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to among:道家养生心得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5:42:56

道家养生心得---[三、道家养生功法]

2009-09-20 08:50:25  三、道家养生功法

道家基本功法

    道家早期修炼功法的内容,主要有心斋、坐忘、缘督、导引、吐纳、听息、踵息、守静、存想、守一、辟谷、服食、房中、行炁、胎息、外丹、内丹等等,下面作以简明介绍:

心斋

    心斋,“斋”即清心之义,心斋指内心清虚宁静。最早出自《庄子·人间世》:“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思是说:大道至虚至静,因此人心应当清虚宁静,以合大道。所以中华道家所讲的真正斋法,不是外表吃素谓之斋,乃指内在的心里干净,这也是中华道家修养的高妙义谛之所在。

坐忘

    坐忘,即静坐忘身。见《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意思是说:肢体废去不动,聪明免去不用,离开形体去掉思虑,心同于无所不通之大道,就叫做坐忘。道家这时的坐法,不是后来佛教的盘腿打坐法,而是坐于杌上或席地而坐。

缘督

    缘督,指遵循中道,或云运行督脉。见于《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径,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说:遵循中道(或运行督脉)作为途径,就可以做到保养身体,可以做到完善生命,可以做到奉养亲人,可以做到尽享天年。后世修炼中的任督周天,即依此作为理论根据。

导引

    导引,即导行肢体,以通经络。《庄子。刻意》云:“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意思是说:象熊一样攀援树木而自悬,如鸟一样展翅而伸腿,这是为了长寿的需要,是导引锻炼、保养身体,象彭祖长寿的这一类人的爱好。在三国时华陀所传之五禽戏,即属中华道家之导引法。

吐纳

   吐纳,指吸进清炁,而呼出浊气。《庄子。刻意》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意思是说:用呼吸之法,吐出浊气,而吸人清炁。这就是中华道家修炼的调息之法。后文筑基炼炁之吐纳法,即渊源于此。

听息

    听息,又称“听炁”。指静中用炁听呼吸,以凝神合道。见《庄子·人间世》:“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意思是说,不要用耳朵去听呼吸,要用心去听呼吸;又不要用心去听呼吸,要用炁去听呼吸。因为这时心与炁打成一片,心已在炁中了,所以不用心听而用炁听。这种方法,也是中华道家调息入静的一种。听息法的目的,最后是要达到无心而听炁;世俗流传的数息法,最后还是有心在数息。比较而言,用“听息法”比用“数息法”,更为容易入静,而且入静的层次更深。

踵息

   指内呼吸功深,而达于踵。据《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意思是说:古代修道的人,他们睡觉不会做梦,他们醒来不会忧愁,他们吃东西不求厚滋味,他们的呼吸很深很深。有道之人的呼吸,可以由内直接到达脚后跟;平常之人的呼吸,只能够由外到达于咽喉。这是修道人所用的内呼吸,与平常人所用的肺呼吸,决不相同。一般人用深呼吸,炁机最多只能到达丹田;而有道真人的呼吸,却可以直接到达足后跟,可见古代修炼的真人,已经具备很深的修炼功夫。

守静

   守静,即收心求静以守之。源出《道德经》:“归根日静,静日复命。”意思是说:归到生命的根本,就是人静,入静之后,生命可以得到回复。成为后世中华道家修炼学的重要义理。《太平经》云:“求道之法静为根。”

存想

   存想,又称存思、存神。即内聚精神,不使外游。《天隐子》日:“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存想的意思,原来是存想自己身上的神灵。因为道家认为人身各处,都有神灵统领,存想这些神灵,就能使其守在自己身上,从而可使生命牢固,做到长生久视。中华道家最早的主要修炼经典《黄庭经》,其中所述即为存神法。


守一

   守一,即守心一处,或守一于道。《庄子·在宥》云:“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意思是说:我守心一处,而处于身内阴阳二炁的和谐之中。守心一处,或可大之而守于道,或可小之而守于窍。后世道家修炼之中的守规中法、守丹田法、守祖窍法、守会阴法等等,即来自于此。
 
辟谷

   辟谷,又称断谷、绝谷、断食、辟粮、绝粒、休粮、断粮等。辟谷约可分为五种类型:1.不食五谷杂粮,即米面之类。2.不食人间烟火,即不吃熟食。3.不食油盐,中华道家又称为“上清斋”。4.禁绝一切食物,专门服炁。5.服用药物,代替食物。辟谷的目的,一是为了清洁内脏,从而达到净化内炁的效果。一是为了休息肠胃,从而达到治愈身体某些疾病的效果。一是为了解决住山修炼之时,避免断粮之后造成困境。

服食

    服食,又称为“服饵”,指服食药物或外丹。《服炁精义论》日:“诸药以代于谷,使炁味兼致脏腑而全也。”服食有时是为了服用药物,以达到帮助修炼的某些效用;有时是为了代替饮食,以解决因为吃饭带来的负担;有时是为了服用外丹,以坚固自己的形体。但是服用外丹,必须有充足的内修作为根基,才能降伏其性,不为所制。

房中

    房中,古代又称房内、房中术、御女术、黄赤之道、闺闱之道等。其术源于远古时期的生殖崇拜。房中原是古代道家和神仙家研究房事禁忌和却病延年之卫生术。中华道家不讲禁欲,而讲寡欲。《汉书·艺文志》日:“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抱朴子》日:“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道谚日:“若要不老,还精补脑。”后世因为此术易遭毁谤,道教遂而不传。但是许多古代道家关于房内的书籍,今日还有保留。值得一提的是,中华道家人元丹法,绝非等同于房中术,有人大肆宣扬房中为人元修炼,是属伪道。

行炁

   行炁,亦称引炁、运炁、通炁、逼炁、闭炁等。指调动体内真炁,以通经脉。《抱朴子内篇》说:“初学行炁,鼻中引炁而闭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人多出少。”意思是说,开始学习行炁的方法,从鼻孔引炁闭住,然后引入身体内部,但是都不要让耳朵听到呼吸出入的声音,经常要做到进炁多而出少。这里也是闭炁的一种方法。

胎息

   胎息,即如胎儿般以肚脐呼吸,直至用毛孔呼吸。高层次丹道的胎息,指与天地同其呼吸。《云芨七签》日:“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炁,握固守一,是名胎息。”意思是说:人能按照婴儿在母亲腹中时的呼吸方法,自我服用内炁,攥拳握固(如婴儿一般以余四指攥住大拇指,叫做握固),守心一处,这种方法名为胎息。胎息是道家内呼吸的重要目标,最后精炁神归于丹田一处,即可结丹。

外丹

   外丹,又称炼丹术、金丹术、烧炼法、黄白术、地元丹法、地元神丹等。指用炉鼎等器具,烧炼金石草木,炼成神丹,以为修炼之用。《抱朴子内篇》云:“夫金丹之药物,炼之愈久,变化愈妙。……服此二药,炼人身体。”外丹的方法,大约有两种:一是黄白术,又称点金术,是用矿物质炼成黄金白银,以充道财;一是地元外丹,即神丹,即是为了服食之用,以求长生。

内丹

   内丹,指以人身三宝精、燕、神作为药物,在体内修炼成丹。笔者认为,内丹的修炼方法应当早于外丹,试看《庄子》所载广成子教导轩辕黄帝的一席话,即属高层次的内丹法。但其名称,乃与内丹相对而言,在隋朝时罗浮炼士苏元朗昭示之,见《罗浮山志》:“(元朗)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推测内丹开始流传较为隐秘,由苏元朗著书始才显露于世。至唐末出现钟离权、吕洞宾所倡之“钟吕金丹道”,内丹学说遂逐渐形成完整系统,自后流传久远,成为中华道家修炼法之主流。

   中华道家修炼学,就是在以上众多修炼方术的基础之上,经过历代修炼家的不断发展完善,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完整体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既已光辉于远古,亦必照耀于未来!

(注:“炁”,在道家修炼之中指先天之炁或体内阳炁,以区别于空气、呼吸之气或体内阴气。)

静功法

静功的外在动作

   中华道家修炼,归根结柢是要修炼内在的精、炁、神三宝。因此外在的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能够做到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

    静功的姿式,一般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或散步亦无不可。各种姿式的要点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盘腿坐在床上,盘坐困难者可先在座下垫个枕头;两手相叠,大拇指相抱成太极图形状,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抚两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双膝微屈,两手叠放丹田,或垂于体侧均可。

    卧式,一般为侧卧,一手曲肱枕头,拇指与食指分开,耳朵置于虎口处,以使耳窍开通;另外一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两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与两手刚好相反。

    散步之时,应当选择在人少安静的地方,公园或者大一点的庭院之内,没有其他干扰,而且道路又比较平坦。缓步徐行,如飘云端。散步之时,可以用静功之中的听息法,但是不要闭眼睛。

    选择一种姿式做好之后,开始炼功。对于外面动作,行修要点如下:

    1.全身放松

    无论采取何种姿势,均须全身放松。这个放松,不是软作一团,须要保持头脊正直,以便经脉通畅;但也不要成为硬挺,变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会阻碍经脉的畅通。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双肩下沉。一般人平时身心紧张,而不觉察,动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现在我们做修炼功夫,首先从动作上调整过来,自然就容易进入放松的状态。

    2.双目垂帘

    垂帘即微闭之义。为什么需要微闭双目,因为睁开眼睛容易滋生杂念,全部闭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炼功。微闭之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即睁三分闭七分。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这是明白说出就是眼帘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3.舌顶上腭

    兑为口,丹经上又谓之“塞兑”,即抿口合齿。舌顶上腭的做法,从前也是秘传,要把舌尖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到上腭部位。因在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炼功必须堵住,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4.鼻息自然

    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随着静功程度的不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

    5.两手抱诀

    两手的掐诀法,道家称为“太极八卦阴阳连环诀”,又称“太极诀”,这个在从前都是师徒之间秘密相传,因而世人罕知。两手抱诀之时,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为男子左手为阳,女子右手为阳,故以阳手居外,而阴手居内。外面阳手的大拇指,须放在阴手的虎口里面,这样两手拇指交叉,就是一个“太极图”的形状。如此相抱,则人身之阴阳二炁,自然接通,片刻之后,两手感到发热发胀,奇妙无比,即是二炁接通之效。


   静功的内在法诀

1.听息

   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

   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息、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中华道家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息”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人万籍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的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人静”的境界。

   2.观光

   “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空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是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两目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

   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心人静之后,即将两目之光收回,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在这里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可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出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照摄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是则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渐聚矣,而吾人已人大静。

    光是性的表现,观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圆满形状日:“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圆满”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法,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强,从波动而至光定,从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日听息,其实无听;虽日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炁;无光之光,谓之真性。由此参悟,方入真道。
 

静功止念法
 

   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人静的关键,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做静功。往往有的人,平时不觉自己脑海之中存有杂念,及至静坐之时,什么念头都来了。只有通过静功止念之法,去除杂念,才可能把静功做好。

   止念之法,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讲述: 

平时如何止念

   我们所讲的修炼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这和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即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可以成为修炼。因为一个人的工作、生活之余,真正用于炼功的时间很少,倘若随时随地都能和修炼联系在一起,当然收益最大。相反,如果一个人专门静坐之时一本正经,下坐之后又去胡思乱想或者大动肝火,不光静坐得到的益处就此赔个一干二净,再去炼功肯定也不会炼好。所以,一个人的炼功生活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要想把止念的功夫炼好,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注意修心、修性、修德、修念。对于在外部环境之中,平时如何才能做到修养心性?自己内部的心态修养,如何才能保持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人生观?这一方面,中华道家的处世哲学和为人之道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为此,笔者在此讲述中华道家的三项准则:   

    1.欲正人,先正己;欲人敬,先敬人。

    为了处理好人际关系,保障个人的功修,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要修正别人,首先就应当修正自己让别人接受;想要让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应当尊重别人。这样一种推己及人的人生观,并非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也不是一种自贱自卑的消极态度,而是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旷达胸怀,以道德心,文明待人。以便排除一切外来干扰,精进修持自己的功夫。那么,如果修正不了别人,也没有必要生气上火,相反正是修正自己的良好契机。这种事情本身,就是对于静功修持者的一种考验。只有在实际生活之中不断磨炼心性,才能逐渐增益自己的功修。古人云:“大隐居尘”、“何必深山守静孤”,就是这个道理。

    2.事来则应,事过则忘。

    人生在世,每天都有许多事情要做,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呢?就是要在事情来了之后,应当不慌不忙地坦然去做,并且尽量争取做得圆满无缺,这样心中就不会留下遗憾。同时,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要去考虑其他的事情,如果背着其他的负担去做一件事情,就不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做好,也许节外生枝,反而更加增添了另外的麻烦,同时也扰乱了内心世界的平静。事情完成之后,有了空闲,就把这件事情彻底忘掉,心中不留任何负担,就象没有发生这件事情一样。这样事后无心,即可心中无事,思想上没有负担,杂念也就同时跟着减少,无形之中功修随之精进。

   3.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一般人的心理,自己得到什么就会欢天喜地,自己失去什么反而烦恼忧伤,自己的心成了外界事物的奴隶,不能自己做主,可是自己又不觉察。修炼的人,内心的境界高尚,一尘不染,万虑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一般人所自己认为的得与失、祸与福,其实都是自己心中想的,掩盖了自己的本性真心。而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绝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中国古代有“塞翁失马”的典故,说是边塞有位老人,他的一匹马丢了,邻居很替他着急,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这是一件好事。”后来这匹马自动回家了,并且还带来一匹马,邻居又向他祝贺,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这不是一件好事。”后来他的儿子骑这匹马把腿摔断了,邻居又替他难过,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这不是一件坏事。”后来边疆征兵上前线,他的儿子由于摔断了腿,就没有被拉去当炮灰,这个故事说明了“祸福无常”的道理,得到了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一定会是坏事,得与失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是自心不应当为外界事物所役使。对于修炼的人来说,应当跳出世俗圈子,不为外物所动,以保持自心清静,增益功修。

   从以上所述几点可知,道家修炼与流行气功不同,修炼首先要求人们应当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也可以说是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先尽人道,再修仙道。修炼有着严格的道德标准,即人道为丹道之基,无德则不能培道,这一根基,决定了中华道家修炼学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仙道贵实,绝非空谈。这与宗教家的神权迷信和玄学家的口头空谈大异其趣,不可同日而语。

静功如何止念

   初做静功,杂念纷扰,这种情况对一般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心中有念,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惯性。以至于有人错误地认为,心中无念的境界根本不可能达到。其实平时不觉得心中有念,及至做功之时始觉念头搅扰,这已经是心中初步进人静态的一种标志,因为惟其心中有静,才能体会到念头之动。那么,对于这些起伏不定的念头如何处理,才能达到一念不生的人静状态?根据笔者的经验,这里讲述几种道家修炼所用的方法:

    1.有念即止

    静坐之中,始终保持警惕,如有杂念生出,随即除去,这样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当下无念,即是清静。或者有的念头,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么可以先考虑一下,有了结果马上停止。这样心中不抱负担,停止之后一般不会再来。倘若还有其他事情需要考虑,仍用这个办法解决之。实在考虑不好的问题,就先放下再说,不必苦思冥想,耽误做功。这样逐渐减少,自然达到无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经》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者减少之意,无念即无为境界。

    这种做法的好处,比较便于掌握。但是就怕杂念太多,脑子不断地思考问题,此起彼伏,按下葫芦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加急躁,杂念更多。所以还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试行,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2.收回忘掉

    这种方法,属于心法,需要有点悟性才能做到。静坐之时如有杂念,即用微意收归身内,然后忘掉,一忘而杂念自无。可以想象自身如同大冶洪炉,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杂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炉即为消熔。这样杂念生出,即收归身内,“忘”了之后,化为乌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渐渐导心入静,自臻清静无为之妙境。为什么说修炼需要悟性,这个“忘”字需要“悟”(领会)了才能做到。所谓“忘”,非是一般人什么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对于自我心性层次的一种调节,即由杂念丛生的心境,移人一念不存的静地。马丹阳祖师曾言:“无心者,非同猫狗蠢然无心也。务在存心于清静之域,而无邪心也。故俗人无清静之心,道人无尘垢之心,非所谓俱无心而与木石同也。”此中“无心”,即“忘”之本义,“邪心”即邪妄之心,可见“忘”字,非猫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无心之忘,乃是修炼所要深入的一种境界。以“忘”的境界来行持人静,这是中华道家独有的心法。

    3.顺其自然

    这种方法,是一种易简法门,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人静。假若浮游乱想,萦绕心怀,虽然杂念不重,但是暗里许多,一时分辨不清,如同乱丝无头,用“有念即止”法难以清理,用“收回忘掉”法难以控制。这时就不用管他,只须自己静坐不动,顺其自然,听其自生自灭。只要自心将其置之不理,这些杂念也就成为“假想”,因为念自心生,心中静坐不理,杂念失去市场,也就无奈我何,只有仍归自心,化为静念。在做功中只要身体稳坐不动,任他杂念自动起伏,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想”之后,杂念自然也就慢慢的平息下去,而自然归于静境。中间猛然一觉,心念全消,此时身心自静,舒畅难言。就象不听话的孩子,淘气玩耍,大人劝其回家安分,反而和大人较劲,这时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后,无处可去,不用劝说,自然乖乖地回家了。这种顺其自然的办法,有一点须要注意,倘系恶念,必须马上用第一种办法除掉,决不姑息,否则其害更烈。

