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和will关系:金刚说太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52:48

金刚说太极  

2010-09-26 09:14:06|  分类: 体育与修身 

经华山传统版主〈漠北狼〉的允许,我把金刚先生的说太极系列转贴于此,这个系列我是从头到尾全部看过的,受益匪浅,也改变了我一贯对传统武术的看法。希望能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传统武术。

回答一位拳友对陈氏太极拳的问题

有一位拳友最近发手机信息给我,关于太极拳提了一些问题,我就此解答,这里高手众多,说错的地方,大家指点。

一、有关太极拳的起源

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记载,现代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在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发明并代代相传改进。到了陈长兴这一代,陈氏太极拳开始外传,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杨、孙、吴、武、赵堡等风格。套路不同,但是基本的道理还是一致的。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和发劲其他太极拳保留不多。而现在有关太极拳是张三丰创造的说法,一是没有确证的历史资料,二是本来有关张三丰的记载在史书上就五花八门,但没有说明他和太极拳有关系。这位拳友问我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创,可能是不太了解太极拳的历史。(我国著名武术家唐豪先生对此有专门研究)

二、有关陈氏太极拳的套路

陈氏太极拳在创始之初,套路很多,有太极五路,炮锤一路,还有金刚十八拿法,长拳一百零八式等等,到了陈长兴,逐渐简化成一路太极,二路炮锤,动作比较复杂,是为陈氏老架,还有陈家陈有本创的所谓新架,也叫小架子,基本差别不大,现在会的人几乎很少了。一路拳柔化多,二路拳多纵跳发劲,刚劲较多,这些是陈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到了解放后,国家体委规定了陈氏太极拳的竞赛套路,那是融合了一路和二路传统的架子,现在有些人为了普及陈氏太极拳,也传播了一些简化的套路,只有三十多式。我个人练下来,还是最喜欢传统老架子。

三、陈氏太极拳的发展

现在说来,练陈氏太极拳的人可能在练武术的人当中不多。而且,会打几个套路和会陈氏太极拳是两回事情。陈氏太极拳是一整套的搏击训练,包括基本功,套路,功力训练,推手和散手等等。比如,陈氏太极拳的打沙袋的训练方法和特别,有别于拳击的用劲,非常有趣。过去陈氏太极拳还有专门练习一个人对多个人的群战法,有冲入包围圈和冲出的所谓开门手法,闭门手法,可惜的是,现在是练套路的人越来越多,能出功夫交手的人越来越少,说到底,练武术很苦,现代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和耐心去练了。我体会过那种苦,人家练拳击有钱,一场比赛卫星转播,你练太极拳,就算练到了中国顶尖水平又怎么样?比赛都是看套路,推手比赛限制也多,你功夫再好,都没有评定标准。这是武术产业化的话题了。说实话我很喜欢太极拳,那是一种非常巧妙和高深的格斗技巧艺术,非常有中国传统特色,可惜现在的发展状况,真的很令人担忧。

有关太极拳,现在社会上不少人有不少误解,现在想这些误解问题谈一谈。

误解一:太极拳是慢拳,以慢打快,以防御为主。

这种观点的形成,一般是因为现在大多数人练太极是为了健身,大多数人是老年人,所以大家在公园里看多了,加上武侠小说家哪些编造,好像就是那么回事情。实际上,现在大多数老年人练的,最多是太极操,和“拳”实在关系不大。太极拳在练架子的时候,一开始为了出功力,姿势正确,要求动作慢一点是有的,但是那是练架子,在实际的对抗训练中,是不可能很慢的。而且,真正的古老传统陈氏太极拳,如果你看过,一定不会觉得他慢。太极拳的格斗讲究速战速决,杨家前辈杨班候说过“一哼一哈,胜负立判”这恐怕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在陈家的老拳谱里,还有“起手如闪电”等说法,看一些太极高手演示,一化一发,快的看不清楚,对手已经中招了。真正搏击,是不可能慢吞吞的。进攻和防御都是相对的。可惜现在练太极拳的,有几个是带着学技击的目的的?

误解二、太极拳的锻炼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有功夫

这也是一个误区,其实传统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是很系统的,古人说三年小成,九年大成,是有针对性的。当时是冷兵器时代,社会上习武的风气浓,过去练拳,有的是为打仗,有的是做镖师,一旦和人交手,败了就会有危险。所以要求很高,所谓三年小成,实际上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很高的功夫了。所以比较保守,是因为练拳不是仅仅用来对付几个小流氓的,可能会在战场和一些其他打斗中遇上一些武术高手,这是饭碗和身家性命的事情。所以,如果能够下功夫,练几个月,太极拳也能出功夫,只是那种功夫,在古代甚至近代的一些太极高手看来,太浮浅,还不足以出去闯荡。现代时代不同了,所以,如果想出功夫,和人交手的运用,只要训练得当,在一定的时间内,还是可以的。只是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长时间的综合训练,你很难击败真正的高手罢了。这一点,任何武术都是一样的。

误解三,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是柔化为主的拳术

这个误区比较似是而非。实际上是以偏概全。在刚柔上,太极拳有以柔克刚的理论,但不仅仅于此。先说明太极拳的名字,最古老的陈氏太极拳谱对此有解释,说刚柔无济可寻,不可谓之刚,也不可谓之柔,第可名之为太极。所以,太极拳不是柔拳,而是刚柔并济的。这一点,尤其在传统的陈氏太极拳里,有很明显的体现。当然,现在有些由陈氏演化来的太极拳,比如吴式太极拳,比较强调柔化的风格,这是有的,就是看起来比较舒展柔缓的杨式太极拳,其实也有很强烈发劲的一套快拳,只是传播很少,总体来说,太极拳是刚柔统一的,在太极拳发展的时候,许多人简化了原来陈氏太极拳中比较强烈的发劲和高难度的动作和训练方法,主要是为了健身和普及、所以看起来好像太极拳刚的一面没有了。建议您去看一下陈氏太极拳二路炮锤,这是太极拳发劲刚脆的典型套路。我本人是非常喜欢这个二路炮锤的。

误解四,太极拳的技击训练就是推手,技击性有,但是有限

其实,推手只是太极拳技击的一部分。还有功力训练,拆拳,还有太极散手。最初的太极拳推手叫打手,技击性非常强烈,有分筋错骨等拿法,还有跌法,推手难度相当高,需要从小就有系统训练,至少也要有相当武术根底。后来为了普及,逐渐降低难度了。就是这样,推手中的对抗性还是非常强烈的,太极拳到了最后的对抗训练,是没有什么定规的,就是运用太极击发进行对抗。要知道,太极拳的名气,最初是杨露禅在陈家沟学了拳以后,在北京打出来的。那时候和人交手,实际上就是无规则自由搏击。

太极拳是一门非常高深的技击艺术,当然,也有很强的健身效果。现在,有关太极拳的理解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

有关太极拳和气功。由于太极拳是传统的武术,所以,在古拳谱和一些资料里,有不少东方神秘主义色彩。许多东西说的比较玄,加上这几年武侠小说的流行,使许多人不了解太极拳的人会对太极拳有一些夸张的理解,也有一些人对这些不屑一顾。实际上,太极拳的技击技术是科学的,是巧妙利用人体力学和人的生理条件的一种搏击技巧。至于气功,太极拳是有练气的说法,但是,就个人体会而言,只是一种练拳以后得到的个人感觉,所谓的内劲,实际上也是一种发力技巧,和医学里的气功是有区别的。有关太极拳的训练,目前还缺乏全面和科学的研究,需要太极拳师门和爱好者的努力。但是,至少,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是可以让人成为一个搏击高手的。对于太极拳,以后还需要许多科学测试和研究。

