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t ryo凉图解:砚雕家藏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8:50:48

雕家藏家

8.1.雕砚名家

8.1.1. 顾二娘

清代吴门著名女琢砚家顾二娘说:“砚系一石琢成,必圆活而肥润方见镌琢之妙,若呆板瘦硬,乃石之本来面目,琢磨何为?”一语道破了琢砚的奥妙。可见雕琢水平的高低,首先看其造型是否高雅别致,布局是否得体,刀法是否熟练细腻。好的砚工,能掩疵显美,突出特点,或能利用星眼,巧作安排,或不重繁琐,以简洁为珍,或虽刻素砚,也能线条流畅、圆和可爱。砚雕艺术中,有写实一派,其上乘者,所雕瓜果、动物,皆能栩栩如生,而又布置得体,精细而不俗。

8.1.2.陈端友

陈端友,名介,宇介持、荣生,取其后半生以端砚为友之意,改名为端友。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自幼好刻砚,19O7年师从扬州问古斋主人张太平,1912年随师在上海设铺制砚。由于他制作态度认真,对技艺精益求精,并汲取大自然之精华,注重写实,不论海、天、山、日、石、岩、松、竹、瓜、叶、螺、鱼、龟、蝉等,均能尽随人意地雕作出富有真实感而又新颖别致的艺术作品,成为现代著名的琢砚大师。其代表作“九龟砚”用了1O年时间才完成,用瑞石雕琢成九只龟,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四周刻有荷叶,已成为当代砚林较高的艺术品。九龟砚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陈端友还注重砚盒的制作、印纽的雕琢,并能修补旧砚。

8.1.3.张庆明

张庆明,1958年生人,籍贯肇庆。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肇庆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肇庆市端砚协会会员。从事端砚雕刻20多年,作品以刻字书法艺术见长,并具有典型传统文人砚风格。曾参加过国内外端砚作品展及国内外文化艺术展,多次获全国、省、市奖项。

8.1.4.魏瑞和

魏瑞和(1892-1949),字祯祥,又名观生,星子县蓼花乡青龙湾村人。魏瑞和7岁时,入私塾读书一年,家贫辍学,9岁至横塘乡拜师学习青石雕刻。据《星子县志》记载:金星宋砚,始于北宋,至明代,制作一度中衰。清代中叶,砚业渐兴。民国初年,有所发展,市场竞争也很激烈。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魏瑞和随父由蓼花乡迁往县城,在县城南鄱阳湖滨的紫阳门租屋开店,经营自制砚池。为了提高雕砚质量,他苦读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勤习技艺,使砚雕精益求精。他亲临宋砚原料产地驼岭,精选坯料,看石下刀,奇妙构思,独具匠心,创作了不少新颖作品,如"双龙戏珠"、"梅兰竹菊"等。并不断革新设计式样,形状各异,如瓦砚、扇砚、裙砚、绳砚等,一时名声大振,产品畅销,曾连获全国奖与国际奖。

他读到唐代诗人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时,他为这首诗的意境所感动,苦苦思索了一夜,想刻出表现这首名诗画意的砚池。雕刻了5天,坯子都用了好几个,终于雕刻出《牧童遥指杏花村》砚池。这方砚池的墨池边,雕成了一个牧童骑着水牛,向客人遥指杏花村的画图。牧童和水牛都雕得栩栩如生,这是较高难度的作品。民国三十六年(1914年),星子县劝学所和县政府,两次征集魏瑞和砚雕送京参展赛。其中,他制作的《牧童遥指杏花村》砚雕,获1914年全国工艺品展览会特等奖,农商部颁发了奖状和奖金。另一方《犀牛望月》砚雕,设计尤为精巧,其中犀牛的双眼和月亮,皆为闪光之金星,雕出了《犀牛望月》的意境。1915年,经北京有关部门选送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获得铜牌奖和奖金。从此,魏瑞和在星子县城名气越来越大,星子县政府,把他所住的那条街,命名为"砚池街"。

