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ok绷伴奏下载:从博文到铅字的体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4:43:18
从博文到铅字的体会 
去年我写过《
从博文到“铅字”http://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7027,前不久写了《最近“爬格子”的故事》 http://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887。这看起来很神,仿佛百发百中,但其实不然:曾投过三峡文学、新民晚报、青年科学、青年文摘、最杂文、社区、思维与智慧、现代青年-细节、网友报、教师博览等,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同样投《中国研究生》杂志,投了三篇,中了一篇。后来,我体会到几点:

(1)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得找到自己特色和合适杂志之间的契合点!如果丢开自己的特色,去和社会上“一路开花”、“上善若水”那样的“写手”去竞争,当然比不过人家。我是一个基层的科研工作者,我的年龄介于学生的年龄和中年教师的年龄之间,因此如果写出的东西两个年龄层次的人都能看,就好。我知道什么身份说什么话,我的文章从不议论国家大事,也不议论“宏观”层面的东西(如千人计划、教授治校),那些由别人去议论。我总结出我所有发表的文章都以两个方面为主旋律:一是“我的经历”,二是“我的感悟”。能把经历真实地写出来,把真情实感表现出来,就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而我能够“命中”的经历和感悟,都和“科研”、“教育”、“人生励志”三个关键词中的一个挂钩。

(2)不能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社会上的“写手”靠写文章吃饭,每年能发近百篇文章,写到后来文章都如稀饭。这篇文章里的“我”是男的;但下篇文章里的“我”是女的。一会自己是教师,一会又是退休老人!并且,那些写手和“剪报手”知道编辑的喜好,为赋新词强说愁地沿用某种写作套路和标题。但是我并不是靠写文章吃饭的。不能编辑要我写什么样的文章我就那样写,正如我以前去中学作演讲,不能因为校长给我钱我就按照他的意思去说。而且,我发的文章力求精品,不是好文章不发。写一篇博文需要一两个小时,信手拈来,不加修饰。但是把这篇博文修改发表,却至少需要周末两天时间。我还对文章进行“冷处理”,在不同的时间反复看,反复修改。

(3)被退稿未必是件坏事情!有的文章屡试不中,我就知道那绝不是人见人爱的文章,我就冷静下来不发表了。比如我把《
流浪歌手的梦http://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685、《拉斯维加斯O秀http://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7505、《等待的艺术http://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5066、《珍惜生命,远离负面新闻http://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5496投给几个地方都不中。我意识到这些文章并非完全没有内容,而也是有点意思的。但是缺点在于如日记随笔,别人一看就是“博客体”,而那些编辑更喜欢看实打实的、有故事情节、有起伏转折的(俗称“有料”)的文章。让我自我分析一下:《流浪歌手的梦》很多全是个人的思绪,如一个人站在一块石头上说“大风起兮云飞扬”。《拉斯维加斯O秀》仅仅停留在介绍看到什么东西,而这些东西,只是我第一次看到、一闪而过而且也不全面的。我能写,别人也能写。并且有的随感使读者感到仿佛作者如一个领导,坐在沙发上抒发着自己的感想。《珍惜生命,远离负面新闻》的道理不错,但是属于摘录些文字,然后“叫几声”,没有论证,文章也不长。这些文章被退稿,现在看来是不奇怪的。我也不准备把它们“复活”了。既然达不到编辑和我自定的标准,不发表也罢。现在我发表的,很多都是2000-3000字有料的文章。

(4)被退稿,可以促使自己找到原因,继续提高,从而导致最后的“产品”是合格的。我曾把《走近Riverside——记一段难忘的经历》http://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577 修改后投送《中国研究生》,结果编辑说这对我的确是个难忘的经历,但对研究生读者来说,缺乏现成的、拿来就可以用的可操作性,建议修改或者改投他刊。我懒得修改,投了《求学-考研》,编辑也说太简单了。于是我把这个故事大幅度精简,只保留最关键的故事梗概,并加了另外四个我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经历,并在最后加了精彩的人生感悟,写成了《跨过求学和人生的“门槛”》再投回去。我确信这是篇好文章,如果不中的话我也不会再修改了,而也能在别的杂志发表。结果编辑说这篇文章是有料的,在《求学-考研》2010年第3期刊登了这篇文章。