有关太极拳的套路。套路训练是太极拳训练的一个部分,是用来让练习者养成正确的发力姿势和习惯。真正在格斗中,是存乎一心的,不可能有什么定式。在练拳之初,当然要注意太极拳的要领和姿势的正确。但是,我不认为太极拳有什么固定的标准,我也不同意现在许多人一起练,速度一样。太极拳是一种非常依赖个人领悟的拳术,打拳的速度根据自己的学拳的阶段和理解,是可以变化的。关于动作,在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也不是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的。许多太极拳高手,打出的拳术各有细微差别,和个人风格。就是同一个拳师,不同的时候打出来的拳,也是有区别的。据上海陈氏太极拳协会会长万文德老师介绍,一代宗师陈照奎先生在练拳的时候,有时几遍拳打下来,每次都有区别,但都非常精彩。当然前提是都符合太极拳的原理。所以,我觉得用姿势标准来衡量太极拳的高下是很不妥当的。对于目前体育竞技项目所评定的太极拳,是很不全面的,我个人觉得不是很客观。把太极拳动作标准化可能对于推广当然有好处,对于高水平的太极拳手,用标准化套路来评判其太极拳水平,是很片面的,会对太极拳的发展带来消极作用。现在的太极拳训练,我觉得就是过于偏重套路动作的工整,离真正的太极拳高层次境界差的还很远,真正到了神明境界的太极拳高手打出来的套路,是不可能遵循什么国标的,就象你不能要求书法家按照你的框架来创作,只能要求他写什么字,而那种机械打分的方式只有把太极拳变成艺术体操比赛,当然,这是对具有相当水平的人来说,对于初学者,绝对不能根据自己的臆想来随意篡改和发挥拳架,就象你刚学写字的时候必须临帖,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个人发挥,但现在的比赛状况是比谁临帖临的好,这样的比赛,怎么能出大师?怎么体现太极拳灵机活泼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太极拳的技击问题。现在有不少人都说太极拳不能打人。其实这是笑话,太极拳的创始人就是武将,创造太极拳原来的目的就是技击,至于健身作用,是后来才发现的。现代能运用太极拳格斗的人少,是时代条件决定的。现在战争对武艺的需求也越来越低。过去对战士的武艺要求很高,现在恐怕更需要一个枪法准确,能熟练操作各种现代武器的专业军人,空手格斗技能被降于一个次要的地位。所以,原来从战争中来的许多传统武术,都慢慢变成了体育项目,比如泰拳,比如跆拳道。太极拳在近代被发现了健身作用以后,为了健身目的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迫使一些拳师改进了为了技击的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和训练。使得太极拳的技击被他的健身社会作用所掩盖。而太极拳的格斗竞技,目前的推手比赛还很不完善,观赏性也不强。各地的运动队又急功近利,根本没有从太极拳发展出发,加上规则上的问题,推手比赛在有的时候变成了摔跤比赛,相扑比赛,哪里是太极拳?

总体上说,现在传统武术都面临其技击格斗技巧逐渐退化的趋势,这和目前武术比赛注重套路有关系。毕竟,武术不是舞蹈,现在太注重观赏性,武术成了“舞术。”另外,太极拳的技击是灵活的,巧妙的,在实战中,运用了太极拳的技巧,那就是太极拳,至于姿势,根据具体情况,是各有不同的。和人交手的时候,全是本能的自然反应,随心所欲,法无定法。所以,可能有的时候,在格斗中使用了太极拳,可能有些人还看不明白。套路中的招式只是一种锻炼方式,本来就是博采了各种武术的特长,其攻防动作并没有特别是太极拳的东西,倒是发力技巧和打拳的要领,符合太极拳的原理,要掌握不容易。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光靠盘架子,是不可能有技击水平的提高的,太极拳的训练是整体和综合的。但现在学拳的,大多不都是学了套路就满足了?国家的太极拳比赛,看的也不就是你的套路打的好不好,就是推手比赛,也限制了许多太极的技击法,这是时代决定的。反过来说,如果取消各种限制成为无规则的格斗,当然最能发挥武术的威力,但是其中的伤害事故,又一定不是现代社会道德观念可以接受的了。

鉴于目前太极拳的状况,我对一些真正的太极拳爱好者学拳,有一点个人体验和建议,希望各位方家指正。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所说的只是针对真正喜欢太极拳的人,希望研究太极拳,提高太极拳水平境界的人,对于哪些学拳的目的只是为了锻炼一下身体,有些只是为了学会套路,不在我讨论的范围内,既然本身没有对太极拳学习抱大目的,去有关的体育学院,或者公园里就有教的。

第一,一定要有明师。而且这个明师必须是认真的教你而不是敷衍了事。这一点是非常难的。现在太极拳的高手越来越少,而且很多人也不轻易收徒弟,因为现代人太多压力,太少时间,人际关系太复杂,现代人毅力最少,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是真正的太极拳名家在教学收徒时非常谨慎,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个人的保守因素。所以,一旦你有机会接触明师,就要诚心的求教,诚心的学,刻苦的学,如果他一开始不是很重视你,但是你通过你的刻苦努力和坚持,总有一天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器重,其实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收一个佳弟子对一个名家来说,也不是很容易的。老师水平高,你才可能达到高的境界。除非你是武术方面不世出的奇才。如果因为地缘关系,不能找到水平最高的老师,那么先找当地水平最高的老师,以后有机会再向其他老师求教。

第二,学拳架子不可贪快,一招一式,必须清清楚楚,动作到位。所以我不主张在大班教学时学,这样老师很难一个一个帮你们纠正动作。对于学拳要求较高的学者,是不合适的。俗话说,旁观者清。可以让师兄弟看自己的动作是不是到位,太极拳的要领有没有做到。初学时肩沉不下去,抬肘,等等毛病是不是有?除此之外,如果没有条件,自己对者镜子练,看自己的动作有没有问题,也是一种补救的办法。如果老师严格要求,不到要求不罢休,那是最好了。

第三,打拳的快慢。有种说法,说刚开始练要慢,然后快,最后又慢。其实这都是相对的,初学练的慢些是看动作是不是达到要求,有没有些细节混过去。所以这是我反对大班教学的另一个理由,如果学的程度不一样,每个人的学拳进展也不一样,打出来的速度,应该是不一样的。至于什么时候能由慢转快,其实这不能强求,再你学到一定程度以后,纯熟了以后,自然会快一点,这不会是一个突变,而是慢慢的变化,只要保证动作不走形,劲路正确,快慢顺其自然即可。到了高水平的时候,快慢随心所欲,是无所谓的。我不认为打拳的快慢体现水平。

第四,要重视拳架子又不能只练拳架子。练拳架子是出功夫的,有些人热衷于技击的人粗略学了拳架就把时间都花在推手上,这个是有失偏颇的。推手能提高你的技击技巧,但是推手中正确的姿势来自于拳架,而且有些猛烈的技击动作,推手中是不能使用的。所以拳架子是根本,要刻苦练,练拳架子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出功夫。除了练整个套路,还可以把式子拿出来单练,甚至可以双人演练拆招。推手的训练是和架配合在一起的,推手可以检验出拳架的毛病,推手也是锻炼太极拳搏击技巧的重要环节。但是推手不是太极拳唯一的搏击训练。还必须重视功力训练,象抖大杆,推太极球,但是这些老师不轻易传授,看你是不是诚心想学了,还有,作为有志提高太极拳水平的人,身体素质也是必要的,所以其他的辅助体育锻炼,用来提高耐久力,肌肉力量,身体柔韧性的运动,也需要参加。

第四,在太极拳到了一定水平之后,要有实战训练。太极散手现在练的人真的不多。就是运用太极拳的各种搏击原理来进行实战。这里,我个人的意见是不一定找太极拳同门的拳友,还可以和其他武术流派,甚至是练拳击,空手道,泰拳等的拳友实战,来检验和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我发现现在的太极拳手,很缺乏和其他流派搏击术的交流,关起门来是不行的。我看到有练了太极拳和推手多年的人,居然挡不住别人拳击手的一个快速直拳进攻,这能算什么太极拳?太极拳讲究动急则急应,但是没有专门训练,人家急来了,你急应的了吗?太极拳谱上说起手如闪电,那是要练的,吹牛没有用。现在的太极拳冠军,你让他和一些其他流派的搏击高手较量一下,那怕国内的散打高手,胜负如何?我不敢说,至少,说太极拳不能搏击在过去是笑话,你看杨露禅,你看陈发科,你不服气?和他较量较量。现在如果有人说太极拳不能搏击,是花架子,我们能提的人难道还是陈老先生吗?好汉不提当年勇,用已经谢世的人说服力不够。而现在的太极拳冠军,恐怕只是和一些爱好者平时交流的时候发发功力,也许很厉害,但没有说服力,恐怕也是底气不足吧。其实搏击水平是需要训练和实战来维持的,现在的太极拳选手,有实战训练吗?一个从来只是教学和练练架子的选手,怎么可能和经常打比赛,体能和反应速度保持的非常好的运动员交手呢?太极拳巧妙的搏击术,是实战来检验的。但是,实战训练,太极散手,由于对抗性比较激烈,如何防止受伤等事故,倒是希望各位太极方家提一些有益的意见。

第五,太极拳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拳术。千万不可拘泥定法。在搏击当中,是存乎一心的,我的经验,有的时候,与敌交手,就是在一刹那间灵光一现,该怎么打,全凭灵机一片,个人特点也会发挥无疑。我多喜靠法,有的时候就用的比较多,可能别人来打,就是另一种方法。对于拳架来说,要认真但不能拘泥,练到一定程度,是不用拘泥的,有的场地不适合跌叉,就不用跌了,有的时候多打几个倒卷红,云手,二路的白蛇吐信,都不一定按照式子编排来的。圈大圈小,动作幅度,哪里发劲,哪里不发劲,是可以根据个人特点来的,是不必要强求统一的,只要付合太极拳拳理就行。我看万文德老师教的徒弟打拳,都有个人风格,他是鼓励对拳架有自己的理解和个人特点的。万老师说陈照奎老师打拳,几遍可以打几种风格,动作都有不同,那是很高的境界。陈式太极拳后来发展出那么多其他式的太极拳,也说明太极拳的动作是不必强求统一的。人是活的,拳也是活的,人的灵感创造了充满生机的拳。当然,我在这里不是鼓励人随便乱改拳架。一定的标准对于初学者是很必要。

