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c 导入手机:缪希雍(明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3:34:15

引子

   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天夜里。

   杭州督学陈赤石的府上。

   所有的人都面露愁容,整个宅子里悄无声息,令人感到分外压抑。

   偶尔传出的痛苦的呻吟声显得格外的凄厉。

   陈赤石督学患滞下已经好多天了。

   什么是滞下?滞下就是患了痢疾以后,那种腹中绞痛,想大便却便不出来的症状。

   而且,这位督学的病一定很重。否则,不会便出来的都是脓血。(遂滞下纯血)

   那么,没有请医生吗?

   当然是请过了,杭州城里最负盛名的五代世医王家王老爷子已经来瞧过了,但是,服了药后却没有效果,剩下的医生当然更不行了。(医皆难之)

   天哪,这样泻下去,这个人可就要支持不住了

   现在,大家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人的身上。

   但是,这个人此时却不在杭州,据说,他正在苏州一带。(得之吴门)

   三天前已经派家人赶去苏州请这位先生了。

   那么,他能赶来吗?

   这是所有人心中的疑问。

   午夜时分,宅门外突然响起了急促的马蹄声,然后是马的嘶鸣。

   所有昏昏欲睡的人立刻瞪大了眼睛,难道是他真的来了?

   然后,一阵纷乱的脚步由远而进。

   有认识的人纷纷小声议论着:来了!来了!

   只见,一个人随着仆人昂首而来。

   此人生得是身材魁梧,电目戟髯,犹如画图中的侠客相仿(如世人所图羽人剑客),他一边走,一边大声地问:“病人在哪里?病人在哪里?!”

   只这一嗓子,直震得各个屋子里的锅碗瓢盆嗡嗡直响,连墙上的土都直往下掉。(欲坏墙屋)家里的管家和陈赤石的公子忙迎上去,打着招呼:“先生请进,走了多久到的啊?”

   来人毫不在意的回答:“一日夜!快,带我见患者!”(一日夜驰至武林)

   屋内的陈督学听说了,也从床上探起了身子,眼睛里放射出了希望的光芒。缪希雍

   此人进屋后,屏息片刻,然后开始给患者诊了脉。

   诊完后,对一屋子凝视自己的目光说:“不要担心,这不过是暑湿内侵而已,拿纸笔来!”

   于是提笔唰唰几下开了方子:人参五钱,升麻七分,炙甘草一钱五分,乌梅二枚,红曲一钱五分,川黄连三钱,白芍药二钱,莲肉四十粒,滑石五钱。

   两付药,就在两付药以后,这个让陈家举家上下惶恐不已的痢疾,就这样在轻描淡写间痊愈了,大家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时大家突然想起来这位医生,怎么好大一会儿没看见他了呢?于是开始四处寻找,陈公子更是十分高兴,一边走,一边用折起的扇子不断地敲打着自己的手掌,嘴里不停地嘟囔: “其术神矣!其术,神矣!”突然,看见有仆人站在客房的门口向他摇手。

   上前一看,原来,这个医生已经躲在客房里,鼾声大作,睡去多时了。

   这个医生,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明代著名医学家——缪希雍。

   那么,他是怎么成为一个这样的高手的?他的人生有哪些故事呢?让我现在带着您从头探访吧!

童年身体很不好

   估计您会认为,这位缪希雍大侠如此棒的身体是天生的吧?您还真错了,缪大侠的身体纯粹是自己后来调养出来的(具体吃了哪些补药我后面会透露给您的),他小时候的身体,那可不是一般的糟糕,而是很糟糕。

   三天两头有病那是家常便饭,几个小孩子一起站在风口玩,其他那几位没事儿,再看我们这位儿童版的缪大侠,已经开始流清鼻涕、打喷嚏了。

   就这种体质,家里面都担心得要命,以为活不了多久呢,但是没想到,他居然在病病歪歪中一天天长大了。

   总之是小病不断,大病常有,就在十七岁的时候还得了场疟疾呢。

   现在,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缪希雍同学的家庭成员吧,他的父亲叫缪尚志,做的官是汉阳通判,虽然是个小官,但不管怎么样,也属于一个小领导。

   这位缪尚志同志的大老婆姓孙,非常不幸的是,这位大老婆没有生出孩子,怎么办啊,随着缪尚志同志的年龄越来越大,这个问题逐渐成为缪尚志同志从睡梦中被惊醒的主要原因,这时,有人介绍,说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姑娘不错,这个姑娘父母早亡,是跟着哥哥嫂子一起长大的,为人贤淑端庄,十分有德,缪尚志同志听了很高兴,于是,就择了个日子,把这位周姑娘给娶进了门,做了二房。(孺人以良族女德见选)

   这位周姑娘,就是缪希雍的母亲。

   所以当缪希雍出生的时候,虽然他的母亲很年轻,但是他的父亲已经很大岁数了。

   可能是由于生育自己时父亲年龄过大的缘故吧,我们的缪希雍同学小的时候身体很不好,估计和遗传有关。

   虽然父亲官职不大,但是总是个官,因此家里面也是很热闹,前来串门的人络绎不绝,总有人见到缪希雍这个小娃娃先是赞扬一番,然后捏起他的脸蛋儿以示亲切,这搞得本来就不胖的缪希雍小朋友很是痛苦。

   稍微大些的时候,家里给他请来先生,教他读书,据反映,缪希雍同学的成绩还不错。

   在这样的岁月里,缪希雍同学逐渐长大了,谁也没有想到,上天对他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他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

   对于少年时期的缪希雍而言,父亲在他的脑海中是一个严肃的老头,为官清廉,对待他的学业也严格要求。

   但是,这个严肃的父亲却在一瞬间病倒了,文献中没有记载他到底患的是什么病,或者当时压根就没有搞清楚是什么病,总之,他去世了。

   缪希雍眼看着这个家失去了支柱,然后,开始感到了什么是世态炎凉。

   突然间,家里往日的热闹景象消失了,那些经常来串门的亲戚朋友都不见了,院子里开始变得冷冷清清,

   更重要的是,当家里遇到了困难,想找个人帮忙的时候,遇到的都是些躲避的目光,仿佛怕她们孤儿寡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麻烦。

   难道,这就是世界上的人心吗?难道,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朋友吗?

   这些问题,在缪希雍的头脑中激荡着,甚至对他的一生都造成了影响,我们观察缪希雍后来的性格,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他在用一生的时间在证明着,这个世界上还有公道,还有真正的友谊。

   但是在当时,这种刺激对他的冲击简直是太大了,于是,他的人生轨迹开始出现了偏差,他开始变得玩世不恭,变得“负气喜任侠”,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以前我们讲过的名医朱丹溪在年轻时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形。

   缪希雍开始和街上的任侠少年们交上了朋友(估计相当于现在电影中的古惑仔或者飞车党之类的),大家一起整天游荡,过着一种痛快但是没有前途的生活。

   难道,我们的缪希雍同学就这样变成了一个街头霸王吗?

   这个时候,缪希雍同学那位德行高尚的母亲出面了,而她的出面,将彻底改变缪希雍的人生之路。

家长谈话的作用是很大的

   眼看着缪希雍同学开始不听先生的话了,整天逃学,还和街头的古惑仔们搞到了一起,缪希雍的母亲终于出面了。

   一天,她很严肃地把缪希雍同学找到了自己的面前,要知道,虽然缪希雍此时在街头已经稍有名气了,但对母亲那还是服服帖帖的,当他此时一看到母亲从未有过的严厉的目光时,心里也是打了个冷战。

   母亲厉声喊道:“跪下!”

   缪希雍同学突然感到自己的威风劲都飞到了九霄云外,只觉得双膝一软,就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缪希雍的母亲开始训斥:“你的父亲,是个多么好的读书人,他靠明经起家,做了一辈子的清白的官,你作为他唯一的儿子,不能跟着先生长辈们好好学习,以图继承你父亲的志向,却整天和那些古惑仔乱混,你还有脸活在这个世界上吗?!”

   缪希雍听着母亲的这些话,感觉就像有许多炸雷在耳边响起,汗流浃背。

   母亲继续在训斥他:“你继续在这里跪着,好好想想我说的话,什么时候想明白了,什么时候来找我!”

   然后,母亲留下呆若木鸡的缪希雍,自己回房去了。

   天色已经黑了。

   家人已经吃过晚饭。

   缪希雍却仍然跪在那里,他并不是没有想明白母亲说过的话,而是在痛责自己,为什么会走上那种偏激的邪路呢?

   虽然世人对自己的家庭并不公平,那么,难道我就不能用公平的心来对待世人吗?

   少年缪希雍的心里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最终,正直的种子终于发芽了。

   他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要做个对世界有用的人,用我的行动,来证明人的心,是善良的!

   于是,他终于起身,来到了母亲的面前,告诉母亲,自己会痛改前非的。

   从此,我们的缪希雍同学重返学堂,步入了人生的正途。

疟疾,又是倒霉的疟疾

   此时的缪家,已经破败了,他们的生活很是贫困,但是缪母本着穷什么不能穷教育的原则,一直支持着缪希雍的读书学习。

   真是位了不起的母亲啊,要是搁一般人,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早让缪希雍去东莞打工去了。

   就这样,缪希雍虽然身子骨还是那么的弱,但是,还一直坚持着刻苦学习。

   但是,倒霉事儿还是来了,他在十七岁的时候染上了可怕的疟疾。

   之前,其实缪希雍患过几次大病,但是和这次的疟疾比起来,那就显得太小儿科了。

   这次的疟疾的确是十分的严重,搞得本来就身体单薄的缪希雍更是骨瘦如柴,母亲把仅有的钱都拿出来请医生了,用缪希雍后来的话说,那是“凡汤液丸饮巫祝,靡不备尝”,就是说基本上广告上宣传的药都买回来吃了,报纸上介绍的名医也都去看了,最后没有办法,连神仙巫婆的山头都拜了,结果还是没有好。(终无救于病)

   这个病最后折腾了快有一年,缪希雍和母亲几乎绝望了,天啊,难道我们要束手待毙吗?

   这个时候,一个响亮的口号出现在了缪希雍的脑子中,这就是:求医不如求己啊!

   对啊,自己家里不是还有几本医书吗?不是还有一本叫做《黄帝内经》的基本读物吗?难道我自己不能研究一下这个医学吗?

   是啊,这个医学里到底有什么奥秘呢?为什么社会上的这些医生很多都治不好病呢?

   此时,父亲去世前医生一张张惊慌失措的面孔又重新出现在了缪希雍的脑海里。

   对,我就自己看医书,自己琢磨这个病到底该怎么治!

   过去有句话,叫“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另外一个说法是:“秀才学医,如快刀斩豆腐”,什么意思呢?这两句话都是用极其通俗的语言(通俗到有点不像秀才说的,倒是很像是秀才的老婆说的),形容了如果受过了正规的传统教育,那么学习中医是很容易的。

   因为它们的理论根基是相同的,都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于是,缪希雍开始翻出尘封已久的医书,仔细地翻阅了起来,从此在缪家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会儿看见缪希雍捧着本《黄帝内经》在冷得直打哆嗦地看,一会儿又看见同样捧着《黄帝内经》的他在热得满脸通红地看。

   看着看着,缪希雍读到了这样的句子:“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缪希雍的心里终于敞亮了起来,原来这个疟疾是这样啊。

   于是,缪希雍把这个疟疾当作暑邪来治疗,斗胆给自己开了方子,并在忐忑不安中服下了自己开的药方。

   缪母此时是最紧张的了,她已经做好了如果缪希雍突然口吐白沫并翻白眼时去请医生的准备。

   结果是,缪希雍并没有翻白眼,反而更精神了,没到十天,这个折腾了近一年的疟疾,居然让他自己给治好了!(不旬日瘳)

坚决要求学医

   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自己拿着书琢磨琢磨,居然能够把自己的病看好了,天下居然有这么神奇的事情?

   其实,缪希雍同学自己的疟疾痊愈了并不是什么大事,此事最大的后果是:它激起了缪希雍对医学的极大兴趣。

   因为,这使得缪希雍开始怀疑报纸广告中那些所谓的教授和专家,他们到底看医书吗?为什么我病了那么长的时间他们都看不好?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个像我一样的患者,大家都在病痛中度日,而那些所谓的专家却都在洋洋自得地大把捞着银子,却无法治愈我们的病!

   原来治疗疾病的真谛似乎就藏在这些古代的医书中,只要好好的学习这里面的知识,就会明白治病的道理,那么,天下该有多少人受益啊!

   这,就是缪希雍在给自己治病成功后得到的最大的收获,于是,他开始立下志愿:我要学医!

   当然,母亲对这个事情是支持的,能够做个对世界有用的人,那将是好事一件啊!

   就这样,缪希雍踏上了学医的道路,从此,一位中医名家即将诞生。

   但是,学习的过程是很苦的,在把家里的医书读完了以后,由于家里贫穷,没有钱再来买医书了,于是缪希雍只好到别人家里去借书来读。

   去谁家借呢?原来,在与缪希雍家隔几条街的地方,有一个姓赵的人家,这家人很有钱,户主赵承谦曾经做过广东参议,家里的宅子很大(现在还有呢,就在现在的常熟市古城区南赵弄十号,各位离得近的朋友可以前去看看),他们家里的藏书很多,而且,他们家的儿子叫赵用贤,也是个读书人,非常爱好读书,和缪希雍很有共同语言,于是,缪希雍就经常去他们家,把自己希望看的医书借出来,赵家的藏书馆名叫“脉望馆”,珍藏着很多宋刻善本医书,缪希雍对此感到如获至宝,终日沉湎于书山学海之中,“沉研剖析,割剥理解”,“遇会心处,辄摘记之”。

   在缪希雍同学努力攻读医书的同时,让我们抽出点儿时间,顺便介绍一下这个赵家的儿子赵用贤同学。

   该同学于隆庆五年(1571)中了进士,去北京做了个翰林院检讨的七品小官,从此和缪希雍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让这位兄弟名扬天下,原来,当时的当朝首辅张居正的父亲死了,张居正本来应该回家奔丧,但张居正却利用“夺情”的程序,让皇帝留下自己,不用回家居丧,于是,这位赵用贤兄弟就和其他几人上书,弹劾张居正,这事当时闹得很大,最后在万历五年(1577),他们五人被处以廷杖,赵用贤廷杖六十,这位赵用贤同学是个大胖子,在被打的时候臀部的血肉横飞,据说掉的最大的一块肉有巴掌大,然后赵用贤同学那强悍的老婆出现了,她收集了老公被打掉的大块的肉,回家后,加了点盐,给做成了腊肉,要留给子孙看看,他们的祖上是多么的英勇。

   而实际上,赵用贤的儿子也的确不是一般的人物,在赵用贤老兄还没有中进士的时候,他的儿子就出生了,名字叫赵开美,估计大家看这个名字有点眼熟,没错,就是那位刻印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赵开美。

   在中医界,宋朝时刻印的《伤寒论》元祐本被称为“小字本”,宋代原刻的大小字本到了明代就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在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我们的赵开美却偶然看到了一套小字本,这令他喜出望外,于是就立刻借来,给翻印了下来,因为刻印得太接近原貌了,所以现在通称赵开美本为“宋本《伤寒论》”。

   但是,赵开美所看到的北宋原刻小字本,在翻刻完还回去以后,就消失了,也不知道哪里去了,总之是丢失了,于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宋版《伤寒论》原貌的只有赵开美本了,今天赵开美本世上仅存五部,最好的一部在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呢,还没有整理出版,我很担心,不知道他们图书馆的防火措施如何,否则要成为千古罪人的。

   就是因为赵开美,我们才得以见到宋版《伤寒论》的真面目。

苦读的日子

   现在我们读医学院是怎么读的呢?

   大家基本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每个月家里会把钱寄过来,就是经济困难的同学,政府也给伙食补助和贷款什么的。

   书在图书馆里有的是,随时可以去看,根本就不用看谁的脸色。

   缪希雍那个时候可没有这种好事儿。

   因为家里没有钱了,所以需要他一边赚钱养活自己和母亲,一边去赵家借书读。

   那么,他靠什么来赚钱养家糊口的呢?

