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回家的英文:ITPUB论坛 - 《证券投资24堂课》读书心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12:42
证券投资24堂课》读书心得

老拙



——前言





最近一段时间,加入我们[股市淘金]兴趣组的河友越来越多,其中许多是在本轮牛市中进入证券市场的新手。

有河友提出,让我给大家推荐一些有关书籍。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市场上的证券书籍很多,但是对于新入市的股民来说,挑选起来却颇费斟酌。这些书籍中,有的属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误人之作;有的属于国外市场的经验之谈,距离我们较远;有的属于精华之作,但又不是入门书籍…





挑来选去,想起几年前读过的一本书《证券市场24堂课》。

本书作者威廉.欧奈尔在他21岁那年以500美元作为资本,开始了生平第一次投资——买了5股宝洁公司的股票。l958年,他在海顿一家股票经纪公司担任股票经纪人,开始了他的金融事业生涯。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对股票的研究工作,这就为他后来形成--整套独特的选股方法奠定了基础。1962年-1963年,他通过克莱斯勒、Syntex等两三只股票的交易,把投入的原始本金——500美元,增加到了20万美元。60年代初,正当而立之年的欧奈尔用在股市中的收益为自己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购买了一个席位,并成立了一家以他名字命名的专门从事机构投资的股票经纪公司——欧奈尔公司。1973年,欧奈尔创建了“欧奈尔数据系统公司"。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图表中心,为普通投资者服务。1984年,欧奈尔创办了《投资者商报》。 1988年,欧奈尔将他的投资理念写了一本书——《如何在股市中赚钱》。该书第一版销售量就超过了40万册,后来还进行了几次再版,并被著名的亚马逊书店评为“五星级”。此外,欧奈尔还创办了新美洲基金。该基金的资产目前已经超过20亿美元。他最出名的是两次在<华尔街日报》上刊登整版广告,预告大牛市即将来临。这两次广告预告时间非常准确:一次是1978年3月,另一次是1982年2月。



欧奈尔的这本《证券市场24堂课》,以比较精炼的语言,系统全面地讲解了证券投资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是他几十年投资证券市场的经验之谈,我觉得比较适宜于新入市者阅读。

但是,我劝各位可以不看书中正文之后的“点评”。因为那个点评是在2000年前后写的,当时的中国证券市场政策失当、庄稼横行,是没有办法按正确的证券投资原则和方法来解释和操作的,所以“点评”中难免出现许多今天看来错误的观点和信息。



另外,我认为我们在读书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搞“教条主义”,对于大师的经验也要有我们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就是要 “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为此,我愿意和大家一起重温欧奈尔的这本《证券市场24堂课》,并把我的读书心得——结合我们从去年10月以来的模拟和实盘投资操作——写在这里,供大家参考,同时热烈欢迎各位参加讨论。既然是讨论,就欢迎发表不同看法和批评指正。


作者:hermes3000    时间:07-06-19 20:57

第一课 投资者入市须知

欧奈尔大师在前言中一个劲地忽悠大家来炒股,等大家来了,他在第一课“投资者入市须知”中,不讲基本常识,不教技术分析,也不说挣钱法则,而是告诉你“股市投资的第一要则”是——股市有风险,跌了要割肉!
我相信,绝大多数看过第一课的入市者,印象最深、这辈子恐怕都忘不了的就是他说的这个“股市投资第一要则”:



引 用:

-----------------------------------------------------------------------------------------------------

总是在亏损达到8%时就止损。

-----------------------------------------------------------------------------------------------------

股市有风险,入市会被套。这是证券投资的绝对真理。
不论你是多么老练的高手,无论你用多么高明的方法,即便在史上最牛的牛市,入市都会被套。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就说我们的实盘投资组合,采用基本面与技术面相结合的方法,在可以说是A股历史上最牛的牛市,买入被套也不少见。举个例子——鞍钢股份:



鞍钢股份基本面不用说了,技术面:从图上看,从1月30日的最高点,到3月12日,走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收敛三角形形态。技术分析说,在收敛三角形的顶端,如果K线向上(下)突破,预示未来股价将大幅上涨(下跌)。
3月13日,股价高开高走,K线向上突破。基本面、技术面、大盘走势全都发出买入信号。老拙于是抢进。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立马吃套。连续4个交易日,鞍钢股份最低跌到11.61元,下跌超过8%,接近10%。
入市就有可能套住,估计大家没有什么争论。



问题在于,套住8%要割肉吗?
肯定有人说:不割!咱们鞍钢不就守出来了吗?
别介啊,咱们这是“最牛”时期的“最低市盈率”股,不能拿来代表全部啊。相信像去年10月到目前这种最牛的牛市,仅仅只会占到您10年、20年投资生涯中的1年、2年,是一个很短的时期。
平心而论,如果不割肉,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很快就会涨回来,而且涨的更高,比如上面说到的鞍钢。遇上这种情况当然是最好的;
第二种情况,经过长时间的等待涨回来,而且涨的更高,比如如果在去年年中买入钢铁股。遇上这种情况,通常收益会低于大盘涨幅;
第三种情况,再也涨不回来了,比如在97年5月买入[四川长虹]、[深科技],还有很多退市的股票。
问题还在于,当被套住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它到底属于哪一种?至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涨回来。
您不信?那好,假如我在6元买入了[工商银行],您能告诉我它啥时候涨回到6元以上吗?
所以,一有河友问我被套住的股票该不该出,我脑袋就大——这问题老天爷都没法回答。
所以说,被套住不止损,等于在碰运气。



更可怕的还不在这儿,而在于跌8%的时候您可能决心无比大——老子跟他耗到底了!结果越跌越多,钝刀子割肉,跌得您吃不下、睡不着、工作无心,终于有一天半夜睡不着您火儿了——去你的,老子不跟你耗了,明天老子就卖了你!可是等第二天一开盘,我考,低开2%加速下跌。眼一闭,心一横,爱谁谁了,卖了!可是,等您卖完了,它却立马返头向上,当天涨停!

那位说了,老拙神笔,描得活灵活现,跟真的似的。废话,说的就是我自己,能不活灵活现吗?说这儿我还真佩服相嫂,去年上半年买一堆钢铁股,套了那么深、那么长时间,居然守到底、守到大涨回来。搁我早就忍不住割肉了。



这么说,咱还是听人家欧大师的话“总是在亏损达到8%时就止损”吧。

还是不对。
怎么还不对?
您想啊,割完肉,咱们还得接着买股对吧?
那是自然啊。这个赔了,下个咱们赚回来啊。
可你怎么知道,咱买的下一个不被套住,不跌8%呢?

那咱们不割肉,守着?
守着?那你告诉我它什么时候涨回来?



得,钻进死胡同了。

咱们得从死胡同里钻出来。
前面说过,买股都会被套。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想做到买股不被套不可能,从这儿钻不出死胡同。
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买那种不怕被套,套住了也能很快涨回来,不用止损的股票。所谓“不怕”被套,是指套住了也不耽误您吃饭睡觉工作游玩,心情照样愉快;所谓“很快”能够涨回来,是指相对大盘走势很快能够涨回来,也就是不耽误收益超过大盘涨幅。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股票?



我就回想自己做过的股票,想到了95年年初买的[四川长虹]。这是我买的第一只股票。95年3月,14元左右买入。95年是个熊市,买入后下跌到11元多,浮亏15%以上。那时候真的是“穷人”,每月工资也就几百吧,买股票的钱几乎就是一辈子的积蓄了。可是回想起来,当时真的一点儿都不着急,该吃吃、该睡睡。不因为别的,因为心里特有底。当时,[四川长虹]每股收益2.5元以上,买入市盈率5倍多,不到6倍;连续3年净利润增长60%以上,每年10送6、10送7。您想啊,14元10送6是8.75元,每股业绩还是2.5元,市盈率是多少?3.5倍!再来一个10送6,每股业绩还是2.5元呢?
当时的[四川长虹]的特征是什么?
就是“低市盈率、确定增长”啊!



前一段,有河友问止损的问题,我一直没有回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复杂。
我个人认为,除了“老鼠仓”之外,不用8%止损的就只有我们这种“低市盈率、确定增长”的投资组合。
光“低市盈率”也不行,比如相嫂去年年中买入钢铁股,市盈率很低,但很长时间套住不涨,因为当时钢铁股净利润处于下降状态;
光“确定增长”也不行,比如今年年初买入工行,肯定年年增长,但是市盈率太高。
必须又“低市盈率”、又“确定增长”。注意:是确定增长、不是可能增长。



当然,即便是“低市盈率、确定增长”,也有需要止损的可能。比如买入后,突然发现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它不确定增长了,而是确定下降了,那就不管套住多少,都必须立即割肉走人,绝对不能心存侥幸。
市场上影响公司业绩的因素很多很多,因此事先没有考虑到某些因素的情况是很可能出现的,特别是一个人分析研究的情况下更是容易出现。我们在[股海淘金]兴趣组里,通过大家的讨论,能够在更大更广的范围考虑影响公司业绩的各种因素,有效地避免个人研究的缺漏。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应该欢迎理性的不同意见,因为这种理性的不同意见,可能使我们避免了割肉止损。


作者:hermes3000    时间:07-06-19 21:01

第二课 开始投资:现在就是最佳时机

欧大师在这一课里的主要意思是说,开始投资——



引 用:

-----------------------------------------------------------------------------------------------------

任何时候都是好时候。大多数人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真正理解和学习如何成功投资。因此马上开始投资以便开始学习是很重要的。你不应等到你获得一个好工作或到了一定的年龄才开始投资。你会发现,带上一点勇气、准备和决心踏人股市是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情。

-----------------------------------------------------------------------------------------------------





对此,我想分三个层面谈谈看法。

一,学习投资越早越好
正如欧大师所说,“大多数人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真正理解和学习如何成功投资。因此马上开始投资以便开始学习是很重要的”。因此,尽早学习股市投资,能够更多地积累经验。从这个角度说,学习投资越早越好。但是,开始真刀真枪地,用真金白银开始股市投资,就不能不考虑股市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准备



二,开始投资的时机
开始投资的最佳时期,我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新手来说,是在牛市的上升段:


上图表明了我对大多数投资者进入和退出股市时机的把握。至于何时到顶退出,何时到底进入,等后面欧大师讲到时我们再来讨论。
这里,可能会引起讨论的有以下两点:
第一,长期投资的问题
长期投资的理论主张,买入业绩持续增长的公司,不管市场的波动一路持有。
理论上是不错,但是人性决定,大多数投资者在股价持续下跌的熊市中,最终很有可能在低点卖出,结果造成损失。所以,不管市场的波动,长期持有的投资方法,实际上仅仅适用于心理特别坚定的极少数投资者,而不能作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来提倡大多数投资者尊崇。



第二,在熊市中买入价值被绝对低估的股票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通常要基于两个要素。
要素一,公司现金分红已经成倍地超过了银行存款利息。比如,在1998年香港金融风暴时,B股大跌,[粤照明B]的股价最低跌到1.6港元附近,但是公司每年现金分红都超过0.3港元,现金分红率上升到15%以上;再比如,巴菲特买入[中石油]时,股价在1.5港元以下,公司每半年现金分红一次,中期每股分红0.09港元,年现金分红率也超过了10%。这时候,投资者买入并持有,即便股价下跌,每年的现金分红大超银行存款利息,就可以通过长期坚定守仓,一直守到解套。但是,还要考虑的是,公司能不能长期保持这样的现金分红率?如果公司未来业绩下降,现金分红也将下降。所以,



要素二,能够对公司全面、深入地了解。这就成为一个难题,因为普通投资者不具备深入了解上市公司的条件,只能从行业和市场的角度去预测未来。既然是预测,就存在风险。在熊市中,任何一个利空都可能被成倍放大。
所以,在熊市中进行投资,需要更多的经验、更细致周到的分析方法、更坚强的心理因素。



三,开始投资前的准备
开始投资前,必须经过充分的准备。如果还没有学会基本的游泳方法,就往大风大浪里冲,牺牲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投资准备的内容主要是学习,学习股市投资的基本常识、基本的公司财务分析和基本的投资方法。完成准备的基本标志是掌握了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
所以,我们有必要把欧大师的话做一点补充:“你会发现,学会了合适的投资方法之后,带上一点勇气、准备和决心踏人股市是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情。”



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就是自己深刻理解,用这种方法选择投资目标、买入持有心里踏实的投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每个投资者的经历、阅历、心理因素、经济状况不同,适宜的投资方法也就不同。简单地说,有的投资者适于投资基金,有的投资者适于投资股票,有的投资者适于投资理财品种。在这里,按照我的理解介绍几种类型



需要供房、供车,“闲钱”少的打工族。这种投资者的最大特点是很少长期存款,又要考虑未来的退休问题。对他们来说,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定期定额基金投资”。 就是每个月以几百元的定额资金买入基金,坚持十几年、甚至2、30年。这样,平均起来的买入价,就是一个大上升通道的中线价位。而在牛市顶部,将基金赎回转入定期存款。到牛市启动初期,再将定期存款转入基金。



依靠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最好的办法是投资理财产品。大型综合类券商和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以集合资金申购新股为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相当保险而且收益超过定期存款和国债收益的。

相对保守的个人投资者。最好的办法就是投资“低市盈率、确定增长”的股票组合。这是一种相对保险的股票投资方法,但不是最赚钱的方法,当然也不是赚钱最少的方法。既“低市盈率”,又“确定增长”,相当于给我们买入的股票上了“双保险”,赔率相对很低。这种方法,依据的是“不赔钱、不赔钱、还是不赔钱”的投资原则;反过来说,既然“确定增长”,依然还是“低市盈率”,说明了它们的涨幅不是最大、最快



相对激进的个人投资者。最赚钱的方法是“热点追踪法”。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热点追踪,并非“涨停板敢死队”那种盲目的追涨杀跌式的跟风投机,而是指追踪大经济背景下的股市热点,是“有道理”的热点。96、97年的大牛市,最大热点是家电股。这个热点的背后,就是中国全社会消费升级下的家电热。几亿中国人在短短的几年内,几乎同时开始装备大屏幕彩电、全自动洗衣机、空调、冰箱,由此造成的大热点,就是股市上[长虹]、[海尔]、[格力]、[春兰]、[康佳]…等家电股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巨大升幅。99-01年的大牛市,最大的热点是网络股,买入[海虹控股]、[上海梅林]、[综艺股份]等网络股,翻个几倍也非常容易。其背景是全球网络经济的兴起。本轮牛市的大热点就是“股改+人民币升值”,最大的受益行业是金融和地产,[万科]+[招行]+[中信证券]的组合就成为大赢家。相对激进的个人投资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牛市初期,根据对经济大背景的分析判断,追踪买入热点股长期持有,直到热点变化,再追入经济背景支持下的新热点



追求简便长期的投资者。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买入基金啦。
以上并没有列全,举例说明而已


作者:hermes3000    时间:07-06-19 21:03

第三课 遵从一定之规,勿被情绪所左右

在本课中,欧大师主要是讲解如何在投资中排除心理情绪的干扰。
形象地说,真金白银地投资股票市场,就像在大海上冲浪,忽而冲上浪尖,忽而大浪盖顶。市况的波动,无时不刻地在刺激和干扰我们的心理和神经,从而影响到我们的投资。
欧大师说:“当涉及到你自己的钱的时候,人总是情绪化的,股市也不例外。人的天性深深地植根于市场之中,过去市场中曾存在的自我主义、自欺欺人、恐惧和贪婪今天依然存在。”



实际上,绝大多数投资者,特别是新投资者对此都会有深刻的体会。最明显的表现是,绝大多数投资者都会因为损失(有时甚至不是损失,而是减少盈利)而自责。比如:
昨天我买了就好了,今天又涨了!哎,还是太胆小了。
昨天卖了就好了,今天又跌了1块钱!哎,还是太贪了。
这种自责的积累,逐渐会成为一种情绪。比如,
在股票大涨时追入,或者在大跌时杀跌。
空仓时担忧踏空而加速买入,满仓时又担忧暴跌而很快卖出;
下跌时不敢买,上涨时使劲追;
涨个几毛、1块就想卖出,落袋为安;
卖出后发现它继续上涨,15元卖、16元买,17元卖,18元又买回来…
等等,都是人性心理对股票投资影响最普遍的例子。包括我自己在内,其中的某些错误也会一犯再犯。
怎么办?欧大师对此开出的处方就是:“遵从一定之规”。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无组织、有纪律”。

这就是本课的重点和核心。对此,我们可以展开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这个“一定之规”是什么?
第二,这个“一定之规”从何而来?
第三,如何做到“遵从一定之规”?



第一,“一定之规”是什么?
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就是欧大师说的“一套买卖规则”,或者说投资方法。
新入市的投资者最容易犯的两大错误,一是不懂股市就投资。比如前几天报道中说的30万元把权证当股票买入而且没有行权;二是没有建立“一套买卖规则”就投资。其结果必然是在自己的情绪影响下买进卖出,盈利是偶然的,长此以往亏损是必然的。



第二,“一定之规”从何而来?
欧大师说:就我的个人经验,依据历史经验建立一套买卖规则是唯一的办法。这些规则必须建立在市场运作的真正规律上,而不是建立在个人的观点乃至偏见上。
在这里,欧大师告诉我们,这个“一定之规”——就是“一套买卖规则”,它是“依据历史经验”、“建立在市场运作(行)的真正规律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个人的观点乃至偏见上”。
对此,我们应当注意两点:



1、依据历史经验
作为新入市的投资者,显然我们不可能积累足够的历史经验。在没有积累足够的历史经验之前,就试图建立自己的“独有的”或者“独到的”投资方法或者买卖规则,这也是投资者容易犯的另一个错误。因为这样做,往往是“建立在个人的观点乃至偏见上”。所以,新入市的投资者应该通过学习前人、特别是取得长期良好投资收益的大师们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建立的“一套买卖规则”。
但是,古今中外的大师很多,他们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建立的“买卖规则”或者投资方法也很多,我们应该听谁的?
这就是我们要注意的第二点了:



2、建立在市场运作(行)的真正规律之上
是否符合市场运行的真正规律,这是一条根本的评判标准。符合市场运行真正规律的,我们就可以拿来借鉴使用;违背市场运行真正规律的,我们就应当将其排除在外。
证券市场运行的真正规律很多,但是最基本的实际上只有两条:
第一条基本规律是: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市场和个股的涨跌。
第二条基本规律是:股票具有其内在的价值,这个价值随上市公司的成长而提高;股价则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其内在价值上下波动。
所以,任何一种以预测手段作为“买卖规则”根本依据的投资方法,都可能是错误的,应当排除。而以股票内在价值随公司成长而提高为依据的投资方法,都是可以借鉴和使用的。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取得长期良好业绩的大师,其基本方法都是“买入并持有价值被低估的成长股”。他们一致的地方是:价值低估的成长股;有区别的地方是:估值的方式方法、低估的标准、以及持有的时间长短等。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成长性被所有这些投资大师们放在第一位,是绝对的要求;而价值低估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第三,如何做到“遵从一定之规”?
欧大师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并坚持某种投资原则”。
这有点像我们学开车。一种是进驾校,经过正规的培训;另一种是开“野车”,也能学会。二者的区别,倒不在于是否正规上学校,而在于前者能够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比如,从驾校出来的人,在转弯和并线的时候,会下意识或者说习惯地打灯;在等红灯时,会下意识地拉起手闸。这都是在驾校被师傅骂出来的习惯动作。
同样,参与证券投资不一定非要进学校培训,但是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才能自觉地“遵从一定之规”、“坚持某种投资原则”,就像等红灯时你会下意识地拉起手闸,而不会去受“这有必要吗”的情绪所左右。
“投资习惯”有很多,作为新入市的个人投资者,我们首先要养成最重要的良好习惯,克服最不好的投资习惯。



最重要的良好习惯是什么?
是永远把公司的成长性放在投资行为的首位。
在查看公司资料、阅读报刊文章、听人推荐股票…的时候,脑子里第一个反映就是:这家公司最近时期业绩增长吗?未来业绩确定增长吗?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在买入股票时,首先是因为上市公司未来业绩确定增长,第二位是价值相对低估。而不是其他任何原因的诱惑,无论这个诱惑听起来是多么的有道理。
在清仓股票时,首先是因为上市公司业绩不再增长或者下降,其次是价值被高估(即便高估也不必完全清仓),而不是因为恐惧或者其他原因。
作为新入市的投资者,如果您养成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投资习惯,您就一定能够战胜大盘。
最不好的投资习惯是什么?
是没有方法、或者以主观猜测进行投资。



