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 it all free mp3:课堂仪式的功能及运用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30:40
林丽 /高春香
摘自:《杭州教师教育网》
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表演性、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和程序。课堂仪式是课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程式和规范,通过集体行动维持群体间的依附感和群体团结意识。透过课堂仪式,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课堂规范,而且可以了解师生群体的价值观。但遗憾的是,目前的课堂教学研究很少涉及这个问题。对课堂仪式,是废除还是改革?若改革,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仅选择两种有代表性的课堂仪式进行分析。
上课仪式
例 1
上课铃已经响过,教室里仍然很吵闹。英语老师走进教室,一边击掌以吸引学生注意,一边喊道:“保持安静。”
老师: Bequiet.Classbegins.
班长: Standup!
(同学们不甚整齐地站了起来,有的学生仍在窃窃私语)
老师(皱了皱眉):怎么这么不整齐?重来一次。 Classbegins.
班长: Standup!
(同学们整齐地站了起来,表情严肃)
老师:这次很好。
例 2
下午第一节英语课上,同学们大多精神不振,昏昏欲睡。
老师: Classbegins!
班长: Standup,please!
(学生全体起立,懒散地问好。老师没有说话,全班沉默下来)
老师突然一笑,模仿起学生故意拖长的声腔:这样好听吗?
(同学们都笑了起来,精神也振奋了很多)
老师随即正色道: Classbegins!
班长: Standup,please!
……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上课仪式具有以下功能:( 1)明确师生间的社会关系和地位。在上课仪式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有明确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反映了教师与学生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对于上课仪式中不严肃、不认真的行为,有些教师会感到这是学生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蔑视,对课堂规范的一种挑衅,因而重复举行上课仪式,直到学生重新正视教师的权威。(2)实现学生状态的转变。上课仪式预示着课堂生活的正式开始,学生必须从仪式前的松散状态转入上课状态。因此,上课仪式也被很多教师视为调控课堂秩序的重要手段。
但是,上课仪式在不断的重复中也表现出机械性和形式化的特点。很多学生并不明白上课仪式所蕴涵的意义,师生在上课仪式中往往是面无表情,缺乏生机,上课仪式的价值被淡化,逐渐演化为一种形式,因此也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反感。而很多教师也没有告知学生仪式所负载的意义,将学生对上课仪式的轻慢与懈怠片面地理解为学生对自己的不尊重,于是采取各种惩罚手段迫使学生遵守仪式规范。这样,本是蕴涵丰富价值内涵的上课仪式反而成了师生关系和谐的障碍。
目前有不少人认为,上课仪式所表征的师生地位差异与新课改倡导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格格不入,目前很多大学已经取消了上课仪式,因此建议中小学也取消上课仪式。笔者以为,要不要举行上课仪式,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自我调整能力还比较差,上课仪式对于调整学生心态、提高教学效率是有好处的;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较强的自我调整能力,因此教师不必每节课都举行上课仪式,以免给学生造成一种刻板的印象。另外,在仪式的内容和形式上可以有所创新。比如:在仪式举行前,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打招呼,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在仪式举行过程中,学生就不会有抵触心理。在上述案例 2中,教师通过故意模仿学生声腔来化解课堂紧张气氛,即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技巧。
提问仪式
例 3
在一节小学二年级的语文随堂课上,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的提问,有的伸着手掌,有的举着捏紧的拳头,有的伸出一根手指,有的伸出两根手指……什么意思?原来是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发言次数,让学生用不同的手势举手:举着拳头表明他还没有发过言,伸出一根手指表明他才发过一次言,伸出两根手指表明他已发过两次言……教师想借此掌握学生的发言情况,及时调整发言对象,尽力让大家都有机会表现、锻炼自己。而不少学生可能还不习惯,都伸着手掌。
教师提问学生举手教师点名学生起立回答问题,这也是课堂上常见的一种仪式。这种仪式既具有维持课堂秩序的功能,也体现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但在课堂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愈来愈强,他们从内心排斥这种整齐划一的、一成不变的回答问题的方式,渴望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举手 ----得到许可----起立回答问题这一系列过程,很容易让回答问题者成为教师和全班关注的焦点,容易导致答题者情绪紧张。他们要么害怕答错而被老师和同学轻视,要么不屑于回答大家都知道答案的问题,于是,他们宁愿选择沉默。
显然仪式需要改革。在上述案例 3中,教师对提问仪式进行的改革可谓匠心独具。但是,这种改革不仅改变了仪式的功能,而且也增加了仪式的复杂性。当手指成为计量学生发言次数的工具时,学生关注的焦点可能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自己发言的次数,这无疑会影响学生思考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忘了举几个手指的学生,才是这堂课上真正的学习者,他们才是在思考中忘记形式,在学习中忘乎所以的人。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为学生的这种“忘情”作铺垫,而不能成为这种“忘我”、“忘情”的扼杀者。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课堂仪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但这种变革应该以尊重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前提。如何运用好课堂仪式,发挥其积极功能,避免其走向形式主义,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