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eron Boyce:读书与编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2:22:58

读书编辑

        编辑,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编辑的古义,是顺其次第,编列简策而成书。编辑二字,即从收集编连简策而来,以后书写材料变化,沿用未改。

  中国的编辑工作出现很早。商代已有文字记录的典册,说明已经有人从事编辑整理简策的工作。实际上,中国的编辑业和中国学术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正因为有了精湛的编辑活动,灿烂的学术文化才得以史记保存和发展。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十表八书,是编辑工作的结晶。善于叙事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的《战国策》,是刘向根据《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流行的不同本子,整理校订、精选汇集、确定书名而后编成的。他写的《战国策书录》,就是一份著名的编辑报告。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和他周围的文学之士,编辑了《文选》,写了《文选序》,说明编选的原则和方法,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很有影响。其后,李阳冰为李白编《草堂集》,李汉为韩愈编《昌黎先生集》,刘禹锡编《柳宗元文集》,元稹编《白香山集》,杜牧编《李贺集》,都是出于倾慕和纪念而进行编辑的。司马光精研历史,编成《资治通鉴》,他用了19年的精力,领导一个小而精的编辑部,是可谓专职的编辑。南宋而后及至明代,雕版印刷盛行,商品经济发达,手工业城镇中书市坊铺兴起,出现了受聘于书铺的编辑,明末苏州冯梦龙、吴兴凌闬初等即是代表。真正的近代职业编辑,在清末戊戌维新运动时及其后,才活跃于学术文化界,成为一种自由职业者。他们中间著名的人物有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樊锥、章太炎、蔡元培、张元济等。   

        随着文化活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书籍、报纸、期刊、图画等出版物外,还利用声频、视频、符号、图像等提供知识,传播信息,积累文化,交流思想。因此,编辑工作的内涵扩大了。通常编辑又可分为图书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广播编辑、电视编辑及电子出版物编辑等。   编辑一词在现代已发展为多义词。一般又指专业性的工作,如出版社的选题、组稿、审读、加工整理等;非出版机构中,文献资料的整理,编撰工作通报、专业刊物等,也是编辑的工作。有些编辑工作工程浩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许多国家编纂的大型百科全书、辞书和著作总集等。   根据1986330日颁布的中国《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编辑职务(含美术编辑)设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4种,其中的编辑为中级职务。其他国家的出版机构中,编辑人员粗分为高级编辑、文字编辑及技术编辑。

  对“编辑”这一基本概念,20年来争议最大,研究者提出的界说不下百种,从《编辑学概览》(朱美士主编)和《编辑学概览(续编)》(向新阳主编)两书中就可见一斑。       例:戴文葆:“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以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它文献资料等,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   

  刘光裕:“利用传播工具的传播活动中,处于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的种种出版前期工作。”   

  王振铎:“根本社会文化需要,按照指导方针,使用物质载体和技术手段,对精神产品进行组织、采集、鉴审、选择和编序加工,并缔构成一定的文化符号模式作为社会传播媒介的活动。”   

  叶向荣:“组织、审阅、编选、加工原创作品以在整体上构成就作品(编辑作品)的再创性著作活动。”   张觉明(台湾):“搜集材料(文章、故事或草稿)将之汇集在一起,加以鉴别、选择、分类、整理、排列和组织等处理过程。”“从工作实情说,是先辑后编。”   

  任定华:“编辑是信息,知识有序化,载体化与社会化的业务活动。”   邵益文:“根据一定的思想原则,以相应的信息或著述材料的基础,进行优选、创意和优化、组合,使精神成果适于制作传贮载体的智力劳动。”   ……

  编辑学研究范围问题 是否可以有涵盖各种媒体的共同规律,普遍编辑学。编辑学与相邻学科关系问题。如与出版学、传播学、目录学、方志学、新闻学的关系。除上述外,还有一些。编辑栏尤其是编辑学研究中某些具体问题(小问题,与实践更近的问题)则争议更多。编辑劳动性质、编辑人员素质,编辑主体作用,编辑学者化等等。   

  编辑的职业道德守望 恩格斯说过,每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这是指职业特质而言。师德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医德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商德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可见职业道德是与社会分工联系在一起的,是与职业的社会作用、社会功能、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的,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   

  编辑职业道德是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们在出版物编辑出版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它是职业道德要求与编辑职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既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普遍要求,又具编辑职业的特征。它是编辑应具备的生活、工作准则以及行为规范。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对职业道德的表述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 20个字适应于各行各业道德的普遍要求,编辑职业道德也可归纳于其中,但根据新闻出版行业的特点,对编辑职业道德的基本认知应更注意其特征。     