以上三种办法,以最末一种办法为上善之法,第二种办法为中善之法。因为做功夫的时候,杂念纷扰,已经够人厌烦,再加上去除杂念这个心念,又是一个念头。譬如两个人在那里吵架,已经闹得不可开交,难分难解,旁边又添上一个强制劝架的人,三个人闹成一团,如何能够解决问题?劝和原是好意,总要等他们二人火气将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动人心,则一劝自然平息。如果劳神费力,强迫压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这些用法都要因势利导,如果两人争吵激烈,非用强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强制使之平息。比较起来,上述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有念即止”,属于意念法;第二种“收回忘掉”,属于微意法;第三种“顺其自然”,属于无意法,我们练习止念人静的功夫,当然以不动意念(或微用意念)者为优。故以第一法为下善,第二法为中善,第三法为上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使用。

静功之层次

   静功筑基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

   起初做功夫的时候,不论是采取坐式、站式还是卧式,总要周身放松,不使身体存在局部的紧张,亦不让其有丝毫的拘束,腰带可以松一松,鞋带也不要系得太紧,不宜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体放松之后,自己感觉非常的舒适,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练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坐立不安、难以忍受的情况,能够坐得住,坐得轻松,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这种境界,谓之“身不动”,即身静。此为静功之初层。

   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

   做到身体安静之后,思想上的束缚尚未解除。这时,要用“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炁,心炁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以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牵挂,未来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休息状态,这样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不起念,谓之“心不动”,即心静。此为静功之中层。

   意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

   心中做到无念之后,功夫尚未彻底。此时还有一个自我存在,心中并未完全干净。更进一步,由心炁合一,逐渐做到忘记自我,人于混混沌沌的境界,似乎睡着了一样,什么也不知道,并且也不是做梦。此时当然不知有我,进入“忘我”的境界。一般人睡着了还要做梦,梦境中依然有一个“我”在那里活动,凡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男女、金钱、名誉、地位、利益、争斗、烦恼等等,见景生情,心旌摇曳,醒时也许有把握,梦中全都无把握,不能做到自己对自己说了算,这样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所以做静功,一直应当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忘记自我,谓之“意不动”,即意静。此为静功之高层。

   一般人讲静功,最多讲到念头不动,即心静的境界,只能到达中层。气功家讲静功,能够做到身体不动即可,并不深入内在的念头把握,仅能维持身静;而且强调用意念,不忍割弃,不过到达中层。中华道家修炼学之筑基静功,认为心静并不彻底,由心静进入意静,方为静功之高层。于此可见中华道家修炼学之高妙,筑基尚且如此,往上功夫之层次,更非一般气功学说所能望其项背。除静功之划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之外,尚有最高一层,可以顿悟直超,即身得道。但这属于修“道”一方面事,非修“丹”之范畴。故此略去不述,确定修炼筑基法之静功为三大层次。

    虽然初层身静、中层心静、高层意静之三层境界,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内中所含奥妙,直指修炼玄机。丹书云:“身不动日炼精,心不动日炼炁,意不动日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炁、炼神之功,包揽无遗,成为一部性命双修之大法。炼精就是补精,炼炁就是补炁,炼神就是补神。精炁神三宝于是补满无亏,直至“精满不思欲,炁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地,而这也正是道家修炼筑基法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总之,中华道家修炼筑基之正法,就是静功。静功由“听息”、“观光”人手,入静之后,聚合性光。虽为修“性”,其实不是单纯的“性功”。此中奥妙,极为深刻。听息之作用,在于听,而听在耳,耳属于肾,肾主炁;观光之作用,在于观,而观在目,目属于心,心主神。故此静功之道,所炼的就是人身之神炁。因此虽为修“性”,其实不只炼性,乃为性命双修。功夫成就,自然神炁合一,进入化境。

吐纳法

    中华道家修炼学,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着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这些均需修性炼命,性命双修,才能达到。

    修性功夫到达一定程度,就要“炼命”。命即炁也,炼命即炼炁,这是中华道家修炼筑基法的第二步功夫。这也正是中华道家修炼学所独具的精华所在。佛家修炼,只讲修持心性,对于炼气功夫则不重视,所以性命双修是中华道家的独特学术。

    中华道家虽讲炼炁的功夫,但是与社会上所传的气功绝不相同。观见社会上各派气功,五花八门,杂而多端,颇令欲学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或见异思迁,或误人旁门,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养生而反戕生,此气功本身之弊也。盖中华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现任何偏差,且与他家气功都可相通,更在社会上所传一切气功层次之上。

    笔者在此所讲的中华道家吐纳法,即是中华道家修炼筑基炼炁之正法。从前仅在道门内部传授,不传外人。为了使得人们获得大道真传,不为各种气功所误,故此不自保守,谨将吐纳功法之真诀真法,公开于世。

功理篇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炁,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炁,达到修真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

    中华道家修炼,重视“炁”对人体的作用。认为“炁聚则生,炁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炁以生之。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炁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中华道家吐纳,就是一种行炁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自可终身受益。

    中华道家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炁。胎儿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下断于尾闾,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气粗而浮,呼长而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炁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炁,谓之先天元炁,“动而愈出”(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气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盖人生禀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炁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中华道家修炼,就是要返本还源,回到婴儿先天状态,以增益寿算。吐纳之法,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罴,炁足则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常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篇

   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湖边、田野皆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问可以选择在子、午、卯、酉四正时,且此时一般工作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身法

   炼功之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势不限,行、立、坐、卧均可。

   行,可缓步许行,神态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

   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在肚脐,或掐诀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抚两膝。

   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上。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脐,两脚一伸一屈,与手相反。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

    以上四种姿势,可以自由选择。但求其自然安适,以利人静。

    炼功时要求舌顶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顶住。因人之上腭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炼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哺乳之状。

   两耳须屏去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仍旧按照前面静功所讲的方法,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此即“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心养炁。

   炼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所以微闭者,睁开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沉入睡,皆于养炁不利。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这时可用前面静功“观光”炼就的“性光”,回光返照。即眼光观鼻,鼻下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炁是也。

心法

   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念想不除,无法驭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

    人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人清炁,用意咽人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补充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回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窝正中,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说:“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初学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就是由于行气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气之时,不可强迫压气,也不可强制憋气。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问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纳还有一个重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通,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炁,心性渐渐伏下,与肾炁交合。《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炼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助人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盖津可化炁,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炁”,肺主炁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行炁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炁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问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日:“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神意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炁如根根银丝,透人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人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中,是为胎息。《老子》说:“专炁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

    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各人秉赋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收精法

    一转阳关精回路,二到尾闾升洞天,

    三合夹脊渐渐妙,四至泥丸玉枕穿,

    五至昆仑天涯外,六过明堂真妙玄,

    七赴天桥夫妇会,八转离宫火炼丹,

    九从元关空白处,周天火候内外翻,

    如是朝朝并暮暮,何愁不得人仙班。

   大意是说:元精(即先天真阳)发生之时,从阳关(海底)收回,再沿尾闾上升,通过夹脊,穿玉枕而升泥丸,直至昆仑顶(头顶)上,又下行过明堂(眉心入内一寸),赴鹊桥(天池),转下离宫(绛宫),归于元关(即玄关,指丹田)虚空之窍。

调液法

    道家修炼“调液法”口诀曰:

    人因食五味,雍滞闭三焦。

    热极苦涩盛,冷多淡水饶。

    便将元炁疗,休更问壶瓢。

    热随呵自退,冷宜吹始销。

    口中频漱咽,津液自然调。

    若得如斯验,冷兼热罢朝。

    大意是说:平常人因为食用各种五味饮食,使得雍滞之炁闭塞于三焦之中。或热极,或冷多,导致苦涩痛苦。便需要运用元罴治疗,不要再问壶瓢用药。热则用“呵”而其热自退,冷则随“吹”而其冷自消。口中频繁漱津咽炁,则津液自然调和清甜。如果能够得到这样的效验,则冷热之疾都可以去除不见。

六炁法

    “六炁法”即道家所传之六字炼炁诀。六字诀是用“咽、呵、呼、嘘、吹、嘻”六个字发声治病,病情痊愈即可停止,不宜过多再用,多用恐伤真炁。

   一曰咽

    阨法最灵应须秘,外属鼻根内关肺。

    寒热劳闷及肤疮,以斯吐纳无不济。

    大意是说:“咽”法最为灵验,外面的鼻子和内里关联的肺部,寒热之症、劳累烦闷以及皮肤疮疡等症,都可以用咽法吐纳,无不获得痊愈。

   二曰呵

   呵属心王主其舌,口中干涩身烦热。

   量疾深浅以呵之,焦腑不和自消灭。

   大意是说:“呵”法属心,心主于舌。口中干涩、身体烦热皆可治疗。根据病症的深浅程度而用之,症状重些则呵之多,症状轻些则呵之少。如此则三焦和脏腑不和的毛病,自然消灭。

   三曰呼

    呼属脾神属真土,烦热气胀腹如鼓。

    四肢雍闷气难通,呼而理之复如故。

    大意是说:“呼”法属于脾脏,脾神属于五行之真土。身中烦热,气胀而肚腹如鼓。四肢雍闷,气机难通等症,皆可以“呼”诀而调理之,便可恢复如故。

   四曰嘘

    嘘属肝神主其目,赤翳昏昏泪如哭。

    都缘肝热气上冲,嘘而理之差奔速。

    大意是说:“嘘”法属肝,肝神主于目。眼睛赤红,目生翳障,视物发昏,泪流如哭等症,都是因为肝热导致逆气上冲而形成,用“嘘”诀而调理之,即可很快痊愈。

   五曰吹

    吹属肾脏主其耳,腰膝冷多阳道萎。

    微微纵气以吹之,不在外边求药饵。

    大意是说:“吹”法属于肾脏,肾主其耳。腰膝多冷,小便困难,阳萎无力等症,微微纵气,以“吹”法用之,不必在外边求药饵,而可痊愈。

   六曰嘻

    嘻属三焦有疾起,三焦所有不和气。

    不和之气损三焦,但使嘻嘻而自理。

    大意是说:“嘻”法属于三焦,三焦有疾,可用此诀。凡是三焦所有一切气机不和之症,损害三焦健康,但使“嘻”法,就可以自我调理。

布炁法

    道家秘传“布炁法”,是用真意调动真炁为病人疗疾。口诀如下:

    修道久专精,身中胎息成。

    他人凡有疾,脏腑审知名。

    患儿向王炁,澄心意勿轻。

    传真炁令咽,使纳数连升。

    作念令其损,顿能遣患情。

    鬼神自逃遁,病得解缠萦。

    此诀大意为:修道的人长久用功,专心炼养精炁,身中胎息逐渐形成。这时凡是他人有了疾病,首先应当经过诊断,查出疾病所在脏腑的地方。使患者向着真炁所在之处,澄心定意,不可轻率。传布真炁,令患者咽下,使其接连纳入数升。并用真意作念,令疾病得到治疗,当时就能去掉患者的病情。其病魔自然逃遁无踪,而不再缠萦人身。

闭炁法

    道家秘传“闭息法”,乃是闭住自身真炁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口诀为:

    忽然身染疾,非理有损伤。

    敛意归闲室,脱衣卧木床。

    仰卧兼握固,叩齿与焚香。

    三十六咽足,丹田炁越常。

    随心连引到,损处最为良。

    汗出以为度,省求广利方。

    口诀大意为:忽然身体染了疾病,违背常理,损伤健康。收敛心意,归于闲静室中,脱去衣服,卧于木床之上。仰面睡卧,并且双手握固(即如小儿之以四指轻攥大拇指),叩齿集神,焚香驱秽。咽炁三十六口,丹田之炁愈加变得真常。随着心意,将真炁接连引到患处。以汗微出,即为法度。这是最为优良省事,而且效果广为有利的方法。

彭祖闭炁法

    彭祖秘传“闭炁法”云:

   有病就应当闭炁,以治疗患处。

    或坐着或卧下,或站立或盘腿,这些姿势都可以采取。存想自己的身体,头面九窍,五脏四肢,以至周身毛发,都要存想到达。感觉自身的真炁好象云雾一样,流动于躯体之内,上散于鼻口之中,下达于脚趾之梢。不久之后,身体就可以恢复如常。

服日月炁法

    其一

    虽已得道为真,犹故服之。直存心中有日,象大如钱,在心中赤色,有九芒,从心中上出喉至齿间,即回环胃中。如此良久,临目存见心中、胃中分明。讫乃吐气,吐气毕,嗽液三十九过止。一日三为之,日出时、食时、午时。行之一年,疾病除;五年,身有光彩;十八年得道成真,日中行无影,辟百邪千灾之气。

    常存日在心,月在泥丸中。昼服日芒,夜服月芒。

    服月芒法,如服日法。存月有十芒,白色,从脑中下人喉,芒亦至齿,而咽人胃。

    一云日芒常服,月芒从月一日至十五日以前服,十五日已后不服。谓十五日以后,月减光芒,损天气,故言止也。

    又云月一日至十五日以前服日,十六日至月终服月也。

    此法大意为:

    虽然已经得到修道的真实效验,还应该象从前修炼一样,服食日月光华。只要存想心中有红日一轮,形状大小如同铜钱(即古代外圆内方的铜钱),在心里面有九道光芒,其光从心中上出于喉直至牙齿,而回环于胃中。这样很久之后,眼见在心中、胃中,分明可见。炼完之后,就吐出浊气,吐气完了之后,嗽咽津液三十九次而止。一天需要炼习三次,在日出之时、吃饭之时和中午时候。炼习一年,可以除去病疾;五年之后,身体肌肤就有光彩;十八年之后,可以得道成真,太阳下面行走没有影子,辟除一切百邪千灾之气。

    经常存想太阳在心中,月亮在泥丸(大脑)之中。白天服太阳的光芒,夜间服月亮的光芒。

    服月亮光芒的方法,和服太阳光芒的方法相同。存想月亮有十道光芒,白色,从大脑直下入于咽喉,光芒也至于牙齿,再咽人于胃。

    还有一种说法:太阳的光芒常常服用,月亮的光芒在初一至十五以前服用,十五以后不用。说是十五以后,月亮逐渐减少光芒,天气有损,所以应当停止。

    又有一种说法:初一到十五以前服用太阳光芒,十六至月终服用月亮光芒。

    其二

    太阳之精,太阴(月亮)之华,二炁互相交融,才能化育万物。古代仙真有的专习采咽日精月华,久久服之可以登真。此法向为道家秘传,世人罕知。如果有心学修此法,一定要有坚定的志向,再加持之以恒的修习,才能得到成功。

    凡是行功内修之人,自从最初下功,乃至功夫深入,无论闲忙,不可间断。所以要行采咽之功,乃是采取日精月华,补益吾身凿丧之精炁神三宝,使阴浊之气逐渐消除,清灵之炁日渐增长,百病不生,而仙道可成。

    采取日精之法,在朔日(即初一)。所谓月初之交,其炁正新,可取日精;采取月华之法,在望日(即十五),所谓金水盈满,其炁正旺,可取月华。如果朔望之日,遇到阴天雨雪,或者有事耽误,则朔外用初二、初三日,望外用十六、十七日,还可以弥补回来。如果错过以上六日,则是日昃月亏,其炁虚弱,而不足以采取。

    朔日采取日精,应当在寅、卯二时。站于高处,默对日轮。调匀鼻息,细吸光华,令其满于一口,闭息凝神,徐徐咽下。以意随之,送下人于中宫,此为一咽。如此炼习,共为七咽。然后静养片时,再作收功。功毕之后,照常做事,皆无妨碍。

    望日采取月华,亦如以上之法。应当在戌、亥二时,采吞七咽。

以上两法借天地自然之造化,以为修真之径路。乃为修炼之妙法,精进修持,必有妙景。

引炁法

   下从地来上从天,一炁冲和上下旋。

   元神降下华池路,祖炁迎归大罗天。

   双目垂帘照黄庭,守定先天太极圈。

   一阳初动活子时,吸撮提闭运昆山。

   神随炁转归元海,功成自为不老仙。

    大意是说:下面从地(脚心),上面从天(顶心),一炁冲和,上下盘旋。元神(真意)从上降下华池(丹田),祖炁(元炁)从下上升大罗之天(泥丸)。双目垂帘,神光照定黄庭(丹田),先天之炁,如同太极,回转盘旋。就在一阳初动之时,真炁发生,运用吸(吸炁)、撮(撮谷道)、提(摄燕上行)、闭(闭住阳关)之口诀,运上昆仑头顶。神随炁转,炁随神运。功夫成就,自可不老而登仙。

展窍法

   子午卯酉四正时,正身端坐,闭目垂帘,神光下照。心之下、肾之上,空处一窍,名日黄庭宫。将我本来之一点真性,收入此窍,静定久之。慢慢数息,调息匀长。周身上下,按摩一过。

   但用一念真意,略闭身中吸炁,存神先从左足,慢慢运上泥丸宫,静定良久。再用一意,从头顶送下重楼。经由绛宫,归于下丹田。又从右足,慢慢提上泥丸宫,同前下降丹田。左右共行六次,每边三次。然后从尾闾运炁一口,提上夹脊,至于玉枕,上升泥丸,静定良久,以意送下,咽华池神水,慢慢送入丹田。如此三次,连前共行九遍。之后将浑身之炁,归中而守于黄庭。

