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nem有多少格莱美:辣眼2011——“纠结”的涨与跌【盘点第一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3:05:40
 这一年,日本9级地震震垮了核电站,也拉开了2011“纠结”的序幕,那些买不起房而被迫单身的人们,因为手里有几袋碘盐而变得奇货可居。
  这一年,“我爸李双江”给予了国人拚爹的二次高潮,大量的富二代用他们的行动告诉纠结的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所朝的方向,而是取决于你是谁的精子。
  这一年,号称世界领先的动车出轨了,人们纠结地发现,吃的,住的,坐的都无法让人“蛋”定。在经历了出事→论坛讨论→问责呐喊声四起→传统媒体跟进→谣言四起→政府辟谣→产生新的流行语→……后,我们酱油瓶仍旧在手,真相的高度永远高于酱油瓶的高度,对于纠结的中国人来说,打酱油比抢碘盐还来得更轻松和毫无风险。
  这一年,我们发现雷公也成了弱势群体,悲催地背了黑锅。当我们在盘点年度影响力人物时,发现他们分别是临时工、临时工、临时工……还有雷公,这时玉帝大叫道:他也是临时工!如果你实在想要一个称呼,请叫他五道杠。
  这一年,一个叫王勇平的同学因为用词不当被迫远走他乡,奔赴千里之外的波兰看场子。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这一年,尽管地球将模式调成了震动,地震、海啸、爆炸成为了舞台的主角。但在中国,人们在电视上看到云南盈江地震的大爱不断升华,人民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天灾。多难,纠结,我们继续兴邦。
  生,容易,死,容易,活着,却不容易,献给纠结的2011。

  -----------------------------------------------------
  “纠结”的2011——涨与跌

  2011年,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一面是各种经济指标的起起落落,中国股市的跌跌不休,一面是各种调控手段的层出不穷。2011年中国经济的“涨”与“跌”,“升”与“降”,不仅勾画出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的脉络,也为来年的经济走势埋下了伏笔。

  :买还是不买

  年初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再次加力让2011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在中央坚强的调控决心下,房价会不会回落,楼市会不会降温?成为许多准备买房者心中最大的疑问。一面是限购、信贷收紧、房产税试点等政策的冲击;另一面是通胀压力加大、股市低迷的现实经济环境……在充斥着各种各样变数的房地产市场,房子究竟要不要买,成为我们面临的大问题。

  



  关键词:房价 房奴 房地产调控

  买:

  前一阵子还是土地流拍,转眼新地王横空出世;前一阵子还很冷清的楼盘门口,转眼又见排队抢号景象;前一阵子还在打折促销的房价,转眼重回上升通道……僵持住的楼市似乎又在正经历一场“小阳春”,是什么兴奋剂让楼市“死”而不僵?有人分析流动性充裕,有人分析通胀持续,有人分析冒险家、投资客卷土重来……内心中一个声音默默升起,正好打折,赶紧买吧,过这村就没这店了……

  

 


  但老百姓就是不能明白:既然前一阵子房子能卖每平方米8000元,为何转眼非要涨到每平方米1万多元?难道楼市的价格与国家的调控政策就是开发商手里把玩的橡皮筋吗?难道楼市的价格就不受任何监管吗?

  不买:

  高房价招安了这一代年轻人:一朝买房、半生为奴。都说现在的中国城市老百姓分两种:一种是想做房奴的,另一种是想做房奴而不得的。《蜗居》里挺辛酸的细节,是郭海萍和苏淳这对工薪阶层夫妻,为了攒钱买房:连吃一个星期拉面,就着榨菜;海萍逼着苏淳戒烟;仅仅为苏淳不小心弄丢一块钱硬币,夫妻大吵。

  


  也许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但为还房贷而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状态,恐怕家家都有本“省钱经”。



  房子像个大型绞肉机,除了血汗,我们还奉上尊严。房地产业所挟持的,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普遍的人际关系模式、道德认知水平、职业理想追求等都已经受到高房价的深刻影响。《蜗居》中“职业二奶”郭海藻的命运是一个绝对的热点,不少人同情她,更有许多人羡慕她,甚至表示要追随她。这种道德认知的滑坡,对于一个社会的理性、文明等而言,是一种何等尴尬的局面,这样一栋由堕落与低俗所构建的楼房,咱们不买也罢!

  结语:

  现在中国大地上到处在盖房,如果小学生用“雨后春笋”造句来形容楼市,保证得满分。城市全被楼盘占满了,到处是楼,到处盖楼,到处起楼,到处是楼盘前排着长队的房奴,到处是没有房子的“蚁族”……小时候作文,为了歌颂新社会,每篇作文里都要写上“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撒谎从作文开始,是老师教的。现在“家家有房贷,户户有欠款”却成了事实。就我生活的周围,除了贷不出款无还贷能力的家庭外,家家有房贷,人人做房奴。诗人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现在居然“结婚证抵不上房产证”。爱情贬值了,房子升值了。买房贷款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把吃饭的收入都押在房子上,把全部生命耗费在房子上……
  真不知这是“情结”还是“纠结”?

  --------------------------------------------------------------------
  :卖还是不卖

  没受2008年和2011年这两场世界性危机太大影响的中国,资本市场却陷入了持续的低迷。事实上,美国的次贷危机对我国没有重大影响,我国的出口即便在危机时期也依然保持持续增长。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也相当不错,成长性仍维持在9%以上,是世界上增长力最强劲的国家。然而中国的股市却是一塌糊涂,与即将破产的国家希腊长期为伍,可谓“熊霸全球”。一跌再跌的股市让人们丧失信心,卖,还是不卖?这确实是个问题。

  



  关键词: 加息 调控 跌

  怪加息?

