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墙式ap:披上成熟的“外衣”——用眼睛读懂成熟的第一课(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37:10

  观察七:话题

  1.话题显示的人类心理

  2.喜欢追根究底是支配欲的表现

  3.给不满情绪披上合理化外衣

  4.隐晦地表达不满

  5.话题展开的方式与人类心理

  1.话题显示的人类心理

  不论是初次见面还是已熟识的人,见面时交谈的话题,往往是本人嗜好、关心的直接表现,这是常识性的看法。但是,实际上人并没有如此明快、单纯。当然,一个人心中有热衷的事,自然就会出现相应的话题。面对这样的人,我们根本不需要运用深层心理。但是,如果他的嗜好或关心都没有直接出现在话题上,甚至改变为完全不同的话题,这个人就可能怀有很深的自卑感或欲求不满。

  因此,透过话题来发现深层心理,可大致分为两个途径,从话题的内容、话题展开的方式去探索对方的内心。当然,途径虽可二分,如果能同时运用则更为理想。

  除了谈自己,喜欢谈自己的家人、工作、家事的人也一样。在女性当中,也有些人喜欢一见面就大谈丈夫的外遇或情人的女友,这表示爱某个男人已达一体化的境地,谈这个人的事情也等于是在谈自己,可以说这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表现。

  2.喜欢追根究底是支配欲的表现

  相反的,也有些人从来不谈自己,话题总是绕着他人打转,或是谈他人的隐私,这种人又如何呢?人都有种私人领域,喜欢以语言侵犯他人的隐私,就是以话题侵犯他人的个人领域。这如果发生在男女之间,就会以强烈的爱情或关心表现出来。但如果不是这样的关系,这种人就是想要了解对方的一切,掌握对方的弱点,换言之,就是在深层心理有支配对方的欲求。

  这种情形以女性最常见,即使对方是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包括新闻名人、演艺人员、明星等,也经常谈这些人的隐私和丑闻。这样的人除了想要支配他人以外,内心可能还加入了一些复杂的要素。国外某个调查团体曾以小型录音机去偷录家庭主妇的谈话,经分析他们发现,在谈话内容当中,有43%是谈完全不认识的人,其次才谈小孩、丈夫和自己。

  像这种专谈不认识的人,或者很热衷于谈明星的人,多半都是没有什么朋友或熟人而终日孤独者。所以她们和不熟悉的人谈不认识的人,这样便不需要去感受自己的孤独。很多国家社区里的家庭主妇,已很少和邻居交往,正因为如此,她们和不熟悉的人见面时,只好谈些不认识的人,因而产生这种特殊现象。

  3.给不满情绪披上合理化外衣

  被压抑于心中的不只是性的问题,有时也是因为工作而造成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像这样的情形,大部分都以不平或不满的形态出现。在办公大楼林立的地区,只要在进餐时间走入附近的餐饮店,一定可以听到有关工作的不平或不满。和这些上班族打交道,你会怀疑他们是否有其他的话题可说。但也因为如此,你可以从中发现公司里的人是多么脆弱,他们在诉说着不平与不满,但有时他们自己也没有发现这一点,因为这种不平与不满乃是在压抑下产生的。
   关于表面的不满,及其与心理真正意识之间的关系,一位瑞典学者曾经做过一项有趣的调查。他以近200名女性为对象,做面对面的问话,结果发现越是对薪水不满的人,也越是无法热衷于工作的人。当然,按照她们的说法是因为薪水低而无法热衷于工作。但仔细盘问,发现正是讨厌该工作的意识,支配了薪水低的不满。

  这一点与伊索寓言中出现的狐狸逻辑相同,即"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由于这种失败的不愉快体验或自卑感作祟,急欲给自己找个正当的理由下台,心理学将这种情形称为"合理化"。抱怨待遇不好的上班族,正是以薪水低的说法使自己对工作不认真的事实反而合理化了。

  上班族的不平与不满,也有很多是对上司的不满,而这个话题也有合理化的倾向,例如,"A部经理如果没有和总经理的女儿结婚,他一定早就被派到分公司去了,因为他毫无办事能力,废物一个"。这种瞧不起上司的上班族,内心多半有着想要出人头地的欲望。当这种欲望在心中如怒火般燃烧,但自己的能力又不够时,就会设法找出自欺欺人的逻辑。也就是说,为了让自己接纳无法升官的事实,只得抬出上司无能的说法(并非客观的判断)。

  4.隐晦地表达不满

  如果无法把不满合理化,或者无法以其他的话题来取代,而且知道如果将这种不平与不满告诉实际对象,一定会遇到很大的抗拒时,人们会将不满压抑下来。但这种不满一旦累积多了,自然会采取特殊的形态表现出来,比如迁怒于他人,或是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去攻击对方。于是,我们经常可以在酒席上,看到几个人以在座的上司为话题,假装喝醉了而以开玩笑的话破口痛骂。不论他是否真的喝醉了,像这样的情形,都可当做是心中累积的对上司的不满脱口而出了。

  利用半开玩笑的语气说话,是打算即使对方认真了也采取不负责态度的姿态,即事先准备了逃脱的方法,所以依各人的看法不同,你也可以说这是最卑鄙的手段。但另一方面,在这种气氛下把心结说出来,多少可以减轻敌意或恨意,具有缓和效果。无论如何,请勿忽略开玩笑,因为这当中可能隐含着真意。

  不过,有些人的欲求不满,并不会以抱怨或不平的方式出现,而是采取如炫耀过去这样完全相反的方式。比如在餐厅里,偶尔可看到年纪较长的男性,对同行的年轻职员,畅谈自己的辉煌过去。但是他越谈得开心,越会造成四周的冷场。从深层心理来看,如此炫耀过去的人,多半是跟不上新时代的变化,或者升迁的好路子被阻碍了,或者无法继续适应该项工作,因而变成欲求不满的人,为了忘记现在,只好向过去求救。
   这就像有些儿童原本已不再尿床,但是却因为母亲生了弟弟或妹妹,无法再完全占有父母的爱心,所以又开始尿床。依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叫做"退化"现象。如此说或许残酷了些,但是当一个人以做梦般的神情炫耀着自己的过去时,的确已展现了潜在的无可救药的不满。