   如在行功之时,微撮谷道,鼻吸微炁,不可急促。行功之后,以手擦身,慢慢摇动。自然身轻体健,而增益寿算。诀曰:

    一意居中不可偏,如如不动炁归元。

    先从左右涌泉起,各运三遍透九天。

    再起尾闾三数后,送归土釜紧闭关。

    每日常行不懈怠,自然体泰万神安。

    又曰:

    人身自有地和天,大道修来日用间。

    日魂月魄玄中妙,聚到黄庭鼎内煎。

    火里寻龙龙驮汞,水中觅虎虎衔铅。

    金丹一粒人须悟,就在其间颠倒颠。


九载功变法   

   诀曰:

    炁共血脉共肉髓,筋骨发形依次起。   

    欲遣衰老还童华,一年一变九载足。

  其法,先须正身端坐,澄定心念,闭目调息。然后双手捂住耳窍,食指压定中指,鸣天鼓四八共三十二通。再以舌轻掠上唇外九遍,次掠下唇外九遍,又掠上唇里九遍,又掠下唇里九遍。即上唇外为南方,下唇外为北方,上唇里为东方,下唇里为西方,而以舌柱为中央,如是则五脏之炁皆通。等到津液满口,乃数次努起两腮。每努起一次,纳炁一通,共纳炁二十一遍。纳炁之时,感觉其炁微从鼻内涌出,便可咽下。咽时津液随之吞下,喉中汩汩有声,存想津炁,人于下丹田。如是九载,可以返老还童。


休粮法

    中华道家“休粮法”口诀曰:

    千日功夫如不辍,身中渐得尸虫灭。

    重教充实三丹田,转得坚牢百骨节。

    只欲思惟断食因,懒将品味以餐啜。

    腹虚即咽下脐轮,元炁便将为休绝。

    饱即宁心勤守中,饥来闭咽忘言说。

    如斯励力久成功,方信养生在秘诀。

    岂并凡常服药人,终朝修炼无停歇。

    营营药力尽空成,矻矻忍饥守不彻。

    争似常服太和精,自可清静容光悦。

    如贪外类乱正黑,百疾临身自虺劣。

   此诀大意为:修炼经过千日(三年)的功夫而不停止,身中逐渐除去三尸之虫(三尸指人身不良之阴气)。应当再教真炁充实于三丹田之中,可使周身百节骨骸坚牢久固。断食(即避谷)的关键在于能够做到心中无念,对于饮食品味便懒得餐啜。感到饥饿腹空之时,应当咽炁于脐轮(丹田),使元炁会聚,便可休粮绝粒。真炁充腹,应当宁静身心,时时守中。感觉饥饿,便可闭息咽炁,而忘言人静。如此勤勉用功,久久便可做到休粮绝粒,此时方才相信养生之道确有真正秘诀。岂为等同于平常仅以服药代替食物之人,他们只知终朝苦修而没有停歇,迷恋于药物的力量其实尽都落空,勤劳不懈地忍着饥饿可是终究不能彻底守住。怎如常服太和之精炁,即可做到心中清静而且面容喜悦光泽。如果贪图外部药物的力量,只会扰乱自身正元之炁,最后百病临身而毁掉自己。

养五脏法

    养五脏之法,要妙之处,在于五脏炁旺之时养而取之,五脏炁衰之时养而补之。如春季养脾,秋季养肝,夏季养肺,冬季养心。这样就在一年四季之中,均能做到不失养生之道。

    春夏应当养阳,因为真炁顺从天道,大运在肝与心,心肝乃为炁升之所。秋冬应当养阴,因为真炁顺从天道,大运在肺与肾,肾肺乃为液降之所。如此阴阳循环,不失养生之道。

    肾炁生于子时,一阳生于二阴之中。当此之时,如果澄心静虑,闭目静养,存想火轮起于丹田,是为炁生而养之有法。

    肝炁生于卯时,一阳生于二阴之下。当此之时,如果独坐闭目,多入少出,存想神炁相聚于黄庭之中,是为阳生而养之有时。    

    心炁生于午时,一阴生于二阳之中。当此之时,如果忘言去念,心炁不散,存想二炁交媾于火焰之中,是为神生而养之有法。

    肺炁生于酉时,一阳生于二阴之上。当此之时,如果闭目静心,正身端坐,存想三味真火炎炎在金鼎之中,是为阴生而养之有时。炼形之法在于起火,还丹之道在于聚炁。


养形法   


    仲夏(五月)仲冬(十一月)之月,养生修摄之士,应当深藏室内,避开大寒大热之气,而养形体。不但于此,养形之法,讲究甚多,择其要者,如下:

    初觉寒冷,即应增加衣服,衣服要逐渐添加,不可骤然增加太多;初觉暖热,即应减少衣服,衣服要逐渐减少,不可突然减少太多。劳累久了就应当休歇,以防止用力太过;安逸久了就应当活动,以疏散滞留之气。热天不应当迎面吹风,风人毛孔则闭结炁机;夏天不应当坐卧湿处,卧于湿处则妨碍炁机。冬天不应当太热,太热则肾受虚暖,而至春夏,肝与心有雍闭之疾;夏天不应当极凉,极凉则心抱浮寒,而至秋冬,肺与肾有沉滞之患。

不可饿极而食,食勿过饱,饱则伤神,饥则伤胃;不可渴极而饮,饮勿太多,多则伤炁,渴则伤血。沐(洗头发)用一旬,即十日一沐;浴(洗身体)用半旬,即五日一浴。旬则数满复还,沐之则耳目聪明;五则五炁流转,浴之则荣卫通畅。如果频繁沐浴,则血凝而炁散,虽然肌肤光泽,久之则炁自损耗。所以有瘫痪之疾,炁不胜血,神不胜形。太多沐浴,则炁雍于上,血滞于中,令人体重行疲,久而炁机不畅。

明耳目诀

    道曰:常以手按两眉后小穴中,三九过。又以手心及指摩两目颧上,以手旋耳,行三十过。唯令数,无时。毕辄以手逆乘额,三九过。从眉中为始,乃入发际中。口咽液,多少无数也。

    如此常行,耳目聪明,二年可夜书。

    眉后小穴为上元六合之府,主化生眼晖、和莹精光、长珠彻瞳、保炼目神,是真人坐起之上道也。

    其文大意为:   

    欲明耳目,常用手指按压眉后之小穴中,行三九共二十七次。又以手心及手指摩两目颧上,以手旋转眼睛,行六六共三十六次。然后用手逆推额头,三九共二十七次,从眉中开始,到达头发为止。舌顶上腭,有津液就咽下,无论多少。

    以上方法,可以多做,无论何时,有暇即可。如此常行不辍,自然耳目聪明。坚持行功两年,夜里可以写字。

眉后的小穴,为人体上面的重要部位。功主化生眼光、生发精神、明彻眼瞳、保养眼神,是修真之人,睡卧坐起的上等方法。

运睛法

    古之真人谢翌,未曾修道之时,患有目疾,后得传授,绝去房事,乃用此法行功治愈。故此留传,以度后人。

    首先虚静端坐,绵绵调息。然后双目轮转,二十四次。接着紧闭,再猛地睁开。每夜行功三度、五度或七度。功夫到处,则障翳自散,双目光明,而倍于常时。

人身虚邪气盛,损犯肝经,则生障翳,而致目疾。运睛之法,不止除昏,久行可以夜视小字。

耳窍功

    人之生长、发育、青春、衰老,皆受肾精之主宰。肾藏精,肾匹配之官窍乃耳。故耳乃精之窍。肾精化生之气乃元气,肾气通耳,耳聪则精充,精充则生髓,髓充于骨,精髓足壮,必强健于生机。

   功  法

   寅时或卯时,申时或酉时,面向北方,站立位,双足分开同肩宽,挺胸收腹,双目微闭,双手掌心向前,五指微分。

    以徐徐吸气,屈肘,手掌臂上抬成九十度角,双手掌心转向双耳腔,以口缓缓呼气。

    意守关元穴,以鼻徐徐吸气,意念引气达于内劳宫穴,闭气,意守耳腔,以口缓缓呼气。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八次为宜。

目窍功

    人体的肢体、关节活动,皆受肝筋之调节。肝藏血,主筋,肝配之官窍乃目。血盛,肝筋则舒展,肝之疏利则畅达。肝木生心火,肝气调和,心神则安,心生神,肝主目,目及神窍,精生气,气生神,神旺气则壮,气壮精则足,精气神相依相生,方会养益生机,健强体魄。故,目明肝气乃和,肝血则昌,肝脉疏达,筋络则坚韧有力,形体益壮。

功法

  申时或酉时,子时或丑时,面向东方,站立位,双足分开同肩宽,挺胸收腹,双目微闭,双手掌向前,五指微分。

    以鼻徐徐吸气,屈肘,手掌臂上抬,成九十度角,双手掌心内劳宫穴与双目相对,以口缓缓呼气。

意守神庭穴,以鼻徐徐吸气,意念引导吸气于内劳宫穴,闭气,意守双目,以口缓缓呼气。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九次为宜。

口窍功


  人所食之精微,全赖乎脾之运化以输灌,人之肌肤、四肢,全赖乎脾之统血以润泽。脾裹血,为仓廪之本,脾匹配之官窍乃口。故,脾之华在唇,其充为肉,其脾湿生土,土生金,肺金主口,口实则脾胃则和,呼吸则畅,人身之健强,口窍至要。

功法

   辰时或巳时,寅时或卯时,面向西方或南方,站立位,双足分开同肩宽,挺胸收腹,双目微闭,双手掌心向前,五指微分。

    以鼻徐徐吸气,屈肘,手掌臂上抬成九十度角,双手掌臂内收平行,一手掌心内劳宫穴相对口窍,一手掌心重叠按于另一手背之上,以口缓缓呼气。

    意守膻中穴,舌舔上颚,以鼻徐徐吸气,意念引导吸气,达于内劳宫穴,闭气,意守口窍,以口缓缓呼气,舌尖抵于上、下齿缝。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十次为宜。

睡功法

   睡功秘诀

   中华道家秘传睡功法诀,为:“东首而寝,侧身而眠。如犬之屈,若龙之盘。一手屈肱枕头,一手直摩脐眼。一只脚伸,一只脚绻。神不外驰,炁自安然。收心下藏丹田,神炁和合成丹。”

    此诀大意是说:头靠东方而卧(东方为太阳出升之地,乃是生炁之所),侧着身体而眠。好象犬之屈身而睡(道谚日:学道不学道,学个狗睡觉),又似龙之盘曲环绕。一手屈臂而枕头,一手直抚于脐眼(丹田)。一只脚伸展(左手屈则右脚伸,右手屈则左脚伸),一只脚绻回(左手伸则右脚绻,右手伸则左脚绻)。神意不可驰逐于外物,炁机自然安定和平。收敛心神含藏于下丹田之中,神与炁自然和合凝聚,结成内丹。

    睡功起始,应当先睡心(先收心养静),后睡眼(后闭目入睡)。致虚之极,守静之笃。神炁自然归根,人于丹田之内;呼吸自然绵绵,归于元海之中。此时不必有心调息,而呼吸自会安定;不必用意伏炁,而炁机自然降伏。临醒之时,应当先醒眼(先睁开眼睛),后醒心(后心生知觉)。然后慢慢展转身躯,方可起卧。睡功做到好处,自可入于大静,一念不生,心同虚空。其后如果能够放下身心,静定一场,还会出现其他良好效验,妙不可言。

    以上道家睡功的法诀,不是一般的小法小术可以比拟,乃是主静立极的上乘大道。当初陈希夷(陈抟)祖师留其肉身于西岳华山,蒋青霞真人脱质升举于王屋山中,都是修习睡功得道的古代仙真。

    又,上古时代道家传有“宴息法”:每当夜晚之时,耳无所闻,目无所视,口无所言,心无所住,息无所促,形无所动。只留一点元神元炁,相依相偎,如同炉中一点火种相似,绵绵不绝,若有若无。久久纯熟,自可达到“神满不思睡”的境地。所谓妨碍修道之“睡魔”,亦不知不觉自动消失。

   陈抟老祖传有睡功秘诀三十二字,名日“蛰龙法”。其诀日:“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卧,世无知音。”吕纯阳祖师曾为之题诗云:“高枕终南万虑空,睡仙常卧白云中。梦魂暗入阴阳窍,呼吸潜施造化功。真诀谁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学痴聋。华山处士留眠法,今与倡明醒众公。”修习中华道家睡功的同志们,当由此参悟之。

蛰龙秘诀

   据说此法为陈抟老祖所传。诀日:  “道在守本命,真火暖外肾。回光内视,神住丹田。”

    其法先向左边侧身而卧,左手托腮,右手握住外肾。左腿全屈,右手半屈半伸。心神凝定于下丹田之中,默数呼吸出入数,共数三百六十息。心息相依,神勿外驰,绵绵密密,不即不离。数过三百六十息,够一周天之数。之后正身仰卧,两手握住外肾,着力往前,挣十二下,两腿往前用力伸。然后闭炁腾身,玉枕、脚跟和手掌着床,其他部位悬空,闭一口炁腾一次,连续腾身三次,而后还虚养静。

    再向右边侧身,照前行功三百六十息,够一周天之数。仍旧正身仰卧,两手握住外肾,照前行功,着力十二下,向上闭息腾空三次,还虚养静。

    最后,侧身用手抱住肾囊,神蛰下田,若存若亡。一念不生,主静立极,先存后忘,入于混沌。

此种睡功法,比较适合老年人炼习。运用得宜,则外肾温暖,而阳炁再生。以后睡眠醒来之时,便有一阳初动的景象发生,此时应当用采取外药的功夫和炼精化炁的口诀,再用“睡功秘诀”继续温养。临近天明之时,再照以上方法行功数息,最后还虚养静。至此,则一宿之功完毕。   

夜卧法

   凡当睡卧之时,先展开手足仰卧,然后存思五脏。之后存想天尊在黄庭(心下肾上)之中,凝神端坐,放大光明,辉映十方。

    当此之时,忘却身心,一念不动,留意内观。思悟自己初生之神,如何湛然清彻。开始感觉神思昏沉,渐渐而入,忽然觉得心地豁朗,神清炁宁,日月光明,双双照于中宫之内,内外俱通。所存天尊形象,分明端坐,更无一点尘俗气氛,如登仙乐妙境。更见种种奇异神化之景,却不可动意随想,恐怕心神游荡,妨害功修。仍然日日行此道法,涵养本性。 

行功日久,清虚朗彻,如在仙境,此系本性光明,神光发现。功入妙景,可以倏忽之间,而至万里。初有所见之时,须要把定身心,否则心神不定,恐成癫疾。

侧卧——希夷睡

    左侧而卧,屈其左臂。以左手心垫于面部下方,张开虎口,左耳安于大拇指和食指开空之处,以使耳窍通炁。头脊保持正直,舌顶上腭。屈其左腿到达腹部,泰然安贴于床褥之上,右腿伸直,放于左腿之侧。以右手心贴放于肚脐之上,而凝神于脐内丹田。

    此时存想吾之身体,如同水晶一般透明。而又好象安睡于平静无波之水面之上,下面空洞无底。同时又存想一身被褥尽都化为白炁,如同鸡卵一般,而我蛰藏其中,得大自在。

仰卧——环阳睡

   仰面安睡,两手握固(握固即屈大拇指以其余四指攥住,如同新生婴儿握拳之状),直伸两臂,往外八字放开;两腿同样八字放开,而于开处各离肾囊一二寸许。

   闭目内视,舌顶上腭,敛藏心意,调息人静。此时存想氤氲之炁,如云似雾,环绕于一身内外。心意凝定于中宫之内,若存若亡,绵绵不绝。神意观照于腰背褥下,如若无物无底之状。不可过于着意,周身放松,稍有照顾即可。

站桩法

   站桩一道,流传已久。在我国最古老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描述,说明早在远古时代即已出现。另据《金莲正宗记》卷四记载:道教祖师“全真七子”之一的王玉阳,为了修炼大道,“偏翘一足,独立者九年,东临大海,未尝昏睡,人呼为‘铁脚先生’。丘祖赞之曰:‘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如此炼形九年,而入于大妙。”于此可见,站桩也是道家修炼的一种方式。

    这里把内家拳的一种站桩修炼法——混元桩,介绍于此,以供志心修为者习之。

    站桩之前,须做好全身放松的一些准备工作。不可穿太紧的衣服,腰带要松一松。不宜穿高跟鞋,鞋带也不可系得太紧。这样才有利于血脉的流通,保证炼功的效果。

    首先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双膝微屈,臀部后坐,双手自然下垂,放于体侧,目视前方,似看非看,头直项竖,身形中正,呼吸自然,全身放松。如此站立片刻,凝神定意,排除杂念。

    然后两手抬至胸前,抱起撑圆,五指张开,十指相对,手心向内,似抱两球,呈臂半圆、腋半虚的姿势,手掌距胸约八寸,两手相距一尺左右,松肩横肘,小腹微圆。头顶如绳吊系,以振奋精神;两目微睁,目视前方,以蓄养精力;肩部稍往后张,使心胸开阔,有利于增加肺活量和精神的舒放;全身放松,有利于周身气血通畅运行。