魏瑞和步行上庐山各景点,寻求新的创作题材。他到秀峰寺游览,借宿山寺,月夜游龙潭,为月夜下的龙潭美景所倾倒。他回到家里,苦苦思索,终于雕刻成了一方"月映龙潭"的砚台,获得好评。他听说景德镇工匠制瓷技艺高超,多次到景德镇参观学艺,回到家里,他把瓷雕的技艺,用于砚雕,又推出了不少精品。魏瑞和为金星宋砚的制作,苦苦探索了一生,使金星宋砚的声誉遍及国内外。他于1949年逝世,终年57岁。

8.1.5.黎铿

黎铿,中国制砚业首个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制砚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全国劳模和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专家。

其《七星岩古今名刻砚》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七星岩古今名刻砚》是他80年代后期精制的端砚,1987年曾经荣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被广东省珍品馆收藏,这次又为国家珍藏。

1945年,黎铿出生在肇庆一个书香家庭,从小就喜欢绘画艺术。1957年,进入肇庆市工艺厂(肇庆端溪名砚厂前身)当学徒。师从端砚名师罗星培。黎铿搜集古今有关端砚、制砚地资料;到又潮湿又闷热地砚石坑洞里和石工一起采砚。在采砚过程中,他弄懂了各种砚石形成地层次结构和区分优劣石种的方法。

“十年磨一剑”,机会终来临。1972年,厂里开采到一块大型优质宋坑砚石,厂领导将它交给黎铿设计、雕刻。他将砚石精心雕刻成《百鸟鸣春》,送到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和全国美术展览会陈列时,好评如潮;最后被北京故宫博物馆购藏,列为国宝。他创作的《星湖春晓》砚获轻工部科技一等奖;《周总理诗词砚》作为邓小平访日的国家礼品赠送日本国家领导人;《四海升平砚》获首届中日端溪名砚品评会金奖;《97七星迎珠砚》作为肇庆市人民政府高级礼品赠送香港特区政府;《中华九龙宝砚》作为肇庆市人民政府敬赠礼品被人民大会堂珍藏……

    2000年9月,国家邮政局发行一套表现10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风采的《中国艺术家》大型邮资明信片集,广东仅有三位艺术家入选,黎铿是其中之一。

8.1.6.吴历谷

吴历谷的工作室在北京琉璃厂三条的居民区里,自幼习画,稍长即得国画大师、同乡黄宾虹先生的关门弟子山水画名家程啸天先生的教授,18岁就进家乡的砚台厂拜师学艺。1991—1992年,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一年,师从姚有多、张立辰等大家学习国画;1993—1994年,他踏上了游历全国、师法自然的路途,他去了50余处砚石的产地,也有名胜古迹。

他所制之砚,强调“以刀化笔”、“随石赋形”、“以意为之”,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所刻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博古器物等题材皆透露出一种高旷脱俗的风雅神韵,浓郁的书卷气充满了浪漫的诗意。他还喜欢刻花草美人,所刻人物更是婀娜多姿,颇具清逸绝尘之美,为其精品中之妙品。

1997年吴历谷再次回到北京,在东琉璃厂,他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专攻制砚。中行以特立独行著称于世,他在看到了吴历谷的砚台后,称赞他的砚台是集古典文学和佛学于一炉的“文人砚”,把工艺演变成了艺术,品位颇高。于是,欣然命笔,为吴历谷写下了“妙伎成佳砚,奇缘会古人”的对联。说起来,这副对联也颇耐人寻味,通常人们以“技”字形容人们的手艺,而张中行偏偏用了一个“伎”字,这便是为了突出他创作中的艺术性。

如今,吴历谷已制砚2000余方,其中有套砚《扬州八怪》、《秦淮八绝》、《红楼十二金钗》、《历代书法家法书残碑砚》,他的制砚不仅得到了书画界、收藏界人士的喜爱,也得到了出版界的重视,近期,文物出版社就有意为他出版一本砚谱。

