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ing broker:失败英雄--马服子赵括【中国 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8:55:28
马服子--赵括,为战国时赵国上将军。在战国决定性战役--长平之战中,率赵军与秦军大战。虽然兵败身死,但其勇赴国难之气概,确为我辈所欣赏。 

    当时,战国七雄,秦赵最强。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雄厚,屡屡东出,威镇诸侯。到秦昭王时已俨然天下第一强国。而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却林胡,击匈奴,灭中山。拓地千里,尤其阏与之战全歼秦军,其势头直追秦国。在国力激烈碰撞的战国时代,决定国运的两强对决,迟早会到来。

 

    秦昭王四十五年,武安君白起伐取韩之野王。致使上党道绝。与韩国本土失去了联系,成为国土外的一处孤岛,紧接着秦军攻韩,兵锋直逼上党。韩国眼看上党不保,遂采用上党郡守冯亭计,主动献上党十七城与赵国,使其两虎相争。后世很多人,都认为赵国此举中了韩国之计,替韩国抵挡强秦,乃严重失误。个人认为此种说法乃懦夫所言。从地缘大势上讲,上党乃是赵国对抗秦国的西部屏障,韩国可以没有上党,而赵国绝对不能没有上党。尤其不能让秦国占领。一旦上党归秦,则邯郸便随时处于秦国兵锋之下,要想强大只是痴人说梦。所以赵国接受上党,决然无错。

 

    赵国迅速接收上党,秦国看到赵国坐享其成。遂发兵急取上党,赵遣廉颇救援。秦赵大决就这样不期而至。战役初期,赵国在上党兵力优于秦国且战力与秦国相当(据说赵军二十万,秦军十万)而廉颇却一味防守,贻误战机。使得速战成为泡影。反而是秦军主动进攻,夺二鄣四尉,斩赵裨将。赵军兵锋顿挫。(仔细想想,廉颇在优势下尚且不敢进攻,以后六十万对六十万更难让其主动进攻了)而后三年双方全力增兵,筹码愈加愈大。直至最后双方各囤六十余万大军。在上党几百里地带全面铺开,气势壮阔可谓空前。速战速决变成了持久战。军争变成了国力消耗。

 

    这时秦国优越得地利,显现出来。秦据八百里沃野秦川,右有富饶巴蜀,陇西广阔后院。左有河内。本土关隘重重。无后顾之忧。在战略上属于进攻态势。加之秦国强大已久,国立雄厚。兵员,物资源源不断地进入上党。而赵国南有魏,韩,楚,东有齐,北有燕。还有匈奴等蛮夷骚扰。在上党对峙的三年中,各国关系变得微妙。尤其燕国在背后以是蠢蠢欲动。形势的发展越来越不利与赵国。而且赵国国力比秦国稍逊一筹。再消耗下去。赵国恐怕会先支撑不住。此时赵国主将廉颇依然只考虑战场军争,对赵国所处的天下大势,不闻不问。

 

    正是在这个时候,赵括于国家危难中挺身而出。力主与秦军决战。最终在秦国反间计的促使下,赵孝成王决心临阵换将。任命赵括为大将。统率大军与秦军决战。即时现在看来,当时赵国人才济济,将才如云,赵括能脱颖而出也绝非偶然。史载其少年时,才华就已显现,与人论兵事莫有能当者。人们尊其为马服子(子在当时是很高的尊称,不决然一家者不会称子)。赵括上任后裁汰廉颇时的一批将领。任用勇猛之将。调整部署,严明军纪。最终主动出击,与初战王龁交战取得一些胜利。这时,秘密入军的白起率军佯退。退至沁水东岸光狼,秦军在此一夜之间扎起的营寨。而后背水绝陈。赵军屡屡猛攻,但秦军在沁水秦军战船的配合下稳如泰山。此时赵括想撤退已经来不及了,赵军稍一后退秦军便死死咬住。赵括无奈,命一支赵军断后,掩护大军东撤。快到长平之时,前方出现了一股秦军堵住了归路。这时白起派的一支奇兵。白起消灭了赵军断后之军,立即追上赵括。赵括就这样被包围,虽然外围赵军拼死向赵括靠拢,但都被强悍得秦军堵截。在四面被围时,赵括的才能显现出来。在军队无粮情况下支撑四十六日,此非大智大勇者,不能为之。赵军吃尽了一切可吃的东西连战马都杀了,到了最后人相食的地步,赵括意识到了绝境,即使如此,赵括还是毅然率领军队突围。与秦军大战,最终直至被秦军射杀。最后秦军坑杀全部赵军。此战虽然秦军获胜,但在与赵括的激战中也是损失惨重。这才使得后来秦军没有实力吞灭赵国,进而推迟秦国一统天下得时间。这也是后人少有预见的。这是赵括的生平第一战,也是其的最后一战。(而且对手是有名将之称的白起,如果赵括无才岂能对秦军予以惨重杀伤) 假如此战赵括能够生还,有了经验的赵括很可能凭其才华而大有作为,只可惜时不我予。只能让人哀叹命运的安排。

 

    后人皆以纸上谈兵来评论这位年轻将军。将长平战败全部归咎与赵括。但却忽略了赵括一心为国。在国家危难之中挺身而出,直到最后将一腔热血洒沙场的壮志豪情。以此来看赵括无愧为一回热血男儿。平心思之,在中国历史上年轻若此,能统率六十万大军者只有两人一是赵括,二是晋王杨广。(至于外国蛮夷更是做梦都不敢想)中国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正是有这样无数的热血男儿,在国家危难当中,慷慨赴死。只凭这一点,就比那些只逞口舌之辈,不知强过几多。

 

    横刀立马,杀敌饮血。百死报国的精神,在今后的战争中依旧会大放光芒。愿逝去的军魂,佑我中华战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