第六,恒心和毅力,要有吃苦的准备,其实这个是最难而且我不说人人都懂的。坚持是很难。现代社会不象过去,练拳可以吃饭,现在靠教拳吃饭也只能到国外去。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非常快,尤其在大城市,工作压力大,当然还有婚姻,学业,子女等等各方面的因素,许多人一开始练得很好,但是后来就放弃了,这一点许多诚心想培养一些接班人的老拳师都很痛心。所以坚持是最难最难的。太极拳的境界是没有止境的,从目前的水平来看,太极拳的倒退非常严重。这和时代有关,但也和人的惰性有关。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借口说服自己,算了,今天不练了,不是我不想,而是我实在没空或者太累了。石家庄的马虹老师说的好,我现在70多了,但是每天还是和年轻人一起早上练拳。就是过年,也是先练拳,练完了再吃饺子拜年。我在石家庄,一大早就去看马老师练拳,果然他和年轻人一起,要练好几遍,每遍都不含糊,77岁的老人,跌叉,发劲,一点不含糊。马老师矫健的身姿,一直在我脑海里。马老师当年在文革时期受到迫害,但是他还是把很大的精力放到了陈氏太极拳的研究工作,并且最后在友人的介绍下,终于找到了陈发科的儿子陈照奎老师。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徒步10多里路去学太极拳,脚上打了泡,也没缺过课,这样的精神,终于感动了陈老师。今天学太极拳的爱好者,不会再有那样艰苦的环境了,不吃苦是不可能学好太极拳的,学好太极拳是非常苦的,所以有志学习和研究太极拳的爱好者,要有这个思想准备,不要到了时候再打退堂鼓,浪费老师的时间。

有鉴于目前对太极拳的整体劲和训练方法,各方面有些不同意见,想结合自己的练拳经验谈一谈,也是一家之言,欢迎各位方家批评。权作金刚说太极之五。

大家都知道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也看过陈式太极拳拳架子里的松活弹抖的发劲,但是,到底什么是太极拳的劲力,如何练出那种惊炸劲,如何练好整体劲,各家的看法都不一样。

先说太极拳的劲。有关的科学研究好象还很缺乏。只能靠经验和个人体验了。我感觉,太极拳的劲是一种身体各部位协调的很好的时候打出的一种突然的爆发力,陈家原传的拳还特别强调螺旋,强调从腰腿发劲,由丹田带动,所谓内不动,外不发。我觉得,实际上还是崇尚整体力。在松柔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的弹抖整体力。松不下来,身体就无法协调到最佳状态,就发不好劲。所以,孑石认为劲力都是整体和松柔两个字,的确说到了劲力的本质和精髓。

如何练整体劲?如何练陈式太极拳的劲力。站桩的重要性在太极拳里有多少?现在说法很多,马虹比较重视拳架,冯志强比较重视桩功。谈一点个人意见。

无论怎么说,拳架的重要性一直是不容质疑的。所谓陈式太极拳架,的确有活桩之称。而且,也是锻炼松柔的根本,松不下来,发不出弹抖劲,更没有整体劲。现在的问题在于,练什么样子的拳架,怎么样练?其实,铁肩和孑石争论的焦点问题在于,他们两个人理解的拳架不是一个东西。孑石看到的,很可能是很多人练拳不练劲,拳架里根本打不出八门劲别的那种太极拳,动作要求也不高,运动量也不是特别大,可能练了多少年,一个硼劲都没有练出来,只是肢体体操。而且,架子可能也比较高。这样的是指普遍的很多练的太极拳架。铁肩因为学陈式太极拳,了解了陈家低架太极拳的难度和效果,所以认为可以动中练劲。不过如果要求严格,这种拳架相信很多多年练其他太极拳的人都打不了,对于上了年纪的人,身体条件不好的人,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是杨露蝉到北京不得不改拳的一个原因,由于练者不普遍,真正严格要求的更少,孑石可能不了解,也是正常的。但是不等于他不想了解,实在是因为现在太极拳的推广误入歧途,不然他不会那么热心问我打听真传太极拳的VCD 的事情了。我的感觉,低架陈式太极拳强调的档走下弧,对提高腿步劲力很有帮助。由于架子低,虚实变换多,没有一定的腰腿功夫,的确很难练好。我认为,在低架拳架当中练出劲力,是完全可以的,而且也不一定见效慢,但难在低架太极拳的教学现在很少,而且教者和学者必须一丝不苟,认认真真掌握好每一个要领。每一个细小动作的虚实变换,呼吸,劲路,力点,技击含义,都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初学者打拳要慢,就是因为不容易一下子掌握那么多要领不得不放慢,而不是故意打的慢。对于一般的太极拳学者,很少有这样的恒心和耐力。如果按照低架陈式太极拳的高要求来说,一天能打十几遍拳的人,现在是很少很少的。我们讲那些太极拳前辈过去教弟子,严格的几乎让人不能忍受,原来太极拳推手不叫推手,陈家叫打手,原来陈家的打手擒拿跌打并用,而且对腰腿要求极高,没有相当功夫者是无法练的,后来为了降低伤害事故和难度,成了打手,是普及的需要。现在的教者和学者,都不是那样的了。要求太严格,人家不肯练了,他觉得没有理由要吃那么大的苦,很多传统拳师改变要求很难度也是被迫的,反过来你想严格练,还不一定找的到严格要求的老师,这是因为练拳目的不同而造成的,也是现代太极拳的悲哀。

关于拳架子,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被许多人忽视的单式训练。打一整套套路是一回事情。单式训练,拆拳,是另一方面。但是被现在大多数太极拳习练者所忽视。这也是一些练套路的出不了功夫的原因。单式训练不是有人所想象的就是把套路中的动作拆开来。陈照奎老师专门有单式训练强调的式子,从一路和二路里来。但是练法不同。首先是练整套架子的时候你不可能每个式子都发劲。而单式训练都要练,而且,由于有很多式子有不同练法,只有在单式训练中可能反复操练不同的练法。还有,有些在式子里是原地的动作,单式训练的时候可以加强跳步,措步,进步发劲攻击。身法步法可以有多种练法,是更贴近实战的练法。在练习当中,每个式子的各种用法击发,必须清清楚楚。但是不能丢缠丝劲,不能丢整体劲,不能丢太极的化打结合,欲左先右,欲上先下。表面看起来,比练套路的时候刚猛一些。当然,如果松柔不够,对于初学者某个动作还不行,也可以拿出来单练提高。我当初初学的时候,练的最多的就是云手和金刚捣锤。现在我每天都练单式,掩手弘锤这样重要的式子,不打几十遍是不行的。练推手不能用一些猛烈的膝法和肘法,单式训练中可以加强击打训练。单式训练是提高太极劲的训练途径之一。

虽然拳架是太极拳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只是一部分。要想出功夫,出功夫快,光练拳架子是不行的。所以太极拳有各种增加功力的训练,其中也包括站桩。

太极拳里的桩功,冯志强老师比较强调。其他的名家也都有介绍。而且有一些人也比较强调。其中有百把气功桩,千手功等等,都有不同。对于长劲力是很有帮助的。但是我建议初学者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练。是不是每个练太极拳的人要练桩功,我觉得要看你的学习目了。如果有志于提高搏击水平,也就有必要练桩功。桩功对场地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也是他的优势。对于一些初学者,腰腿基本功不足,练低架太极拳吃力,站桩可以有帮助。我觉得,站桩对提高功力绝对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比较起低架拳来到底哪个更管用,目前好象还没有人做过试验。不过,太极拳里对桩功的强调,可能没有大成拳里那么多。由于对大成拳研究不够,我也从未和练大成拳的人交过手,因此不敢妄论。孑石针对一些没有打低架太极拳,打拳只知道动肢体的人来说,提倡练点桩功是可取的。另外一点是关于太极拳的桩功,很多人公开教拳是不教的。不知道是保守密技自珍,还是不重视。

太极拳还有很多提高功力的传统辅助练法,比如抖太极大杆,推太极球,还有打沙袋等等。但是这些练习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必须在老师的辅导下练习,自行看书练习是不行的。可惜这个需要一是学者有一定的太极功力以后,二是要有教学者的耐心指导,据我所知,现在传授辅助训练的太极老师很少很少。但是,这些又都是必要的。

对于太极拳是不是要进行一些体力锻炼,我认为,作为搏击来说,虽然太极拳往往可以以弱胜强,以小制大,但是,我认为,对于提高技击水平来说,适当的体能训练也是必要的。对于能不能进行力量锻炼,各家太极拳有争论。杨澄甫老师的弟子董英杰把本力和如何运用这些力比作做生意和本钱,所以主张平时跑步打球不必禁忌。而陈照奎老师和弟子马虹则更明确的主张加强身体力量的训练,太极拳的确不是比力量的拳术,但是不能没有力,只是锻炼如何巧妙运用这些力量。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这样说可能会有一定误导作用。

