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亚cadenza手刹在哪里:巨流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1:02:56
作者:齐邦媛
齐邦媛作品集
内容简介:
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在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六十年来,作者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却一直念念不忘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抗战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卫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逢生的盼望;在四川、在滇缅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战报、文告、号外,在作者心中仍墨迹未干……

前言楔子
第一章 歌声中的故乡
第1节 生命之初第2节 铁岭齐家第3节 牧草中的哭声第4节 辞乡
第5节 渡不过的巨流河第6节 九一八事变第7节 城门楼上的头颅第8节 撒石灰的童年
第9节 母亲和她的乡亲第10节 流亡的大家庭第11节 张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
第二章 血泪流离——八年抗战
第1节 战云密布第2节 七七事变第3节 从南京逃到汉口第4节 国破家亡
第5节 南京大屠杀第6节 从汉口逃到湘乡第7节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第8节 周南女中
第9节 从湘乡逃到桂林第10节 从桂林到怀远第11节 九弯十八拐入川
第三章 中国不亡,有我!
第1节 南开中学张伯苓校长第2节 忆恩师第3节 十八张床的闺房第4节 李弥将军的战马
第5节 童子军日行一善的梦第6节 炸弹下的文艺青年第7节 《时与潮》杂志与辩论赛第8节 大轰炸
第9节 千人大合唱第10节 永别母校第11节 大学联考第12节 来自云端的信
第四章 三江汇流处
第1节 溯江第2节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3节 哲学系新生第4节 浅蓝的航空信
第5节 大成殿上——初见朱光潜老师第6节 外文系的天空第7节 朱光潜先生的英诗课第8节 眉山的明月夜
第9节 战火逼近时——初读济慈第10节 雷、马、屏、峨第11节 前进的读书会第12节 三江汇流之处
第13节 张大飞殉国第14节 战争结束
第五章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1节 战后新局——失落的开始第2节 再遇名师第3节 奏错了的乐曲第4节 学潮
第5节 最后的乐山第6节 林中鸟鸣天籁第7节 告别世外桃源第8节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镜子
第9节 再读《启示录》第10节 北平, “临时”的家第11节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2节 落伍与“前进”的文学
第13节 六一惨案第14节 大学毕业,前途茫茫第15节 渡海
第六章 风雨台湾
第1节 台北印象第2节 新天新地——友情第3节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4节 姻缘
第5节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6节 青春作伴还不了乡第7节 台中,冒烟火车的年代第8节 永恒漂流的父亲
第9节 洒在台湾的汗与泪第10节 同甘共苦的铁路人第11节 听不到的涛声
第七章 心灵的后裔
第1节 台中一中第2节 文化交流之始第3节 我有一个梦第4节 北沟的故宫博物院
第5节 教学领域的拓展第6节 树林中的圣玛丽第7节 开花的城第8节 筑梦成真
第八章 开拓与改革的七零年
第1节 进军世界文坛——英译《中国现代文学选集》第2节 文学播种——国文教科书改革第3节 红叶阶前——忆钱穆先生第4节 编纂文学与和文化丛书
第5节 变树的启示
第九章 台大文学院的回廊
第1节 外文系今昔第2节 重温二十岁的梦第3节 维多利亚时期第4节 “高级英文”课和革命感情
第十章 台湾、文学、我们
第1节 寻求台湾文学的定位第2节 台湾文学登上国际会议舞台第3节 两岸文学初次相逢的冲击第4节 两岸三地文学再相逢
第5节 柏林的苦兔儿(Kultur)第6节 译介台湾文学的桥梁——中华民国笔会第7节 台湾的“我们”第8节 接任笔会主编
第9节 意外的惊喜——台湾现代华语文学”英译计划第10节 雾渐渐散去的时候第11节 鼓吹设立国家文学馆
第十一章 印证今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第1节 母亲的安息第2节 飞来横祸——诗与疼痛第3节 哑口海中的父亲第4节 齐世英先生访谈录
第5节 为诀别而重逢第6节 铁石芍药的故乡第7节 一九四三春风远第8节 英雄的墓碑
第9节 灵魂的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