  5.话题展开的方式与人类心理

  观察话题除了话题的内容外,还要注意话题展开的方式。我们在说话时,最忌讳的是大家正在讨论某个问题时,某人突然站起来提出与问题毫无关系的话题。像这样的人多半支配欲、自我显示欲都很强烈,而且藐视他人,缺乏关怀他人之心。如果你的同事当中有这样的人,你必定会发现他根本不可能与大家和睦相处。

  除了支配欲及自我显示欲强烈的人以外,还有一种喜欢当众猛造话题的人。这种人深怕被他人取得主导权,力图保持自己的优势。比如在与外商谈判时,倘若你在语言方面没有信心,以致无法抢先提出话题时,对方就会不断依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提出话题。如此在话题的逐渐改变中,你只能依照对方的方式与他洽谈,结论当然也会倾向于对对方最有利的方向。因此,无法主宰话题,就表示你已输了。

  在谈话当中当然可以改变话题,但是,如果你毫无脉络地改变话题,听的人一定会深感困扰。狂躁病患者发作时,如果有人谈林肯总统,他正巧在隔壁房间听到了,就会说些发音与"林肯"相似的事情。这种情形,精神医学称为"意相奔逸",这当然是病态的。而一般人如果不断改变话题,一定是无法整理内心的思绪而使之支离破碎。像这样的人与其说话题丰富,不如说他无法逻辑地整理思绪。

  以上是说话人本身提出的话题。另外,有些人从不刻意提出话题,但是却经常追随他人的话题。若是较优秀的记者,还会扩展对方提出来的话题,最终,往往能够将对方所知道的情报全都导引出来,可谓是谈话专家。当然,一般人当中也有这种很会听人说话的人,从性格方面来说,这种人能够深入了解他人,拥有一颗宽容而善良的心。

  最后我们从对某个特定话题的反应,来分析人的深层心理。最容易了解的是有意避开话题的心理。人对于异性或金钱等自己强烈渴望或深感自卑的对象,其渴望或自卑的程度越深,也就越怕被人发现,所以会在无意识中避免接触这一类的话题。例如明显地忌讳谈性问题的女性,即可如此解释。
 观察八:言辞

  1.人表现本性的五大用语

  2."我"与"我们"的背后

  3.权威主义者喜欢别人的"光环效应"

  4.过度的敬语表示对对方怀有戒心

  5.巧妙利用"但是"来控制对方思路

  1.人表现本性的五大用语

  人们初次见面时,刚开始大家出于礼节,都表现得很恭敬。等逐渐松弛下来,则从姿态到语言都会变得很随便,甚至显露人的本性。H饭店的总经理C先生表示,他主持面试时,故意对前来应征的人采取非常随便的态度。起初年轻人都规规矩矩地应答,但不久,他们的习惯语就会脱口而出,而C先生就利用这种方式来了解应征者的真实面目。

  由此可知,说话方式确实是洞悉一个人的珍贵情报源。任何地方都有地方性的方言,因此,各自成长的环境不同,说话习惯也不同。著名的电影《窈窕淑女》即描述了一个原本身份卑贱的少女,为进入上流社会而接受彻底的语言训练。由此可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

  洞悉他的身份底细,已成了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的真理。

  除了社会性、阶层性或地理性的语言用法差距外,还有个人水准不同所表现的心理性用语的不同。语言是表现自我的手段,当然会在不知不觉间反映出各种曲折的个人深层心理。因此,一个人无意识中表现的说话特征,往往比其所言的内容更能表达其人。

  至于分辨的重点,可以分为如下5种--

  ①有意识地表现自己,以"我"来称呼自己的"人称语"。

  ②假托他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心理的"借用语"。

  ③可以表现与他人关系的敬语,即是"人际关系语"。

  ④下意识出现性方面自卑感的"深层心理语"。

  ⑤连接词的使用法,表现一个人思考形态的"思考语"。

  下面依照顺序逐一说明。

  2."我"与"我们"的背后

  以第一人称称呼自己的"人称语",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各种深层心理。比如我们经常在大众传播媒体里看到有些领导在说话时,总是重复:"我个人认为……我想,我呀……我想这样做……我的意思是……"

  通常只有年轻人会以狂傲的语气称呼自己为"我",一旦年龄渐长,很少人会在公开场合如此称呼自己。

  由此可知,这位领导的成长环境必定很好,所以他才会如此自负。有时与他的声调相同,他的态度会显得很不谦虚,甚至有点女性化的性格也出现在语调中。

  实际上,我们经常会遇见以第一人称作为单数人称语,并连续自

  称"我"或"俺"的人。例如足球教练Y先生,每次提及他培养出来的选手时,就会说"我对他的指导"、"我对他说过"等多次强调"我",可明显看出其自我显示欲旺盛的性格。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李彼得和怀特的研究,领导人为专制型的团体成员,都很容易说"I",而领导者为平和型的人,则比较喜欢说"We"。经常用第一人称的人,独立性及主体性都比较强;而一向使用复数人称者,则比较没有个性,以团体埋没型或附庸型的人居多。
 
  3.权威主义者喜欢别人的"光环效应"

  第二条中所说的借用语,并不纯粹是他人说话,还有各种表现方法。我们总认为人经常都是以自己的话在说在写,其实在无意识之中,很多人都习惯把他人所说的话,当做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自我扩大欲。而我们分析其人所言,即可洞悉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

  例如有些人在说话的时候,经常会说很多难懂的字眼或外文,令听者感到困扰。其实,这种人只不过是要以此作为保护自己心理弱点的盾牌。听演讲的时候,常会发现听众提出的问题,必定集中在话题最简单的部分。所以,如果你不希望有人提出问题时,纵然你所说的内容并不难,不妨刻意使用生僻字词或外文,让听众听得莫名其妙。当然,这么做表示你对自己的智能有自卑意识,但相反的,你也可以利用这种盾牌来掩饰自我。

  女性常见的引用癖,是借着母亲所说的话来表示自己的意思。如"我妈说你是个很好的人!"这种说法,即是借母亲的话来表现自己的爱情。可是,如果过于频繁地借用母亲的话,可视为依赖心太强,很可能在精神上尚未断奶。

  4.过度的敬语表示对对方怀有戒心

  在人际关系中,最能表现心理的语言,即是第三条所举有关敬语的"人际关系语"。

  社会生活中,敬语的存在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而在一般观念里,每个人都觉得最妥当的敬语多半不会有问题。但有时某人刻意使用不自然的敬语时,你也可以由此判断此人心中必定有某种企图。

  若是随随便便的人际关系,当然就不需要使用敬语,但如果在相当亲密的人际关系中,突然加入敬语时便要注意了。有位先生表示,当他的妻子开始说些非常客气的话时,这表示他妻子的心情陷入低谷,这是他从几次痛苦教训中获知的。

  不仅如此,过度的敬语有时还是严重忌妒、敌意、轻视或戒心的表现。

  "哎呀!李太太您真是太幸福了,女儿白白胖胖的真漂亮,丈夫是建筑业的知名人士,却每天都回家吃晚饭,李太太您真让人羡慕啊!您是如何调教丈夫的,能不能传授秘诀呀?"

