱、赤芍3钱白芨3钱、白蔹3钱、阿胶3钱(溶化)、水煎服,治一般眼底出血和眼科手术后出血。

(2)牙缝出血,鼻出血:旱莲草六钱,水煎服;鼻出血,又可用鲜旱莲草适量,洗净,捣烂绞汁,用药棉蘸汁,塞鼻孔。

(3)齿槽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已破、流脓不净:旱莲草五钱,天花粉四钱,土贝母三钱,水煎服。

                    

                              水红花草

来源:荭草为蓼科,蓼属植物(Polygonum  orientale  L .)。野生。

别名:荭草(植物名)、红蓼、狗尾巴花、水蓬棵子。

识别特征:体态:一处生草本,全体有毛。茎直立,中空,高三至六尺,多分枝,有膨大的节。

叶:叶互生,卵形,长三至七寸,托叶鞘状包茎。

花果:穗状花序顶生和腋生,细长,下垂,长二至四寸,有时集成圆锥状;花淡红色或白色。瘦果九至十月成熟,扁圆形,黑色,有光泽。

生境分布:生长于河沟两旁潮湿地带。分布于东北、河北、山东及长江流域各省。

采集加工:药用果实及全草。

水红花子:秋季采割果穗,晒干,搓出果实,簸净杂质。成品赤黑色,有光泽。用时打碎。

水红花草:夏秋季采割,洗净,切段,晒干即成。

                            水红花子

性味功能:性微寒,味咸。能消肿。

主治应用:

(1)颈淋巴腺结核(未破或已破):水红花子二两,炒至半生半熟,研末,每服一钱,饭后开水送服,每天三次。

(2)脾脏肿大,肚子胀:水红花子一斤,水煎熬膏,每服一汤匙,黄酒或开水送服,每天二次;并用水红花子膏摊在布上外贴患部,每天换药一次。

常用量:三至五钱。

                           水红花草

水红花草味辛,有毒。能去风湿。可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风湿痛:水红花草三至五钱,水煎服。

  萹     

处方名:萹蓄、萹蓄草。

来源:为蓼科植物萹蓄(Polygonum  avculare  L.)的干燥全草。

别名:猪牙草。

识别特征:体态:一年生草本,无毛。茎长七寸至二尺,平臥或向上斜升,基部多分枝,幼枝有稜。

叶:叶互生,狭椭圆形至披针形,长半寸至一寸,叶柄短,托叶鞘筒状,基部暗红褐色,先端裂开,老时裂成丝状,膜质,白色。

花果:花小,粉红色,常数朵簇生于叶腋,花梗短。瘦果小,黑色,三稜形。

生境分布:生于田野、路旁、水边、湿地。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四川、青海等省区。

采集加工:药用全草。夏季开花前采割,去净根及杂草,晒干。成品青绿色。

炮制:洗净,闷润,切段,晒干。自用可趁鲜切段,晒干。

性味功能:性平,味苦。能清湿热,利小便。

性味:味苦,性平。

主要成分:叶含萹蓄甙(C20H18O11)、大黄素和钾盐。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显著,且能增加尿内钠的排出。连续给药也不会产生耐受性,应用上安全范围较大,用量可稍大,过小则无利尿作用。有效成分为钾盐。

(2)抗菌:对福氏痢疾杆菌型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3)驱虫:临床观察对驱除虫有一定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热淋、石淋(如尿道炎、尿道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尤其适宜于小便涩痛兼有大便秘结者,配木通、瞿麦、车前子等,方如八正散。

(2)治疗乳糜尿,配草藓、石苇、海金沙等,如乳糜尿方。

(3)治疗蛲虫病,单用萹蓄1两,水煎,早、晚各服一次;或配榧子肉、尖槟等,如萹榧驱蛲汤。

用量:3~6钱。单味偶用至1两。

处方举例:

(1)八正散(《局方》):萹蓄3钱、木通2钱、瞿麦3钱、栀子3钱、滑石4钱、车前子3钱(包煎)、大黄1钱(后下)、甘草梢2钱、灯芯1钱、水煎服。

(2)乳糜尿方:萹蓄6钱、石苇5钱、川草藓1两、海金沙5钱(包煎)、木通3钱、茅根1两、小蓟5钱、六一散8钱(冲)、水煎服。

(3)萹榧驱蛲汤:萹蓄3钱、榧子肉4钱、尖槟4钱、槐花米4钱、十大功劳1两、水煎服。

(4)急性尿道炎,膀胱炎:萹蓄、车前子各四钱,木通二钱,水煎服。(5)疥癣湿痒,妇女外阴部瘙痒:萹蓄适量,煎汤洗患处。

制剂:萹蓄糖浆:为100%萹蓄糖浆,用于急性菌痢,每次4毫升,一日2~3次,7~10日为一疗程。平均用药5日后可使腹泻停止、大便恢复正常。

                        地     

处方名 : 地肤子、地肤苗。

来源: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L .)  Schrad .]的干燥成熟果实。

别名:地肤(植物名)、扫帚子、地帚子。

识别特征:体态:一年生草本,高二至五尺。茎直立,多分枝,秋季常变为红色,幼枝有白色柔毛。

叶:叶互生,狭披针形,长半寸至二寸许,全缘,通常无毛,幼叶和边缘有白色长柔毛,逐渐脱落。

花果:花两性(少杂性),1—2朵腋生,形小,黄绿色。胞果七至十月成熟,扁圆形,有膨大宿存花萼;萼有5横生翅;种子1个,黑色。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路旁、沟边。全国普遍分布,华北较多。也常有栽培。

采集加工:药用果实及全草。

地肤子:秋季果实成熟时拔下全株,晒干,打落果实,去净杂质。成品黄褐色。

地肤苗:夏季采集嫩枝叶,晒干即可。

                    

地肤子

 

性味 : 苦、性寒。

主要成分:含皂甙和维生素A类物质。

药理作用:清湿热(利尿、抗皮肤真菌)。

临床应用:

(1)作为昝尿的辅助剂,可加强其他利尿药的作用。治热淋或水肿,常配瞿麦、猪苓、通草等同用。

(2)较常用于治疗皮肤湿热或风热,例如各种湿疹、痒疹。内服或外用均可。内服配生地、野菊花、白藓皮,方如除湿消疹汤。外用配蛇床子等煎洗患部。

用量:内服1~5钱,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

(1)除湿消疹汤:地肤子5钱、白藓皮3钱、川草藓4钱、苦参3钱、野菊花3钱、生地4钱、赤芍3钱、当归3钱、水煎服。

(2)脓皰疮或疖病併发肾炎,浮肿,小便少:地肤子四钱,生甘草二钱,水煎服。

(3)皮肤瘙痒症:地肤子、苦参各三钱,防风、蝉蜕各二钱,水煎服。(4)腰痛,小便少而色黄:地肤子四两,研末,每服二钱,黄酒冲服,每天二次。

                          地肤苗

地肤苗性味功能与地肤子同,可治风湿性关节炎,手足关节疼痛,小便少:地肤苗四钱,水煎服。

           茵 

处方名:茵陈、绵茵陈、绵陈。

来源:为菊科植物茵陈(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幼苗。

别名:绵茵陈、小白蒿、白头蒿、香蒿、蒲蒿、蒿蒿头。

识别特征:体态:多年生草本,高一至三尺,有香味。茎直立,多分枝,老枝光滑无毛,幼枝有灰白色细柔毛。

叶:基生叶有长柄,叶片不规则羽状深裂,基部楔形,有白色毛;茎生叶无柄,长三至八分,1—2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

花果:头状花序小而多,排列成圆锥状,花均为管状,黄绿色。瘦果倒卵形。

生境分布:生于原野、路旁。全国各省均产。

采集加工:药用全草。春季茎高二至三寸时,由基部铲下(不散株),去净泥土、杂质,晒干。成品茎叶齐全,灰白色,不带根。

性味功能:性微寒,味苦、辛。能清湿热,退黄。

主要成分:含茵陈烯(C12H12)、茵陈酮(C12H12O)、茵陈素、叶酸、绿原酸(C16H18O9)、咖啡酸(C 9 H 8 O 4 )。

药理作用:

(1)解热:茵陈浸剂有强力的解热作用,但煎剂解热的作用则较弱。

(2)利胆:能促进胆汁的分泌,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及咖啡酸等。

(3)抗菌: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菌作用。

(4)抗病毒:对流感病毒(PR8株)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5)抗真菌:稀释400万倍,仍能抑制猩红色毛癣菌发育,有效成分为茵陈素。