   一个读书人,当然是办补习班了!

   缪希雍把家里的房间收拾了一下,早晨趁没人时到外面的大树上刷糨糊,贴些广告,白天给来补习的同学们上上课(也不知道他讲得如何,总之文献记载他自己曾经考了一次科举,也没有考中,从此就再也不考了),讲完课以后,就让同学们回家自习,然后他开始捧着借来的医书,苦读。

   “书非借不能读也”,前天一个朋友在给我的邮件里写着这样的话,真的,有的时候,完美的读书条件摆在你的面前,可能你却在睡大觉。可是,你知道那些在贫苦的环境里读书的孩子的想法吗?他们在想,天哪,这本书后天就要还给人家了,可是还有十几页我没有看完呢,如果还了,我以后可能就再也看不到了,我一定要把这里面的内容都记下来啊!

   于是,就废寝忘食地苦读,力争把每个句子都记到脑子里,生怕忘记了那句话,以后就再也看不到了。

   白天的时间不够,就在晚上读;晚上的时间不够,就不睡觉地读,直到东方破晓;到了期限还没有读完,就要叩头作揖给人家陪笑脸,希望人家再宽限一两天。

   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缪希雍苦读了十年的医书!

   一转眼,他已经二十七岁了。

   此时,他感觉自己的医学知识已经基本具备了,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远方。

   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还有许多高人啊,在民间热闹的街市中,在云雾奔腾的高山上,一定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人啊,我不能在家里这样死读书本了,我要到民间去实践,去学习!

   有了这个想法后,一天,他终于向母亲提出了想要到远方去游历的意图。

   母亲对此非常支持,虽然她知道,这样可能要很久都见不到儿子了,但是,深明大义的缪母也清楚,儿子的志向又岂是在区区的书房里就能完成的?

   于是她就忍住眼泪,积极地鼓励儿子出游。

   缪希雍也告诉母亲,我到了外面,我会赚钱给您带回来的,您放心吧。

   然后,他辞别母亲,开始了千里寻访高人的生活。

   这一去,就又是十年。

到部队去锻炼锻炼

   缪希雍这次远行的范围可就大了去了,江南一带自不必说,还去了福建、湖北、江西,然后北上河北、山东等地,最后去了北京,还在北京的五环外比如通州、平谷等地驻扎了很久,          这是后话,我们以后再提。

   关于古人的出游,我觉得实在有必要在这里议论两句。

   古人有个习惯,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认为周游各地可以开阔胸襟,增长学问,总之是好处多多,这种学习方法也曾经很是让我羡慕,但羡慕之余,我总是想搞懂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古人哪里来的那么多的钱?要知道,旅游可是一个很费钱的事情,不能游着游着兜里的银子没了,于是就改讨饭的了。

   那么,古人到处游历,到底靠什么支撑呢?

   有原来就有钱的,比如以前看李白到处作诗,就很狐疑,后来有人考证原来李白还兼任小矿窑的主人,经常倒腾点儿矿石什么的。

   有互相提供住处的,和现在的网友一样,大家认识了,就我去你的家乡住你那,你来我这里住我这,从古代文献看,那个时候大家还都不鸡贼,读书人去了外地住在人家家里经常是一住就是很久,吃人家的喝人家的,人还特热情,扫榻相迎,搁现在这主儿的老婆一定会跳起来:严重干扰我的私人空间了,他走,要么我走!(可能跟现在房子小物价高有关)

   还有就是四处打工,似乎读书人在过去还是比较紧俏的,可以凭着自己的几首歪诗到好学问的人家混点吃喝,找个地主家当个家庭教师,等等,总之还都能有口饭吃。

   按照缪希雍的性格来说,他当然不会去人家里混饭吃,他基本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打工来着。

   那么,他到底都打了什么工呢?让我们从文献的蛛丝马迹中来分析一下吧。

   后来,缪希雍的好友汤显祖(就是那位写《牡丹亭》的高人)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缪希雍“曾为闽抚许孚远幕客”,这就为我们透露了一些线索,那么,这位许孚远是谁呢?

   原来,这位许孚远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隆庆初,首辅高拱荐其为考功主事,出为广东佥事。这个时候倭寇骚扰广东,这位许孚远统军以水陆夹攻,大败倭寇。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逐“拱党”,谪为两淮盐运司判官。后历兵部郎中,出知建昌(今江西水修西北)府。再后来出任福建巡抚。

   看来,缪希雍曾经跟随许孚远在军队里锻炼过,做过参谋一类的职务。

   一般从部队退下来的人我们都能够看出来,透着那么的一股英气逼人的劲儿,我们要是再看看缪希雍后来的豪侠作风,估计大家心里就明白了,这都是在部队锻炼出来的。

   那么,缪希雍跟着这位许孚远先生能学到什么呢?

   原来,许孚远一生精研学问,其中最重要的:他是那位流芳百世的王阳明先生的正传。

   这回您该明白为什么许孚远这位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能够统兵大败倭寇了吧,原来人家学的是“知行合一”的心学啊,是王阳明先生的正传啊!

   看来,我们的缪希雍真有眼光,连打工都要在学问家的手底下,一边赚生活费,一边跟着人家学习哲学。

   说到哲学,大家可别小瞧了,它讲的可是万物的规律,是方法学中的方法学,多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同时都是哲学高手,我们接待外宾时会被告诉外事礼仪,其中有一项就是,如果这个科学家同时是哲学高手,比如他是医学博士同时也是哲学博士,在介绍时一定要先说:哲学博士,然后再说医学博士,否则就是失礼。曾经出现过把顺序介绍错的,老外上来一定会特别纠正:我是哲学博士,然后才是医学博士。

   西方人对方法学的重视若此。

   通过对心学的学习,缪希雍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他在日后的著作中,曾经多次提到医生的精神境界问题,可见他对医生的内心修养是十分重视的。

   比如他曾经写到:“凡作医师,宜先虚怀”,“苟执我见,便与物对”,“一灵空窍,动为所塞,虽日亲至人,终不获益”,意思是说作医生的,一定要谦虚,否则固执己见,那么你就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那么即使你天天和圣人再一起,你也会一点儿东西都学不到的啊。

   上面这段话出自缪希雍著名的“祝医五则”的第四则,是他对一个好的医生的要求,探讨了如何修心的问题。

   有网友提问,学习中医和学习古文有关系吗?作为一个学中医的,知道怎么用草药不就得了,还需要搞什么学问弄懂古文吗?

   恰巧,就在缪希雍对医生提出的五则要求的第二则,就是他对读书识字的要求。

   他说:“凡为医师,当先读书。凡欲读书,当先识字。字者,文之始也。不识字义,宁解文理?文理不通,动成窒碍”,“望其拯生民之疾苦,顾不难哉?”他要求医生要“读书穷理,本之身心,验之事物,战战兢兢,求中于道”。就是说,如果文字功夫不好,读书可能会影响领会的,这样也就会影响到救人。缪希雍对此重视之极,竟然放在了第二则的位置。

   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吗?顺手给您举个例子吧。

   明朝有个名医叫戴元礼,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医生的诊所,正好看见一个患者拿着包好的药走出来,就在这时,突然看见那位医生从诊所里追出,向那个患者嘱咐:“煎药的时候一定要把一块锡放进药里啊,别忘了,放块锡!”

   这位戴元礼就很纳闷,这是个什么用法儿呢?要加入锡熬药?

   戴元礼也真谦虚,就进去直接向这位医生请教:“您为什么要放锡呢?”

   那位医生很不谦虚,不屑地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张仲景的小建中汤熬药时要放入锡吗?”(小建中汤要求放入的是高粱饴糖的“饴”,也写作“饧”)

   戴元礼这才明白,原来这位医生读书不好,把“饧”字给当成了“锡”字了。

   由于自己对古文的不熟悉,导致不知道有多少患者是和着锡熬药的。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从军队出来后,缪希雍已经是一个豪气冲天,身体健壮的年轻人了,此时,他把目光投向了民间。

   民间的高人只要是他听说了,那就一定要去拜访学习。

   当时在无锡有一位名医,叫马铭鞠,这位马铭鞠治病据说很有一套。

   缪希雍听说后,立刻前去拜访,在一般情况下,像马铭鞠这种医生的技艺是不大会轻易外传的,但是,缪希雍有着一颗赤诚的心,他靠着自己的真诚打动了马铭鞠,于是,马铭鞠就让缪希雍跟随着自己,把自己的学问都传给了缪希雍。

   以一颗真诚的心向学,没有人会不愿意教给你的。

   在马铭鞠先生那里,缪希雍果然大开眼界。

   举几个例子吧,这位马先生非常擅长治疗性病,当时的中国,随着对外改革开放,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也随着外国商船进来了,东南一带的性病已经非常流行。

   有一天,一个叫李行甫的人,患了梅毒,在前医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了水银等药,结果导致这个患者三天以后出现了舌烂的症状,牙也掉了,咽喉也溃烂,弄得满屋子都是秽气,吐出的腐烂的肉跟猪肝一个颜色,这个情况,甭问,什么都没法儿吃了,大小便也不通了。

   请来的医生一看,得,没法儿治,拜拜了您呐,您自个儿挺着吧。

   这位李行甫这个后悔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我要是不去那个春香楼,不就没这事儿了吗?

   后悔有什么用啊,接着请医生吧,于是就请来了马铭鞠。

   马铭鞠一诊断,就说:“这是中了水银的毒啊,现在患者肚子虽然胀,但还没到坚硬的程度,说明水银的毒还没有致命,首先要解毒处理。”

   这个解毒的方法听着很恐怖,他拿来了一些黑铅,然后用大量的甘草、桔梗、金银花等药熬,熬好了后给患者喝一些,再用剩下的洗患者的手足。

   结果,第二天,患者开始从大小便排出很多黑水,病情就开始稳定了。

   然后,又用了些外用的药吹到嗓子里,又口服了些解毒的药,这个患者后来就痊愈了。

   看来在抗生素发明之前的中国,医生们曾经想了许多方法来解决梅毒的问题。

   缪希雍看了以后,认真地学习,并且把这些方法后来都记录了下来,写在了书里。

   还有一个患者,是个青年人,叫倪仲昭,他患的是喉癣,也是喉咙里的疾病,其他的医生怎么治疗都不见效,结果是整个喉咙开始烂了,吃的东西必须是面粉熬烂,仰着头才能咽下,每次咽的时候都要哭一场。

   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病,于是请来了马铭鞠。

   马铭鞠一看,说:“这不是外感的风火毒,你曾经患过梅毒吗?”

   青年人说:“没有啊?”

   马铭鞠接着问:“那你的父母患过梅毒吗?”

   青年人恍然大悟:“是啊,他们患过,是治愈了三年后才生的我。”

   马铭鞠说:“果然如此,这是毒性遗传给了子女。”

   于是,同样开了甘草、桔梗、山豆根、草龙胆、射干等药,尤其是每付药里用了土茯苓半斤(量够大的),再配了点儿牛黄,结果半个月后,这个病就痊愈了。

   回头缪希雍就请教了:“马先生,您说难道这个梅毒它会遗传吗?”

   马铭鞠叹了口气,回答说:“凡是父母正在患梅毒时生育的孩子,很少有不被传染的,具体的症状是浑身都溃烂,从头顶到脚,除了两个眼睛,几乎没有完整的地方,这一定要按照梅毒来治疗啊,很多医生都不知道,按照各种方法治疗,最后不免于死,可叹啊。”(论述很长,大意如此,就不给大家都抄下来了)

   于是,缪希雍就把这段话记录下来,后来,当他出版《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时,给收录了进去,并在后面标注“马铭鞠传”,意思是马先生传授的,但是由于缪希雍太有名了,所以现在很多人写文章都说是缪希雍先发现了梅毒的遗传性,实际是马先生的成果,缪希雍同志的科研态度是严谨的,这事儿人家在引文里都说了。

   缪希雍和这些人的关系很有意思,与其说这是师生关系,倒不如说这是一种更近乎朋友的关系,他在这十年的游历生活中,足迹遍及大半个大明王朝的土地,造访了许多名山大川,乡间村落,所到之处,有患病的,他就给人看病,碰到有谁有绝招秘法的,他就虚心请教,文献说他“缁流羽客,樵叟村竖,相与垂盼睐,披肝胆,以故搜罗秘方甚富”。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缪希雍一身豪气,人特爽朗,没架子,人缘特好,见了面就不拿自个儿当外人,无论你是道士,还是毫无身份的樵夫,总之各种人他都和你诚心交往,肝胆相照,恨不能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

   缪希雍对待周围的人从来不保守,说自己有什么秘方掖着藏着的,没那事儿!缪希雍随时把自己知道的医疗心得告诉大家,还很怕别人记不住,总是写下来给人家。

   就这样,他身边所有的人都被感动了,经常是拉着他,告诉他说:我家里传下来这么一个方子,治疗某某病效果特好,现在我告诉你吧。

   如此十年,缪希雍从民间学到了大量的医疗知识,其丰富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为什么这么说呢,您只要看看他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收录的秘方数量就知道了,而且,在他的《神农本草经疏》这本书中,他对药物学的知识好多都是从实践中学来的,尤其是关于药物炮制这个领域,缪希雍的记载可谓是个大全,后来,清代药物炮制的繁盛是有缪希雍的功劳的。

   当然,在这十年的游历中,缪希雍也遇到了一些足以影响他一生的人。

   紫柏大师就是一位。

慈悲到底是什么

   在游历的过程中,缪希雍一边给人诊病,一边学习,倒是进步很快,但是,进步越快,他的心里的一些疑问就越多。

   在路途上,他看到了百姓的贫困生活,看到了病痛中人们的痛苦,也看到了某些医生趁患者有病要挟钱财。

   这个世界,人心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帮助人们解除痛苦呢?

   一些问题,他在许孚远那里并没有完全获得答案,于是这些问题就沉积在心里,等待着获得解答的那天。

   那一天,终于来到了。

   现在,已经没有人确切地知道缪希雍遇到紫柏大师的情景了,那就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吧。

   那天,山间的小径清凉幽静,路边修长的竹林翠色欲滴。

   缪希雍一路赶来,心中急切。

   他此次来要见的,就是真可禅师,也就是后来的紫柏大师。

   在禅房里,缪希雍终于得见这位高人。

   其实,历史上记载紫柏大师是一个很怪的人,据说他十分生猛,如果来客的心不善良,话不投机,他甚至拿起大棒子要打人家(一棒之下,直欲顿断命根),您说这路和尚一般人谁敢去拜访啊?

   但是,紫柏大师对缪希雍却十分客气。

   因为,他感受到了缪希雍一颗善良的心。

   缪希雍把自己心中的疑惑对紫柏大师讲了,紫柏听了以后,微微地笑了,他问了缪希雍一个问题:“你一定听说过唐代高僧玄奘的故事吧?”

   缪希雍点点头:“是啊,听过。”

   紫柏大师接着说:“玄奘法师的心中也是充满了疑惑啊,这个世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苦难呢?他也非常痛苦,那么,他到底怎么办了呢?他立刻启程,去天竺求取真经,他历尽千辛万苦,徒步翻越沙漠、雪山,凭借自己的信念,完成了此次取经,我们不论他翻译的佛经会造福多少人,我们只看他的取经的行动,这么大的愿力,就感动了无数的世人,激起了世人巨大的善心。”

   缪希雍仔细地听着紫柏大师的话,沉思着。

   紫柏大师:“这个世界的确有着很多的痛苦、丑陋,但是,我们如果一味悲叹世人可怜,然后不停地修行自己,并不算是慈悲,真正的慈悲,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世人,可能这个任务是很难完成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发大愿力,尽力去做,不要管别人怎样,你只管去做,相信总有一天会感化世人的,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慈悲啊。”

   缪希雍的心中慢慢地明亮了起来,他不住地点着头。

   紫柏大师又说:“你是一个医者,我是一个僧人,但是,希望我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一起发心,去尽力做这件事情吧!”

   缪希雍双手合十,对着紫柏大师做出了自己的承诺:“禅师,我一定会尽一生之力,去做好一个医生,帮助世人!”