  像这种让人听了会起鸡皮疙瘩的赞美,其真意有时出人意料地与言语内容相差很远,它可能是表示轻视或忌妒。人们常说"语言是衡量交谈双方心理距离的尺度",尤其是令人感到见外的敬语,不仅会在无意识中将自己与他人隔开,更具有预防他人侵犯的机能。

  人们常说某地或某区的人说话很客气,但这也可解释为强烈的排他性的表现。因此,如果观光客觉得日本人很有礼貌,也可能表示日本人不易与外人融洽相处,所以给人冷淡多礼的表现。
   又如双方交往比较深入时,倘若对方与你交谈时一直都很客气,如果对方不是有什么自卑感,那么就可能是他内心隐藏着对你的敌意。反过来说,有意地以随便口气说话者,也可能是想借着谈话侵入对方心中,即有着在地位上优于对方的欲望。比如花花公子找到目标时,会突然对女性非常亲切,谈话随便,其目的当然是要使自己与对方显得关系亲密,让女性觉得彼此已无距离,借以达成发生肉体关系的企图。

  第四条"深层心理语"中最严重的,即是性的用语。因为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国度,性在社会风俗上都有禁忌的一面,无论何人要说到性的用语时,都会有某种程度的犹豫。但是,如果这种排斥态度太强烈,即一听到他人谈及性便产生强烈厌恶感,则表示他对于性有着异常强烈的关心,所以才会有这种反常态度。这点在前面已有所表述,不再具体举例了。

  5.巧妙利用"但是"来控制对方思路

  由用语看深层心理的最后一条,即是第五种"思考语"。比如相当于英语连接词"and"的"然后"、"接下来"、"还有"等,如果使用得很频繁,即表示它的思绪没有脉络。

  相对地,经常使用相当于连接词"but"的"但是"、"可是"、"然而"的人,大致说来善于思考,也即在说一句话的同时,已想起了相反的理论,或是大脑中正在检查各种思绪。也许你注意过,有些大人物经常在开会或演讲时,出现"但是"或"不过……"的口头禅,如果这个人在说话中重复出现几次"但是",即表示理论已转了两三转,所以听众很不容易跟着整理出思绪,结果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依照对方的语言模式思考,并按照对方的方式做出结论。

  此外,还有一个并非连接词,但同样被当做口头禅的用语,那便是"果然"或"毕竟"。当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以很得意的口吻说出这种口头禅时,通常表示其性格强硬,希图以强硬的态度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

  与这种无视对方的态度相反,有些人慎重选择逻辑并且尊重对方,也就是经常使用"呃……我认为……"这种口头禅的人。

  不过,慎重的反面是没有信心或胆小,在思考语上也具有这样的含意。
   观察九:异性关系

  1.人人都渴望自己所缺乏的异质

  2.喜欢具有男性气概的女性

  3.男性为何会晚婚

  4.表现异性关系的三种典型

  5.因自卑感而扮演好色的角色

  1.人人都渴望自己所缺乏的异质

  对人类来说,异性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最基本的一部分,关系重大。换句话说,人类在这个世界享受生命,过着社会生活,然后留下子孙的整个生涯中,异性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一个人的异性观,是洞悉其性格、气质、无意识的欲望、自卑感等非常重要的线索。我们通过谈话,并观察其与异性交往的情形,其过去未曾展现的新形象,就会明显地突显出来。

  这第一个着眼点是对异性的嗜好,也即了解他选择结婚对象的方法。由前述人类最基本的关注来衡量,人原本即是在追求自己所缺乏的东西,并非只是性方面的机能不同,在性格与能力方面,人们也都与异性相反。

  比如粗心大意、不拘小节的男性在选择伴侣时,必定会在无意识中选择比较细心的女性;个子矮小的女性,总是喜欢找个子高的男性;肥胖的人多半找瘦子;这是最普遍的情形。根据这项原则,第一阶段是"由异性的嗜好洞悉其缺乏的事物"。喜欢风骚型女性的男性,

  或许本身非常勤勉,而喜欢温顺又文静的家庭式女性的男性,出人意

  料的竟都是花花公子。人本来就具有寻找与自己异质的倾向,以弥补自身所缺乏的本能与智慧。

  2.喜欢具有男性气概的女性

  但有时候,与前述原则相反,人们在择偶时,并不是弥补,而是选择具有互补性效果的异性伴侣。在男性当中经常出现这种例子,比如本身个子不太高的人,故意选择比自己更矮小的异性。以遗传学的理论来说,个子矮小的人最好是以个子高大的异性为伴侣。但是,有时人的嗜好并不是单凭遗传学的合理性来决定的,如果男性对自己的小个子具有强烈自卑感,他就可能会去找比自己更矮小的异性,借以平衡自己的自卑。

  这就像白人社会里的少数有色民族,喜欢以肤色较自己深的异性为伴侣。

  非常男性化的男性,会追求非常女性化的女性,这是最初的原则,但男性化的女性或具有男性气概的女性,却不一定会依照这种原则去追求女性化的男性,有时她们也会期待比自己更男性化的男性,形成两种极端情形。比如相貌相当男性化,工作能力也比一般男性更精明能干的女企业家,平时会找些较女性化的可爱男子为伴,但如果她面前突然出现了宛如黑社会硬汉的男性,她也会立刻被对方的阳刚魅力所吸引。

