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ate:病证汇析简述(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07:13
病证汇析简述(3) 

消渴不寐难治 经方可建奇功

广州中医药大学 刘敏
失眠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症状,轻则睡眠欠佳,或难以入睡,或半夜易醒,或似睡非睡,或乱梦纷纭,重则整夜不能入眠,由于长期睡眠不足,患者精神萎靡,头昏脑胀,心烦易怒,记忆衰退,往往苦不堪言,有甚者精神几近崩溃。而失眠也是导致血糖不稳定,血糖升高,甚至居高不下的常见因素。失眠当从中医“不寐”进行辨治,治疗消渴所致不寐,必须结合消渴的病因病机,即所谓治病必探本求源。
1 阴血不足,虚热内扰
张景岳说:“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又说:“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所谓营气不足,乃言心血虚而神明失养。由于消渴病患者多属气阴两虚,又加忧虑、恐惧,必致劳心过度,营气不足,血虚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表现为心烦不寐、头晕耳鸣、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多饮,心慌心悸等,治疗时,故须益气养阴,更应补肾宁心、和血安神。方用酸枣仁汤加味。曾治一老者谭某,患糖尿病10余年,近2月来,每晚睡眠不足3小时,且睡时梦魇联翩,时易惊醒,醒后难以入睡,心烦胸闷,纳食无味,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质红,边尖尤甚,脉虚数。辨证:肝胆虚热,心肾不交。法宜养阴柔肝,清热安神。药用:炒酸枣仁20g,川芎10g,知母10g,茯苓15g,炙甘草6g,太子参20g,柏子仁15g,赤白芍各15g,生地15g等,服7剂而睡眠明显改善,连服10余剂后,每晚睡眠可达6小时,心悸怔忡等症消失。
《金匮要略》用酸枣仁汤治“虚劳虚烦不得眠”,方中重用酸枣仁二升,是其他几味药的数倍。故治疗失眠用酸枣仁一般都在20g以上,且多用熟枣仁。对酸枣仁是生用还是熟用,《本草图经》云:“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一说,张石顽《本草逢源》也提到“酸枣仁,熟则收敛精液,故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生则导虚热,故疗胆热好眠、神昏倦怠之证。”对此张秉成《本草便读》持不同意见,“炒熟治胆虚不眠,生用治胆热好眠之说,亦习俗相沿,究竟不眠好眠,各有成病之因,非一物枣仁可以统也。”临床实践证明,酸枣仁无论生用还是熟用,其镇静安神之功效并无多大区别,只不过略有熟偏补、生偏清之小异,关键还在于重用。若同时兼见惊悸不安、精神恍惚者,可加用生龙骨、生牡蛎等重镇沉潜之剂。气阴两虚者,自该合用生脉散等。
2 阴损及阳,心阳浮越
糖尿病患者初起多为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日久往往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故可见失眠,阳痿,少腹寒冷,四肢尤其是下肢末端欠温甚或水肿、冰凉,腰酸膝软或腰痛,目眩发落,大便稀烂或干结难出,舌质淡黯,边有齿痕,苔厚腻或水滑,脉沉细或弱。有一糖尿病肾病患者因水肿来诊,素易感冒,时有寒热,常自汗出,四末冰凉透骨,如浸冷水中一般,失眠日久,阳痿多年,尿少,纳差,舌淡胖,脉细弱。以参芪真武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进退前后服用10余剂后,不仅水肿有所减轻,睡眠亦大为改善,后改用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及六味地黄丸长期交替服用,水肿消失,睡眠基本如常。其实,前人对肾阳虚衰所致不寐早有认识,如戴元礼《秘传证治要诀》说:“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清·郑寿全《医法圆通》亦谓:“不卧一证,……因内伤而致者,由素秉阳衰,有因肾阳衰而不能启真水上升以交于心,心气即不得下降,故不卧”;清·汪蕴谷《杂症会心录》不仅阐明了“其人本体阳虚,虚阳浮越而不寐”,且提出治疗“又宜归脾、八味之属,阴阳相济,益火之源。盖阳生阴长,逆治则水藏而心神自安其位耳。”《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的“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此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用于劳伤心气,火浮不敛而为心肾不交、阳浮于上,精孤于下之虚劳失眠。不过,糖尿病患者多阴损及阳,故应兼顾气阴两虚的一面,因此,视阴阳虚损的偏重不同,桂枝与芍药的用量亦应有所增减,则桂枝汤既可调和营卫以固表,又可助阳益阴而和里,加之龙牡镇心安神,自可用治阴阳两虚之失眠。若患者不眠而兼见心悸怔忡,少气乏力,心烦意乱,自汗纳差,口干咽燥,脉结代等,又当属劳伤心脾,心血不足,心阳亦衰,治宜辛甘化阳,甘润养阴,方用炙甘草汤。当然,根据病情加用滋阴或补阳之剂亦是情理中事。