   就这样,两个人在一起又聊了很久,他们的一颗普救众生的心,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从此,缪希雍对紫柏大师执弟子礼,尊敬有加。

   后来,紫柏大师发大愿力,发起创刻方册大藏——《嘉兴藏》(佛教经典的总汇称之大藏),

   这部《嘉兴藏》可非同小可,它在佛教大藏经典中地位重要,除了收录宋元以来入藏的大小乘经论外,还收了一大批中国历代高僧的撰述,这些在其他历史资料中都很难见到。

   《嘉兴藏》不仅仅是佛教大藏,它所含内容浩瀚宏富,是研究中国佛教史,也是研究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参考典籍。

   紫柏大师其功德无量啊。

   在这部典籍的刊印过程中,缪希雍是一个重要的赞助者。

   文献记载:“誓愿资助者乃常熟缪希雍、金坛于玉立、丹阳贺学易、吴江周祗、沉演等。”

   在许多年以后,由于阉党的陷害,紫柏大师没等《嘉兴藏》全部刊完,就被奸臣抓进了监牢,在监牢里,紫柏大师知道阉党不会放过自己,就在沐浴以后,高诵佛号,端坐而化。这一年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

   但是,他正直的人格和不屈不挠的敬业精神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人,他的弟子们在他圆寂后,继续着他的事业,在一百二十年后,直到清代初年,才终于完成了这部浩瀚的佛教经典。

   紫柏大师被誉为明末四大高僧。

   紫柏大师圆寂以后,缪希雍悲痛万分,曾亲自跑来,给紫柏大师下了葬。

   虽然,在他们的一生中,因为要各自忙碌,这样畅谈的机会不多,但是,他们普救众生的心,却是始终相通的。

   后来,缪希雍把这些慈悲精神融入了医生的道德修养中,在对医生提出的“祝医五则”的第一则中写道:“业作医师,为人司命,见诸苦恼,当兴悲悯,详检方书,精求药道,谛察深思,务期协中”,“戒之哉,宜惧不宜喜也!”

童便也能治病吗

   讲两个缪希雍治病的故事吧,否则大家会以为他这些年光学习了,其实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有个姓于的患者,和缪希雍认识,他的父亲刚刚去世,刚办完丧事,自己就患了一种病,主要的症状是眼睛痛,眼珠子痛得如同要掉下来似的,同时胸肋和后背像有棒槌在敲打,还有昼夜咳嗽,也没法儿睡觉了,吃饭也吃不下去了。

   这种浑身上下一起疼,同时还咳嗽的病证实在是让人痛不欲生,这位于同志觉得自己可能要熬不过去这关了(自分不起),就把亲友们找来,纷纷告别。但他很搞笑的是,先找来告别的竟然是我们的缪希雍同志(促仲淳诀别)。

   缪希雍同志哪里见过这个?怎么着?还没来请我看病呢,就先把我请去告别?居然有这等事情?

   不过那告别就告别吧,反正也正好去看看这位于同志到底是因为什么死的。

   这样缪希雍就来到了于同志的家。

   见到了于同志,了解了一下情况,听完了,又摸了一下脉,然后笑了:“你这哪里会死啊,还告别呢,我来给你开个方子吧!”

   于同志一听,不用死了,当然喜出望外,家里人听了也特高兴,于是就拿来了纸和笔。

   缪希雍一摆手:“不用纸笔!”

   “啊?”大家都很奇怪,不用纸笔怎么开方子啊?

   缪希雍一笑,告诉于同志:“你就把隔壁那个三岁的小男孩抱到家里来,每天用碗接他的尿,喝下去,每天三大碗,连喝七天!”

   然后还嘱咐呢:“要趁热喝啊,凉了喝下去就不好了!”

   “啊?!”于家上下听了差点没都从椅子上跌下去。

   “我们没听错吧?喝小孩子的尿?”

   于同志也不吭声了,低头在那里赶紧反思:我没在哪里得罪这位缪希雍老大吧?我都到要死的份儿上了,还拿我开心?

   缪希雍见大家显得很不开心的样子,就严肃了起来,对他们说:“你们几时见到过我缪希雍拿人生命开玩笑?请放心,尽管服用,一定会见到好处的!”

   于同志一想,也是啊,缪希雍是个四方闻名的侠义之士,爱惜人的生命胜过一切,不至于拿我开涮吧?

   这才放下心来,当晚,就把隔壁家的小孩子给借来了。

   隔壁这户人家也挺纳闷的,您别不是借错了吧,我们家还有一头能挤奶的牛,您都不借,却要借我们家孩子挤尿?您敢保证您没听错?

   这个三岁的孩子更奇怪了,哪里受过这个待遇啊?自己一撒尿,就能看见一位叔叔立马在旁边毕恭毕敬地拿碗接着,然后,一扬脖,咕咚几口,全给喝了。

   小孩心想:这家人怎么这个毛病啊?要是你们喜欢,我们家我爸爸、妈妈都会撒尿,也给你们借来?

   就在大家胡思乱想这功夫,这位于同志可就发现问题了,原来,喝了这个童便以后,自己大便的时候就开始泻下淤黑的血了。

   喝了七天的童便,下了七天的黑血。(七日下黑血无数)

   然后缪希雍来了,就问这位于同志:“怎么样,身上还痛吗?”

   于同志一体会,咦?真的不痛了!

   但是,还在咳嗽。缪希雍诊了脉,说,咳嗽需要慢慢调理,你不要着急。

   于是就开了方子:天冬、麦冬、贝母、苏子、橘红、白芍药、鳖甲、青蒿子、桑白皮、五味子、百部、枇杷叶,熬好后兑入竹沥和童便(看来隔壁的小孩还要继续借用)。

   喝了几天,咳嗽却没有见好,家里人开始有些怀疑,尤其是于同志的母亲和弟弟,都怀疑于同志是身体虚,需要补补,就催促在药里加入人参、黄芪等补药。

   缪希雍听了,坚决反对,说:“哪里虚啊,不虚,千万不要补啊。”

   可家里这二位死活不信,非要补不可,于是就偷偷地在药里自己加入了黄芪二钱,结果这位于同志当天晚上就感到了胸闷,发热,睡不着觉。

   这下服了,这两位不敢再随便乱动了,于是就安心按照缪希雍的方子服用下去。

   这个病看来确实很顽固,等到了一个月的时候,才完全好利索。

   病好了后,大家都很好奇,觉得喝小孩子的尿很有创意,连忙请教缪希雍其中的奥秘。

   缪希雍笑着说:“这个童便,它性味咸寒,滋阴降火,能除骨蒸,解劳乏,用来治疗肺热咳嗽,那效果是最好的了,而且还能消除瘀血,化瘀生新,大家可不要小看了啊。我们的于兄,他的病其实不是虚,而是由于父亲去世,太悲伤了,而且又加上了些恼怒的事情,所以是肝经和肺经有火,这里加上童便,正好把火给泻了,就增加了用药的效果。”

   噢!原来如此,大家听了恍然大悟,尤其是隔壁的那位家长,听了以后,望着自己的儿子,眼睛逐渐亮了起来。

   其实,中医使用童便来做为药物已经有很久的时间了,在古代擅长使用童便的还有一位医家,那就是明朝的一位太医薛立斋。

   就在缪希雍这次使用童便的若干年前(具体时间是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那时候缪希雍还没有出生),我们的薛立斋也还没有当上太医院的院长,那时他出差去外地,结果遇到了车祸(古代就有交通肇事了),薛立斋被重车给压了一下,估计是受了内伤,昏迷了很久,醒来以后,立刻就让人找到童便,喝了一碗,结果是立即“胸宽气利”,活了过来。

   大家都以为薛立斋是温补的高手,其实薛立斋还是外科大家,在他治疗外伤病的时候,使用到童便的地方还真特别的多,关于这个,等讲到薛立斋的故事时我会再详细地聊聊。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缪希雍吧,一转眼,又来了位患者请他看病。

   这位姓钱,叫钱晋吾,他患的是什么病呢?是腰痛。

   腰痛这个病简直是太多了,在临床中我们天天都可以见到,引起腰痛的原因也非常的多。

   那么,这位钱晋吾先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缪希雍来到他们家,一诊断,是因为气郁,同时过去受过伤,有瘀血停滞在腰间,所以才疼痛。(各位注意,这个瘀血腰痛的诊断要点是:痛在一个地方,不会来回窜动着痛,一般在夜里会明显些,疼痛的感觉比较尖锐)

   于是缪希雍就给开了方子:牛膝、紫苏梗、五加皮、橘红、香附(这里标注香附要用童便炒一下,研成细末)、续断。

   然后,又特别照顾了钱先生一下,告诉他,在饥饿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要服用童便一大杯。

   看来这位钱先生也要挨家挨户地去借小孩了。

   这里缪希雍为什么要用童便,我不说大家也明白了,为的是要化瘀血啊。

   那么,治疗效果怎么样呢?这个童便到底白喝了没有呢?

   结果是:两付药以后,这个腰痛就痊愈了。

   看来缪希雍还真是善用童便的人啊。

井底泥是什么

   顺便提一句,前面治疗的于同志叫于中甫,往他的药里偷着下黄芪的弟弟叫于润甫,这二位和缪希雍的关系都不错,尤其是这位弟弟于润甫,据说特别擅长酿酒,在当时很有名,可是根据文献记载,他的酿酒却是向缪希雍学的,看来缪希雍这些年行走江湖,学习的东西不止是医术,居然连酿酒都会了,他把一种叫五加皮酒的酿造方法教给了于润甫,结果这个酒一炮打响,销路非常的好,味道也确实独特,当时人颂“为南酒之冠”。

   后来,这位于润甫的妻子怀孕期间患了外感伤寒,也是缪希雍给治疗的。

   那个时候,于润甫的妻子怀孕已经九个月了,却患了伤寒阳明证,当时的症状是头疼,身上发高烧,非常的口渴,舌苔是黑色的,并且形成了芒刺(可见缪希雍已经非常善于观察舌象了)。

   当时大家都急坏了,这搁一般人都受不了,何况肚子里还有个孩子呢?

   缪希雍来了,一看,的确是很危急了,赶快吩咐于润甫同志,让他到井里去掏井底的泥,掏上来以后拿泥敷在患者的肚脐上,干了以后再换新的敷。

   啊?这个于润甫也晕了,您让我哥哥去接小孩子的尿,让我到井底掏泥,我们家招你惹你了?

   但看缪希雍一脸严肃的样子,也不像开玩笑啊,于是只好执行。

   缪希雍同时开了方子,因为是阳明证,就开的是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伤寒论》中方子,用来治疗热病气阴两伤之证)。

   在这个竹叶石膏汤中,重要的一味药就是生石膏,是清透气分之热的,缪希雍是擅长用石膏的高手,各位注意了,后世的许多应用石膏的经验都是从他这里来的,在这个医案里,他使用石膏的分量是多少呢?

   在治疗的一昼夜内,使用了十五两五钱的石膏!

   我们的于润甫同志吓得已经都快说不出话来了,心想您下手轻点儿啊,这位肚子里还有个孩子呢。

   但是,再看看缪希雍的样子,完全是有把握的样子,于是只好挺着,看缪希雍怎么治疗。

   一般情况,使用一二两的石膏就已经是很大的量了,而十五两五钱,如果不是有胆有识的话,是断然不敢使用的,这种使用方法,在古今医案中堪称一绝啊。

   结果是,患者的病很快就好了。

   六天以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小宝宝。母亲和宝宝俱无恙。

   估计您该问了,这石膏是我们中医里常用的药物,这个井底挖的泥是干吗使的呢?别不是又故意折腾这位于老弟吧?

   原来,这也是一味中药,就叫“井底泥”,中医认为,这个井底泥禀地中至阴之气,味甘而性大寒,一般烧伤烫伤用它敷上,可以清热,如果是孕妇患了热病,那么把井底泥敷在心口那里,敷在肚脐和丹田那儿,可以保护胎儿不受热邪的侵犯,不会因为发烧而伤了胎儿。

   当然,现在这味药基本不用了,因为城里已经都自来水了,没处挖这个东西了。

遇见一个叫王肯堂的人

   缪希雍是个侠士般的人物,这种人义肝侠胆,当时的人说他是:如果听说谁有危急病痛,那是毫不犹豫地承诺,“七尺可捐,千里必赴”。所以朋友也特别的多。

   在这次游历中,缪希雍还遇到了一个朋友,那就是,明代著名医学家王肯堂。

   这位王肯堂到底是什么人呢?原来,要提起此人,那在中医历史上也是位响当当的人物。

   顺便介绍一下这位王肯堂吧:他出生于官宦人家,起初并不是医生,小时候因为母亲有病,才开始攻读医书,后来妹妹曾经病危,就是他自己给治好的,但是家里仍然让他去博取功名,他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后来做了翰林院检讨,由于上书抗倭寇事,不知道怎么的得罪了上面(那阵儿上边乱着呢),被降了职,于是一想,嗨,不跟你们混了,还是回家舒服啊,于是称病还乡,开始为人治病,后来他写下了著名的医书《证治准绳》,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可见,这位王肯堂也是个高人啊。

   他们相见的那一年是万历七年(1579),彼时缪希雍三十三岁,王肯堂三十岁。

   两人都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相见的地点是在白下(今天的南京)。

   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详细地记载了两个人的见面过程。

   一个是白面书生,一个是电目戟髯的侠客般的人物。

   但是,两个却一见如故。

   因为像这种人,只要聊上几句,便会知道对方的学问功底,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立刻可以感受到对方那颗普救众生的心。

   这种心里的共鸣,立刻使他们抛除了一切,迅速地订为知己。

   从此,两个人成为了一生的朋友,造就了中医历史上一段朋友的佳话。

   其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给大家聊聊。

   在两人畅谈医药的时候,王肯堂就注意到这缪希雍有一个习惯,什么习惯呢?就是有事儿没事儿的,总是从袖子里拿出一个东西,放进嘴里咀嚼(见袖中出弹丸咀嚼),王肯堂就奇怪了,这位老兄偷着吃的是什么好东西啊?这么神秘?

   一开始还忍着,不好意思问,甭搞得自己挺嘴馋似的,后来架不住缪希雍总是在吃,就实在忍不住了,于是就开口问:“缪兄,你那是什么好东西啊?”

   各位此处注意了,我们大家也都很好奇吧,这位缪希雍到底都在怎么保养自己呢?原来他是一身子骨挺弱的孩子啊,怎么就变成了一个大侠般硕壮的人物了,说话声音大得连墙壁都要震坏了,甭问,中气很足啊,那他到底是吃什么把身体弄得这么好的呢?

   正好,王肯堂同志替我们问了,我们听听缪希雍是怎么回答的吧。

   缪希雍说:“这是我在游历中得到的一个秘方啊,叫资生丸(这药现在药店有卖的,有叫资生丸的,也有叫补益资生丸的),是调理脾胃的,在饥饿中的人,服用了它就会感觉不饥饿了,吃饱了的人,服用了它,就会很快地消食啊。”(估计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双向调节的作用)

   然后,缪希雍一点也没犹豫,立刻把这个方子写了下来,送给了王肯堂。

   一般人,有个秘方什么的都是藏枕头底下,谁也不告诉,但是到了缪希雍和王肯堂这个层次上,人家一点都不保守,有什么心得都主动告诉对方。

   王肯堂拿来这个方子一看,不禁拍案称奇,好方子啊!于是就收了起来。

   然后,缪希雍还送给了王肯堂一些资生丸。

   但是,此时王肯堂虽然觉得这是个好方子,但却没有相信它有那么大的功效,也就是说,很怀疑它能够有那么好的消食效果。(颇不信其消食之力)

   终于有一天,试验药效的时刻来到了,那天,朋友找王肯堂饮酒,王肯堂多吃了点,酒足饭饱以后,问题却来了,他不敢睡觉了,因为古代医家都比较懂得养生,吃得太饱后立刻睡觉,是很伤脾的(这个各位注意了,现在很多人这么干),怎么办呢?嘿,这不正好试验一下这个资生丸的功效吗?

