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光 ec800a配置:「一路向西」探寻明代长城遗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1:56:53

「一路向西」探寻明代长城遗迹

(2011-06-08 09:50:55) 转载标签:

野长城

摩崖石刻

秦皇旧址

极关逊险

李逢时

御史楼

御史碑

旅游

休闲

杂谈

分类: ◆长城行摄

◇摄影手记  文/摄:触景生情

探寻明代长城遗迹

01/旺泉峪长城现存御史碑的“藏碑楼”

以箭扣“北京结”为节点,长城一路向西,直到怀柔境内西端的黄花城,这段长城在明代统称为“黄花路”长城。明朝国运276年,共16位皇帝,长城就修了200多年。到了明代中叶,轮到朱厚熜做皇帝的时候,即嘉靖皇帝,外族入侵,边患不断,这期间,黄花路长城统归九大边防重镇之一的蓟镇管辖。明嘉靖22年(1543年),朵颜入侵慕田峪,杀守备陈舜;紧接着,明嘉靖29年(1550年),又发生了俺答大举攻入古北口、下密云、转怀柔、围顺义、逼通州、兵临北京城下,是为历史上的“庚戌之变”。在这样一种危及明室安全的情况下,“庚戌之变”当年,明王朝又紧急增设了昌镇、真保镇,通称“九边十一镇”,黄花路长城又统归昌镇管辖。

如今,历史硝烟早已散尽,唯留这段长城继续诉说着世事沧桑,岁月更迭。黄花路长城不仅在历史上有着外御入侵、内拱帝陵的重要战略作用,更在民间广为流传着生动的传奇故事,为黄花路长城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内涵,成为开在万里长城上的一朵奇葩。

我此次“一路西行”,除摄影之外也重点考察了摩崖石刻、御史碑2处明代长城遗迹。这些人文内容不仅真实的再现了400多年前的长城风貌,更为考察长城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请点击图片观看大图最佳效果

 关键词:摩崖石刻、沙峪北沟;御史楼、御史碑

 

 组一  摩崖石刻 

 地点:耷拉边南面山下,现沙峪北沟内,长城古道旁

 

02/观澜

“观澜”(竖刻,左侧刻有“怀野”落款)
意为山泉从此处倾泻而下,潺潺有声,再现了作者对怀柔野外自然风光的赞美。

 

03/名关

 “名关”(竖刻,左侧刻有“少山”落款)
意为此处关口无坚不摧,牢不可破,加之过去这里曾是长城古道,更是易守难攻。

 

04/秦皇旧址

“秦皇旧址”(共二处,横刻、竖刻各一。横刻落款有“李逢时书”四小字)
意为当年修建长城时,发现此处已有长城残址,作者李逢时认为这里就是秦长城遗址。

 

05/天限华夷

“天限华夷”(竖刻,左侧刻有“怀野”落款)
“天”即天子,“限”即界限,“夷”即少数民族。言外之意为这里已接近明朝的管辖界限。

 

06/极关逊险

“极关逊险”(竖刻,左侧刻有落款痕迹,但因模糊不清已无法辨认)
意为万里长城的两个极关(山海关和嘉峪关)如和这一地区的地势相较,险要程度还要稍逊一筹。

 

07/幽谷

沙峪北沟分支,通往箭扣“鹰飞倒仰”山下的幽谷。

此谷无人涉足,深不可测。

 

08/古道

沙峪北沟遗留的长城古道,为古时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

 

09/耷拉边

幽谷内仰望峰顶耷拉边长城段。

 武进士题字摩崖石刻文/触景生情 “擦石口堡”、“擦石口关”是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关口现已塌废,此地现名“沙峪北沟”,是一片开阔的沟谷地带。 沙峪北沟存在大量明代摩崖石刻,这在长城殊为少见。这些摩崖石刻为巡察官员、文人墨客有感于雄关险峻,古道幽深而作,记录了他们当时寻游长城古道的真情实感,浪漫情怀。 据《怀柔县志》记载,此处原有“秦皇旧址”、“天限华夷”等9处明代摩崖石刻。2007年,沙峪北沟又发现了“一泻千里”和“仰视见天”两处明代摩崖石刻,从而改写了县志有关数量的记载。 怀柔史学专家王宝峻先生,在《怀柔文史钩沉》一书中曾对其中绝大部分摩崖石刻作了释义。这些摩崖石刻的文字包括“警心慎辔”(横刻,右首有竖刻的“辛丑”二小字)、“观澜”(竖刻,左侧刻有“怀野”落款)、“名关”(竖刻,左侧刻有“少山”落款)、“极关逊险”(竖刻,左侧刻有落款痕迹,但因模糊不清已无法辨认)等。 总的看来,11处摩崖石刻多为形容地势险要和当地风光。当地村党支部书记孙自武介绍,“一泻千里”(竖刻,左下方刻有“明宇”落款)与“观澜”遥相呼应。从周围环境上看,石刻下方的沟谷高低落差有30多米,曾是水流湍急之处,雨季时,洪水自上而下,似脱缰的野马,“一泻千里”即是对这种景象的写照。
有意思的是,11处摩崖石刻中,有三处为同一人所题,“苍岩翠柏”(横刻,右首竖刻“万历壬寅春”等小字,左下刻有“李逢时书”落款),这显然是作者寻访长城古道时,看到对面陡峭石崖上的翠柏而发出的一句感叹之言;“秦皇旧址”(共二处,横刻、竖刻各一。横刻落款有“李逢时书”四小字)。
 李逢时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认定这里是秦长城遗址呢? 史料记载,李逢时和谭纶、戚继光是同一时期的人,是隆庆四年武举人,嘉靖中后期曾任嘉定参将,奉命开赴浙江抗倭前线。嘉靖三十三年在嘉定县新泾桥一战便斩倭寇80余人。抗倭将领戚继光北上时,李逢时出任昌平镇左车营参将。 李逢时不但是一名武将,还善书法,好题刻。北京密云县雾灵山闻名遐尔的明代摩崖石刻“雾灵山清凉界”六个大字,就出自李逢时之手。李逢时擦石口长城手书“秦皇旧址”,落款是在万历十四年即此段长城修复的6年后。李逢时认为这里就是秦长城遗址,究竟出自于什么原因已经无从查起。
  

