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e大调辉煌的大圆舞曲: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48:20
关于[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下)]的字幕:
  • 我们刚才介绍释迦牟尼的时候,如来佛释迦牟尼拿着一朵花微笑,当时只有迦叶也就微笑,表示心连心,佛心传佛心,
  • 这是禅宗的第一祖,禅宗第一祖后人把迦叶称为禅宗第一祖,禅宗后来传到中国以后,完全被中国化,成为中国的禅宗,中国的禅宗应该是谁创造的呢?
  • 这个历史就很复杂了,有这么一个人是西方的人,西域的一个高僧叫菩提达摩,他仰慕中国的文化到中国来传教,他就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
  • 就对着墙壁静坐,佛教的佛教徒他那个坐跟我们普通的人坐法不同的,他打坐,那个打坐规矩要求很严很严的,怎么坐法那我们就不去讲,我们就说他打坐吧,面壁九年,
  • 就面对着石头墙壁九年,就是心中怎样的来觉悟,他称之为顿悟,很快,顿悟,这是这个嵩山少林寺菩提达摩,中国禅宗第一祖菩提达摩这是在从中国来讲,这是中国禅宗的第一祖,
  • 迦叶从整个的佛教来讲,他是禅宗的第一祖,传到中国来以后,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的第一祖。佛教传到中国以来,特别是在唐朝兴盛的时候,很多的宗派,有什么法相宗、华严宗、
  • 净土宗等等等等等等,各种宗派太多太多,这些我们都不介绍,禅宗我们就介绍禅宗,因为禅宗是中国化了的,中国化的禅宗。这个禅宗它有一个发展的历史,最初传了好几代以后,有一个叫弘忍的高僧,
  • 他有两个弟子,一个叫慧能,一个叫神秀。有一天,这个弘忍就对这两个弟子讲了,你们个人说一句偈语给我听听,
  • 偈语就等于像念咒,就说明在这个念咒里面包含自己对佛教的理解,是这么个意思,神秀当时就讲了,“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
  •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身似菩提树”,我这个身体就像一棵菩提树,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得道的,“心似明镜台”,我这个心就像一个镜子一样那么光明,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 客观事物丝毫在我的镜子面前一点也不漏掉,我都很明白,“时时勤拂拭”,时时刻刻我要把这个镜子擦得干干净净,“勿使惹尘埃”,不要使上面蒙上灰尘,这个偈语很好。这个偈语有的本子不同,
  • 它的句子可能有个别的不同,那我们就不去管它了。当时这个神秀念了之后,这个慧能在弘忍之下就做一个伙头,等于我们说就是做一个粗活,在那个庙里面去舂米,干粗活的,神秀则是讲经、说法,他是一个干粗活的,
  • 慧能听到这个偈语以后,他也说了一个偈语,他怎么说呢?“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根本不是树,是佛曾到的地方,不是树,
  • “明镜亦非台”,哪里来的镜子啊,也没有个镜台,“本来无一物”,根本都没有,“何处惹尘埃”,空的,什么都空的,你尘埃怎么沾在上面啊?
  • 弘忍觉得慧能不错,很好,从这以后神秀和慧能传的中国的禅宗就分派了,分成南北两派,当时每一个宗派都认为自己是真正得到了佛教的真传,
  • 所以说都互相争高低,互相之间也有些斗争的。所以说就是南北两派,南北两派最初是神秀这一派很得势,特别是受到了当时的君主的支持,所以说是盛极一时,
  • 慧能这一派开始的时候力量不大,过了一段时期,神秀也死了,慧能也死了,到了慧能的弟子,他的弟子叫神会的时候,到了慧能的弟子的那个时候,
  • 神秀那个时候很得势,受到了天子的重视,在唐朝的时候,有一次在现在的河南滑县滑台大会召开了一个大会,叫滑台大会,
  • 是佛教里面的讨论佛理的一个大会,这个时候慧能的弟子叫神会就出来反对这个大会,提出了和禅宗不同,和神秀的弟子不同的观点,什么观点呢?