   于是,王肯堂同志就本着负责任的精神,亲身体验了一下资生丸的功效,服用了两丸。

   结果,还真没想到,消食效果非常好,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点积滞的感觉都没有。

   于是王肯堂对此方特别的信服(始信此方之神也),并把这个方子作为父亲晚年的保健用药。

   王肯堂的父亲由于年龄大了,“年高脾弱,食少痰多”,后来晚年的保养,基本上就靠着这个资生丸呢。(余龄葆摄,全赖此方)

   顺便提一句,王肯堂的父亲活到了九十多岁,这在古代是十分罕见的,可见此方的功力。

   而王肯堂,也很快就让缪希雍见识到了他的实力。

   原因是,缪希雍自己有一次也病了。

   您该奇怪了,手段这么高强的一个医生,自己也有病啊?

   瞧您说的,医生也是人啊,是人哪有不得病的呢?

   有句古话说的好,叫:医不自治。意思是说医生自己有病的时候,自己治疗的效果不好。

   其实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医生在给自己看病的时候,通常考虑的因素会很多,会把自己的诊断思路给搞乱,有时候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个时候缪希雍就是这样,他此时的症状是身上发热不已,他把它当作外感来治疗,服用了辛凉解表之药,但是没有效果,反而使病情“沉困之极,殆将不支”。

   怎么办?不能自己开药了,在附近自己能够相信的医生里,只有王肯堂了,于是就把王肯堂给请来了。

   王肯堂一诊断,嗨,缪兄你搞错了,这不是外感,这是瘀血啊!

   看来这位王肯堂同志也有自己独特的诊断方法啊。

   于是,开了治疗蓄血的药物,等药煎好了,端到缪希雍的面前,缪希雍一闻这个药味,大声叹道:“一何香也!”

   于是一饮而尽,当天,热就退了,第二天,泻下了许多黑色的大便,然后病就好了。

   王肯堂兄弟果然有独到的地方啊!

   从此,两人更加互相敬重,经常在一起切磋,还一起治疗了一些患者。

双雄联手

   其中一个医案就还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喝童便的于中甫同志,他的大儿子病了(这家人认识缪希雍真是太幸福了,一家人的病全都给包治了),什么病呢?是出了水痘,同时兼血热与气虚,先服用了解毒药,服用以后毒气下泻,开始泻肚子,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危急的症状,那就是水痘开始瘪了,这叫内陷,中医认为是正气不支了。

   怎么办?小孩子禁不住这么泻啊,于是请来了缪希雍,缪希雍一看,就用了一点点的鸦片(用了五厘,大家别害怕,现在不用鸦片了,都用罂粟壳了,也叫“米壳”),加上炒莲肉五分,用米汤给送了下去,结果泄泻就立刻止住了。

   这时,王肯堂也在旁边,就说,还要补气,于是接着用人参二两(量够大的)、黄芪三两、鹿茸三钱,煎服,服下去以后,元气就足了,再看水痘,“浆顿足”,然后,很快就痊愈了。

   这个小孩子能够得到中医历史上两位大家的联手会诊,够有面子的啊,这在中医历史上都少见,一般都是单枪独斗来着。

   另外一位如此有面子的人叫康孟修,是云间人(在现在的松江),这位康老兄患的病也很奇怪,是身上忽冷忽热,吃不下饭,已经很长时间了,病重得几乎要挺不住了。(久之,势甚危)

   缪希雍听说以后,就跑去给人家诊病,我们的缪希雍诊病有个特点,就是喜欢主动上门,虽然现在看这是好事,那在当年确实不容易。

   过去医疗界有句话,叫“医不叩门”,换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要太主动了,您自个儿跑到患者那里,冲患者说,我来给你治治吧,患者会觉得你特不靠谱,他绝对会拒绝你,然后凌晨跑到大医院去排大队挂号去。

   这是患者通常有的一个心理,但是,缪希雍却不管这个,我们在后面还会谈到,缪希雍是经常听说谁病了,没等人家来请,就主动上门,而且,有时经常是大老远的跑去,给人看病,在许多医案里,这路途还通常不是一般的远。

   话题说回来,就在缪希雍给康孟修诊断完了以后,却犯了难,为什么呢?因为他这诊断指征太少了。

   平时我们要诊断,需要望闻问切,然后找出诊断的特异性指征,进行判断,可这位,除了忽冷忽热,其他的诊断指征却很少。

   您别看缪希雍这个人长得像个豪侠似的,一定心粗,其实不是的,他在诊病的时候,当时的人评价他是:“其察脉审症,四顾踟蹰,又甚细、甚虚、甚小心”。

   面对这个康孟修患者,缪希雍并没有马上开方子,而是回头静下心来仔细地思考,然后“遍检方书”,就是把家里的医书都给翻了个遍,反复地分析。

   最后,自己分析还不够,还拉上了王肯堂,两个人一起分析,然后,一起定下了使用的方子:五饮丸。

   这个五饮丸是《外台秘要》里的方子,成分是干姜、茯苓、白术,就三味药,是治疗因为长期喝冷饮或者喝茶导致的体内停饮之证,可见缪希雍把古书是翻了个遍。

   缪希雍和王肯堂这二位高人一同出手,效果如何呢?

   结果是:“立瘥”,就是立刻就痊愈了。

   这位康孟修简直感觉太幸福了,这个恼人的病竟然一夕而去,而且,还是人家主动上门来给看的,对于如此与自己肝胆相照的人,还有什么说的呢,于是他就和缪希雍也成为了好朋友。

   日后,他们的关系直如亲兄弟,而缪希雍的母亲也是在康孟修家里去世的,令人欷歔,这是后事,我们接下来再聊。

有一种朋友,可以生死相托

   要说我们缪希雍四处云游,寻访高人,提高医术,大家可能想他这十来年就没回家,一直在外面来着,其实不是,他在江南一带云游的时候,是经常回家看望母亲的,因为江南就那么大的地方,哪儿到哪儿都不远。

   不用我说大家也看出来了,这十来年对缪希雍简直是太重要了,由于他为人豪爽,谦虚好学,结果广阔大地到处都是他的课堂,每天他都能学到新的知识,这些内容那可都不是我们在书本上能够学到的啊,这些知识在他那勤于思考的大脑中酝酿、激发,那可就无法估量其分量了。

   在缪希雍将近四十岁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预想的成果,就准备结束游历的生活,就在这个时候,他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可能会让他遗憾终生。

   事情是这样的,缪希雍这个人博学多才,大家不要以为他只是学习医学这些内容,实际上他在好多领域都有所建树,比如,他精通水利(他和清朝的徐灵胎估计特有共同语言),对如何兴修水利有些见解;他还精通堪舆(就是现在说的风水),堪舆界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葬经翼》就是我们的缪希雍写的;前面说了,他在酿酒方面还有点绝活儿,总之,这位缪希雍大侠是个多面手,总喜欢思考点问题,关心一下国计民生。

   我发现过去的医生都有这个问题,按照我们的想法,您把自个儿的病瞧好了,就算是为人民多作贡献了,可这帮古代的医生似乎总是觉得这样还不够,总是想在本职工作之外,再折腾点儿什么事儿。

   这不,我们的缪希雍没事儿的时候就想了,这每年北方的粮食都不够,都要从南方通过漕运运到北方,这船夫也要吃饭,等一路运到北方,这粮食可就消耗很多了(这是实际情况,每运一石粮食,需要消耗数石船夫的口粮),应该在北方也开垦水田,这样就可以解决大问题了,南方百姓的负担也不那么重了,这岂不是大大有利于国家?

   您瞧瞧,他都想到粮食部、交通部的工作领域去了,这就好比我在这里看着病呢,突然就想到京广铁路那里需要改进,这的确是精力太旺盛了。

   他不但这么想了,还查阅资料,认为这非常的合理,于是就写了份报告,这份报告就交给了一个叫徐贞明的官员。

   这位徐贞明是谁呢?原来,他是隆庆五年进士(和那位赵用贤是同学),中了进士后,担任浙江山阴县令,若干年后,他将成为倡导海河水利的代表人物,在中国水利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当时,缪希雍就把自己的看法和这位徐贞明聊了,徐贞明也特有责任感(其实这事儿皇上一点都不上心),认为这个想法合理。

   恰巧,这位徐贞明同志工作努力,没多久就被提拔到了北京任工科给事中,他到了北京以后,详细地考察了北京周边的地理状况,他发现,北京周边驻军的军粮这样从南方运来,不但损失大,如果水路受阻,那么军粮供应就会中断,这样极其危险,应该在北京周边效仿南方,开垦水田,兴修水利,以保证粮食供给。

   于是他就不断地上书给上面,后来,皇上就命令他和一些大臣一起进行实地勘测和考察。

   这个时候,他想起了缪希雍,于是就给缪希雍来了信,说这是个为老百姓做事的大好机会,希望你能过来帮我。

   缪希雍接到信以后,心里却开始矛盾了。

   为什么呢?原来,缪希雍在这次回到家乡后,发现自己的母亲明显的衰老了,自己整天在外面给人家看病,其实自己的母亲也需要照顾啊。

   于是,缪希雍就决定结束这长达十年的游历,守在母亲身边,照顾母亲,不再远离。

   其实,人在青年的时期都是喜欢远行的,但是一到了中年就会发现,你能够和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光就只有那么几年。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缪希雍收到了徐贞明的邀请函。

   怎么办呢?缪希雍很犹豫,自己有心去做这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可是,自己的母亲身体衰老了,也需要照顾啊。

   就在这时,缪希雍的老母亲周氏看出了缪希雍的心思,一天,她把缪希雍叫到了面前。

   她对缪希雍说:“儿子啊,你还记得你小时候,和游侠少年混在一起,为娘曾经教训过你什么吗?”

   缪希雍回答:“记得啊,孩儿一辈子都记得,娘告诉我,要像父亲那样,一心为百姓做事。”

   周氏:“是啊,现在在北京开垦田地,这是功在千秋的事情啊,有多少老百姓将会受益,你一定要去啊,为娘的身体不要紧,但是,如果你丧失了这次机会,却是为娘一辈子都会内疚的事啊。”

   缪希雍:“这……”

   周氏:“不要再犹豫了,为娘命你,即刻启程!”

   周氏老太太早年就失去父母,成为孤儿,但是,她却深明大义,就是在这么大岁数上,还不忘记教育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母亲,实在是缪希雍的幸运啊。

   就这样,缪希雍在母亲的叮嘱下,出发去了京城。

   在离开前,他不放心自己的母亲一人生活,就把母亲托付给了自己的好朋友康孟修,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缪希雍和王肯堂一起给治病的那位。

   康孟修此时已经是缪希雍的知心好友了,他对缪希雍保证:“缪兄,你的母亲住在我这里,我对自己的母亲有多孝顺,就一定对缪兄的母亲多孝顺,我只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请你放心吧!”

   后来,他果然兑现了自己对朋友的承诺。

   缪希雍感激地握着朋友的手,久久不能放开。

   最后,他踏上了赴京之路。

   在北京,他们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由于缪希雍精于考察地理山川(估计是看风水练的),他们绘制了大量京郊的山水地理图,然后在经过周密的设计后,开始开垦水田,兴修水利。他们夜不安寝,呕心沥血,在这种艰苦的努力下,不到半年,就在平谷、三河、密云、蓟州、遵化、丰润、玉田等地,开垦出水田近四万亩。

   今天,北京周边的许多良田仍然是当初他们所开垦的。

   然而,就在徐贞明缪希雍他们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皇帝却一道圣旨,废止了开垦。原来,他们的开垦政策是哪个百姓开垦,地就归谁,可朝中一班阉人、贵族在京郊占有大量闲地,如果都被开垦为水田,谁开垦归谁所有,他们的损失太大了。于是,他们一有机会,就在皇帝面前进谗言,皇帝当然也是个糊涂蛋(不知道脑袋是怎么长得),也觉得垦水田、兴水利之举不妥。于是众人的一腔爱国热血,终于被皇帝给彻底地浇凉了。

   就在这个时候,缪希雍的家里也出事了。

   原来,缪希雍的母亲在康孟修的家里住得好好的,却突然一不留神,患了痢疾,把老太太给泻的,真是太痛苦了。

   康孟修夫妇也确实做到了对朋友的承诺,文献记载,他们对缪希雍的母亲,百般照顾,朝夕伺奉,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孟修夫妇百方周旋,晨夕供奉,如子媳)

   但是,他们都不是医生啊,王肯堂此时也不在此地,请了些其他医生,都毫无效果。

   在最后,周氏老太太把康孟修叫到面前,与孟修绝别曰:“吾儿虽北游,有公在,如吾子,吾目瞑矣!”

   说完以后,老太太就去世了。

   康孟修痛哭流涕,冲着北方跪下,心中祈求着朋友的原谅。

   若干天以后,远在北京的缪希雍接到了康孟修的信,读了以后,知道母亲已经离开了自己,他没有想到,自己与母亲那天的对话竟然是最后一次了。

   作为一个医生,一生救人无数,最后却连自己的母亲病了,都未能挽救,这是何等的痛心啊!

   此时,缪希雍望着开垦了一半的田地,悲从中生。

   向南方跪下,叩拜,然后放声大哭。

   在经过长途奔波之后,缪希雍回到了家乡,见到了康孟修。

   康孟修感到无比的自责,他给缪希雍跪下,说自己没有脸面再见朋友了。

   缪希雍流着眼泪上前扶起康孟修,说:“我的好朋友,人生都有生老病死,你已经尽到一个挚友的职责了,我怎能怪你呢?!”

   然后,缪希雍将母亲葬在了阳羡山中,距离自己的父亲和大老婆孙夫人的墓地几里地远的地方。然后,在旁边也给自己擗出了一个位置,

   这一年,缪希雍已经四十岁了,在四十一年以后,这里将是他永远陪伴母亲的地方。

   那位和缪希雍一起为北京开垦了四万亩良田的徐贞明先生,极度失望之余,愤然辞官归家,四年后,抑郁而死。

   今天,北京周边水库密布,河道纵横,良田无数,粮食产量已经直超江南。

   但是,我们无法忘记,那些质朴的先人,为了老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曾经做过的努力。

大展拳脚的时刻到了

   此时的缪希雍,已经是学验俱丰了,家乡的人闻听得他回到此地,就闻风前来求诊。缪希雍凭着自己过硬的学识,开始大展拳脚。

   这不,患者开始来请了,有位叫杨纯父的人,他家的小孩子病了,什么症状呢?是身上寒热不已。先是请来其他的医生,这些医生一看,身上寒热,甭问啊,这是外感伤寒!

   于是,用治疗外感病的药物开始解表,结果毫无效果。

   恰巧这个时候,听说缪希雍回来了,就赶快给请了过来。

   缪希雍诊断了以后,说:“这不是外感,这是体内受了伤啊。”(此必内伤)

   “啊?!”大家都大吃一惊,这么小的一个孩子,会受什么内伤啊?难道,这个家里,出现了心怀叵测之人?!

   杨纯父同志也很恼火,瞪起眼睛,问奶妈和仆人们:“怎么回事,孩子受过伤吗?”

   大家一口咬定:没有啊?(并不知所以伤故)

   这的确是个疑案,小孩子自己也说不清楚,怎么回事儿呢?

   大家转过头来,全都看着缪希雍,但是缪希雍还是一口断定,孩子肯定受过伤!

   恰巧,就在这时,他们家背柴火的仆人正好从外面进来,听说此事,突然想起了什么,说:“我曾经看到过这个孩子爬院子里的竹子,竹子梢断了,他从上面跌坐到地上,难道是这样受的伤吗?”(囊见郎君攀竹梢为戏,梢折坠地,伤或坐此乎)

   缪希雍忙让他给指出爬竹子的地方,一衡量高度,就肯定地说:“就是这样受的伤了,这么高掉下来,屁股着地,一定是受了内伤。”

   真相由此大白!

