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6003接入控制器:更加规范 更高质量 更具特色 ——再谈《良心·责任·本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3:22:59

更加规范 更高质量 更具特色

         ——再谈《良心·责任·本领》

胡 金 波

(在全省普通高中校长暑期学习研讨会上的讲话)


        去年在连云港会议上,我以《良心、责任、本领》为题,谈了对“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有效减负”的一些想法,提出了“讲良心、负责任、有本领”的工作要求、表达了由“清醒的痛苦者”变成“清醒的幸福者”的美好期待。时过一年,令人欣喜地看到,严格执行“五严”规定,正在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许多高中呈现出一幅“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师跑起来、学校特起来、校长和家长笑起来”的良好景象。今天,我们站在办学行为初步规范、素质教育正在推进、课业负担有所减轻的新起点上,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即将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全省高中教育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我们必须继续讲良心、负责任、增本领,以“良心”引领办学行为更加规范,以“责任”打造人才培养更高质量,以“本领”促进学校发展更具特色,使我省的高中教育真正地成为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家庭幸福奠基的教育,成为面向人人、有教无类、系统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以“良心”引领办学行为“更加规范” 
        办学行为是指一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规范办学行为是校长的良心”,大家对此看法比较一致。说到底,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规范办学行为的本质要求就是客观合规律、主观合目的。一年来,因工作关系,我有机会和一百零几位普通高中校长在不同场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我感到绝大多数普通高中校长发自内心赞成“五严”规定,自觉规范办学行为,创新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有效减轻负担,呼唤“离功利远些、远些、再远些,离教育原点近些、近些、再近些”;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范难成方圆”,规矩重在标准,规范重在过程;注重“空气不好影响身体,风气不好影响整体”,规范办学就是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科学发展;强化“规范办学行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突出“规范办学行为不是降低办学要求,而是不断提高升办学要求”,“规范办学行为不是无病呻吟、小病大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五严’规定不是和校长‘过不去’,而是要让校长‘过得好’”;坚信“早规范、早主动;真规范、真主动;谁规范,谁主动。” 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部分地区和学校,执行“五严”规定尚不得力,违规办学行为时有发生,造成不好影响,使人感到痛心。因此,规范办学行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既要持之以恒“反复抓”,又要坚持不懈“抓反复”,以“良心”引领办学行为更加规范,让办学行为更加规范成为普通高中校长的自觉习惯。 
        (一)“更加规范”是对规律的自觉遵循 
        正确认识规律很难,自觉遵循规律更难。潘懋元先生曾说,在诸多教育规律中,有两条规律是最基本的: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简称教育外部基本规律;一条是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简称教育内部基本规律。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一所普通高中若要真正地办出水平、办出活力、办出特色,就必须遵循教育形态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规律、教育进程与个体身心发展状态相适应规律、认知系统与动力系统相协调发展的规律、信息存储总量决定个体发展程度的规律。“更加规范”就是对上述教育规律的自觉遵循。然而,自觉遵循上述教育规律,一是需要校长有理性。没有理性,即使是“盲人骑瞎马”,也难以“夜半临深池”;没有理性,既不能正确认识教育规律,更不能科学地握教育规律。二是需要校长有智慧。校长的智慧在于能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偶然发现必然、通过原因知道结果,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富有创新性。三是需要校长有勇气。校长的勇气体现在善于拒绝平庸,时刻不忘追求崇高;勇于远离功利,时刻不忘选择美好;敢于渺视权势,时刻不忘求真尚善。 
        (二)“更加规范”是对人性的高度尊重 
        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的行为。从自然属性审视,人在生理层面“总是要求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在心理层面“总是要求得到尊重而不是贬抑”,在心灵层面“总是希望有长久的目标而不是虚度一生”。从社会属性观看,人总是“考虑行为后果”、“思考自己长远目标”和“品位人生价值”。恩格斯在去世前两年,有记者问其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他和马克思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他答曰就是《共产党宣言》里的那句话:“……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我联想到普通高中教育实践,作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人性的尊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生存需要”的尊重。自觉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选择权利、运动权利、休息权利等,使学生真正地做到“会学习、会选择、会运动、会休息”。二是对学生“发展需要”的尊重。尊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尊重“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三是对学生“享受需要”的尊重。尊重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这一切都依赖于办学行为的“更加规范”,否则就是水中捞月、空中楼阁。 