比如欧大师在本课中所说的,“对低价股的莫大兴趣。买一大堆2美元、5美元或者是10美元的股票,然后看着它们股价翻番,听起来是个很棒的主意,但问题在于:你在博彩中中奖的机会可能还更大些”。实际上这是一种主观的猜测行为。有的朋友说:“我是没有数,纯粹是跟风一铁哥们,他买了这个股,我也就上了”——这是自己没有投资方法,跟风投资的情况。
没有方法,或者以主观猜测进行投资,由于自己心里没数,最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买入的股票下跌,常常在慌乱中割肉(按欧大师的理论,也确实有必要止损);买入的股票上涨了,赚个几毛一块的就赶紧卖掉。



新入市的投资者上来首先应该审视,自己是否掌握了正确的投资方法?是否养成了良好的投资习惯?是否在坚持有效的投资原则?
做到了以上这些最重要的几点,我们就能在股海中遨游,不被股海的大风大浪吞没。至于其他的小问题,比如经常地受情绪干扰犯点儿小错误,喝几口海水,那是难免的情况。欧大师也说“面对市场每时每刻的波动,即使是最有经验的投资者也无法乎心静气。”只能通过长期的市场投资来磨练自己的心理状态,减少因情绪干扰所犯的错误。
对此,我们可以交流一些稳定心态的方法:
——每周制定操作计划,要求自己按计划操作,而不是根据盘面变化随意操作;
——记录自己的选股和操作过程,分析出现的问题。如果公布自己的计划操作,等于让大家来监督自己,使自己的选股和操作都必须能够经得起时间和理性的推敲,从而减少情绪化干扰;
——少看盘,多看书报,也会有益于避免被盘面的波动所影响。
等等。


作者:hermes3000    时间:07-06-19 21:11

第四课 基本面分析与技术面分析

投资股市,是采用基本面分析还是采用技术面分析?对此,欧大师说:
就我个人的经验,这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在分析的时候.你必须对这两个方面都作出考虑。一方面,要运用基本面分析的方法考虑公司的竞争力、经营情况、产品和技术情况,另一方面,也要运用技术分析的方法来判断该股票当前的市场表现。
基本面分析是你购买每支股票的基础.它是你区分良莠的保证。



简而言之,就是以基本面分析作为选股的基本依据,技术面分析作为买卖股票的选时参考。

关于基本面分析。
欧大师着重讲了基本面分析要把握的几项重要因素:

一,基本面分析最重要的因素
欧大师说:
基本面分析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可以发现,公司的赢利能力是影响该公司股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意味着你应当只买这样的股票:持续的赢利增长、销售增长、高利润率和高股东权益收益率:每股收益可以作为衡量公司成长性和赢利能力的指标之一。
根据对过去最成功的股票的分析和我们多年的投资经验,我们发现它们大多数是成长型公司的股票,在其股价达到峰值之前,其平均每股收益的过去三年年增长率在30%以上;因此,应当集中投资于这种类型的股票。这是我选择股票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则。



也就是说,持续的赢利能力成长性,是基本面分析最重要的因素,是选择股票最重要的原则。
成长型公司持续的赢利能力成长性,表现在其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利润的持续增长,较高的营业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集中表现在其每股收益的持续增长。
在这里,我们需要作一些解释和说明。
第一,这么些基本面指标,那个最重要?
每股盈利最重要。
很多时候,媒体报道或者分析常常把净利润放在第一位,经常的说法是:公司净利润增长XX%。
但是,在公司进行再融资总股本扩大的情况下,有可能净利润增长了,每股盈利却没有增长;或者每股盈利的增长幅度低于净利润的增长幅度。然而,股票的市盈率=股价/每股盈利。所以,每股盈利才能直接反映股票的估值水平。
正因为如此,欧大师在这里说:其平均每股收益的过去三年年增长率在30%以上。
而不是说:其净利润过去三年年增长率在30%以上。



第二,既然如此,我们就盯住“每股盈利”一个指标行不行?
不行。
欧大师提到的这些基本面指标各司其职、各有其用。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把基本面分析常用的财务指标及其之间的关系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和介绍:

主营业务收入——公司自身产品或服务的收入,包括母公司、子公司、控股公司
减:主营业务成本
减:营业税
——————————————————————————————————————
主营业务利润
减:营业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经营费用等
——————————————————————————————————————
营业利润
加:投资收益
——————————————————————————————————————
税前利润
减:所得税
——————————————————————————————————————
净利润



作为新入市的投资者,初步明白以上这个关系,大体上就可以了。
从以上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公司的净利润主要来自两大块。一是公司自身经营的结果,也就是营业利润;二是公司对外投资的结果,也就是投资收益。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这些指标,反映了公司自身经营的能力和情况。我们应该注意到,有的公司净利润增长很多,但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利润没有增长或者反倒下降了。比如[东方集团],07年1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44%,主营业务收入却同比下降了14.78%。这就反映出,[东方集团]的净利润主要来源于投资收益,而不是自身经营的结果。07年1季度,[东方集团]的净利润为3198万元,而投资收益为5625万元。也就是说,公司自身的经营是亏损的。[雅戈尔]也有类似情况,07年1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280%,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8.8%,投资收益11个亿,净利润却只有9个亿,也是主营业务亏损。



由此可见,反映公司自身经营能力的指标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辨别,这家公司的成长,主要是依赖于自身经营能力的提高,还是依赖于别的公司的经营能力?如果主要是依赖别的公司的经营能力,那么我们在赞赏这家公司管理层的投资能力的同时,就有必要保持一份冷静。至少应该知道,他的投资能力很好,自我经营能力却很一般。那么,我们在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之前,是否必须考虑它的自身经营能力呢?我认为,如果你是偏保守的投资者,那就应该考虑;如果你是比较激进的投资者,认为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至少也应该在这一点上做到心中有数。
有人可能会说:“巴菲特的公司不就是主要通过投资取得利润的吗?”换句话说,国内的媒体文章给人留下的映像,似乎巴菲特就是一位“股神”,他的公司主要是靠“炒股”赢利。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有必要加以纠正。曾经跟大家许愿谈谈巴菲特的,正好借此机会,在这儿拐个弯,谈谈巴菲特,把欠大家的债给还了。



巴菲特在今年致股东的信中说:
帕克希尔(Berkshire Hathaway Inc)早期的做法,是将未分配利润和保险浮存金用于投资有价证券…。而近年来这种做法有所改变,我们逐渐将重心从有价证券,转为企业经营权的收购。此一结果…使得帕克希尔投资收益成长减缓,却让我们在非保险事业税前盈余加速成长。以下为非保险事业税前盈余:
年份 每股盈余
1965 4
1975 4
1985 52
1995 175
2006 3625
复合年成长率 1965——2006 17.9%
复合年成长率 1995——2006 31.7%



这段话需要做点解释,同时说明巴菲特为什么特别喜欢收购保险公司的问题。
巴菲特在信中说:早期的做法,是将未分配利润和保险浮存金用于投资有价证券…。
未分配利润很好理解。顺便提一句,巴菲特的帕克希尔公司仅在1967年分过唯一的一次红,每股10美分。其他未分配利润都被留存用于再投资了。巴菲特说,这些钱与其分给你们随便花掉,还不如留在我这儿,让它生出越来越多的子子孙孙来。
保险浮存金是什么?保险浮存金是指保户向保险公司交纳的保费。保户交纳的保费并非保险公司的资产,在财务报表中应列入“应付帐款”中,属于公司的债务,当保户出险时,拿出来付给保户进行理赔。这些资金,保险公司在留有一定比例的近期理赔或支付金额后,其余的可以拿出去进行投资。而投资收益则归保险公司所有(若与保户另有约定,则投资收益按约定比例由二者分享)。



这就是巴菲特喜欢收购保险公司的根本原因——因为他是投资大师。保险公司中的巨额浮存金,为巴菲特早期投资有价证券提供了大量成本低于银行贷款的资金。对于财险公司,投资收益完全归保险公司所有,这等于无成本的资金来源。所以,巴菲特收购保险公司的首要目的,并非保险公司就一定高收益,而是希望取得保险公司的巨额浮存金用于投资。实际上,国际上很多保险公司处于微利或亏损的状态。保险公司只有到了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手里,才能高收益。帕克希尔控股的那几家保险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处于亏损边缘或者经营困难的境地时被巴菲特收购的。被收购后,也都起死回生,成了帕克希尔公司的印钞机。
由此可见,前一段有媒体说巴菲特有意投资中国人寿,完全是瞎说。因为巴菲特不可能收购中国人寿,从而使用中国人寿的浮存金进行投资。当然,如果巴菲特收购了中国人寿,那么40元、50元、60元的股价也就都不算高。
年初前后,媒体和股评还拿巴菲特说事,忽悠大家高价买人寿。这起码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咱们高价买人寿干啥?咱们又不可能用人寿的浮存金去投资。



好,到这儿先打住。咱们还是回过头来看帕克希尔的主营利润与投资收益之间的情况。
从上面的报表我们可以看出,帕克希尔非保险事业的赢利增长非常惊人,1995-200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表明不到3年就翻一番!11年增长了20倍!如果A股市场上有这样一家公司,您买了捂住,那还了得?

