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d water翻译:网络环境下的“异步化教学”新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37:47

                                                                             

 

 

 

网络环境下的“异步化教学”新模式

                                 作者:上海市闵行二中   戢军勇

                                                  

摘要:

在通向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的道路上,“异步化教学” 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依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实施“异步化教学”时常出现以下问题:①学生的个体“问题”在穷于破解教师提问的‘谜底’中被抑制。②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学习同一内容时被课前设计的课件程序所忽视。③学生的个体“心理” 在划上“分层”的标记中惨遭创伤的弊病。本文《网络环境下的“异步化教学”新模式》(以下简称网络异步化教学),试图通过建立与网络相链接的学习“阅读资源中心”,让学生在“阅读资源中心”下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以形成学生自主的“分层”即异步化学习;让学生在BBS栏中,去提出自己的所知或所惑,以发展学生自由的个性;让学生通过JAVE插件、几何画板等互动性软件,将抽象思维转化成形象图形,以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体现“互动”的学习经历,极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是“异步化教学”在网络时代的成功佐证。

 

关键词:网络、异步化教学、新模式。

 

 

 

 

一.背景

目前,传统的“同步化教学”已形成了“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用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电脑课件即情景、提问、反问、设问、追问、讨论、实验,让学生不断在穷于破解‘谜底’中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模式。我们的许多公开课、家常课,虽然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形式,但都没有解决或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课件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具体来说,没有注意解决的是:①事先做好的课件是个有限的资源,如何保证学生存在的问题都是按课件事先设计的程序而出现?②用课件引领教学,如何保证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会被抑制?③人是有不同差异的,如何保证用同一课件教不同的人时却仍然符合“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问题?故此,笔者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站在“异步化教学”与现代网络资源有机整合的角度,撰写此文,提出一种建立超越课本和课件的网络“资源中心”的课,以抛砖引玉。

二.网络异步化教学的目标与“异步化教学”的内涵

    1.网络异步化教学的目标:①以提高学生的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处理问题等基本能力为根本,基于网络资源,以“学习为中心”,探索一个“平等、互动、体悟、生成”的现代化“异步化教学”课堂教学新模式,以发展学生的个性,达到“会学    学会”的目的。②改变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交流、讨论的新平台。

2.“异步化教学”的内涵:“异步化教学”是河南教育学院杨光歧教授主持的国家级教育课题“会学    学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强调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首要任务的当今时代,继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之后,在神州大地掀起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整合新观念。“会学    学会”的“异步化教学”认为:①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要把“会学”即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放在首位,通过“会学”达到“学会”的目的; ②虽然我们所教育的人,在智力、能力等方面各有不同,但采用“异步化教学”手段,即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心理、学习状态等不同情况在个别指导,因人施教,分类推进,可以达到“会学    学会”的目的;③日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容易导致课堂的“满堂灌”,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不利,国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由于教师缺乏可操作性的引导方法,常易变成“穿新鞋走老路”。以“学习为中心”是把继承和发展、学习和借鉴妥善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强调学生是学会学习的主体,同时还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扩散,网络不仅打破了教室的限制,也引起了教育情境与教学行为的改变。这就呼唤着现代化教学课堂,将如何培养学生在信息收集、问题提出和问题处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应摆在探索日程;

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异步化教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观点

1.采用“拿来主义”手法,建立“学习资源中心”,形成“鸟瞰图”

 学生个体资源的收集、上传与整合:网络是个资源宝库,然而,站在学生个体的学习角度,要在有限的40分钟的课堂内学好有关的内容,就必须在上课前作好资源收集、上传、整合的事先准备。让学生在收集教学目的、重难点介绍、教学课件、典型习题、前人的感悟与经验等显性资料的过程中使课前预习变得有方向,用学生的话来说:我们知道预习时要干什么了?由于这些材料,采用“拿来主义”手法,只需在网上链接、复制与传送,以及教师的稍加删减,不需复杂的课件制作,师生均能接受,具有可操作性。

“学习资源中心”的意义: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学习资源中心”是教学整章或整节的整体覆盖,具有显著的教学基本结构,这种“鸟瞰图”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的整体把握,是种从整体看局部的“由体到面再到点”的教学思维。 “学习资源中心”既是为学生的阅读理解而准备,又是上课的课本配合课件,对不同学生来说,有着不同的内容选择,这种自主的分层选择,给学生带来的只是促进的人人都具有成功感的作用,给教师提供的是异步化教学的依据。