  根据历史经验,加息不会导致股票持续下跌。即使加息,股市真的就万劫不复了吗?非也,加息或减息,对股价来说,往往只是个噱头而已。理论上讲,股票面值与利率息息相关,理想状态下,买股票的收益应该与存银行的收益一致,所以股票的面值等于每股利润除以银行利率,所以减息时股价涨,加息时股价跌。但是事实上,牛市里的加息,或者熊市里的减息,从来也不会改变股票的运行状态。

  怪调控?

  房市泡沫不破,股市就没有未来。本轮房地产调控之初,即有人担心“最怕股市暴跌房价却没降”,不过其立论的基础是:股市有做空手段,而房市没有。股市今年暴跌,的确与房产新政在时间上表现得比较契合,但不能据此得出结论,认为股市就是房市的替罪羊。说到底,股市只是缺少一个下跌的理由,此时正好房市有动作了,于是借坡下驴。真实的情况是,房地产泡沫才是“超级熊市”的关键推手,如果能适时地挤破房市泡沫,股市才可能有未来。

  怪圈钱?

  去年农行的IPO,很多人骂圈钱。要讲“圈钱”,就要讲讲中国移动和中国石油的故事。2001年前后,中国股市低迷,股民们反对发行新股,也就是俗称的“圈钱”,认为这将增加股票供给,进一步压低股价。这时,新股发行确实停止了,但是企业确实有融资的需求,怎么办呢?只好到海外去“圈钱”,以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为代表的比较优质的国企,都在这个时候海外上市。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些“最赚钱的公司”为股东带来丰厚的回报,然后又考虑回归A股,内地股民花高价买回。前后对照,不如当初让它们“圈钱”。归根结底,现代金融制度的核心就是融资:把别人的钱借来自己用,把未来的钱借到现在用。当然,你一定要叫它“圈钱”也可以。你想投资,就是被人“圈钱”。

  


  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结语:

  十年股市两茫茫,两千点,相对望。加息、调控、圈钱,似乎都不是元凶,纠结无助的股民只好把股票统统卖出,一起退出游戏,不再在股市里玩了。结果,在目前沪深股市开户的一亿多股民中,据说只有800多万户还在股市里"活着",仅占全部股民5.12%!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股市焉能会走好?
  股市寄托着很多屁民的发财梦,但这不是一个好的梦工厂……

  -----------------------------------------------------------------
  :吃还是不吃

  据11月16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美国农业部11月更新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猪肉8224.7万磅,创下2000年1月以来单月自美进口猪肉的最高历史纪录。”造成美国猪肉不断涌入中国,这并不是中国消费者对美国猪肉产生特殊的偏好,而是美国猪肉具备了价格上的优势。这些年以来,国内物价不断上涨,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因素,相对欧美国家来说,已经没有以前价格上的优势。据市场人士介绍,“美国目前生猪价格折合人民币9.5元/公斤,欧洲折11.5元/公斤;中国目前为17元/公斤左右,是美国的1.79倍,欧洲的1.48倍。”前几个月,中国生猪价格一度上涨到每一公斤20元以上。美国猪肉价格巨大的优势,自然就会不断涌入中国市场。

  



  关键词:CPI 涨价 泡沫

  有一种奢侈叫“泡沫”

  1982年,我们去看电影《少林寺》的时候,票价是1毛钱,2007年《变形金刚》在北京上映时的票价是80元,25年翻了800倍。而在美国,一线的电影院《变形金刚》的票价折合人民币后是54块钱。其实很多香港人到了大陆去看电影,看到票价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香港的票价最贵也才50港元而已。如果在非尖峰时间去看,还有20港元到40港元的票价,我们大陆这边的收入这么低,电影票的价格怎么可能这么高?简直无法想象。在中国,像男学生要陪女朋友看个电影,那都是很奢侈的。这就叫什么?物价泡沫。

  有一种“过山车”叫CPI

  2011年物价如同“过山车”一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年初4.9%的月度同比涨幅一路上涨,进入5月之后,CPI涨幅迭创新高,直到7月份同比涨幅达到了6.5%,创下37个月的新高。最新发布的11月份我国CPI同比涨幅回落至4.2%,降幅超过大多数学者预期,全年来看,物价似乎已经成功“稳住”。

  



  有一种感受叫底线

  物价上涨的底线在哪里?通货膨胀的底线又在哪里?我不懂那些高深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我只通过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感受划分了三条线,一条叫“幸福线”,一条叫“尊严线”,一条叫“生存线”。收入的增长高于物价上涨,老百姓在消费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追求,他们的感受就是“幸福”;虽然消费时无法做到“各取所需、随心所欲”,但还算能过上“体面的日子”,不必为了钱袋的窘迫而低声下气,也就能保持最基本的“尊严”;如果入不敷出、天天为了温饱而奔波,充其量只能算是挣扎在“温饱线”上了。 [乔志峰:物价的底线在哪里]

  



  结语:

  以前说起价格,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自然是房价!要不有人说:房价能涨多高,全凭人的胆子和想象!可是,这一年来,我们的价格迷局里面不知不觉的多出来好多个角色——猪肉,粮油、肯德基……甚至电脑前的方便面!咳,涨了这么久,也该歇歇了。
  
辣眼2011——“纠结”的尊与卑【盘点...
辣眼2011——“纠结”的危与机【盘点...
辣眼2011——“纠结”的冷与热【盘点...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