对于太极拳八门劲法,不管学习到什么阶段,硼劲是主要的。也是根本,在八门劲法都掌握的不错的时候,才能讲个人特点。但是四正手是主要的,这一点是普遍的。至于过去陈家沟那些精于肘靠的高手,那是功夫炉火纯青以后的一种个人风格,现代练太极拳的目前还很难到那个水平。

陈式太极拳的演变

前见短桥兄提及各家太极拳之特点,有感而特发此文。

这里我不想多再重复各式太极拳的历史,这个在有关书籍里都查的到。

武术界有个风气,就是都说自己练的门派好,已成流弊。不过我说我个人还是最喜欢陈式太极拳,各人学习太极拳的目的不同,选择各家太极拳。我也是研究学习了几家武术以后才决定专于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现在流行的各家太极拳的起源,保留了太极拳刚柔并济,保留了缠丝劲,螺旋运动。陈式太极拳打手也比后来的推手更接近实战。现在的各式太极拳,大多是从陈式一路演变而来,至于陈家二路炮锤,后来在各家渐渐佚失。太极拳本来刚柔相济的特点,也逐渐被人认为柔化见长,是后来的误解。我觉得陈式太极拳更直接的保留了技击内容。必须注意的是后来各家对太极拳的修改主要是为了普及和推广,而不是技术上的提高。

陈式太极拳的缺点(如果这可以算缺点的话),就是推广起来不如其他放弃发劲纵跳缠丝的太极拳来的容易。没有一定的耐心和体力,是无法练好陈家的太极拳的,加上陈家太极拳打手对身体条件要求比较高。不是

一般年老体弱者可以开始练的。当然如果是从青壮年开始练习,打到老还是可以的,但是架子一般也开始放高了。由于拳架缠丝劲也比较复杂,不适合一些时间少的人起手锻炼。虽然陈式太极拳有非常好的技击和养生效果,但是如果和现在流行的各家太极拳相比较,比较难于推广。这是从学者的目的造成的。现代的陈式太极拳,也有降低难度和要求的趋势。

陈式太极拳的另一个分支赵堡太极拳,特点也比较鲜明,也是我比较喜欢的,我觉得基本保留了原始太极拳的特点。

我并不喜欢现在的一种论调,就是什么都要说正宗,说原传。其实事物是发展的,陈式太极拳是目前太极拳最古老的,但老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问题是要搞清楚太极拳为什么会演变。

现在我们一般说的杨式太极拳,是指杨澄甫定的大架子。其实从杨禄蝉到北京教拳开始,太极拳就遇见了问题。过去太极拳只在陈家内部秘传,长辈对晚辈学拳要求及严格,而且一般都从小习武。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在北京,学拳的人三教九流,尤其后来杨禄蝉给皇族子弟教拳。一是学生素质不够,高难度的动作学不了,而且你也不能对学生对自己的子侄一样打骂和严格要求。所以杨公不得不把拳改了,这是公认的事实。这个问题,也出现在其他孙,吴,武等各派太极拳上。我觉得,这是太极拳由家族内部秘传走向社会,走向公开教学以后必然遇见的问题。所以一般的老师,只能采用两套教学办法,对一般弟子教改过的简单化的拳架子,对子侄和爱徒教原传的东西。

在家里,班侯建侯学的都是老架子,这种架子是陈式老架子,还是经过杨禄蝉的发展,现在也无法见其真面目了。由于太极拳练到一定境界,是不拘泥于动作的固定化的。所以,可以理解,杨禄蝉在家里教子弟的,和陈长兴的架子有所不同是正常的。

到了杨澄甫这一代,武术的技击功能进一步被削弱。在上海学拳的人大多不可能有陈家原来那些条件,很多人学拳也不再以技击为目的,这样,为了降低要求,便于普及,杨澄甫才定了现在的架子。不过,我不认为杨家自己的子弟仅仅靠练公开传授的架子就可以出功夫。据传杨澄甫的发劲也很利害,显然有其他练法。而强调技击散打的班侯,以及后来的少侯,从学者没有澄甫普遍,也是时代造成的。少侯晚年独创的小架子太极拳,只见发劲不见运劲,据说是圈小到没圈的上乘功夫,可惜不见传者,再说,那样的架子也不是初学者可以学的。

最近我看到一本介绍吴全佑老架太极拳的书,是常云阶的弟子传下来的。动作难度也很大,而且保留了不少哼哈发劲的动作。可见,原来吴家家传的架子,也是保留纵跳发劲的。吴鉴泉定架子,也是出于一定普及需要的。现在的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见多,我觉得,可能很多也是不得已。曾经有一个练吴式太极拳的人问我为什么在推手中自己能化无法发人,我说你只练化不练发当然不行,从来不练发劲,搏击当中那里发的出劲。

孙禄堂本来就是八卦形意名家,搏击功夫上乘,创造的孙式太极拳架高步活,独树一帜。从和其他拳种的结合和发展来看,孙式太极拳对太极拳有方发展的一面。结合了一些其他内家拳的长处。但是后来传拳,也是因为普及的原因不得不降低要求。

武式太极拳是我除陈式以外最欣赏的太极拳。特点非常鲜明,短桥兄看起来比较推崇。而且武式太极拳对太极拳理论的发展也很有贡献。但是后来也面临普及和技击的两难。

解放后国家批评唯技击论,使太极拳家更不敢提技击。傅钟文先生在编写杨式太极拳的书的时候更是一再强调不是为了技击。这进一步削弱了太极拳的技击特点。后来定的简化太极拳,还有竞赛套路,都不是完全从体用出发,以技击和出劲力为目的的架子。

如果说各家太极拳到了最高境界,无高下之分,都是无刚无柔无圈的境界。这个我是同意的。但是,我只限于各家能出功夫的家传训练,只在小范围传授的东西。至于各家公开传授的架子,是被迫改的难度偏低的。从目前定的一般各家太极拳来说,我只能说陈式太极拳保留了更多的东西。这也是我最后花很长时间寻访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原因。

也许本文会开罪一些练其他太极拳的朋友,其实我也是欢迎大家批评的。只能说,我个人现在专练陈式太极拳,不是因为家庭,也不是因为正好和某个老师相熟,而是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今之拳者,各家皆盛赞自家门派,誉美有加,而喜指点别家瑕疵,久之而成流弊。金刚自练太极,先指点自家,骂上一骂,非逞口舌之快,但愿各家取长补短,多交流发展,少互相指责。

一骂不团结。太极拳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武术,分成许多流派。可惜各家太极拳之间,甚至一个式子的太极拳界之间,表面上写东西讲话,都比较谨慎。但是私下里,矛盾重重,有利益上的,有对拳的理解上的,还有个人恩怨上的。先撇开私人因素,就说对拳的理解,本来对拳的理解不同可以公开争论,甚至比武印证,一起研究。可是我们这里更多的是相互指责,都说自己练的好,别人的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各家门人子弟,习以为常。在太极拳界,是经常见到的。同门之间争论正宗,对改拳的非议,等等。包括在陈式太极拳内部,各人的子弟都夸自己的老师功夫好,别人的东西贬多褒少。这样类似的事情,我见过不少。陈式太极拳新老架之间的一些争论,也是和这个有关系的。其实这也不是太极拳一家,很多传统武术都这样,当然我自家门里,听的看的多一些。有一位太极拳名家(姓名略)曾经想集合一些国内的名家一起研究一下老架陈式太极拳,把各人不同的意见交流一下,给初学者一些统一的意见,拳架除了各人的风格,也给初学者制定一些标准。也因为各人的原因,做不起来。弟子私下里说,那是很难的,几乎不可能。国家制定的竞赛套路,除了体育学院的,一般的传统拳师,只是应付一下教弟子,不作重点。教的学的仍然以传统架子为主。各人的差别还是不小的。对拳的理解和侧重点,分歧也很大。

由于时代的原因,现代太极拳家的技击水平比起前辈有一定差距。如果各人不多交流和发展,各自认为我的最好,那么如何发展?

