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ckoverflow下载:五俞穴的介绍之阴经(五脏)的“荥”穴(转自润情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28:47

阴经(五脏)的“荥”穴

“荥”的意思山涧的小溪之水,在《黄帝内经·灵柩篇》有云“春取络脉诸荥··· ”,就是说在春天时取“络穴”和“荥穴”治病效果应该会好一些,所有这些只是根据不同的病症相对而言,不可拘泥于形式。“络穴”在前面发表过的文章中也有所介绍,在这里主要说说“荥穴”的作用。

《难经》上说“荥主身热”,实际上就是能治很多上火、内热之症,也是我们常说的“似病非病”的亚健康体质。像口疮、牙龈肿痛、小便短赤、大便燥结、心烦不眠、眼睛赤红、发烧等症均是它的治疗范围,如果配合使用效果最佳。按照前面所讲的对照,五脏的“荥”穴应该属“火”;六腑的“荥”穴应该属“水”。它位于手掌指关节或脚掌趾关节上。

咱们还是先从肝经说起,肝经的“荥”穴是“行间”穴(在第一和第二脚趾之间的凹陷处),属火。这个穴位在中里老师的书中也做过详细的介绍,配合“太冲”穴(大脚趾和二脚趾缝隙向足背方向4厘米处)向“行间”穴方向推按,能起到消除肝脏郁结之气的作用;具有疏肝、利胁、调理肠道和治疗疝气等功效。如:口苦、牙痛、口腔溃疡、腮肿、舌尖长泡、两肋胀痛等均可归它治疗。

心包经的“荥”穴为“劳宫”穴(握拳,中指尖下),属火。主治发热无汗、口臭(腥味)、晕车、虚喘等症。它的字意中里老师解释为“劳累了去宫殿里休息”,我认为真是恰如其分,当劳累感觉到疲惫气短时按按“劳宫”穴会很快恢复体力。此穴的功能还有很多,郑老师(中里巴人)在他的书中有过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

脾经的“荥”穴是“大都”穴(“隐白穴”向上走一点,大脚趾根部的凹陷处)属火。主治一些和肠胃有关的疾病,如: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等等;还可治疗腰腿疼痛、骨质诉疏松、颈椎病等症状。有人问:怎么颈椎病它也能治呢?其实这个我也说不清楚,只是有一次一个朋友颈椎疼的很厉害,我给朋友推按“膻中”穴到“鸠尾”穴后没有缓解,这时我想到了“上病下治”的足底反射区,大脚趾的根部正是颈椎的反射部位,于是就点揉这个地方,没想到他却疼痛无比叫我轻点,我再一看,这个痛点正是“大都”穴的位置,结果把这个穴位按摩到疼痛减轻了,朋友也不喊颈椎疼了。由此才对此穴能缓解颈椎病的疼痛印象颇深。

肺经的“荥”穴是一个我很喜欢的穴位,叫“鱼际”穴(大拇指下有一块隆起的肌肉,大概就在肌肉的中点附近,按之很敏感);属火。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它对治疗咳喘有特效;我有一个亲戚常年秋季(正是肺经所属季节)就咳嗽,夜间还伴有咳喘,我先帮她按揉此穴(当时她疼的都受不了),把痛点表出,她到了一碰就疼的地步,她自己还对我说“以前没注意这么疼啊?现在按完怎么一碰就疼呢?”我跟她讲,以前你没注意它也没有按它,病在内而没外表;现在通过按摩刺激已使病气欲出,只要坚持做病就会好了。她还是将信将疑的坚持做了,五天后她告诉我,她每次按摩后当天晚上的咳喘就会减轻,现在已经完全好了,真是太神奇了!其实,不光是她一个人的体会,我周边的很多人也是“鱼际”穴的受益者,所以我珍爱此穴。

肾经的“荥”穴是“然谷”穴(在脚内侧踝骨前下方高出一块骨头,就是这块骨头的下缘便是此穴),属火。“然者,燃也;谷者,粮也”,意思就是它能将生米做成熟饭后变成营养之水气供应所需。这个穴位可不能小瞧,它不但能治疗心烦不眠、口干无液、咽干欲饮、胃酸胃胀、小便不利、心急上火、欲言无声等似病非病的恼人症状,还可治疗遗精、遗尿、足咐关节疼痛等病症;并是治疗“消渴”症(糖尿病的一种)的必取之穴,有“升清降浊”之功效。