1.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当然,也是社会主义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国际新闻道德信条》(草案)也提出:职业行为崇高的标准是要求献身于公共利益。道德的中心问题是个人同他人、个人同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普列汉‖诺夫就说过,“任何道德都是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为人民服务作为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就是要求我们热爱人民,对人民负责。编辑应该是一个能够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为他人服务,具有为社会奉献精神的人。编辑是一种承传文化、塑造人的灵魂的崇高而光荣的职业,它给人以职业荣誉感,但同时它也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是很艰苦、很细微的工作。编辑通过默默的劳动把作者的劳动成果尽可能完美无缺地奉献出来,故有“为人作嫁衣”之说。从这个意义说,编辑还是一种服务性工作,编辑在具有荣誉感的同时必须具有奉献精神。韬奋奖为什么成为我国出版工作者的崇高荣誉?是因为它以出版人的丰碑——邹韬奋先生名字命名。毛泽东同志曾为韬奋先生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式的精神,这就是他所以感动人的地方。作为编辑,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就要具备韬奋精神。   

  2.编辑职业道德第一落脚点是正确地发挥编辑的选择功能   

  编辑活动的本质和特征,是其选择性和加工性。选择性是第一功能。正如美国资深编辑威廉斯所说的,编辑的第一角色应是“搜猎者”。编辑在大量的文化资源中搜寻、选择最有价值的部分经过加工向社会传播,影响人们的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时候编辑的职业道德境界就影响着编辑的红岩选择行为。   

  编辑应怀揣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选择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积极健康影响、对人类物质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的资源作为工作对象。我们的前辈出版《红岩》、《青春之歌》等等影响几代人,湖南出版的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方面的图书对解决我国和世界的粮食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选择,并不排斥出版物的商业功能,但在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上,社会效益是放在首位的。有些编辑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责任,选择了庸俗低下诲淫诲盗的东西,选择思想倾向错误甚至反动的东西出版,损害人民利益、国家利益,这是编辑职业道德所不容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思想有道德的编辑人也非常强调这一点,如美国青少年读物出版社总裁兼总编辑福格曼在谈到少儿读物出版时说过:“一本好书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影响他们对于事物的感觉和看法,参与儿童读物编辑的过程不仅仅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而且是很重要的责任。”西文谚语中更有激烈的阐述:“印行有害之书者,死后尚应受罪于墓中。”我国的出版史中对职业道德问题也有记载和论述。职业教育的先驱陆费达先生在他的《书业商之修养》的文章中提出:“出版工作者的人格可以是最高尚、最宝贵,也可以是最卑鄙、最龌龊的。”他尖锐地指出:“若为谋利而编辑出版诲淫诲盗的书籍,则比捉刀杀人还要利害。”新闻出版编辑的选择,不仅注重出版物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还要注重其科学性,其中就包括真实性。今年6月山西发生繁峙矿难,11名记者收受贿赂,受到严肃的处理。忠于职守,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是记者编辑的天职。为金钱而选择虚假,是新闻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所不容许的。   

  3.编辑职业道德是影响出版物编校质量的重要因素   

  职业道德的首条就是爱岗敬业,编辑的敬业精神表现为对书稿编校质量的负责。朱熹说过:“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近代大编辑家、商务印书馆创办人之一张元济就是专心致志的典范。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二十四史谬误不少,他主持编纂百纳本《二十四史》,为求得图书的质量,寻觅善本,走遍国内所有的藏书楼,抄录、摄影、比较、甄别,真是呕心沥血。这部二十四史3301卷,820册,编完后,张元济先生一页页校对三遍,付印时一页页签上自己的名字,以示负责。他从事编辑出版工作60年,任何事情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邹韬奋先生也说过:“我不愿一字一句我所不懂或不称心就随便付印。”“看校样时聚精会神,就和写作时一样,因为我的目的不让它有一个错字。”这就是编辑的敬业精神的体现。我们周围有不少平凡的编辑具有这种不平凡的精神。有一少儿知识读物编辑,在审读稿件时,对描述骆驼走路的样子拿不准,骆驼四条腿是如何迈步的?为此,他专门跑到动物园去观察,他说绝不能让孩子得到的是谬误的知识。   