8.1.7. 邹洪利

邹洪利出生在易水北岸厂城村的书香门弟,厂城村是战国时期“燕下都”北城郊。他自幼喜爱诗词歌赋,家传镇宅之宝“二龙戏珠”砚。父亲经常给小洪利讲有关易水砚的传说与故事,从那时起,邹洪利心里就萌发了当制砚大师的梦想。邹洪利被选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常务理事、易砚文化研究会会长、河北省古玩业商会副会长、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县政协常委、易水砚工艺雕刻设计大师等。

8.1.8.蔡金兴

苏州吴中区藏书镇藏书镇制作砚台历史十分悠久,始于三国,盛于唐宋,唐朝诗人皮日休、陆龟蒙咏“太湖砚”之诗篇即指藏书镇砚台。宋代米芾《砚史》记载,灵岩山下有蠖村(今藏书镇一带),世代以挖石刻砚为业。清代《西清砚谱》亦收录有蠖村石澄泥砚两方。其石质与四大名砚中的“澄泥砚”极为相似,石中亦有金属砂粒,亦有鳝鱼黄、蟹壳青、虾头红等石品,所以也被后世称作澄泥石砚。讲到砚台,人们都会提到广东端砚和安徽歙砚,但若论制砚刻砚的技艺,却是吴中巧匠独领风骚。清代吴门顾氏为砚雕世家,顾道人、顾德麟、顾二娘、顾公望,四代皆为砚雕高手,尤其是顾二娘砚雕技艺之精湛,更是一时无二。民国和解放初期,苏州地区最大的制砚群体就在藏书镇,因为附近的山石适合制砚。

蔡金兴出身于一个石雕世家,12岁就开始从父学习刻石,15岁进藏书砚台厂,后一直在厂里担任技术指导。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文物商店委托他长期为该店制砚并修补古砚,一时名扬姑苏。他修补古砚近20年,接触过各种石质的砚台,练就了一手辨别砚石的本领。据说顾二娘能以足辨石,蔡金兴虽无此神技,但只要石一上手,即能辨其石质,断其优劣。做旧和仿制古砚是老蔡的拿手好戏。当年他曾为苏州文物商店仿制过许多古砚,外销给外国人,因为真正的古砚是不能出口的。老蔡仿制最多的是清代顾二娘的“笸箩砚”、“草鞋砚”,还有近现代砚雕大师陈端友的“九龟荷叶砚”、“蘑菇砚”(又称“菌砚”)、“蝉形砚”等。文物专家韩欣称老蔡刻砚为“吴中第一刀”。

8.1.3.其他

清代黄易、刘源、漆砂技法卢葵生,顾道人、顾德麟、顾公望,

当代方建尘、郑寒

8.2.   藏砚名家

8.2.1.唐代柳公权

    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是一个典型,他嗜砚成癖,收了很多,并著有《论砚》一书,一直流传至今。

8.2.2.宋代米芾

      宋代书画家米芾更是砚痴,他编写过一部《砚史》,在中国砚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8.2.3.清代黄莘田

清代诗人、书法家黄莘田(黄任)在任广东县令时就酷爱名砚,藏砚颇丰。后来,索性辞官,携端石等上好砚材至苏州,请顾二娘琢制。嗣后,选出十方佳砚藏于其家,并起斋名为“十研轩”,自号“十砚老人”。可惜,在黄氏晚年,所有藏砚陆续散出。黄莘田一方藏砚,宣德下岩端石砚,高五寸,宽八寸,厚二寸,随形石,色紫,周边石碴历历可见,无砚池,砚堂微凹,犹如一块飞来盘石,圆活肥润,自然而古朴,完全是顾二娘琢砚风格。在砚堂右方刻“宣德下岩砚,十研轩神品”两行楷书、左方刻“莘田黄氏珍藏”六字款。

8.2.4.清代高风翰

高风翰是清代经历康、雍、乾三朝盛世的著名书画家、诗人、篆刻家,同时也是一位砚台收藏家。他收藏名砚达千余方,仅其所著《砚史》中藏砚拓片就有一百六十余片。

8.2.5.清代康熙、乾隆

康熙、乾隆皇帝都有藏砚雅趣,乾隆在《西清砚谱》中就收录有明代杨士奇“旧端子石砚”砚谱,文微明“绿玉砚”砚谱,董其昌“画禅宝”存砚砚谱等二百余方名砚。两位皇帝不仅藏砚,而且还自铭砚。