   于是,开了活血导滞的药物,结果,没几付药,小孩子就痊愈了。(数服而起)

   高手,实在是高手啊,您别看缪希雍外表豪放,其实诊病细心着呢!像这种医案,能从众多假象中找出症结所在,没有真功夫那是做不到。

   其实,他一定有他的诊断依据,只不过书中没有记载而已。比如,一般瘀血会在舌象上有比较明显的反映,我这里可以教给大家,在患者伸出舌头的时候,如果在舌体上出现黑色或者紫色的瘀斑,那么说明此人体内有瘀血存在,另外还有看舌下静脉等方法,这些都是诊断的重要指征。

   我们接着往下讲吧,有位张璇浦的老婆,在生了孩子六天后,突然发狂了,这可不得了啦,本来挺贤惠的一个人,突然去厨房操起了菜刀,见人就砍,哭着喊着要杀人,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把她给制服了,可是不能这么下去啊,这还了得?大家回头一走,我们这位张璇浦哪儿是他老婆的对手啊?

于是,大家赶快把缪希雍给请来了,缪希雍一诊断,说:“这是生孩子的时候流血过多,阴血受伤,肝虚火炎的缘故啊。”(中医认为肝藏血,如果血虚,那么最受影响的就是肝经了,而肝经又是直接负责情志的)

大家连忙问:那怎么办啊?

缪希雍告诉大家,赶快先给她喝一瓶新鲜的童便。

得,这一幕又上演了,大家赶快出去满街借小孩,借来了,还是那个老法儿,这边小孩哗哗哗尿,那边咕咚咚地喝。(估计缪希雍居住过的地方小孩子的身价一定特高)

结果,喝完了,还真就安静了一些,这时缪希雍开了方子:龙齿、泽兰、生地、当归、牛膝、茯神、远志、酸枣仁,药量特别的大,并嘱咐熬好后,再加入童便一碗。

就这样,这付药喝完以后,患者就痊愈了。(顿服而止)

在这里面要注意了,缪希雍在补血的时候用到了酸枣仁,这是缪希雍的独特的心法,他在刚刚见到王肯堂的时候曾经透露过,王肯堂给记录下来了,这才让我们得以知道他的秘诀,王肯堂说:刚刚认识缪希雍的时候,“相得甚欢。忽谓余曰:补血须用酸枣仁。余洒然有省。”可见缪希雍特逗,一见面还没等人问呢,就把自己的秘诀迫不及待地告诉王肯堂了,而王肯堂也立刻从里面悟出了些道理。

这可真是一对儿赤诚相待的好朋友啊。

缪希雍在治疗心经、肝经的血虚之证时,经常使用此药。现在这个药特贵,价格直线上升,不知道为什么。反而是童便现在特不值钱了。

顺便提一句,酸枣仁粉治疗部分失眠效果不错。

再来说一个医案,就是前面的那位喝童便的于中甫同志,这次是他的老婆病了,我再次感慨一遍,这家人真是幸运啊,有缪希雍这样的中医大家做朋友,一家人都受益啊,现在哪儿找这等好事啊。

这位于夫人患的什么病呢?原来是生了孩子以后,突然患了气喘这个病。

缪希雍来了以后,因为当地的风俗是,没满月的产妇是不能见外人的,所以就凭着家属的叙述,开了方子,用人参、苏木、麦冬,喝了一付药以后,就不喘了。

没想到,五天以后,患者忽然开始大量的出汗,无论白天晚上,只要一听到响动,就开始出汗,稍微喝点热水也是全身大汗。(昼夜闻响声,及饮热汤茶,即汗遍体)

这可奇了怪了,怎么会出现如此大汗呢?

缪希雍在门外面转了好多圈,反复地想,起初,以为是虚呢,就开了人参、黄芪、当归、地黄,结果喝了两付没有效果,缪希雍立刻意识到,药不对证!于是赶快让患者停药,然后就自己再仔细地思考。

缪希雍实在是个谨慎的医生,我们在他的医案里,经常会发现,他在思考病情的时候,经常要翻阅许多医书,来寻求支持诊断的证据。(顺便八卦一句,这就应该是现在全球最流行的循证医学的概念,其实,循证医学的创始人也说,他的想法是从中国古代的文献考据中来的)

缪希雍对此案,也是翻遍了医书,寻找相似的论述,在翻到明朝名医戴原礼的《证治要诀》的时候,他突然感觉戴原礼的论述很有见地,戴原礼说:如果出汗使用固表药没有效果,那么就要补心,因为汗者,心之液也。(这是中医的特殊概念,中医认为血和汗同源,而汗为心之液)

缪希雍就对于同志说,原来你的夫人是产后阴血不足,心无所养,才导致的大汗啊,我现在明白了,就开方子治疗吧。

于是就开了一个方子,其中以酸枣仁作为君药,重用到了一两,这个分量够大的了,好在那时候酸枣仁还特便宜。

服用了三十二付以后,还是没有见到什么效果,大家全都很失望,心想,这位缪大侠别不是又给看错了吧。

于是,于同志就支支吾吾小心翼翼地提醒了一下缪希雍。

但是,这次缪希雍十分肯定,他说:“这是因为阴血难生的缘故啊,不要着急,这不是一两天就能够见效的,再等等。”

就这样,这个方子又接着服用了十天,到第十天的时候,于夫人忽然觉得非常的困,于是就投床大睡,这一睡可不得了啦,整整睡了四天!

睡醒以后,病就痊愈了。

而且,于同志还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病好了以后,夫人变得更漂亮了,皮肤变得比去隔壁“西施美容院”做几百两银子的面膜还光洁红润,原话是“颜色愈常”,原来,这是气血更充足的缘故啊。

神秘的东林书院

   各位都知道,在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在无锡的东林,形成了一个东林学派。该年,顾宪成、高攀龙等从朝廷被阉党排挤出来的人,重新修复了这里的一座宋代旧书院,邀请江南的学者开坛讲学(估计如果进行电视转播,就会和今天央视的《百家讲坛》有些类似),自此兴起探讨学问与道德文化的运动。江南一些富有正义心、希望为国出力的学子云集东林书院,声势浩大,大家在这里讨论政治,抨击政府(这是个危险信号),希望政府能够驱逐奸邪,广开言路。

   缪希雍在行医的过程中,认识了好多东林党人,由于自己也有一腔爱国热情,所以很快,就和他们打成了一片。

   现在有很多学者嘴冷,以讽刺古人为能事,在他们的嘴里所有古代医生向当时的学术中心靠拢的行为都被看成是附庸风雅,缪希雍和东林党人的交往也被暧昧地说成是为了名声,这里我要给澄清一下。

   第一,缪希雍的爱国热情和东林党人的思想特一致,大家一聊就成了哥们儿,他们都认为应该为国家做点什么事儿,如果要是不考虑爱国,单纯为了名声和地位的话,那和东林党人交往远远没有和魏忠贤交往有好处。(当时有很多这样的学者,直接奔了魏忠贤去了)

   第二,和学术精英的交往是无可非议的,这点还真谁都别嫉妒,其实在和别的学科的学术精英交往的时候,往往特能开阔自己的思路,自己在本领域想了半天没懂的事儿,人家其他领域的高手还真能给您一个新的思路,比如您现在交往的朋友都是各领域的院士,那您得到的益处绝对是不言而喻的,东林系当时集中了一些最优秀的学者,缪希雍乐于与其交往是当然的。

   第三,如果是附庸风雅,那么大可不必在东林党被阉党大清洗的时候,冒着生命问题营救东林人,因为当时明朝的政治那叫一个黑暗,魏忠贤对东林党那是要斩尽杀绝,后期做一个东林党人和在国民党时期白区的地下党没大的区别,您说这要是为了名声,犯得上拿自个儿的生命开玩笑吗?

   第四,很多学者认为,医生在过去的地位很低,和学者交往是高攀,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这可就太误会了,在宋以后医者的地位不断提高,其实到明清两朝的时候,医者的地位还真不错了,这事儿医史界一直有人不懂,总是拿个别的贬低医生的话来说事儿,其实我们从医案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对医生已经很尊敬了,够不错的了,还能怎么着啊?您没看见东林党里面的好多学者也热衷于向缪希雍学习医术,后来有的人干脆成了缪希雍的弟子,还有若干人为缪希雍整理医书,如果医生地位特低,总是在巴结东林学子的话,那这种事儿您可就解释不通了。

   好了,不讨论这些事了,让我们看看缪希雍和东林党人的交往故事吧。

   再说一句,其实,缪希雍和东林学子们的交往完全是因为都有着一腔热血,都有为百姓做事的志向。比如缪希雍最早认识的丁元荐。

   要说起这位丁元荐,那我们可得好好地介绍一下。

   这位丁元荐,字长孺,是长兴人。他的父亲曾任江西佥事,是个懂得医学的人,这对丁元荐有一定的影响。丁元荐举万历十四年进士。但这位丁元荐绝对是和缪希雍一个脾气,都是疾恶如仇,我觉得甚至比缪希雍还火爆,他进了朝廷以后,一看到朝廷里那些奸臣当道就火冒三丈,在别人都不敢开口噤若寒蝉的情况下,他却毫无顾忌地不断上书揭发,这么说吧,我看他基本上就没消停过,那年头,您这么做官哪儿成啊?结果是三天两头被贬,最后有人帮他计算了,说他“通籍四十年,前后服官不满一载”,意思是档案虽然在政府部门里放着有四十年了,但真正当官的时间不到一年,当公务员混到了这个份上,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了。

   以这种性格,我们的丁元荐同志有幸成为了魏忠贤阉党眼中东林党的大炮,必欲除之而后快,所以后来连他的官籍都给削了。

   但是面对官场的失利,我们的丁同志根本就不在乎,就在缪希雍结束游历的那年(1587),丁元荐遇到了缪希雍。

   丁元荐那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很会观察,他一看,嘿,这位缪希雍老兄不得了啊,只见这位老兄一身豪侠装束,平时行医不带药囊(戴着药囊是为了卖药),给人看病就直接写药方,结果疗效特好(为人手书方,辄奇中),而且写的药方与别的医生都不一样,这些俗医看不懂人家的方子,就经常诋毁缪希雍,但是碰到了疑难重症,却惶惶不知所措,又来请缪希雍给诊治。

   再看这位缪希雍给人治病,往往是那种都要死了的人,他还能给治好(往往起死人),而且,治好之后,撸起袖子,自己感到无比痛快,都不需要患者的感谢(攘臂自快,不索谢),何等豪放!而且,人家瞧病,甭管您是朝廷里的公卿大人,还是要饭的小乞丐,他都一视同仁,认真诊治,没有说看人下菜碟的。

   一个人,只有到达了一定的精神境界才会做出此种举动啊!

   我们丁元荐看了以后,羡慕极了,心想,这可比在朝廷里做官伺候魏忠贤那帮孙子好多了,于是,就开始和缪希雍接触,结果两人一聊,还真是大有渊源,原来,这位丁元荐同志也是许孚远老师的弟子,学的也是王阳明的心学,嘿!感情还是师兄弟的关系,从此,两人就成为了好朋友,在若干年后,缪希雍还曾经搬到丁元荐所在的长兴居住。

   这样,丁元荐就可以更好地向缪希雍学习医术了,后来,他把缪希雍的一些医学经验给整理了,写成了一本书,名叫《先醒斋笔记》,这个“先醒斋”就是丁元荐书斋的名字,很多人以为是缪希雍的呢,不是。这本书后来又经过缪希雍的其他门人的整理,增加了许多内容,再次出版,就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可见,这位丁元荐对缪希雍医学的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东林书院有个高攀龙

   丁元荐不但自己向缪希雍学习,还觉得,这么好的同志,也应该让其他朋友们都认识啊,于是就给缪希雍介绍了很多东林党人,比如当时著名的高攀龙。

   说起这位高攀龙,那还真得提一下,他也算得上是位大名鼎鼎的学者了。

   高攀龙,字存之。无锡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上书说了几句皇上不大爱听的话,被贬到了揭阳县去做基层工作,又逢亲丧,于是干脆就在家里哪儿也不去了,以后朝廷三十年没有用他,但这也正好,在此期间,他与顾宪成在家乡东林书院讲学,抨击阉党、议论朝政,影响较大,成为东林党首领之一。

   后来在天启元年(1621),被召入朝任光禄寺丞,又升少卿,后又议任大理少卿、刑部右侍郎。天启四年(1624)擢升左都御史。

   这位高攀龙的文章特好,当时大家都特推崇他。当时有人夸他的文章:“立朝大节,不愧古人,发为文章,亦不事词藻而品格自高。”

   那他是怎么和缪希雍认识的呢?

   原来,有一次,丁元荐和高攀龙聊天的时候,就对高攀龙说:“现在天下有一个不寻常的人,叫缪希雍,你知道吗?”(今海内有奇士缪仲淳者,子知之乎)

   高攀龙很奇怪,脑袋里把认识的人过了一遍,没听说这个名字啊,就回答:“不知道啊。”(余曰未也)

   丁元荐一听急了,这人你都不知道?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吧:“这个人,对母亲特孝顺;对朋友那叫一个忠诚,他看名利,那就跟看尘土差不多;他看道义,那看得比大山还重,如果让他看到道义在哪里了,那您还真就拦不住他了,即使那儿有刀山火海,那他也会'嗖’地一下扑过去。”(其人孝于亲,信于朋友,尘芥视利,邱山视义,苟义所在,即水火鸷赴之)

   这高攀龙听了以后,也觉得这位缪大侠特神,还真希望哪天见一面。

   后来,有机会了,他有一天去内弟王兴甫的家里,恰巧缪希雍也在,于是大家就认识了,这一认识,可让高攀龙大吃一惊。

   原来,那天几个人难得聚在一起,兴致很高,就在一起品酒聊天,一般和医生聊天也就是健康那些事儿,但那天缪希雍绝口没提医药,只是谈论古今成败之事,结果观点都特有见解(无所不妙解),这下高攀龙服气了,敢情这位缪大侠果然不是寻常人物啊!

   其实,缪希雍平时到底好些什么,喜欢什么休闲方式,这些我们现在都无从考证了,在医书里是不会有这些记载的,倒是像高攀龙这些与缪希雍特要好的哥们儿,为我们留下了一些记录。

   高攀龙说,缪希雍“又能诗(可惜没流传下来什么),能大字(就是写特大号的毛笔字),熟于古今治乱邪正消长之机,熟于两兵相临胜败之算”。

   东林学子们认识了缪希雍以后,都成了他的朋友,都把他当作老大哥来看待。(皆以兄视之)

   不但当作老大哥,还把自己家人的健康都交给了他,比如高攀龙,几乎家里人只要有病,甭问,那就一个念头:找缪大哥啊!

   先说说这位高攀龙的内弟王兴甫同志吧,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位在家里设酒让高攀龙和缪希雍相见的老兄,为什么对缪希雍这么客气啊,还弄点儿酒喝喝,敢情,人家缪希雍救过他的命。

   那次是这位王兴甫同志胃口特好,多吃了点儿牛肉,吃完了就觉得特别的不舒服,然后坏了,开始发了像疟疾一样的忽冷忽热的症状,最后连食物都吃不下去了,接着更可怕,连水也喝不下去了,往外呕的是绿色的水(胆汁出来了),喝什么药也喝不下去,小便非常少,颜色深得像浓茶,大便干脆就没了。

   这个情况,甭问啊,当时的医生都傻了,纷纷摇头,另请高明吧,治不了!

   此时,不知道哪位这么英明,把缪希雍给请来了。

   缪希雍一看,果然患者很痛苦,就让患者仰面躺下(令仰卧),然后用手指按了一下患者心口偏右边的地方(以指按至心口下偏右),患者疼得大叫,于是缪希雍就明白了。

   各位,这次缪希雍寻找压痛点的位置,很类似现代医学中诊断胆囊炎的莫菲压痛点,但比洋人的早了大约三百年。

   然后,缪希雍给患者服用了用矾红和平胃散做成的药丸,药下去以后,就不吐了,也能下去水了,第二天,泻出了黑色的大便块。

   然后,再给他服用了些汤药,四天以后,我们的王兴甫同志就康复了。

   王兴甫这个感激啊,这是从死亡线上把自己给拉了回来啊。

   再说我们高攀龙的女婿,叫浦生,患了一种病,就是嗳气,吃饭的时候,每吃一二口,就嗳气数十口,这可难过坏了,您瞧他吃这一顿饭,净在那儿嗳气了。

   缪希雍来给诊断后,说:这是气不归原,中焦不运啊,每付药里需要用人参二钱。

   也不知道这位浦生是怕花钱,还是不相信,总之是服用了别的医生的药,结果您猜怎么样?病更重了。

   过了两三个月,缪希雍又来诊断,说:这回,需要用人参四钱了。

   我们这位浦生小同志也够倔强了,就是不服这个药。

   就这样,再过了两三个月,缪希雍又来了,诊了脉以后说:这次,需要人参六钱了。

   浦生同志仍然不服用(估计是真没钱了),又过了一个月,再看这位浦生小同志,已经是饮食不下了,每次一呕,就觉得一团冷气从胸中出来(冷气如团而出),这回,觉得自己可能要活不过去了(自分必死)。

   缪希雍也急了,赶快对高攀龙说,你快去管管你这位女婿吧,不要命了?

