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本花音拿着枪:出版编辑与文化传承----说说我的同学郑一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1:20:54

出版编辑与文化传承

——————说说我的同学郑一奇

郑一奇,原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现河北教育出版社颂雅风文字总监、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郑一奇是我北师大历史系的同学。当年我们毕业后,师大的校车就把我们送进了军队的营房,从此我们都成了军人。

我们经过两个月军训后下部队当兵锻炼,一年后郑一奇分到了公安部队(原称武警部队)政治部青年部当干事,我分到了北京总队政治部当干事。这支部队政治性很强,要求非常严格,虽然都在一个部队,但同学间基本没有来往。

后来从《公安部队报》上看到了郑一奇写的几篇文章,从文章中可以看出,郑一奇才华横益,很有天分。但后来又听说他复员了。

年轻轻的复员到地方,说白了,就是你不适合在部队工作。不适合在部队工作的理由,恐怕就是因为郑一奇不是贫下中农出身。郑一奇的父亲是大学教授,

叔父也是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郑一奇的哥哥也是一名学者。(郑一奇同辈14人中,后来有11人评为高级职称。)看来郑一奇的家庭是知识分子家庭,是书香门第。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名曰“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是革命的对象。尽管你是个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但因为你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就把你归入另册,把你复员到工厂,当工人,去接受工人阶级或者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郑一奇在书中写到:“1969年我被复员到地方,到北京一工厂当了工人,在车间学开机床。”与他相似的还有李福祥同学,可能也是因为家庭出身,复员到首钢,当了一名炼钢高炉前的炼钢工人。这种对知识的轻蔑和否定,对知识分子的糟践和打击,尽管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和以革命的名义,但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从科学技术发展史、从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看,都是最无知、愚蠢和昏庸的政治治理,比秦始皇的“梵书坑儒”有过之而无不及,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反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彻底背叛。

但金子,总会放光的。郑一奇用知识、智慧,勤奋的工作,逐渐被工人师傅和那些基层干部喜欢、认可和重视,后来就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当了一名编辑,最后当上了副总编辑。(李福祥由炼钢工人,调入北京市委组织部当了处长,后又升任市委党校的副校长)。当然这也要归功于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的新政策,归功于新时期那些真诚、勇敢、无私无畏的改革者,那些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近几年,郑一奇给了我三本他新出版的书,即《编辑心语》、《史海流连》和《编辑的悟性》。郑一奇的这些有关出版业或曰出版学科的专业著述;郑一奇以实际上的出版专业教授的身份到处讲学,给出版界的新人授业解惑的事实;郑一奇担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这一职务本身,都说明他是出版业的一位非常称职的编辑,是承继了中国出版业的一切优良传统和美德的编辑,是与眼下那些唯利是图、不学无术,甚至坑蒙拐骗的编辑有着根本区别的编辑。

过去,我认为编辑就是文字把关,修修改改,替人做嫁衣裳。看了郑一奇的书,我才明白,我的那些观念,是对出版编辑的无知、误解。出版编辑,是项艰难、高尚,对文化传承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职业。现举他书中的几个编辑案例,进行说明:

郑一奇在书中谈到了编辑《五代史话》的事。他说,1977年中青社恢复工作以后,社领导责成他清理积压多年的旧稿,他翻出一本上海沈起炜写的《五代史话》。当时的责编认为这部书稿对农民起义写的不充分,对统治阶级的活动写的太多,不符合那个年代的政治取向,所以否决了该书的出版。但郑一奇重新审读书稿后认为:“这部稿子脉络清楚,文笔生动,对五代十国的兴亡,其间丰富的历史经验、教训,对众多的历史人物评述都讲的比较充分、具体。”所以主张出版。这部极乎被遗弃的书稿,经郑一奇与其他同志的努力挽救,于1983年出版。本书出版后,重印三次,发行206000册。郑一奇拯救了这本书,郑一奇拯救的不止是本书,在某种意义上拯救的是这一段的中国历史,是国人对这段历史的记忆。

郑一奇还主编过一本大部头的书,即与刘明翰先生一起主编的四卷本的《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全书约190万字。他说:“在很多人都有在关心流行、时尚、经济、财富等话题时,我们为什么要策划、主编这样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呢?”因为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使他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振动,他心灵的振动和对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困惑,缘自对精神现实状态的不解。十八世纪的哲学家孔多塞,在他的《人类精神进步史纲要》一书中,贯穿着人类精神是不断进步的观点,对人类的未来,充满着信心和期待,但如译者说的:“他们的一生满怀着那么美好的热望。相形之下,两个世纪以后的我们在某些方面,虽然确实取得了他们无法比拟的进步;但是在20世纪却也见证了空前的愚昧、野蛮和残暴。能够说人类精神是在不断进步的吗?”什么是精神文明?人类精神文明到底遵循什么样的发展规律?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这本书就想对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全部历程做历史性的回顾,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探索出我们的未来。作为全书的主编,刘明翰、郑一奇策划和确定了书稿的主旨与框架,编订了各卷的大纲,并审改了全部书稿,郑一奇还负责撰写了总序。作者们在洋洋190万言的这部巨著中,阐述了精神文明的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精神生产的阶段性成果:哲学、教育、科学、卫生、文化、艺术、体育、的发展程度;思想、道德、风尚、,包括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等。二是人类精神解放的过程:主要是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领袖人物对人类精神状况的关注,对精神生活健全发展的认识与总结,人类理性成熟的程度,人类精神解放的程度。并将精神文明的终极追求概括为: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改造与和谐。这部书对推动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图书编辑和销售市场极度功利、极度浮燥、极度混乱的情况下,选择出版这类有理论、有思想、有历史脉络,对回归人类本性,重塑民族美好品格富有指导意义学术著作,表明了郑一奇及其作者们的眼光和良知,也表明了出版社的品味。

郑一奇是位学者型的编辑。对编辑中迂到的学术问题,能够深入研究,认真求证,力求正确。他在书中说:“1994年我在终审一部科普书稿时,发现作者沿用普遍存在的误说,说‘明代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我告诉责编,此说不准确,应予修改。责编说他查过《辞海》(1980年版),《辞海》也如是说。为了说服责编与作者,我连夜翻出《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长城百科全书》、《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以及考古工作者的报告、中学历史教科书等,帮助责编、作者弄清史实:明代长城从山海关往北、往东,直到鸭绿江边还有很长的一段。”并指出,《辞海》1980年版的说法不完整,1999年版《辞海》已作了补充。这种对学术问题的研究态度,很辛苦,但也很值得称道。为了提高出版质量,他不停地在求证、研究问题,这一个个解决后的问题,也就成了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史海流连》一书,就是他研究成果的集结。他在完成各项编辑任务的同时,还著有:《人民热爱的音乐家——聂耳与冼星海》、《爱国学生的振天怒吼——“一二·九”运动》、《漫话长城》、《出版词典》、《中国文化精要》、《民国著名人物传》、《图书商品学》、《编辑心语》、《史海流连》,主编《中华英杰》、《中国历史文化事典》、《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等等,而经他审定编辑出版的书就更多了。

人们来到世间,走了一趟,住了若干年,总该为人世间留下点什么。农民种五谷蔬菜,养活了世间的人们;农民(建筑)工(人)盖了那么多高楼大厦,修建了那么多公路、铁路,使旧日的中国焕然一新;科技工作者发明制造了那么多新产品,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学者、作家写了那么多好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他们为人世间留下了很多很多,后人将永远铭记他们。作为沦海一粟的郑一奇,也为人世间留下了些东西。盘点他的文字,似乎他留下的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