        (三)“更加规范”是校长自信的生动体现 
        自信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成就事业需要自信。自信能够产生勇气、激发斗志、增添毅力,能够凝心聚气、战胜困难、实现目标。但自信决非自负,更非痴妄,自信只有建立在求真崇善尚美和自强不息的基础之上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相对论”发表以后,有人曾编撰了一本《百人驳斥相对论》,网罗了一批所谓学界名流对这一理论进行声势浩大的声讨。可是爱因斯坦对此不屑一顾。他说:“如果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反驳就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他以坚定必胜的信念,坚持探索和研究,终于使“相对论”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举世瞩目。在平时工作中,我感到有些校长对办好学校自信不足,把规范办学行为与提高教学质量对立起来,离开了考试指挥棒不知如何办学、不知如何组织教学,不按规律办事,不按规范操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更加规范”是普通高中校长自信的表现,自信“不是相信自己强,而是相信自己会变强”。我认为,普通高中校长的自信在于具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坚定信念,具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不懈追求,具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豁达大度,具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崇高境界。正像高尔基说的那样“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更加规范”所期求的新的更高境界。 
       (四)“更加规范”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校长的克拉克·科尔作过一个统计,发现在1520年以前,全世界建立的组织中,现在仍然用同样的名字,以同样的方式做着同样事情的只剩下85个,其中70个是教育机构、15个是宗教团体。为什么教育机构可以基业长青呢?北京大学的张维迎教授认为,学校具有最为忠诚的客户和品牌,具有持续的核心理念,具有为这种核心理念而奋斗献身的一个师资队伍。这持续的核心理念就是“教学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这持续的核心理念支撑着学校的持续发展。学校面向未来、代表未来、创造未来。但个别普通高中把持续发展建立在“打擦边球”“闯红灯”基础之上,这既十分危险,也决不应该。如果让“打擦边球”“闯红灯”成为一种习惯,将会对学校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害。教育是很朴素、很真实的工作,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格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揪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一直在想,仅凭畏惧惩罚建立起对办学规范的尊重是不稳固的,每位普通高中校长只有在主观上认识到规范办学的重要性并愿意自觉遵守它,不是希望别人都按规范行事,自己拥有不按规范行事的特权,这样“更加规范”才有坚实的思想和工作基础。我省高中教育正在面临着由“面向现代化”向“建设现代化”、由“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由“单一分数导向”向“综合素质导向”、由“千校一面”向“多样开放”的战略转型,更加需要规范办学行为,真正地使“更加规范”的要求深深地扎实于每一位校长的心中,神圣不可动摇;让自觉遵守办学规范成为每位普通高中校长内在要求,坚守“更加规范”,坚决“更加规范”,坚持“更加规范”,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中教育。 
        二、以“责任”打造人才培养“更高质量” 
        如果把规范办学行为看成是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高压线”,那么提高质量则是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生命线”;如果把规范办学行为看成是普通高中办学的底线要求,那么提高质量则是普通高中办学的永恒追求。最近,我几次认真阅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粗略统计“质量”一词在《纲要》中出现51次。《纲要》把提高质量写进工作方针,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推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无论是国计还是民生,提高质量既是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最为紧迫的任务,也是每位普通高中校长义不容辞的崇高责任。 
       (一)以奋斗目标提升“更高质量” 
        国家《纲要》提出普通高中“继续普及、全面提高、多样发展”三大目标任务。《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我省教育发展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贡献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特别强调“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办好每一所高中、教好每一名学生。办好每一所普通高中是普及高中教育基本要求,教好每一名学生是普及高中教育的根本目的。我省普通高中办学规模进入相对稳定期、育人模式进入战略转型期、管理水平进入综合提升期。追求普通高中更高质量,对政府来说就是办好每一所普通高中,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选配好每一所普通高中校长,对普通高中校长来说就是发展好每一名教师,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好每一名学生。每所普通高中都要按照国家制定的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办学,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高中教育,培养完整的人,既有理性,又有德性;培养有用的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最终培养自由发展的人,做到德育为先,能力为上,体美俱进,全面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只有在这个层次上有所作为、持续作为、更大作为,才能为培养出大批一流杰出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以科学评价引领“更高质量” 