    如此站立,少则几秒钟,多至一分钟,即会感觉四肢全身,有麻、热、胀、沉等不同程度的感觉,说明气血已达身体之梢部,是气行全身的标志。

    收功时,慢慢伸直两腿,缓缓放下双手,就会感到双手更加发沉发胀。如此原地休息一会儿,待全身的酸胀反应消失之后,全身松快,再散散步即可。

    王芗斋先生述及站桩时说:“习时须首先将全身之间架,配备安排妥当,内清虚而外脱化,松和自然,头直、目正、身端、项竖、神庄、力均、气息平静、意念放大、发挺腰松,周身关节似有微屈之意,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以神光朗照颠顶,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周身内外,舒适挺拔。自身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吊系,下有木支撑,其悠扬相依之神情,喻日空气浴殊近相似也。然后再体会自身肌肉细胞动荡之情态。锻炼有得,自然为正常运动。夫所谓正常者,即合乎改造生理之要道,能使贫血者,可以增血;血压高者,能使其下降而达于正常。盖因无论如何运动,都不可使心脏跳动失于常态。然在精神方面,须视此身如大冶洪炉,无物不在陶溶中。但须觉察各项细胞为自然同时工作,不得有丝毫勉强,更不许有幻象。如依上述之锻炼,则身体之筋肉不炼而自炼,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之自然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然切记身心切不可用力,否则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则气滞而力板,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只要呼吸一失常态,或横膈膜略一发紧,便是错处,愿学者宜慎行之,万勿忽视。”

    开始站桩,由于两臂抬起的不适应,会出现“假疲劳”的现象,即肩酸、臂胀、腿抖、身晃等感觉。须知这是正常现象,是桩功必经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坚持天天站桩,十天左右即可自动消失。这时再站,不仅不觉其累,反而有舒适之感,站完之后精力旺盛,犹如睡足觉早晨刚起床一样。此时方才进入站桩正轨,说明体质已明显增强。从此兴趣倍增,接着站下去,就能够进入“忘我”状态,如《清静经》所言:“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如此则可使身心得到极大休歇,身不炼而自炼,性不养而自养,宿疾不治而愈,生活充满信心。王选杰老师说:“久炼此功,可收到精神充沛、气贯周身和力量浑厚之效,这就是所谓神元、气元、力元的混元之体,所以此桩法名为混元桩。”

    站桩时间,可安排于早晚,白天有暇也可以站,一般每次保持在半个小时以内为好。开始不适应,可站五分钟至十几分钟,待“假疲劳”的阶段过去之后,增加为十几分钟至半个小时,坚持下去,即可达到去病健身、养性延命之效。

    站桩功法简便易行,费时少而收效大,有病去病,无病强体,而且没有副作用,更不会出现偏差。实践证明,站桩对于慢性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筋骨疼痛、四肢麻木、头晕目眩、慢性气管炎、慢性肠胃炎、慢性肝炎、半身不遂、脑血栓、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头痛、失眠、多梦、癌肿瘤、脂肪瘤、骨质增生、腰肌劳损等等疾患,都有明显疗效。要在学者坚持站桩锻炼,久则自知,非站无以得之。吕祖《指玄篇》日:“此事本然无大巧,只争逐日用功多。”

    站桩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站桩时闭眼,容易站不稳。要双目微睁,目视前方,这样不仅可以去昏沉,亦可疗目疾。   

    2.当腿部肌肉颤动或身体发生摇摆时,注意控制,以免前倾后倒,影响炼功效果。

     3.站桩前不宜饮酒,饮酒后不宜站桩。

    4.饭饱之后,休息半个小时,才可站桩。空腹亦不可站桩。

    5.大悲、大怒、情绪波动之时,不宜站桩。

    6.过度疲劳不宜站桩。

    7.女子月经期间,如有不适反应,不宜站桩。

    8.失眠者上床前站一会,可以睡个好觉,但时间不可太长,否则引起兴奋,更加难以入睡。

    站桩之道,不加任何意守,不讲丹田呼吸,不论时间方位,不拘场地。因此不同于一般的气功,倒很符合中华道家“清静无为,抱元守中”的修养功夫。《太上赤文古洞经》日:“有动之动,出于无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阴符经》日:“自然之道静。”站桩遵循自然之道,使人的身心在静中自然得到调养。久而久之,就能体会到《庄子》所言“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大妙”境界,就会明白站桩是合乎大道的。笃好修为之士,或可由此而悟出道中三味。


退符八法

    初步修习中华道家筑基功法,在每次做功完毕之后,应当有一定的收功方法。做功之时,道家称为“进火”,因需用心神,而心谓之“火”;收功之时,道家称为“退符”,即用文火封固,以巩固炼功的效果。这里介绍的“退符八法”,是笔者根据传统中华道家的按摩法,结合自己多年的炼功经验,总结出来的八种方法,简便易行,功效奇特。

   十沐面

   干沐面,又称干洗脸。

   两手五指并拢,以先下后上的顺序,搓擦面部,如同洗脸之状。要搓至面部轻微发热,才有效果。

    可以达到调畅气血、治疗面瘫、振奋精神、美容驻颜的神奇效验。连做三十六次。


    鸣天鼓

    鸣天鼓,天鼓即指耳膜。

    两手心捂住耳窍,不使漏炁。以双手十指按于脑后,然后双手食指压住中指,再以食指由中指往下叩脑勺。如果耳膜无损,即可听到“咚咚”如同打鼓的声音。

   鸣天鼓可使耳膜得到震动,可以保持耳朵的听力,达到老不耳聋、聋者复聪的奇效。连做三十六次。

 

    运神目

    运神目,两目为神光之所系。

    以两手心捂住左右双眼,如果炼功之后两手心发热效果更好。然后以两手心揉动双眼,先由内向外,再由外向内。

    可以治疗眼部一切疾病,如近视、远视、散光、沙眼、失明等,见效甚速。向内向外各做十八次。

 

    叩罗千

    叩罗千,罗千即牙齿之神的名字。

    按照先腮齿、后门齿的顺序,双齿相叩。一下一下,不可太急。

    辅助此功,可以在大小便之时,紧紧叩住牙齿,养成习惯。

    能够达到坚固牙齿,老不落齿的功效。连做三十六次。

 

    扶中岳

    扶中岳,中岳即面部中央之鼻。

    两手四指均握拳,大拇指放于食指之上。以两手大拇指的外侧,从山根直至鼻翼两端之迎香穴部位,从上到下,依次擦动。

    肺开窍于鼻,两手拇指外侧有“少商穴”,属肺经,故用此处。

    可以达到增强肺活量、调整呼吸、保持良好嗅觉、防治感冒、治愈鼻炎等奇效。连做三十六次。

 

    济天一  

    济天一,天一生水,水属肾,即指腰眼肾脏之部位。

    左右手心各捂住左右两腰眼,一上一下搓动两腰眼。最好能够搓到两腰发热。

    可以收到温肾壮阳、心肾相交之功效。治愈腿软、膝冷、腰痛、阳虚等症状。尤其腰部受寒或扭伤而痛,即以此法,将热气搓入腰眼之内,即可速愈。 连做三十六次。

 

   揉丹田

   揉丹田,即肚脐之部位。此处为人生身受炁之本。

   两手相叠,男左女右(即男以左手压右手,女以右手压左手),先以顺时针方向揉动丹田;然后反手男右女左(即男以右手压左手,女以左手压右手),再以逆时针方向揉动丹田。

    可以收到调动丹田之炁、增加内炁、治疗肠胃疾病的神效。顺时针、逆时针各做十八次。   

 

    搓涌泉   

    搓涌泉,即两脚心之涌泉穴。

    坐于凳上或床上,以左手心搓右脚心,又以右手心搓左脚心。

    可以增强全身内炁、驱寒、明目、排浊、治疗腿软等神效。左右各做三十六次。   

 

    以上退符八法,一定要按照所述顺序依次练习。其中先做面部,是调动全身气血;而后练耳窍,是因为耳属于肾,肾属水,天一生水,所以从耳窍开始;而后水又生木,所以练神目;而后木又生火,心为火,开窍于口,故即罗千;而后火又生土,土又生金,鼻居于面部之中央属土,肺属金开窍于鼻,所以再做扶中岳。济天一和揉丹田,是为了使五行之气归人丹田之内。直到最后搓涌泉,降浊扬清。所以这些顺序,均是依照五行相生,才能促进全身生炁的开发,符合养生之道。

  退符八法,可以在做功之后依次炼习,使炁机遍达于周身,作为退符收功;亦可在做功之前,作为进入功态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于身体的按摩,使得全身放松,能够很快入静。如果实在无暇做功,仅做此八法,或者在工作劳累之时,或者在睡觉前后,亦可收到养生益智、祛疾延年之神效。盖中华道家之法,往往“事少而功多”,神奇秘验.久习自知。

回阳功

    中华道家回阳功,用在初步筑基阶段。静坐之中,或睡眠醒起之时,出现无欲阳举的现象,可用回阳功将其收回,以免散失。如是有了浊念而出现兴阳,则属于浊水源,纵使收回,亦难以保守。

    如果修习《伍柳仙宗》之类的功夫,遇到兴阳之时,照例就要运用河车,搬运周天。即是从海底(又称阴跷,即会阴穴)提起,循督脉上升,经背后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直上泥丸宫;再由泥丸下降,经上鹊桥(天池)、十二重楼、绛宫,直下丹田,谓之一个周天。行功之时,可用数个周天完成。同时又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说,及二百一十六、一百四十四,用九、用六等数字(此皆比喻,不可死搬硬套)。但是修习上乘大道之人,却认为其方法偏于有为,而失于执着,不合无形大道,故不为上乘之法。其他各派功夫,亦有顺其自然而升降者,不用周天度数;亦有循沿中黄而收摄者,不用运转周天。

    回阳之法,道家传有十六字诀,较为简便而且易行。其诀为:“一吸便提,息息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具体做法为:阳生之时,先是吸炁,至会阴穴,然后以微意提摄之,随息归人下丹田(即脐);同时咽下津液一口,即为水火相见。水,喻为肾阳;火,喻为心意。水火相见,即心肾相交,使水升于上,而火降于下,水经火炼,化为真炁,炁归丹田,还归自身。

    丹道喻后天之水(即肾)为坎卦,后天之火(即心)为离卦,水火相见,乃使坎中之一阳,填人离中之一阴,从而使后天坎离,变为先天之乾坤。此即后天返还为先天,成为纯阳之体,乾健之躯。此法可连用数度,直至阳回而止。然后再以文火温养丹田,谓之封固。

    其他,亦有专以清静为法门,而令阳生自返者等法。虽然其中方法不同,难以一概而论,但是总要注意贵在自然,不可用意太过,则偏离大道。

强阳功

    正子时(夜十二时)盘膝正坐位,闭目,舌舔上颚,双手掌心按抚于膝盖之上,以鼻徐徐吸气,收魄门,提精囊,闭气,咽唾液,意念引导闭气与唾液下注精囊;以口缓缓呼气,意念引丹田元气,下注精囊。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八次为宜。

    功用:团精以滋补肾阴,壮阴囊以强化肾阳。

强阴功

    正午时(午十二时)盘膝正坐位,闭目,舌舔上颚,双手掌心按抚于膝盖之上,以鼻徐徐吸气,收魄门,缩小腹,闭气,咽唾液,意念引导闭气与唾液下注“胞宫”以口缓缓呼气,意念引丹田元气,下注胞宫。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七次为宜。

    功用:滋补肾水,养益“胞宫”,轮濡阴液,和顺血脉。

胞宫功

    目乃神之宅,神乃命之光。肝开窍于目,肝气舒达,睛目则神采奕奕,性与命之旺盛生机,多见于眼目。

    功法:

    盘膝正坐位,闭目,舌舔上颚,双手掌心按抚于膝盖之上,意念存曲骨穴,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吸气,沿任脉上行于目,闭气,意领闭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于目(七次),睁目平视远方,以口缓缓呼气。

    闭口、目,意念存守于目,舌舔上颚,以鼻徐徐吸气、闭气,意念领闭气,咽唾液沿任脉下注、至曲骨穴,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曲骨穴七次,睁目,平视远方,以口缓缓呼气,反复七次为宜。

    功用:

    协调任脉之气,以滋肝阴,以生阴脉血气,以滋泽目窍,疏通肝血,以养“胞宫”。

    口乃脾胃之门,脾胃乃化生精微以养性、命之脏腑。脾裹血,主运化,脾脉和达,则可输布营血而滋濡“胞宫”。

    功法:

    盘膝正坐位,闭目,舌舔上颚,双手掌心按抚于膝盖之上,意念存于中极穴,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吸气沿任脉上行于口,闭气,意领闭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于口(七次),睁目,平视远方,以口缓缓呼气;

    闭口、目,意念存守于口,舌舔上颚,以鼻徐徐吸气,闭气,意领闭气,唾液,沿任脉下注,咽唾液至中极穴,顺时针方向旋转于中极穴七次,睁目,平视远方,以口缓缓呼气。反复七次为宜。

    功用:运化任脉之气,以滋脾脉,化生阴脉血气,以濡口窍,通达脾血以养胞宫。

精囊功

    舌乃心之窍,心乃命之主,心主血脉,心血通贯、轮布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心主神明,心之官通髓脑,心灵脑明,则可毓性养命而强健生机。

   功法:

   盘膝正坐位,闭目,舌舔上颚,双手环抱、相扣,拇指端点于内营宫穴部位,置于关元穴。意念存守于关元穴,以鼻徐徐吸气,意念领吸气上提于口,闭气,舌尖顺时针方向旋转八次。以口缓缓呼气。

    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吸气、唾液,下注、咽唾液于关元穴,闭气,意领闭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于关元穴八次,以口缓缓呼气。反复八次为宜。

    功用:

    补丹田之气以轮注心之窍,滋心阴以灌注丹田,升化任脉之血气,以滋心阴,化生心窍之津液以育丹田。

    功法:

    盘膝正坐位,闭目,舌舔上颚,双手环抱、相扣,拇指端点于内营宫穴部位,置于气海穴。意念存守于气海穴,以鼻徐徐吸气,意念领吸气上提于耳,闭气,舌尖顺时针方向旋转八次。以口缓缓呼气,意领呼气灌注于耳。

    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吸气、唾液下注、咽唾液于气海穴闭气,意领闭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气海穴八次,以口缓缓呼气,意领呼气灌注于耳。反复八次为宜。

    功用:

    补元气以贯注肾之窍,补肾阴以滋润元气之海,强化肾脉之气机,以育养肾精,化生元阴之血脉,以补益性机命本。

    气血功

    肺乃气之源,气乃恤之帅,肺开窍于鼻,司呼吸,统摄血行而滋养生机。精气以毓神,神气以毓性机命本,皆气之功能作用所致。故,养元气以生化性机,以固命本,乃养生之大道。  

    功法:

    盘膝正坐位,闭目,舌舔上颚,双手掌心重叠(男左手掌在上,右手掌在下;女右手掌心在上,左手掌心在下),置于气海穴部位,意念存于气海穴,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吸气,上提于膻中穴部位,闭气,意领闭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于膻中穴八次。以口缓缓呼气;意念存守于膻中穴部位,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吸气、唾液,沿任脉下注,咽唾液于气海穴,闭气,意领闭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气海穴八次,以口缓缓呼气,反复八次。

    功用:补元气,强化血行之统摄;养元精,补益精血之轮注。气血畅达,血气充盈,则可毓养性机、命本而使之旺盛。

内养功法

    道家的养生气功,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乃是“精、气、神”合修的理论。精、气、神合修,是道家修身、养神,强健体魄,求得延年益寿的养生宗旨。道家经典著作《太平经》云:“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故,养生当以气为本,以精为根,以神为主。而习气练功,则当习气以养精,习气以养形,习气以养意,习气以养神。精、气、神、形、意,贯通一体,乃练功之妙、养生之本。习之日久,则必然产生养生之法,益寿之道。

    道家经典著作《抱朴子》云:“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道家求长生,赖乎养生有道;求养生,赖乎益体得法。由于道家重于养生,所以长于“藉众术之共成长生”。为求益寿,便善于施“导引治病,行气延年”之术。故,道客讲求抑情养性,蓄精养神,修生养气“性命双修”,练内以养己。   

    道家“性命双修”之功法,为“三练实功”。日:精练气,气练神,神练虚。练精化气功日:“小成筑基。”练精化气,乃强化元精,化生元气的功夫。中华医学经典著作《灵枢·经脉篇》:“人始生,先成精”。这说明,精乃育养生命的起源物质。《素问·经脉别论》:“饮人于胃,游溢精气,”“食气人胃,淫精于脉。”这说明,水谷精微乃是营养脏腑,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炼精化气,功在习呼吸,调气息,使水谷精气,贯通于经脉,使经气行归于肺,肺气输布精气以濡养脏腑,脉髓、筋骨、肌肤。习之日久,有祛疫病,却衰老,延年寿,返童颜之效。

    练气化神功夫日:“中成养胎”。练气化神,乃强化元气,化生元神的功夫。中华医学经典著作《素问·生气通天论》:“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阳气者,水谷之精也,故先养于五脏之神”。这说明,练气调息,使气息相合而和脏腑,脏气强盛,心得所养,神气必然充足。气与水谷精微化生血液,以营养生命,因气藉水谷精微而养,故练气调息,使精气相合,神藉精气而生。习气练功,使神气相依,气壮则神足,生机自然强健。习之日久,有生津液,少饥饿,耐严寒,祛暑邪,消除倦怠,焕发精神,智达心圣之益。