二骂故弄玄虚,盲目片面理解拳经拳谱。太极拳是优秀的技击拳术,有许多科学研究有待我们去做。古人对太极拳理论的研究,是立足于当时的科学和理论水平的。所以多用中国的传统哲学来解释,我们可以继承,但是也要发展。不能老是停留在阴阳,停留在老拳论上。日本对太极拳的科学研究,在系统化,专业化上,已经走在我们前头。太极拳前辈虽然功夫精深,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对太极拳的解释不一定都科学。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许多国内出版的书籍,更多的是重复前人的拳论,让人觉得深不可测,玄妙万分,但是却缺乏量化的,系统的科学研究。对于前人的一些拳论,当然可以研究,但是也不能随便就引为经典。我就很不同意“用意不用力”,说不用力太夸张了。现代人的古文水平,对传统哲学的了解程度,不可能和古代学者一样,过于强调老拳论,只有让现代的读者和学习者觉得玄妙,但是没有更直接和科学的理解。对于向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是那么了解的外国人推广,更是不合适。盲从古人是不对的。

太极拳是高深的拳术,但是可以用力学,生理学上去解释的。不是“不可测度”的。现代科学仪器很先进,一拳多少力量,多少速度,都可以科学分析的。但是,有些人胡乱加些科学名词,乱解释太极拳就不可取了。这一点,我们现在要学习日本人的研究精神,尤其是集体研究精神。

三骂保守和过于注重面子。其实保守是很大的问题。现代我国的太极拳界,大多还是停留在自己的圈子里,很少和其他武术和世界其他搏击术交流和互相学习。现在的太极拳学习者,也大多在自己的圈子里交流。不和练其他功夫的人交手,或很少。这个,倒还不如前代拳师,不论各家高手,打出太极拳的名气不同。现在是更想保住自己的名声面子,大多拳师不喜欢和同等水平的拳师交流印证功夫。我湖州的一个拳友,先练杨式太极拳,后经我引荐练陈式,他是很喜欢实战的,而且喜欢和练不同功夫的人散手实战,实战中也加深了对拳理的理解。这样的人现在不多。太极拳对其他优秀拳种和搏击术的研究和吸收,以及对应之法,很少,还不如当年的孙禄堂先生。甚至有许多传统拳师推崇太极拳,到了排斥其他拳种的地步。武艺不印证,不交流,没有实战,如何前进?陈式太极拳本身的创编,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术的优点,尤其收戚继光整理各家武术的影响。到了现代,各家太极拳还在闭门造车。

为了面子,所谓的名家也很少和其他门派的高手交流拳技。不知道他们如何保持他们的竞技状态?

一般老师教学生,互相到推手为止,也很少和学生放开打实战。对于学有所成的弟子,我觉得可以和老师实战。我有个学生,大概是谦虚,说弟子怎么能超过师傅,我说,弟子一定要争取超过师傅,如果弟子老是不如师傅,那什么东西都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我是一贯欢迎所有人(包括跟我学的)超过我,弟子达到了老师没有达到的境界,是老师最高兴的事情。不过,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的。

听说《武魂》搞了一个传统武术擂台赛,有一个传统武术名家报名参加了,不知道有没有传统太极拳名家参加。

没有实战的训练保持竞技状态,很难想象大师们如何保持自己的实战水平。

四骂吹嘘前人。太极拳前辈功夫比现代的高,是有共识的。太极拳许多前辈名家,练拳的辛苦和高超的搏击功夫,的确让我等后生小辈向往。但是,仰慕先人不是吹嘘先人。现在关于很多前辈的故事,大多传奇传说多,有可靠资料的少。大多是据谁谁谁说。当然谈一点传奇,增加一点武术的传奇色彩,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我觉得现在对太极拳前辈的搏击功夫,在不少书籍里,是被过分夸大了。最近在武术网上贴出了香港举行的一场吴式太极拳和白鹤派拳师的擂台交手录象片断,再印证后来吴家太极拳对此战的评价,可见其夸大不实的成份。这只是一个例子,类似的很多。

很多书刊宣传的很多太极拳手一举手将对手发出多远,如何利害,很多情况下是师傅和弟子印证拳技,或者在技击水平差的比较远的情况下的一种特殊较量。和真正实战,有一定的距离。对前辈的功夫,要有一个客观评价,对于有些记载,我觉得可信成份比较少,但是还有人印在出版物上,对一般人了解真正的太极拳,反而有反面影响。

太极拳前辈的搏击水平,是实在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真功夫是不可能立足的。陈长兴,杨露蝉,杨班侯,陈发科,和兆元,孙禄堂这些人功夫,是不需要吹嘘的,但是其实很多人吹嘘前辈和老师是为了抬高自己,这就更不可取了。

骂是为了改进和提高,纯属于个人观点,偏激之处,各位指点,另外也欢迎别人骂我。

有关太极拳的起源,现在说法很多,现在比较普遍认可的,是我国著名武术研究工作者唐豪的研究,认为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战将陈王庭,后在陈家沟沿袭,当今流行的各式太极拳,均起源于陈式太极拳。但是,在许多其他各式太极拳的书籍里,比较淡化陈式太极拳为各式太极拳之母的说法,有的还是说太极拳始创于张三丰,最近汪波出版的全佑老架太极拳一书中,更是对太极拳起源于陈式公开表示了怀疑,并提出了张三丰创拳的可能性。

在作讨论之前,我觉得首先要说明一点,有许多人写太极拳的起源和历史,都是带着个人目的的,很多为了标榜自己学的正宗或古老,拼命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师承更古老。由于现代太极拳的传播始于陈家十五氏陈长兴,这个事实基本现在没有人有异议。于是,大多数其他式子太极拳的门人对陈长兴的介绍都一笔带过,除了陈式的门人。更有人为了宣传自己,假托古人,篡改历史,那就更不可取。我觉得,在讨论时,先要有公正的学术研究态度,不能为了一己的名誉,我觉得,至少,唐豪先生的考证不管准确与否,应该可以相信没有带个人利益色彩。我是练陈式太极拳的,但我不是陈家子第,选择练陈式太极拳也是个人选择,但是,无论我的讨论准确与否或者是否有失偏颇之处,但是,首先是正动机,至少,我没有刻意去褒贬任何一家的意思,不想,也没有必要宣传谁,褒贬谁,希望做到公正。这一点,我觉得汪波在全佑老架一书里,对各式太极拳的评价还是比较公正的,他对太极拳起源的不同意见,也是出于学术分歧,没有其他目的,这一点,从书里看的出来,对他的见解,我还是很尊敬的。

首先看一下现在的最普遍的意见,陈王庭创拳说。陈王庭的著作,大多佚失,现在留下的词,那一句“闲来时造拳”成为陈王庭创造太极拳的证据。关于陈王庭当时创编的太极五路,炮锤一路,还有一百零八路长拳,十八般武艺等等,一般没有异议。其拳式多取于戚继光的拳经,也是不争的事实。所谓“造拳”,我认为实际上是对当时优秀的民间武术的一次发展和改编,而不是完全的发明创造。

这里又涉及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太极拳?怎样才叫太极拳。陈家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把陈沟拳叫成太极拳,是现在分歧比较大的,也是很多各种各样史料有真,有伪作的地方。有人提出太极拳和通背拳的联系,认为太极拳最早叫通背太极。我觉得有一定道理。太极拳最早是从外家拳体会发展出来的,所以,当年陈王庭所创编的架子是什么样子,除非在考古发掘上有更多发现,现在是不得而知了。但是,我的意见是,不管陈家沟流行的拳术什么时候开始正式叫太极拳,他的风格和特点,以及对于对现代太极拳的影响,应该称为现代太极拳的鼻祖。我和一些练陈家功夫的人交流,一般都认为陈王庭当时创编的架子,应该和现代的陈式太极拳差别还是不小的,真正开始和现代太极拳有联系的,是陈长兴的陈式一路,和二路炮锤。我同意这种说法。

我认为,陈家的太极拳应该是集体创造,其中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陈王庭,提供了框架(也是查考了别家和自己的家传的武艺的),一个是陈长兴,去繁就简,继往开来。由于陈家名手辈出,很多对拳术的体悟,都不断发展,到了长兴这一代,太极拳的各方面都发展的比较成熟了。可以说,从陈长兴这一代陈家拳师开始的太极拳,已经是相当完备和严谨的了。

目前的陈式太极拳,还有大小架,新老架的说法,实际上每人的风格都有不同,这是太极拳的特点。从大方面说,有现在的小架太极拳,陈立清老师在传授,有陈发科父子传授的83式大架,陈家沟四大金刚传授的75式大架。至于当年陈长兴本人的架子,应该都是有所不同的,太极拳经过了几代人的体悟,拳架具体动作上有出入并不奇怪。

有关七寸靠和双手捺地的蹬一根,在陈鑫图说里是有介绍的,小架子太极拳也是那样练的。就这两个式子而言,从我练陈式太极拳的体悟来说,倒是象更加古老的练法,而后来为了降低难度而改的,陈鑫在图说里说现在有新法练蹬一根。我这个理解,是从练拳角度的一个猜测,并没有严密的证据。也不能由此证明小架子太极拳更接近古传太极拳。(陈立清在出版物中介绍说小架太极拳在先,大架太极拳反而是在小架基础上改进的),出于传人的不同,可能各自都保留了一些古传太极拳的练法。