  男女优缺点互补时,当然可以看出那是正面与负面的融合,所以彼此的关系可以稳定。关于这一点,从一种异常性的意义来说,如果双方同时具有被虐或虐待倾向,这样的男女也具有异常的稳定性。比如,虐待倾向很强烈而具有支配欲的男性,喜欢对任何事都很柔顺的女性;而受虐性很强的男性,则喜欢比自己强的女性,无论他人的看法如何,他们仍会形成十分稳定的关系。

  3.男性为何会晚婚

  还有一种无法以互补关系去解释的异性观,那便是喜欢像父母的异性。任何人在年幼的时候,最亲近的异性都是父亲或母亲,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最初的偶像,即如同父亲一般的男性,或如同母亲一般的女性。可是,随着年龄的成长,倘若仍固执于这种倾向而无法摆脱,则有可能形成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
 
  这种倾向过于强烈时,男性就会去追求很像母亲的女性,但因为母亲还在世的时候,绝不可能有比母亲自身更像母亲的女性,因此,这种男性即很可能因为找不到结婚对象而迟迟未婚。换句话说,如果某位男士过了适婚年龄仍是单身汉一个,你就要怀疑他是否有恋母倾向了。

  特别是父亲已经过世,而与母亲住在一起的男性,很可能即是无意识中希望除去父亲,而与母亲一体化的愿望已达成的恋母情结患者。大致说来,他们很难突破这种无意识已很自足的精神领域。女性的恋父关系亦同。

  这些都是无意识的感情,所以多数人本身并未发现,反而自己还烦恼着怎么迟迟找不到结婚对象。因此,凡是无法喜欢父母以外的其他男性或女性的人,都可能有这方面的问题,倘若能让他了解真相,或许可期待其意识发生相当的改变。

  4.表现异性关系的三种典型

  要通过异性看透对方的深层心理,还要看他与异性之间的交往方法。

  首先,我们对于人的一般性格分类,自古以来就有"分裂质"、"躁郁质"与"癫痫质"的说法,这些不同性格也反映在异性交往的方式上。

  分裂质的人喜欢把异性理想化,在遥远的梦幻世界中,幻想着与异性发生浪漫关系。因此,这种人与异性之间很难形成实质关系,经常会陷入单相思,或者纯粹只是柏拉图式的恋情。

  反过来说,与异性有这种交往关系的人,都具有分裂质性格者应有的一般倾向。比如表面上具有封闭性的沉默寡言、孤独、害羞、胆小等个性,事实上,有这种异性观的人往往名副其实兼具谦虚与傲慢的性格,这种人表面看来具有社交性,但内心却十分冷漠,有时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或者也会认为为此类事情烦恼的自己,是个感觉丰富情感细腻的好人。

  和分裂质的人比,躁郁质者对异性的态度却明快多了,他可以和任何人相处得很好,而且只要有中意的对象,他就会表达自己的心意,不会在梦幻世界中自寻烦恼,而是立刻与对方交往。不过,这种人在发生情爱时也十分明快,他具有随时可能完全变心的变异性。

  这种人富有社交性,善良而温馨。但是,这种人的情绪也有交替期,即开朗与阴沉的情绪会轮流出现,其中,有些人开朗的气质较浓厚,有些人则阴沉的性格较明显,前者往往是精力旺盛的运动家型,后者则是脚踏实地的勤勉型。当然,这里说的阴沉其实还不如分裂质的人那么不易亲近。

  至于癫痫质性格者的异性关系,特色之一即是很介意形式,包括学历、家世、职业等,甚至先要父母认可才与对方交往。有时,对方的服装稍有问题即无法宽容。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人也有喜欢上了就不会改变的倾向。
  由于具有这种性格,这种人万事都重视意义和秩序,具有坚持己见的一面,大部分癫痫质者对外在的刺激反应较迟钝,然而一旦兴奋了,就会丧失理性而把秩序抛到一边。

  5.因自卑感而扮演好色的角色

  与上述恋父、恋母情结又有一点不同的,即是在性方面有自卑感的人。这种人会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极端形式表现自我,其一是非常喜欢骚扰女性,有时是以半开玩笑的态度戏弄对方,有时是刻意吹嘘自己的好色姿态,以致表面看来像是很会玩的花花公子。像这样的人,其实只是要掩饰自己在性方面的自卑感,可说是一种"反动形式"的态度表现,而这种情形不在少数,实际上在假装喜欢女性的人当中,具有同性恋倾向的人还不少呢!

  另一种情形是对女性表现出极端的洁癖。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即以与女性关系冷漠死峻而著名。曾有一段插曲是女管家对康德隐藏了自己已婚的事实,真相败露时,康德气得暴跳如雷。据说在康德家里,"结婚"这个名词是忌讳,由这些事实可以知道,康德在性方面具有非常强烈的自卑,所以他只能终生保持单身。

  女性的情形亦不例外。有一位极端讨厌男性的女性,只要男性碰到她就会起鸡皮疙瘩,实际上她是压抑着比一般人对异性更强烈的关心,所以才会有这种完全相反的反应出现。又如孩提时代被恶作剧或被强暴,拥有这种不幸经验的女性,也会极端厌恶男性。

  只要男性对她投以低俗的视线就大肆喧嚷,或者对色狼行为病态地敏感的女性,多半是由于对于性的强烈关心受到压抑而产生的投射,所以才有这种表现。

  对于这样的人,要想让她对异性敞开心扉,首先要以朋友的立场去接近她,以期逐渐消除她对异性的过敏。
  观察十:工作方法

  1.由工作失败时的反应看对方的性格

  2.逃避现实形成的"工作第一症"

  3.表现忙碌是要隐藏自己的无能

  1.由工作失败时的反应看对方的性格

  根据最近对年轻人所做的调查,以工作为生存目标的人已逐年减少,而回答利用闲暇以发展个人爱好者,却非常明显地增加了。换句话说,现代人只是将工作视为获取生活粮食的方法。偏偏这些人生活中的大半时间仍需要工作,尤其对需要负一些责任的中层管理职员而言,更需要同等地重视生活与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受到压抑的性格或行为模式,就会在工作的某些地方显露,这可说是极其自然的现象。我们常听人们如此批评别人:"A是绝对不肯妥协的冷血人",或"那个人就像女人一样优柔寡断"。在工作场所出现的批评,往往是根据工作时出现的迹象产生的。但我们在此说的并不只是这种一般性格,有关人品的判断,甚至包括一些自身也不曾发现的欲望,有时也可以通过深层心理,从工作情形来了解。