3 胃失和降,睡不安卧
《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是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明确说明胃失和降可导致失眠。《张氏医通·不得卧》对“胃不和则卧不安”进一步作了阐述:“脉数滑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对“胃不和”应灵活理解,胃肠燥结,腑气不通属“胃不和”;客热在胃,中气不足属“胃不和”;中虚热结,升降失常亦为“胃不和”。若患者不寐而口渴心烦,脘闷腹胀,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燥苔黄,脉滑数者,可选用桃核承气汤或大黄甘草汤加味;多年前,熊曼琪教授查房时,见一病人血糖居高不下,腹胀脘痞,大便干结难出,夜不成眠,舌红苔黄脉数,大胆用桃核承气汤加味治疗,1剂后,大便即通,血糖开始下降,数剂后,不仅血糖大幅度下降,睡眠亦明显改善。若平素食少难寐,甚或不欲饮食,闻食欲呕,大便反少,或干硬难出,脉洪大而重取乏力者,竹皮大丸加味可也;若素有失眠,伴见胃脘痞胀,口干欲饮,纳少心烦,或肠鸣欲呕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该方集寒热于一体,调虚实于一方,方中半夏配干姜辛温开结,通阴阳之路,正如《经方实验录》所说:“胃肠性喜微温,温则能和”;黄连、黄芩苦寒泄热,直折心经郁火,参、草、枣甘温补中,中州爽,升降顺,寒热调,阴阳和,自能入寐。
4 肝郁气结,心神不宁
由于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许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了糖尿病后,紧张、焦急、恐惧、忧虑,各种心情混杂,日久情志不遂,必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内扰神明,心神不安,故而不眠。此类患者往往见于患病之初,表现为心烦易怒,或悲伤欲哭,难以入寐,夜卧不安,恶梦纷繁,胸闷不舒,或有乳房胀痛,口苦口干,溲赤便结,脉弦细数。肝藏血,血藏魂,若肝气郁结,木失调达,疏泄失职,则肝不藏血,血不藏魂,魂无所系,自会目不交睫。此时可用小柴胡汤、四逆散、大柴胡汤、逍遥散等合甘麦大枣汤、栀子豉汤加味治疗。患者王某素有糖尿病,近2月来睡眠极差,胁下胀痛,手足末端麻木刺痛,口苦咽干饮多,头部胀痛,心绪不宁,烦躁易怒,舌红脉弦。曾服用安定片、七叶神安片等罔效,处四逆散加味,药用柴胡,枳壳,赤、白芍,郁金,佛手,麦冬,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炒栀仁,大枣,炙甘草。服药一周即睡眠明显好转。若气郁日久,酿生瘀血,血不养心,心神不安,而见夜难入寐,胸膺闷痛,舌紫黯,舌下络脉粗紫,脉弦涩者,可合用血府逐瘀汤、抵当汤等。
5 痰热内扰,心神不安
2型糖尿病患者中,不少是肥满之人,本已脾虚痰盛,平素又嗜食肥甘,必更碍脾生痰,日久痰蕴化热,热扰心神;正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有素体气盛偶为痰火所致不得眠者”。再则世医均知消渴病为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治消渴必用养阴润燥或益气养阴,太子参、麦冬、玄参、五味子、生、熟地,玉竹、石斛等为治消必用之药,且用量轻则15g,重则30g,长期服用即可导致脾虚生湿,终至聚湿生热,湿热交蒸,心神为之不安。故临床常见病人睡卧不安,胃纳呆滞,胸闷脘痞,四肢酸重,大便不爽,尤其突出的是舌苔黄厚而腻,日久不化,脉多弦滑而数。根据痰湿蕴而化热的病机,常可用小陷胸汤合温胆汤加味治疗。数月前曾有一罗姓女工程师因失眠1年余,加重2月来住院,自诉患糖尿病3年,一向睡眠不好,近2月因工作紧张,又加购买房屋欠妥受家人责怪,心情焦急,每晚服用3片安定睡眠仍不足2小时,甚则通宵不眠,诉头胀欲裂,精神几近崩溃,多次产生轻生念头。接诊后以小陷胸汤合温胆汤加味服用5剂,舌苔渐化,夜寐渐安,精神为之大振,继续予服至舌苔退净,改用归脾汤加酸枣仁治疗数月,睡眠基本恢复,血压亦降至正常。《古今医统大全·不寐候》说得好:“凡人劳心思太过,必致血液耗亡,而痰火随炽,所以神不守舍,烦憋而不寐也。导痰清火以治其标,稍及效验,仍须养血收神,兼之静定,以治其本,则不再复以竭其真也。”
6 水火失济,阴虚火旺
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又加患者多属年老体弱,肝肾阴虚,坎水枯涸,不能上奉于心,离火浮越,坎离不济,或素体虚弱,心火独亢;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失交,心火亢燔,虚热扰神,神志不宁,因而不寐。《景岳全书·不寐》亦谓:“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者,亦不得眠”。对阴虚火旺,水不济火而出现五心烦热,睡卧不安,心悸胸闷,真阴不足,面部烘热,甚则鼻衄、咯血,尿赤便干,舌绛苔少,脉细虚数者,可用黄连阿胶汤加炒枣仁、琥珀粉(冲服)、珍珠粉(冲服)或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等重镇潜降之剂,以导心阳下潜。方中黄连一般用5~10g,齿贝类则多用致30g以上。应指出的是,本证当属虚(阴虚)实(实火)夹杂,以实为主,故用芩连苦寒直折心火;若以虚为主者,则宜定风、复脉之类。故吴鞠通说:“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实为经验之谈。