   高攀龙也跳了起来,这还了得,我女儿不能没有丈夫啊,于是就跑到浦生的家里,坐镇监督,要浦生喝缪希雍的药。

   喝了两付,没有什么效果,只是不像喝别人的药那么吐。

   到第三付喝下去以后,奇迹发生了,只听见患者心口处突然“如爆一声”,然后上面则嗳气,下面则小便无数,上下像通了一样,然后就开始想喝粥,当粥端上来后,好家伙,这一顿喝了三四碗,喝粥的时候大家就发现,他也不上逆了。

   后来,服用药物时人参的用量递减,在服用了半年以后,这个病就彻底地好了。

   还有高攀龙的小儿子,不知道怎么的,受了伤,反正小孩子淘气,估计也是摔到了也说不定,总之是大小便都带血。

   前面的医生给用了桃仁、红花,结果是便血越来越厉害了。这让家里非常的着急,这个时候,就把缪希雍给请来了。

   缪希雍一看,特不理解,说:“为什么要用桃仁呢?桃仁红花之类的药,是当有瘀血的时候需要化瘀,才会用到的,现在血在流着,没有瘀啊,再用就是又使伤处重新受伤了。”

   “啊?”高攀龙吓了一跳:“这便如何是好?”

   缪希雍说:“受伤了,就要补一下,就会好转的。”

   于是开了生地、川续断、杜仲、牛膝,熬药喝了以后,稍微缓解了一些,但是肚子却疼痛不已。

   缪希雍说:“是在《内经》强者气盈则愈,弱者着而成病。”

   于是在原方里又加上了人参二钱,一付药以后,就痊愈了。

   从这个医案我们可以看出,缪希雍用药有出神入化之妙,他对于伤科的理解是深刻的,他的这些治疗灵活之处,还真值得现在的中医好好的琢磨琢磨。

   顺便说一句,缪希雍创立的治血三法和治吐血三要法,那可是中医临床理论里面很重要的内容啊。

   这边最小的儿子才好,那边高攀龙的二儿子又病了。

   那是个夏天,患儿身上发热十个昼夜,烧得只能喝下去点白开水了,这些医生用发汗的方法也不灵,用麻仁丸通下也不管用,我们的高攀龙同志本着麻烦一次是麻烦,麻烦两次也是麻烦的原则,就立刻把缪希雍给找来了。

   缪希雍一看,嘿,哪位说这是伤寒了?这是伤暑啊!就是热的,需要用白虎汤治疗,但是,因为前面给乱治了一通,现在孩子的身体虚了,需要在药里再加入人参二钱。

   药服下去以后,孩子出了些汗,热就退了,于是缪希雍就开了个健脾、清暑、导滞的方子,因为当时流行疟疾,就预防病后体虚,再转成疟疾或者痢疾(不知道缪希雍为何会有此预测),然后就出诊去松陵了。

   结果,孩子果然没两天,就发疟疾了,于是按照缪希雍的方子服用,疟疾就止住了,然后,又变成了痢疾(原因是暑邪没有完全清出),怎么办呢?这位高攀龙看来没有白和缪希雍交往,也懂些医理,就自己开了生脉散和益元散,结果喝了以后,儿子更显得瘦弱了(儿尪羸甚)。

   这帮医生这时候来劲了,纷纷预言,这孩子马上就要死了。

   这下家里可就乱了,点香拜神的,求佛的,干什么的都有,直搞得高攀龙是心烦意乱。

   就在这个时候,缪希雍从松陵回来了,他心里其实惦记着这个孩子呢,一回来就直奔高攀龙的家。

   大家都带着哭腔问缪希雍:怎么办啊?还有救吗?

   缪希雍都没诊孩子的脉,只是直视着孩子(不诊而谛视儿),然后问孩子:“喝粥香吗?”

   孩子回答:“喝粥很香!”

   缪希雍站起来,大声地喊:“病已经去了!”(病去矣)

   高攀龙简直晕了,心想:老大,您不是在说梦话呢吧,这孩子快要死了啊!(儿旦夕虞不保,兄言何易也?)

   缪希雍说:“你看这孩子目光炯炯,饮食胃口非常好,这是精神已经旺盛了,胃气也强健了啊!放心吧,相信我,没错的!”

   是吗?大家都将信将疑,很多旁边的医生都等着看笑话。

   结果,没两天,孩子就恢复了健康。(寻果脱然起)

   高攀龙的夫人有病也找缪希雍,高夫人经常胸口痛,于是高攀龙求缪希雍给开个方子,缪希雍诊了脉以后,就开了个方子,但是,当时由于没有犯病,所以也没服药。

   但是有一天,突然犯病了(一日忽大发),胸中感觉像有一个东西往上冲似的,疼痛的无法忍受,“叫号欲绝”,需要用三个妇女按着都不行,怎么办?甭想啊,高攀龙赶快按缪希雍留下的方子去抓药,然后回来煎了,服了下去。

   结果,只服用了一杯,就觉得向上冲的那个东西堕了下去,在肚子里作痛,然后,再服一杯,肚子里的疼痛也消失了。

   本来以为这就好了,但是过了两天,起床洗漱的时候,突然感觉要呕吐,然后头痛如劈。

   高攀龙这人胆子也大,立刻说:“这是和前面一样的症状啊”

   于是煎了前面的药,再喝下去,结果,这个病就好了。

   天哪,这是什么方子啊,如此的神效?

   我们在这里偷偷地看一下他们桌子上缪希雍给留下的方子吧,有手快的同学可以给抄下来,只见方子上写着:白芍酒炒三钱,炙甘草五分,吴茱萸汤泡三次八分,白茯苓二钱,延胡索醋煮切片一钱,苏子炒研一钱五分,橘红盐水润过一钱二分,半夏一钱姜汁拌炒,旋覆花一钱,木通七分,竹茹一钱。

   其实,缪希雍并没有说高夫人患的是什么病,但是,我们从他的方子分析,高夫人是血虚,所以缪希雍方子里用了张仲景的芍药甘草汤,同时患者气机上逆,所以方中用了一些行气降气的药物。

   值得各位注意的是,方子里面在药物后面都添加了许多附带的嘱咐,比如白芍后面就写着“酒炒”,什么意思呢,怎么以前我们没有见过这样的呢?

   原来,这是中药的一些炮制方法,中药在制成药材的过程中,有些药直接拿来用是不行的,通过炮制则能起到减少毒性、增加药性等作用,而炮制手段的成熟,说明医家对药性掌握得更准确了。比如白芍用酒炒,是因为白芍有酸寒之性,在用酒炒过之后则减少酸寒之性,不会克伐生发之气,后来又发展成伐肝生用,补肝炒用等用法。(现在的医生都不大这么用了)

   缪希雍在炮制领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临证炮制法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我看清代医案时常为医家精细的用药手法所惊叹。

   但是,现代这些方法失传了很多,绝大多数医生几乎都不这样用了,据我知道,北京还有几位九十几岁的老爷子对这些内容熟悉,其中的一位和我较熟悉,这位是北京鹤年堂(创始于明代,比同仁堂历史悠久)的刘老掌柜,一转眼,就在我忙着写论文的时候,他老人家去世了,痛心啊。

   总之,高攀龙一家人的病基本上都是缪希雍给包了,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这本书里,我统计了一下,高家家属治病的医案占了七则。

   家属看病还不算,连高攀龙邻居卖豆腐的,家里仆人的老婆等,都在缪希雍的看病范围之内(医案都记载下来了),看来高攀龙是个很热情的人,不断地推荐朋友去找缪希雍看病。

   一个当时学界的楷模,在讨论社会问题、讨论学术问题时,是那么的叱咤风云,但是,通过这些医案,我们可以看到,高攀龙是一个很爱他的家庭的人,他对家人的照顾是很周到的。

   请名医给家人看病,是为了使家人能更加健康地生活下去,使家庭更加幸福。

   但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样的人,在当时那种黑暗的政治环境下,是不会有好的结局的。

   若干年后,在东林党挑起了对魏忠贤的战争后,魏忠贤对东林人必欲诛之而后快。

   高攀龙当然首当其冲。

   公元1626年,阉党派出锦衣卫到东林来捉拿已经罢官的高攀龙。

   有人事先通报了高攀龙,说阉党要抓你来了。

   高攀龙听说后,愤然地说:“我是国家的大臣啊,抓我受辱,就是让国家受辱啊,我怎么能落到这些贼子的手中呢?!”

   于是,他告别了家人,一个人默默地来到屋子后面的湖边,投湖而死。

认识了庄敛之

   话说当时,有一位叫庄敛之的学子,他少年时曾跟一位姓王的和一位姓于的老师学习,当时这二位先生都是缪希雍的朋友,他们三人常在一起聚会。

   庄敛之后来描述他们三人聚会的情景,说他们三人:“掀髯奋袂,上下古今,肝肠意气,相视莫逆”。

   可见他们三人聚会时的场面煞是可观,直把当年的庄敛之同学搞得无比崇拜,心里一直惦记着,怎么能够也和这位缪希雍大侠学习一下呢?

   后来,当他长大了以后,他的父亲就让他带着礼物,修子侄礼,前去拜见缪希雍,就这样,两人就相识了,谁也没有想到,日后他们将成为师徒关系。

   这一年,是公元1611年,缪希雍已经六十五岁了。

   从那以后,庄敛之就可以非常近距离的接触缪希雍了,每次缪希雍到庄敛之家所在的金坛(那时缪希雍还住在长兴),庄敛之就抓紧机会,和缪希雍老师聊聊,学习一下。

   没多久,庄敛之家里就发生了一件惨痛的事情,原来,庄敛之的老父亲病了。

   具体的症状在文献中没有记载,只是说诸位医生都认为是患了外感病,于是开了很多的解表的药物,然后最不靠谱的是,还让患者“禁绝饮食”,对于这种治疗方法,我实在是觉得不可理解,您要是说忌口,别吃什么生猛海鲜、大鱼大肉的,我能理解,但是这可好,连饮水都给禁了,别不是和这家有仇吧?可见当时的糊涂医生不少。

   然后,半个月以后,我们庄敛之同学的父亲就病危了,要说他还真够能挺的,要搁一般人甭说半个月,几天就挂了。

   这个时候,想起了缪希雍,于是就找人给缪希雍带个口信,希望他来给看一下。

   缪希雍听说以后,二话不说,立刻动身。

   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缪希雍这个人的特点是,只要听说哪里有人来请诊,不管多远,立刻就去,那是“千里必赴”。

   要说这位缪希雍真是位大侠式的人物,奔七十的人了(这一年是公元1614年,缪希雍六十八岁),在听说求诊的消息以后,马不停蹄,从他住的长兴到金坛,“三日夜驰至”,然后下马进屋,立刻开始给庄敛之的父亲诊脉。

   审证视脉以后,“顿足大叫”,说:“你父亲这不是外感病啊,这是内伤杂病啊,应该用平补的方法来治疗,并且还要吃一些好吃的美食,现在脾胃之气已经要绝了,怎么办啊?!”

   大家一听,这才知道是给耽误了,于是忙求缪希雍死马当活马医,勉强给开个方子吧,看看能否给挽救回来。

   这样,缪希雍就给开了方子,结果五天以后,发现患者根本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了,缪希雍仰天长叹,说:“我已经尽力了,但仍然无力救他回来啊!”

   于是,潸然落泪,告辞而去。

   没两天,庄敛之的父亲就去世了。

   又一个生命被这些庸医给害死了。

   顺便多说一句,现在这路医生(或者根本就不是医生,而是所谓的养生专家)还存在,我前些日子给一个患者诊病,是个气血不足的人,本来调理得好好的,突然这次来诊时我发现她的舌苔白腻,舌质淡白,之前都已经非常红润了,我大吃一惊,忙问为什么阳气突然受到损伤,体内水湿变得这么大。她回答说,这些天看到电视里有养生专家介绍,告诉大家每天早晨喝一杯凉水,就能身体健康排出毒素。于是她坚持了十多天,期间闹了两次肚子。

   这是哪路的养生专家?不知道人是有不同体质的吗?那些脾肾虚寒的人,每天早晨一杯凉水,不知道会使他们的身体受到多大的伤害,有些患有严重疾病的,病情会就此急转直下。

   人体的阳气,在早晨就像个小火苗,到了中午才像一团大火,此时喝几杯凉水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脾肾阳虚的人,早晨的一杯凉水是有很坏的影响的。

   我都能够想象到,这路专家在宣传的时候一定是打着中医的旗号的,一定会说:“我们中医认为,早晨喝一杯凉水,对养生有很大的帮助,中医认为……”

   然后估计会有更多的喝凉水闹肚子最后变成很多疑难病症的人,会扯起取缔中医的大旗,高喊:“该死的中医,害得我闹肚子!”

   不多说了,让我们继续关注庄敛之同学吧。

   在经历了这件事情以后,庄敛之同学痛定思痛,终于搞明白了,以后不能再胡乱相信这些所谓的专家,只相信缪希雍老师。

   果然,没多久,事情就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要说这位庄敛之同学的家里应该是比较富裕的,因为他除了大老婆之外,还娶了几房小妾。(具体是几房,我没有考证清楚)

   其实家里有这么多的小妾是很不好管理的,估计跟管理一个公司差不多,员工的什么事情都要照顾到。这不,这天,其中的一个小妾病了,患的是疟疾,这就把庄敛之同学给操心坏了。

   她患病的症状是“寒少热甚”,这个疟疾发病,并不都是有规律的一会儿寒一会儿热的,有很多情况是寒热不对称的,同时,她还汗少,头痛,不爱吃东西。

   这个时候,庄敛之同学直接就找缪希雍来诊视了。

   恰巧缪希雍当时就住在附近,于是就赶来了。

   诊了脉以后,感觉脉象洪数而实,这是有热的脉象啊,再看这位患者,病情也确实和脉象一致,发热的时候多,出汗,这些都是热证的表现。

   于是,就开了清热生津补脾的方子:麦门冬、知母、石膏、竹叶、粳米、橘红、牛膝、干葛、白茯苓、白扁豆,开了三付。

   这个方子,那是张仲景的竹叶石膏汤和白虎汤打的底子,用来治疗气阴两伤,其中用麦门冬、知母、石膏、竹叶是用来清气分热邪的,粳米滋养胃阴,这里可以看出缪希雍用药是十分谨慎的,比如他就将原方里的半夏去掉了,为什么呢?因为半夏温燥,对热病不利,他用橘红来理胸中之气,然后用牛膝来壮腰腿之气血,其药气下行。(因为后面的医案中记载这个女子素有胸痛,腿软无力之证,所以用了这两味药)

   其中干葛是用来升阳明胃经之气的,可以解肌通络,舒缓头痛,同时也是治疗泄泻的重要药物,白茯苓升脾经之阳气,扁豆滋养脾阴。

   在这一个方子里,药性有升的,有降的,可以调理气机的上下,气机一开,则热邪就容易散去,然后又配了大量的清气分热的药物,最后,再捎带着补一下脾经(这是缪希雍的创造,后世叶天士对缪希雍的调养脾胃的理论几乎全盘吸收),增强抗病能力。

   这个药服用了三付以后,却没有任何效果,而且,患者却更重了,又大发寒热,人都神志不清了。

   咦?这可就奇怪了,难道是自己没有诊断准确?