  因此要观察一个人的性格,最有效的方法,即是观察其人对工作的负责程度和感觉。瑞士某心理治疗学家曾说过,可以根据心的热能是朝内或朝外,来划分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根据这个说法,把责任放在第二而只想抓住工作机会的人,为外向型;而接受工作以前会考虑责任问题以致犹豫不决的人,则为内向性格。而且,这两种负责态度的差异,在产生工作结果特别是工作失败时,往往会更明显地呈现。

  有的人将一切失败都归结为自己的责任。比如这个月的销售额降低,自己所属的单位受到攻击时,他会比被指责的主管更深刻地归咎于自己,就如同"邮筒为红色而天空为蓝色都是自己不对"一样。此种"自责现象"严重时,极可能造成真正的神经官能症。

  相反,总是想尽办法推诿、逃避责任的人,根据前述的分类,则是外罚性反应型的人。对与其共事的同事来说,这种人即是最不受欢迎的。

  还有一类人会仔细分析发生失败的原因,认为自己有责任便负责,发现责任在其他地方即加以克服,这种人称为非罚性反应型。这种类型的人可以说只是一种理想的形象,实际生活中这种人非常少,大部分人纵然不属于前述两种极端类型,也多半会倾向其中的一种。而且,不论是倾向哪一方,大多数人都会以各式各样的方法,来治愈失败的伤痛。因为若不如此,就无法在现实的社会中生存下去。

  不过,也有一些人会因这种失败立刻陷入神经官能症,此后就接连发生更多次的失败,最后只得离开公司。像这样的反应,都是脆弱的个性带来的。他对于无法满足的欲望耐性较低,因为他是在被宠爱、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而由失败产生的欲求不满,便立刻会造成精神的崩溃。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到年轻人的脆弱倾向日趋严重,这一切可说是小家庭的普遍化带来的,即过度受到家庭保护而造成的结果。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失败如同滚雪球一样,会使得能力出现减退,而这是心理学的一种"退化现象",即对自己的能力失去自信时,为了弥补差距,以致年龄往后退,其能力会退回到比应有的实际能力落后一二成。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因为失败时,四周人都采取拒绝他的态度。外向型的人,可以借着到外面喝酒或与异性交往来发泄,而内向型的人却是把烦恼郁积在心中,此时会明显地崩溃。

  2.逃避现实形成的"工作第一症"

  以上的深层心理都是有关工作责任及结果的反应,那么,从实际上对于工作的投入,又可以看出什么呢?关于这一点,最近成为困扰的是"工作第一症",即过度专心投入工作,连周日、休假也持续工作,一旦工作中断,就如同找不到酒的酒精中毒者,立刻陷入不稳定状态。
 
  由于表面看来非常热衷于工作,四周的人会戏称他为"工作狂",但是这些人内心多半隐藏着复杂的深层心理。人的生活大致可分为工作、家庭、闲暇三个部分,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的活动精力分成三段,而各自有其平衡方式来保持精神的稳定。不过,如果某处发生强烈的欲求不满,便会失去这种平衡,于是不满发生时精力会转向其他地方。

  在这当中,此种"工作第一症"多半都是因家庭问题而产生不满,于是原本应该投入于家庭的精力,便完全转移到工作上。比如夫妻间的感情发生问题,或者为了子女的管教问题而烦恼等,像这种需要忘记,或是不愿意面对的不安,以转向其他方面来减轻,即是一种防卫机制,称为"逃避现实"。

  要洞悉这一类型的人,目测法即是看他对工作是否异常热衷,或者他是否想将自己的异常热衷予以合理化。有些人爱向属下吹嘘自己的工作哲学,并强迫他人工作,如果遇到像这样的工作狂,你一定要先怀疑他可能即是标准的"工作第一症"患者。

  与这种"工作第一症"相反的,即是想逃避工作方面的挫折、自信丧失与欲求不满,过分将精力投注于家庭,也就是所谓家庭至上主义的人。对这种家庭至上主义的人,我们只需观察他的工作情形,大部分都可以很轻易地看出来。

  3.表现忙碌是要隐藏自己的无能

  有一种人在桌上堆了一大堆文件,有时还把袖子卷起来,或者把头发扎起来,刻意让别人觉得他非常忙碌。因此,稍不留意你会觉得这种人工作非常热情,仿佛他是在为公司奋斗,而上司也很容易根据其外表做出这样的判断。可是,这种人当中往往夹杂着其本人自知无能,但是却不希望他人知道的人。他人知道了,会使自己的自尊受到刺激,所以非常恐惧,只好表现出十分忙碌的样子,假装很能干。要透视这样的人,只要注意他以忙碌为原因而强迫同事工作的内容,比如他交给别人做的,大部分都是高难度的工作即可了解。因此,忙碌者皆为有能力者的公式便无法成立。

  第二种是本来非常懒惰,对工作毫无兴趣,却畏惧他人的指责及惩罚的人。这种情形一旦长久持续下去,紧张便会达到最高点,以致再也无法忍受。为了消除这种紧张,他会做些可能受到称赞的事,即变得很勤勉,而这也就是心理学所谓的"反动形成"。不过,这是对想要偷懒的强烈欲求所做的相反行为,所以压力非常大,可能只需一个小小的关键性事件,就会破坏这种"反动形式"。

  这种人看来的确很热心工作,由于他很热心,所以他会病态地攻击不工作的人,而发展为一种扭曲的形象。因此,要看透这种人想偷懒的真心,最好的方法即是去发现这种小小的扭曲,并对他被推测为"反动形成"的重要因素,给予暂时的解除。比如重复称赞对方的工作,让他不怕责难或惩罚。倘若对方确实是因为"反动形成"而热心工作,他必定会突然松懈,不久又开始天天迟到及偷懒。

  此外,在上述有关工作方法的一节,我们提到过瑞士心理学家的分类。根据这项分类,有他人在场时,工作效率会更高的人,即是外向性格;相反的,只要有他人在场即无法工作的人,则为内向性格。换句话说,混乱的办公室里有很多同事,却依然能充分思考并完成