        用什么评价标准衡量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事关重大,影响深远。以分数为单一标准的质量观损害学生身心健康、阻碍创新人才培养。英国伊顿公学校长托尼·里特说“我们是教育一个人,而不是去制造一个分数。”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就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能力培养。《纲要》特别强调“高中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在大学工作时,曾经把“上手快,有后劲”概括为所在工作学校阶段质量评价标准。但高中不同于大学,高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有位校长曾经和我说过,看一所普通高中质量高低有三点比较重要:一是看学生在校是否快乐。没有快乐,就很难说有更高质量。二是看学生升入大学后是否有后劲。没有后劲,就很难说有更高质量。三是看学生是否感恩母校、感恩教师。没有感恩,就很难说有更高质量。前些日子,我读了美国积极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写的《真正的幸福》一书,作者指出:幸福的生活由快乐生活、充实生活和有意义生活组成。幸福的生活必然是快乐的,快乐的生活往往是充实的,快乐而充实的生活显然是有意义的。什么是快乐?康德说“快乐是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快乐的价值在哪里?伊壁鸠鲁说“快乐是最高的善”。何处是快乐的源泉?弗洛伊德说“追求快乐是人类行为的动因,也是生命愿意成长的原因。”我想,如果高中阶段的学生都得不到起码的快乐,将来的快乐又在何方?如果高中阶段把学生的“体力耗尽、兴趣耗尽、激情耗尽、方法耗尽”,进入大学后劲何在?高中教育应该是快乐幸福的,也是能够快乐幸福的,关键“事在人为”。试想“小呀么小二郎,背着炸药上学堂”、“高考结束后发泄式地把学习用书当众烧掉”,这显然不是更高质量的高中教育。 
        (三)以优质师资支撑“更高质量”
         温总理说:“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奠基者。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不会超过教师的质量”。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具有出色的教学效果和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教师只有“居高”,才能“临下”;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只有“厚积”,才能“博发”。今年我省“高考优秀作文”在报纸上一刊出,便有读者揭露其中一篇为抄袭之作。那篇以“足不出户,我已到达巴西”开头的作文,被阅卷老师誉为“一篇说‘不’的奇文”,差不多原原本本抄袭了作家李汉荣刊登于2010年第1期《散文》杂志上的长篇系列散文《购物记》中的第一章节。这件事与其说是考生的尴尬,不如说是阅卷教师的尴尬,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尴尬。教师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鲁洁教授说:“教育这个领域是需要每个人用生命去进入的”。生命是完整的,不仅有知识、智慧,更有情感、心灵。“教育不仅需要高深的学问、渊博的知识,更需要对人的生命真切的关怀和无穷的挚爱”。霍懋征生前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只有建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成才观、学生观,才能相信每一名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教好每一名学生、成就每一名学生。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大教师只有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以高效课堂打造“更高质量”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园地,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我所理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课堂,是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摒弃“繁难偏旧”、“满堂填鸭式灌输”、“用学科成绩简单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是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验着“乐”的课堂,是今天离开了、明天还想来、终身而难忘的课堂。眭萍同志送了一本她女儿翻译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书给我,我认真地阅读了几遍。该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之一,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学的基本原理,如“事实性知识先于技能”、“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我们在已知的环境理解新的事物”、“在学习方面更多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等等。书中讲了许多新颖而深刻的观点,如开篇伊始关于大脑的作用分析,作者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虽然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人们会尽量地避免思考。