    练神化虚功夫日:“上成乳哺”。练神还虚,乃强化元神,化生阳神,升华性命的功夫,中华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神者,正气也’’。两精相搏谓之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乃精气所生,精气足壮,神自焕发。故,神气充沛,身体自然强壮。   

    血液循脉道运行,受心气,心力所使,故血脉输注通达,阳神则必昌明,性命则必旺盛。故,练神还虚,乃养性益体之功,有协调阳神之效。

   道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旨在善养精气神,成为益寿之基,而练精之要在于身,练气之要在于心,练神之要在于意,身心相交,精气相合,则可生神。神生性,气生命,性命双修,成为延年之本。

   道家内养功法,旨在习气修其道,清静人之身心,感应人之经络传导;练功修其道,以求气血协调。习气练功,使精气长存,身心灵明,日久,可益寿延年。故,习练内养功法,必须修清静,而养身心,方可产生协调气血,合顺阴阳的功用。

   道家修练内功,意在运精化气,运气化神,运精思固守,习气摄精神,精、气、神合一,方利于延年。

   道书《丹经》云:  “阳中之阴,其名日精;阴中之阳,其名日气;两者相须而物生焉”。故,道家习练内养功法,以养精气为首。因“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养生须生养其精,精足气方壮,气壮神方旺,神旺身方健。可见,精气为生神之本,精充气盛实乃习气练功之基础。故,习练气功,实乃保精养气,养气生神之道。

    习气练功,尚需注重于春季而养脾气,夏季而养肺气,秋季而养肝气,冬季而养心气,四季而养脾气,五脏之气得养,方益于养生。性命双修之道,乃内养功深奥之妙处。    道家养生学说认为:“命系乎气,气聚于身……积精累气以成真。”习练气功,强化元气,元气则充沛、畅达。“气为血之帅”,元气贯通经脉,营血则濡注充盈,脏腑则得以滋养,筋骨则得以营养,肌肤得以润泽,肌体则会强健而有力。养生之道,当营养元气,以气育神,以神合气,使精气神融合一体,则必神怡而益寿。

    一、六节功

    功法:盘膝正坐位,双手掌心重叠(男左手掌心在上,右手掌心在下;女右手掌心在上,左手掌心在下),置于神阙穴位。安静,闭目,舌舔上颚。徐徐以鼻吸气,缓缓以口呼气。呼吸自然,协调。

    “元神须存无,元气当守有,绵绵密密,渐人意境”。呼吸随意念发运于掌心,足心,贯通于肩、肘、腕、髋、膝、踝部位。功法之要,在于:气息调和,输布官窍;神气合一,气贯肢节。

    练法:适于清晨、中午、夜晚(任择一时)习练。每次习练十五分钟~三十分钟为宜。男性习练二十四日,可受益,女性习练廿一日,可受益。

    按:本功法,使元气贯通输布四肢百骸,以壮身形。“形为神之宅”,元神气贯经脉躯体,则可濡养肢节,习练日久,则必强精益神,肌体强健而安适。

    二、二脉功

    功法:盘膝正坐位,双手掌心按放膝盖(髌骨)部位。安静,闭目,舌舔上颚。徐徐以鼻吸气,七十二吸(连续三吸为一吸)共二百一十六吸,缓缓以口呼气七十二呼(连续二呼为一呼)共一百四十四呼。吸气宜浅短三吸为一吸;宜深长二呼为一呼。总共三百六十气息,呼与吸须相配得当,缓急相宜。意念存想,元神领元气,由督脉长强穴上升至督脉百会穴,由百会穴经印堂穴、素髎穴,由任脉廉泉穴下降至会阴穴,功法之妙,在于:呼吸引导而和谐,气意相合而融一。

    练法:适于清晨夜晚(任择一时)习练。每次练此功法,以七十二呼吸为宜。初练此功者,男性习练四十日,可受益,女性习练三十五日,可受益。

   按:本功法,理气和血,贯通脉络,清脑怡神,强壮精力,协调气息,通经活络。习之以恒,则可强脉髓,益筋骨,健身益体。


    三、关田功

    功法:盘膝正坐位,双手环抱,拇指尖触于内劳宫穴,置于关元穴位。安静,闭目,舌舔上颚,徐徐以鼻吸气,缓缓以口呼气。意守尾闾关(位于长强穴部位),徐徐吸气,以提升阳气;意念引导吸气,上达夹脊关(位于脊中穴部位)。缓缓呼气,以贯通肾脉之窍,继之,徐徐吸气,意念上升,达于玉枕关(位于风府穴上部)。缓缓吸气,以焕发髓脑精神。习练本功法,旨在通三关,而协调脉络。

    意守上丹田泥丸(位于印堂穴部位)徐徐吸气,以补养元神,意念引降吸气,到中丹田土釜(位于膻中穴部位)缓缓吸气,以调和元气,继之,徐徐吸气,意念引导吸气,降至下丹田华池(位于气海穴部位),缓缓吸气,以滋润元精。本功法,意在气在濡三田,通贯任脉气血。功法之妙,在于:吸气达于存意之穴,呼气止于存意之穴,呼吸和顺而匀畅。

    练法:适于清晨、夜晚(任择一时)习练。每次习练以气运三关、三田各一功为宜。初练此功者,男性习练五十六日,女性习练四十九日受益。

按:三关、三田功法,有疏通任督二脉,调和气血周流之益,有固精壮力,补气养神之利,习练日久,可精满气足,神旺智盛。

    四、九窍功

    功法:正身站立位,双手掌背重叠(男左手掌心按于关元穴,右手掌心按于左手背,女右手掌心按于关元穴,左手掌心按于右手背)。清心,闭目,舌舔上颚,意守舌根两边左丹井穴,右石泉穴,徐徐以鼻吸气,引气于左右目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左右耳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左右鼻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口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前阴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后阴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舌根两边左丹井穴,右石泉穴,缓缓以口呼气。功法之妙,在于:气,生发丹田关元;气,生发于舌下灵液;气,贯通于人身九窍。《太上黄庭内景经》云:“七孔已通不知老。”乃是。

    练法:适于清晨习练,每练此功法,以一至三遍为宜。初练此功者,男性习练十六日可受益,女性习练十四日可受益。

按:本功法,有下降心火,上涌肾水之功。有固精生津,通达官窍之效。习之不懈,则可强化官窍生机,通利气血周流。

    五、闭外固内功

    功法:正身站立位,双手掌背重叠(男左手掌心按于命门穴,右手掌心按于左手背,女右手掌心按于命门穴,左手掌按于右手背)。清心,闭目。意守气穴(命门穴),徐徐以鼻吸气上提,同时,舌舔上颚,紧撮谷道(肛门),闭住三关(耳、目、口),继之,凝神气穴,缓缓以口呼气,功法之妙,在于提、舔、撮、闭之时,凝神气穴,使官窍合于气,气精合于神。日常习练此功,必生效益。

    练法:适于夜晚习练。每练此功法,以十分钟至二十分钟为宜,男性习练十六日可受益。女性习练十四日可受益。

    本功法,习练日久,有元精而不泄,元气而不漏,元神而不散之功效。

按:道家之见,耳乃精窍,口乃气窍,目乃神窍。修命,当“闭耳不听,则坎水内澄;闭目不视,则离火内营;闭口不言,则兑金不鸣”。此为外闭而内养,闭外而内固之道。故,以此而练精,乃练元精;以此而练气,乃练元气;以此而练神,乃练元神。养生之道,此乃首要。

    六、日月功

    功法:正身站立位,清心,闭目,男左手掌心按于下玄窍(气海、关元穴部位),右手掌心按于气穴(命门穴);女右手掌心按于下玄窍,左手掌心按于气穴。清晨,面向东方,连续以鼻徐徐吸气(深吸),缓缓以口呼气(浅呼),意想一轮红日,由海底(会阴穴部位)上升至尾闾(长强穴部位)、夹脊(脊中穴部位)、玉枕(风府上部位)、上昆仑(百会穴部位),经泥丸(印堂穴部位),达唇内齿部(龈交穴部位)。反复习气。至二百一十六吸(三吸为一吸)。

    练法:适于清晨习练,每练此功法,以一遍为宜。初练此功者,男性习练三十二日可受益,女性习练二十八日可受益。

夜晚,面向西方,连续以鼻徐徐吸气(浅吸),缓缓以口呼气(深呼),意想一轮皓月,由乾鼎泥丸(印堂穴部位)下降至重楼(咽喉部位)绛宫黄庭(膻中穴部位)、达坤炉(下丹田气海穴部位)。反复习气至一百四十四呼(二呼为一呼)。

    七、三焦功

    功法:取仰卧位,双腿平伸,双手掌心向上,闭目。意守膻中穴,徐徐吸气,气满,缓缓呼气;意守中脘穴,徐徐吸气,气满,缓缓呼气。意守阴交穴,徐徐吸气,气满,缓缓呼气。

    练法:适于夜晚就寝前习练,每次习练十~二十分钟为宜,初练者男性乃习练二十四日,可受益,女性习练二十一日,可受益。

    按:三焦式内养功法,乃崂山气功术内养功之一。中华医学基础理论认为:三焦,乃传输水谷出纳之通道,为疏导元气流注之枢纽。上焦位于膈上,聚经脉之气于膻中穴。中焦位于脐上,聚经脉之气于中脘穴。下焦位于脐下,聚经脉之气于阴交穴。

呼吸吐纳三焦之脉气,练内养之功法,乃聚精气于气之会穴膻中,运化六腑之会穴中脘;出纳三焦之募和任脉、少阴、冲脉之会穴阴交,以此,固本强标而养生机,以利增寿。

    八、乾坤功

    功法:盘膝平坐,挺胸收腹,双手握抱,拇指尖点内劳宫穴,手置于关元穴部位,闭目,舌舔上颚,徐徐吸气,意守头顶三阳(百会穴部位),缓缓呼气,意守足底心中(涌泉穴部位),任其自然,以神合气,以气育神,神气混一,相抱不离,元气则生,元神则旺。

    练法:适于清晨、夜晚习练,初练者男性习练二十四日可受益,女生习练二十一日可受益。

    按:道家立论,乾为天,坤为地;乾乃阳,坤乃阴;气为阳,血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通天地之气,化阴阳之精,贯通合一,则生化元神。习气以养神内,练气以固形外,神形合一,内外相合,人必受益而益生。

    道家养生之说,注重于“内养心性”“外练形体”。即习练内养功法,重于养性,重于养形。养性练功,则可练神,养命练功,则可练形。所谓“性命双修”则为道家养生之要旨。而,养性之内功,必表于形体;养形之外功,必发于心性,二者相依相存,兼养兼修,方可达到神形交融,性命相合之境界。故,养生之道在于养性,养形之功在于养精;益寿之术,在于养气;延年之法,在于养神。因而,养生须重精、气、神三宝,练功当注重养精、固精;养气、调气、补气;养神、保神、补神。

    道书云:“以神归气穴,丹道自然成”乃是。因而,内养功法之调息先宜随息,随息之要,在于息息归根,次宜心息相依,心息相依,神必归气,气必随神。

    习练气功,至神气相交之境,必益寿延年。

外动功法

    道家养生之道,旨在强身、祛病、益寿、延年。养静,乃道家养生之道的核心;养动,乃道家养生之道的方术。《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养生之道,贵在养气。故,善养其形,须善养其气。人之生命,“精为生之根,气乃命之蒂”。养气,在于养乎内;练气,在于发乎外。养气,为不使气亏;练气,为不使气弱;养气,为使气顺;练气,为使气和。故,习气,练功,乃讲求气之通畅与充盈,气通畅,血则通达;气充盈,精则旺盛,故而,精气足,身必健,心必适。因,  “形为神之宅”,“心为神之主”。心安则神怡,形强则神泰,年寿则必得其益也。

   养动,乃身有所动,力有所行。身动,则可理气和血,通经活络;力行,则协调脏腑,舒展筋骨。所以,四体常勤常劳,官窍善使善用,强健体魄之利,益寿延年之益,则寓于其中矣。

    崂山道长玄中子言:“养生之法,须静动相依。”

    动,求之有方,动之适宜,方益于养生。

   静者养内,益于气血、脏腑、经络之生理效能;动者养形,益于肌肤、筋骨、形体之生理机能。故,养静与养动,乃相生相成。只有内外兼修,静动合一,习气练功之益处,方会臻于领悟。


   六字诀功法利于协调脏腑  

   道家养动功法,习之有常的“呬、吹、嘘、呵、呼、嘻”的六字诀,乃南朝时期道士、医、药学家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中,所倡导之静

    动皆宜之功法。咽气,为宜通肺气;吹气,为协和肾气;嘘气,为疏导肝气;呵气,为养益心气;呼气,为调节脾气;吸气,为舒达三焦。六字诀功法,可静佳或静立习练,亦可配合躯体动作习练,其益在于通畅呼吸,其利在于协调脏腑。

    中华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饮食之精微,经气之化生,随血液循环而周流全身,产生气为血之帅的作用血液输注周身,维持了旺盛的生命活动,产生了血为气之母的功用,气血之相生相成,相依相存,构成了人体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功外动功法,基于调和呼吸,练养精气;气功外动功法,长于促进气血通畅,以营养生机,善于强健形体百骸,而养益性命。

   五脏六腑互相制约

   人的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和肌肤、筋骨,构成了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运动等系统,且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因而,习练外动功法,旨在协调呼吸、和顺血脉、促进消化、疏调排泄,益于安神宁志、利于结实体魄。故,外动功法,为练身之功、养形之术,习之得法,有强身益寿之功用。

    道家养生之道,旨在强身、祛病、益寿、延年。《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善食其形,须善养其气,养生之道,贵在养气。人之生命,“精为生之根,气乃命之蒂”,善养形则须善养气。故,养气养乎内,练气则发乎外,练气为不使气亏,练气为不使气弱,练气为不使气竭。气功外动功法,即习气讲求气之和畅与充盈,气和畅,血则通达,气充盈,精则旺盛。精气足,身必健,心必适。因“形为神之宅”,“心为神之主”,心安则神怡,形强则神泰,寿亦必得其益。

    气功外动功法,练养精气,乃基于调和呼吸,“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饮食之精微,经气之化生,随血液循环而周流全身,产生气为血之帅的作用;血液输注周身,维持了旺盛的生命活动,产生了血为气之母的功用。气血之相生相成,相依相存,构成了人体活动的物质基础。外动功法,长于促进气血通畅,以营养生命,善于强健形体百骸,而养益性命。

    人的五脏六腑,脉髓筋骨,是相依相存,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心、肝、脾、肺、肾、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和肌肤、筋骨,构成了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和运动系统等。而各系统又相互联结,互相作用地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习练外动功法,旨在协调呼吸,和顺血脉,促进消化,疏调排泄,益于安神宁志,利于结实体魄。故,外动功法,为练身之功,养形之术,习之得法,可延年益寿。

    一、劳宫功

    第一式: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闭目,意守内劳宫穴,双手掌心向上,五指分开微屈,徐徐吸气,手臂缓慢抬到平头鬓部,翻掌;手心向下,缓缓呼气,沉肩直臂,自然收功,连续一一三次。

    第二式:站立位,双脚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闭目,意守内劳宫穴,双手掌心向后,五指分开微屈,徐徐吸气,手臂缓慢抬到肩部,仰掌;手心向上,缓缓呼气,用力举至臂直,仰面,睁眼,手掌心向下,沉肩直臂,自然收功,连续一一三次。

    第三式:站立位,双脚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闭目,意守内劳宫穴,双手掌心向下,五指分开,微屈。徐徐吸气,手臂缓慢抬至平胸乳部,双手掌、臂外展,双手心转向外侧,缓缓呼气,缓慢下蹲,用力向两侧推到臂平直,手掌心向下,缓慢站起。自然收功,连续一一三次。   

    第四式:站立位,双脚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闭目,意守内劳宫穴,掌心向股外侧。徐徐吸气,屈指用力握拳,缓缓呼气,缓慢伸直五指,自然收功,连续五~七次。

按:劳宫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火)穴,意守劳宫,呼吸气息,随意念而吐纳,可调节心包络之经脉,以疏通肺、心气血,输布精微,强化心神。

    二、十宣功

    功法: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徐徐吸气,掌心向上,握拳置章门穴部,成半蹲位,缓慢呼气,缓慢,用力向前方出左臂,同时,缓慢用力伸五指,左手由正前方,用力握拳,徐徐吸气,缓慢用力收拳到章门穴部。左右手交替,连续做一~三次,慢慢站起,自然收功。

    按:十宣穴,为肺、大肠、心包、三焦、心、小肠诸经井穴之端,意守十宣穴,呼吸气息,随意念而吐纳、伸掌、握拳,可促进气血周流,强化经络传导,增强十宣穴之功用,十宣穴有活血、化瘀、消滞、解痉的作用,对调节脏腑气机具有良好效能。

  三、九通功

    第一式: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徐徐吸气,双手臂伸直,外展四十五度,五指微分开,屏息,意守大杼、膈俞穴。双手掌交替弹击大杼、膈俞穴。一左一右为一次,连续做一~三次,缓缓呼气,自然收功。

  按:大杼穴,为骨之会穴,督脉之别络,手足太阳、少阳之会。意守大杼,呼吸气息,随意念而吐纳,配以膈俞穴,可调节阳脉之脉络,以贯通诸阳,能强健筋骨,气化津液,以强肾络。

