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nem谈女儿:访谈:如何尊重孩子的天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52:33

访谈:如何尊重孩子的天性

作者:范美忠   2011-12-31 22:23 星期六 晴  
  
  
   范美忠采访录音(2011年12月23日)
  
   采访和文字整理人:《河南教育》杂志编辑 卢丽君
  
   中国人比较讲究让孩子有出息,你认为一个真正有出息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我觉得可能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从个人来讲,其实我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的在自由当中的创造性发展。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在于他是否能充分发展他的天赋才能,并且找到他的使命,从而在这个发过程中获得幸福。他去做时是在听从内心声音的召唤,他会因为有意义和幸福感而快乐。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社会也就因为他的这种寻找到自我并且去完成自己的使命而获得好处。那么他去做他的天赋和使命要求他做的事情,可能能挣很多钱,也可能不能有很多钱,这都不重要,关键是当他这样做时,他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幸福。这就是个人意义上的成功。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一个人的有出息就是能找到他自己并做适合自己天赋和特性的事情,他即使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也做得很好的时候,本身就是一个很不错的人。如果同时他的人格能够具有一种基本的公正善良诚实,对社会来说他就是一个成功的人。至于他是不是做很大的官,挣很多钱,很显赫,甚至拿一个诺贝尔奖,我觉得这个并不重要。因为这个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如果你给他自由的话,他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得很出色,这是由他的一种天赋决定的。只要有了这个环境,总会有很出色的人出来。
   但是这个标准不是每个人都在社会上做出很大的贡献,每一方面都很杰出,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大多数人注定是相对平庸的,因为如果所有人都杰出的话也就没有杰出的人了,杰出人才总是一个相比较而存在的,当这种评判的标准以他自身为标准而不是以外在为标准时,他达到的这种成就不应以社会外加的标准来衡量,而是用他自身的天赋潜能提供的可能的实现程度来衡量,当然,不管他做大的还是小的工作,是平凡的还是伟大的工作,他都应该终身学习,不断地追求自我超越和创造,这样才不致于陷入一种失去生命的自我更新的精神死寂状态。
   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是自我实现当中那种精神追求过程和生命实现的意义感和幸福感。这个标准来自于他自身,不是一种外在的力量人为设定去衡量他,比如他享受自己是一个当老师的人,或者我本来就是一个适合做学术的人,我就去做学术。至于我做学术能够挣多少钱,我是否成为北大或者哈佛的教授,这些不是最重要的。
  
   你刚才也谈到了,社会对外在的东西比较注重,文章中也提到当官,发财,出名,做人上人。忽视了人内心的追求,内心的幸福,美好,对幸福的感受。现在这种大的社会氛围对教育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对受教育造成什么伤害?
  