另外,治疗糖尿病所致失眠,还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灵活辨证,也要有方有守。日本汉方名家永富独啸庵说:“治疗之道有二端,一曰逐机,一曰持重。”逐机,即随机活法;持重,即持之有恒。②须择时服药。当今习惯服药均为上、下午各1次,若为治疗失眠之剂,应以“日午夜卧服”(许叔微语)为宜,即午前及夜卧前约1小时服用,以便药力发挥时正好入眠。③对肝郁不寐的患者,“心病还须心药医”,应配合心理疏导,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十分重要。④严格控制血糖也是治疗消渴所致不寐的重要一环。

运用仲景学说治疗危急重病临证

梁湘贤
1 急性肾功能衰竭
该××,男,70岁。1986年7月4日住院。既往有慢支炎及肺气肿。因肺感染高热喘咳入院。7月6日突然少尿,尿色红赤,尿量在400ml/24小时以下,高热烦躁喘咳,呼气有氨味,腹胀痛,大便7天未解,口干,舌暗红,苔黄腻中燥,脉沉弦数,西医诊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生命危在旦夕。我应邀会诊。证为胃肠腑气不通、大便燥结,肺为痰热互结,脉为湿浊化热伤阴之象。舌暗红为血热瘀阻之象。拟大承气汤加味,一剂顿服。方药如下:川朴15g,枳实12g,大黄15g (后下),芒硝6g(冲),赤芍12g,元参15g,生地15g,麦冬15g,大腹皮12g,竹茹10g,丹皮10g,药后当晚腹痛急欲解大便,排出黑色污水,其气恶臭。第二天复诊患者热退腹胀痛大减呼气无氨味,小便量140ml/次,4次/日,尿色黄,病情已明显好转。
2 肝昏迷
李××,男,75岁。1997年肝硬化腹水半年。有日神昏,其家属邀我会诊。证见似昏非昏,似睡非睡,体瘦,腹膨,脐突青筋暴露,大便少而不爽,小便黄短,舌体瘦,舌质红苔黄白,脉寸小关弦尺浮大无根。辨证分析:患者年事已高,肝病日久,阴阳已虚损,肾脉浮大无根,神昏,有阳气飞越之危候。因肝肾同源,即拟金匮肾气丸方加减:山萸肉30g,楮实子30g,女贞子15g,淮山15g,丹皮10g,泽泻10g,生地15g,旱莲草12g,附片10g,1剂浓煎成药液300ml,30分钟内服完,4小时后翻渣成200ml,两服。翌日复诊:神清,对答清楚,尺脉已不浮越,药已中的。
3 小儿胆道蛔虫
患者黄××,男,3岁。1987年7月3日因腹痛厥逆由其父急送来县中医院住院,诊查:患儿发热作渴,四肢不温,腹痛拒按,痛时烦躁不安啼哭,时有休止如常,大小便无异,指纹淡红带勾,眼白有带红黑点,下唇内侧有许多微粒。症为蛔厥,拟仲景乌梅丸方加减:乌梅15g,细辛2g,干姜2g,川黄连5g,当归3g,太子参5g,黄柏5g,川椒2g,槟榔5g,1剂浓煎成100ml半小时内分2次服完。当晚患儿四肢回温,腹痛止,已能入睡。翌日排出蛔虫团约计十几条。调理3天出院。
4 产后腹胀如鼓
该××,女,36岁。患者第二胎顺产后腹胀3天。前医曾用八珍汤加川朴、大腹皮、枳实未见效。恶露反停,腹胀满至心下,邀我会诊。患者属顺产,体质尚可,脉涩滞,唇舌淡红,因胀畏纳食,腹胀叩之如鼓音,恶露未净反停,因产失血不甚虚,腹胀,不宜大补,宜祛瘀生新行气消胀,用生化汤合小承气加减,方药如下:当归24g,炮姜5g,川芎6g,桃仁10g,炙甘草5g,川朴12g,大腹皮12g,枳实10g,大黄6g,砂仁5g(后下),苏梗5g,药后矢气频频,3剂后腹胀已除,恶露复行,虽又腹痛属正常之宫缩。
5 定时吐血症
周××,女,65岁。1984年秋,患者午时一到吐血,已经3天,血量50~60ml,血色鲜红。西医已用止血针药及输血,中医已用过参类补气摄血,并用阿胶、白芨、棕榈炭等止血药,未见效,查患者发病前曾小粟粉合韭烙饼进餐,体质虽已花甲仍健,唇舌红、口干欲冷饮、大便结、小便黄短,胸闷气逆,脉弦数有力,辨证分析:患者体质素健,因食燥热之品致病,吐血3天,逢午属火旺之时,脉舌诸症仍存热象,热不清降,迫血上逆。拟清热止血法,三黄泻心汤加味投之:川黄连6g,黄芩12g,黑栀子10g,大黄15g,黑柏叶10g,1日1剂翻渣再煎分两次服。首次须在上午服完。翌日过午未吐,延至申时吐少量约10~15ml,再服上方,第三日血止。
6 遗尿重症
张××,女,33岁。患遗尿症日久,日间咳而遗,晚上不咳亦遗,前医都以脾肾虚损、补肾温脾治之未见效。患者脸色无华,口淡唾涎,纳差,唇舌淡白无苔而润,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而不时遗,脉寸关皆弱,拟温肺化水法:甘草干姜汤加味:炙甘草15g,干姜10g,覆盆子12g,益智仁10g,菟丝子15g,1日1剂翻渣服,3天后遗尿大减,7日证除。

心悸的经方治疗

广州中医药大学 张横柳
