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亚cerato r是什么车:我国青少年人格教育目标的心理学建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15:41

我国青少年人格教育目标的心理学建构

张红梅

《 光明日报 》( 2010年11月08日   11 版)

    导读

    青少年人格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何种人格特质的问题。目标的实现需要全员参与的方式,创设尊重平等安全的环境,促进青少年积极人格特质的发展。本文从青少年人格教育目标构建的两个维度、我国转型期社会特征对人格教育的要求为依据,提出当前我国青少年人格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当确定为三个方面:和谐人格、积极人格以及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并相应介绍了有关三种心理学理论,以期以心理学的眼光,为当下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目标提出构建思路。

    我国青少年人格教育目标构建,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一个是自人类社会产生,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适应共同生活所构建和延续,具有普遍适应意义的稳定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人类社会所有文化下共同生活的人们所共有的人格成分,具有跨文化和跨时代特征。另一个是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变化而产生的人格内涵的演变。

    善良、尊重、公正、责任、自由、诚实、自制、勇气,都是人类社会共同生活必然存在、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基本品格要求,它们是我国当代人格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和人格教育目标建构的重要依据。

    在当前竞争与合作共存的时代,帮助青少年正确看待竞争与合作,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应对,适度提高竞争性的同时避免过高或过低带来的负面效应,努力构建与现实社会环境相符合的人格特质,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当代青少年人格教育面临的现实任务。此外,独生子女群体在生活方面享受着父母的过度保护,独立性作为创新人格的重要成分,是当今学校教育迫切需要重视和努力的方向。

    2005年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发现,少年儿童普遍认同传统道德价值或社会主流价值。如:善良、诚实、勇敢、守信、孝敬;而青少年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进取、合作、独立性、敬业、守时”等重要人格品质的认同度却非常低。这种现象值得深思。如何把握当今独生子女群体的人格特征,并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格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面临的新挑战。

    据此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青少年人格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当确定为三个方面:和谐人格、积极人格以及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做到因满足于个人生活而保持乐观态度,他把达到这一目标的人称为心理和谐的人。心理和谐的人能坦诚面对自己的经历,愿意投身生活、体验生活,进行选择职业等重要生活决定时更遵从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需要。心理和谐是健康心理的本质特征,表现为身心和谐、知情意的和谐、人格的和谐。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成分,它在健康人格中起统领与调控作用,自我的和谐与否是心理健康和人格和谐的关键。特别是在我国转型期社会,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演变过程中,如何去实现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独立与个体社会化的和谐、能力素养与品德素养的和谐等等是健康人格的重要内容。因此,从健康人格的视角,自我和谐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目标。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是人格教育目标——自我和谐的重要构成要素。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重点关注人的积极力量。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股抗争的力量,这两股力量谁都可以战胜对方,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在给哪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创造适宜生存的心理环境。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并使之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积极人格的重要特质包括: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和乐观。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人格的核心特质,是指个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态度。Seligman把积极情绪分为三大类:与过去关联的满意、满足等,与现在关联的即时的快感和长久的欣慰,与将来关联的乐观、希望、自信等。持续的积极情绪和多样的应对方式相关联。积极情绪能扩大我们注意的范围,对更广泛的环境保持清晰的意识,对新思想和新活动保持开放的心态,有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作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形成的基本前提是个体的胜任、交往和自主心理需要的满足。Ryan和Deci认为当个体的胜任、交往和自主的需要得到满足就容易产生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相比,受内在动机驱使从事活动的个体,会表现出更高的兴趣、自信,表现出持久的坚持性和独特的创造性,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乐观是指个体对自己表现的行为和周围环境产生一种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家大都认为乐观虽具有一定的天性,但只是为乐观发展提供一个基准线。大部分人可以通过学习而形成“习得性乐观”,乐观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人格特质。研究表明,乐观的人更健康、更快乐,应对压力的策略更有效。乐观与良好的学业成绩、职业适应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

    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特质培养的关注,以及丰富的研究成果,对着眼于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全员参与的人格教育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青少年是否是学习活动的活跃参与者、是否对学习任务有一种胜任感,能否根据自己的成熟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决定自己的生活,这都影响青少年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在青少年身上培育能对他们自身发展以及社会环境有长远的、积极影响的人格品质是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提出的新要求。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早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以及体验能力的实现,中后期则处于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构建自我同一性。

    在学习和交往合作等社会活动中,有着良好个人和人际关系能力这一自我感觉的青少年,会更乐于学习,形成“勤奋感”,做事也更积极主动、更独立。反之,则感到自卑,丧失对自我能力的信心。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既来自个体勤奋感和自我体验能力的获得,也来自社会认同,需要来自同伴、教师、家长的积极评价。因此,帮助青少年获得学业成就感、友谊感和师生关系亲密感,便成为青少年独立自主、积极主动、自信等人格特质顺利发展的重要变量。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是青少年人格教育的核心目标,关系到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面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如何引导青少年反思自我,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取得平衡,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科学的信念和价值判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正确和恰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形成独立自主、积极主动、自尊、自信的人格特质,同样成为青少年人格教育目标的重要内涵。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