8.2.6.砚癖金农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有个奇怪的癖好,喜爱收藏砚石。因他能诗善画,亲朋好友劝他攒钱买些田宅,便可成为富翁。他却摇摇头打趣道:“我生就贫寒的命,怎能当富翁呢?”于是,他背着祖传的砚台,游食四方,墨耨笔耘,卖画得钱,乐于搜购名砚,当他搜集到一百零二方砚台时,便在《冬心自写真题记》中,称自己是“百二砚田富翁”。并且认为在当时刺多花少的社会里,人心多变而砚台不变,砚田亲君子远小人,所以他把砚台作为形影不离的朋友,人们讥笑他,他就说:“我平生没有其他嗜好,砚台就是我的伴侣!”

他不但藏砚,而且制砚。每得好石,就请砚工雕琢成形,此时,砚工则乘机戏弄金农,每每向他要酒喝,饮酒不到数不肯动手。金农自己虽不饮酒,却高兴陪砚工喝两杯,常常呛得咳声不止,弄得砚工大笑,方为其制砚,至今还留下“砚工戏金农”的佳话。

砚做好之后,金农还在砚上刻上铭文,《冬心先生集》中,收有他的砚铭近百首,内容多为托物咏志,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如《秋竹先生田砚铭》云:“一夫用力,乃耘己田,割之获之,岁获大年,却无猛虎之吏,白昼打门横索钱。”既颂劳作,又刺恶吏。

更可贵者,他的砚皆随石之势而造型,大大小小,方方圆圆,或如一人,或似一物,或如一山,或如一石,惟妙惟肖,生气盎然。如“小蕉叶砚”,形如一芭蕉叶,上刻一铭:“嫩蕉叶,抽春芽,试作书,开新花。”“双鱼小砚铭”,形如双鱼戏水,铭曰:“鲽鱼一双,墨沼春潮,莫书恨字,寄红板桥”

8.2.7.李海

广州白云区李海老人的家庭藏品馆——煮石斋, 600多方砚台严密地排列和堆放在书台上,质地各异,除石头、青瓷、陶制品外,还有铜、铁、橡皮、塑胶、景泰蓝、合成树脂等杂砚,形体大的胜似城墙砖,小的玲珑如品茗杯。他收藏的古砚台有“两全”,其一是汉朝至上世纪初各时期的砚台齐全,没有断代的情况;其二是中国四大名砚齐全。

唐砚形如箕,一端扁圆形,另一端近弧形,釉色上除青釉、青黄釉外,赭釉、黄褐釉等也频频使用,使古砚台的色彩趋向斑斓,此外以足托砚也开始流行。宋砚则以造型取胜,有履砚、琴砚、斧形砚、船形砚、蝉形砚等不胜枚举,且履砚还有男鞋砚和女鞋砚之别,宋砚一改前朝砚台的厚、大,变得薄而小巧。明清时期中国砚台制作技术攀到顶峰,不仅造型上突破规矩形,讲究葫芦、钟、瓶、天然等形状,即依照石头的自然形状不拘一格设计砚体,并且石砚雕琢也极尽精巧,出现浮雕、立雕、圆雕、透雕等形式,砚台从传统的书法工具递进为艺术品。

    在李老的所有砚台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个重20公斤的巨型砚,长、宽均20厘米左右,厚6厘米,该砚台系唐朝城墙砖所制,正面淌池为“钟”形,城墙砖背面刻有隶书字体,落款为开元十二年。唐代城墙砖巨型砚最初被发现在山西一个农民家的猪圈里,一位志同道合的好友送给他的。李老最钟情的砚台是一方明代端砚,砚体正面为淌池,背面刻有岭南大儒陈献章的画像,据考此砚系文友赠送给白沙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