现在各家太极拳对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都比较推崇。但是王宗岳的太极拳始自何处,也是很多争论的疑点。也有人基于此认为太极拳并非始于河南陈家。陈家认为王宗岳曾经到河南教学,可能在那个时候接触到了陈家的太极拳。疑点在,当时的陈沟拳及其保守,从不外传,也不公开练拳,所以才有杨禄蝉偷拳的故事,在当时,王宗岳通过什么途径去学和了解太极拳,然后写出那些拳理来,是很令人不解的。还有除了这篇拳论,并没有许多关于王宗岳武艺生平的记载。甚至有人认为王的太极拳论乃后人伪作。但是,我觉得王氏拳论的存在并不能证明太极拳非始自于陈家。

另一个关于张三丰的说法来自关于张松溪,当地县志记载他和武艺高强的少林和尚交手的经历,戚继光的拳经里也介绍了“绵张之短打”,可见张松溪以柔克刚的内家拳术高超。有记载说张松溪和其他6个人都曾经跟武当山张三丰学艺,于是以此推张三丰为太极拳创始人。我觉得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是张三丰创造,就不能主观臆断。但是,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张三丰是一位武术大师。另外一个说法是唐代许宣平创太极拳。我的意见是,实际上中国武术渊源流长,但是保守作风也非常严重。许多优秀的搏击术都因为传人的原因失传,后来又有不少人领悟到了类似的境界。是经常有的事情,我们现在流传的武术流派,多成于明清两代,和武术的保守风气有关。我认为象太极拳这样的技击特点,是否前人有领悟到类似的境界,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本身各家武术在很多方面是相互相同的。如果仔细分析形意八卦太极,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以,太极拳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不管是张松溪也好,许宣平也好,虽然现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们的拳术和现代太极拳的关系,但是,他们的拳术里含有太极拳理是很正常的。

我的观点,陈王庭是肯定作为整理各家拳术,尤其是戚氏拳经,并且加以自悟的拳理,整理出了一些套路,和锻炼方法。所谓“陈氏拳剑创始人”也不过分。但是当时他创编的套路和今天的太极拳,应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经过陈氏数代拳师的研究和发展,到了陈长兴这一代,太极拳架已经发展的相当完美了,搏击功夫更是一流。而且从这一代开始,太极拳开始外传交流,出现了象杨禄蝉那样出色的外姓高手。如果说太极拳始自陈王庭,我更倾向于太极拳是陈家历代拳师的集体创造和改进。自长兴一代到达了一个高峰。对于其他和太极拳拳理类似的内家拳,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说陈家的拳术是从张三丰或是其他拳手那里学来的,可以认为始自陈家。而关于名称,我觉得没有必要拘泥和争论,太极拳的功夫是练在手上的,太极只是一个名字。现在有些其他的太极拳,不同于现代流行的陈杨武吴孙各式,如武当太极拳等等,我觉得其实是和陈氏家传体系不同的另一种内家拳,如果从拳理上说,称其为太极拳并不为过。太极拳只是一个名字符号,也不必争论什么版权,我认为都可以叫太极拳,关键是有没有太极拳刚柔相济,阴阳动静,化打结合,螺旋运动等的特点。至于拳架,各异并不奇怪。他们的这个太极拳始自何处,那就更待考证了。但是为了证明其正宗假托古人,就可笑了。我不喜欢什么东西都一古脑儿的往张三丰那里推,这不是写小说,就算没有确凿的记载,也得有令人信服的推断。

目前对各家太极拳的改进,多有为了健身保健和推广为目的减小运动量,降低难度和复杂程度的趋势。从杨禄蝉在北京教皇族子弟开始,太极拳就面临了一个无可奈何的境地。推广就涉及到一个难度问题。现在除陈氏太极拳和一些学了各家太极拳内部老架的架子外,对于缠丝劲和发劲,多有舍弃,尤其是陈氏二路炮锤,几乎被舍弃不用,而其实近代太极名家如杨澄甫,还是精于炮锤的发劲的,可见各家太极拳家传的东西和公开传授订的架子还是有所保留的,这个有推广需要的问题。目前的陈氏太极拳,也有不少人在搞简化的架子,也是为了现代速食文化的需要。为了出功夫老架都要练上好多遍,那这简化架子练了能出多少功夫呢?可是现在时代造成大多数人学拳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功夫能技击,更没有那么多时间,也吃不了那个苦了。(至少没有吃那个苦的动力了)。太极拳为了迎合一些学习者的需要作了很多迫不得已的让步。所以,从太极拳的精义来说,现代的太极拳正在走下坡路,而不象从陈王庭到陈长兴那些拳师一代代精益求精。就算到了近代的杨班侯,陈发科,应该说功夫是有所继承和发扬的。但是以后在技术上就没有多少发展了。对于真正的太极拳精义,也是研究古传太极拳的意义。

有关几位朋友提出的学习太极拳的问题, 就个人体验回答一些,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第一,关于20岁练拳太极拳是否太晚的问题,肯定是不晚的。当然很多名家都是从幼年开始被父母师长逼着开始练的。但是,不等于说一定要很小的时候开始练。人在青壮年时期,下个几年苦功,是可以练出太极拳功夫的,当然要追求更高的境界,那是没有止境的,需要毕生的研究和练习。年纪再大一点开始练,(40以上),困难就会大一点,但还是可以出功夫。尤其对于有武术基础,练过其他武术的人来说,什么时候练太极拳都不为晚。当然,年纪青练要更好些。

第二,关于开始练哪一种太极拳,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是要看你是否能找到名师,如果你很喜欢某种太极拳,但是找不到好老师,或者在自己生活的附近没有,你又不可能脱产去外地学拳的话,我觉得找个功夫好,肯教你的名师更重要。至于太极拳的风格,有陈、杨、孙、吴、武、赵堡,还有武当和一些其他的太极拳。太极拳是重意不重形的功夫,拳架子练到一定程度,都会带个人风格,就象毛笔字一样。所以,练拳架能练出功夫就是好的。至于什么风格,你可以先了解一些,看一看,最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我个人最后选择了陈式老架太极拳,那是我个人的特点和喜好。具体可参见我的帖子(从陈式陈式太极拳演变看各家太极拳)。选择好了就下苦功练,不要朝三暮四。在你没有精于一家的时候,是不可能融会百家的。

第三,关于练拳的时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大多数人看到打太极拳都在早上。我的观点正好相反(针对有固定时间工作学习的业余爱好者,职业运动员和拳师可以不计),虽然我当年也是早上下功夫练拳的,但是我觉得,对于现代有职业的人或学生来说,早上不宜过多练拳。现在在公园里早上打拳的,很多都是退休的老年人,他们打完拳就回家休息,另外老年人早上也睡不着,这是客观条件。

对于年轻的人来说,一般早上8:00以后都要去上班学习,如果是学生可能还要更早,练拳如果要练出功夫,肯定出大汗,而且练低架子拳,尤其对初学者,腿和膝盖的疼痛会持续很长时间。那么,如果早上下功夫练拳了,势必涉及到要回去换衣服洗澡,有个时间问题,还有,练的很累了,马上投入紧张的学习工作,也不合适。所以我建议,对于早上练习,可以少练一些,活动筋骨即可。

主要的练习精力可以放在晚上,晚上练拳有很多好处。练完了,一身大汗(包括天冷),马上可以回家洗澡睡觉休息。第二天一早可以恢复。所以,晚上练习可以加大运动量,附以辅助练习和功力训练。就算练的很累,也不用担心,可以休息。

有人说太极拳不累,还能越打越精神,我个人体验那比较难,陈照奎老师讲:“学武术就是吃苦流汗”。下苦功,按照动作要领,坚持打低架子太极拳,严要求,我个人体验,哪里有不累的。所以,对于业余爱好者,晚上练习是个好时间。练完出汗以后,要换衣服。

当然,在节假日,有空的时候,不妨从早上开始,多花点时间练习。这个是可以因人而异的。

第四,关于练习场地。很多人练拳一定要穿好服装,到公园操场里练才算练习。其实,不一定要那么麻烦。我个人觉得,一有空,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当然,如果要打一套拳,那要找大一点的场地,但不一定要在公园。只要场地比较大,如果在公众场合,不影响别人的正常交通和生活工作,无论在哪里都可以练,也不一定要穿练功服。记得和火弧的老师第一次见面交流,她就是在马路边打给我看一路拳的。一次外地的拳友来看我,我们没地方打手,就在他住的宾馆的停车场里拳来脚往起来。

平时也有很多时间可以利用,站着等车,可以按照太极拳起势的要领,也是练拳。

一些年轻的朋友在公众场合打太极拳觉得怕别人笑话。当然个人有个人的个性。现在讲个性自由,每人人可以有自己的爱好,只要不影响别人,不危害社会就可以了。如果是学生,还可以利用课间休息练习,不一定要练整套,可以拉出来练单式,或者一段,都可以。过去我做学生的时候苦练太极拳,每天是整幢宿舍楼第一个起床的,还要门房的阿姨给我开门,平时一有空就练拳,在宿舍里看书,看累了就起来练几个单式,站会桩。大多数同学都不理解,还有笑话的,关键是你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对太极拳有信心,别人笑话是因为别人不理解,不懂。

谈一点个人意见,希望对华安和天蓝和其他初涉太极拳的朋友能有所帮助。也希望各位前辈高手赐教。

 

杨式太极的毛病——转贴

作者张源侠,发表时间,8/29/04

陈式太极的缠丝劲如果练好了,对擒拿很有帮助;陈式第二路的发劲快速猛烈,符合打架原理。到了杨氏太极,出现了“大松大软”的理论,和陈式的理论就有了天壤之别。

陈式太极讲究缠丝和发劲,虽然放松也讲,但很明显,缠丝是要缠的,发劲是要发的,所以陈式太极里没有大松大软这一说。那么大松大软究竟是一种革命性理论,还是一种误入歧途的谬论呢?