   第二式: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稍宽于肩,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徐徐吸气,双手臂外展握拳,屏息,拳腕拍击环跳、风市穴。缓缓呼气,直腰挺胸,自然收功。一呼一吸为一次,连续做一~三次。

    按:环跳穴,为足少阳,太阳之会,配以风市穴,可通经以化湿痹,能活络以解拘挛。   第三式:站立位,双脚左右分开稍宽于肩,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徐徐吸气。双手臂外展握拳,屏息,急下蹲,拳心拍击阳陵泉、血海、绝骨穴。缓缓呼气,直腰挺胸,自然收功。一吸一呼为一次,连续做一~三次。

   按:阳陵泉穴为筋之会穴,足少阳胆经之合(土)穴。血海穴乃脾经裹血之络输,绝骨穴为髓之会穴,呼吸气息,随意念而吐纳,可调节筋髓,以益躯体,能强健腰膝,以利肢节。

   第四式:站立位,双脚左右分开稍宽于肩,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徐徐吸气,双臂外展四十五度,掌心向前,屏息,双手掌同时前后拍击丹田、命门穴。连续五~七次。

按:丹田穴,道家视为藏先天真一精气之处。医家认为,乃任脉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等四穴之经气聚处。命门穴,为督脉脉气之原,阳气之根,精气之海,意守命门、丹田穴,呼吸气息,随意含而吐纳,可调节任、督二脉,以壮元精,益气力,协调阴阳,养生益寿。

   四、形神功   

   第一式: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意守气海穴,双目聚神正视,双手掌心向前,徐徐以鼻吸气,握拳、屈肘,拳臂抬至膻中穴部位,双拳内收,拳心向下,双腿平蹲,拳臂用力向前平伸,急速以口呼气。连续做一~三次。

   第二式:双腿平蹲位,收腹挺胸,意守气海穴,双目聚神前视,徐徐以鼻吸气,双拳臂平伸,交叉上举,双拳臂迅速用力抡下成四十五度,急速以口呼气,收腹挺胸站立,松拳,自然收功。连续做一~三次。

   第三式: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意守气海穴,双目聚神前视,双手掌心向前,徐徐以鼻吸气,握拳、屈肘,拳臂平抬至膻中穴部位,拳心转向下方,迅速用力伸臂,双腿平蹲,急速以口呼气,手掌向左右力推。收腹挺胸站立,自然收功。连续做一~三次。

   第四式:双腿平蹲位,收腹挺胸,意守气海穴,双目聚神前视,双手掌臂屈收,迅速用力平伸,用力推向正前方,急速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双手掌臂,迅速用力向左后右方连续跳蹲出拳。急速以口呼气,起身收腹挺胸站立,自然收功。连续做一~三次。

按:道家养生贵在养神,“神为气之母,气为神之子”养神即可养气,练气即可练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精生,精气神相合,形骸必健。形神功法,练精、练气、练神习之日久,可促进气血之周流,强化脉髓筋骨。

    五、金钟功

    第一式: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意守膻中穴,双手掌心重叠按于百会穴(右手掌心在下,左手掌心在上),以鼻徐徐吸气,双手重叠下降环抱于胸前膻中穴部位,双掌向左右平分,掌心向上,五指并拢,拇指屈于食指根处,下蹲,以口缓缓呼气,双臂掌向正前方用力伸出。连续做一一三次。

    第二式:下蹲位,意守膻中穴,双手掌平伸,双目向正前方凝视,以鼻徐徐吸气,握拳,屈肘,双臂伸直下垂于股外侧,以口呼气。

    第三式:接第二式下蹲位,双目正视前方,意守气海穴,徐徐以鼻吸气,屈肘,双臂拳上提至丹田部位,双手掌心重叠按于气海穴,屏息,顺时针旋转揉动三环,手掌心向内重按,以口缓缓呼气。连续做一~三次。

    第四式:下蹲位,双目正视前方,意守京门穴,以鼻徐徐吸气,双手掌向左右分推至京门穴,屏息,顺时针旋转揉动三环,以口缓缓呼气,直腰挺胸,站立,自然收功。连续做一~三次。

按:百会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膻中穴,为足太阳、少阳、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海穴,为生发元气之海;京门穴为肾之募穴。意守百会,贯通诸阳之海,疏调手足三阳之脉,上融膻中气会之气机,下合气海生发之元气,通达封藏精髓之肾募,习练日久,有聚元气以生神,聚元精而生力之功效。

    六、排山功

    第一式: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聚神于正前方,双手臂平伸,仰掌,以鼻徐徐吸气,屈肘,双手掌心向面部,双手掌心转向外侧,五指尖向胸部,翻掌,掌心向下,以口缓缓呼气,掌臂向前方用力伸出。

    第二式:接第一式,翻掌,掌心向上,以鼻徐徐吸气,双臂平行,划向左方,侧身,翻掌,屈肘,掌心向外,以口缓缓呼气,双手掌用力推向前方,以鼻徐徐吸气,双掌臂平行,划向右方,侧身,翻掌,屈肘,掌心向外,以口缓缓呼气,双手掌用力推向前方。

    第三式:接第二式,以鼻徐徐吸气,双手掌臂平行,划向正前方,双手掌心相对合拢,屈肘,以口缓缓呼气,合掌用力向正前方伸出。

    第四式:接第三式,以鼻徐徐吸气,右臂屈肘,掌心向斜上方高抬至肩部,左臂向斜下方伸直,掌心向下,右腿屈膝外展,高抬至平腹部,以口缓缓呼气。以鼻徐徐吸气,右臂向斜下方伸直,掌心向下,左臂屈肘,掌心向斜上方抬至眉部。左腿屈膝外展,高抬到平腹部。以口缓缓呼气。

    第五式:接第四式,左臂掌,左腿膝向斜下方伸直,以鼻徐徐吸气,双臂交叉,向头上部抡举,双腿屈膝下蹲,以口缓缓呼气,双臂交叉分开,向斜下方伸直,屈膝挺直,站立,自然收功。

    按:道家气功讲求养内强外,注重练精则虎啸而运力,练气则龙吟而行掌功。练精、练气、练神,乃以练气为根,练形、练力、练功,乃以练力为本,排山功法习之日久,则可强化元精、元气、元神,亦可增强腰、腿、臂掌功力。

习练外动功法(因人选功),以协调气息,和顺血脉,利于消化,疏调排泄,安神宁志,舒展肢体,以加速疲劳消除,促进新陈代谢,强化生理机能,从而,有利地蓄备竞技实力。

“修性”功法

    修性之道在于养性,养性之道在于节制性欲,克制性燥,而使性平、性和、性顺。

    一、修性

    寅时,盘膝正坐位,闭目,舌舔上颚,双手环抱,拇指尖点于内劳宫穴。

    意守命门穴,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吸气,沿督脉上升至百会穴,闭气,以口缓缓呼气,意领呼气,沿督脉下降至素髎穴。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七至八次(男八、女七)。

    意守廉泉穴,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呼气,沿任脉下降至巨阙穴,闭气,以口缓缓呼气,意领呼气,沿任脉下降至曲骨穴。一吸一呼为一次,复七至八次(男八、女七)。

    意守神阙穴,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吸气,沿任脉上升至华盖穴,缓缓呼气。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七至八次(男八、女七)。

    意守脑户穴,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吸气,沿督脉下降至阳关穴,以口缓缓呼气,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七至八次(男八、女七)。

    功用:

    升督脉阳气,降任脉阴气。以和顺阴阳。升任脉阴气,降督脉阳气,以协调阴阳。养

营里而益阴血,固卫表而益阳气,顺乎阴阳以养性,乃修性之法。

    二、养性

    亥时,仰卧位,闭目,舌舔上颚,双手掌心向上,五指微分,置于股外侧。

    意守足少阴肾经涌泉穴,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吸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七至八次(男八、女七),闭气,意守脊中穴,以口缓缓呼气,意领呼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七至八次(男八、女七),意守大椎穴,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吸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七至八次(男八、女七),闭气,意守阳池穴,以口缓缓呼气,意领呼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七至八次(男八、女七)。

    意守手厥阴心包经大陵穴,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吸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七至八次(男八、女七),闭气,意守膻中穴,以口缓缓呼气,意领呼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七至八次(男八、女七);意守建里穴,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吸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七至八次(男八、女七),闭气,意守足三里穴,以口缓缓呼气,意领呼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七至八次(男八、女七);意守太冲穴,以鼻徐徐吸气,意领吸气,顺时针方向旋转七至八次(男八、女七),以口缓缓呼气。意领呼气,逆时针方向旋转七至八次(男八、女七)。

    功用:

    聚阴脉血气,以养精,汇阳脉气血,以育神,贯通气血,协调阴阳,乃养生之法。

    三、益性   

    巳时,面向南方,站立位,闭目,舌舔上颚,心神求寂静,身形求湉安,以鼻徐徐吸气,用力收魄门(肛门),双手掌心重叠按抚于丹田(男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右手在下,左手在上),闭气,意领闭气,下咽于丹田,以口缓缓呼气,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七至八次(男八、女七)。

    双手掌心紧紧按抚于双耳窍,以鼻徐徐吸气,用力收魄门,提精囊(睾丸),闭气,意领闭气,下注于命门穴部位,双膝屈曲下蹲(骑马式),以口缓缓呼气,双手掌徐缓离开耳窍。挺胸收腹站立,收功。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三至五次。

    功用:提元阳之气,以固卫表;聚元阴之气,以滋营里;固元精,以强肾阴;聚元气以益肾阳,精气相和而益性。


“修命"功法


    修命之要,在于养生,养生之要,在于固本强标,固精益气,而使命安、命定、命强。

   一、修命

   子时,盘膝正坐位,闭目,舌舔上颚,双手掌相叠仰上,双手拇指端相对,小鱼际边缘置于曲骨穴部分,挺胸收腹,意守长强穴,徐徐吸气,意领吸气,沿督脉上提于大椎穴部位,以口缓缓呼气,意领吸气,沿督脉下降至长强穴部位,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七至八次(男八、女七)。

    午时,盘膝正坐位,闭目,舌舔上颚,双手掌心按抚于“鹤顶”穴(髌骨边缘处),提精囊,意领吸气沿任脉上提至印堂穴,睁目平视远方,以口缓缓平直吐气。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七至八次(男八、女七)。

    功用:

    强精敛气以养性,和性养神以健身,协调阴阳,以使“阳平阴秘”。

   二、养命

   站立位,闭目,舌舔上颚,双肘臂屈曲,置于巨阙穴部位,一手掌心向上,一手掌心向下,中指端相对,以鼻徐徐吸气,双手指掌相合,推向肘横纹尽头处(中指腹直推中冲、内劳宫、大陵、内关、郄门诸穴),以口缓缓平直吐气,睁目平视远方,双手指掌,自肘横纹尽头处(中指腹直推郄门、内关、大陵、内劳宫、中冲诸穴),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七至八次(男八、女七)。

    盘膝正坐位,闭目,舌舔上颚,一手按抚命门,一手按抚丹田(男左手按抚丹田,右手按抚命门;女右手按抚丹田,左手按抚命门);以鼻徐徐吸气,按抚丹田之手用力内按,按抚命门之手轻轻外抚;以按命门之手,用力内按,按抚丹田之手轻轻外抚。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七至八次(男八、女七)。

    仰卧位,闭目,舌舔上颚,双腿、足紧紧相并,双手掌心、胳臂紧紧贴于股外侧,意守会阴穴,以鼻徐徐吸气,用力收魄户,提精囊,意领吸气,沿督脉上提至百会穴,闭气,睁目,直视隐白、大敦穴,以口缓缓平直吐气,双腿、魄门、精囊放松、舒展。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七至八次(男八、女七)。

    功用:

    固秘精气,焕发神气,协调阴阳,保育生机。   

    三、益命

    子时与午时,分别盘膝而坐,闭目,舌舔上颚,左手掌心托精囊,右手掌心按抚神阙穴,以鼻徐徐吸气,左手掌心托精囊,右手掌心力按神阙,以口缓缓吸气,左、右手掌心放松。一吸一呼为一次,反复七至八次(男子功法)。

    以鼻徐徐吸气,以口缓缓呼气,左手掌心上托精囊,右手掌心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丹田部位,生热为度。

    以鼻徐徐吸气,以口缓缓呼气,双手掌心相对搓热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京门穴,生热为度。

    左手掌心托精囊,右手掌心按抚百会穴,以鼻徐徐吸气,左、右手掌心力托、力抚精囊、百会,以口缓缓呼气,左、右手掌心放松。

    功用:养精而生化精气,固精而强化精力,养肾阴壮肾阳而益血,精血充盈,气力则充沛,精神则旺盛,性命之益显而可见之。


老年养生益寿八功


    一、明聪功

    按:年老,视不明,听不聪,乃人体生理机能衰退的自然规律。施以经络按摩,加强经络传导,以利官窍,习练经络气功,促进气血输布,以养耳目,此乃益寿之法。

    功法:

    (1)站立位,双足同肩宽,挺胸收腹,双臂自然垂直,双目向前平视。凝视片刻,双目向左、右斜视,上、下直视。反复做三~五次。

    (2)双手中指指腹,按摩睛明穴、童子髂穴、阳白穴、四白穴。呼吸深而缓为宜。

    (3)闭目,双手食指屈曲,食指内侧,自睛明穴按摩至瞳子髎穴。

    (4)双手心相对,摩擦生热,以内劳宫穴部位,按抚揉动双目。

    (5)闭目,双眼目珠,向左、右、上、下内视,反复做三~五次。

    (6)双手中指指腹上,下按摩耳门、听会穴。反复做一~三次。

    (7)双手拇指指腹上、下按摩翳风、瘈脉、颅息穴。反复做一一三次。

    (8)双手拇指指腹,与食指屈曲之外侧,揉摩耳垂,上提耳轮尖。反复做一一三次。

    (9)双手掌心相对摩擦生热,以内劳宫穴部位,抚按于双耳耳腔,反复做一一三次。

    (10)闭目,意守丹田穴,以鼻徐徐吸气,意念引气上升至耳腔,以口缓缓呼气,意念引气下达丹田穴,反复做一~三次。

   注:呼吸深而缓为宜。

    功用:通经脉气血,以养耳目,调节经络穴位,以开官窍。

   二、二通功

  按 :年老,胃肠活动功能减弱,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易腹胀而不适,便秘而不通。按摩经络穴位,加强气机贯通,促进脏腑活动,以调节经络传导,而增强脏腑机能,运化失调之症,则可得缓解。

   功法:

    1.站立位,挺胸收腹,双足分开肩宽,双目正视前方,双臂自然下垂。以鼻徐徐吸气,以口缓缓呼气,反复六~八次。

    2.双手拇指指腹内侧,自巨阙穴缓缓下推至神阙穴之边缘部位。反复三一五次。

    3.双手拇指指腹内侧,自巨阙穴缓缓推至章门穴,反复三~五次。拇指腹与食指外侧捏动章门穴部位六一八次。

    4.双手掌心相对搓热,手掌、背重叠,按揉气海穴、关元穴部位。反复一~二次。

    5.双手食、中、无名、小指尖相对,双手指腹,自命门穴至长强穴,上、下交替推拿。做一~二分钟。

   注:呼吸深而缓为宜。

   功法:

   按摩任脉经穴,疏通上、中、下脘,建里穴,促进胃脘部位之气血流注,以助消化。

按摩脏之会穴章门,协调脏腑功能,以消腹胀,按摩督脉七节穴,泻督阳之热结。以利排泄。

    三、壮叟功

    按:年老,肝、肾气衰,筋骨则不利,脉络则失养,脾胃减弱,精力则不足,表之于外,则出现步履迟缓之龙钟形态。补肺以益气,养心以和血,滋补肝筋,肾精,以强健筋骨,调节脾气,以助运化,乃强健步履,延缓衰老之有益方法。

    功法:

    1.站立位,双足分开同肩宽,挺胸收腹,双臂自然下垂,目向前方面正视,以鼻徐徐吸气,以口缓缓呼气,反复二~三次。

    2.站立位,双足分开同肩宽,目向前方正视,双手中指指腹按大抒揉动,做一~二分钟。

    3.半蹲位,腰微弯,目向前方正视,双手中指腹按阳陵泉穴揉动。做一~二分钟。

    4.蹲位,目向前方正视,双手中指指腹按绝骨穴揉动。做一~二分钟。

    5.站立位,挺胸收腹,目向前方正视,双手掌心按抚京门穴,双腿交替成四十五度角,向前踢出,伸直足尖向上翅直,足跟用力前蹬。一左一右为一次,反复三~五分钟。

    6.站立位,挺胸收腹,目向前方正视,双腿交替抬起成四十五度角,一手中指腹揉足三里穴,一手中指腹按揉承山穴,足背做上翅下压动作,足踝做旋转动作。一左一右为一次,反复做一~三次。

    7.站立位,双足分开同肩宽,双手拇指腹按居髂穴,身体微向前倾,缓缓下蹲成四十五度角,双手中指腹按风市穴,缓缓起立,一蹲一起为一次。反复做一~三次。

    8.站立位,双足分开同肩宽,挺胸收腹,目向前方正视,双手掌相对,搓热,手掌内劳宫穴部位,按摩环跳穴。做一~二分钟。

    9.全身放松,意守关元穴,以鼻深深吸气,上提至膻中穴部位,以口缓缓呼气,意念引气下行,于双腿至足踝部位。一吸一呼为一次。做一~三次。

    功用:按摩骨之会穴大抒、筋之会穴阳陵泉,髓之会穴绝骨,可强化筋骨髓之气机,以坚实肢力,按摩足少阳胆经之居髎穴、风市穴、环跳穴、可通达足少阳之阳脉气血,以化风寒,湿邪,以解筋肉之紧缩拘挛。