   我刚才就谈到了。其实康德的伦理学里面有一个很核心一点,永远把人字当做目的而不是当做手段当做工具。这句话其实有多种解读,比如一个国家在规定教育体系时,不能够,当初我们说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强调学生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强调学生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那么我觉得这都是把人当工具了。
   从国家的层面设定教育目标时,他设定教育史为现代化社会培养人才时,因为中国不是一个自由的国家,对有思想的文科人才、法律人才,它相对排斥,中国在更早的时候,它相对强调培养理工科人才。因为建工厂,修道路桥梁,都需要工程技术人才。这样一来,他就把这个时代的一个国家需要为目标设定来对所有人进行培养,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但是你要知道,科技只是人天赋智能中一个小的方面;其次,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都热爱科学技术;第三,任何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当你因为某种总体的目的去为教育设定一个统一的目标,去规范所有人时,就是以外在的标准对个体内在的独特性构成一种僵化的整齐划一的宰治和切割。
   这样一来,当一个独特的个体不能够按照他所是的样子,(笑)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所是就是他的本质,就是按照他所是成为他自身的时候,他会感到很痛苦的,因为他会变成一个非我,这是他的内心感受来讲。另外一个,当他不能自由地选择他的爱好和抓住他内心的那个东西,自由地按照他的特性去发展他自己,他学习也会感到很痛苦,因为没有兴趣的要去学,有兴趣的不能学,他的独特性被忽略了。另外一个,当一个外在的目标去附加在他身上时,最后教育变成用外在的目标来控制他的一种压迫性的存在,教育本身变成了一种压制而不是变得使他自由。这种工具化同时还来自家长、社会和学生自己。
   还有一个就是社会的功利化和将孩子工具化,包括家长,他对孩子的定位是希望他成功或出人头地。我觉得绝大多数家长都是这样的。学生自己,因为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当他没有接触到各种思想,经过很多的事,经过很多思考时,他往往缺乏独立的自我决定能力,不具备批判社会和家长看法的心智,像我现在的这种独立是因为我经历了这么多,在我上中学时,大家觉得法律或经济金融比较好,我考大学时就填了法律金融,虽然我后来学的是历史。我大学时本来填的是中国政法大学,学历史是个偶然。
   甚至学生自己都把自己功利化和工具化了。他自己也无力抗争整个时代的思潮。整个世界都有功利化的倾向,但中国尤其严重。像我了解到的,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博士到非洲去教小学,中国的家长就觉得不可思议。他觉得你怎么能读了博士跑到那么贫穷的一个地方去教个小学?这就涉及到社会整体的的功利化了,家长的功利化导致他很迫切地按照社会的功利追求或者要求来塑造孩子,包括很小就让孩子学这学那,本来这也不一定是问题,人的很多才能都要从小时候就开始发展,但是你一定要看孩子哪个年龄适合学什么,并且他是不是有兴趣。
   比如奥数,并不是说不可以学,但是真正对奥数有兴趣的也许一百个孩子里面只有一个或几个,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在人类当中,他的智能有一种科学的划分。就像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文学或喜欢足球一样,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数学或者物理,喜欢数学的是有一定比例的。奥数又是数学中比较偏比较难的。甚至有的也用不到到工程技术当中,以后对他也不见得就有意义。它就变成一个纯粹的兴趣。纯粹的兴趣没有问题,但是呢,你一定要知道,在某一个领域里有极高端兴趣的人永远是少数,在任何一个领域里有极高天赋的人永远也只有少数。像奥数这样的难度必须要有极高数学天赋的人才能学。这样一来,中国有的学校像成都某些初中要求所有考他初中的学生都必须学过奥数,这就很奇怪了。有什么必要要求所有的孩子在数学方面都是天才?家长有的也就很无奈,也就因此让孩子从小学奥数。有的初中就算招生没有这个规定,有的小学生家长也会让孩子去学奥数,他为什么去这样做呢?他觉得如果不这样做,在跟别的孩子竞争当中他的孩子就会落后,他必须在所有的方面都跟别人比。当然我不是说人与人之间一定不能有竞争。有时候竞争是难免的,但竞争是个次要动力,不是主要目的。竞争固然有利于人的提升,但你不能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让他与别人竞争。
   教育设定一个目标让孩子来相互竞争,这种为了未来成人社会的生存的压力一级一级往下压,大学压到高中,高中压到初中,初中压到小学,小学压到幼儿园。有的幼儿园就很早开始急着让学生认字,学数学,学钢琴。
   像我的孩子,她不想认字,我从来不主动教他认字,但现在他指着衣服上的很多字问我,我就告诉她,因为她有了内在的意愿,这个意愿说明她到了这个学字的阶段,我教她对她不会造成压抑。当你让她过早地学各种东西,而且不管兴趣难度和时机的时候,这本身已是功利化了。
   因为人的成长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在他生命发展中的独立意义,这个一方面是说每一个阶段要适合他的需求爱好和难度,对它不构成压抑;别外每一个阶段有它在孩子精神成长中的阶段性意义,就像一个人青春时候需要去流浪,需要多去经历以寻找自我,以获得心智的成熟。而在童年时期,它也有它的独立意义,他要通过游戏通过玩发育他的身体他的情感和性灵,以获得心灵的健康。玩本身就是它的目的,就是它的意义。就像青春时候的浪漫主义,你对诗歌的热爱,你浪漫的生活本身就是它的意义。不是说它仅仅是对未来生活的一个准备。当你把每一个生命阶段仅仅视为达到最终目标的工具化准备阶段的时候,这样就会把每一阶段的独立意义给抹去了,而且你会漠视孩子的内心感受。
   你可以在他产生绘画、弹钢琴、学奥数需求时给他提供条件,因为人的某一方面的发展确实要从小时候开始,而且这个从小时候开始可能决定着人未来达到的高度。而且开始后你一定要注意,如果他没有兴趣,你不要逼迫他。一个不热爱弹钢琴的人,你没有必要强迫他。这个逼迫,就像我听人说李云迪的故事,别人问他,你的小孩子以后怎么样?他就说以后我的小孩子我永远都不让他学钢琴,因为他觉得从小就被逼着练钢琴,他虽然练得技巧很纯熟,但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的是噩梦般的记忆。这种功利的强加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幸福,而且让他成年之后永远失去了对某一方面的求知欲和热情,这个是最要命的。
   我记得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这个教育体制让我到了二十多岁,进了大学,还没有失去对物理和科学的兴趣,这简直是个奇迹。它表明一百年前的欧洲教育和今天的中国教育很多相似的地方,虽然不一定变态到中国这种程度。由于它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兴趣,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这种不顾他的兴趣心理感受和个性的强加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内心创伤,导致了他永远的逆反。永远的逆反最终导致中国大多数人进入成年阶段后再无求知欲,再无好奇心,一看到书本就已经厌烦了,一毕业就把书全部扔了、烧了,这个是最致命的,由这种伤害带来的就是噩梦般的记忆以及对知识的终身厌弃。我觉得这个很可怕。
  