作者指出:学生是否喜欢上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学生不喜欢上学是因为难度超过了特定年龄阶段所能承受的极限。其实,这就是卢梭所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最近,我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了河南长垣樊相一中校长杨秉义提出“五让六环节”打造高效课堂的做法,印象很深,启发很大。他说的“五让”就是: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六环节”就是:目标导学、自学探究、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精讲提高、达标练习。整个课堂紧凑、高效、务实,教师的角色实实在在的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课堂活动的合作者、疑难问题的引导者。这就是高效课堂打造的更高质量。 
       (五)以校长良知建设“更高质量” 
        肇始于工业革命的传统教育体制奉“效率至上”为金科玉律,“批量生产”的企业管理理念,使高中校长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异化为“管理”、“监督”,远离“因材施教”和“因需培养”的终极关怀。“更高质量”呼唤“教育家办学”,呼唤每一位有作为的普通高中校长成为教育家。温总理满怀深情地说:“一个好教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想,江苏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型的过程就是江苏教育家辈出的过程。在座的每一位校长要胸怀教育家的志向,尊重、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拥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教育充满热爱并深深扎根于教学第一线。作为教育家校长的良知正如英国马尔伯勒中学校长尼古拉斯·桑普森比喻那样“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模一样的产品,学校就像造船厂,要让每艘船都能独立航行。”作为教育家校长的良知在于他本身应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是“首席教师”、“教师的教师”,而优秀的教师不一定能当一个好校长。作为教育家校长的良知在于应“讲政治、懂教育、精教学、善管理”,不断提高课程领导力,进而提高学校课程执行力。作为教育家校长的良知在于自觉实践教育、理解教育、掌握教育、研究教育、创造教育、建树教育,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艺术,应用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办学实践,并且卓有成效。我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已经启动,开始见效。作为一名具有理想和抱负的普通高中校长,要时刻不忘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快乐发展是自己的第一要务,时刻不忘把自己所领导的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质量卓越、社会公认的名校是自己第一责任,时刻不忘思教育家之虑、践教育家之行、成教育家之名是自己的第一追求,由单一的“成名成家”成为真正的“教育名家”,由“养尊处优”走向“养尊创优”。 
       (六)以强化基础保障“更高质量” 
        建设更高质量,需要基础保障。一是强化质量监测基础。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省情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形成质量监测的长效机制;建立多方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真正地解放校长、解放教师、解放学生。二是强化发展要素基础。我在连云港调研时,11位普通高中校长告诉我,他们感到压力最大、迫切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依次为:投入、地位、评价。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普通高中教学保障水平,建立有效的经费保障、物资保障和课程资源保障体系,走出“吃饭靠财政、运行靠收费、建设靠贷款”的不良循环,强化政府责任,着力解决“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等问题。三是强化教师素质基础。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高度重视并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机制,提高教师培训成效,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强化教研队伍建设,完善校本研究制度。四是强化科学管理基础。认真贯彻《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全面落实各学科的德育目标,加强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严格执行‘五严’规定,开齐开足规定课程。五是强化内外环境基础。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坚决摒弃主要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学校和教师的错误做法,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作为教育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为建设更高质量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以“本领”推进学校发展“更具特色” 
