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ulk of:人生极乐是法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6:24:00
“人生极乐是法乐”

总页数: 当前页:1 


作者:东海一枭2  提交日期:2007-9-10 17:44:19   “人生极乐是法乐”
  
  一
  这句话是集科学家与佛学家于一身的黄念祖居士所说。黄念祖老居士,法号龙尊,亦号心示、乐生,别号老念、不退翁,是一位显密双修、宗教俱通的大德。出生于一九一三年,圆寂于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黄老居士不仅勤于讲学,也勤于笔耕。一九九零年以来,黄老多种疾病缠身,但为弘法大事,将个人完全置之度外。由于吃素,故常以面片、米粥充饥。一次,由于著书聚精会神,竟然忘记了火炉上烧着的米粥,待粥烧干烧糊后,才被家人发现,可老人家硬是依然吃下了这锅烧糊的‘粥”。并笑言:“这饭就很好,不要在吃上花费力气和时间。现在我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拿谁的生活跟我换,我都不换。人生极乐是什么?是法乐啊”!(见《黄念祖善知识事迹简介》)。
  
  人生极乐是法乐。说得多好啊。
  
  二
  法乐,又称法喜,可以涵盖思想之乐、精神之乐和教学创作之乐,但其境界远超世间一般的思想教学创作所带来的精神怡悦。那是一种证道得道、与道同在、无时无处不住于“道”中的真乐和大乐,是超越为贪爱所系缚的一切人境之乐的生命大安乐。这种乐是完全发自内心,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
  
  人的自性有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人人具足。但世人被妄想、分别、执著障蔽了,所以不自知。华严经认为,这三德的每一种德又都有四净德:常、乐、我、净。这里的乐是超越世间相对短暂之乐的绝对恒久无苦无乐的真乐。法乐不受外界环境、遭遇和贫富贵贱的任何影响,在“人不堪其忧”的逆境中甚至身体病苦的恶况下,照样“不改其乐”,所谓“老僧自有安乐法,八苦交煎总不妨”是也。法喜道乐,非真正得法证道者所能体悟、享受和理解,人间哪有几人知?
  
  与这种“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的内在、深度、恒久的乐相比,一切食色名利荣华富贵算得了什么,人间帝王又算得了什么?“虽南面王吾不易也”。历代高僧大德,往往行动“迟重”,深居僻住,不肯轻易“出山”,主要原因在此。小乘阿罗汉耽于此乐,自乐为足,大乘则不仅独乐,更求众乐,此大小乘之所以分也。
  
  莲池大师说得好:“凡夫以欲为喜,欲多而厌生,何也?世乐无常,难乎其续也;智人以法为喜,法弥广而喜弥深,何也?真常之乐,取足于性分,相续而无终穷者也。”(《刻冰莲居士《续法喜志》序》)。不过,今之凡夫,都是欲多而无厌之徒,谁能“欲多而厌生”,已非凡矣。
  
  三
  佛家法喜与儒家道乐相类相通,儒家称为“孔颜之乐”。如果一天到晚为一己名利得失愁眉苦脸焦头烂额,绝非真佛徒,也非真儒者。有学者说:
  
  孔子说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乐’;然而孔颜并非真正自得其乐,其乐首先建筑在‘人不堪其忧’的基础之上;其次,他们强迫读者分享或称羡他们的快乐。如果没有这样的读者或鸡群,儒家的一切道德酒会便草草收场。
  
  这是门外谈儒,所见的不是孔颜,不是真儒,只是他自已心目中的“儒”而已。关于孔颜之乐,历代儒家尤其是理学家有许多精到的阐说,老枭《快乐的哲学》《君子之乐》诸文中亦有所述析,不赘。这里我想告诉读者的是,道德高于幸福、道德是幸福的唯一途径、道德就是幸福等观点也是西方文化的主导观点。这一观点在西方以古希腊的斯多葛派和基督教伦理学为代表。有“基督教叔父"之称的塞涅卡更是反复强调“快乐不应是追求德性的目的,德性本身就是幸福”。这与儒家"仁者无忧","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等体现出来的快乐原则不谋而合。
  
  真儒之乐比斯多葛派和塞涅卡的道德之乐更加高远圆满。享有这种大喜乐的人,是道德有根、灵魂回家的人,是“心转法华而不为法华所转”的人,是不淫不移不屈、无忧无惑无惧、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人。此间乐,不思“俗”。当然,也没必要刻意作苦行僧,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富贵行乎富贵,对于世间物质享受,顺其自然可也。
   2007-9-7东海一枭
  民主论坛 上载:[2007-09-09] 修订:[2007-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