  编辑的功能除了选择性,就是加工性。所以对稿件编辑加工,要对其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诸方面高度负责。如果粗制滥造,错误百出,错别字连篇,误人子弟,就违背了编辑职业的本质功能,是不道德的。另外,职业道德是行业道德,是与行业竞争联系在一起的,高质量的图书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编辑要编出高质量图书,就必须有敬业之心。   

  4.编辑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正确处理三元关系   

  作者、编辑、读者是一个三元关系。职业道德要求编辑热情、真诚地对待作者,尊重作者的人格、著作权,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对其稿件作出客观的评价,不打杀,也不“捧”杀。要帮助作者修改、完善稿件。因为大多作者是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不一定了解市场、了解读者需求。编辑要起协调和搭桥作用。稿件修改时,如与作者发生分歧,也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以“权”挟人,不能以谋利放弃原则。在交往中,不能利用编辑权力谋私利,不得剽窃作者劳动成果。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重视作者名气对市场的号召力,重视名家,但也不能以名取人,稿件取舍要出于公心。要具有发现扶持新作者的观念和善良之心。许多编辑经过自己的努力使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成为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使其作品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而这些编辑在其荣誉的背后默守着编辑谦虚谨慎的操行。编辑的这种奉献精神、这种德行和与作者交往中的诚信,往往是稳定扩大作者队伍,获得更多更佳出版资源的力量。   

  目前,我国出版界与国际上的版权贸易日益扩大,购进的版权已成为我们重要的出版资源。什么因素影响出版社的版权贸易?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诚信。我们在国际交往中要不亢不卑,要遵守游戏规则。而我国目前不少出版人在与国外版权所有者的交往中,不重信誉,不履行合同,或拖欠版税,或隐瞒印数,或报价失实。报价适当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编辑职业道德的反映。   

  编辑对待读者,要热情服务、诚信公平。为人民服务就体现在为读者服务。编辑要了解读者需要,编撰他们需要的读物,为他们提供真实信息,不炒作,不搞虚假广告,订价合理,满腔热情对待读者来信。欺骗读者是编辑职业道德所不容的。   

  5.编辑职业道德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团队精神   

  出版物的生产从市场调查——选题设计——编辑加工——生产物化厂—宣传销售——货款回笼——市场跟踪,整个经营过程需要许多人共同劳动。无可置疑编辑工作是其全过程的中心,编辑的劳动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基础的要素,但不是惟一的。正如一台演出,前台表演的演员是最重要的,但舞美、灯光、乐队、音响服装、化装等等也是绝不可少的,全体演职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一台节团队精神目。因此,身为编辑,要善待同仁,对搞出版生产的同志,对搞发行的同志,对印制单位的同志,对社内从事其他综合性服务性工作的同志要尊重,并充分理解他们岗位的重要性和作用。要团结、友爱、互助,不能把荣誉成绩全看成是自己的。同行提倡正当竞争,反对为他人设障碍,无端破坏他人声誉。北京有一家大公司招聘职员,根据专业需要,请不同专业的四位专家背靠背出考试题,结果四位专家出的试题各有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出了一道相同的题:你对团队精神有何认识?可见团队精神是多么重要。它是一个集体的黏合剂,是工作环境良好、和谐的基础,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行为的思想前提,是必不可少的保证出版业发展的合作精神。   

  6.编辑职业道德内涵之一是正确的义利观   

  中国自古就有“义利之辨”。我们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是“把国家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编辑职业与“名、利”二字紧密相联,因此正确的义利观是编辑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编辑应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把自觉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与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结合起来。编辑中有不胜枚举的动人故事。如有一位资深编辑,几十年编了几百本书,许多书稿上记录着他批注改稿件的密密麻麻的文字,但几十本书上作者署名均是他人。有人问他有何想法,他说:编好书稿是我的责任,我愿做块无字碑,在人家的荣誉和快乐中也有我的快乐。这便是一个编辑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还有一个两句留言的故事。一个编辑为一部长篇小说的编辑出版呕心沥血,后来这部小说及作者名声大振。作者拿了稿费觉得心里不安,认为编辑花的心力实在不少,便寄去一些钱,留言处写上:“请笑纳,请理解。”编辑收到后,觉得心里不安,认为不能分作者稿费,便退寄回去,留言处写上“请收回,请理解。”这里充满道德感的两份短笺。这是值得倡导的精神楷模。当然强调道德义务、道德责任并不排斥道德生活需要,并非无视义务和权利的对等性、否认市场经济中个人利益驱动机制。我们应该义利统一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把对社会群体利益的关心和责任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出版业市场运行的优化。   