  工作的人,或者在上司及很多属下面前,能够如平常一样发挥实力的

  人,即是外向型。而整理文件时总是找很多借口,造成只有他一个人

  的工作环境的人,即是内向型。
   观察十一:错误

  1.错误多半深藏于意识深层

  2.对方更正说话内容正是看透其真意的好机会

  3.从误听、误写及忘却中透视真意

  1.错误多半深藏于意识深层

  我们经常认为说、写、做、看中的错误是对方不小心才犯的,因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忽视了他人所犯的错误。

  但是在工作岗位上,不论你有什么理由,都不允许有错误发生。比如你犯了严重的错误,会受到上司的指责失去升迁的希望,甚至可能造成降级或遭到解雇的厄运。在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社会里,不论犯了什么样的错误都应该受到惩罚,但如果只是将犯错的原因斥责为不小心、缺乏工作热诚或怠慢,则这种看法未免肤浅。

  有位朋友本身是个老板,他让自己的秘书小姐写信给一位老顾客,不料这位秘书竟忘了写上地址就把信件寄了出去。由于这件事的耽搁对公司业务影响颇巨,他严厉地责备了秘书小姐,但随后又想,一向都很能干的她,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详问之下,才知道那个地址所在地正是她死于交通事故的未婚夫的故乡。

  当然,错误很可能纯粹是不小心犯的,动机很单纯。但是,如果你深入去分析,就会发现在仿佛空白的心灵中,仍然有着平时未表露出来的深层心理或感情。弗洛伊德将犯错的原因归咎为本人无意识的愿望,除非是单纯的错误,一般错误中都隐藏着连本人也无法发现的深层心理,这一点可以由上述的例子得到了解。

  以这种线索为基础来看透他人心理的方法,即是由错误洞悉他人的深层心理术。

  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中,列举了无数由错误呈现深层心理的实例。下面举出一个大家所熟悉的例子。

  奥地利的下议院院长在宣布议会开会时说:"诸位,我现在要开始检查出席人数,然后宣布闭会。"他说错了,以致现场的议员都笑了出来。原来,当时议会的在野党人数剧增,大家都预想到国会可能会多灾多难,弗洛伊德对这个故事的注释是,议长把无意识中希望议会赶快结束的愿望表露出来了。

  下面是多湖辉先生亲历的事情。有一次他想访问某大企业的熟人,打电话问对方路如何走,对方知道他想搭公共汽车去,就告诉他坐几路车及下车的站台。他依照指示在该站下车,可是,他找了半天却找不到那家大企业,不得已只好再打电话给对方,对方听了他的话愣住了,然后才慢慢地说:"我真的这么告诉你的吗?那一站是我家附近的站牌。"
 
  原来他家附近有一路公交车可以直接到他的公司,而多湖辉对他的住处完全不知道,当然不可能在完全未听说过的站下车,所以,他知道出错的是对方。不过,他知道对方对当时所工作的公司没有归属感,所以潜意识里一直想回家,因而犯了这样的错误。这件事经过一年后,多湖辉就得到他已换了一家公司的消息,肯定了自己当时的分析。

  2.对方更正说话内容正是看透其真意的好机会

  因为错误是对方不小心才犯的,所以如果你不注意,必定无法发现对方的错误。而一旦发现了对方的错误,如果你详细地盘问究竟,很可能会挖出对方不愿意被知晓的真意,但这样却容易使场面变得尴尬,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让对方发现自己的错误,让他自己更正,然后从中透视他的真心。

  有人问某大企业一位以充满自信而著名的主管:"请问贵公司总共有几位主管?"他立刻回答:"只有我一个。"但随即又更正:"不,我们有5位。"如深入分析,就会看出这位有着强烈自负性格的主管,平时即认为"公司里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人值得称为主管",所以他在第一次回答时不经心便表露了真意。

  像这种说错话马上即加以更正,大部分都有某种潜在的理由或根据可寻。例如,一提及竞争对象的事,某人立刻冲口而出:"算了吧!他绝不可能做到!"说得十分果断,但随后又加以更正:"大概是不可能。"这种将强硬的态度温和化的表现,即是不经心表露了自己的真正意愿,但随后恢复冷静了,发觉自己说得太过分了,有些后悔,于是加以修正。然而,当他的话不小心冲口而出时,有心者早已洞悉了他话中蕴涵的真意。

  3.从误听、误写及忘却中透视真意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不只是说错话,从误听、误看到误写当中,同样都可以透视出对方的真心。某人告诉A,他的竞争对象B因肺炎住院,但A误听成肺癌,于是在公司里到处宣传B患了肺癌,后来知道真相后,大家都很瞧不起A,认为他有落井下石之嫌。像这样的例子,其实只是A一心想要击败B,由于这种念头太强烈了,所以才会犯下误听的错误。

  关于误写,也有一则十分著名的故事。一名神经官能症的患者认为,自己的疾病都是源自多年所从事的棉花生意,于是他写信给号称美国精神分析学之祖的布利,在信中,他写了如下的字句--

  "My trouble is all due to that damned frigid wife!There isn?t even any seed."(我的病因在于那个可恶的性冷淡太太,生意完全没有发展。)

  在这句话里,他把"frigid wave"(不景气的波潮),误写成"frigid wife"(性冷淡的妻子)。由这个误写,布利测出他的病因确实是妻子的性冷淡,没有做爱机会所致。事实上,这位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妻子的确是性冷淡。
  从误看方面来说,连弗洛伊德自己,也在他的两个儿子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必须上战场时,将杂志里的《盖兹前面的敌人》,误看成《盖兹的和平》。这是因为弗洛伊德心里期望和平,所以把"敌人",误看成拼法相似的"和平"。

  像这样的错误并不只局限于语言,也可以扩大到行为。

  关于这一点也有个很著名的例子。住在苏利克的G先生,想要在家里悠闲地度过假日。可是,他必须到硫森去办一件事,他很不想去,但还是非去不可,于是他就搭火车到硫森去。到中途要换车时,他跳上了一班车就继续看报纸,待车子开动了,他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于是问车上的列车员,这才知道他竟坐上了返回苏利克的车。这个事件说明了他在潜意识里很想留在苏利克家中,结果这个意识阻碍了他的实际行为,使他发生了错误。