 组二  御史碑 

地点:旺泉峪长城由“三岔边”向西,第二座敌楼内 10/御史楼旺泉峪长城标志性建筑:御史楼。此楼海拔752米,为本段长城最高,建筑规模最大。楼内底层曾立有万历八年石碑一块。 11/藏碑楼御史楼西侧敌楼,二者相距290米。御史碑现藏此座敌楼。 12/“藏碑楼”内御史碑 13/御史碑保存完好,清晰可辨想我泱泱大国,物产何其丰厚。大到可以忽略一块古碑的存在,任随弃之荒野,雨淋日晒,无人过问。万历八年至今,已逾四百余载。昔日筑城官兵人等立此记功碑,谁料雄关拒险,天设金汤,改朝换代。 14/御史楼御史楼规模宏大,造型精美。顶楼两个水嘴保存完好,尽显长城工艺细节之精湛。 15/“御史楼”上眺望“藏碑楼” 16/御史楼内景“御史楼”建筑规模比“藏碑楼”大1/3,底层建筑格局完全相同,皆内设拱门22个。唯一不同的是,“御史楼”坐北朝南的中心拱门为实心,疑是原御史碑存放处。 17/近观431年前的御史碑 御史碑内容详考文/触景生情 “三岔边”,当地人又称“钻过”,其西路即进入旺泉峪长城段。经过的第一个敌楼,就是大名鼎鼎的“御史楼”。此楼海拔752米,为本段长城最高,建筑规模最大。原楼二层,上层有一栋坐北朝南的瓦房和一个小院,现已垮塌,遗留的院墙和房墙基本完整。 御史楼底层曾立有万历八年石碑一块,保存完好,碑刻为楷书阴文,共计286字。经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认定,此碑系整饬蓟州边备,巡抚顺天府时所立的记功碑。碑文记载了修建此楼和附近长城设施的主要官员和经办人员名录。碑文内容如下: 钦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真定梁梦龙,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莱阳张梦鲤,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泗州刘光国,整饬昌平等处兵备、山东提刑按察司佥事延安岳汴,镇守居庸、昌平等处地方总兵官、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桐城杨四畏,军门中军副总兵都指挥佥事抚宁徐枝,分守黄花镇驻扎渤海所参将署都指挥佥事绥德李信,分守横岭城等处地方参将署都指挥佥事渔阳李时,监工官总委、保定府通判仁和周迁,军门督工委官、原任游击真定崔桂,管工、镇边城守备天津王铖,横岭路中军、原任守备李太初,镇边城中军崔尚武,把总张安、郭斌,督工旗牌来思恭,军匠贺禄安、仲银、韩住、马朝用、王举、王甫、孙堂等鼎建。万历八年孟冬吉旦立。 从碑文落款可知,万历八年即公元1580年,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吉旦即农历每月初一。由此推算,此碑立于1580年11月7日,迄今已有431年历史。 御史碑涉及人员共23人,其中官员15人。官最大的叫梁梦龙,身兼钦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职务。蓟辽总督下辖3个巡抚:顺天巡抚、保定巡抚、辽东巡抚。 应当说,梁梦龙之前的三位蓟辽总督谭纶、刘应节、杨兆,面对北部军事威胁均主张守的战略,“而安之所最先者,一为修台,一为修墙”。在多年的持续努力下,到万历九年梁梦龙回到朝廷任职兵部尚书时,这一长城工程大功告成,共修成蓟镇边墙5363丈、敌台101座,铲削偏坡587丈。梁梦龙评价说:“二千里间处处设险,工力之钜,殆汉、唐以来未有者”。梁梦龙因修筑长城有功加封太子少保,荫子至锦衣卫百户世袭。崇祯末年,梁梦龙又被追谥“贞敏”。 御史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对研究长城有重大意义。御史碑现摆放在距御史楼290米外的下一处敌楼中,据响水湖附近村民介绍,前几年兴建景区,旅游区老板曾想把石碑弄走,后经村民举报,在文物部门的干预下,石碑运到此座敌楼中就此作罢,一直摆放至今。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