咱们再来看看帕克希尔2006年度的主要财务指标(注:下表中净利润、投资收益、经营利润单位为百万美元,每股数据单位为美元):

2006年 2005年 2006年同比增长
净利润 11,015 8,528 29%
投资收益 1,709 3,530 -52%
经营利润 9,306 4,998 86%
————————————————————————————
每股盈利 7,144 5,538 29%
每股投资收益 1,108 2,292 -52%
每股经营收益 6,036 3,246 86%



由上表可见,帕克希尔公司净利润的增长最主要的是来源于自身经营利润的增长。到2006年,经营利润占到公司净利润的84%,投资收益仅占16%。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便在投资大师巴菲特手里,公司的投资收益也会是很不稳定、大起大落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主张对以投资收益为净利润主要来源的公司进行中长期投资的关键原因。



好,我们回过头来谈谈主要的基本面财务指标。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把常用的财务指标再写一遍:

主营业务收入——公司自身产品或服务的收入,包括母公司、子公司、控股公司
减:主营业务成本
减:营业税
———————————————————————————————————————
主营业务利润
减:营业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经营费用等
———————————————————————————————————————
营业利润
加:投资收益
———————————————————————————————————————
税前利润
减:所得税
———————————————————————————————————————
净利润

从以上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选择主业突出的成长性公司,我们的要求(从上而下)应该是: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表明公司的产品和服务销售在增长;
主营业务利润的增长,要求超过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表明成本的增长率低于收入的增长率,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毛利率”增长。毛利率增长,说明公司可以进一步扩大产能,扩大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利润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相反,毛利率下降,说明如果公司进一步扩大产能,利润将会下降,就很危险了。比如国内的家电、手机厂商,都有过毛利率下降仍然不断扩大产能抢占市场的经历,拚个你死我活,最后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我们要问,现在的汽车厂商是否在走这条老路?
营业利润的增长,要求超过主营业务利润的增长,表明费用的增长率低于收入的增长率。一家公司,特别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费用的过快增长,往往是影响其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自觉有效地控制三项费用的国企往往是好公司,比如[赣粤高速]。
净利润的增长率,要求等于或大于营业利润的增长率,表明公司的投资收益是增长的,而不是下降的。上市公司中,即不乏靠投资收益过日子例子,也不乏被投资亏损拖累的例子。



还有一个重要指标是“股东权益收益率”,也就是净资产收益率。它是公司盈利能力最重要的指标。关于净资产收益率,我们应建立两点基本的概念:
第一点,净资产收益率的底限。欧大师说:“我们分析发现,股价表现优异的公司,绝大部分的股东权益收益率在20%以上。”当然,我们不能照本宣科,把欧大师的20%搬过来,但是我们应该有一个概念: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至少应该高于银行贷款利率1倍以上。
第二点,净资产收益率增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性公司。任何一家盈利的上市公司,通过利润留存、增资扩股、资产注入等等途径,其净资产总是在增加的。在净资产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如果净利润的增长等于或者低于净资产的增长,表明其盈利能力没有增长或者在下降。所以,仅仅观察净利润的增长,并不能断定公司盈利能力的成长性,只有净资产收益率的不断增长,才能最可靠、最直观地说明公司盈利能力的成长性。



二,基本面分析还有哪些重要因素?
我们上面所说的,是基本面分析的财务指标。基本面分析还有哪些重要因素?
欧大师回答说:
一家公司必须有比别人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这—点也很重要。
为什么?因为只有比别人独特的产品和服务,才是公司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才能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
销售额、利润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等方向姑终在行业内位于领头羊的公司。
比如[包头铝业],5年前在进行老国企改造时,就不做一般的氧化铝、电解铝,而是瞄准高端产品合金铝,从而成为国内合金铝企业的领头羊公司。

再比如[太钢不锈],通过多年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不锈钢企业。
还有[中信证券],最早的创新类券商,发展到今天,成为国内券商经纪费收入、利润第一的领头羊企业。
[豫光金铅],致力于有色金属的再生与综合回收,是国内第一,亚洲第二的金属铅、银的生产企业。
等等。
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价值创造”。因为,凡是那些具有“比别人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成为“行业内位于领头羊的公司”,理性的市场将给与其比同行业其他公司更高的溢价。
当然,目前的A股市场并非如此。比如,按照07年动态市盈率,[包头铝业]是铝行业最低的,[太钢不锈]是钢铁行业最低之列的,[豫光金铅]是有色金属中偏低的,[中信证券]甚至比很多“券商概念股”还低。认识到这一点,应该怎么办?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关于技术面分析
欧大师在这里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技术面分析
欧大师说:
技术分析主要是通过图表对市场运动作分析、研究和判断的。图表分析师以股票交易的价量作为重要指标并以此来反映股票的供求情况。
你应当学会使用那些同时反映了股票价格和交易量的日表或周表。通过使用图表,你可以形象地看到某支股票的市场运行是否正常,是否有机构正在建仓,买卖时机是否适宜。
技术分析的过程也是学习与鉴别有效的价格波动模式的过程。



第二,技术面分析的重点
技术面分析的两大因素是“价”与“量”。其中,“量”更为重要,既所谓“量在价前”。欧大师说:
交易量是使你能正确判断某支股票的供求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你必须了解你的股票价格上涨或下跌时,其交易量与通常情况相比是萎缩还是放大。交易量是大机构可能正在买卖你所持有的股票的信号,这会给该支股票的价格带来冲击。重视它等于重视你的身家性命。
第三,技术面分析也很重要
欧大师说:
最好的机构设资者总是同时使用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以作出投资决定的。


作者:hermes3000    时间:07-06-19 21:12

第五课 基本面分析第一步——销售和盈利

在本课中,欧大师强调指出:
销售和盈利增长是公司基本面分析最重要的两个基本因素。

还是那句话,股票投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公司的成长性,而构成公司成长性最重要的因素是销售和盈利的增长。养成上来先看公司销售和盈利增长的良好投资习惯,是我们投资股市的“第一步”。

欧大师说:
要赚大钱,你必须买最好的股票。

什么是“最好的股票”?

欧大师说:
我们发现良好的销售和盈利表现是那些成功股票最重要的特征。
你要找的是那些与上午同期相比,销售和盈利都有显著增长的公司的股票,并且与前几个季度相比,本季度的盈利以加速度增长。



接下来,欧大师举例说明:
1986年10月,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前六个月,微软公司最近一个季度的销售增加了68%,盈利增长了75%,并且这样高速的增长已经持续了七个季度。1982年3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后的六个月,Home Depot的盈利在最近一个季度增长了140%,而其最近三个季度的销售以104%、158%、191%的加速度增长,其最近九个季度的平均销售增长率为177%。1990年,思科的盈利增长率在此前的九个季度从150%增长为1100%,其平均值为443%。
1981年4月当我购买Price公司的股票时,其销售和盈利已经大规模并且持续增长了十四个季度。

除了每季销售和盈利增长之外,欧大师指出:
你还应关注每年的盈利增长,这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因素。
微软公司在其上市之前,年盈利增长率为99%,思科公司为57%,Price公司则为90%。
这些市场领导者的股东权益收益率和税前利润率也很高。微软公司、Home Depot公司和思科公司的股东权益收益率分别为40%、28%和36%,而微软公司和思科公司的税前利润率均为33%。
我的首要原则是:寻求那些年盈利增长率在30%以上,股东权益收益率在17%以上的公司。



上面欧大师讲的内容应该不难理解,相信大多数人的问题在于,在我们的A股市场上,会有像微软、思科那样长期高速增长的公司吗?
本书的评论者,在本课之后的评论中写道:
我国高成长性的股票太少,欧奈尔所讲的微软公司、Home Depot公司、思科公司、Price公司的高成长性压根儿就找不到。即使偶尔一两年年盈利增长达到了30%以上,那也大多是庄家“包装”的结果。所以,如果严格按欧奈尔的投资法则选股票,要么是选不到,要么就可能被套。
这话虽说有点过头,但那时候A股市场上能够持续高成长的公司稀少确实是实情。我们来看看1996-2001年大牛市中,并非庄家“包装”的绩优成长股的情况。由于每股业绩受送股、增发配股等影响,我们用净资产收益率来看它们的盈利变动情况:



90年代绩优成长股净资产收益率历年变动表


股票简称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青岛海尔 18.8% 19.6% 13% 14.7% 12.4% 15.1% 12.1%
四川长虹 37.7% 34% 29% 16.3% 3.1% 0.9% 0.7%
深发展 22.3% 24.7% 13% 21.8% 19.1% 13.1% 11.1%

深科技 26.1% 34.8% 30% 23.4% 14.1% 6.4% -0.7%
万科A 12.5% 11.2% 9.1% 10.1% 10.4% 10.3% 11.5%
中集集团 25.9% 23.5% 15.4% 14.8% 15.2% 22.6% 22.7%



由上表可见,绩优公司盈利在96年达到高点,97年之后逐步下滑。像[万科A]那样净资产收益率保持稳定,[中集集团]下滑后再次回升,就算很好的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股指从1997年的1500点左右,上升到2001年的2200点以上,暴跌就不可避免。
那么,为什么当时A股市场上非常缺乏长期高成长的上市公司呢?这是因为当时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的影响。
当时,投资增长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在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的大背景下,增加投资促进就业成为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于是盲目投资、重复投资成风,“吃完政府吃银行,吃完银行吃股民”,反正钱是“白”来的,什么挣钱上什么,由于缺乏竞争门槛,价格竞争成为最主要的手段,直到盈利的公司都被恶性竞争拖垮、银行坏账成堆为止,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又缺乏科技创新的能力,怎么可能出现长期高成长的上市公司?



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管理层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对于投资增长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严格控制盲目投资、重复投资。不仅如此,而且还在积极取消高耗能、低效益的老旧产能。
其次,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有效地遏制了政策性贷款和坏账。
第三,企业本身更加重视打造核心竞争能力和通过重组提升规模经营能力。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尽管国内上市公司中出现微软、思科那样的以科技发展为核心动力的长期高成长性企业,但在传统企业中,已经并且正在出现一批能够持续增长的上市公司。我们可以举一些这样的例子



近年来绩优成长股净资产收益率历年变动表


股票简称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东方电机 1.8% 3.5% 20.9% 28.8% 33%
民生银行 13.7% 14.4% 15.8% 17.5% 19.9%
豫光金铅 6.3% 10.1% 14.9% 12.3% 17.4%
赣粤高速 5.9% 5.7% 10.3% 10.8% 15.8%
云南铜业 2.6% 5.1% 11.4% 19.6% 34%



我们采用的“低市盈率、确定增长”的投资方法,原则是不断寻找“市盈率更低、成长性更好、安全边际更高”的上市公司,不断地将市盈率相对较低的股票换成市盈率更低的成长性股票。这种方法有赖于市场上能够不断出现“市盈率更低、成长性更好、安全边际更高”的上市公司。97年的时候,在股市大涨之后,我的感觉是找不到低市盈率的股票了。而现在大家看到,从1000点上涨到4000点,我们依然可以不断地找到动态市盈率在15倍以下的高成长性股票。这些股票不是因为没有上涨所以市盈率较低,而是因为业绩增长超过了股价的上涨幅度,从而又“拉低”了动态市盈率。比如[中信证券],从06年初到现在股价上涨了10倍,但业绩同比增长12倍,结果现在的07年动态市盈率反倒下降到20倍以下了。

