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kept quiet about:建构高效课堂──课改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必然选择[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49:02

建构高效课堂──课改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必然选择[转载]  

2011-08-12 10:34:36|  分类: 高效课堂 |字号 订阅

说起课堂教学中新的师生观、教学观、教材观、评价观、教学目标体系等课堂教学理念,每位老师都会如数家珍。但笔者从听课中发现,课堂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落差。最近,笔者拜读了国内部分地区介绍构建高效课堂经验、做法的文章,对高效课堂进行了粗浅的研究,强烈地感到,高效课堂较好地处理并体现了课改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关系,有效地将课改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构建高效课堂不仅是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的必然要求和选择,也是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下面对高效课堂的建构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构建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回归其本质的必然要求。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专家李炳亭先生将高效课堂生动形象地诠释为:高效课堂──“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对此,笔者的理解是,一方面,“知识的超市”从分层入手,基于“学情”实施分类,即“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作业”,“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为学生提供了体现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个体性、人性化的“货源”。“货源充足,琳琅满目,各取所需”,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个性、方式方法”的落实。另一方面,高效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把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唤起情感当成最重要的评价指标,掀起“生命的狂欢”。由此可见,高效课堂最大限度地挖掘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本质要素及其合理组合方式。高效课堂的追求不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能学、会学、乐学、创学”。

高效课堂的突出贡献有三,一是把“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在行为层面上加以较好地阐释和发展,使之形成“看得见、可操作、能检测”的客观存在。具体来讲,在课堂环节上“落地”为“预习、展示、反馈”,在学习方式上转化为“独学、对学、群学”。二是把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加以实化,实现了“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抵达智慧的飞跃”。三是它使课堂教学沿着其固有规律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学定教”理念的落实,“预习、展示、反馈”基本环节的展开,“独学、对学、群学”学习方式的运用就是其充分的体现。 

据此,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高效课堂还课堂之本来面目,还学生学习之本分,使课堂真正成为“生命生长的田园、生命享受的乐园和生命创造的学园”。构建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回归其本质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高效课堂是解决课堂教学现实问题,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新课改的实施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更见诸于课堂。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改革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回顾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所走过的路,客观地讲,课堂教学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仅成为老师们的话题,也植根于老师们的心中,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现实中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制约新课改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层面的诸多问题。老师们总有许多困惑与不解。“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在我的课堂上没有实际意义?”“离开了老师,学生为什么不会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总也提不高?”“我也布置学生预习为什么效果不佳?”“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政治?”…… 

从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上述问题不是,或者说不完全发生在理念层面,而更多地存在于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实践,落实于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集中表现为: 

1.教与学关系的错位、缺位、混乱。 

2.教师没有规范教学环节,规范教学操作行为的意识,显得茫然、盲目、随意。 

3.学习目标的制定泛化、虚化,不可操作、没有也无法检测,形同虚设;单元目标随意扣在课时上。 

4.学生的学习只有形式,没有学习行为的规范要求,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5.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教学目标之间没有内在的关系。 

6.课堂上学习目标达成与否没有有效的反馈检测机制。 

7.“教无启发,学无思考”、“探究无意义、互动少争鸣、合作无目的、过程与结果两股道”等伪科学的教学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时常出现。 

8.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停滞在教学设计中,而课堂上看不到踪影,感受不到存在等。 

上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瓶颈。高效课堂所秉持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学定教”的理念,构架起“预习、展示、反馈”的教学基本模式,着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精细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及从规范教学操作行为入手,将课改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细微之处,将空泛的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的尝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高效课堂是课改理念与教学实践的融合剂,高效课堂是解决目前课堂教学现实问题,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要立足课堂,研究课堂,规范课堂。 

三、构建高效课堂关键在于探究理念如何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 

1.扎实推进课标、教材教法研修活动,夯实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构建高效课堂比作建造大厦的话,那么,正确地理解与把握课标要求,钻研教材、掌握与利用教材就是建造大厦的奠基工程。积极推进课标、教材教法研修活动,夯实课标、教材教法这个根基,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大家知道,自2008年教材教法研修活动开展以来,老师们对课标、教材的认识,由表及里、由外延到内涵、由宏观到微观,步步深入,可谓经历了一场课标、教材教法的大洗礼。老师们的课标意识、对教材的把握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老师们对课标、教材教法的认识仅处于初级阶段,即知其然并知所以然,而非驾驭并为我所用阶段;对课标、教材教法的研修还处在外力施加阶段,没有成为自我教学的第一需要,没能成为自觉自愿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力上来讲,我们要为老师们开展研修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物力等支持;学校教务处和教研部门应给予老师们资源、专业理论、技能技巧等业务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多支招、不埋怨;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要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整体谋划工作,避免政出多门,多中心、多重点,从而改变教师应接不暇,疲于应付的局面。从教师个人来讲,要不断地提高对课标、教材研修活动的认识,将研修活动与日常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把研修活动自觉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在实践中检验研修效果,在研修中改进教学,在思考与鉴赏研修成果中感受幸福与快乐。总之,我们要“以教师为本”,用积极地态度,宽容的胸襟,用务实的做法积极推进课标、教材教法研修活动的开展,促使课标、教材教法研修从老师的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开展,让研修活动为“知识的超市”蓄积力量,为“生命的狂欢”储备营养,为高效课堂的建构奠基铺路。 

2.从反思有效学习的三要素入手分析现实课堂,找准问题所在,确立构建对策。 

大家知道,预习、参与课堂学习交流、练习反馈是学习取得实效性不可或缺的三要素。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对学习的三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需要健全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目前课堂教学所表现出的问题较多地集中在环节、细节操作层面。为此,我们应紧盯课堂教学中的大、小环节,从细节入手,根据学科特点制订必要的学的要求、教的规程,使课堂教学行为有章可循、有章能循、有章必循。用规范、要求、标准矫正、约束、引领课堂教学中学与教的行为,用精细化的标准,打造精细化的课堂,使现实课堂在向高效课堂的行进中走得更坚实。 

3.审视并重新确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量化表》。 

评价犹如导航仪、风向标。只有建立起符合新课改精神,体现高效课堂实质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才能对优质课堂教学的形成发挥正导向作用,否则适得其反。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量化表》几经修订,在落实课堂教学理念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出现,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量化表》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要求。评价标准存在空泛,缺乏可操作性、可检测性,评价项目体现不出内在联系,缺乏对教学的具体指导等突出问题。因而,构建高效课堂需要依据课改精神、遵循教学规律、结合学科特点,从内容到形式做一次大手术,制定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使之与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相辅相成,相互给力。

4.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重构教与学的关系、重构师生关系的实践中来,变被动为主动。 

确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关系,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作为成年人的教师理应积极主动,成为“第一责任人”。但仅有教师观念的转变,角色的转换是远远不够的。“剃头挑子一头热”不行。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活”的要素。只有激发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热情,课堂才会迸发出“生命的狂欢”。 

长期形成的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使学生形成了惯性,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为“等学、等教”。改变这种“惰性学习”的惯性,需要老师的助推,也需要学生观念的转变。为此,要重视对学生新的学习观、教师观、新的课堂学习要求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宣讲教育。从建立学生课堂学习规范入手,培养其与高效课堂相符合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只要我们把握关键,立足实际,积极实践,高效课堂之花定将绽放。 

(作者:宁夏吴忠市教研室 王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