心悸是指病人心中动悸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自觉或他觉的病证。《伤寒论》、《金匮要略》名为悸或惊悸,并对其作了生动的描述,如“心下悸,欲得按”、“脉结代,心动悸”、“心中悸而烦”、“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在《金匮要略》中立有《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专篇,对惊悸的病因、辨治作了详尽论述,如“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现根据临床运用经方治疗本证经验,分述如下。
1 心阳虚损,心神浮越
证候:心悸喜按,甚则惊惕,卧起不安,胸膈痞满而痛,舌淡白,苔白滑,脉虚数或结代。治法:温通心阳,镇惊安神。方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心阳虚,胸前区痞满痹痛者,加栝萎、薤白。亡心阳,心神浮越之汗出神疲,加人参、附子。瘀血闭阻心窍之胸剧痛者,加田七、丹参。据报道以桂枝加龙牡汤治疗小儿心脏疾患10例,全部治愈。10例中:病毒性心肌炎1例,心肌炎后遗症3例,心肌劳损2例,先天心2例,其他心悸脉促2例。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及“调其营卫,使血脉所资也”理论,探讨其机理在于“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说明营卫源于水谷精微,上注于心,则化而为赤,血脉通行,故营卫与心之阴阳有直接关联,也是桂枝加龙牡用之有效的道理所在。
2 气血不足,阴阳两虚
证候:心悸,动惕不安,少气乏力,胸闷而痛,舌质淡白,苔白润,脉结代。治则:通阳复脉,滋阴养血。主方:炙甘草汤。运用炙甘草汤治疗冠心病引起的心律失常,有人很重视原方药量比例。例举刘某思脉结代、心动悸证,前医投炙甘草汤3剂未效,后察其药量不符合炙甘草汤原方的比例,因而按原剂量予之,效竟如桴鼓。
3 脾虚水停,水气凌心
证候:心悸,目眩,气上冲胸,甚则胸背剧痛,舌质淡白,舌体胖大,齿痕明显,苔白润,脉沉紧或弦。治则:健脾化饮,通阳利水。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若形寒肢冷,脉细微者,改用真武汤或四逆汤。据报道冠心病多属本虚标实,虚者,阳气虚;实者,瘀阻血脉,故常以苓桂术甘汤加云南白药,温通心脉,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均收良效。例举患者王某,65岁,患冠心病心悸,胸翳5年余。诊时适逢心绞痛发作,胸痛彻背,胸前紧闷,痛如刺,伴汗出,气短,手足发凉,舌淡而胖,舌尖有瘀斑,苔白润,脉沉迟而弦。辨为脾虚寒凝,瘀阻心脉,本虚标实。即服云南白药1g,及苓桂术甘合四逆汤,服药2剂,胸痛大减,守方再服6剂后,诸症消失。
4 痰热结胸,心阳被遏
证候:心悸,胸脘痞满,时时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急痰鸣,口苦便秘,舌尖红,苔黄腻,脉浮滑或弦或数。治则:清热化痰,宽胸开结。方药:小陷胸汤,或枳实薤白桂枝汤,或旋覆花汤。有人总结出冠心病从肝论治十法。其中清肝化痰与暖肝散寒法,分别选用小陷胸汤、当归四逆汤为基础方。指出冠心病如属肝火挟痰者,除卒然心痛外,往往合并高血压,有痰热瘀阻之表现,宜投小陷胸汤加味。按语:心悸的原因颇多,综观《伤寒》、《金匮》二书中就有虚有实,亦有虚实相兼证,理、法、方、药俱全。本文第1、2、3型为心、脾、肾阳虚型的心悸,其心悸与眩晕、心前区痞痛,舌淡,脉沉弱等虚寒证俱见。第4型为痰热阻遏心脉,其心悸伴痰热、水饮等证。但从临床所见,心悸证本虚标实,虚实相兼亦不少。虚者,心、脾、肝、肾;实者,瘀血、水饮、痰浊阻于心脉。故临证必细辨有无瘀血、痰浊,而加活血祛瘀及除痰降浊之品,如牛黄、田七、丹参、川芎、红花、薤白、栝蒌等,以提高临床疗效。

心血管病经方临证探讨

广州中医药大学 彭万年
心血管病既是临床常见之病,又是临证难治之疾。但在我国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一套与当今心血管病相关的心痛、胸痹、心悸等证的诊治方法,可谓承前启后之集大成者。历代医家多喜用而效显。现结合临床实践及点滴体会,将运用仲景方证治疗心血管病的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1 心悸
心悸症包括惊悸、怔忡等,为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或不能自主之证。本证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之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过缓、早搏、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冠心病及心神经官能症等。
张仲景关于心悸的主要原文:“寸口脉动而悸,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此从脉象论述惊悸的病机。“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此论述火邪致惊的证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此论述心阳虚心悸证的证治。“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此论述水饮致悸的治法。“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此论述火邪致惊的证治。“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此论述中虚心悸的证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此论述心肾阳虚的心悸证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论述心气血两虚的心悸证治。