   这时候庄敛之同学也来了,很担忧地说:“是不是用的石膏什么的太寒凉了?我看还是别用了吧!”(自己的小妾自己心疼啊)

   这个时候天已经很晚了,缪希雍也不方便去诊断,看着庄敛之同学可怜巴巴的样子,心一软,得,那就把石膏去了吧,加上人参二钱。

   庄敛之同学一听,欢天喜地的回去了,终于可以补了!

   庄敛之这一走,缪希雍仔细回想了一下,不对啊,难道我会判断错吗?不好,要犯错误!

   于是,赶快让人去拦住庄敛之,让他把人参煎好,但是别服用,等我去诊脉后再定夺。

   然后,天一亮,缪希雍就来到了庄敛之家,给这个小妾诊了脉,居然还是洪数的脉象,诊断的没有错误啊,人参千万别服用了,石膏的分量不够,上次开的是一两五钱,这次加到二两(我前面说过,对生石膏的灵活应用是缪希雍对中医的一大贡献,现在的医家还这么用呢),再加何首乌五钱。

   为什么要加上何首乌呢?这里是用来养血的,缪希雍把可能出现的后方空虚的问题都给注意到了,此时养血为什么不用当归等药物呢?因为那种药物性燥,对温热病的治疗不利,缪希雍这些用法为后世温病学家们开拓了思路,而且,何首乌入肝经,古人认为疟邪最容易侵犯肝经了。何首乌生用可以解毒散结,我相信缪希雍此处用的是生何首乌。

   而且,缪希雍让这个方子每天服用两付,这么说就是一天使用了四两生石膏。

   在药物的分量加重以后,这个小妾的疟疾就豁然痊愈了。

   庄敛之同学真是急出了一身的汗啊,总算是好了,太感谢缪老师了!

   后来,就在一年以后,这个小妾又病了一次,症状是忽然头痛如裂,心里面烦得难受,咽喉疼痛,嗓子也哑了,舌头也裂了,咳嗽有痰,胸膈觉得非常的胀闷,恶心,吃不下东西,四天以后,开始再次寒热发作,仍然是寒少热多,发热以后,一定要出汗才能退热。

   这次,缪希雍来诊断以后,认为仍然是上次的暑邪没有清除干净,所以才会再次发作。(估计是庄敛之同学心疼这位小妾,用药没有彻底的缘故)

   各位,在这里缪希雍应用了中医的伏邪理论,这个伏邪的理论认为,邪气如果没有清除干净,会潜藏在人体的内部,等待时机,再次发作,后世的温病学家们就对此进行了发展。

   然后,缪希雍就继续用药,最后彻底治疗好了这个小妾的疾病。

小妾的阴谋

   接下来,该轮到我们的庄敛之同学倒霉了,他这次的病,几乎要了他的命。

   原来,有一天,庄敛之突然开始闹肚子,这个闹肚子可非同凡响,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严重到无论什么食物,只要一往下咽,喉咙里面就觉得像针扎一样的疼痛,然后满肚子绞痛,但是这种疼痛很特别,用医案的原话记载是“满腹绞辣”,估计这种疼痛哪位都不想尝试,然后就觉得“腹中有气先从左升,次即右升,氤氲遍腹”,此时,就开始迫不及待地想去厕所了,到了厕所,泻得那可真是“痛泻”啊,肛门觉得像火烧的一样。

   刚回来,肚子里又是一阵闹腾,然后再次急奔厕所而去。

   估计那个时候恨不能住在厕所里,就不出来了。

   那么泻得都是什么东西呢?全部都是清水一样的,有层白色的油脂,另外就是吃什么泻什么,都没有消化。

   这次史无前例的大泻算是把庄敛之给折腾惨了,甚至在睡梦中都会大泻,狼狈不堪。

   天哪,看来,一个闹肚子也会把人给折磨死啊!

   于是赶快请医生啊,这帮医生这个说是停食,那个说是受暑了,再来个说是受寒了,但是开了所有的药物,全部都没有一点的效果。

   就这样过了近一个月,再看我们的庄敛之同学,本来挺胖的一人,现在瘦得几乎没肉了,乍一看跟个鬼似的。

   庄敛之的诸位老婆们不知道是什么反应,总之他的老母亲伤心坏了,那是“朝夕相视,哀号冲天,恨不能以身代也”。

   正巧这个时候,缪希雍偶然路过金坛,庄敛之一听自己朝思暮想的缪老师又来了,就跟看到了救星一样,赶快让人去把缪希雍给请来了。

   缪希雍来了以后,一看此时的庄敛之也确实可怜,怎么泻成了这样呢?

   庄敛之哭诉了自己的病情,并把自己服用的几十药方都给缪希雍看了,缪希雍拿过来以后,说了一句中医史上的名言:“药苟中病,一方足矣,安用多为?”

   然后诊了庄敛之的脉,发现脉象是洪大而数,知道此时庄敛之的体内是个热证,虽然他也不知道这个热邪是怎么引起的(这是个谜团,我会在后面给大家揭开),但是,只要是有热,那就把热清掉不就可以了吗?

   于是,开了方子:黄连、白芍、橘红、车前子、白扁豆、白茯苓、石斛、炙甘草,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子,其中清热和阴,健脾利湿的药物都有了,缪希雍的治疗思路就是,我不管你这个热证是什么引起的,我只管把你的热邪清掉,保护好你的脾胃,你的身体自己就会恢复功能了。

   他还特别嘱咐,这个药物煎好以后,要用冰凉的井水把药给镇凉了,然后再兑入一杯童便,这样才能服用。(估计金坛的小男孩也开始要抢手了)

   然后,特别告诉庄敛之说:我开的这个方子别给其他的医生看到了,否则怕这些医生看到了,会“大笑不已也”(因为别的医生一定会想,这么个小方子,能治病吗)如果你想活命,就坚持服用这个方子。

   庄敛之连忙点头答应,然后晚上就喝了药。

   这个药一喝下去,庄敛之感觉就像喝了薄荷饮料一样,那种夏日的清凉感觉,直入心脾,“腹中似别成一清凉世界”(这句话写得好,现在的广告公司可以借鉴使用),就这一付药,当天晚上就安睡直到天明,没有再大泻。

   服用了三付以后,大便就基本正常了。

   在患病的时候吃的东西,只要是温点儿的,就觉得特难受,必须是凉的吃下去才行,到了现在,突然觉得食物冷了就不行了,开始想服用温的食物了。

   看到这里,缪希雍说,这是热邪已经清掉的缘故。

   于是,在前面的方子里又稍微加了点调补脾胃的药,就离开了金坛,回到长兴了。

   这个时候大病初愈的庄敛之是个什么模样呢?只见他“鸠形鹄面”,走在外面一看到以前的熟人,大家都吓得吐出了舌头——这位还能活几天?

   过了一个月后,缪希雍又来到了金坛,庄敛之皱着眉头向缪希雍说:“怎么办啊?我的脾胃还没有恢复,现在一喝点水,就觉得肚子胀得像要裂开,也没有胃口,您给想个办法吧?”

   缪希雍说:“这是你泻了那么多,伤了阴气啊,此时不适合用汤药了,因为需要慢慢的调理,我给你开个丸药吧。”

   于是开了方子:人参、白芍、炙甘草、五味子、黄芪、山茱萸、山药、熟地、牛膝、紫河车。

   就是这个方子,其中人参、黄芪,这是补阳气的,可以健壮脾胃之阳气,白芍是和阴血的,白芍与炙甘草这是仲景的芍药甘草汤,有酸甘化阴之妙,山茱萸、山药、熟地分别补肝、脾、肾,紫河车就是胎盘,这个东西欧洲人是绝对不会吃的,但我们中国人认为它可以大补人身之元气。

   其中五味子收敛肺气,补五脏,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也可以收敛大肠之气,而用牛膝是壮腰腿之力,想必此时庄敛之连站着都成问题了。

   这个方子庄敛之一直服用了三年,在这个方子的帮助下,庄敛之的身体康复如初了。

   许多年以后,缪希雍发现庄敛之还把这个方子收藏着,“俨如重宝,十袭珍藏”。

   但是,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最搞笑的实际是在后面。

   在恢复身体的时候,缪希雍就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对庄敛之同学说:“你如果想要身体好,那就要远离女色一段时间,这样身体才会恢复得好,你看你身子都这么弱了,再亲近女色,那多不好啊。”

   庄敛之很疑惑地问:“那需要戒女色多久啊?”

   缪希雍很保守地估计了一下,说:“怎么的也要一年吧。”(余劝其绝欲年余)

   哪承想庄敛之同学是个对缪希雍无比信任的人,甚至会矫枉过正,只见他把心一横,干脆,既然老大您发话了,那我就把这些小妾们都给辞了吧!

   没想到,缪希雍的劝解起到了破坏人家家庭的坏作用。

   也可见当时的妇女是何等的没有地位,跟什么似的,说辞了就辞了。(敛之因出妾)

   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小妾们都走了以后,下面的仆人丫环才敢说话,就有人报告了,说庄敛之的大泻,就是某小妾的阴谋。(得尽发家人私谋)

   原来,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文献中没好意思记载),有小妾在庄敛之的食物里给下了巴豆,导致的我们庄敛之同学大泻几乎死去。

   天哪,原来如此,庄敛之同学差点用头撞墙:我对她们多好啊!

   各位,我们千万别小瞧这个巴豆,觉得想整蛊谁就在他的菜里放点,需要知道,这个巴豆具有强烈的黏膜刺激作用,前面庄敛之感觉火辣辣的就是,而且,严重的中毒也会死人的,曾经有过二十滴巴豆油就要人命的记录。

   一般中药里使用巴豆的时候,都是用棉纸把油榨去,然后用黄蜡包住它,再服用,那也是要十分慎重的,因为它泻的力量比较强。

   看来,庄敛之亲爱的小妾出手还是比较重的。

   庄敛之同学终于体会到:老婆多了也不是好事啊,管理不好会要了自己的命的!

   但是,我写这个医案并不是要论述老婆多了以后的严重后果(现在各位也没有机会了),而是想说,这个医案体现了典型的中医治病的思路。

   在一个外邪来临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中医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就比如缪希雍根本就没有想到是巴豆引起的反应,但是,中医的思路是,不管你是什么,我只需要观察你在人体里面引起了什么反应,如果你引起的是热证,那我就帮助人体把热清掉,这样,身体依靠自己的力量就会恢复,结果也就把病给治疗好了,这就是本病的大致治疗思路,也是中医治病的模式之一。

   后来,庄敛之同学不再留恋俗世中的快乐,一心向学,跟随着缪希雍学习,《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补充部分的工作,就是他给完成的。

东林书院的凋零

   在公元1621年,缪希雍移居到了金坛,开始和弟子庄敛之和康文初整理自己的著作,他们将《先醒斋笔记》进行了增补,成为了《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这一年,缪希雍已经七十多岁了。

   在这个时期,有的时候是缪希雍自己提笔写几段,有的时候是他口述,弟子记录下来。

   有的医史文献资料说缪希雍是因为阉党抓捕东林党人,才移居到金坛的,这是不准确的,因为此时,东林党人还没有向魏忠贤发起总攻,而魏忠贤也没有开始对东林学子痛下杀手,实际上,那些事情是发生在四年以后。

   我在前面写的那些医案,似乎给人一种感觉,就是缪希雍总是在给周围的朋友看病,都是特脸熟的人,朋友套朋友的,其实不是,这是我故意选择的医案,实际上医生看病是不分朋友不朋友的,在缪希雍的书里也记录了大量的治疗普通患者的医案。

   但是,缪希雍的这些朋友却真是值得写一下,因为,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义之士。

   让我一个一个来说吧,他的朋友中,有一个叫杨涟的人,这位杨涟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朝廷安排他当了常熟县的知县。这样,他就来到了缪希雍的家乡,为了真实了解当地民情,他经常穿着老百姓的衣服,深入田间、街道,微服察访,这种踏实的工作作风让他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杨涟在刚刚来到常熟以后,就听说缪希雍是个豪爽忠义之人,不但医术高超,还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见解,于是就前来登门拜访缪希雍,希望了解当地的治理之道。

   缪希雍和杨涟的脾气其实十分相似,都是忠肝义胆之人,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朋友,至于杨涟所问到的常熟治理之道,缪希雍也毫不含糊,立刻把自己的亲戚给贡献了出来。

   缪希雍的这位亲戚,是他的外甥女婿,叫毛清,这位毛清可不是一般人,是当时的大款中的大款,是个巨富。

   缪希雍立刻把这个巨富外甥女婿给贡献了出来,说:常熟必须要兴修水利,兴修水利的钱,可以找这位大款要。

   同时,还把这位大款(毛清有无数的水田)的水田种植经验也贡献了出来,让杨涟推荐给大家。

   有这么一个舅舅,估计这位毛清大款一定会哭笑不得。

   顺便说一句,这个毛清大款的儿子叫毛晋,此人值得一提。

   这位毛晋从小就被缪希雍给灌输了一定要有文化的思想,因此和他的大款父亲截然不同,毛晋经缪希雍安排,拜了缪希雍的好友钱谦益(就是那位娶了名妓柳如是的老头)为师,毛晋从三十岁左右就踏入了出版业,做了一个书商,不过他这个书商做的可是太大了,他建立了自己的藏书楼,叫汲古阁、目耕楼,藏书八万四千多册,其中很多是宋版书,他还雇用刻工、印工,刊印书籍六百多种,恨不能当时整个大明帝国哪儿都有毛晋刻印的书(称为“毛刻本”),毛晋抄写的那些珍贵书籍,被后世称为“毛钞”,极其珍贵,毛晋当时在江西订制的宣纸,在纸的边上会盖一个“毛”字,因此被称为“毛边纸”,现在同规格的宣纸还这么叫,估计练习书画的朋友们会很熟悉。

   这位毛晋还打破了一个记录,在历代私刻的书籍中,他刻的最多。

   钱谦益自不必说了,他比缪希雍小三十多岁,但缪希雍仍然把他当作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喝酒,钱谦益曾经描述过当时的情景,他说有一次,缪希雍在酒席间慷慨陈词,对钱谦益说:“传称上医医国,三代而下,葛亮之医蜀,王猛之医秦,由此其选也。以宋事言之,熙宁之法,成方以致病也(意思是使用现成的药方,不知变通,导致不良后果);元祐之政,执古方以治病也(用古代的方子,可现在的病情变了,却不知随机应变)。绍述之小人,不诊视病状,何如而强投乌头、狼毒之剂(有毒的药物),则见其立毙而已矣。”

   然后,又问钱谦益:“子有医国之责者,今将何谓?”意思是说你有治理国家的责任啊,现在有什么对策呢?

   钱谦益自己记载到:“余沉吟不能对。”

   钱谦益又说,缪希雍酒醉之后,“酒后耳热,仰天叫呼”,其郁闷之情可见。

   后来,在东林诸子死后,钱谦益成为了东林人新的领袖。

   现在,让我们再说回杨涟,我们的杨涟知县在任期间,正好是东林书院会讲的鼎盛时期,因此他也经常跑去书院听讲。

   常在东林书院碰头的,除了缪希雍,还有一位,叫缪昌期。

   这位缪昌期各位一看名字就能猜到,是缪希雍的亲戚,他们分别属于缪氏家族的两个谱系,缪希雍家在常熟,缪昌期的家族在江阴,有的医史书说他们是兄弟,这是不准确的,他们的辈分还没有搞清楚,他们自己也不以兄弟相称呼,但二位确实是志同道合的好友。

   这位缪昌期也需要特别介绍一下,他是万历四十一年进士,这位还真不愧是缪希雍的亲戚,敢情脾气和缪希雍一样,都是忠义之人,敢于直言,胆子大得出奇。

   杨涟和缪昌期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忧国忧民,希望以自己心中的理想来治理国家,希望人人都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因此对苟且之人丝毫不能宽容,对奸佞小人那更是恨之入骨。

   所以,当他们都到朝廷做官后,他们两人还是密切来往,共同进退。

   那么,他们在朝廷里都做了什么呢?这又为什么会影响到医家缪希雍的命运呢?