再比如,近一年前我有一些感悟,写了篇博文《自我修炼,不必急功近利》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2791,被选为科学网博客“头条”。那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是不错的,具有一定导向型,我也直觉地认为以后可以修改后发表。但是这篇博文缺乏有力的论证和“铺展”,仅停留在一个人站在石头上吟诵“大风起兮云飞扬”,而当时没有能力把它改好,“能量级”还没有到。曾尝试把这篇博文稍作修改后投给《光明日报》、《中国研究生》、《教师博览》,都没能刊登。自己总结出原因:一是这篇文章言之无物,不符合普通大众的阅读习惯。我这篇文章,言之有“悟”,需要静下心来,需要一定的文化层次和感悟,甚至要本来就有这种观点的人看了,才会形成共鸣。第二个原因是原文有一些英文的句子,但是不能指望中国杂志的读者能看懂句子,因此得把英文的翻译成中文的。第三个原因是比较短,没有铺展和迂回,只用外国书中的句子作为引证,而没有提到中国书报的类似提法。回国后,我不经意地在国内书报杂志上看到个把段落,眼睛一亮,和我的文章的观点吻合,证明“英雄所见略同”,于是进行大修改、扩充内容后发表在了《科技导报》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462。最后发表的那个版本,我认为更加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我的观点,并且有中外的引证,是篇有力度的、有导向性的、“人剑合一”的好文章。

(5)可以通过时间和经历的积淀来提高文章质量,实现从博文到铅字的转变。比如8年多前我在BBS张贴了《走近Riverside》系列文章,当时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并且刚出国的人看到的都是蓝天白云,也不深刻,并且感觉都是很新鲜、振奋的。经历了七、八年后,我把描写从中国初到美国留学的那一部分发了《求学-考研》(《赴美国读研究生:一个全新的起点》),把做实验进入科研轨道的那一部分发了《中国研究生》(《生命中的一页》),把写就“惊天动地”的综述的背后的曲折故事融入了《求学-考研》文章(《跨过求学和人生的“门槛”)。我相信,好的内容是经久不息的,不在乎放置了几个月或者几年。放置后,我形成了新的认识和视角,知道哪些过去的观点现在还是行得通,而哪些过去的感觉只是海市蜃楼。经过如此修改、提炼、筛选,文章更好。

(6)机遇很重要,有时候刻意投稿反而不中,而无心插柳反而中了!我在国外即将回国时,爸爸对我说他有个熟人的儿子正在念大学,想问我些关于出国的事情。结果一直等到我回国一段时间后,才见了一次面,吃了一顿饭。由于对话不同于写正儿八经的约稿文章,我眉飞色舞地自由发挥、即兴发挥,自然地说出了很多观点,而这些观点如果是一本正经坐下来写的话,可能有点搜肠刮肚。对话后,我把我的观点写成博文《申请出国的“迷思”》
http://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252,结果成为科学网博客“头条”,被《科技导报》一位编辑看中,经精心修改后发表。我还在回忆往事、义愤填膺时写了博文《科研路上血的教训》http://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1731,又成了科学网博客“头条”,我对这篇博文还是挺有感觉的,但是我也知道写得简短、概括而缺乏文学性。发了这篇博文后,暂时也没有人找我转载,后来这篇博文被收入科学网电子期刊,吸引了更多读者。《科技导报》一位编辑看中后,我经过精心的修改,发表了这篇文章。稿件送给《科技导报》后,《科学新闻》的一位编辑也找到了我,想转载,我只能如实相告。再比如,我阅读、揣摩了《科技导报》“走向职场”栏目所有文章后,归纳总结了该栏目的“命题思路”,写了篇博文。写的时候压根没想到被刊登,结果被《科技导报》“读者之声”栏目收去了。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4452

(7)我作为一个学理科的,喜欢采用某种风格来写文章,即有条有理,而不是情感渲染。并且,我公开发表的“非学术文章”,都非常精炼,同样的2000字,能表达更多的意思。我不喜欢写那种花了大量篇幅讲故事,到最后采用一小段话点题的文章。我就喜欢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我修改文章时,喜欢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和意思重复的话删去,分清这篇文章我要讲哪几个要点,而在每个要点上点到为止!这在写科研论文上也是如此。比如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Figure 1 shows the ... As we can see from Figure 1, the...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data that ...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这根本不精炼嘛!

现在的我,在这些刊物“游历”了一圈后,对在三峡文学、新民晚报之类的报刊上面发表文章已经没了兴趣。我还是坚持“不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我不发表别人也能写的科普文章,比如可乐为什么会冒泡,我不发表随着时间推移很快过时的应景之作,不发表没有真情实感的无病呻吟之作。特别不发表故弄玄虚讲故事而在结尾才简单点明故事蕴含道理的文章(比如“从前有个老和尚......”),那样的文章虽然大众喜欢看,但是我认为读过一遍就不会返回去读第二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