   你刚才说到李云迪,我想让你评价一下李云迪,毕竟在大多数人眼里他的成功的,毕竟他成名了,拥有很高的地位。
  
   在大部分人眼里李云迪是成功的。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第一个,这就涉及到人能够获得外在的名利是成功的,还是孩子的内心的感受重要?比如他说永远不让自己的孩子练钢琴了,这说明他成长的青少年时代内心是噩梦般的感觉,是非常不快乐的,这种阴影到了他成年还在。因为即使获得了很多名利并不代表着他能够幸福。而他的内心感觉到幸福才是最关键的;第二个,当你让他自由地发展他的兴趣时,他未必不能有今天的成功,甚至可能比今天更成功。所以这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你像美国的教育在高中之前是相当自由的,让孩子自由地玩,而且相当个性化。他们到了大学比中国紧张得多,功课压力大得多。他们的压力主要在大学,逐渐加板。他们的初中和小学功课非常少,而且非常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让孩子充分按照天性玩,发育身体和心理,开丰富多样的课程,创造环境,让孩子在多种尝试中去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我通过在国外读书的孩子了解到得。有个在澳大利亚读过初中的孩子告诉我说,那里功课很少很简单,就是玩,然后尝试各种各样的事物。
   美国的高中教育也比较自由,你看人家打篮球干什么的比中国的水平高多了,他是这样,他不是所有人在数学方面水平都很高,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美国人不如中国人。但由于他们提供了自由,数学方面有天赋的人由于有了自由的空间去追求,他所追求到的高度会比中国水平最高的人更高。但他不会是所有的人数学都很好。就是说要让他在自由的环境中去发展。比如李云迪,你不那么逼他,让他自由地去练钢琴,由于他爱好,他也可能达到更高的高度。
   比如我爱看书,家长没有逼我,可我每天都看,更年轻的时候,周末和假期还可能会熬通宵看课外书,并不一定是你非要逼他他才会努力。他有兴趣他自己也会去努力。比如中国的篮球运动员从小就在体校接受训练,但美国从小就依托在中学,孩子喜欢了就去玩,结果他最后玩的水平比你中国那种从小专门练的的水平高多了。就是说你让他自由地练,并不见得他就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当然也不是说一点不要求,人的自控能力有限,人需要逼一逼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个逼要在他自愿热爱的情况下,然后达到什么程度也是要有讲究的。比如我就是想把钢琴学好,但我缺乏一定的自控力,我需要母亲对我有一个严格的要求,这种就不会对他造成心理伤害。因为他自己喜欢嘛。如果对他造成那么大的内心伤害,一定是有他的某种内心感受在里面。
   如果认为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心理和天性发展就注定不能获得成功,这是一个误解,我觉得,这低估了孩子,当一个事物抓住他内心的时候,他来自内在生命热情的力量是惊人的。所有人都有发展自己生命天性的内在需求,就像有人对篮球的热爱,我对读书的热爱;当有一个东西抓住了他,像一个爱打篮球的人,你不让他打他还难受。我觉得应该用这种方式让他发展而不是说不问他兴趣如何就是逼着他去做。
  
