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英雄mmr怎么查:“学而优则仕”的“优”及其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55:47

“学而优则仕”的“优”及其他

杨光治

由于时代隔阂,很多古代诗文不容易读懂,有的甚至被误解、曲解,还以讹传讹。时下,不少人还将“学而优则仕”这句古语扣到孔子的头上,并将语中的“优”曲解为“优秀”,这就很令人叹息。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原文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由此可知,此语是子夏说的而不是孔子说的。子夏即卜商,是孔子的学生。“”是多义字。我国第一本考究字源的著作———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指出它有两个意义:“饶也”、“倡也”。用现代语言来说,前者意即“有余”,后者意即“优伶”(演员)。显然,子夏语中的两个“优”用的都是前义。有书为证:《康熙字典》的“优”字条,有“余力”一解,并举“仕而优则学”为例。《论语》研究的权威学者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同样将“优”解为“有余力”,还作了句译:“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优”确实也可解为“优秀”,而且这是现代最常用的意义。但是《说文解字》没有列出,表明此义在东汉以前尚未存在,用它来解释春秋时代的子夏的语句只能令人啼笑皆非。这一来,“学而优则仕”就被理解为“读书读得好就可以当官”,与子夏的原意相距十万八千里。然而这一曲解却大有来头。当年,极左路线推行者出于政治需要,对孔子大施挞伐,于是通过这来将“轻视劳动人民,鼓吹‘读书做官论’”的罪名扣到孔子头上。这宗学术冤案早就应该平反了。

对古代诗文误解的现象就更多。

屈原的“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中的“落英”,被王安石、郭沫若等古今大文人错误地理解为飘落的残菊,其实它的意思应当是初始的也即刚绽开的鲜嫩菊花。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静夜思》)中的“”,大多读者和马茂元教授等名家都想当然地将它理解为睡床。其实这里的“床”是指井口的栏杆,水井大多是在院子里,因而才有可能产生“床前明月光”的景象。

很多分析者包括著名文学家俞平伯都将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释为“酒肉吃不完,腐烂发出臭味”。肉吃不完会变质发臭,但是酒却不会,这一解释违反常理。其实“”除了指气味难闻(与“香”相反)外,还泛指气味。此句的“臭”应当是指气味,意译为“富贵人家飘出阵阵酒肉的香味”更加准确。

这些见解,笔者已于前几年陆续写成小文发表(所以不再在这里详细述说),但却因此遇到难题———一位语文老师对我说:“这些句子都出现在现行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我认为你的意见很正确,但是教学参考书却不是这样说。如果我们依照你的意见来解释给学生听,在升学考试时一定会被视为错误而失分,怎么办?”教学参考书实际上是教学的金科玉律,在应试教育面前,老师们岂敢不照本宣科?对此,我能说些什么呢!

在古典诗文中还有很多词句的含意值得认真探讨。

例如,《易经》的“”字应当理解为“容易”还是“变易”?前者的意思是:世界事物虽然繁富,其实很简单(只有“乾”和“坤”两类);后者的意思则是:世界的事物是变化着的。遗憾的是,很多《易经》研究者和“易学大师”对这一关系着全经主旨的大问题却不甚了了。

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语,由于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将“不可使知之”注为“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因而后世多从此说。可是也有人认为这个句子应当标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将“知”解释为“让他们知道”。这一来,句意就大异其趣。

孟子所说的“食色性也”(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是孔子说的),应当标点为“食色,性也”还是“食、色,性也”?依前者,“食”是动词,“性”只有一项内容;依后者,“食”是名词,“性”的则有两项内容了。这也大可商榷。

很多汉字具有多种意义,我们在阅读古代诗文时必须细心思考。在国学热方兴未艾的今天,尤须重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