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昂斯胖了:杨洁篪谈2011年中国外交 战胜挑战维护国家利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8:12:30

杨洁篪谈2011年中国外交 战胜挑战维护国家利益

杨洁篪

2012年01月02日23:07    来源:人民网-国际2011中国外交,不畏浮云遮望眼][中国外交需趁"乱"求"变"]

朝鲜推举金正恩为人民军最高司令官

  • 英刊预测中国经济2018年超美
  • 白宫的“打包计”
  • 2012,日本经济能否复苏?
  2011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国际形势发生极为深刻复杂的变化。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开拓新局面,坚定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回顾总结中国外交这一年来所走过的历程,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外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年来,国际形势总体和平,但影响深远的大事、难事、急事接连不断,动荡不定的一面相当突出,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调整变革步伐明显加快,一些格局性、趋势性变化更加明朗。

  (一)国际金融危机深化蔓延,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给全球经济复苏和国际金融稳定带来多方面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进一步显现,暴露出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缺陷以及相关国家在体制机制、政策理念、发展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更有一些国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街头示威抗议运动。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新兴市场国家面临外部需求萎缩、内部通胀加剧等挑战,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国际权威机构认为,世界经济增速会从2010年的5.1%降至2011年的4%。世界经济缺乏强有力的新增长点,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呈现低速增长态势。

  (二)地区动荡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对地区和国际形势的冲击不容忽视。2010年底、2011年初以来,西亚北非多国政局发生剧烈动荡,至今仍在持续,导致地区力量对比此消彼长,地区国家关系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地区形势要实现从破到立、由乱到治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巴以问题复杂难解,伊朗核问题再度突出,阿富汗重建进程困难重重。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朝鲜半岛局势有所缓和。恐怖主义、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备受各方关注,安全问题的突发性、传导性、联动性增强,凸显了运用综合手段实现全球安全治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三)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继续上升,各方竞相加大对本地区的关注和投入。亚太占世界人口的40%、经济总量的54%、贸易总量的44%。在乱象纷呈的当今世界,亚太地区保持了总体稳定的良好态势,本地区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亚太越来越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各主要力量在亚太交汇并存,竞相加大对亚太的关注和投入,给地区形势和地区关系带来新的复杂因素,地区格局酝酿新的变化。虽然地区国家间存在一些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但求和平、重稳定、谋发展、促合作始终是地区形势的主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始终是有关国家的政策取向。

  (四)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方向发展,全球治理机制改革逐步推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保持整体崛起的势头,日益成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力量。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机制化合作不断深化,有力地推动了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二十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国际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改革取得一定进展。同时也应看到,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仍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进程。

  

  新世纪新阶段,外交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必须更好地为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服务,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服务。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各地方的通力协作下,在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下,外交工作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推进外交工作总体布局,妥善应对各种国际乱局,积极引导国际体系变局,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创造更多有利的外部条件。

  (一)积极运筹同各方关系,努力维护并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一项最基本要求就是要抓得住、守得稳这一机遇期。一年来,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领导人出席多场重大多边外交活动,对大国、周边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友好访问,通过卓有成效的首脑外交和高层往来,全方位推进了我国与各方的友好合作关系。2011年11月,胡主席、温总理分别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戛纳峰会、夏威夷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圣彼得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会议、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等四场多边峰会,取得圆满成功,将全年外交工作推向新的高潮,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我国同各大国关系稳步发展,巩固了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主动有利地位。胡主席成功访美,中美就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中俄双方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欧、中日关系也都取得新发展,务实合作和人文交流达到新水平。我国成功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金砖国家间协调合作进一步加强。我们坚持睦邻友好不动摇,将自身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维护了周边地区稳定发展大局。我国已是大多数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并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相互间的利益融合程度空前加深。我们弘扬开拓进取、开放包容、同舟共济的精神,为推动10+1、10+3、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等区域合作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朝鲜核、伊朗核等问题上坚持劝和促谈,支持阿富汗重建进程,努力促使周边热点问题降温。我们同东盟国家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续行动指针达成一致,启动《宣言》框架内合作项目,宣布设立30亿元人民币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为维护南海局势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为促发展、保稳定服好务。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最重要的就是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外交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总体目标。我们把为“十二五”规划实现良好开局服好务作为贯穿全年外交工作的主线,积极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和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冲击,争取有利外部经济环境。协助实施“引进来”、“走出去”,进一步深化与各国互利合作,推动同欧亚、中东、拉美等地区能源资源、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项目合作取得新进展。加强同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国际社会一道支持有关国家克服经济金融困难,参与和引导国际体系变革进程。反对各种保护主义,妥善处理有关经贸摩擦。我们未雨绸缪,高度警惕和防范国际上各种反华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全力配合维护国内社会政治稳定。