以大侠的斜眼来看,大松大软理论实实在在是一剂毒品,可以说是流毒无穷,而中毒的人就好像吸了毒品一样,因为身体有异样的快感和幻觉,便以为这真是宇宙大道了。

大侠的杨式太极是跟傅钟文的弟子谢炳灿老师所学。谢老师在华东师大的场子久盛不衰。大侠学了都老师的半套陈式太极以后,想尝尝杨式的味道,于是也混在一大堆人中凑热闹。一个学期下来就把杨式学会了。

谢老师教每一个动作时都要学生摆好姿势,然后他来纠正动作。轮到大侠的时候,谢老师用手指导大侠将身体上的数块大肌肉按照他亲手摸出来的位置摆好。每次摆好以后,大侠都觉得浑身别扭,等谢老师转身去摸别人的肌肉时,大侠早就偷懒站起身来了。等谢老师第二圈转过来,大侠早就把刚才的肌肉位置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第二学期,大侠开始学习推手。有趣的事,大侠的笨手和谢老师刚推了没有几下,谢老师就一脸严肃地问大侠:“你这是吴式手法,你的老师是谁?”大侠老实回答对吴式是七窍通了六窍。谢老师很不满意大侠的回答,认为大侠在掩盖事实。大侠老实告知学过陈式太极,但决没有学吴式,也没有学过推手。谢老师就是不相信。

谢老师也是属于牛皮很大的那一种,自认为全上海的杨式太极只有傅钟文的才是嫡传。谢老师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打杨式太极有时可以打通宵。大侠只有在临考前临时抱佛脚才玩通宵,要让大侠通宵打杨式太极,除非刀架在脖子上才有可能。谢老师有一套太极拳机械自动化理论。

谢老师认为太极不停地打可以达到机械化的程度,即每招每式都犹如机器运作一样,严密工整。练到最后进入自动化境界,只要意念一动,身体就会飘飘欲仙一样舞动起来,空空渺渺,所有的动作尤如泉水一样流淌。一套拳打完,真正赛过神仙。

谢老师的太极机械自动化理论的基础就是要消磨时光,最好练拳练到天老地荒。大侠在上海的公园里有时会看到太极拳一练就是数个小时的老先生们。以大侠的时间观来看,那种练法只有吃饱了撑着的闲人才有可能。

有一天,在谢老师的推手场子里来了一个穿西装的中年人,看了一会儿以后,要求和大侠推手。当大侠的笨手搭上那位先生的毛料西装时,立即受到对方的批评:“手太重了,要用意不用力。”

大侠当然知道用意不用力的伟大拳理,但究竟怎样才算用意不用力,即使像大侠这样聪明绝顶的博士脑袋也无法想象出来,当西装先生如此提出,大侠还以为遇到了太极高手,于是虚心请教用意不用力的诀窍。西装先生要求大侠将手臂肌肉完全放松,大侠这一放松,手上就什么力气也没有了。西装先生趁机将双手挫进大侠的腋窝,不敢用力的大侠就这样被西装先生玩于掌股。

大侠虽然功夫不佳,但却是极要面子的人。被西装先生如此修理,心下十分不快,但碍于用意不用力的伟大拳理,大侠只有自认没有灵性。没想到西装先生再次将双手挫进来的时候,大侠无意中摸到西装先生的大臂,发现对方完全是肌肉紧绷状态。大侠心下一沉,杀气顿生,立即使出蛮力。西装先生没有料到大侠居然胆敢违背用意不用力的伟大拳理,立时乱了方寸,在挣扎之中,西装的袖子被大侠扯了下来。

西装先生垂头丧气地走了,大侠心里也觉得不好意思,但没想到谢老师对刚才大侠屡战屡败的情形早就生了一包气,对大侠摆出一副难堪的脸色。大侠这才惊觉刚才自己已给谢老师坍了台。

像西装先生这样理解用意不用力的民间太极玩家可谓多如牛毛。大家在一起自欺欺人,臭水平碰臭水平,作为健身娱乐当然可以,但要作为什么伟大理论在宣扬,理解上的偏差早就不知千万里远了。对用意不用力的精义,大侠在后面会将守孚先生的妙论清清楚楚地揭示出来,希望众玩家迷途知返。

谢老师教推手反到没有讲用意不用力的玄理。他只管推,有时喜欢表演倒仰铁板桥的功夫,对方推过来,谢老师上身完全后仰,对手自然失去重心。但对谢老师这招倒仰铁板桥,大侠觉得很有问题,问题其实很明显,在上身倒仰铁板桥时,档部岂不完全大开。我不晓得谢老师是否有铁档功一类的秘技,否则的话,这危险是明明白白的。

谢老师对自己推手的技艺当然是很有自信的,他说不管人家练什么的,他都不怕,少林他也不怕。谢老师对杨式太极的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多次对我说,杨式太极不是从陈式太极里演化出来的。杨式里完全没有发劲,这是比陈式远远高妙的地方。大侠当时听了这样的高论就想笑,但在骄傲的谢老师面前,心理学博士张大侠还不知道哄老师开心吗?

不发劲的拳就代表高妙,这又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其实是用意不用力的另外一种偏见。很多人练杨式就是中了这种偏见的毒,练了老半天的杨式,就是不会发劲。碰到人家用蛮力的,不发劲的杨式往往一点用也没有。

大侠这么说是有实证的。华东师大有一个跟了谢老师七年的学生,杨式的架子练得很漂亮了,也常到傅钟文太师爷那里去请教。这位老兄和大侠是拳友,有一次和大侠聊天。大侠老牛皮当时已经学了两种陈式,手上也有一把蛮力。吹到兴致高的地方不免手舞足蹈起来。两人于是上阵推手。大侠一搭手就感觉对方根本没有劲,于是关心地责问:“老兄,你的杨式练得这么好看,这么会一点劲道都没有的。”

他长叹一口气道,自己对杨式迷信至极,这七年中全心全意地练拳,也有机会亲近傅钟文太师爷,但就不知道为什么练不出功夫来。他怀疑谢老师没有把真正的太极秘诀教给他。当时大侠对他的毛病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现在大侠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毛病就出在对大松大软的错误理解上。

所谓大松大软就可以练出绝世太极劲,是一种彻彻底底的谬论,是太极练法中的“伪功夫”。许多人练一辈子太极,不得其法,十有八九是中了这大松大软的毒。

大侠看杨家门内故事,杨家子弟练腿功累到无法上楼梯,练苦功练到要自杀。如果杨家子弟真的是按照大松大软的原理去练的,怎么可能苦成这个样子呢?真正的大松大软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练太极苦到死去活来,等到功夫上身了,你自然就会大松大软了。不吃死去活来的苦功,就梦想大松大软,岂不笑话。为什么会有这样倒果为因的谬论呢?这和中国传统武术界的保守和故弄玄虚有关。本书的目的是要还武术的真面目,消武术界的流毒。

练杨式的当然也有聪明人。傅钟文据说是不和外人推手的,傅大师的推手功夫究竟如何,很多人怀疑。大侠从来不怀疑傅大师的功夫,但如果傅大师真的不和外人推手,这就是一种陋习。

武术是要讲真才实学的,而武术的真才实学不是用看来衡量的。功架再好,不再实战中体现出来,一切都值得怀疑。大侠听说傅大师对大杆子情有独钟。练大杆子的人都明白,大松大软是练不了大杆子的。傅大师如果成天在家里练大杆子,一般的拳家大概也经不起大师一抖。

大侠在上海电视台作节目主持人的时候,专门做过一档介绍太极的节目。节目里请了吴式太极的马岳梁、吴英华,还有武式太极的浦公达,当时也想请傅钟文,没想到傅大师很快就过世了。大侠的师傅王雷华先生和浦公达是忘年交。浦公达是上海武式太极研究会的会长,郝少如的亲传弟子。大侠到浦老先生家采访。王老师鼓动大侠和浦老先生推手。大侠心头一热,以为如此机会定可向大师讨教了。当大侠的双臂搭上浦老先生的双臂时,老先生双脚后退一步。读者诸君不要误会大侠功夫了得,一搭手就将浦老先生打退一步。事实上是,浦老先生完全不用力,后退一步实是走避。大侠后来问王老师这是怎么一回事。王老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浦公达作为武式太极在上海的代表人物,已经和大侠搭上手了,而大侠还根本没有用力出手,浦老先生就主动走避。这不是一个武功好坏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对武术对抗性的态度问题。所谓恶拳不打笑脸人,身价得以保全,武功的真正精神却失去了。浦老先生传给万雷华老师数套很有风格的江南南拳,里面有一套杨家英雄拳,打起来颇有英雄豪气,可以想见浦老先生是有真功夫的,但浦老先生在大侠面前主动走避,大侠想来只有无尽遗憾。

