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the tasks:关于认知心理学的再认知(陈录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7:29:45
关于认知心理学的再认知(陈录生) | [<<] [>>]

    认知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之后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现代心理学的新流派,一般认为,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U·奈瑟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形成,也表明这一学派已经立足于心理学界。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凡是研究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的心理学,都可以叫作认知心理学。例如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由于它研究儿童的认识发展阶段的规律性和人的心理结构(图式)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变化规律,也应该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去研究、说明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它是研究人在认识过程如何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信息等问题的。

70年代以来,对认知心理学的认识和评价存在很大差异。一些心理学家曾对它提出许多责难,否认其科学性,甚至拒之于心理科学的大门之外,这是不公正的。但是,近一个时期内,相当一部分心理学家又对它进行过分地强调和褒扬。例如,有人把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视为一次“心理学革命”,说它“使西方实验心理学的兴趣和理论方向发生了急剧变化”。[1]美国心理学史专家E·G·波林认为,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不仅囊括了普通心理学,而且涉及到应用心理学的不同部门”,并在某些学科“最流行的研究课题中占据了稳定的地位”。[2]有的甚至认为它已经在当今心理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是现代心理学的最高水平,代表着未来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以至主张形成认知心理学“包打天下之势”。看来,这类不适当的评价有可能继续下去。

因此,重新认识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正确评价它的学术价值,不仅有益于认知心理学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建设也具有指导意义。



认知心理学是新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对原有心理学概念的重新研究,是“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辩证法规律的具体表现。

关于认知概念的研究,在早期心理学研究中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以及后来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心理学,都接受了英国洛克等联想派的观点,极力主张心理学的任务是在实验条件下,对简单的低级的认识过程——感觉、知觉等作元素分析;到了艾宾浩斯,则把实验法推广到记忆这一较高级的认识过程之中;G·E缪勒进一步对视觉和记忆进行研究,并用数理方式来处理实验数据,使得研究结果更客观、更精确;屈尔佩坚信更高级的思维过程也可以进行实验研究,在他的指导下,他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在判断和联想的研究中,他还自己充当了被试。内容心理学(或构造心理学)在认知研究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不仅促使心理学从旧的哲学思辩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科学,而且为心理科学的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以布伦塔诺为代表的意动心理学则在德国形成与冯特内容心理学相对立的学派。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认知内容,而是指向某一客体的意动和心理机能,“内容不是心理学的对象而是物理学的对象,意动才是心理学的对象。”[3]布伦塔诺的学说不仅被他的弟子厄棱费尔斯(C·Ehrenfels)和麦农(A·Meinong)所接受,成为形质学派的基本观点,而且对后来西欧和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也有较大的影响。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总倾向,虽然没有一个公认的领袖,也没有组成一个统一的战线,但他们“都好象是一场多头领导的游击战,使用不同的武器,从不同的战壕向构造主义开火”。[4]由于构造主义心理学体系本身的弱点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使得机能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和西方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新思潮和新倾向。

通过激烈地论争,机能主义心理学代替了构造主义心理学,但是没有多久,美国心理学家J·B·华生又树起了行为主义的旗帜,从机械唯物论的哲学观点出发,来反对意识心理学和机能心理学。1913年,华生发表了《从行为主义看心理学》,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的宣言。30年代以后,以托尔曼、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在本世纪30—50年代,一直是心理学界主要的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行为,认为只有行为才可以作为客观实验的研究对象,忽视和反对对人的意识过程进行研究,曾引起了一些心理学家的怀疑和不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它的两大支柱的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和动物心理实验又受到批判、攻击,使得行为主义心理学出现危机。本世纪50年代以后,在对行为主义的批判声中,心理学中的结构主义的趋势日益明显,对认识过程的研究再度兴起,皮亚杰关于儿童认识发展阶段的学说和发生认识论研究就是明显的标志。60年代以后,在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勒温等完形派心理学家关于知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随着信息加工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认知心理学逐渐形成和发展,并对心理学的其它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史实说明,机能主义心理学在反对强调研究认知结构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过程中,逐渐成为西方心理学的总倾向,以后又被行为主义心理学取而代之。但在心理学界长期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受到批判和否认之后,使得具有结构主义倾向的认知心理学得到迅速发展。结构主义心理学固然不能等同于冯特、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心理学、但它们之是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许多相似性和联系。因此,认知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说明人类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辩证法规律在心理科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