由上可知,张仲景论述心悸是相当细致而全面的。病因病机方面,既有发汗过多致悸,也有火邪致惊悸、水饮凌心致悸及中虚心悸、心肾阳虚致悸、气血两虚之心悸等等。症状有心下悸,叉手冒心喜按;心中悸而烦;心悸头眩身瞤动;脉结代心动悸等。症状描述生动、精练、准确。治则根据脏腑阴阳气血,寒热水火虚实,分别采用益心气,温心阳;潜镇安神;蠲饮消水,宣发阳气;补益心阳,镇惊安神;建中补虚定悸;健脾补肾,温阳利水;滋养心肾,调补气血等养心定悸之法。
病案举例:患者胡某某,男,70岁,干部。1998年12月30日应诊。主诉:心悸、头晕反复发作3个月,加重1周。患者有多年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脏病史及冠心病史等。曾多方求治,中西药并用,效果欠佳。曾用过清热养阴平肝方药及西药降糖降压药,其时仍用美迪康、拜糖平、开富特、雅施达等降糖降压基本治疗。空腹血糖波动在9~11mmol/L;血压波动在22~28/13~15kpa.诊时患者心悸、头晕较甚,神疲、乏力、困倦,面色苍白,肢厥,口干、多汗,尿多色白,大便干结,舌质暗红,苔黄厚,舌面润,脉沉弦带结。诊断:中医:心悸 , 消渴病 (证型:脾肾阳虚,阴津亏损,气血虚弱,夹湿夹瘀);西医:混合性心脏病,2型糖尿病,高血病Ⅲ期(极高危)。治疗:维持原降糖降压基本治疗,逐步减去美迪康、雅施达等西药。中医以温补脾肾,养血益阴,佐活血祛湿为则。方用真武汤合二仙汤加减:熟附子(先煎)12g, 白术12g, 云苓15g,白芍20g,仙茅12 g,仙灵脾12g,熟地15g,川芎12g,当归10g,知母12g,黄柏12 g,炙甘草6g。服上方4剂后,患者心悸、头晕减轻,汗多尿多减少;肢厥转缓,但肢端触之仍冷;口仍干,大便虽通仍偏干,厚苔略化。效方不更,故守前方加田七10,熟地增至20g。续服4剂,上述诸证明显好转,厚苔渐化,弦脉亦转缓。先后用上方加减调治,共服12剂。患者心悸、头晕已平,面色始转红润,四肢渐温,尿稍多,色清,大便转常;舌淡红偏暗,脉略沉微涩。近期空腹血糖波动在6.5~8.8mmol/L; 血压波动在21~23/12~13kpa。随以健脾益气,养血活血为主调理善后。
按:本例有高血压心脏病,证见心悸、头晕,口干,舌红,苔黄厚,脉弦。这很易被认为是阳热亢盛证。前医曾用清热平肝方药,不仅未效,而使心悸、头晕加重。前车之鉴足可记取。缘患者面白神倦,肢厥尿白,舌暗脉沉等,分明为阳虚寒盛证。用真武汤合二仙汤加减,重在温补脾肾而祛寒湿。此与仲景温肾利水治悸相类。但本例水气少而寒气重,故不用生姜之宣散水气,加二仙重于温肾去寒湿。寒湿去,阳气通,则虽非专于清湿热而黄厚苔可化,心悸、头晕、口干、肢厥自除。
2 胸痹
胸痹包括其病位在胸;病机为胸中气机不畅,痞塞不通;病症以胸部疼痛,痞塞闷胀或喘咳短气为主。本证与现代医学所述之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等较为相似。
张仲景关于胸痹的主要原文有三条:“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此条主要论述胸阳不振,痰饮阻滞,肺失宣肃之胸痹证之主证及治法;“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此条主要论述胸痹兼短气之证治。“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此条主要论述胸痹时缓时急之证治。
由上可知,仲景较全面准确的阐明了胸痹的病位、病机及其证治。此证有虚有实,虚实并见。这从仲景所例举的病机中就可得到了解:胸阳不振为虚;痰饮阻滞,气机不畅,痞塞不通为实。胸痹的代表方为栝蒌薤白白酒汤。其中薤白能温通胸阳,得白酒相助,其温通之力更著。栝蒌实开胸中痰结,并可豁痰下气。全方合用,共奏通阳散结,除痹止痛之功。值得注意的是,胸痹一般有胸背疼痛,喘息咳唾等症状。但有些却只有胸中痞塞,呼吸气促之症。此为胸痹轻证,栝蒌薤白白酒汤似非完全相宜。然而其病因为痰饮内蕴,饮停不同,处治各异。若水饮停于胃,偏于心下痞塞,或伴胀满不适,可予橘枳姜汤,理脾和胃化饮。若痰饮停于胸膈部,以呼吸气促为甚,则宜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化饮,祛痰顺气。
胸痹缓急者,谓其症状急缓交替,病情复杂。主要是指寒饮阴邪阻于上,胸阳被遏,正邪相争使然。阴寒盛则胸痛甚,阳气复则痛暂减,反复不愈,症杂难解。仲景设薏苡附子散,散寒除湿,温通胸阳,除痹止痛。此方附子重用,散寒温通止痛力专;薏苡仁相助附子缓急逐邪。二药为散,直捣病所,可谓功强效速。其治胸痹之精当灵活,由此可见一斑。