那么,这些好公司,如何寻找呢?
欧大师说,他办的“《投资者商报》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每股收益率评价体系”。可惜我们看不到这份《投资者商报》。
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寻找好公司的基本思路,供大家参考。
由于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实际上差距不大,大多是跟着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在进步。因此,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总是出现“齐步走”的现象。买彩电,大家都买;装空调,大家都装;买车了,几年之内周围的亲戚好友差不多都开上了;按揭买房,周围的人似乎一夜之间都成了“房奴”。这是一种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再由于人口基数巨大,大家“齐步走”的结果,必然会促成这个或者关联行业的高速成长,形成一批相关行业的绩优高成长公司。其中的行业龙头,必定增长期最长,业绩最好。
比如,90年代中期的家电普及,龙头是青岛海尔;90年代后期的手机普及,出来了[波导]和[厦新];21世纪初的家庭轿车普及,造就了[上海汽车]和[长安汽车];近几年的按揭买房,[万科]和[招行]就成为龙头。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点,避开价格战行业。家电、手机、汽车这些行业,在居民普及的初期,主要不是靠价格而是靠质量和创新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关企业业绩能够快速增长,一旦进入价格战,就会吞噬企业的利润,这时候,尽管行业还在快速发展,企业的业绩增长却不再延续,就要避开。比如家庭汽车,仍然在快速发展,但是汽车企业利润率已经开始下降。这时候,相关的外围行业、非价格竞争的行业,比如高速公路、有关的有色金属等行业中,仍然会有持续高成长的企业。

第二点,放眼未来。家电、手机、汽车、房产,都已经出现了“齐步走”的现象,相关行业龙头股的股价已经反复盘升,发展速度将会逐步降低。在股市上投资,很重要的是看未来:下一步,国内居民“齐步走”的会是什么?显然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我觉得是金融投资,今年以来储蓄大搬家,4月份居民存款下降,就是最明显的表现。一夜之间,“全民炒股”。在国家经济背景发生巨大变化,投资者利益得到有效保护,持续高成长企业越来越多,股民绝大多数盈利的大背景下,这是一个再理性不过的社会经济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主营金融投资的证券公司龙头股能够持续高速成长。再往后呢?国内居民“齐步走”的会是什么?我觉得可能会是“度假旅游”,不是现在这种“上车睡觉、下车撒尿”的低消费旅游。由此又会促使哪些行业出现业绩持续高速增长呢?这些是我们应该考虑和观察的重要问题。


作者:hermes3000    时间:07-06-19 21:24

第六课 相对价格强度:一个关键的技术分析工具

在本课中,欧大师给出了一个他认为十分重要的技术分析工具——相对价格强度。
什么是相对价格强度?欧大师说:
相对价格强度的计算方法如下:将某只股票当前的价格与其一年前价格相比,得出变化的百分比。然后,再将其与同期的所有股票价格的变化百分比相比较,给出一个介于1到99之间的分数,99分为最高分。

这里需要做点解释:
将某只股票当前的价格与其一年前价格相比,得出变化的百分比——显然就是个股涨幅。
同期的所有股票价格的变化百分——可以说是大盘涨幅。
所以,相对价格强度应该就是个股涨幅与大盘涨幅的比较。欧大师在他办的《投资者商报》中,用1-99分的方式,给出每支个股的相对价格强度。
欧大师对相对价格强度非常重视,把它作为股票买卖的重要依据。他说:
根据我们对1953年以来所有表现突出的股票的分析,在股价成几倍或几十倍增长之前,这些股票的相对价格强度平均为87,这表明这些股票比其它股票在上一年的市场表现要好87%。

我建议选择那些相对价格强度在80以上的公司,也就是那些市场表现居于前面的20%之列的公司。真正的市场领导者的价格相对强度可能在85以上。运用该指标能使你剔除大量表现平平、价格变化迟缓的股票,从而使你的投资操作能有更好的表现。
我从来不和市场过不去面去购买或持有那些该指标在70以下的股票。

如果某股票的相对价格强度几个月来都是在80到90之间,当其第一次下降到70的区间时,你就有必要重新考虑你的持仓果断卖出了。

对于本课的内容,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在哪儿可以找到A股市场的相对价格强度数据?
第二,我们如何看待价格相对强度?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在哪儿可以找到A股市场的相对价格强度?
在我们常用的证券软件里可以找到。方法如下:
第一步:


点开左上角的[报价],再点其中的[强弱分析报表]。系统会提示下载盘后数据。

下载盘后数据,如果你每天都下载盘后数据则可以省略这一步
第三步

回到左上角的[报价],再点其中的[强弱分析报表],显示出以上页面。注意此时[基准]为“无”,点右键出现图标,点开[基准股票]——出现下图。注:前面说到,相对价格强度就是个股涨幅与大盘涨幅的比较。因此,我们要选大盘作为比较的[基准股票]。

在提示框里,选中[所有指数],再选中[上证指数](当然也可以用其他指数作为基准),确认

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如何看待价格相对强度?
我认为应当有分析地看待价格相对强度。
一方面,A股市场上也有这样的“股谚”,就是“强者恒强”。
另一方面不能一概而论。也就是说,过去一年的涨幅没有强于平均涨幅(大盘涨幅),未必今后的涨幅不会超过平均涨幅(大盘涨幅)。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豫光金铅],如图:

这是[豫光金铅]05年底——06年底的K线图与大盘K线的叠加图,可见[豫光]的涨幅落后于大盘,年价格强度大约为-20%。按欧大师的理论就不可以买入。但是,此时由于[豫光]涨幅落后,业绩增长较快,06年市盈率仅10倍左右,应该是个良好的买点。结果大家已经知道了,从06年底到现在,大盘涨60%,[豫光]涨了140%。

第二个例子是[宝新能源],如图: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知道,选股最重要的基本依据还是基本面,只要公司成长性良好、价值被相对低估,未来涨幅必定超过大盘。而技术分析则往往存在例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以上两个例子还告诉我们,成长性良好的股票,如果在前一阶段没有“跑赢大市”,就会成为相对“低市盈率”的“价值洼地”,反而应该是我们重点挖掘的对象。假如已经买入,走势不如大盘,应该耐心持仓。相反,如果前一阶段涨幅大大超过大盘涨幅,我们反倒应该小心,看看是否已经被高估了。只有业绩增长幅度超过股价涨幅的股票,才能纳入我们的投资视线。
如果仅仅根据价格相对强度或者依据“强者恒强”选股,那么就要做好选错时“止损”的准备。就如欧大师所说:
如果某只价格相对强度高的股票在你买进之后即下跌,你不应再买进。如第一课所指出的,你应当在达到8%的止损点时卖出任何一只股票。当股票价格下跌时补仓是很危险的。



最后,我们还应该看到,欧大师的价格相对强度指标,对于能够长期保持高速成长的公司更为有效。而在欧美成熟市场,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恶性竞争较少等因素,行业领先的公司更可能做到“强者恒强”,由此产生微软、思科等长期高成长的公司,所以欧大师利用价格相对强度指标在欧美成熟市场选股的成功率更高。而在A股这样的新兴市场,“强者恒强”的情况也在开始出现,往后看将会是发展趋势。


作者:hermes3000    时间:07-06-19 21:32

第七课 通过行业板块来分析股票

在本课中,欧大师讲解了通过行业和板块分析股票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
重要性部分,相信大家都能理解。仅就如何使用股票软件寻找热点行业和板块补充如下:
第一步:


点开“报价”中的“热门板块报表”,系统显示下表:


这是当日所有行业板块涨幅排序。但是,我们通常想看到的是某个时段内,比如本周、本月、本季度…,某个时间区间的热门行业板块。
第二步

点右键打开选择框,点击“区间热门板块”。


通过这个时间选项可以选择起止日期。例如我们选择开始日期为07年5月1日,系统即按5月份行业板块涨幅排序显示:


由于5月份B股大涨,因此排名前几位的板块都是含B股较多的行业。

一贯以来,A股市场通常是“板块轮动”。当我们通过证券软件发现某个板块大热,追进去的话,搞得不好就被吊在浪尖上了。所以,通过技术分析或者股票软件寻找热门板块,通常滞后,并非最好的办法。

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媒体的公开信息,预测即将产生的热点行业或板块。具体的方法有这样几种:
1、通过关注行业产品价格。行业的产品价格大幅上升,往往是行业利润大幅提高的先兆。比如近年来年,有色金属价格持续大幅上升,由此造成有色金属行业特别是有色金属中的矿产资源子行业净利润大幅上升,相关个股股价由此持续大涨。
2、通过关注行业利润水平。行业利润水平增长,媒体通常会及时报道,比如今年3、4月份媒体报道钢铁行业利润同比增长3.5倍,不久钢铁行业相关个股股价整体大幅上扬。
3、通过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比如90年代中期的“家电热”、本世纪初前后兴起的“家庭汽车热”、后来的“房地产热”,以及今年以来的“全民炒股”、“储蓄搬家”,都是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财产积累到达一个台阶后发生的变化。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很大,全民生活水平以及财产积累到达一个台阶后所发生的变化,会促使相关行业快速大幅增长并延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4、通过关注国家经济政策。比如去年以来国资委、证监会等部门鼓励央企整体上市,由此带动形成了“整体上市”的热点。
如此等等,办法很多,在这里不可能全部列举。总而言之就是通过对媒体公开报道的关注,扑捉相关信息,预测即将产生的行业板块热点。
在预测行业板块热点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预测热点行业板块不同于“炒概念”。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必须具备行业利润的实际增长,而后者不需要这个条件。比如“奥运概念”,与奥运会相关的企业集合起来可以成为“奥运板块”,但是我们迄今为止没有看到这个板块企业利润的大幅增长,因此它就只能是一个“概念”。没有业绩大幅增长作为支撑的板块炒作成为“炒概念”,是一种风险很大的投机,我们应该警惕。
第二,先观察并预测热点行业板块,再选择投资个股的方法,称为“自上而下”的投资方法。采用“自上而下”的投资方法,在确定投资的行业板块之后,如何选择个股呢?欧大师主张买入该行业的领头羊股票,比如看中银行业就买[招商银行]、看中房地产业就买[万科]、看中证券行业就买[中心证券],看中家电业就买[美的],等等。
第三,关注自己了解的行业。通过公开信息关注和预测即将产生的热点行业板块,方法很多,行业板块很多,信息更是海量,我们只能采用自己熟悉的几种方法,关注我们了解行业。比如巴菲特不了解科技行业,所以打死都不买科技股。我们都有自己能够了解和难以了解的行业,通常情况下不要涉足自己难以了解的行业。比如医药行业对我来说就很难了解,只好放弃。当然,不断学习和思考能够使我们了解越来越多的行业。对于股票投资来说,我个人认为,所谓能够了解某个行业,其标准就是能够通过企业的财务报告、公开信息和研究机构的报告去预测它未来的业绩。