认知心理学是多种学科综合发展的产物,也是不同心理学派别的心理学家长期研究成果的结晶。

当代任何一门新的学科的形成,不仅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而且依赖于有关各学科理论及应用发展的水平,认知心理学的形成也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50年代以来,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继出现了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成为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的又一次科学和科学家思维方式的变革。在作为新的科学方法的“三论”的指导下,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得到整体发展,这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具有决定的意义。此后一个时期内,人类在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等许多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惊人的成果,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的研究取得重大的突破,新材料、新能源在不断地被开发和利用,这些科学技术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利用,又形成了新的技术群,为人工智能(即能进行推论的计算机)的研究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也使得用机器模拟人类某些思维和推理能力进行研究的方式成为可能。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作为认知心理学主流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这一理论,渗透着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它从胚胎学开始,研究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的发生,并将生物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以及语言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与心理学结合起来,研究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皮亚杰指出:“在科学之林中,心理学在不同程度上和其它的每一门科学互相依存。它依存于其它科学,相反,在不同的方面,其它学科也借助于心理学”。[5]可以肯定地说,只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的滋润,才能使皮亚杰创造的发生认识论的理论体系,成为心理科学之林中的一株大树。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始于本世纪50年代后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发生危机的时候应运而生的。其实,这只是一种浅表的现象。虽然认知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近30年的事情,但关于认识过程的模式和认知问题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心理学独立之前。那时,许多人就尝试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来研究认识的规律,构建心理学的体系。赫尔巴特曾试图用数学模式表示主体感知的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詹姆士·穆勒认为应该把感觉引起观念的理论建立成一部“力学心理学”;他的儿子约翰·穆勒则根据“感觉的永恒性”,用感觉事实的合成把心理学改造为“化学心理学”。以后,韦伯、费希纳通过大量的关于感觉的研究,使心理学成为“讨论心物之间函数的关系或相互关系的正确的科学”,即“心理物理学”。尽管以后心理学没有完全按照上述心理学家的意图发展,但却为心理学研究向着数据化、模式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作好了理论准备。

纵观心理科学发展的历史,研究认知过程的心理学家不乏其人,各个心理学派别(即使是相互对立的学派)都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学说。例如,唯物论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哈特莱提出了感知觉的理论假设,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卡尔虽然反对研究认识的元素,却提出了知觉、记忆、想象、推理等“活动都由感觉刺激发动的学说”;[6]实用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詹姆士提出的“意识流学说”也认为,“意识是接受来自感觉的刺激产生的一种力或过程”。联结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关于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了人类和动物在刺激情境与动作反应之间的连结关系,这对认知心理学后来的兴起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在精神分析和完形心理学相结合形成的人格心理学中的关于动机和人格结构学说、智力测量方法、人格认知理论等,也都从一个侧面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就是行为主义学派中的一些心理学家,也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和资料,例如托尔曼的“整体行为模式”、“认知——目的理论”、“学习理论”等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总之,作为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趋势的认知心理学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学科综合发展的结果,是不同心理学派的心理学家长期努力、共同研究的结晶,U·奈瑟等心理学家的研究,既有继承和概括,又有创新和发展,他们是在前人和同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了认知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的改造和创新方面树起了一面旗帜,它是新时代最新科技成就的产物,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心理学对社会要求的报偿。众所周知,长期在心理学界占统治地位的行为主义,只研究人如何消极地适应环境,忽视了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作用,将人的心理降低到动物心理的水平,引起社会的非议和反对。本世纪50年代后,在相对论和通讯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心理学适应社会的进步要求,出现了结构主义思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强调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强调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这方面的明显标志,应该说,认知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认识过程,既是心理学对社会生产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适应,也是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的心理生物学化,将心理学回归到研究人的心理的道路上的具体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认知心理学为改造和发展心理学树起了一面旗帜。