  关于忘却的失误,可从多湖辉先生的一件事中得到说明。有一次,他忘了预先约定好的演讲会,致使主办人非常生气。那一天,他完全忘了演讲的事,悠闲地在家里睡了个大午觉。而这种情形的造成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演讲是在周四,偏偏这一周很难得地周三就可开始连着休息4天,所以心里一直在盘算着要如何度假,等他全都计划好了,方才接到这一次的演讲,当时他随意地答应了,因而造成这一次的失约。后来他对自己这一次错误加以分析,始知是原本想要好好休假的潜在欲望,把不经意答应的演讲给忘了。
 
  观察十二:钱财使用

  1.如何使用钱财显示一个人的欲望构造

  2.吝啬型、海派型与歇斯底里型

  3.生活消费与嗜好消费的完全颠倒

  4.只相信现金的人为内向性分裂型的人

  1.如何使用钱财显示一个人的欲望构造

  人们常说钱可以改变一个人。平时很随和而用钱也很干脆的人,一旦中了大奖有了大钱,就会突然变成守财奴;或者原本感情和睦的亲生兄弟,竟为了继承遗产而闹得水火不相容。

  不过,像这样的例子与其说是钱财改变了他们的个性,不如说是过去未曾显露的深层心理,最终因钱财的利害关系显露出来了较为正确。

  在经济至上的社会里,钱财可说是唯一能让人满足一切欲望的正当媒介,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足见金钱不仅是满足欲望的手段,甚至它本身也是一种欲望的象征,是可以直接将人的欲望表现出来的媒介。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的定义,所谓经济学,也就是"研究将有限资源妥善分配运用于多数目的的人类行为学问"。这当中所谓有限的资源,即是指钱财。除非你家院子里种了一棵会长钱的树,或者是拥有可以点石成金的棒子,否则钱财绝不是无极限的。而将有限的钱拿来用在哪方面或用多少,如何使用等,由这样的人类经济行为,即可透视出他的欲望强度,或有关欲望分配的法则。换句话说,由一个人使用金钱的方法,即可知悉他的经济构造,尤其可成为了解他深层心理愿望的有利线索。

  现在,我们大致将钱财的用法,分为吝啬型、海派的老大哥型及歇斯底里型。

  2.吝啬型、海派型与歇斯底里型

  首先我们来看看吝啬型。这种人即是所谓很有经济观念的人,比如一个月收入多少,其中多少要用在生活费上、要存入银行多少钱等。一切经济活动都按照预算生活的人,连下班后要不要稍微喝一杯,也不是依当时的心情而定,而是先盘算"我这个月的酒钱还剩下多少",如果有几个朋友一起出去,当然账单也是各付各的。这种人踏实而绝对不会做错事,具有可以充分信任的人品,由于他很会算

  计,不会感情用事,所以显得冷漠而缺乏一些人情。

  与此相对,用钱很洒脱的人以躁郁型者居多。比如一群人喝完酒要付钱时,只要他高兴,他会说:"嗨!今天晚上我请客!"然后漂漂亮亮地付账。以好的方面来说,他是大方的老大哥型,但反过来说,这种人完全没有经济观念,有钱就花,没钱就过穷日子。

  这种人不会为未来的生活存钱,即只顾眼前而不管以后,这种性格是躁郁质的人所特有的。

  不过,有些人很会花钱,但是却与这一类人不同,他们只是有冲动购物的癖性。这种人多属歇斯底里的性格,走在流行尖端的想法十分强烈,所以会在饰品、衣服上花很多钱。如果要出国旅行,也不是事先存够了钱,而是以典当或借贷的方式去旅行,换句话说,这种人无法抑制自己的欲望,并且虚荣心也很强。

  像这种会歇斯底里地乱花钱的人,其深层心理很可能就有着某种欲求的不满,特别是经常冲动购物的女性,这种倾向更加强烈。

  据说有些太太获知丈夫有外遇以后,就把辛辛苦苦储蓄了若干年的积蓄全部取出来,到百货商场拼命地买东西,一天就花完了。这种冲动购物的事情,显然是刻意做给丈夫看的,很可能她自己也想发作,但是又缺乏勇气,于是把怨气转向平常想买而不敢买的高档品,利用这种购买的行为,来补偿消除内心的不满。

  当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平时连小钱都斤斤计较的家庭主妇,突然冲动地买些不大需要的东西,将它视为有什么欲求不满,相信绝不会错。

  3.生活消费与嗜好消费的完全颠倒

  由花钱的行为来看深层心理,最令人感到有趣的,就是支出项目不平衡的例子。例如,一个人住在简陋的房间里,穷困潦倒,但是对自己的嗜好,却可以大把大把花钱。偶尔你会看到这种人,他们把大部分的钱都换成了模型飞机、汽车、音响等,让生活与嗜好主客完全颠倒,像这样的人,即是一般所谓某某狂的人。在这种人的深层心里,往往有着某种自卑感,由于这种自卑感的阻碍,他们逃避衣、食、住等社会上所谓的基本生活,只关心自己的嗜好世界,而这种倾向强烈的人,就会对外在世界产生一种被害者意识,因而形成不太爱理会人的性格,交友情形不大好。不过,一旦遇到拥有相同嗜好的人,往往会立刻产生相见恨晚之感,很快便视为知己。我们存钱本来就是为了某种目的而用,但如果过分执著于存钱,也会形成手段转变成目的的情形。据说,有人过着一毛不拔的吝啬生活,最后积存了巨款,但没有享受到任何乐趣便过世了。可能有人会觉得"啊!太可惜了",但是在这种人的深层心里,很可能对金钱有着异常的自卑感。
 
  有位珠宝部的柜台小姐说,珠宝部经常会出现"这种人怎么会到这里来买东西"的落魄顾客,他们会痴痴地望着柜台里的珠宝。由于公司训练售货小姐不论对方的外表如何,都要平等相待,所以她们也不敢得罪这些看来潦倒的穷人。因为,有时这种表面看来很邋遢的人,会爽快地掏出一叠大钞来买钻戒呢!