作者:hermes3000    时间:07-06-19 21:39

第八课 成交量与庄家的相关性

在本课中,欧大师所说的“庄家”,实际上应该是指机构投资者。他说:
庄家是买人某只股票的大机构。
供求法则在股票市场上也是适用的。股票价格上升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必然有大量的购买需求。这种需求大部分来自于机构投资者,75%的绩优股由他们买入。
举例而言,某基金的资产为十亿美元,仅仅以其资产的2%购买某只股票,那么其必须投资两千万美元。那就是以40美元的价格购买五十万股了!基金就像跳进浴盆的大象,他们如此庞大,使得水流四溢。
由于机构投资的大量买入,就会使股价上升。所以——

如果你希望买到价格有巨大上升空间的股票,你就必须选择那些有一到两个操作表现良好的机构投资者最近买入的股票。

那么,如何寻找实力机构介入的股票呢?欧大师说:
在《投资者商报》的共同基金版面上可以找到这些信息。
该版面还包括了大量表现较好的基金的其他信息,如按市值衡量的基金前10 大重仓股、新购入股票(在股票名称旁以“N”列示)、基金正在补仓或减仓的股票(在股票名称旁以“?”或“—”列示)。通常基金的重仓股之间都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现在,国内证券媒体上也可以找到欧大师说的这些信息。比如2007年第一季度机构重仓股的分析
说到这儿,使我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则报道。IT行业白领小伙儿阮天乐在2003年拿出3万元投资易方达策略成长基金。过了1年,每份基金净值达到1.115元,比银行存款利率高了许多,阮天乐来了精神。这时他看到一篇基金经理访谈文章,文章中提到,单只公募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其市值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百分之十,并且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证券的百分之十,这些规定造成了很多基金经理看好的绩优股不能重仓持有的遗憾。阮天乐由此想到:“对我个人而言,既不存在双10%的限制,也没有行业配置方面的要求,那么可不可以拿出少部分资金买入一些基金重仓股长期持有而获得更大收益呢?”通过持有基金了解其投资风格和选股策略,对其十大重仓股进行跟踪及分析,以适当资金买入自己筛选出的一两只基金重仓股,阮天乐将自己的重大发明称为“复合式投资”。这时,苏宁电器于2004年7月上市,很快便成为易方达策略成长2004年第三季度十大重仓股之一,共持有138万股。一只新上市仅几个月的股票就进入基金十大重仓股可真不简单。阮天乐决定实践“复合式”投资方式。2004年底,单位发给小阮大约5万元年终奖,他拿出4万元继续申购策略成长基金,剩下的1万元买了苏宁电器。就这样,阮天乐几年来通过“复合式”的投资方式持有策略成长基金及其重仓股苏宁电器和贵州茅台,收益颇丰。长期持有的易方达策略成长基金的累计净值已经增长到了3.9元,苏宁电器比他买入时涨了18倍的投资收益,贵州茅台也获得了6倍的投资收益。粗略计算这些当时买入的基金和股票,几年下来,阮天乐大概获得了45万元左右的投资收益。

当然,事情如果就是如此简单,只要跟踪买入优良基金持有的重仓股,就能获得几倍、十几倍的回报,恐怕这本书的后面十几节课就是多余的了。
对于阮天乐的成功经历,我们应该看到两点:

第一点,他的投资方法十分正确。正如欧大师在本课所说,“如果你希望买到价格有巨大上升空间的股票,你就必须选择那些有一到两个操作表现良好的机构投资者最近买入的股票”。跟踪买入优良基金的重仓股,不仅仅是因为基金的大量资金投入将推高股价,更重要的是因为基金经过大量的研究调研,能够选择出未来成长性良好的公司。特别是前几大重仓股,基金的选择通常非常严格,好中选优。作为新入市的股民,“复合式投资”等于借用了基金研究的“一双慧眼”,避免了盲目性。

第二点,这是在熊市中的特例。我们应该注意到,阮天乐是在大熊市中开始实践他的“复合式投资”方法。[苏宁电器]2004年7月上市,收盘价34元;易方达策略成长基金建仓成本大约在36-38元;10月中旬基金发布季报,此时股价45元;阮天乐是在年底买入,股价还在45元。如果在牛市,此时股价可能已经上涨了很多。比如某只股票,2006年10月上市,到2007年1月公布基金06年4季度持仓情况时,已成为N多个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但是这时,其股价已从上市时的3元多翻了一倍上涨到6元以上。这时,还能买入吗?

这就是欧大师在本课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只股票被大量交易后,我如何判断它是在被买还是被卖呢?”
国内的很多证券投资“大师”写书,声称能够通过成交量等技术分析跟踪判断庄家、机构的买入卖出情况,从而“战胜庄家”。不知道大家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估计公募和私募基经们看了这些书会笑死。当然,我们不否认市场上存在技术派高手,但是我劝新入市的投资者不要上来就以技术分析作为主攻方向。要知道,真正的技术分析很复杂,各种各样的价量形态变换,没有几年甚至十几年股市看盘经历,是不可能全面掌握的。
但这并不是说技术分析和价量形态就毫无用处,新入市的投资者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价量形态作为辅助工具,来判断一支股票“它是在被(机构)买还是被(机构)卖呢?”

最基本的价量规律是:“低位放量上涨表明大资金进入,高位放量下跌表明大资金退出”。
注意:这是一般规律,不是绝对的规律。

先说低位放量上涨。
低位放量上涨,是指股价在均线系统附近或以下放出巨大成交量上涨的情况,例如

这时,通常可以跟进买入。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




后来从放量时的4.5元一直下跌到1.56元!可见机构正是利用“低位放量上涨表明大资金进入”这个一般的价量规律引诱散户进入以便其出逃。

那么,低位放量上涨到底是否机构加仓?能不能跟进呢?
我的回答是要看个股基本面。前面的例子[中信证券],由于股市在9月份完成调整,成交量大幅上升,表明[中信证券]4季度、全年的业绩将进一步增长(4季度每股业绩由3季度的0.1元增长到0.42元)。而后面的例子[金建米业]2004年上半年的业绩0.013元,全年则是—0.58元。
这就说明,只有在个股基本面继续向好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在其低位放量上涨时判断是机构加仓跟随买进。也就是说基本面为主,技术面为辅,绝不能仅仅看技术面作出决定。实际上,只要个股业绩确定增长且价值低估,就算没有基金等大机构进入,我们照样可以大胆买入持有,比如[豫光金铅],我们在06年12月7元以下建仓时直到目前也没有看见任何机构,它的股价照样从6元多上涨到了18元以上。当然,如果有机构大量买入,会更加保险,上涨的速度会更快。特别是在熊市时更是如此。

接着说高位放量下跌。
高位放量下跌,是指股价在均线系统上方放出巨大成交量下跌的情况,例如


[工商银行]就是我们前面说的:“2006年10月上市,到2007年1月公布基金06年4季度持仓情况时,已成为N多个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但是这时,其股价已从上市时的3元多翻了一倍上涨到6元以上。这时,还能买入吗?”高位放量下跌,显示大资金出逃,这时候不能买进,如果之前已经买入,这时必须在第一根放量阴线时毫不犹豫地卖出。
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





那么,高位放量下跌到底是否机构出逃?要不要清仓卖出呢?
我的回答还是要看个股基本面及其估值。前面的例子[工商银行],06年每股业绩0.15元,6元股价市盈率达40倍以上,就算07年增长30%,动态市盈率也达到30倍,其市值已超过了花旗银行,属于大幅高估。后面的例子[豫光金铅],06年每股业绩0.62元,12元股价市盈率20倍,07年业绩将增长到0.8元左右,动态市盈率15倍,相对于市场平均市盈率依然低估。
这就说明,当个股相对高估,且在高位出现放量下跌时,即可视为机构出逃,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跟随卖出。如果个股确定增长且依然相对低估,高位放量时不必惊慌出逃——大跌时不卖好股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我们用[鞍钢股份]做一个小结:


总之,如果技术面应证了基本面的分析判断,应顺势操作;否则有可能是机构的诱骗行为,应谨慎。


作者:hermes3000    时间:07-06-19 21:48

第9、10、11课 买点的选择

欧大师在第9、10、11课中讲了有关技术分析的一些问题,读下来不免感到头大。为了便于新入市者阅读理解,我把这三课中的重点提炼出来,那就是买点的选择。我觉得,作为新入市者,不可能一下记住很多东西,读完这三课,能记住如何运用技术分析选择买点就可以了。

买点的选择是股市投资的重点问题,所谓“选股选时”,除了选股,就是选择买入时机了。买点的选择又是一个难点,新老投资者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选好了一支股票,看着它犹豫不决,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是买入的最好时机。
买点的选择方法,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在这里看看欧大师是如何选择买入点的。
欧大师上来就举了一个“有柄的杯子”的例子:


图一,“有柄的杯子”形态
欧大师指出:在“有柄的杯子”这种形态中,正确的买人时机是在股票价格上升到比柄形区域(C、D、E点)的最高价格还高l/8处。虽然我们称该点为新高点,它实际上是突破柄形交易区域的新高点,通常比过去的实际高点(A点)略低。
简单地说,就是股价放量上升即将创出新高时,是最佳买入时机。


典型规则的“有柄的杯子”形态,在A股市场中也可以见到,例如


图二,[中信证券]在2006年1月下旬—3月底的走势,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有柄的杯子”,3月31日放量向上突破,形成欧大师主张的最佳买点。



图三,后来[中信证券]升幅巨大。


说到这儿,自然就会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在杯形区城的底部(B点,也就是“坑底”)买人呢?
欧大师写道,他们会问:“为什么不在价格较低的时候早一点买进,这样不是能获利更丰吗?”
这是因为,除了这种“有柄的杯子”形态——也就是“单底”形态外,还会有“双重底”、“三重底”的形态出现。