(6)降脂: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和β脂蛋白,防止血管壁脂质堆积。

临床应用:为治疗黄疸的主要药物。

(1)治湿热黄疸,用于阳黄。

(2)治寒湿黄疸,用于阴黄。

(3)作为柴胡的代用品用作清热。

使用注意:虚黄是黄而带淡白色,小便如常,口淡,脉弱,是由贫血、寄生虫病所致,不是由湿热引起,因此不宜用茵陈,家用补中益气药物治疗。

用量:5钱~1两。

处方举例:

(1)茵陈蒿汤(《金匮要略》):绵茵陈1两、大黄3钱(后下)、栀子4钱、水煎服。用于阳黄、黄疸初起。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绵茵陈1两、云苓5钱、猪苓4钱、白术4钱、泽泻3钱、桂枝2钱、水煎服。用于阳黄、湿重于热。

(3)茵陈四逆汤(《张氏医通》):绵茵陈6钱、熟附子3钱、干姜3钱、炙甘草1钱、水煎服。用于阴黄。

(4)疥疮身痒:茵陈适量,煎汤外洗。

制剂:

(1)清肝片:茵陈60斤、板蓝根120斤、甘草24斤,制成浸膏片,每片0.3。用于慢性肝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每日服3次,每次4~6片。

(2)利胆片:系由茵陈、四川大金钱草、大黄、云木香、金银花、知母、大青叶、朴硝、黄芩、砦胡、白芍等为原料制成,每片0.3,有利胆退黄、抑菌消炎作用,用于胆道感染(包括胆囊炎)、胆结石、胆道手术后复发等。每次服6~15片,一日3次,一般服2~10周。副作用为稀便、腹泻。

(3)传肝冲剂:茵陈挥发油醇溶液4,000毫升,黄芩37斤5两,海金沙25斤,甘草6斤2两5钱,糖粉44斤,白糊精20斤,共制成冲剂2,000袋。用于治疗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服法:成人每日2次,每次1袋。小儿每日2次,每次0.5袋,开水冲服。

(4)肝炎糖浆:(“901”抗菌肝炎糖浆):由茵陈、板蓝根、柴胡、白芍、桃仁等配成的糖浆,适用于急性黄疸型和无黄疸型肝炎,对慢性肝炎也有一定疗效,一日量80~120毫升,分3次服,25日为一疗程。

(5)肝中针:茵陈、板蓝根各188.0,栀子94.0,氯化钠5.0,吐温-8010.0,制成注射液1,000毫升。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每次肌注2毫升,一日1次。14~20日为一疗程。肝功能大半数在用药2疗程后恢复正常,黄疸半数在半月以内消退。

                         青     

处方名:青蒿。

来源:为菊科植物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ce)的全草。

别名:大青蒿、香蒿子、臭蒿子。

识别特征:体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高一至四尺。

叶:叶互生,2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狭长,有齿;叶轴栉齿状。

花果:头状花序小,近球形,稍下垂,直径约二分,多数排列成圆锥花序;总苞片背面绿色。瘦果微小。

生境分布:生于原野草丛中。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采集加工:药用全草。夏季花将开放时,离地五寸割下全株,阴干。成品绿色。

炮制:略洗,稍闷,切段,晒干。自用可趁鲜切段,阴干。

性味功能:性寒,味苦。能清暑热。

主要成分:含青蒿硷(C21H22ON2)、挥发油和苦味质等。

药理作用:

(1)解热发汗:尤其适宜于清解暑热以及解退弛张热和原因不明的久热,但在高热和热病进展期,解热效果不甚显著。

(2)止血:对鼻出血和紫斑,有一定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清解虚热和暑热。前人的经验说:“青蒿为清热凉血退蒸之良药”,现代实践也主要是用于血虚而有热者。

(1)治疗血虚发热(多属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的阴虚发热)、潮热盗汗,配地骨皮、白薇等。又可在滋补药中,加入青蒿一味,帮助解热。

(2)治疗温病后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配生地、知母、地骨皮等清热解凉血药,方如青蒿鳖甲汤。

(3)用于清解暑热(即夏令感冒,或中暑、低热)。发热无汗、胸闷头晕者用之最宜,可配薄荷或甘草、滑石等。

(4)治疗紫斑、鼻出血等,取其有清热凉血作用,有一定效果。治鼻出血用鲜青蒿捣汁加冷开水冲服。治紫斑须配升麻、鳖甲、当归、生地等同用。

(5)治皮肤瘙痒,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青蒿气味芳香,对胃肠刺激不大,与一般苦寒药有伤脾胃者不同,但有泄泻者仍不宜用。出汗多者也要慎用。

用量:常用量1~3钱,为加强解热作用,有时须用5~8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