  • 从神秀这一派的观点,渐修他那个禅宗他是主张渐修,就是慢慢地修炼,菩提达摩面壁九年,九年的时间使自己的心情慢慢地沉静,什么也不想,没有贪欲之心,没有嫉妒之心,
  • 没有羡慕之心,等于心都寂然,非常空寂,要静到这样一个地步才能够与佛家的真理接近,他是主张慢慢来渐修,可是这个神会呢?开始虽然不得势,顿悟他是主张顿修、顿悟,就是很快,
  • 用不着去慢慢地来,那么时间太长,就主张顿悟,很快就觉悟下来,只要你的心情不要想这些邪念,没有什么贪、欲、享受,没有这些,只要你真正一旦到了这样一个顿悟的地步,
  • 你就可以接近佛理,到达彼岸,成佛,所以他是讲顿悟,那就是说禅宗在中国来讲就两派了,渐修顿悟一个是渐修,一个是顿悟,渐修我们还容易明白,慢慢地修炼,
  • 慢慢地摒除自己的一些私欲、私念,好像还容易理解,这个顿悟不好理解,怎么讲?本来平常一个人他都有思想,想的很多,你叫他突然之间就接近佛理了,好像这个不可能,但是他有一个理论,这个理论的话,
  • 可受到了许多老百姓的欢迎了,受到了下层人民的欢迎了,一个什么理论呢?用现代的话来讲,用很通俗的话来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管你做什么恶事、做什么坏事,你只要把屠刀放下,你马上就可以成佛,
  • 这个真是太捷径了,这个成佛的路子太捷径了,和渐修比较起来这个老百姓欢迎。容易懂,这些道理很容易懂,至于这个高深的佛理的哲学懂不懂没关系,我只要有这个容易懂的话,鼓舞性很大,
  • 所以后来禅宗顿悟的学说就在中国流行起来了,这个转折点就是在唐朝滑县开这个滑台大会,佛家里面开这个大会,
  • 就是慧能的弟子神会出来进攻、反对渐修,主张顿修,这是从佛教方面讲起来。从另一方面讲起来,这只是说老百姓,如果仅仅只是老百姓容易懂、容易受到启发、容易受到鼓舞,如果不得到君主的支持,
  • 也还是不行啊,刚好在这个时候有一件事情发生了,这就是唐明皇的时候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从政治上来讲有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了,安史之乱一发生的话,唐朝在经济上和财政上,在人力上、物力上
  • 都感到非常的吃力,支持不住,这个时候平定安史之乱的人是谁呢?元帅是郭子仪,郭子仪和神会认识,知道,这个军费怎么解决呢?现在老百姓就很穷、很苦,
  • 你再向老百姓征收的话那也不行啊,于是他就和神会商量,他说这样吧,请神会用他的高僧的这样一个资历号召,号召许多人出家,出家的时候要有度牒,要捐款,用捐来的款来补助军费,神会答应了,
  • 所以给了郭子仪在物质上、财力上很大很大地支持,安史之乱后来平定了,所以平定以后,当然这个神会就立了大功了,这个大功一立的话,郭子仪就请求了,中国禅宗第一祖
  • 就是说在中国这个菩提达摩,这应该是中国禅宗的第一祖,他向上面请示,请皇帝来批准,皇帝答应了,因为他有功啊,答应了,所以中国的禅宗在这个时期(兴)盛起来了。
  • 所以我们讲中国的佛教发展,它与老百姓的信仰和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来需要依靠佛教的支持,或者是需要依靠佛教的感化,也大量地提倡佛教,