2.采用“JAVA”插件,建立“探究互动”课堂,解决重难点问题

在“学习资源中心”里,课件是一项重要内容,但课件主要是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知识,用来起理解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采用Java applet(Java小程序)或几何画板为媒体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利用这类互动程序插件的本意是进行互动、交互式的课堂教学,通过提供给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架,使他们能够进行比较复杂的学习活动,从而投入高级的思考和问题解决活动中。在互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认知的支架来促进他们进行多方面、复杂的思考和设计,以及概念的理解与学习。课件资源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如要查找关于Java小程序的数学输入关键词是:Java applet Math。我们可以找到许多Java applet数学资源,如: 在二元一次线性方程组教学中,我们找到了图形法解方程组的教学插件(http://www.exploremath.com/activities/Activity_page.cfm?ActivityID=18)。

教学中,让学生点击方程前的圆圈,选定绿式的直线方程为动态方程。然后拖动滑竿,使a=1、b=2、c=3。然后再选定蓝色的直线方程为动态方程。拖动滑竿,使a=4、b=-4、c=-4。

 要学生注意在同一平面上的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请学生估计交点的坐标值。学生把鼠标移动至交点处,交点的坐标将在屏幕上出现。要学生推测两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学生需了解交点代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让学生检验交点的坐标值代入每一方程,恰好能满足方程两边相等的要求。

把鼠标移至绿色直线方程的点(-2,4)处,问学生(-2.4)是否是方程组的解,通过学生的反应,应让学生理解方程组解的坐标值应满足方程组每一个等式。

让学生在纸上独立完成用图解法解下列方程组﹕

x + y = 5

x– y = 1

学生完成这一练习后,再与电脑上显示相应的直线方程组图形对照。


问学生这一方程组的解是什么。在电脑屏幕上点击“显示斜率截距方程”框,让学生把他们的解的答案代入每一方程,看看是否满足方程。

采用“JAVA”插件,不仅建立了计算机“探究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是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形象问题的极好手段。实际应用中,一旦学生明白了该插件的用法后,便十分喜欢上这种教学方式的课。

3.采用“BBS”交流,建立“问题互动”模式,解决各类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常被称为“问题教学”,可见问题的重要性,但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却是个长期难于解决的问题。“网络异步化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是在学校机房保证一人一机的前提下进行的,每位学生都可以不记名的参与“BBS”交互的提问与学习。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控制课堂教学阶段,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开展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由于学生的观察、分析、提问能力的差异,在不记名的情况下避免了心理恐惧现象,故这种学习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公平的,又由于学生学习的结果往往并不一定都是完整的,尤其有些学生长期养成不记笔记的习惯,因此课后学生的“BBS”交流以及整个教学过程资源在网上的实录共享就显得非常重要。

4.采用“问题教学”方式,以“学习为中心”,建立“以人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网络教学模式。

对现代化课堂实施“网络异步化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六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指资料的收集阶段,上课前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完成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上课信息的任务。将相关资源链接到校园网的资源模板上,以解决“群体备课”的问题,在此促使了学生问题的产生,形成了“学生备课”中的问题系列。

②交流阶段:本阶段是在课外资料的收集以及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教师”的介绍,可在BBS栏中进行,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备课”,自己对本课内容的分析与掌握,以解决“我懂得什么?”的问题。

③讨论阶段:本阶段是在交流的基础上对“学生教师”的不懂问题进行的解答和讨论,以解决“我不懂什么?”的问题。

④总结阶段:本阶段是在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对本课重点内容的回顾,以解决“我该懂什么?”的问题。

⑤反馈阶段:本阶段是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的运用,以解决“我学会什么?”的问题。

⑥提出新问题阶段:本阶段是在反馈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联想,以解决“我发现了什么?” 的问题。

四.“网络异步化教学”的案例分析

【课例】:《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纪实

(一)              准备阶段:我们在BBS栏中建立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阅读资源中心”教学模板。

讨论标题:《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回帖

学习目标?

课前链接《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相关内容

知识要点?

课前链接《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相关内容

教学课件?

课前链接《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相关内容

典型题型?

课前链接《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相关内容

相关练习?

课前链接《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相关内容

交流:我懂得了什么?引出还不懂什么?

显示教学实际过程

讨论:我不懂什么?

显示教学实际过程

总结:我该懂什么?

显示教学实际过程

反馈:我学会什么?

链接《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相关内容

创新:我想到什么?

