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at straw material:「一路向西」八里长城画廊:大榛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9:57:27

◇摄影手记  文/摄:触景生情

八里长城画廊:大榛峪

01

大榛峪长城东起驴鞍岭,西抵西大楼,总体徒步距离3.9公里。这段长城的地势西高东低,就像是一个向右倾斜的“W”。依左西右东的顺序,“W”上方的三个高点分别为:西大楼、牛犄边、驴鞍岭;下方的二个谷底分别为:大榛峪关、驴鞍岭关。是为三峰二谷,纵横连绵。

大榛峪长城起伏多变,风景如画,可谓移步换景,处处风光。最佳拍摄角度分别为海拔711米的牛犄边,与海拔915米的西大楼。站在牛犄边之巅,东眺箭扣、擦石口、耷拉边、旺泉峪、磨石口等长城段驰骋盘桓,尽收眼底,西望西大楼山峰形如屏障,高矗云天;立于西大楼之上,可谓“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放眼长城四下再无高点,可尽情饱览群峰叠翠,巨龙蜿蜒。

(本文历时一个月,共分4次拍摄整理成篇)

 

请点击图片观看大图最佳效果

 

 组一  驴鞍岭关 

02/虎踞龙盘

背景最远处为箭扣群峰,前景最左侧的敌楼为大榛峪长城段起点。

那座沐浴在阳光中的山峰,就是著名的驴鞍岭。

 

03/龙虎对峙

大榛峪长城第一座敌楼与驴鞍岭。夕阳西下,光比理想。

此幅图片在牛犄边之巅拍摄。

 

04/三龙卧脊

背景为磨石口长城段,前景为大榛峪长城段。

此幅图片在西大楼顶上拍摄。

 

05/独龙掠影

此幅图片同为西大楼顶上拍摄。

 

06/苍龙跃谷

大榛峪长城第二、三座敌楼,长城一头扎向谷底的驴鞍岭关。

此幅图片在大榛峪长城第一座敌楼上拍摄。

  

 

 组二  牛犄边 

 07/北望牛犄边

左侧为西路,连接谷底大榛峪关;右侧为东路,连接谷底驴鞍岭关。

中间高高在上的,就是牛犄边之巅。

 

08/牛犄边东路

晨光勾勒山体轮廓,本幅图片为行摄途中逆光拍摄。

 

09/牛犄边东路

 

10/牛犄边东路局部景观

 

11/牛犄边之巅

 

12/牛犄边之巅

 

13/牛犄边西路

从峰顶到谷底徒步距离750米,海拔落差242米。

此段线路分布敌楼2座,保存完好。

 

14/牛犄边西路

 

15/牛犄边西路局部景观

 

 

 组三  大榛峪关 

16/大榛峪关

又称贾家口关。地处牛犄边西路与西大楼东路的谷底交汇地带。

大榛峪关,为本段长城唯一保存完好建制的关口。

大榛峪历史溯源:长城每经过一个山谷必建一座水关,水关两侧山腰必有镇关敌楼为守城之险。据传在明代,当年修建长城的官兵来到此地,见一片茂密的平板榛林,其果实有成人拇指肚大小,比寻常榛子大出许多,故此地取名“大榛峪”。虽然大榛峪得名源自明代,然而真正有人定居却是在清代。清初,满洲八旗入关,顺治皇帝为了安置这些人,就实行了“跑马占圈”的圈地运动。最先来到大榛峪的是一家寇姓兄弟,兄弟俩见这里山清水秀,植被茂密,就跑马占了今大榛峪马方台和附近的大片土地及山场,其后人在此繁衍生息,虽然后来不断有异姓迁入,但寇姓依然是望族。寇家兄弟圈地之后不久,一位名叫赵子仲的山西人,迁入大榛峪西台子,据台而居,传宗接代。至今,赵姓已经传至第13代,是大榛峪第一大姓。

 

 

 组四  小品 

17/箭孔

大榛峪临近“西大楼”城墙段,出现了很多造型精美的箭孔。箭孔上方城砖雕刻就像是两条弯弯的眉毛,而眉宇之间还雕刻着方胜的传统图案。方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饰物,中国结就普遍采用了方胜的造型。由此可见,明代修筑长城,工匠们不乏采用了中国传统、浪漫的雕刻工艺。

 

18/文字砖

大榛峪临近“西大楼”城墙段,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文字砖。几乎全部镌刻着“右部”的名号。在长城上看到文字砖,是件让人无比兴奋的事情,触摸年代久远的字迹,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人交流对话。

 

19/山丹丹

 

 

 组五  西大楼 

20/西大楼东路

长城由谷底的大榛峪关扶摇直上西大楼,海拔落差达446米。

 

21/西大楼

西大楼海拔915米,为本段长城地势最高,建筑规模最大的敌楼。

 

22/西大楼雄姿

 

23/西大楼远景·晨光初照

 

24/西大楼远景·日暮飞霞

  

25/西大楼远景·暮霭余光

  

谢谢您的欣赏!请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