        “更具特色”是提升普通高中品质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要求,是“教育家办学”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普及水平迅速提高,去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超过96%,高中毛入学率超过90%,走在全国前列。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存在着人才类别的多样化与培养模式的趋同化、人的发展的个性化和学校发展的同质化、学校竞争的激烈化与办学人员的功利化之间的矛盾,“千校一面”,缺乏特色,既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又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把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把更多个人发展选择权交给学生,站在公平的起点上,办出特色,凸显个性,面向未来,各领风骚。这既是我省普通高中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位普通高中校长的看家本领。 
        (一)抓住“两个基本”,推进学校发展“更具特色”。 
        我在高校工作时,强烈感受到建设特色之艰辛、弘扬特色之艰难、凝练特色之艰巨。推进学校发展更具特色,必须紧紧抓住“两个基本”:一是抓住学校特色建设的基本内涵,明确建设方向。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既做第一,又争唯一”。我认为:一流高中“既不在大,也不在全,关键在有特色,并善于把特色发挥到极致”。“特色它不是凭空而诞生的,它是在对自身传统历史的继承发扬和改革创新基础上形成的”,“特色的打造不是一个简单的闪光点,而是全方位的、全员的、文化的这样一种渗透”,“走出少数学生接收某种优质教育即为特色的认识误区”,“大面积、广泛性、持久化是检验特色学校创建的一个标准”,特色建设须“坚持全面性、基础性、内生性原则”,“认准特色,措施扎实,坚持数年,彰显特色”。二是抓住学校特色建设的基本要求,明确操作办法。办学特色不仅是个性张扬的基石,还是素质提升的引擎;不仅是普通高中的生存战略,还是普通高中的发展战略。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方法可以借鉴,但内涵不可复制,每一所普通高中应当走自己的路。齐白石老先生曾说:“仿我者死,学我者生”,我想再加上一句“超我者兴”。特色建设一定要从校情出发,既不跟风,也不赶潮,心要热、头要冷、步要稳,要善于“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谨慎热点”,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有所多为与有所少为、有所先为与有所后为相统一,防止平均用力、四面出击,防止急功近利、舍本求末,以重点带动特色、以全面支撑特色、以优质强化特色、以个性彰显特色,出良师、育英才,可选择、能持续。 
       (二)突出“两个转变”,推进学校发展“更具特色”。 
        普通高中承担着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和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的双重任务。推进普通高中“更具特色”,一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特色。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包括: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智力、视觉智力、动觉智力、自省智力、交流智力等。上述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即便是同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个体之间呈现的智力差异性,使得每个具体人看起来都“与众不同”。多元智力理论倡导的多元人才观,为我们提倡积极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形成多元的评价观提供了依据,也为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贯穿普通高中教育的全过程,在不同的学段要突出不同的重点,推进学生由好奇向兴趣转化、由兴趣向志趣转化、由志趣向志向转化。高中阶段教育应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鼓励开设各种选修课,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没有多样,就没有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特色。
        二是转变学校发展方式,强化特色。首先,探索建立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机制,采取联合办学或联合培养的方式,共同培养优秀高中生。联合开发课程,按照高校要求,高中生提前选修大学课程,大学承认其学习经历,并给予相应学分。其次,建立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与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衔接机制。普通高中办学多样化必然要求高校招生方式多样化。在公开、公正、有序的原则下,积极推进高校多样化自主招生改革。我想,很多时候,有问题并不意味着方向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高考改革既要“向前走”,也要“稳步走”。高考是“难题”,但不是“无解”。相对公平性是高考得以存在的最大合理性,高考选拔的是合格人才,天才、偏才、怪才是社会的特例,社会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但不能单一地依赖高考来实现。任何制度都有它的盲点和局限。高考也不例外,既不要理想化高考,更不能妖魔化高考,要以宽容平常之心看待高考。第三,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试办合作综合高中,试行“2+1”模式;建设分科普通高中,借鉴国外经验,举办“科学高中”、“人文高中”和“数学高中”等;试点超常普通高中,借鉴国外天才教育的经验,对确有天赋、特殊才能的孩子进行特殊培养。 
       (三)依托“两大支撑”,推进学校发展“更具特色”。 
        一方面依托学校特色文化支撑。学校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塑造普通高中个性、凝聚师生员工的内核,是一所普通高中整体能力中的软实力,是提升一所普通高中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文化是普通高中存在的标志和本质的反映。普通高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关键,环境文化是基础。我们常说“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就是“文化育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优秀的学生,与其说是课堂“教”出来的,不如说是文化氛围“熏”出来的。每所普通高中因其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办学理念、办学战略的差异,都会形成自身特色文化。不同的校训、校风集中体现普通高中的特色,是普通高中展示的“文化名片”、绵延的“文化基因”、师生言行的“文化模式”。我们说清华附中与南开中学办学风格的不同、人大附中与深圳中学办学特色的差异,说到底就是文化不同和差异。实践启示我们:没有文化底蕴的学校,不是真正意义的学校;追求卓越并富有特色的学校,如果没有卓越并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其永远不可能成为卓越并富有特色的学校。 