图四,“双重底形态”。如果在第一个低点B点买入,可能还会出现第二个底点D点。
那么,能不能在第二个低点D点买入呢?不能,因为还可能出现第三个低点——“三重底形态”,甚至很多重底的形态:



图五,多重底形态。

欧大师不主张在低位买进,有两点原因:
第一点,第一课欧大师就说,买入后如果下跌8%必须止损。低位买入时,我们并不知道股票是否还会下跌,如果继续下跌,就要止损,所以必须等待更可靠的技术信号表明股价确实止跌并将大幅上涨时再买入。
第二点,欧大师认为股价在低位徘徊时,技术面上不能证明它将来会大幅上升,这时候买入的可能是一支不怎么样的股票。

欧大师说:我们并不希望用最低的价格买进一支上升空间可能不怎么样的股票,而是希望在最有利的时机买入一支价格会大幅上涨的股票,而这种可能性需要时间来验证。通过对过去股票的分析,我发现在基本面和技术面配合良好的情况下,在最佳买入点买入的股票不会跌去8%,并且最有可能充分展开价格上升运动,同时风险最小。
所以,欧大师主张——
任何股票的最佳买入点均位于其底部运动结束,股票价格创出新高之际。
在股票价格有效突破的当天,其成交量应较以往放大50%以上。
也就是说,最佳买点是在股价经过回调整理,成交量放大50%以上(也就是量比大于1.5)股价即将创出新高之际。
在图一“有柄的杯子”——单底形态中,买点就是E点;在图四的双重底形态中,买点就是G点。
对此,欧大师在第10课中甚至提出了“逢高买入,更高卖出”的理论。他说:
你想要那些价格最具上升空间的股票吗?那么,你必须以“逢高买入,更高卖出”的理念来代替“逢低买人,逢高卖出”的理念。

看到这里,有朋友肯定会问:对于“低市盈率、确定增长”的个股,老拙不是主张“近期回调”时在低点买入吗? 我们到底是听欧大师的,还是听老拙的?

是这样的,任何技术分析的方法都有其更适用的阶段性。我认为,欧大师“逢高买入”的买点选择方法,更适用于牛市初期和调整市;而我们常说的“逢低买入”的方法,更适用于牛市的上涨期。

在牛市初期和调整期,许多股票经过下跌股价很低,存在大量被低估的价值成长股。散户资金有限,哪只股票将来会涨得更快更高,应该先买哪一只股票呢?欧大师“逢高买入”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2006年6月前后,A股市场进行了本轮牛市的第一轮中级调整。这时假如我们看好了[宝新能源]和[中信证券]两只股票,应该先买哪一支呢?按欧大师的方法“逢高买入”,你就会先买[中信证券],见下图



图六,[中信证券]更早创出新高。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对欧大师“逢高买入”的方法总结三点:
第一,“逢高买入”可以规避股票长时间在底部盘整时的等待。特别是新入市的投资者,这种盘整是很折磨人的,往往容易把心态搞坏,产生一种“等它涨过成本价就卖了”的心态,结果在即将创出新高时就开始卖出甚至全部,实际上这时正是股价大幅上涨的起点,是应该买入或者增持的。
第二,在牛市初期和调整期,越早结束底部盘整创出新高的股票,未来的涨幅通常越大。因为这表明它的卖压相对较小,看好的投资者相对更多。
第三,在牛市初期和调整期,先买入更早结束盘整创出新高的股票,待其上涨获利部分卖出再建仓后启动的股票,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上例中,就是先买[中信证券],等一个月后[宝新能源]启动后,部分卖出获利的[中信证券],买入[宝新能源]。
所以,在牛市初期和调整期,按照价值成长基本面选择股票然后在低点买入死等就不是最好的办法,而应该按照欧大师的理论,优先买入更早创出新高的价值成长股。

但是,在牛市的上涨期,价值成长股调整的时间通常较短,这时候就可以在看好的个股短线下调时及时在低点买入。比如:


图七,[中信证券]在上涨过程中挖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坑”,在坑底B点买入后很快就会上涨,比在E点买入获利更大更快。
由于我们的模拟盘和实盘从06年10月开始操作,处于牛市的上涨期,因此“短线回调”买入就成为相对正确的选择。
当然,这时按欧大师的理论,在E点买入也无大错。但是要注意,欧大师说:“当股票价格超过其正确买点的5%时不应再追高”。从图七中我们看到,E点之后再涨5%,就有短线被套的可能。


作者:hermes3000    时间:07-06-19 21:57

第11、12课 如何判断大盘见顶

欧大师在第12课中讲了把握大盘趋势的重要性,在13课中讲了如何判断见顶的方法。
显然,如何逃顶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那么,如何判断大盘见顶呢?
欧大师说:
一般来说,指数放量收低或指数放量收平均为出货的标志。如果四个出货日分布在两到三周之内,大盘通常会掉头向下。
也就是说,如果两到三周内,多次出现指数放量滞胀或放量下跌的情况,通常是到顶的标志。

欧大师举了纽约股市1990年见顶的例子:


图中点位1、3、4、6、7、8都是成交量比上一交易日增大且下跌或滞胀的“出货日”。

那么,我们能不能就用欧大师给的方法来判断大盘是否见顶呢?
不能。
为什么不能?因为不是十分准确。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



本例中,出现了一系列成交量大于上个交易日,且指数下跌或滞胀的“出货日”,其中点位5甚至放量下跌8%以上。大盘见顶了吗?没有。这是上海市场2007年1月4日到3月初的走势图,之后从3000点附近上涨到最高4300点。

第二个例子:


本例中,我们几乎找不到成交量大于上个交易日,且指数下跌或滞胀的“出货日”。大盘见顶了吗?见顶了。这是上海市场1997年5月中旬的走势图,之后从1500下跌到1000点,2年之后才开始回升。

欧大师也说:通常是到顶的标志。没有把话说死。
所以,连续放量滞胀或下跌,可以作为大盘见顶的参考因素,但不是肯定因素。

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判断大盘是否见顶呢?
有,比如说技术分析和政策分析。
先说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认为,当大盘有效跌破中期均线,使得均线系统成为空头排列,而且股指反弹不能重新站到中期均线之上,这时大盘头部确认,市场将转入中长期熊市。
所以,欧大师在课文中说:任何人只要发现了多个个出货日,就应当卖出一些股票了;当随后的一到两次反弹失败,他就应该卖出更多。
欧大师在这里说的反弹失败,就是股指反弹不能重新站到中期均线以上的情况。如果股指反弹遇到中期均线的压制立即掉头向下,则说明未来的下跌会更快更狠。举个例子:

这是2001年的大顶部形态。
但是,技术分析确认大盘见顶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比如1999年7月顶部的情况:


以技术分析判断大盘是否形成顶部,由于需要反弹失败加以确认,通常比较延缓。然而,深沪股市一贯以来有个特性,就是涨得慢跌得快;而且个股跌起来比大盘更快。等到技术分析确认大盘头部形成,大量个股已经跌得面目全非。比如本次调整,大盘刚跌了8%左右,上千只个股已经跌了20%—30%,有的已经跌下去40%。

再说政策分析。
沪深股市一直以来被说成是“政策市”,当政策面打压时,往往容易形成大盘的顶部。
比如,1993年5月、7月央行连续上调利率,大盘见顶回落,从1500点一直跌到400点以下;1995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同时宣布实行涨跌停板制度,大盘3天下跌30%;1997年5月,连续宣布上调印花税、严禁三类企业资金入市、首发规模增加到300亿,股市见顶回落;2001年5、6月,宣布国有股市价减持,股市见顶,从2100点下跌到1000点以下。
但是,如果以政策面为依据,也会有不准的时候。
比如,从2004年以来,央行多次上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但大盘却走出了叹为观止的上扬行情,迄今为止也没有见到大顶;1999年9月,宣布允许三类企业资金入市,大盘却反弹失败确认顶部形成。
有时,对政策的解读还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比如2001年年初管理层就开始推出国有股市价减持的试点,到5月12日,财政部副部长宣布国有股减持已通过5部位联合签署。但是,主流媒体和经济学界却将此解读 对股市的利好,大盘于是一直上涨到2100多点。
再有,政策的出台往往具有突然性。比如1996年12月14日发表人民日报社论,事先绝大多数投资者不可能知道,等知道了,大盘已然构成头部,绝大多数个股开盘跌停,想跑都跑不了了。本次宣布上调印花税也是半夜突然推出。
这么说来,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准确及时地判断出大盘的顶部。
那么,我们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判断行不行?
还是不行。因为,如果各种方法都发出警告时确认大盘见顶,判断的准确性是提高了,但是也太晚了;如果其中一种方法发出警告时就确认大盘到顶,及时性提高了,准确性却又下降了。

事实上,只要是预测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追求准确性的话及时性就难免下降,追求及时性的话准确性就难免不高。这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圆满解决的问题。
换句话说,我们尽可以用这样那样的方法去预测、判断大盘是否到顶,但大多数投资者难以做到每次都及时准确地逃顶。
有朋友会说,那我也不管什么头部不头部的,看着长得很高了、管理层说话了就早点出来。
完全可以。但是必须注意,一旦出来了,就不能再追高进去。千万不能3000点出来了,3500点再冲进去;4000点出来了,4200点又追进去;那样的话等于不断提高投资成本,搞得不好正就撞在头部上,反而增大了风险。很多散户朋友最终在大牛市的头部被套死,就是这么造成的。

说这儿估计有朋友该急了:这也不成、那也不成,您说怎么办?

别急啊,有办法。
办法就是始终坚持买入持有“低市盈率、确定增长”的股票,而且不断把上涨的股票换成安全边际更大的股票。
由于我们持有的是“低市盈率、确定增长”的价值成长股,就算大盘见到大级别顶部,我们判断不很及时也没有关系,因为“低市盈率、确定增长”的价值成长股通常会在大盘见顶之后再创新高。
以下是1997年5月大盘见顶后的三个例子:
例一,1997年5月[长虹]在大盘见顶后的表现


例二,1997年5月[海尔]在大盘见顶后的表现



例三,1997年5月[万科]在大盘见顶后的表现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持有的是“低市盈率、确定增长”的价值成长股,当大盘见顶未能及时判断时,不要在大盘急跌大跌中卖出,而是应当持有股票并分析大盘头部的性质。如果大盘属于见顶后转入熊市,等到大盘反弹失败再卖也还来得及;如果只是中小级别的调整,则可以坚定持有,因为价值成长股很快就会反弹并创出新高。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上述各种判断大盘见顶的分析方法的作用。我们应该随时综合使用这些方法观察市场的运行情况,当大盘出现某种见顶可能时,视情卖出部分股票增持现金,以降低系统性风险。


作者:tang2049    时间:07-06-19 23:52

 

这个帖子的内容还是不错的,书有内涵,笔记写的好,望早日转帖完成,即可授精。


作者:tang2049    时间:07-06-19 23:54

 

另外,提点建议:

1、图片最好采用上传附件方式转帖,免得连接外站可能导致的不便。

2、转帖完毕以后最好整理一个WORD或者PDF文档提供给大家下载,方便阅读打印和分享!