  (三)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努力促进与各方共同利益。我国与各国利益关联度日益加深和扩展,这对新形势下的外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政府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既体现了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坚定决心,又表明致力于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努力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得更大。我们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决反对有关国家利用台湾、涉藏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我们广泛参与打击恐怖主义、海盗、网络犯罪等国际合作,与各国携手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举行了同老挝、缅甸和泰国在湄公河开展联合巡逻执法首航仪式。我们认真践行“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理念,妥善应对国际上的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维护我国海外公民和法人的安全与正当权益。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指挥下,前后方密切协同,圆满完成从动荡地区撤离我国公民行动,仅从利比亚就撤出35860名我国公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人员的行动。

  (四)坚持不懈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树立我国良好国际形象。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已累计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约2.1万人次,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中国家定位,我们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向非洲发生严重饥荒的国家提供紧急粮援。我们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尊重和支持西亚北非国家自主处理内部事务,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在利比亚、叙利亚等问题上的原则立场,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支持。我们深刻认识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这一趋势,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增进中外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我们围绕“十二五”规划实施、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活动,深入开展公共外交,向世界展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诚意,唱响中国发展前景光明论。  三

  展望2012年,国际力量的消长变化、国际体系的变革调整、国际关系的磨合互动将在更深层次展开,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将更加强劲。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当中依然存在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更加为各方所看重,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在上升,总的看机遇仍大于挑战。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努力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和“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营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同各大国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进双方关系稳定发展。对于那些即将举行大选的国家,要有针对性地多做工作,避免其国内政治因素给双方关系造成干扰,实现双方关系平稳过渡并取得新发展。

  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通过扎实有效的务实合作、互利共赢的机制建设等途径,提升合作水平,有效增信释疑,巩固好周边战略依托。

  要用好我国同发展中国家高层交往等机遇和中非、中阿合作论坛等平台,将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推向更高水平,加强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基础地位。

  要以在我国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我国领导人出席多边峰会等为契机,发挥好我国在多边外交舞台上的负责任大国作用。

  要继续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推动我国与有关国家财政、金融、经贸和投资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公共人文外交,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加强海外领事保护机制和能力建设,维护好我国海外利益。

  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牢牢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在外交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新闻:

  2011 中国外交,不畏浮云遮望眼

  钟声:2012年,中国外交大有可为

  2011年中欧关系十大事件

   (责任编辑:苏楠)

国际观察:中国外交需趁“乱”求“变”

崔洪建

2011年10月13日13:31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 美加州发生恶性枪击事件致8人死
  • 外媒:普京想从中国得到什么
  • 英媒:美国人应学会喜欢人民币
  • 伊朗被控密谋刺杀沙特大使(图)
  当下的世界格局,在老百姓眼中是一个“乱”字,在学者笔下是“变化”,在战略家的头脑中就是“调整”和“塑造”。如何在看似纷乱的变化中廓清大势、捕捉时机,从战略和策略上来塑造有利的国际新秩序,需要中国外交思维的不断创新。

  其一,不做被动的“保守者”,要做主动的“创新者”。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不断进行内外创新的历史进程,中国是世界秩序的“革新者”。如何在变化中把握和实现国家利益,先辈们在思维创新上树立了榜样。早在冷战期间,中国就以“乒乓外交”为契机实现了战略转移,率先跳出美苏对峙的格局,在奠定独立自主外交基础的同时,改变了世界格局的走向。“一国两制”的思维创新也成为解决内政外交问题交织的成功典范。当前又逢国际格局震荡之时。不能否认,中国的崛起多少受益于现有国际格局保持稳定的大环境,而且我们多少已经熟悉并适应这种体制了。但如果指望现有格局一成不变,这在观念上是一厢情愿,在外交实践中也是有害的。何况延续至今的国际秩序由美欧国家主导,中国已经饱尝被排除在游戏规则制定之外的苦头,如今更应该做国际秩序和游戏规则的“创新者”。

  其二,让世界“生敬”而非“生畏”。在国际事务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拥有资源和实力,却缺乏如何妥善运用的手段,甚至因此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落入被动境地。比如,中国是对世界贡献良多的经济动力,却被某些舆论视为对全球市场稳定和他国就业的“威胁”;中国外交坚持原则却被视为“维护旧有国际秩序的保守力量”;我们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却被视为“要用金钱征服世界的暴发户”,等等,不一而足。我们曾经设想只要赢得硬实力竞争,就能够为外交提供强力后援,就能在国际社会获得相应的软实力和话语权。但现在看来,硬实力的强大并不必然带来外部世界的认同感,如果表达和运用不当,反而会使外交变得笨拙,政策不得人心。硬实力令人生畏,软实力让人生敬,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形象亲和力需要着力经营,我们把软实力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加以重视,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公共外交,就表明这种思维的创新方向。