   其实,杨涟之前在朝廷做了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比如在“移宫案”中逼走李选侍,拥立光宗、熹宗登基等,这些我就不写了,留给写明史的人吧。

   缪昌期也是,在朝廷里光明磊落,豪气冲天,大家知道这些就可以了,如果我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没有几页是写不完的。

   我要说的重要的事件是和阉党的斗争。原来,他们在看到魏忠贤等阉党的误国行为后,十分气愤,开始毫无畏惧地向阉党展开了斗争,他们上疏怒斥了魏忠贤的二十四条罪状,但是,昏庸的皇帝却对此毫不理会,结果,魏忠贤在看到皇帝的态度后,在天启五年,开始对已经罢官回家的杨涟和缪昌期等痛下杀手。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杀戮,魏忠贤的走狗还列出了株连的名单:《东林点将录》,株连一百零八人,说高攀龙是“公孙胜”、杨涟是“大刀”、左光斗是“豹子头”、缪昌期是“智多星”、李应升是“扑天雕”等,总之,将东林人物全部冠上“水浒强盗”的绰号,其中我们的缪希雍也赫然上榜,名字是“神医安道全”。

   天启五年(1625)六月,杨涟被逮押送北京,所过街市,沿途百姓都焚香哭送,祈祷他能够生还。

   六月二十八日,开始审讯杨涟,阉党将锦衣卫的诸多臭名昭著的酷刑全部用于杨涟,折磨得他遍体鳞伤,气息奄奄。在过堂的时候,杨涟已经无法站立,是带着刑具躺在地上受审的,但他仍然毫不屈服,怒目圆睁,大骂阉党魏忠贤。七月庚申夜里,恼羞成怒的魏忠贤下令处死杨涟。

   临刑前,杨涟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封。现在全文录入如下:“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逃亡,亦不为杨震仰药,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

   “打问之时,枉处赃私,杀人献媚,五日一比,限限严旨。家倾路远,交绝途穷,身非铁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

   “唯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春风,于我何有哉?”

   杨涟写完以后,仰天大笑,慷慨奔赴刑场。

   死时“土囊压身,铁钉贯耳”,惨烈之至。

   杨涟用死,捍卫了自己心中的信念。

   天启六年(1626)三月,缪昌期在江阴被捕,押往北京,在路过无锡的时候,与高攀龙、缪希雍等诀别,大家不胜悲愤,高攀龙对缪昌期说:“我辈处常胜之局。小人败,我辈胜。我辈败,青史上毕竟我辈胜!”其豪气长留青史。

   在锦衣卫监狱中,缪昌期面对阉党的审问,慷慨激昂,气贯长虹,大骂奸贼魏忠贤。

   用刑的时候,阉党曾利诱他,说只要承认受贿,就可以免去死罪。

   缪昌期圆睁怒目,慷慨激愤地说:“一个人长寿有三种方法:第一是精忠报国,让国家安康;第二是让家风清廉;第三是保证自己的名节清白,这才是真正的长寿,否则多活何益?你们这些小人怎能懂得!”(士寿有三:寿国、寿家、寿身。寿国者,安社稷无疆也;寿家者,缵箕裘勿替也;寿身者,保名行不亏也)

   于是,阉党开始残酷地用刑,“五毒备至”,折磨得缪昌期是死去活来。

   最后,缪昌期终被活活打死,死的时候,他的十根手指全被打落,惨不忍睹。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活得长的,但是,在有些人心中,“忠义”是如此的重要,如果会受到任何玷污,那么他们不惜以死相卫!这种人,我们把他们叫做“忠义之士”。

   此时,锦衣卫缇骑正在各地抓捕东林人,下一个目标就是高攀龙,于是,就出现了我前面叙述过的情节,高攀龙在听到报信后,神态安然,他知道,自己绝对不能落入这些阉党的手中,受他们的侮辱,于是,他换好了衣服,认认真真地写下了遗表,然后和家人告别,最后,在附近的水塘中,自溺身亡。

   在他的遗表中,他曾写道:“臣虽削夺,旧为大臣,大臣受辱,则辱国。”

   那么,此时的缪希雍如何呢?

   虽然他也是阉党通缉名录中的人,但是由于并不是朝臣,所以阉党对他还没有采取行动,这样,他就成为了东林人中唯一的能够自由活动的人。

   好多营救的信息,传递危险的信息都需要及时地通知各处的东林人。

   此时,已经没有人可以用了,这些信息,连仆人都不能相信,怎么办?难道要缪希雍亲自出马吗?

   但是,他已经是将近八十岁的人了,能行吗?

   当然能行!缪希雍豪侠一生,此时年龄虽大,但豪气何时稍有减少!

   牵马来!烈马在嘶鸣,缪希雍老人翻身上马,雄姿不减当年!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缪希雍纵马来往穿梭于各地,为了营救东林党人,传递各种消息。

   有文献记载,他甚至都是在黑夜里行动的,数次“夜叩”某某家的门。

   让我们来看一眼此时的缪希雍吧,让我们来给他画一个画像吧,让我们把他留在人间的最后的形象印在自己的心中吧!

   这是一幅如此令人动容的图画:烈马鬃毛飞扬,奋蹄飞奔,在马上,年近八十的缪希雍满头白发,但仍是“电目戟髯”,如“羽人剑客”,长途的奔波并没有在他的脸上留下半点疲倦,在他的心中,流淌着激愤的热血,他的脸上,仍显露着不屈的怒容!

   没有人觉得八十岁的人骑烈马奔波是安全的,但是,此刻的缪希雍已经觉得自己的生命不再重要,我甚至觉得,他是在故意放弃自己的生命,从而能与那些肝胆相照的朋友们一同而去!

   我甚至能够想象得到,当缪希雍听说了一个接一个的朋友被阉党杀死后,这位八十岁的老人,是流着悲愤的眼泪在马上狂奔的!

   就在缪昌期慷慨就义的第二年,天启七年(1627),缪希雍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去世的,当时的情景如何。

   钱谦益曾说他是病死的,但也没有确切的描述当时的情景。

   就让我们把一个八十岁的老人,骑在烈马上奔驰的情景,作为他最后的影像吧。

   在我的心中,更宁愿他是死在马上的。

   他终于和他的那些正直豪爽的朋友们在一起了。

   如此,则死又何憾!!!

   缪希雍,字仲淳,他小的时候身体虚弱,父亲早亡,他靠着自己的毅力,攻读医学,不但调养出了自己的豪侠之身,亦拯救了千万个病痛中的患者,他发温病学说之先轫,倡温邪自口鼻而入之学说,他的关于脾阴胃阴的论述,补充了李东垣脾胃论的不足,他的药物学的论述,与李时珍《本草纲目》同为明代药物学双璧,这些都是他对中医理论的重要贡献。他为人豪爽正直,疾恶如仇。他的一生,是豪情四放的一生,他的快乐,显现在给患者治好病后“攘臂自快”的豪情中,显现在听说哪里有病患会“千里必赴”的决心里。他用一生的所作所为,为我们诉说着什么是医道,什么是一个医生应该有的至高境界。

   他与他的东林朋友们的故事,将会与他的行医故事一样,被永远地流传下去,为后世所赞叹,所感动。

资生丸与养生

今天,我们再次谈到脾胃,但是倾向一下脾的保养,也就是现代医学里的肠道的保养。(因为在中医理论中,肠道的吸收功能是脾经负责管辖的)

现在有很多的朋友,肠道非常的不好,稍微吃不对了,就会泻肚子,可能一起吃的别人什么事情都没有,食物也没有什么特殊的问题,但是他吃了就立刻要上厕所了。还有的朋友是喝点酒就不行,马上就坏肚子,很是严重。还有的人是不能碰到凉风,早晨起早了点,被凉风吹到了,马上就要去厕所,泻一次肚子才算好,有的是被商场的空调吹到了肚子,也立刻就泻,还有的更令人气愤了,就是什么原因都没有也要泻,这样的患者几乎自个儿都晕了,什么原因找不出来,可是一天就是要泻几次,您说这多气人?

如果出现了上述这些情况,就说明您的肠道出现问题了,首先,您应该做个检查,尤其是对那种经常是大便干燥和腹泻交替进行的,还有大便的形状改变的,另外就是便出的脓血是暗褐色的,像果酱状的,您该去认真地查查了,要排除肠道肿瘤的可能性。

剩下的,就应该是患上了慢性结肠炎等病了。

那么,中医是怎么认识这些病的,在中医养生的时候又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从我们的环境谈起。现在咱们老百姓的生活好了,想吃什么都能吃到,如果您想吃,顿顿吃红烧肉都可以,这在古代可是皇帝的待遇(那乱世的皇帝还没有这个待遇呢),应该这么说,从整个的人类发展历史来看,可能现在的生活环境是最好的,人类的物质生活从来没有这么富裕过,整个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中,饥饿的时候多,眼泪汪汪地看着奔跑而过的鹿群,手里拿着石头,恨自个儿腿太短追不上,后来建立了自己的文明,盖了房子,那也是个别的大款能够吃上好的,老百姓在过年的时候吃顿鸡肉,那也就是好生活了。几万年一直到最近,日子都是这么过下来的,但是就在最近的这百十来年里,情况变化比较大,突然就能够吃上好的了,这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我看过当年美国牛仔的日记,早些年也是饿得活不下去了,就差穿麻袋片了,新加坡的朋友也告诉我,小时候还到几个街区外拎着桶打水呢,困难得很。大家都是这些年才富裕起来的,有早有晚,但是差不太多。

可是我们的生理系统(尤其是肠道系统)在整个的进化过程中,早就适应这种挨饿的状态了(这比较符合在野外的生活规律),现在冷不丁富裕了,一下子每天吃那么多的肉,能受得了吗?

当然受不了,您想,如果我们的身体照单全收,所有吃进去的东西都吸收了,那您得多胖啊,当然也有这样的人,欧美比较的多,这些人吃得照单全收,结果胖得出门得用吊车给叼起来才能出去。

那怎么办呢?我们的身体就想出了方法:排泄,我的观点是,那些慢性腹泻其实就是我们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对于突然出现的这么多过剩的营养,我们的肠道系统无法全部吸收,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反应,把它排泄出去,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的慢性腹泻的原因,就好比胃吃得太多了会痛和会呕吐一样,都是身体的反应。

但是,如果你总是摄入这么多的营养丰富的食物,那么肠道总是这么反应,时间长了,也就导致了它的功能的障碍,这样就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比如即使你没有吃那么多,稍微条件改变了,它也还是泻。

当然,腹泻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有的人情绪不好,这在中医认为是肝气不舒,而肝气横逆,则会克脾土,在中医里,肠道的吸收功能是属于脾的,所以肠道也会出现问题,产生腹泻。

还有外感病,有时细菌病毒引起的腹泻,没有处理好,也会引起肠道的长期紊乱,导致腹泻。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出现了一些长期腹泻的现象,现在这种人群特别的多,他们也都很苦恼,怎么治疗都不好,该如何处理呢?

其实,从前面我的分析中各位就能够看出来了,营养过剩是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只要我们首先控制一下过剩的营养,比如不再是每天都是鸡鸭鱼肉,吃些清淡的食物,尤其是玉米、红薯等粗粮,那么我们就去掉了导致肠道疾病的基础,就可以走上恢复的道路。

我们的大医家缪希雍就是调理脾经(我们再次回到中医术语)的高手,他的关于脾胃的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朝的名家叶天士的胃阴学说,就是在缪希雍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缪希雍认为,大家以前都光注意脾阳了,比如李东垣老师就是一个典范,创立了补脾阳之气的补中益气汤,但是,脾作为一个脏器,也是有阴的,这点大家可别给忽略了。于是他就创立了脾阴学说,他用来滋补脾阴的药物,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比如莲子肉、白扁豆、石斛、木瓜、山药等。

这对中医的贡献可大了,从此大家也开始关注脾阴了,在用药方面也丰富多了。

您该问了,他这脾阴和我们的闹肚子有什么关系啊?原来,我们闹肚子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后一定也会伤到脾阴和脾阳两个方面,所以我们在调理的时候,也要注意从两方面下手,偏于脾阴虚的,补脾阴,偏于阳虚的,补脾阳。

根据缪希雍的这个理论,我们在补养脾胃方面就有了办法了,比如,我们可以把莲子肉、白扁豆、山药、薏米、芡实这些药买来同样分量的,然后给研磨成粉,每次一茶匙,用水给熬开了,成糊状,长期坚持服用,这对我们的脾经是有着非常好的保养作用的。

当然,缪希雍还有更好的方法,我们在故事里提到了,缪希雍小的时候身体很弱,后来却体格健壮,也很长寿,到底他有什么秘诀呢?当时的名医,缪希雍的朋友王肯堂在书里透露了缪希雍的秘密,王肯堂说在和缪希雍聊天的时候,总是看到缪希雍从袖子里拿出个什么小丸,放到嘴里嚼,王肯堂就很奇怪,问:老兄你这是在吃什么呢?也告诉我们一下呗?缪希雍就告诉他说,这是一个秘方,增强脾胃功能的,结果后来王肯堂自己也试验了,认为非常的好,就推荐给了自己的父亲,后来王肯堂说自己的父亲能够长寿,完全是因为吃这个秘方的功劳。

   那么,这个秘方是什么呢?原来,这个方子叫资生丸,原来的名字叫保胎资生丸,因为缪希雍认为,之所以有的孕妇怀孕到了第三个月就流产,那是因为脾胃之气不足,吸收的营养不够,无力奉养胎儿了,所以才会流产,如果补足了脾胃之气,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对于这种情况,就用这个保胎资生丸来治疗。

   这个方子是缪希雍从民间得来的,缪希雍一生走南闯北,从民间学习了大量的验方。

   后来,缪希雍觉得不仅仅是孕妇,一般脾胃弱的人都可以服用这个方子,尤其是脾胃有积滞的人(各位,他确定的这个患者范围和我们现在营养过剩的人很相近),这个资生丸化去积滞,保护脾胃的功能非常的好。

   就这样,缪希雍就把这个方子应用范围扩大了,今天,我们很多人都是积滞很多,导致了排泄的不正常,那么缪希雍的这个资生丸就有了更新的用途。

   这个方子的组成是什么呢?是:人参三两(我们可以用党参),白术三两,茯苓一两半,陈皮二两,山楂肉二两,炙甘草五钱,炒山药一两五钱,炒黄连三钱,炒薏苡仁一两半,炒白扁豆一两半,白蔻仁三钱五分,藿香五钱,炒莲子肉一两五钱,泽泻三钱半,桔梗五钱,芡实一两五钱,炒麦芽一两。

   就是这个方子,研成粉末,做成药丸,每次服用两钱。

   这个方子现在有成药,同仁堂生产的叫“补益资生丸”。这个方子里面,补脾阳的有了,那是人参、白术,补脾阴的也有,其中的山药、白扁豆、莲子肉可以起到这个作用;泄湿的有茯苓、薏苡仁、泽泻;其中的陈皮行肺气,使得补而不壅;麦芽、白蔻仁、藿香都是开胃气的,使得药物能够进入脾经胃经,走的是气分;山楂也是开脾胃的,但是它走的是血分;黄连可以清掉脾胃中的浮火;芡实是一味收敛的药,可以防止薏米等药物渗泻太过;桔梗是升清阳之气的,和方子里渗泻的药物互相配合,升清降浊。这个方子里面,阴阳、补泻、升降可谓都齐了,实在是一个考虑周全的方子,对于我们的脾胃系统非常的有好处。

   缪希雍自己说,这个药对于脾胃有积滞的人,很快就会把积滞给消掉,我通过临床观察到,对于有积滞的人,这个药会增加人的代谢,很快就给排泄出去了,对于脾胃不健的人,此药又有开胃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个药可以双向调节,使脾胃的功能趋向于正常。

   由于我们肠道里的积滞被很快地排泄了出去,这样也就去掉了慢性泄泻的物质基础,因此这个资生丸对脾胃的保养很有好处。

   一个人,脾经之气足了,整个人的生命力也就会提升上来,这对我们的健康是很重要的。

   好了,缪希雍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各位休息一下,我也要去拿个资生丸来嚼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