作者:timeone    时间:07-06-20 09:27

 

欧的思想很多还是来自jiessie livermore
看 股票作手回忆录 吧


作者:tang2049    时间:07-06-20 09:41

 

感觉新手不是很适合看《股票作手回忆录》的。得投资有了一定经验看比较有效果。

入门的还是要老实的看一些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分析的,基本功还是要靠理论+实战练习的。


作者:accelerator    时间:07-06-20 13:52

 

哪里可以找到《证券投资24堂课》?


作者:tang2049    时间:07-06-20 14:56

 

去书店看看吧,一本不是很厚的书,价格好像就30元左右的样子。


作者:accelerator    时间:07-06-20 15:22

 

quote:
最初由 tang2049 发布
去书店看看吧,一本不是很厚的书,价格好像就30元左右的样子。


在网上定了一本,谢谢!

 


作者:tang2049    时间:07-06-20 17:12

 


作者:破冰浪子    时间:07-06-20 21:01

 

还有呢。。俺在等着呢谢谢。


作者:Mrzhou    时间:07-06-20 22:48

 

太好了,新手看这个也不错啊


作者:hermes3000    时间:07-06-21 22:20

附:欧奈尔:证券投资二十四堂课

附:欧奈尔:证券投资二十四堂课


作者:hermes3000    时间:07-06-21 23:10

 

quote:
最初由 tang2049 发布
另外,提点建议:

1、图片最好采用上传附件方式转帖,免得连接外站可能导致的不便。

2、转帖完毕以后最好整理一个WORD或者PDF文档提供给大家下载,方便阅读打印和分享!




1. 图片采用附件方式很难控制格式。

2. 原帖还未写完,完成后再提供个WORD或者PDF版

 


作者:tang2049    时间:07-06-21 23:13

 

OK.谢谢了


作者:hermes3000    时间:07-06-21 23:21

第14课 如何判断大盘已经见底

欧大师在第14课中讲述了判断大盘见底的方法。不过讲得十分含糊,令人抓不到要点。咱们来看看他在课后的要点总结:

●熊市造成恐慌和犹豫,当股市已经见底,充满了机会的新一轮牛市即将到来时,大多数人仍然不敢相信。

●股市在下滑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弹。●熊市通常由两到三浪组成.其间的反弹一般持续两到三个星期,偶尔也会持续五到六个星期。
●最终会有一个反弹会确立上升趋势。当股指较前一交易日放量收高1%或更多,上升趋势得以确立。趋势确立日一般出现在反弹的第四到十天。
●道指、标准普尔、纳斯达克指数和共同基金指数是分析大盘的最好的信息来源。观察领先股票的运动也有助于判断股指是否已经见顶;
●大多数技术指标根本没用。

您看,不得要领吧?其中比较明确的提示只有一点,就是:当股指较前一交易日放量收高1%或更多,上升趋势得以确立。
可是,这样的情况在熊市中往往多次发生,但市场并未转入牛市。

那么,判断大盘见底有哪些公认的基本方法呢?
公认的基本方法有三种:技术面分析、基本面分析和政策面分析。
哪一种方法都不十分准确。

先看技术面分析。
技术面分析认为,当大盘从底部放量上涨,带动均线系统调头向上并成为多头排列,且指数在均线上方回试中期均线时成功站稳在均线之上,表明大盘见底可能由熊转牛。特别是,如果大盘是在多次下探底部之后形成有效突破颈线位并回试不破颈线,那么大盘见底的概率更高。
上述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不太准确。例如:


作者:hermes3000    时间:07-06-21 23:23

第14课 如何判断大盘已经见底

大盘见底了吗?没有,还早着呢。这是上证指数在2003年1-4月反弹的情况,最低1311点,最高1650点,之后继续大幅下跌到1000点以下。实际上,在2001年5月——2005年底的大熊市中,指数反弹失败继续下跌的情况出现了N多次:


作者:hermes3000    时间:07-06-21 23:25

 

这么多次放量突破且回试成功,熊都没有转牛。所以,用技术面分析来判断大盘是否见底,应该说不很可靠。

再看基本面分析。
基本面分析认为,证券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晴雨表”。当国家经济基本面恶化时,股市走熊;国家经济基本面改善时,股市将由熊转牛。通常情况下,股市对经济基本面改善的反应会有所提前。
这就是欧大师在本课中说到的:市场应当是经济状况的提前反映,一般是六个月内的经济状况的提前反映。

这个方法在深沪股市也不是太准,在股改之前,中国股市不完全能够反映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情况。1993年的那次大熊市,股市确实在经济状况好转时由熊转牛了;但是2001年这次大熊市,在中国加入WTO后顺差仍不断增加,经济多年保持低通胀高增长的情况下,股市不但不转牛,而且越跌越低,以至于进入“边缘化”的状况。与此同时,香港国企指数却连创新高。因此,至少对于深沪股市来说,用基本面分析来判断大盘是否见底也可能不太准确。

最后是政策面分析。
上节课说到,深沪股市受政策面的影响很大,所以当管理层连续出重手“救市”时,大盘就该见底了。
有一定可能,但也不绝对。我们可以回顾一下:
1994年7月31日,管理层在股市跌到400点以下时,出台“三大政策”救市:“今年内暂停新股发行和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结果,大盘从325点强劲反弹到1000点,一个半月后重新下跌,1994年、1995年均以年阴线报收。
2001年的大熊市中,管理层更是频频出手,政策救市几乎从未间断:


作者:hermes3000    时间:07-06-21 23:28

 

看看,救市政策如此之多,力度如此之大,股市不但没有见底,而且一再下跌。
可见用政策面来判断股市受否到底,还是不很可靠。事实上,在2001年的大熊市中很多股民见政策救市入场,结果都是被套住的。

说到这儿,估计有朋友会说:知道你老拙的意思。不就是说技术面分析、基本面分析、还有政策面分析都不灵,拿你那个“低市盈率、确定增长”的老一套在这儿等着我们吗?直说了吧,是不是想告诉我们,管他见底不见底,买“低市盈率、确定增长”的价值成长股就是了?

还真不是。大熊市里,“低市盈率、确定增长”也不灵。您觉得市盈率已经很低了吧?还能更低。所谓“底在底下”也。比如1995年年初,[长虹]年复合增长率50%,市盈率才4倍,够低了吧,到1996年年初,市盈率下降到3.22倍!股价从12元附近下跌到7.35元(10送7之后,复权价12.5元)。
这朋友也许会说:甭吓唬人,我肯定守得住!
您守得住我信,可大多数人守不住啊。咱们这不是面向大多数投资者吗?您想想前几天的调整,“过山车”的滋味不好受吧?那还是大牛市中的调整,还是挣了不少钱之后的获利回吐。在牛市中,像样的调整大体上8-10个月才来一次,底部一次比一次高;而在熊市中,1-3个月就来一次,底部一次比一次低。牛市调整的下跌,几天、几周而已;熊市下跌几十天、几个月都不带喘口气的。1次2次您守得住,10次8次就够呛。再加上“大洪水”、“金融风暴”、“9.11”、“非典”都来凑热闹,您守得住才怪呢。

说这儿估计这朋友就该急了:这也不成、那也不成,这回连“低市盈率、确定增长”都不灵了,您说怎么办?
别急啊,有办法。

办法就是——解铃还须系铃人。
股市进入大熊市,有这样那样的许多原因,但其中必有一个根本性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首先抓住这个根本性的主要原因,所谓“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这个根本性的主要矛盾没有解决之前,任它天王老子来救市、技术指标反复向上、经济基本面形势大好都不管用,还得回去。
中国股市进入熊市的根本性原因不外乎两条,要么是经济出了重大问题,要么是政策发生重大失误。注意是重大问题与失误,流动性泛滥不是重大问题,加印花税也不是重大失误,所以不至于崩盘转熊。
1993年的那次熊市,是经济出了重大问题,通胀率达到2位数,存款利率加保值补贴达到20%以上,市盈率4倍都是高的。所以,通胀率不下来,怎么都不行。通胀率被抑制住,利率加保值补贴率下降,熊就转牛了:


作者:hermes3000    时间:07-06-21 23:30

 

2001年这次熊市,是政策发生重大失误,宣布以市价减持国有股,由此引发股权分置的深层次矛盾。股民们突然发现,原先政策承诺不上市交易的国有股原来也可以高价在市场上卖出,由此造成明显的不公平交易规则。这时候您再说不减持都没用了,因为由于股权分置所造成的一系列非市场化内在矛盾已经全面反映出来,不解决这个问题,怎么都不行。但是一旦拿出正确的股权分置解决办法,熊就转牛了:


作者:hermes3000    时间:07-06-21 23:30

 

所以,当影响股市进入熊市的主要矛盾出现解决可能时,才使判断大盘见底的标志。

最后一个问题,大盘见底由熊转牛时,买什么股票
那位朋友该说了:看见了吧?又来了,绕来绕去,最后还得绕回他那个“低市盈率、确定增长”来。
不对。股市由熊市转入牛市的初期,高增长的低市盈率股票满大街都是,不稀罕。这时候,要买就买大龙头。1996年年初时,就是买[长虹]、[发展]或[深科技];2006年年初时,就是买[中信证券]、[茅台]、[招商银行]或[万科]。不管它股价涨了多少、市盈率高低,只管买了捂住就是。因为当大牛市来到时,越来越多的资金会涌入股市,这些资金大部分来不及细琢磨首先扑向白马大龙头,所以肯定是一线大牛股先涨,而且涨的最快。这时候要捂住大龙头牛股,过个一年半载的,等它翻了一番两番了,再回过头来找“低市盈率、确定增长”的不迟,这时候好多价值成长股的动态市盈率肯定还在10倍左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