  当前,编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经受着很大的考验。在太多的诱惑下,为获取经济利益而牺牲社会效益,参与非法出版活动,内外勾结牺牲集体利益,近乎职业欺诈,不守诚信等等道德失范行为确有存在。义利观的模糊、人生价值观的世俗化使编辑职业道德建设成为愈来愈重要的课题。   

  职业道德的建设需要教育,需要法律,需要舆论监督,需要道德环境,但最重要的是必须加强自我修养,因为道德是需要自律的。要充分调动外制力(主要是社会评价和立法监督)、内制力(主要指团体道德诉求和氛围)、自制力(主要指编辑自身的控制自我和优化自我)来调节编辑职业道德行为,使编辑在学习和实践中将编辑职业道德变成一种自觉的内心要求,一种坚定的道德信念。如果我们的编辑队伍职业道德达到这种层次,这支队伍将是一支出类拔萃的队伍,一定能不断生产出优秀的精神产品,推动社会前进。

  编稿步骤

  有的编辑认为,编稿就那么回事,无技巧可言,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稿件就编。编了一会才发现稿件有问题根本就不能采用,或者是快编完了才发现前面该保留的东西给删掉了。可见,不讲究编稿技巧往往前功尽弃或事倍功半。其实,编稿与写稿一样也有技巧。笔者以为,应按以下五个步骤去编每条稿件。   

  第一步:浏览全篇   

  浏览的目的是通过了解稿件的大意,看稿件能不能发,是不是发过;看稿件哪些地方需要大砍大杀,哪些地方只需小削小补。   

  浏览的方法主要有:看稿件的标题,看稿件的开头,看每段的开头,看每段的结尾,看稿件的结尾。标题一般是稿件内容的高度浓缩;开头或结尾一般是稿件内容的提要;每段的开头或每段的结尾,一般是某一段落的大意。因此,以上几个地方是必须放慢速度浏览的,目的是准确了解稿件的内容。其余的地方可以加快速度一目十行,目的是发现需要大砍大杀的地方。   

  第二步:砍出雏形   

  编辑要像木工做家具一样,先把材料砍出一个毛坯,然后再刨光。砍出雏形,必须三板斧。   

  一是砍掉不必要的背景。所谓不必要的背景是指那些不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背景或虽为人们普遍关心但人们早已熟悉了的背景。   

  二是砍掉多余的事例。如果一篇稿件中某一类型的事例有好几个,那么典型事例之外的事例都可称之为多余的事例。因为用一个典型的事例足以说明一个问题。   

  三是砍掉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一篇稿件只能有一个主题。如果不砍掉与主题无关的内容,那么一条稿件中就有了多个主题,这是违背写作规律的。   

  第三步:精雕细琢   

  对保留下来的内容还须精雕细琢。   

  一是纠正错别字。错字容易被发现,别字往往容易迷惑人的眼睛,要认真区分。   

  二是把生僻字词改通俗。生僻字词是“拦路虎”,令读者望而生畏。   

  三是留意固定词组,看有没有用错,有没有被篡改。   

  四是注意词句的简写是否恰当。稿件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某词句时决不能简写,否则,读者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五是把病句改通顺。   

  六是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合逻辑。   

  七是注意计量单位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第四步:精制标题   

  一条稿件有没有人看,根本在于稿件的内容如何。但内容再好,如果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也仍然没有读者。一条稿件能够首先吸引读者的是什么?当然是标题。因此,制作出吸引人的标题是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编辑的功夫应重点放在标题制作上。标题制作好了,编辑工作就完成了一半。我国报纸上目前出现的标题形式很多,没有一个统一、固定不变的模式。但制作具有吸引力的标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即把稿件中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东西拉出来制作成标题。为了使主题不至于过长,同时保证标题内容的完整性,可以让引题、主题、副题同时出现。   

  第五步:仔细阅读   

  这是编辑对一条稿件最后的把关,目的是减少或消灭差错。重大差错往往在这一关被发现,也往往因为忽视这一关而见诸报端。因此,这个步骤不但不能少,而且应该认真对待。仔细阅读应做到,逐字逐句通读包括标题、标点在内的全文,决不能像第一个步骤那样粗略地看。要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容易混淆的字词;要带着挑剔的目光去看待写作的技巧;要带着否定的态度去看稿件的内容,千万不能放过导向错误的稿件。上述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作用,不可随意丢掉。只要按照这五个环节认真去做,编起稿件来一定会得心应手,一定能做出一件件漂亮的“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