大侠有一次在上海气功研究所遇到一位练杨式太极的,他说他们的太极练法是要练苦功的,他当场表扬几种苦功练法,与大松大软完全没有关系。和大侠推手,很快将手挫进大侠腋窝,这一招和当年西装先生的招式一模一样。大侠当时无法破解这一招,回到家里向王老师请教。王老师笑道,这是上海推手界最喜欢用的一招,还教了大侠破解之招。

王老师教的破解之招是擒拿手法。这擒拿其实也是力气活,对方如果用蛮牛劲,擒拿也是很难破的。说到蛮牛劲,在大松大软练家的眼里不值一提,但在陈式太极中就有蛮牛劲的练法。所谓蛮牛劲两人单手相搭,一人拼命提起,另一人拼命压下,一上一下,循环往复,谓之蛮牛劲。大侠在纽约拜陈守孚老师为师,守孚老师示范用心意六合拳破解挫腋窝推手法,可谓酣畅淋漓,击中要害。具体细节容后再述。

写到这里,大侠想起谢老师一次亲口对大侠提起的往事。谢老师对自己的功夫是很有自信的,给大侠的感觉是少有敌手,但谢老师却自己提起一桩他自己的比武往事。他说有一次遇到一个年轻人,两人推手,年轻人在用掤劲时,突然爆发出惊炸力,其力直透谢老师胸膛。谢老师当场赞叹此种神奇劲法,希望向对方讨教,但对方却淡然一笑,不愿露底。

以谢老师平时的骄傲神情,要在他嘴里听到这种自贬身价的故事实在是希奇的。但大侠却也赞叹谢老师的求实精神。中国武功浩若烟海,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年轻人明明是用太极掤劲,却能发出直透胸膛的惊炸力。从谢老师的反应来看,他自己的太极功夫不能发出此种惊炸力。

大侠回到家里,向王雷华老师请教,王老师笑道,在上海民间拳法中,十大形、棉拳专注于这种惊炸力,那个年轻人一定是十大形、棉拳的高手,谢老师只迷信杨式太极,对十大形、棉拳不了解,自然要吃亏了。王老当场演示这种用掤劲发出的惊炸力,他说这是浦公达所授南拳里的一种练法,每次发劲都要发到舌头发麻的程度才算得劲。大侠这才知道浦老先生居然也会使这种劲法。如果浦老先生和人推手突然发出这种劲法,大家一定会以为这是武式太极劲,其实这是江南南拳里的劲法。现在有不少知名的拳师在一辈子里其实学过很多拳法,最后以太极大师的面目问世,其实手上出来的东西早就不知道是哪一派的了。

太极拳除了大松大软这个谬见外,还有舍己从人这个谬见。在上海的公园里常可以看见一个老先生和几个年轻人玩推手,不管年轻人用多少力气,老先生都可以很容易化解,然后将年轻人像蝴蝶一样击出。

大侠学太极当然也迷恋这种神奇的舍己从人功法。有一次和一个不懂太极的老兄推手,他用蛮劲直扑大侠面门,大侠身体稍稍往后一沉,那位老兄顿时失了重心,大侠借势一提,对方双脚离地,大侠身形向前一催,对手尤如惊弓之鸟跌出。当时大侠的心头之快可以说是无以复加,知道这就是太极中舍己从人的打法。大侠在前面提到,谢老师喜欢用后仰铁板桥一招,其实也是舍己从人的打法。

后來,王雷华老师教大侠吴式太极的推手法,王老师跟吴公仪的弟子丁德三学艺。丁德三、丁晋三兄弟在上海是称名一时的吴式太极高手,演练的是吴公仪特有的方架太极。方架太极犹如楷书,动作一笔一划,和其他圆润无角的太极大有不同。

王老师最喜欢表演的就是吴式转腕功。对方推过来的时候,自己背部撑牢,前臂贴胸,当对方的劲直扑而来时,实实在在吃到自己的前臂时,突然手腕一转,对方的劲因为完全吃在自己的前臂上,就在那一瞬间,对方会被很轻易地打出。王老师用这一招和学生推手屡试不爽。

大侠聪明绝顶,这样的花招当然一学就会,和学生推手也是百战百胜。但大侠这人有一个毛病,喜欢追根究底。吴式转腕功其实是建立在背部撑牢的基础上的,如果背部撑不牢,这样的花招就不管用了。对方傻乎乎将所有的力都集中在己方的手臂上,自己只要将手腕一转,就可以轻松化解对方的进攻,但对方如果不把进攻点放在手臂上,吴式转腕功很快就要出洋相了。

大侠想通了此理,有一天对王老师道出自己对吴式转腕功的疑问。王老师不信大侠的歪理,于是推手。王老师故伎重演,想用转腕功化解大侠的进攻。大侠其实根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前臂,当王老师开始转腕时,大侠突然用肩背发力,当场将王老师击出。这件事是大侠关起门来和王老师讨教的实作,以师道尊严的传承,当不该将此事公布大众,但就探究技击真谛而言,又不得不说。

所谓舍己从人,那是对不懂整体劲法的人而言才有用的方法。如果对方以整体劲袭来,舍己从人根本无从下手。大侠在学了心意拳了的肩撞法后,在和人推手时,双手一搭,肩膀立即攻击,十有八九经不起大侠一撞。因为大侠的肩撞是按照六合整体劲的原理,犹如坦克进攻。要对付这样的进攻,想用舍己从人法是很难的。

大侠看太极大师的轶事,很少说到舍己从人,大多是迎面直击,一触即发,货真价实。如果玩太极满足于自己圈内的游戏,不从内功实力用心,太极永远只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功夫。

太极理论中还有一种谬论,那就是越慢越好。一套吴式太极如果按照这种理论,有时可以打上半个小时。王老师一直有心要教大侠方架吴式太极。大侠也学了一下,最终没有学完,原因是大侠无法忍受吴式的慢速。大侠当然知道太极中有所谓越慢越好的理论。但以大侠的斜眼看来,这其实也是一种谬论。大侠在网上读到一篇王孝明先生所著“杨氏快拳世稀传”,里面写道:

马岳梁先生亲眼看马岳梁见杨澄甫打杨氏快拳,当是杨氏早年在北平体育研究社授拳时期,杨氏体态尚未发胖,甚至可以说是英俊潇洒,打杨氏快拳应该是非常轻松的。马岳梁在谈到吴氏快拳的来源时,就杨氏快拳现在稀传的原因,曾说过:“当年杨氏太极拳传人杨少侯、杨澄甫和吴氏太极拳传人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时,都有发劲、跳跃的动作,有这种发劲、跳跃动作的就称为太极快拳。杨澄甫和吴鉴泉两人为了使太极拳更适合一般人练习,后来教人时把发劲、跳跃的动作去掉,改变为轻灵柔和、式式均匀的慢架子,而在一些课程中还传授快架子。杨澄甫的哥哥杨少侯坚持不改,说:“要改你们改,我不改,要练杨氏太极拳必须按原来的练法来练。”他教学生都教原始拳路。由于杨少侯脾气很暴,教学时,学生一下子领会不了,他就动手打,人家受不了。所以虽然他的功夫很好,但跟他学的人很少。杨澄甫脾气非常好,教人也很耐心,开始教慢架子,也教快架子。据说后来他胖了,不教原始的快架子了,故现在还未见杨氏快架子整理出来。”(见严翰秀著《太极拳奇人奇功》) 马岳梁先生这段旨在说明吴氏快拳渊源的谈话,同时亦把杨氏太极快拳现在稀传的原因归之于因为杨澄甫后来身体发胖,不再传快架子的结果。这种分析有一些道理,从署名杨澄甫著的1931年版《太极拳使用法》上的杨氏拳照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体态的确已经很胖。

由上可见,原始的杨式太极没有越慢越好的理论,甚至杨式太极的技击性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快拳中的快。大侠跟王雷华老师学螳螂拳,知道出快手的味道。大侠和玩太极的推手,有时喜欢开玩笑地问对方如何防螳螂快手。即使那些推手功夫在大侠之上的太极高手也无法回答大侠这个问题。螳螂拳的右手一起手就直奔眼睛而去,对方必抬手格挡,螳螂拳的左手一拦,右手立即下舞直奔裆部。如果你要用手去拦裆部的攻击,那右手立即变招成为曲肘攻击心窝。玩慢拳的主遇到这样的攻击必定手满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