显示教学实际过程

师:请同学们预习“阅读资源中心”,今天我们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生:(在网上BBS栏浏览“阅读资源中心”)

(二)交流阶段: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直角三角形的全等”,请同学们在BBS栏中说说预习了这一部分内容后,你懂得了什么?还不懂什么?

(以下是BBS栏中的一段对话)

生A:我知道了关于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对直角三角形都适用。

生B:为什么呢?

生A:因为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

生C:请问:“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

生B:全等。可用“S.A.S”来判定。

生A:我们还可以用“A.S.A”或“A.A.S”来说明“有一个锐角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生D:我还知道“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H.L)”

生E: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当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时,是具有“边、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而对于两个三角形,有“边、边、角”对应相等,是不能保证它们全等的。但为什么在两个直角三角形就行呢?我还不太明白。

(这个问题已触及到了本课的难点,生D没有解释清楚,其他同学也不十分明白,没有回萜。)

师:好的,这个问题让我们看看网上阅读资源是如何解决的?

(三)讨论阶段:

师:阅读资源是将生E的问题转化为题目来加以介绍的(老师选择“网络资源中心”中的教学课件1)。

如图(1)在Rt△ABC和Rt△A’B’C’中,∠C=∠C’=90°,AC=A’C’,AB=A’B’,如何证明:Rt△ABC ≌Rt△A’B’C’呢?

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用拼图的方法来证明:

 

 

 

 

 

 


教师演示:将Rt△ABC与Rt△A’B’C’象图(2)一样拼合在一起。

师:B、C(C’)、 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吗?

生F:在。

生G:为什么?

生F:因为∠ACB=∠A’ C’ B’=Rt∠,从而∠ACB+∠A’ C’ B’=180°,所以B、C(C’)、 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师:F同学说得很好。那么请问,△ABB’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呢?

生H:因为AB= A’B’,所以,△AB B’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生I: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B=∠B’。从而由AAS公理可知Rt△A’B’C’≌Rt△ABC。

师:非常好。请同学们再想一想,还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讨论,重新阅读“网络资源中心”)

生J:还可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生J打开“网络资源中心”课件2)

画一个Rt△ABC,使∠C=90°,直角边AC的长为2cm,斜边AB的长为3cm。

演示:画Rt△ABC的关键在于根据条件先后确定三个顶点的位置。因为已知∠C=90°,所以画出一个Rt∠MCN就确定了点C,又因为AC的长为2cm,所以只要用刻度尺在射线CN上量得CA=2cm,A的位置也可以确定。怎样确定点B呢?根据条件斜边AB的长为3cm,把刻度尺的零点与点A重合,转动刻度尺,使“3cm”的标线刚好落在射线CM上,那么就可以确定点B的位置。在几何里,我们常常用工具——圆规来代替刻度尺,寻找点B更方便、更准确。

师:J同学说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这个直角三角形。并写出画法步骤。

调版K:

①画∠MCN=90°,

②在射线CN上取CA=2cm,

③以A为圆心,3cm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M于点B,

④连结AB(图3)。

则Rt△ABC就是所求的三角形。

师:K同学做的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所画的Rt△剪下,然后,两位同学比较一下,看看两人剪下的Rt△是否可以重合。

(同学们都非常高兴得回答,能。)

师:上面的实验和操作,说明“斜边和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这就是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直角边”公理(简称HL)。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逆向讨论:(老师打开“网络资源中心”典型例题)

 已知∠ACB=∠BDA=Rt∠,若要使△ACB≌△BDA,还需要什么条件?把它们分别写出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就写几种):

(说明:设计本例要求学生执果索因,缺什么,找什么,这既可帮助学生熟悉基本定理,又是一种逆向思维的训练。)

学生分别用“S.A.S,A.S.A , A.A.S , S.S.S ,H.L”这五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四)总结阶段: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应该懂得什么呢?

(我们在BBS栏中精选并保存了以下回帖)

生F:我们应该知道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除了用S.A.S,A.S.A,A.A.S,S.S.S外,还可以用H.L来判定。

生G: “HL”只能用于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不能用于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

生H: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五种:“SAS、ASA”、“AAS”、“SSS”、“HL”。

(五)反馈阶段:

师:(老师打开“网络资源中心”中的典型例题)

在△ABC中,已知BD⊥AC,CE⊥AB,BD=CE。说明△EBC≌△DCB的理由。

(学生叙述解题过程,老师板书解题步骤)

 

          (六)创新阶段:

(学生在“网络资源中心”推荐练习)