   你认为儿童的天性是什么?如何来保护这些天性?
  
   天性有很多,比如玩,游戏就是孩子的天性。中国古代没有这个意识,现在才逐渐注意到了。我回忆我的童年,相对来讲,我的童年有很多缺陷,该发展的兴趣和天赋没有得到发展。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我上大学时很喜欢足球,我想如果有条件早些接触我会很喜欢,踢足球也是玩嘛。就是说要给孩子创造他发展的条件。像我是农村的,在大城市可能好一点。但我也有很多条件是现在的孩子不具备的。首先是和大自然的融合。因为人来自大自然,再从大自然中分离和独立出来,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在我青少年时代,当我十四五岁,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之前,人的精神意识跟大自然融为一体,人与天地宇宙,与植物动物是融为一体的。我是在农村长大的,父母忙,也顾不上管,我成天在大自然中玩,捉迷藏啊,跟那个河流,跟那个树木,跟那些植物,融为一体,这对我天性的保持、生命力的那种保持很有意义,因为我觉得我到了这个年龄,不被这个社会的很多东西所异化,而且有着中国人中少有的到这个年龄还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强大的自我精神发展能力,可能跟童年是有关系的。而且我那记得那个时候,经常玩到天黑,九、十点钟,都忘了回家。这个玩非常非常重要!这个时候要创造这个条件,要有这个环境,就是相对的人与自然接近的环境,相对安全的环境。
   在这个过程当中,怎么说呢?我说到国外的教育高中以前作业很少很少,难度很小,到了高中难度突然加大知识量大增,到了大学他的课业压力,课业的数量和难度,要求读书的量远远超过中国大学生。高中量也加大,但难度没有中国的深。高中之前基本不应该有太多死板的作业,应让孩子保留玩的天性。中国的喜欢做题,做题的意义总的来说不大。你尊重他的天性,你可以让他自由地阅读,但没有必要做多少题。数学这方面其实也没有必要去学那么多东西,在充分保留他玩的的时间和条件后,再考虑发展他的才能,比如阅读,音乐,体育,可以让他充分尝试,不做要求,在各种尝试中让他找到他的兴趣点所在。一旦找到兴趣点,就去充分提供帮助和条件,但提供帮助和条件并不是带着急功近利的目的要求你达到九级十级。我充分提供条件的目的是让你自由地发展。你弹个琴吹个笛子画个画,我不是一定要你成为梵高,你喜欢画,你就自由地画,就可以了,你喜欢写作,你就自由去写就可以了,我不要求你写到什么水平,写一个什么奖。这个阶段玩的时间一定要充分保证。
   第二个,要他学什么东西一定要考虑他的生命成长是否已经产生了这种要求。而不同的孩子是有差异的。比如有的孩子三岁就想学认字,我的女儿四岁半了,我才观察到她有学字的要求。我小姨的儿子,三岁多就已经认了很多字了。所以她相对来说在这方面觉醒发育得稍晚,你不能说三岁时逼着她认字。
   另外一个,背古诗词,国学,当然也有成功的例子。三岁开始背古诗词,古典文学功底很好。但我有一个原则,包括背《老子》《大学》《论语》《中庸》,我不会这么干的,比如有时我会在家里朗诵唐诗宋词,如果她感兴趣了,想跟着我朗读,或者想学,我就开始教她。就是说一定要观察他的生命需求。
   《圣经》里说一切皆有其时,你不能都在冬天播种,或者有的是夏天开花的,你一定让它春天开花。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保证孩子的游戏时间,然后看她什么时候到了该学的时候,如果到了该学的时候,你还要看她的状态。比如我的女儿喜欢画画,但是她四岁多,我不可能找一个老师来教他画素描、练技术。你就让她自由地乱画乱涂吧,到了现在突然发现,她开始画形状了,要画一棵树,然后会画一个小人。她说:“这是一个小人。”她以前只是涂颜色,现在她已经自然产生形状意识了,这不是我强加给她的,是她自己发展出来的。包括那个数学,人的数学是个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没到那个阶段时,比如我们初中时学物理和数学觉得很难,到了高中很多人看初中的数学很简单,不仅仅是因为学了更多东西,而是因为到了高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回头看那些东西就很简单。如果他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你强行加给他,这本身也是对他天性的一个扼杀对他的一种折磨。