病案举例:患者刘某某,男,82岁,教师。1999年9月28日应诊。主诉:胸闷痛,咳嗽气短反复月余,加重1周。过去有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病史10余年。曾到省市级多间医院诊治,反复未愈。1个多月前胸痛咳嗽气短发作转频。在某市级医院诊为慢支肺气肿合并感染;肺心病,心衰Ⅱ级。用过先锋Ⅵ、复达欣等多种抗菌素及地戈辛、雅施达和止咳、平喘等药;中药用过麻杏甘石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及橘红丸、蛇胆陈皮末等,病情未能缓解。近1周来胸痛咳嗽气短等症加重。诊时患者面色无华,口唇紫暗,胸痛、心悸、胸中憋闷气短,半夜尤甚,难于平卧,白天稍缓。伴咳嗽、痰多色白,纳呆,手足不温。舌质淡暗,苔白腻滑,脉沉迟。查血分析:白细胞升高;心电图:明显电轴右偏,右室肥厚;X线示:肺气肿征;右心扩大;双肺有小片状阴影。中医诊断:胸痹(胸阳虚衰,痰浊壅塞);西医诊断:肺心病(心衰Ⅱ级);慢支肺气肿并感染。治疗:以中医药为主治疗。停用抗菌素及地戈辛等药,静脉滴注参附针、鱼腥草针。中医治则:温通胸阳,化痰降浊,止咳平喘。方用:薏苡附子散合小青龙汤加减:薏苡仁30g,熟附子(先煎)10g,炙麻黄9g,白芍15g,法夏12g,细辛3g,干姜6g,茯苓20g,白术12g,北杏仁15g,桂枝6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患者经上药处治后,胸痛、咳嗽、气短等症明显好转。痰量亦减少。次诊停用参附针、鱼腥草针。守上方,服6剂,胸痛始平,咳喘等症大减,夜间已可平卧;纳食增加,手足转温。后续以本方加减调治2周余,咳喘等症基本缓解,唇舌已无紫暗,苔白不腻,脉略沉。复查血分析正常;X线示:双肺纹理粗,炎症大部分消散吸收。
按:本例胸痹证情复杂,似可按仲景薏苡附子散证辨治。因其咳喘痰浊较甚,并以白痰为主,故与小青龙汤加减合用。如此既可加强温通除痹,又能增进化痰降浊,止咳平喘,使发挥较好疗效。此亦提示,用仲景方药宜取其意,而不泥其方。
3 心痛
心痛者,既言病位主要在其心脏或心窝部,亦言其疼痛症状较甚。所谓“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也。本证常见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
张仲景关于心痛的主要原文有:“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 ;“心伤者,其人劳倦”此仲景提示心痛的部分诱因及心痛的主要症状特点。“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此论述痰饮内阻的心痛证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此条为阴寒内结之心痛证治。“心胸中大寒痛,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此为论述血虚寒凝的心痛证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此论述痰饮气逆的心痛证治。“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此论述心痛甚,胸胁满,胁下气逆,上冲心胸之虚实不同证治。“心胸刺痛,脉迟涩,唇绀舌紫者,桂枝茯苓丸主之。” 此论述血瘀心痛证治。
关于心痛的病因,仲景列举了寒邪、痰饮外,并指出劳倦伤心之说,这是极中肯的。与现代医学劳累诱发心绞痛之说相似。仲景关于心痛的典型证状“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描述,与内经之“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相承;亦相似于现代医学之心绞痛、心肌梗塞发作前后及发作期间之症状表现。其治疗原则根据脏腑之阴阳、气血、寒热、虚实辨证论治。治疗较重型心痛证之代表方为乌头赤石脂丸。本证阴寒较盛,寒气冲逆,气血不畅,故痛彻心背。治以乌头、附子、干姜、蜀椒之大辛大热之品,温壮阳气,逐阴散寒;赤石脂收敛固摄阳气;白蜜甘缓解毒。全方合用,既能温壮心阳止心痛,又防辛散太过,发挥护养心阴心阳之功。值得注意的是,仲景用当归四逆汤治疗血虚阴寒为主的心痛证,以心胸剧痛、脉细、肢厥为主要特征;而桂枝茯苓丸主要治疗血瘀为主的心痛证,以心中刺痛、唇舌紫绀为主要特征。此外,仲景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同治胸胁满痛冲逆之心痛证,但前者为实证,多见有声息粗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等症,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温通心阳,除满降逆;后者为虚证,常伴倦怠乏力,肢软足凉,声低息弱,脉沉细弱等,故选人参汤温养心阳,健脾益气。