心经的“荥”穴是“少府”穴(屈指握拳时,尾指指尖所点处),属火。“少者,阴也;府者,府宅也”;意思是指本经气血聚集的地方。这个穴位在中里老师的书中也说过,它相当于“牛黄清心丸”的功效。像心烦不眠、头颈疼痛、手心脚心发热、心慌、咽喉似有异物(梅核气)、胸疼等症状都可通过按摩此穴得到缓解。

 

阳经(六腑)的“荥”穴

胆经的“荥”穴为“侠溪”穴(在小脚趾和第四脚趾之间),属水。“侠者,夹也,被夹于中间之意。溪者,小溪之水也”。主治:心慌,耳聋,耳鸣,头痛,眩晕,颊肿,膝股痛,胸肋痛,手背疼痛、足跗肿痛,寒症,疟疾也可点刺出血。这个穴以前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就是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工作很忙,晚上还要写一些文章,所以睡眠没有规律了,虽然总是第二天做一些自我保健,可那只是管一时管不了一世啊,七天下来眼睛就不好使了,这也是我最担心的事情。我当时还想,为什么身体上的穴位提前没有反应预兆(痛点)呢?正在纳闷的时候,右脚脚面不经意间搭上了左脚的后脚跟(因为当时在家坐在电脑前穿的是拖鞋,腿累的时候就会缩回座位下面两脚回搭一下),突然感到脚面钻心的疼痛,再一看,正是“侠溪”、“地五会”和“足临泣”这三个胆经的穴位,于是赶紧休息泡脚按摩,当时头部和眼睛就好受了很多,最后也不敢怠慢马上就睡觉去了。其实,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穴位都是有用的,只是咱们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引起重视而已。

小肠经的“荥”穴是“前谷”穴(用一只手的食指内侧贴到另一只手的小拇指外侧,从小指外侧滑向小指根部,到了根部食指就会卡住了,就是这个卡住的点便是此穴);属水。“前者,前面的意思;谷者,是两山间空地意思”;此穴名意是指小肠经经气在这个穴位可以散热降温。能治疗因上火引起的脑后疼痛,手心发热、出汗,慢性鼻炎、鼻窦炎,眼睛疼痛,耳鸣,咽喉肿痛,乳汁少等热发病症。

胃经的“荥”穴是“内庭”穴(位于第二、三脚趾之间的缝隙端点处),属水。主治: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扁桃体炎、脚趾关节疼痛和胃火引起的牙疼(和“合谷”穴配合治疗)、咽喉肿痛、鼻塞(左塞按右,右塞按左)、鼻出血等症。“内庭者,自家庭院之意”;有些人喜欢好静自闭只喜欢呆在家里,不喜欢与人交往和说话;还有些人耳朵经常出现蝉鸣声;常按按此穴对他的精神能起到调解作用。

大肠经的“荥”穴叫“二间”穴(在第二指关节下靠拇指一侧的凹陷处),属水。“二者,小也;间,间隔、空隙也”, 是对本经气血物质所在的空间层次的说明。主治:眼睛晕昏,鼻出血,牙痛(配合谷),嘴歪,咽喉肿痛等;此穴虽小,但是对治疗肩周炎,膝关节痛(下病上治)确是有较好的效果。

膀胱经的“荥”穴是足“通谷”穴(可用食指从小脚趾外侧的“至阴穴”向小指末关节滑下,卡住的地方就是此穴),属水。“通者,通道、通孔也;谷者,两山间的空地也” ;“谷者,有风且寒”;“足通谷”名意是指膀光经经气在此降温之地。主治:头痛,颈部僵硬(配合“大椎穴”),眼睛眩晕,鼻衄等症状。

三焦经的“荥”穴是“液门”穴(在手背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的夹缝处,靠近无名指的骨头。),属水。看起来此穴虽小,它的作用范围是很广的。顾名思义“液者,液体也,经水也;门者,门户也”。它就像一个提供液体的小水闸,当你疲劳引起了眼睛干涩、眼皮发沉,口干无唾液;上火造成的耳鸣、耳痛、耳聋或感冒引起的头痛,咽喉肿痛,嗓子发干总是想喝水,可喝了又不解渴;这时多按按“液门”穴把这个“小水闸”打开马上就会有感觉,如果再配上肾经的“然谷”穴就会达到“望梅止渴”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