  4.只相信现金的人为内向性分裂型的人

  有位朋友日常饮食生活非常节俭,很少花钱,而实际上他却是一个拥有三幢别墅的大富翁。

  他有他的金钱哲学,据他表示,在家里装冷气过舒服的日子是一种浪费。但是拥有再多的别墅也不是浪费,因为冷气机经过几年就会变旧贬值。相反地,地价上涨,别墅会一年比一年更值钱。

  姑且不论这种理论是否正确,像这种坚持贯彻金钱运用的合理性

  的人,可说是分裂质与偏执狂性格的混合型,即一定要给自己所做

  的事赋予某些理由。

  另外有个朋友标榜自己过的是"负面人生",即不断借钱也不断花钱,经常使自己的收支呈赤字状态。不过,他在年轻时就投了一个数百万元的生命保险,他说,等他过世,只要利用这笔保险额来还债,就可以使收支获得平衡。像这样的人,则是分裂质与歇斯底里性格的混合型。

  另外还有一个人,已经是拥有几家工厂的大老板,奇怪的是,他在这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经商,却从来不与银行打交道。他在自己家里的地下,造了一座非常坚固的金库,把所有的财产和现款都放在里面。平时的商业往来,即使是几千万或几百万的支出,他也不用支票,全部都付现金。

  根据他的说法,他在孩提时代,做生意的父亲就是因为一张支票被坑了而破产,致使全家人被迫过穷苦的日子。由于这个教训,此后他除了现款以外什么都不相信。

  其实,像这种不相信银行的人不在少数,早年曾经有个大财主到了晚年时,每次出门都把全部的财产(现金)装在一只购物篮里随身携带,这种人多半是内向性的分裂质性格,除了现金外什么都不相信。这是一种精神官能症,就好像幼儿时因为洗澡差一点溺水,长大后变得十分怕水,连小船也不敢乘坐一样。
 观察十三:电话书信

  1.从打电话观察人的性格

  2.根据笔迹分辨性格的方法

  3.文章写法表现作者的主、客观心态

  1.从打电话观察人的性格

  除了悄悄观察他人说话,利用信件及电话是另一种最具特性的洞悉他人的方法。

  写信或打电话与其他方法不同的地方,即是不需要与对方面对面接触即可获得沟通,它与直接看着对方表情的沟通法的最大不同点,就是无法随时看到对方脸上出现的反应。不过,这时候对方同样无法看到你的表情,所以对方只能依自己心里所想来传达,想说的话也很容易出口,结果是很容易表露出其真正的心意。

  比如有的人打电话时会说:"我呀,就是我呀!你猜不出来吗?"这种任性而随便地表现自我的人,歇斯底里倾向较强烈,经常不考虑对方而说个不停。

  其次,没什么事也到处打电话的人,躁郁质倾向较强烈,焦躁状态时,他会拼命打电话,只注意自己的情绪愉快,重视自己的存在。

  不喜欢打电话或接电话的人,以分裂质倾向较强烈。若是家庭主妇经常打电话给远方的亲戚或熟人,你可以将之视为对无法外出的不满所产生的补偿行为。

  如上所述,电话是不论对方方便与否,想要打随时都可以打的沟通工具,非常方便,虽然有看不到对方表情的缺点,但却是可以洞悉对方深层心理的最佳利器。

  2.根据笔迹分辨性格的方法

  信件可以留下笔迹及文章等证据,和立刻会消失的表情、语言不同,可以慢慢地推敲和分析。

  对方会深思熟虑如何表达,或者制造一些掩饰其真心的烟幕,但是,正因为经过对方有意识的操作,反而成了透视对方深层心理的最佳材料。

  笔迹包括笔压(笔上的力量)、字的大小及形状三个重点。

  关于笔迹与性格的关系,我们分成5个类型来说明。

  ▲Ⅰ型

  笔迹的特征:大致上字体很大,笔压很弱,字形较有曲线,喜欢连写,且字迹有点倾向右上方,但偶尔也掺杂一些倾向右下方的字,字形有点乱。

  性格:容易相处,社交能力强,关怀别人,属亲切型,但气质上有强烈的躁郁质倾向。

  ▲Ⅱ型

  笔迹的特征:字形方而直线型,每一笔画的角都是锐角,笔压很强,每个字都是独立的,但字与字的大小及间隔不整齐,有自己习惯的字体,但笔迹不乱,大致说来字体稍小。

  性格:非社交型,理性而认真,但是缺乏温情,对于关乎自己的事很敏感,怕羞而喜欢装模作样,对他人的事则比较迟钝而不关心,气质方面有点倾向分裂质型。▲Ⅲ型

  笔迹的特征:也是方而呈直线型的字,和Ⅱ型不同的是较规律而平凡,没有自己的癖性,每个字都有独立的笔迹,写得很仔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字都不会变形,笔压相当强。

  性格:会把任何事都想得很严重,勤勉而按部就班,做事细心而缓慢。意志坚定,对任何事都能热衷,但说话啰唆又不懂幽默,有时会表现得很兴奋或言辞激烈。气质方面有点倾向癫痫质型。
  ▲Ⅳ型

  笔迹的特征:字小而方,呈直线型,有自己的特点,特色是很多字看来像是经过缩小或被压挤,每个字独立而笔画多,连字很少,笔压很强,字的角度不稳定,但字体不乱。

  性格:胆小,对任何事都没有信心,缺乏决断力,很介意他人的语言及态度,为神经质性格的人。
 ▲Ⅴ型

  笔迹的特征:字的大小与空间大小无关,每次写的字都不一样,带一点圆滑曲线,但有时也会写成直线型。时而有自己的个性,时而循规蹈矩,无论大小、形状、角度、笔压明显地全都不稳定。

  性格:虚荣心强,喜欢装门面,说话夸大,缺乏同情心与协调性,属自我中心式,所以很容易受他人煽动,或者容易被暗示,为歇斯底里的性格。

  3.文章写法表现作者的主、客观心态

  要从书信看透深层心理,先要由笔迹特性了解对方的性格,然后再分析其文章的内容。如果那是一封要求双方见面的信件,即使文章表面尽是称赞你的字句,倘若对方是Ⅴ型的人,你应该可以看出他可能对你有某种企图,或者是需要你帮忙。

  另外,从文章的表现方法,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是主观还是客观。客观型的人写文章,会详细而正确地记录自己的观察内容,但很少写出自己的感想,如同学者所写的散文,内容如一幅图画般具有广阔的空间。

  相对地,主观型的人写文章,自己的感想往往写得比观察内容还多,即文章较华美,内容具有时间观念,甚至具有音乐性。

  像这种由文章透视人的思想形态,再对照由其笔迹分析出来的性格与气质,即可明显展现其文章背后所隐藏着的深层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