病案举例:患者黄某某,男,48岁,司机。2000年03月12日应诊。主诉:反复心窝口疼痛,连及背部1周余,加重3天。发现冠心病2年多,曾服过多种中西药,症状时好时差。1个多月前出现心下壁心肌梗塞,经积极治疗好转。近1周多来,心窝口疼痛再次发作,次数逐渐增频,疼痛加重,痛连胸背。曾先后在市、省一级人民医院诊治。均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用过硝酸甘油、消心痛、普萘洛尔、硝本地平等药;中医按胸痹治疗,用栝蒌薤白半夏汤等方、成药川芎嗪片、复方丹参滴丸等药,均未能很好控制病情。且每次服用硝酸甘油、消心痛等药时均出现头晕、头痛胀等症。应诊时心痛较剧,连及胸背,发作频密。伴四肢厥冷,汗多皮肤湿冷,面白无华,气促,口唇紫暗,舌质淡暗,苔白滑,脉沉结。心电图检查:见心律失常,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异常,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塞。诊断:中医:心痛证(阴寒内结,气滞血瘀);西医:冠心病,心肌梗塞后心绞痛。治疗:因患者服用硝酸甘油等药后头胀痛明显,不愿再服西药,故以中医为主治疗。用乌头赤石脂丸汤合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逐阴散寒,温通心阳,益气活血通脉:乌头(先煎)5g,炮附子(先煎)6g,川椒3g,干姜6g,赤石脂10g,栝蒌12g,薤白10g,田七片6g,丹参12g,炙甘草6g。水煎服; 另加西洋参10g(炖服)。日1剂。并用九龙丹1粒口服,日2次。服药3剂,心窝口疼痛明显减轻,背部疼痛已较轻微;冷汗减少,四肢厥冷亦减轻。前方有效,效不更方。守前方,炮附子加至10g。续进服4剂后,患者心痛已轻微,偶觉胸前闷胀不适;手已转温,皮肤未见湿冷,脚仍凉;呼吸转缓,动则稍促。唇舌紫暗减轻,苔白,脉仍结。前方田七片加至9g,再服3剂后,心痛等证已缓解,时有心悸,舌淡,苔白,脉结。嘱停服九龙丹,中药改用栝蒌薤白半夏汤合炙甘草汤加减:栝蒌12g,薤白10g,田七片6g,丹参12g,炙甘草12g,太子参15g,大枣15g,麦冬12g,熟地12g,阿胶10g(烊化),法半夏10g,生姜6g。水煎服,日1剂。服4剂,头晕、心悸等好转。复查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减轻,心脏供血改善。中药转以炙甘草汤调理善后。
按:本例患者阴寒较盛,心痛较剧,痛彻胸背,并见四肢厥冷,皮肤湿冷,唇舌紫暗,苔白滑,脉沉结。此为典型的阴寒凝结之心痛重证,非大辛大温之剂则难见其效。患者先按胸痹用栝蒌薤白半夏汤治疗而效不显,加用乌头赤石脂丸汤后而起效即是一证。这也证明精确辨证的重要。本例经用仲景方治疗心绞痛而无头胀痛等副作用,亦体现了其治病的优越性之一。治病用药,效不更方是对的。但根据证情变化灵活选方用药也是必须的。本例先后应用了乌头赤石脂丸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方,及栝蒌薤白半夏汤、炙甘草汤合方等治疗不同阶段的心痛证,亦体现了灵活选方用药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浅谈冠心病心绞痛的经方治疗

广州中医药大学 蔡文就
冠心病心绞痛是内科常见急重症,在1984年全国中医治疗痛证会议上,将此病确定为“胸痹心痛”,此证名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而仲景在论中对此病证作了广泛而精辟的论述,并制定出多门治疗法则及方药,后世医家应验于临床,亦收到良好效果。现根据论中原文精神,结合现代临床的具体运用,以及笔者的治疗体会,对经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治法方药作一概括介绍。
1 温化痰饮,宣通心阳法
适用于痰饮停胸,窒塞阳气,阻滞心脉之证。证见心痛彻背、咳唾痰涎、胸闷恶心、腹胀食少,舌淡胖苔白,脉滑。方用栝蒌薤白半夏汤。若兼瘀血而造成痰瘀互结者,可加丹参、川芎、香附、红花、益母草;若腹胀纳呆、神疲乏力等脾虚见证明显者,加党参、黄芪、白术、茯苓。
2 清热化痰,散结宽胸法
适用于痰热互结,壅塞胸中,闭阻心脉之证。证见心中灼痛或闷痛,烦躁不安,气粗,咯痰黄稠,恶心口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方用小陷胸汤。若痰盛者加石菖蒲、天竺黄;若瘀热结胸而心痛剧者,加丹皮,赤芍、郁金、蒲黄、延胡索。
3 疏畅气机,理气活血法
适用于气滞上焦,胸阳失展,血脉不和之证。证见心胸阵发性隐痛,痛无定处,遇情绪激动而诱发,伴胸胁胀闷,时欲太息,嗳气纳差,舌红苔薄白,脉弦。方用四逆散。若心胸疼痛伴有灼热感者,加黄芩、栝萎;疼痛较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若嗳气呕吐甚者,加竹茹、法夏、降香;若兼有瘀血阻滞者加丹参、川芎、三七;若神疲乏力,纳差便溏等脾虚见证显著者,宜枳实改用枳壳,加党参、白术。
4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法
适用于瘀血阻滞,血流失畅,心脉不通之证。证见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较剧或刺痛,痛处固定,伴胸闷,四肢麻木,舌暗红或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弦涩。方用桂枝茯苓丸。若气滞见证明显者,加郁金、延胡索、川楝子、香附;若胸痛剧烈而呈绞窄样或刀割样痛者,加三七、归尾、乳香、没药;若久治不愈而反复发作者,加泽兰、王不留行、三棱、莪术。
5 温振心阳,祛寒通脉法
适用于心阳亏虚,心脉失于温煦,寒凝心脉之证。证见心悸动而痛,遇寒加剧,胸闷短气,四肢不温,倦怠乏力,语音低微、汗出多、纳呆、舌淡苔白、脉微弱。方用人参汤。若心痛甚而频作者,加高良姜、细辛、吴茱萸;若短气、汗出多者重用人参,加生黄芪;若兼气滞血瘀者,加香附、川芎、檀香、鸡血藤。