如图,已知      ABCD中,AE⊥BD,CF⊥BD,

(1)        说明△ABE≌△CDF的理由

(2)        说明AE=CF的理由。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解题思路,而后请一名学生上台来分析,最后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题步骤。老师进行讲评。)

五.“网络异步化教学”的教学评价

1.             以“人的终身发展为本”,体现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创新

传统教学论的经典是关于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课堂教学中心的“三中心论”,教学过程由“准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家庭作业”组成的“五环节说”,教学资料主要以纸媒文本为主,但由于操作性强,“以教师为中心”,故而流传至今。站在以“人的终身发展为本”的角度,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已逐步被以“学生为中心”所扬弃。课例中的六阶段,通过预习与交流,巧妙地“准备、复习旧课”,同时引出了新课;通过讨论与反馈,完成了“教授新课、巩固练习”;通过创新思考起到了“布置家庭作业”的效果。对比之下所不同的是主体改变,教师的角色改变,问题的来源改变,活动以及呈现的方式改变。

2.             以“平等”为引领,突出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

课例从头到尾让学生开展着自主活动,以BBS为载体,通过“交流”,讲一讲学生自己之所懂;通过“讨论”,探讨学生自己之所惑;通过“创新”,谈谈学生自己之所悟。以“人的终身发展为本”,开展学生间的自主活动,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整个相互交流、沟通、互相启发、补充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在“交流”中重温过去的知识,不怕质疑,敢为人师,如生A:我知道了关于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对直角三角形都适用。生B:为什么呢?在“交流”中形成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系列问题,丰富了教学内容,如生C:请问:“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生B:全等。可用“S.A.S”来判定。以学生为先,立足于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做,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做一做”、 “想一想”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好知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课例中由于问题的提出多出自学生,故此,学习始终围绕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平等”的环境中开展。课例中教师发挥“集思广益,智力互激”的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着平等、宽松、民主的讨论,整节课处处显示出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教学民主、情感共振。本课教师虽言语不多,却始终当好向导,角色的定位始终围绕学生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从而真正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行为。

3.             以“互动”为形式,注重了数学知识的交流、数学体验的交流、问题解决的交流

数学知识的交流是数学交流的基础,在本案例各阶段都有突出的表现,当学生以交流的方式把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向他人表述时,将暴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切磋,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最基本问题的掌握以及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交流的好处不仅是有助于学生澄清认识,增强理解,而且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加深的一个“体悟”的过程,如生C:请问:“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生B:全等。可用“S.A.S”来判定。生A:我们还可以用“A.S.A”或“A.A.S”来说明“有一个锐角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体验的交流是指学生的感受、情绪、认识、观点等种种认知和情感的体验,这样的交流并不着眼于某个具体的概念、方法和解决问题过程,而是关于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情绪、认识和念头的交流,包括分析、评论、欣赏、赞赏等等,是情感体验的交流。而问题解决的交流是指学习者在思考问题、整理思路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数学语言,采用合适的表述方式,将解决问题的思路、解法和结果予以表述的过程。课例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问题解决本身就是在交流中进行的,在这一层次的交流中,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发现问题的本质。

4.             以“生成”为抓手,注重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成功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课例中的问题大多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在教学的第一阶段中,通过学生“备课”,组建“阅读资源中心”,此时学生知识“空白”最多,问题意识最强,但多处于基础问题,也正由于问题的基础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得到了关注,随着问题交流的深入,逐步“生成”本课的重点问题,顺利进入了教师引导下的“讨论”与“反馈” ,在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反馈”又“生成”了“创新”, 在分层问题中强化了成功感的体验。从中不难发现,教师对课例的每一阶段的设计,都是以问题“生成”为抓手,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展着教学活动。“讨论阶段”的问题设计匠心独到,在促进学生知识正迁移的同时,锻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教学是一门永未完成的艺术”,课例美中不足的是缺乏数学的应用意识,在“创新阶段”显得开放的张力不够,若能把数学引入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才会使学生感觉到课终而思无尽,激发起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壮志豪情。

综上可见,“网络异步化教学”在通向数学宫殿的道路上终于走出了让学生不断破解老师的问题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抑制的怪圈,如今迈开了“围绕学生问题”而开展教学的崭新一步,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是“学会    会学”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迈进的一个成功的佐证。

参考文献:

1.数学和科学教学中的互动课程 ---蒋鸣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实验室)

2.基于网络环境的数学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汪国华(浙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九峰分院)

3.《“学会    会学”教学思想论》---河南教育学院杨光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