认知心理学对认识过程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是独特的、新颖的。首先,它按照信息加工的原理,运用电子计算机的装置模拟人的部分心理功能,达到研究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目的,这在心理学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其次,它把控制论引进心理学研究,始终坚持系统的思想。如前所述,联想派、构造派、机能派、以及行为派对认识过程的研究都有涉猎,但是,他们都把人类完整的认识过程分割成若干简单、孤立的条块,没有看到“条块”之间的联系;完形派虽然强调“整体”,但在研究中也有片面性,特别是忽视了认识过程中的系统性。认知心理学把“三论”等最新科学理论熔为一炉,在对人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活动进行整体地、系统地研究方面,走在了心理科学的前列,成为当今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家在设计、研制人工智能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既反映了信息加工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心理科学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将促进脑科学研究的发展。认知心理学认为,人脑接受刺激、作出反映的心理过程,如同电子计算机的输入和提取信息的过程一样,所以,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将有助于了解和发现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使人们“看到”信息在人这个系统中的某些特点和流转模式,从而肃清心理学研究中的神秘主义色彩,消除人们对人脑这个“黑箱子”不可知的悲观主义情绪,推动心理科学和脑科学研究的深入进行。

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但是,它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限止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心理学的科学性,这里,提出以下几点,与专家、同行商榷。

(一)任何信息传递本身是有系统性的,人脑和电子计算机解决问题都是一个操作系列,离开任何一个“算子”,就不能完成信息加工的任务。大量研究证明:在信息输入和信息提取方面,人脑和计算机相似,而人脑在信息编码、信息贮存方面的情况,基本上处于未知阶段,因此,用一个人为的已知系统去模拟一个不完全了解的系统加以研究,得出的结论,就可能缺少科学性。

(二)认知心理学用电脑同人脑相类比,这在作为心理学的生理机制的脑科学研究成效不大的今天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电脑是人脑思维的产物,电脑只能根据人脑已有的信息进行某些判断的推理,而不能超越人类的思维成果去决策和创造。从电脑和人脑之间存在的本质差别看,把电脑的操作运算过程比作人的认积过程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要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去客观地解释人的认知过程,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还有很大的距离。

(三)人的心理现象是有主观能动作用和倾向性,认识过程也如此。人认识客观事物要在大脑的支配下循环往复,几上几下,即进行“反馈”。在这个活动的全过程中,无时不有需要、动机、情绪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主观信息在电脑运算过程中无法存贮,当然也无法影响运算过程。因此,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可信度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

(四)认知心理学的课题研究不注重生态学(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效度。由于实验室研究严格控制条件,使得它往往与日常生活环境脱节,得出的结论就不可能具有普遍性。因为日常生活环境中认知过程的出现往往服务于多种目的,而实验室中则只是为了达到单一或简单的目的。比如,让被试在实验室里回答“金丝雀会飞吗”这个问题,他会很容易地作出回答,而不考虑问话人意图。如果你住在宾馆里问别人同样的问题,反应就会大相径庭,他会认为你可能是个傻子,或者是故意跟他开玩笑。

(五)人的认识过程是作为心理的物质基础的人脑的机能。认知心理学是把人的认识过程的信息贮存到计算机之内形成“人工智能”,从而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这种使物质机能(软件)与物质(硬件)分离的研究方式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如果长期使二者分离,从理论上讲,可能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从研究实践讲,则不可能真正发现人类认识过程和其它心理活动的规律,以至丧失认知心理学今天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1〕〔2〕[苏]B·M·维里契柯夫斯基:《现代认知心理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3〕高觉敷:《西方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160页。

〔4〕同上,第205页。

〔5〕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79.Vol.30P.1

〔6〕李汉松:《西方心理学史》,北京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第2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