   习之日久,可生强健步履之效。

    注:不便站立者可坐位施术。


   四、固形功

   按:年老,精气日弱,神气日衰,形体日萎,此乃生、老变化之自然规律。而养生有道,善于习气,则可协调脏腑,通经活络,理气和血而养内,长于练功,则可活动筋骨,坚实肌肤,强化脉髓而养形,习练日久,则有强健身体而养生,强化生命而延寿之效益。

    功法:

    1.站立位,双足分开同肩宽,挺胸收腹,目正视前方。以鼻徐徐吸气,双手掌心向股外侧,上提至大包穴部位,以手掌内劳宫穴部位,按摩大包穴;以口缓缓呼气,双手掌心下推至章门穴部位,斜下推至关元穴部位,双手掌重叠,下按关元穴部位。   

   2.站立位,双足分开同肩宽,挺胸收腹,目正视前方,以鼻徐徐吸气,右腿向左腿侧交叉,同时提肛,身体转向左侧,左腿迈向前一步,身体后仰,双手臂屈曲,双手掌抬至肩部,以口缓缓呼气,手臂随身向前方用力伸直推出。双手臂平直随身体转向正前方,手臂下垂(向左侧功法同上)。

   3.站立位,双足分开同肩宽,挺胸收腹,目正视前方,以鼻徐徐吸气,双手掌心向前,用力握拳,屈肘上提至面部颧骨位,双拳对翻,拳眼相对,下蹲,以口缓缓呼气,平伸拳臂用力向前方出拳,以鼻徐徐吸气,屈肘,双拳臂收至腋前部位,以口缓缓呼气,双拳臂用力向左右平伸出拳。以鼻徐徐吸气,双拳臂由下交叉环绕至头部位,以口缓缓呼气,双拳臂向左右两侧抡下,身体站立。

   4.站立位,双足分开同肩宽,挺胸收腹,目正视前方,以鼻徐徐吸气,右手掌心按于关元穴部位,左手无名、小指尖置于内劳宫穴部位,拇指尖置于无名指、小指甲上,食指、中指伸直,屈肘,手掌指上提至胸肋部位,向左上方,用力伸指,双目凝视手指,以口缓缓呼气。

   以鼻徐徐吸气,左手掌指收至关元穴部位,伸掌,以掌心内劳宫穴部位按于关元穴部位,右手掌指,同上左手掌指握法,向右上方,用力伸出,以口缓缓呼气。

    以鼻徐徐吸气,右手掌指收至关元穴部位,以掌心内劳宫穴部位按于左手背。双手掌指,用力向正前方平伸,双目凝视左右手指,以口缓缓呼气。

   以鼻徐徐吸气,屈肘,双手掌指收至膻中穴部位,双手掌指向正上方,指、臂向上伸直仰头,双目凝视左右掌指,以口缓缓呼气,自然收功。

   5.站立位,双足分开同肩宽,目正视前方,左手掌心劳宫穴部按关元穴部位,右手掌心劳宫穴部按于命门穴部位,以鼻徐徐吸气,腰髋部位向左旋转摇动;以口缓缓呼气,腰髋部位向右旋转摇动。一左一右为一次,反复做七~八次。

   功用:固元精,乃补益人的精力;补元气,乃增强人体的机能;养元神,乃激发人体的活力。固形功法,兼而有之。故,习之日久,乃见其益。

   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躯干肌肤,四肢百骸乃相互资生,相依相存。人身的经络体系乃互相传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十四经脉,脉脉贯通,气血流注,运行不息,这种完整的生理活动,有节奏地维持着人的生命。

    人到老年,生理机能趋于衰退,生理节律出现失调,这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总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命活动。因而,有效地调节人体经络传导,使气血和顺,官窍通达,津液充足,内脏协调,这对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具有实际的效益。


    五、五修功

    1.老年人产生胸闷、气短、喘咳、多痰等病症,宜于在寅时(晨三~五时)习练气功。

    意守肺经募穴中府,以鼻徐徐吸气,意守肺俞穴,以口缓缓呼气,习练七一八分钟。

    2.老年人产生憋气、胸痛、心慌、失眠惊厥等病症,宜于在午时(中午十一一十三时)习练气功。

    意守心经募穴巨阙,以鼻徐徐吸气,意守心俞穴,以口缓缓呼气,习练七一八分钟。

    3.老年人产生胃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病症,宜于在已时(上午九~十一时)习练气功。

    意守脾经募穴期门,以鼻徐徐吸气,意守脾俞穴,以口缓呼气,习练七一八分钟。

    4.老年人产生目涩痛、肝区疼痛、肋间疼痛、恶心、胸痛等病症,宜于在丑时、(凌晨一~三时)习练气功。

    意守肝经募穴期门,以鼻徐徐吸气,意守肝俞穴,以口缓缓呼气,习练七一八分钟。

    5.老年人产生腰背酸痛、尿频、遗尿、下肢乏力,头晕等病症,宜于在酉时(下午五~七时)习练气功。

    意守肾经募穴京门,以鼻徐徐吸气,意守肾俞穴,以口缓缓呼气,习练七~八分钟。

    功用:五脏之经气,各有所立,五脏之功能,各有所用。募穴,乃五脏经气所聚集之脉道。通其经气,疏其传导,以活脉络,以强流注,必得滋濡脏腑之益,必生健身壮体之利。人身之经络气血,聚结于募穴,输转于俞穴。故,募、俞穴位,乃是气血周流枢纽。调节募、俞穴位,乃是疏调脏腑、贯通里表、强健肌肤的有益功法。

    六、五却功

    按:人的经脉、气血,贯通输布于周身,好似潮汐,有规律地流注于人体。经络的传导,始终保持着协调、平衡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经络失调,生理机能就会出现异常。

    疏通经络,调和脉络;输布气血,深达腠理;养于卫表,濡于营里。善于健身者,通达络却之脉乃为益方良法。

    1.老年人产生痰壅、气滞、咽肿、喉痛、哮喘等病症,宜于在寅时(晨三一五时),以手拇指腹,交替推揉肺经之络穴列缺,郄穴孔最。

    2.老年人产生心绞痛、夜卧不宁、焦躁不安、血压高等病症,宜于在午时(中午十一~十三时),以手中指腹点揉心经之络穴通里,郄穴阴,心包经之络穴内关,郄穴郄门。

    3.老年人产生消化不良,嗳气吞酸,胃痛肠鸣,五更泻等病症,宜于在已时(上午九~十一时),以手拇指腹,交替按揉脾经之络穴公孙,郄穴地机;胃经之络穴丰隆,郄穴梁丘。

    4.老年人产生头昏目眩、躁怒不安、厌食恶心等病症,宜于在丑时(凌晨一~三时),以手拇指腹,交替推肝经络穴蠡沟,郄穴中都,胆经络穴光明,郄穴外丘。

    5.老年人产生小便失禁、血尿、肾炎、发热等病症、宜于在酉时(十七~十九时)以手中指腹点、揉肾经络穴大钟,郄穴水泉;膀胱经络穴飞扬,郄穴金门。

   功用:人的经络传导于全身,血脉则可疏达,人的气血输布畅通,则可和顺脏腑。故,经络协调,则可安神宁志,舒展筋骨,强健肌肤,消除倦怠。经络失和,人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常。   

   人身之经脉气血,通达于络穴,深集于郄穴,故络、郄穴位,仍是气血疏导的转注。调节络、郄穴位,乃是通畅经脉,和缓气血的有效方法。

   七、百节功

   按:年老,筋骨脉髓趋于衰弱,四肢百骸日见失利。因而,行则不敏,动则不捷。气血不盛,精血输布则不利;经络不调,节骨活动则不强。故,求四肢百节之坚实,而益躯体,形态之健壮,而益精气神,此乃养生之功。

    功法:

    1.正坐位,双膝、足微向左右分开。双手五指交叉,双手掌心相对,置于关元穴部位,以鼻徐徐吸气,五指与掌心紧紧相叩,以口缓缓呼气,相叩五指伸直,用力脱出。反复七~八次。

   2.正坐位,双膝、足微向左右分开。双手五指交叉,双手掌交叉,双手掌心相对,置于膻中穴部位,以鼻徐徐吸气,双手腕向左旋转、环绕,以口缓缓呼气,双手腕向右旋转、环绕。   

   3.正坐位,双膝、足向左右分开。目正视前方,双手臂交叉相叠,置于中脘穴部位。双手食、中指腹按于天井穴、清冷渊穴,点、揉,做一~二分钟。

   4.正坐位,双膝、足微向左右分开。目正视前方,左手臂上抬屈曲成九十度角,右手掌心内劳宫穴部位托于天井、清冷渊穴部位,手臂做屈、旋转、环绕活动(右手臂与左手掌活动同上)。

   5.正坐位,双膝、足微向左右分开。目正视前方,双手、臂交叉,中指腹分别按于肩髑穴,以鼻徐徐吸气,顺时针方向按摩。做一~二分钟。

   6.正坐位,双膝、足并拢,双手掌根按于京门穴部位,腰部做前俯、后仰,向左、向右环绕活动,做一~二分钟。

   7.正坐位,双膝、足微向左右分开。目正视前方,双手掌根分别按于“鹤顶穴”部位,食、无名指腹,按于内、外椟鼻穴,以鼻徐徐吸气,顺时针方向按摩,以口缓缓呼气,逆时针方向按摩;双手中指腹,按于委中穴,以鼻徐徐吸气。顺时针方向按摩,以口缓缓呼气,逆时针方向按摩,双手掌心内劳宫穴按于“膝顶”部位,以鼻徐徐吸气,手掌心顺时针方向按摩,以口缓缓呼气,手掌心逆时针方向按摩。

   8.正坐位,左膝、足上抬,屈曲成九十度角,置于右膝部,左手无名指腹按于金门穴,中、食指腹按于京骨,束骨穴,拇指腹按于公孙穴,右手拇、中指腹按于太溪、昆仑穴,以鼻徐徐吸气,足踝顺时针方向,做环绕活动,以口缓缓呼气,足踝逆时针方向,做环绕活动一~二分钟。

   9.站立位,挺胸收腹,目视正前方,双臂自然下垂,以鼻徐徐吸气,双手、臂、肩逆时针方向做自然旋转、抖动活动;以口缓缓呼气,双手、臂、肩逆时针方向做自然旋转、抖动活动。做一~二分钟,以鼻徐徐呼气,双足掌向上挺立,以口缓缓呼气,双足掌向下踏平,做一~二分钟。

    功用:通经活络,以利肢节;理气和血,以健筋脉,经络传导通畅,四肢百骸则得以滑利;气血周流旺盛,肌肉筋骨则得以坚实。

   八、睡功秘法

   按:年老,气血趋于虚亏,“气为血之帅”,气虚,则不足以统摄血液旺行;“血为气之母,”血亏,则不足以养气机健运。因而,心火不旺,脾土则不盛,脾土不旺,肺金则不盛,肺金不旺,肾水则不盛,心肾不交,夜卧则不宁。因而,求安眠而养神,求安宁而养精,求平静而养气,使精气神得养,则延衰老而益寿矣。

    功法:

    1.向右侧卧位,右手掌心劳宫穴部,按于耳腔,左手掌心劳宫穴部,按于关元穴部位。右膝微曲,左膝屈曲于右腿上,以鼻徐徐吸气,以口缓缓呼气。

    2.仰卧位,双手掌心向上,双足向左、右自然分开,意守关元穴,自然调息。

    3.仰卧位,双手掌心搓热,男性,右手托阴囊,左手劳宫穴部位按抚神阙穴部位,自然调息。女性,左手中指腹点于曲骨穴,掌心按于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掌根按于神阙部位,右手劳宫穴部位置于命门穴部位,自然调息。

    4.仰卧位,右手掌心劳宫穴,按抚于百会穴部位,左手掌心劳宫穴,按抚于右手背外劳宫穴部位。呼吸均匀而求深长。

    功用:补元气,固元精,壮元神,求精气神之益,以和气血之流注,安脏腑之协调,进而利眠。  


气功点穴安身法

    按:安身,则须气血和顺,脏腑协调,经脉通畅,骨肉坚实。安身气功点穴法,就在于求得健康无恙而身安。

功法一:

    清晨,面向东方,站立位,双足分开同肩宽,挺胸收腹,双目微闭。双手无名指、小指屈曲于内劳宫穴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指、小指指甲之上,食指、中指伸直,双手掌、指向正前方仰掌平伸,意念存于关元穴,以鼻徐徐吸气,运气于臂膀,气沿臂行,连于指端以口缓缓呼气。反复一~三次

    功用:贯通气血,增强心力。

    点穴功法习练:清晨,站立位,面向东方,以鼻徐徐吸气,双手缓缓握拳。以口缓缓呼气,五指缓缓伸直、并拢用力伸掌。反复做三~五次。

    功法二:

    清晨,面向东方,半蹲位,双足分开同肩宽,胸部微前倾,双目微闭。双手无名指、小指屈曲于内劳宫穴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指,小指指甲之上,中指伸直,食指屈曲,指腹置于中指本节之上,双手中指按于双侧足三里穴。

    意念存于膻中穴,以鼻徐徐吸气,运气于臂膀,气沿臂行,连于指端,以口缓缓呼气,反复做一~三次。

    功用:元气发至胃经足三里穴,以和胃气,促进精微之输布,而强化脏腑之功能。

    点穴功法习练:清晨,半蹲位,面向东方,以鼻徐徐吸气,双手五指腹相对,成半弧形,以口缓缓呼气,双手五指腹用力相抵。反复做三~五次。

    功法三:

    夜晚,面向西方,站立位,双足分开同肩宽,挺胸收腹,目视正前方。双手无名指、小指屈曲于内劳宫穴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指、小指指甲之上,食、中指伸直。掌心向前。

   意念存于命门穴,以鼻深深吸气,沿督脉通路运气上行,经百会穴下行,沿任脉至膻中穴,运气于臂膊,气沿臂下行至指端。闭气,双指、掌上抬,至膻中穴部位,以口缓缓呼气,指掌翻下,向左、右方向用力平行伸出掌、指。反复做一一三次。 

    功用:贯通督阳之脉,而发督脉元阳之气,以帅血行,气发于掌、指,以养营血,以强心房。

   点穴功法习练:夜晚,站立位,面向西方,手掌心向前方,食、中、无名、小指并拢,拇指屈曲,指尖置于食指根部位。以鼻深深吸气,双手臂、掌、上抬至膻中穴部位,屈曲成九十度角,以口缓缓呼气。双手掌、指向下翻,左手掌、指用力平伸向正前方,右手掌、指用力平伸向正右方,自然收功(左右手掌指交替习练,一左一右为一次)。反复做三~五次。

   功法四:

   夜晚,面向西方,半蹲位,双足分开同肩宽,挺胸收腹,目视正前方。双手无名、小指屈曲于内劳宫穴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指、小指指甲之上,中指伸直,食指屈曲,指腹压于中指本节之上,左中指按于章门穴,右中指按于中脘穴。

   意念存于气海穴,以鼻徐徐吸气,闭气,引气并凝聚于左、右中指腹,中指腹浮于穴位之上,以口缓缓呼气,中指腹徐徐用力下按约五分之深度。自然收功。反复做一~三次(一吸一呼为一次)。

   功用:章门穴,乃五脏之会穴,中脘穴,乃六腑之会穴,元气流注于脏腑之会,帅统血液,养营于内脏器官,以强化身体机能而安身。

   点穴功法习练:夜晚,站立位,面向西方肩臂自然下垂,手掌心相对,无名、小指屈曲,置于内劳宫穴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指、小指指甲之上,食、中指伸直。

以鼻深深吸气,双臂掌上提至大包穴部位,闭气,以口缓缓呼气,双腿下蹲,双臂、掌伸直,中、食指用力,使力达指端,自然收功。反复做三~五次(一站一蹲为一次)。


气功点穴健身法

    按:人生气血,乃化生生命精力和机体功能的基本而主要的物质。人的元气足壮,血液则流畅,人的经穴感应强,脉络则会和顺,因而,气血流注,达于周身则不偏颇,脏腑活动维持生机则不衰弱。气功点穴健身法,就在于强化经络的传导与经穴感应,就在于促进脏腑的机能与功能作用。所以,气功点穴健身法,对通经活络,疏导津液,通达官窍,强健脉髓,舒展筋骨,有着良好的健身效能。

    道家气功点穴健身法,其本,在于养精,练精;其功,在于养气,练气;其用,在于养神、练神。乃气生于精,而在于善用气;精生气,在而于善养精;而用气之道,在于以神领气。

    功法一:

    清晨,寅时(凌晨三~五时)仰卧位,目微闭。右手无名指、小指屈曲,指腹置于内劳宫穴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小指甲之上,食、中指伸直。

    意念存守于心经募穴巨阙,以鼻徐徐吸气,右手中指腹点于肺经之原穴太渊(点宜轻,力宜浮,气宜匀,妙在其中)。闭气,以口缓缓呼气,右手中指腹顺时针方向,旋揉一转,轻轻提起,自然收功,反复一一三次。