  其三,从强调个性转向营造共性。中国的发展道路独具个性,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格局也无先例可循,这种独特性常常引来外界特别的眼光。但个性植根于共性,共性也寓于个性之中。在相互依存的当今世界,能为中国的发展赢得长久和平国际环境的,一定是与国际社会的共性而不是偏执地追求个性。如果我们是全球化、多极化演变至今的“赢家”,而且有与世界“共赢”的担当,就要拿出兼济天下的政治勇气和构建秩序的外交智慧来。

  其四,从局部谋划走向全球布局。在此前的外交格局中,我们的利益长期局限于疆界之内,长期以守土保疆为责,外交也长期以一对一的双边互动为主要架构,因此精于双边攻防,拙于多边博弈,长于局部谋划,短于全球布局。要在建立秩序中占据主动、要与外部世界和谐共生,我们就必须将“世界”而不仅仅是“国际”作为外交思维创新的平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现出普世的人文关怀、提出自己的全球性议题、主导国际社会的舆论方向。▲(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国际观察:中国外交需趁“乱”求“变”

崔洪建

2011年10月13日13:31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推荐阅读更多
  • 美加州发生恶性枪击事件致8人死
  • 外媒:普京想从中国得到什么
  • 英媒:美国人应学会喜欢人民币
  • 伊朗被控密谋刺杀沙特大使(图)
  当下的世界格局,在老百姓眼中是一个“乱”字,在学者笔下是“变化”,在战略家的头脑中就是“调整”和“塑造”。如何在看似纷乱的变化中廓清大势、捕捉时机,从战略和策略上来塑造有利的国际新秩序,需要中国外交思维的不断创新。

  其一,不做被动的“保守者”,要做主动的“创新者”。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不断进行内外创新的历史进程,中国是世界秩序的“革新者”。如何在变化中把握和实现国家利益,先辈们在思维创新上树立了榜样。早在冷战期间,中国就以“乒乓外交”为契机实现了战略转移,率先跳出美苏对峙的格局,在奠定独立自主外交基础的同时,改变了世界格局的走向。“一国两制”的思维创新也成为解决内政外交问题交织的成功典范。当前又逢国际格局震荡之时。不能否认,中国的崛起多少受益于现有国际格局保持稳定的大环境,而且我们多少已经熟悉并适应这种体制了。但如果指望现有格局一成不变,这在观念上是一厢情愿,在外交实践中也是有害的。何况延续至今的国际秩序由美欧国家主导,中国已经饱尝被排除在游戏规则制定之外的苦头,如今更应该做国际秩序和游戏规则的“创新者”。

  其二,让世界“生敬”而非“生畏”。在国际事务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拥有资源和实力,却缺乏如何妥善运用的手段,甚至因此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落入被动境地。比如,中国是对世界贡献良多的经济动力,却被某些舆论视为对全球市场稳定和他国就业的“威胁”;中国外交坚持原则却被视为“维护旧有国际秩序的保守力量”;我们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却被视为“要用金钱征服世界的暴发户”,等等,不一而足。我们曾经设想只要赢得硬实力竞争,就能够为外交提供强力后援,就能在国际社会获得相应的软实力和话语权。但现在看来,硬实力的强大并不必然带来外部世界的认同感,如果表达和运用不当,反而会使外交变得笨拙,政策不得人心。硬实力令人生畏,软实力让人生敬,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形象亲和力需要着力经营,我们把软实力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加以重视,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公共外交,就表明这种思维的创新方向。

  其三,从强调个性转向营造共性。中国的发展道路独具个性,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格局也无先例可循,这种独特性常常引来外界特别的眼光。但个性植根于共性,共性也寓于个性之中。在相互依存的当今世界,能为中国的发展赢得长久和平国际环境的,一定是与国际社会的共性而不是偏执地追求个性。如果我们是全球化、多极化演变至今的“赢家”,而且有与世界“共赢”的担当,就要拿出兼济天下的政治勇气和构建秩序的外交智慧来。

  其四,从局部谋划走向全球布局。在此前的外交格局中,我们的利益长期局限于疆界之内,长期以守土保疆为责,外交也长期以一对一的双边互动为主要架构,因此精于双边攻防,拙于多边博弈,长于局部谋划,短于全球布局。要在建立秩序中占据主动、要与外部世界和谐共生,我们就必须将“世界”而不仅仅是“国际”作为外交思维创新的平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现出普世的人文关怀、提出自己的全球性议题、主导国际社会的舆论方向。▲(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