  • 所以在唐朝的时候,儒 佛 道儒、佛、道几乎是三教鼎立,儒教不成问题,那是从汉武帝以来是独尊儒术,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中国的老百姓血肉相关,佛教通过一些有名的高僧、
  • 学者互相的交流,加上禅宗立功,把(达摩)立为禅宗第一人,所以儒、佛、道在这个唐朝几乎成为三足鼎立。
  • 鼎立以后就向外传播了,唐朝在中国也是很强盛的朝代,这个时候日本也好,朝鲜也好,不断地派高僧、派学者到中国来学习,学习中国的文化,学习中国的佛教,不断的一批一批,
  • 由于来的人他所从师的师父不同,他所从师的宗派不同,所以传到日本以后,传到朝鲜以后,也成立了许多的宗派,一直到今天,这就使中国的文化扩大了。下面我们简略地讲一下,
  • 佛教它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它能够受到一些中国儒家思想很浓的、站在儒家正统立场的人,能够来信佛教吗?仅仅只得到老百姓支持,但也还不够啊,没有这些贵族们、这些知识分子们
  • 从旁推波助澜、支持,这皇帝也很难相信,怎么办呢?我们简略地讲一下佛教的有些基本的道理,和中国的老庄的哲学有相同之处、有相似之处,但是不完全一样,
  • 我们只能说相同或相似,相同不是说完全同一,不是的,在某些观点上相近同的地方、相近似的地方。因缘我们只简略地讲一下因缘,佛教不管是哪个宗派,
  • 谈到佛理的时候常常讲因缘,因就是因果,这个因果是怎么来的呢?它一定有条件,或者因果是有条件的,有因就会有果,有原因就有结果,这个原因、结果
  • 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之下产生的呢?所以佛教里面不管是哪一个宗派,尽管它的派别不同,它的宗旨有些差异、为异,因缘关系但是基本的因缘关系它还是讲的,而且这个因缘的关系与中国的老庄的哲学也比较近,不完全同。
  • 我们举个浅近的例子,很浅,太阳西下的时候,西方出现了一道彩虹,七种颜色,出现了,过了一会彩虹消失了。你说这个彩虹是有啊,还是无,你说它无,
  • 它无的话它为什么有七种颜色出来,这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看见的,看得清清楚楚啊,你怎么说没有呢?你说它有,为什么又消失了呢?究竟是有还是没有呢?有 无这个详细讲起来,这个事从佛教是很难讲,
  • 从老庄的哲学上也不好讲,但是有一点我给大家讲讲,不管是有、是没有,我们这个人认识外界事物他是凭着一种感觉器官,
  • 眼 耳 鼻 舌 身视觉 听觉 味觉 触觉从这个感觉器官来感知万物,外界是天冷了、天热了,盐是咸的,糖是甜的等等等等,
  • 凭感觉器官,凭感觉器官简单的话说就是凭感觉器官我知道,我知道了,大家想一想,光我知道,你知道什么?那个感觉器官,假如说是一个盲人,他看不见,终生是黑暗一片,
  • 你说蓝、红、黄、白,他也不知道蓝和红有什么分别,黑和白有什么分别,如果一个没有听觉的人,他根本听不到声音,一辈子就听不到声音,锣声、鼓声、钢琴声、笛子声、歌声他分不清,不知道,没办法比较,
  • 那就是说光我知道不行,有的人他就是我不知道啊,那么就是把许多的视觉、听觉,实际上只有一个健全的人各种的感觉器官它综合起来,他从颜色上、从形状上、从触觉上综合起来,
  • 他才认识到一个东西,我知道我知道什么?我知道、我知道什么?这是茶杯、那是茶壶,这是一个桌子、那是个椅子,我知道、我知道什么,我知道什么比我知道要进一步吧,我知道什么,我知道我知道什么?