6 温中健脾,蠲饮通络法
适用于脾虚失运,饮停于胸,阻遇心阳之证。证见心胸支撑,胀满隐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身疲乏力,纳呆,小便不利,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润,脉沉紧。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若腹胀,纳呆,便溏者,加党参、淮山、鸡内金;胸闷较甚者,加半夏、枳壳、陈皮、薤白;兼有瘀阻而心胸疼痛较剧者,合用三七末或云南白药冲服;若脾虚及肾而尿少,头面肢体浮肿显著者,加熟附子、车前子。
7 补益阴阳,通阳复脉法
适用于阴阳两虚,气血不足,心脉不畅之证。证见心胸闷痛,面色晄白,头晕耳鸣,心悸气促、烦躁不安,口干,舌淡少津,脉结代,方用炙甘草汤。若偏心阴虚,加柏子仁、桑椹子、元肉、远志;若心阳虚者,加桂枝、薤白、淫羊藿;若心痛甚者,加丹参、三七、益母草。
8 回阳救逆,温运心脉法
适用于心肾阳衰、阴寒内盛、胸阳郁闭之证。证见胸背冷痛,或刺痛,心悸气短,神疲怯寒,四肢厥冷,下利滑谷,面色白,淡舌苔白滑,脉沉微细弱。方用四逆加人参汤。若胸部刺痛,痛处固定,舌紫暗者,加丹参、川芎、栝萎、薤白;若大汗淋漓,脉微欲绝者,重用人参、附子,加煅龙骨;若卒然胸部剧痛,肢冷汗出,甚至昏厥者,即含服活心丸或苏合香丸。
9 病案举例
例1,陈××,女性,45岁,干部,住院号64217。因反复胸部闷痛,心悸1年多,加重2周,于1991年2月26日住院。患者于1年前,因胸闷痛往某医院检查心电图提示心肌劳累,诊为冠心病。近两周因劳累过度而胸痛发作频繁,并向左肩背部放射,伴心悸,胸闷,气短,咳嗽痰白,神疲乏力,手足发麻,纳呆,二便调。体查:血压14/9KP,心率7 6次/分,心律整齐,第一心音稍低钝,舌质淡暗,苔白腻,脉弦滑细。心电图结果符合心肌缺血改变,西医诊为冠心病: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证属痰饮阻滞心脉,用温化痰饮,宣通心阳法,拟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处方:瓜蒌皮15g,薤白15g,法夏12g,党参20g,云苓20g,炙甘草6g,丹参30g,川芎12g,香附12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4剂后,胸痛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心悸,胸闷,气促亦随之减轻。唯仍觉身疲乏力,纳差,手足发麻。续上方加黄芪3 0g,三七末3g(冲服)调治月余,胸痛消失,诸症基本好转,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于1991年4月25日带药出院,门诊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本例为痰阻胸痹之证。因痰饮停蓄心胸,心脉受阻而致胸痹心痛;痰为阴邪,其性粘滞,停于心胸,阻滞血运,故出现手足发麻,舌暗的瘀阻见证;“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失运,水湿不化,酿成痰饮,反过来又妨碍脾的运化,故兼见神疲乏力,纳呆的脾虚症状。因此,治疗上应用栝萎薤白半夏汤以化痰通阳宣痹为主,辅以健脾、活血而获效。
例2,张××,男性,57岁,教师,住院号65462。因胸部闷痛不适反复发作半年,加重3天于1991年5月18日住院,有高血压病史5年,患者平素性情抑郁,3天前因与家人不和而诱发胸闷时痛,昨天胸痛发作两次,持续时间约3~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片可缓解,伴头眩头痛,神疲乏力,胃纳减少,时嗳气;大便烂。体查:体胖,血压18/14KPa,心率82次/分,律整,无杂音,舌质淡稍暗,苔薄白,脉弦细。心电图检查结果:左室壁心肌劳累。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断为眩晕,胸痹,乃肝失疏畅,气滞心胸所致,拟疏肝,行气法用四逆散加味。处方:柴胡12g,白芍15g,枳壳12g,甘草6g,丹参15g,法夏10g,三七末3g(冲服),茯苓15g,钩藤12g。水煎服,每日1剂。服3剂后,胸闷减轻,心绞痛基本消失,精神好转,余症亦不同程度减轻,舌脉同前,守上方加太子参(后用党参)、白术,连进20余剂,心绞痛未再发作,诸症消除,复查心电图正常。
按:清代沈金鳌:“心痛之不同如此,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所伤而诱发心痛者,临床上是常见的。本例亦因情怀不悦而肝郁气滞上焦,胸阳失展,血脉失和,故发胸闷心痛。因肝气横逆,犯及中焦而出现神疲乏力,胃纳减少,嗳气,大便烂等脾胃气滞之见症,故用四逆散加健脾益气之品施治而获效。四逆散能疏肝理气而解郁,使心脉运行通畅则心痛解除,而方中白芍与甘草同用可缓急舒挛止痛。因此,凡属于肝失疏泄,气滞心胸的胸痹心痛,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眩晕的经方治疗

广州中医药大学 廖世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