    功用:健身之主在于心。《黄帝内经》云:“诸血者。皆属于心”。《苟子·鲜蔽篇》日:“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心血之输布,如同潮汐而有规律地周流于人体。故,气血之流注,始终保持着协调有序,自然平衡,循环不息。若,气血生化偏颇,衡定失常,生理节律就会出现异常。因血循脉,脉连心,故,发丹田之气,运于点穴之掌指,施术之掌指,凝聚元气而点穴,经穴则激化经脉,而灌输血液以养心,心得其安以毓神,健身之法则孕育其中。

    功法二:

    夜晚,戌时(十九~廿一时),站立位,挺胸收腹,目微闭。双足分开同肩宽。左手无名指、小指屈曲,指腹置于内劳宫穴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指、小指指甲之上,食、中指伸直。

    意念存守于心包经、三焦经之会穴天池,以鼻徐徐吸气,左手中指腹,点于肺经之络穴列缺(点宜轻,力宜浮,气宜匀,妙在其中)。闭气,以口缓缓呼气,左手中指腹,顺时针方向,旋揉二转,轻轻提起,自然收功。反复一一三次。

    功用:《素问·玉机真脏论》:“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人身气血输布精微而润濡脏腑,流注脉髓而营养筋骨。故,气血乃通营卫,滋五脏,增精神,利关节,固肌肤,润容发之物质。气功点穴之法,乃通脉道,以利血行,调气机,以强气化,使气血充盈,以强体魄。

    功法三:   

    清晨,站立位,挺胸收腹,双足分开同肩宽,目正视前方。右手无名指、小指屈曲,指腹置于内劳宫穴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指、小指指甲之上。食指屈曲,指腹置于中指本节之上。

    意念存守于肺经募穴中府,以鼻深深吸气,右手中指腹,按于气海穴(点宜轻,力宜浮,气宜匀),闭气,以口缓缓呼气,右手中指腹顺时针方向,旋揉三转,轻轻提起自然收功。反复一~三次。

    功用:《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气者,皆属于肺”。人体元气充畅,肺气则可贯通血脉,而使肺气统摄血液循环之力,既强且盛。气足,血则旺,气血流注,运行畅达,营养物质才得以灌输周身,使人体生机生发。

   气功点穴之利,就在于强化肺气,而豁通百脉,强化生机以健体魄。

   功法四:

   夜晚亥时(二十一~二十三时)仰卧位,目微闭,左手无名指、小指屈曲,指腹置于内劳宫穴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指、小指指甲之上,食、中指分开、伸直。

   意念存守于气之会穴膻中,以鼻深深吸气,左手食、中指腹,分别按于三焦经原穴阳池,络穴外关(点宜轻,力宜浮,气宜匀),闭气,以口缓缓呼气,左手食、中指腹顺时针方向,旋揉三转,轻轻提起,自然收功,反复三~五次。

   功用:肺乃气之本,肺气充沛,息息和协,脏腑、百脉、则会赖之而得养。《直指方》云:“气行则血行,气塞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肺气于生命之至关至要,及可见之。“肺为五脏之华盖”。滋肺养气,及健身之要。

   三焦,乃调节精气活动的重要脉络,疏通三焦之经气补益肺气之功能,健身之功效,乃见。

   功法五:

   清晨,面向南方,站立位,双足分开同肩宽,左手无名指、小指屈曲,指腹置于内劳宫穴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指、小指甲之上。食指屈曲,指腹置于中指本节之上。中指伸直。

   意念存守于六腑之会穴中脘,左手中指腹点于脾之募穴章门,右手掌心内劳宫穴按于中脘穴部位。以鼻徐徐吸气,左手中指腹轻点章门穴位,右手掌心轻轻按抚中脘穴位,闭气,以口缓缓呼气,右手掌心顺、逆时针方向,各按摩三转,自然收功。反复三~五次。

   功用:脾乃仓廪之本,胃乃水谷之海。脾胃相和,化生五谷精微,养育人体生机之力方强。饮食五味,赖脾胃之化生,才得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脉髓肌肤,故,健脾和胃以养生,乃健身之道。

   功法六:

   夜晚,仰卧位,左腿自然伸直,右膝屈曲,外展,目微闭。左手掌心内劳宫穴部位,按于左侧脾经之大络大包穴部位,右手无名指、小指屈曲,指腹置于劳宫穴部位,拇指腹置于无名指、小指指甲之上,食指屈曲,指腹置于中指本节之上,中指伸直,点于足三里穴。以鼻缓缓呼气,左手掌心内劳宫穴部位轻轻按抚大包穴,右手中指轻点于足三里穴,闭气,以口缓缓呼气,中指腹顺、逆方向,按揉五转,自然收功。反复三~五次。

   功用:脾胃谓之“后天之本”。脾土滋生万物,胃土纳消五味,饮食精微,得以化生、运化;五脏、脉髓、筋骨、肌肤方得到滋养、气血方得到和调,人之身体健康,方得到资生。

    功法七:

    清晨,面向东方,站立位,双足分开同肩宽,挺胸收腹,目正视前方。右手掌心内劳宫穴部位按抚于肝之募穴期门,左手无名指、小指屈曲,指腹置于内劳宫穴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指、小指甲之上。食指屈曲,指腹置于中指本节之上。

    意念存守于肝之募穴期门,右手掌心劳宫穴部位,轻轻按于期门穴。左手中指轻轻点于左侧三焦经、胆经之会穴风池。以鼻徐徐吸气,闭气,以口缓缓呼气,左中指,顺、逆时针方向,旋揉十二转。自然收功。反复一~三次。

    功用:《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于胃,散精于肝,淫(滋养浸润之意)气于筋,淫精于脉”。肝主藏血,肝主疏泄,故,肝气和协,则可疏泄水谷精微以养生,肝气条达,则可输布营血精微以养身。故,点经络穴位,调节肝气,以濡养肌肤、筋膜,强化经穴功能,舒肝利胆,以化郁滞,此乃强健身体之法。

    功法八:   

    夜晚,仰卧位,目微闭,左腿伸直,足自然外展,右膝屈曲外展。左手掌心内劳宫穴部位按抚于脾经、胆经之会穴日月,右手无名指、小指屈曲,指腹置于内劳宫穴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指、小指指甲之上,食指屈曲,指腹置于中指本节之上、中指伸直,指腹点于筋之会穴阳陵泉。   

    意念存守于日月穴,以鼻深深吸气,左手掌心轻轻按扶日月穴,右手中指腹轻轻点于阳陵泉穴。闭气,以口缓缓呼气,右手中指腹顺、逆时针方向,旋揉十二转,自然收功,反复三~五次。

    功用:《素问·痿论篇》云:“肝主身之筋膜”。“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乾,则筋急而挛”。条达肝气,益于肝木之疏泄,通畅,从而使筋膜和顺,血脉通畅,以利肝脏经气之传导,以强生机,以利健身。

    功法九:

    清晨,面向东方,目微闭。站立位,挺胸收腹。左手掌心内劳宫穴部位,置于肾之募穴京门,右手无名指、小指屈曲,指腹置于内劳宫穴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指、小指甲之上。食指屈曲,指腹置于中指本节之上。

    意念存守于京门穴,以鼻徐徐吸气,左手掌心轻轻用力,按抚于京门穴部位,右手中指腹轻轻用力点于小肠之募穴、脾经、肝经、肾经、任脉之会穴关元。闭气,以口缓缓呼气,右手中指腹顺时针方向旋揉八转,自然收功。反复三一五次(女性右手掌心按抚于京门穴部位,左手中指腹点膀胱之募穴、脾经、肝经、肾经、任脉之会穴中极。左手中指腹顺时针方向旋揉七转)。

    功用:《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

在骨”。肾乃水脏,五脏化生之精液,藏于肾而疏泄于肾。血乃精之化生,发为血之余。

故,肾气盛,其华在发。髓乃精之化生,骨为髓之舍。故,肾所盛,其充在骨。点经穴,以固肾本,以助肾气,进而强健身体,此乃益寿良方。

    功法十:

    夜晚,仰卧位,目微闭,左腿自然伸直,右膝屈曲,外展,右手掌心内劳宫穴部位轻轻按抚于命门穴,左手无名指、小指指腹置于内劳宫穴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小指指甲之上,中指伸直,食指屈曲,指腹置于中指本节之上。

   意念存守于命门穴,以鼻深深吸气,左手中指腹轻轻点于右侧肾之原穴太溪,闭气,以口缓缓呼气,中指腹顺时针方向旋揉八转,自然收功,反复做四~八次(女性,左手掌心按抚于命门穴,右手中指腹点于左侧太溪穴,反复三~七次)。

功用:《难经·三十六难》云:“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肾的精气充足,就可滋养人的筋肉、腰膝而使之健壮,温熙人的脏腑脉络而使之和顺。故,点肾之原穴太溪,以应命门之精气而化生神气,进而增强人的身体健康。

气功点穴益寿法

   按:《灵枢·平人绝谷》云:“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脾胃,乃化生水谷而成精微,运化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肤筋骨,而养育生命之源泉。故,健脾和胃以养生,乃益寿之本。《素问·六节脏象论》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神者,乃气血相和,脏腑相生,精力相合而生。故,神旺寿则益。气功之道在于养内而生神气,固外而成精气,精气神合一,则益寿矣。点穴之法,益在通经而活络,顺气而益血,安五脏而和六腑,强筋骨而壮肌肤。故,此乃益寿之术。

   功法一:

   清晨,面向东方,站立位,挺胸收腹。两足分开同肩宽,目正视前方。双手无名、小指屈曲,指腹置于内劳宫穴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指、小指指甲之上。食、中指伸直,手掌心向前。

   意念存于肾经、胆经之会穴长强,以鼻徐徐吸气,双臂上抬屈曲成九十度角。意念引导吸气沿经路上升至百会穴,交接任脉经路,连于上臂而气贯中指,以口缓缓呼气,继之,以鼻徐徐吸气,双臂肘外展,平行于膻中穴部位;距胸四寸许;双手中指相对,闭气;置于期门穴部位,以口缓缓呼气,自然收功。反复做一~三次。

   功用:《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盖因小肠经、大肠经、三焦经、膀胱经、胃经、胆经皆会合于督脉,督脉乃“阳经之海”。精生髓,脑为髓海。道家修练气功,功法之要,在于贯通任督二脉。道经云;“搬精入上官”就是督脉功法。相传上古仙人广成子日:“督任原是通真路,丹经设作许多言,余今指出玄机理,但愿人人寿万年”。

    可见,道家修练气功,要诀乃任督二脉。气功点穴,聚督阳之气,行点穴之法,运督脉之气,行点穴指功,习之日久,乃见益寿之益。

    功法二:

    中午,站立位,面向东方,双足分开同肩宽,挺胸收腹,目微闭,双手无名指、小指屈曲,指腹置于内劳宫穴,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指、小指指甲之上,中指伸直,食指屈曲,指腹置于中指本节之上。

    意念存守于小肠经、三焦经、胃经、任脉之会穴、胃之募穴中脘。以鼻徐徐吸气,左

臂肘屈曲,肘上举,臂膊相叠,中指腹向肩背部点于小肠经、三焦经、大肠经、膀胱经、胆经、胃经、督脉之会穴大椎,闭气,以口缓缓呼气,中指腹顺时针方向旋揉三~五转。自然收功。反复做一~三次。

    意守中脘穴,以鼻徐徐吸气,右手指腹点于大椎穴,闭气,以口缓缓呼气,中指腹逆时针方向旋揉三~五转,自然收功。反复一~三次。

    功用:《素问·五脏别论篇》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水谷化生之精微,而滋养于五脏,水谷生化之污浊而疏泄于六腑。“胃乃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运胃之募穴中脘之气,以通六腑,点人身上、下六阳之气,以通传化,吐故纳新,得以畅达,生机则必旺盛而益寿。

    功法三:

    夜晚,仰卧人位,目微闭,双足自然平伸,微微向左右分开。双手无名指、小指屈曲,指腹置于内劳宫穴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指、小指指甲之上,中指伸直。意念存守于任、督、冲脉所起之穴会阴。左手中指腹点于膀胱经、督脉之会穴神庭,右手中指腹点于阴维、任脉之会穴廉泉、以鼻徐徐吸气,闭气,以口缓缓呼气j自然收功,反复做三~五次。

    功用:人身脉络流注于诸阴者,任脉为之总会,故日:“阴脉之海”。运任脉之气,以通贯周身,点膀胱经、督脉之会,神庭穴,益阳神而益脑,生津液而滋官窍,以生益养之功;点阴维脉、任脉之会廉泉穴,益津液而利肺,和阴脉而润咽喉,以生益寿之效。故,气功点穴,习之有方,行之有法,益寿之益,乃见。
 

气功点穴长寿法


    按:道家养生、益寿之道,源于修练精、气、神、本于“性”、“命”双修。其宗旨,在于求身安、身健、益寿、长寿。而长寿乃人之所求。“长生不老”乃道家“练神化虚”“天人合一”之理想境界。非现实生活之真实境地。故,人之道,求健康而延年,可谓人类生活所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男阳、女阴;昼阳、夜阴;外阳、内阴;春阳、冬阴;天阳、地阴;明阳、暗阴;升阳、降阴;腑阳、脏阴。

   玄中子言:长寿之法,法本自然,天地春夏秋冬之法则,人生生老病亡之规律,乃自然之始终,循之为理,合之乃道。

   故,习气求顺,乃养肺和;练气求充,乃益心力;习气求盈,乃利脾运;练气求化,乃强肝疏;养生求壮,乃固肾本。因而运气于指,指点于穴,滋肌润肤,顺气和血,舒筋坚骨,通经活络。长寿之法,法本一理。协调五脏六腑,坚实四肢形态,使之相生而养内,使之相和而强外,习之练之,可增年寿耳。

   功法一:

   清晨,面向东方,站立位,目微闭,双足分开同肩宽,挺胸收腹。双手相抱左手在外,右手在内,拇指尖置于内劳宫穴部位,双手置于关元穴部位。双手无名指、小指屈曲,指腹置于内劳宫穴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指、小指指甲之上。

   食指屈曲,指腹置于中指本节,中指伸直。左手中指点于五脏之会穴章门,右手中点于六腑之会穴中脘。

   意念存于气海穴,以鼻徐徐吸气,意念引导吸气,沿任脉上升,沿臂达于中指,闭气,以口缓缓呼气,中指腹微微用力点于章门、中脘穴。自然收功。反复做三一五次。

   功用:《灵枢·五阅五使》云:“经气入脏,必当治裹”。气会膻中穴,行气于脾,注气于肾,运气于小肠,通气于三焦,和心包经荥内劳宫,以强健气机之周流,以生化营血之输布。

   丹田内气海穴,有升华元气之功,和脏会章门,腑会中脘,可利于脏腑之协调,可益于气血之输布。故,习练有方,可受延年之益。

   功法二:

   中午,面向南方,站立位,双足分开同肩宽,目微闭。双手无名指、小指屈曲,指腹置于内劳宫穴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指,小指指甲之上,食、中指伸直,双手臂自然下垂,手掌心向内。

   意念存守诸阴之海、督脉之命门穴,脊中、身柱穴,以鼻徐徐吸气。双手掌指上提至大包穴部位,掌指外展,左右中指用力向东、西方向伸出。意念引导吸气,沿督脉经络上升至脊中穴,沿臂外侧,达于中指。闭气,以口缓缓呼气,闭气,双臂收回至大包穴部位,身体转向面东,以鼻徐徐吸气,意念引吸气,自脊中穴上升至身柱穴,闭气。以口缓缓呼气,双掌指用力向南、北方向伸出。自然收功。反复做一~三次。

   功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运督脉阳海之气,以和肝、心、脾、肺、肾之五行相生脏腑之气,可和阴阳以利经络之传导,以益气血之流注。点穴之法,在于通经络,以养脏腑,调气血,以滋脉髓,脏腑和顺,气血旺盛,脉髓通利,年寿则可昌矣。

   功法三:

    夜晚,仰卧位,双足自然向左右分开,目微闭,双手无名指、小指屈曲,指腹置于内劳宫穴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指、小指指甲之上。食指屈曲,指腹置于中指本节之上。中指伸直。

    意念存守于气之会穴膻中,以鼻徐徐及气,左手中指点于肾经、冲脉之会穴、气海,右手中指点于脾经、肝经、阴维之会穴府舍,意念引导吸气下降至六腑之会穴中脘,小肠经之募穴、脾经、肝经、肾经、任脉之会穴关元,以口缓缓呼气,双手中指顺时针方向旋揉十二转。自然收功。反复三~五次。

    功用:“气为血之帅”。运气于气之会穴膻中,以行气于“水谷之海”胃之募穴中脘;以通达于小肠之募穴关元。气畅血则盛,脏腑受气血之滋润,生机则昌。运气于“诸阴之海”,气贯于“先天之本”。肾之气穴,以固精而毓精神;气通于“后天之本”脾之府舍,

    以健脾而养形态,持之以恒,可生年寿之乐。

    气功点穴,乃道家健身益寿的秘法之一。气功点穴,乃道家内养功法与外动功法,融会一体,贯通合一之功法。

    玄中子言:

    “实点练气,气贯身,

    实点练力,力溶人,

    内刚外柔,发力气,

    内聚外散,精气神。”

   “意到气到,气到力到,

    力到精到,精到神到,

    点穴之妙,妙在点招,

   点招之妙,妙在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