  • 为什么我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我知道什么啊?再进问一步,我为什么知道这是桌子呢?我为什么知道这是椅子呢?我知道,我知道什么,为什么我知道是什么,这样一来的话,那就进入到很多哲理的部分了,
  • 这些哲理用一句话、两句话那很难说清楚,只可以凭我们的理论来想象了。我们就讲就是说这个因缘,就是说佛教里面这个因缘,这个因果的关系,
  • 从这个因缘的关系、因果的关系认识到任何一件事物的成立,它都有它的原因,有它的结果,有它的原因、结果,有主观的原因、有客观的原因,主观的原因和客观的原因才使我们知道我知道、我知道什么、为什么我知道这是什么,这样一步一步从理论上就提高了。
  • 这个理论上的提高当然就含有许多哲学意味了,这些哲学意味就容易被中国的一些士大夫们,受过传统儒家思想的人,佛学思想老庄哲学从佛学里面得到了许多东西,转而一想与中国的老庄
  • 也有些不同,也有些相同,从开始的时候,佛教传进来的时候,佛教许多名词中国人不懂,中国没有这样一个名词,这么一个说法,就用老庄什么有啊、无啊,什么休养生息啊、自然啊,
  • 用这些勉强的称谓来解释,在当时这种方法就称为隔译,隔译这种隔译方法只能是近似,粗浅的一些道理大概近似了解一些,不能详细说渗透,理解、渗透谈不上。
  • 到了佛教在中国盛行的时候,反过来用佛教去解释老庄了,这样一反过来、一反过去这就更说明了儒、佛、道融合加深,
  • 这种文化交流的加深,不管儒、佛、道通过了许多人的努力,高僧的努力、学者的努力,加上提倡,不管怎么样,使人增强了很多、加强了许多,
  • 这样的话才能够成为中华民族里面文化当中的因缘,儒 佛 道所以儒、佛、道三家能够成为一个鼎立之势其原因在这里。从理论上讲,它很多哲学的理论加入进来了,
  • 从老百姓的观点、习惯上来讲,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承认了,所以这只有在统治者,在不同的情况之下,需要利用佛教的地方就利用佛教,在某些情况之下,需要利用道教的地方就利用道教,
  • 在某些地方需要什么的时候,就各取其所需。但是不管怎么样,儒家儒家学说自从取得独尊地位以后,这个是不动摇的,尽管有许多的君主口头上是以儒家为主,实际上他不一定是信奉儒教,
  • 他甚而信奉的是道教,他甚而信奉的是佛教,那不管他,但是表面上他不敢说抛弃儒家的传统,从老百姓来看,许多的皇上尽管他信道教,尽管他信佛教,信道教的话,你像唐明皇他就信道教,
  • 宋朝的皇帝宋徽宗他就信道教,明世宗他也信道教,佛教,武则天就信佛教,好多的皇帝他信佛教,梁武帝他就信佛教,不管他怎么样,但是从老百姓的眼睛里面看起来,
  • 你这个皇帝信道教也好、你这个皇帝信佛教也好,从老百姓的眼里看来你还是一个世俗皇帝,世俗皇帝没有把你当做是宗教皇帝,你是世俗皇帝,你不是宗教领袖,我们没有把你当宗教领袖看,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
  • 正因为这样,在儒家、道家、佛教彼此鼎立的时候,有斗争、有融合,在斗争、融合当中那是斗争的相当激烈的,但是,始终老百姓
  • 没有把皇帝当作宗教领袖来看,也就是说中国始终没有发生过像西方那样,不同的宗教派别经常的发生你争我斗,斗争、战争,流血,
  • 这在中国的确是没有,相反,即使是在张鲁的时候,成立过政教合一的政权,但是那个政教合一的政权那是道教,五斗米道,而且那个道教的话,那还是说明设义米、义肉,要老百姓贡献啊,随便可以吃啊,
  • 那都是儒家的思想,忠孝、友爱、仁义贯穿的是儒家的思想在里面,没有把它当作是一个宗教国家来看,儒 释 道所以,儒、释、道三家正是因为有斗争、有融合,它才能够发扬光大,
  • 它才能传播远近,把自己中国文化的特色通过不同的时代传到亚洲各国,甚而也传到欧洲、美洲各国,我们讲佛教,基本上我们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