        另一方面依托学校特色学科支撑。学科特色是高中特色形成的重要导向和基础。学科特色存在于教师队伍、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环境氛围之中。从我省情况看,普通高中学科特色大体可分为:基于学校课程体系的学科特色,基于优势学科的学科特色,基于优势课外教育形成的学科特色。推进普通高中发展更具特色关键是要努力创造某一个或几个领域的卓越,打造精品课程,提高课程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如果一所学校对课程建设缺乏独立的思考,势必“从众”和“跟风”,其结果是培养目标趋同、办学模式雷同、改革措施相近,远离办学特色,远离一流普通高中水准。 
       (四)构建“两大平台”,推进学校发展“更具特色”。
        更具特色是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整体质量、发展潜力的重要体现。推进普通高中发展“更具特色”,一是构建制度创新平台。特色创建需要宽松的环境,普通高中在办学模式、育人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应有更多的自主权,允许并鼓励普通高中大胆探索,开展特色办学改革试验。要逐步建立多样化的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办法,丰富评估指标体系,突出对办学特色的评价,引导普通高中开展健康办学特色竞争,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办出学校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开设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最大限度地改善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逐步减小班额;逐步化解普通高中债务,积极、科学、稳妥地实施绩效工资。切实减少校长繁杂的事务,给校长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扩大普通高中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二是构建特色建设平台。启动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工程,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引导更多高中学校走高质量、特色化、能选择、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努力促进普通高中“一校一品”,着力推进普通高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针对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载体问题设计,推出一批项目,搭建一批平台。实施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高校和社会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为那些学有专长的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课堂;探索实施直通车培养计划,鼓励有条件的高中与高校之间共同构建联合培养人才的对接机制。 
        刚才,我从以“良心”引领办学行为更加规范、以“责任”打造人才培养更高质量、以“本领”促进学校发展更具特色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规范、质量、特色”的一些想法,言为心声,仅供参考。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具特色要求每位普通高中校长具有更高素质。曹卫星副省长在开幕式讲话中强调“校长是学校师生的领导者,必须提升终身学习能力;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组织者,必须提升统筹协调能力;校长是学校精神的示范者,必须提升价值引领能力;校长是学校制度的设计者,必须提升改革创新能力;校长是学校资源的开发者,必须提升社会沟通能力。”这为每位普通高中校长指明了前进和努力的方向,大家要铭记在心中,落实于行动,见效于实践,成就事业,成就人生。
我们现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普通高中又好又快发展。很庆幸,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与时俱进”的好时代,遇到了“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发展教育”的好氛围。我们高兴地看到: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依赖程度、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注程度、在座同志们面临的外部压力和激发的内在动力以及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把握程度均是前所未有的。起点很高、要求更高,机遇难得、机不可失,蓄势而发、乘势而上。打造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具特色的普通高中,使命崇高而神圣,前景光明而美好,责任重大而光荣。现在,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施工。如何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需要我们继续“讲良心、负责任、增本领”,继往开来、不懈奋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相信,伴随着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和全国、全省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江苏普通高中一定会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与时俱进、创新推进、率先发展、率先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