   这也是强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规律的尊重。
   你当然要尊重这个东西。但是换一句话说如果到了这个阶段,因为人的发展不是纯自然的,就是说人是充满潜在发展可能性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讲,你到了某个阶段,他所需要的,你没有创造条件给他,我认为也是对他天性的一种扼杀,因为人的天性天赋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也是一种巨大的缺陷。我以前就觉得自己所渴求的很多方面没有得到满足。比如人的心理需要诗歌,需要艺术,需要宗教,我们需要追求人生的目的。但是中学没有,我们大学之前没有这些东西,这都是我心里很需要的。到了北大,突然我对诗歌很热爱,我突然找到心灵需要的东西。人心灵需要的东西,在该给的时候没有给他也是一种伤害。他不感兴趣的你不能强加,他没到时候你不能够给他,或者即使给他在某一个阶段用什么样的方式给,给到什么程度,你也要考量。而如果到了一定的阶段需要的东西你没有给他也不行。当然这个说法并不排斥一定程度的要求。比如学书法,需要一定的重复和量来打下扎实的基本功。那么在尊重孩子兴趣的基础上,每天在和孩子的商量下做一个规定,在一定的年龄有需求的前提下,在孩子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后。小学的一堂课要设计多长时间?一个小时,还是三四十分钟?他的专注力不会像二十岁三十岁的人那么长久,这是有生理心理规律的。三、四岁的孩子每天重复练半个小时是不可能的。小孩子一分钟都停不住,他注意力持续时间很短。他对书法的渴求,我觉得到了六七岁就可以考虑,如果他有了这个需求。那么是不是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呢?要达到一定水平就需要一定的重复,每天二十分钟,三十分钟,这需要每天坚持。因为在某一方面,像这种技术性的东西,书法也好,打球也好,你没有稳固的重复,是没法很好掌握的。像李云迪造成那么大的伤害肯定是时间太长了。通过实验,也许二十五分钟是可以的,就是你的量也要控制。如果他自己喜欢练书法,不练不行,他自己想练三个小时到四个小时,要看他自己的要求。我的意思是在这种尊重天性的情况下,是可以有要求的,但这个要求要建立在可能性以及他自愿的基础上。
  
   家长比较喜欢孩子成熟一点,像一个小大人一样。你觉得保留童真和天性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
  
   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孩子的天性和纯真,孩子的心理和成人是不一样的。成人的眼光多是现实的,客观化的,理性的,功利的,要考虑人与世界的关系和状态。现实中成人要承担任务,要生存,必须有一个自律性的要求,比如我要开公共汽车,我不能说没心情就不去。成人世界要求自控和一定的功利化。
   小孩子观察世界的眼光是梦幻一般,对天上的星星充满神秘的遐想,在他们心里,一棵树一朵花,可能都充满着精灵,女巫,万物在孩子的眼中都是生命的折射,都是有趣味的。他们的世界是想象中的童话一般。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能要求他像大人一样关心实务,就像人类的童年!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世界在人们眼中去除了神秘的魅惑的色彩!
   小孩子当然要求他要懂礼貌,但你不能让他世故,教他怎样去送礼怎样去吹捧讨好人!我到自贡,一个朋友的女儿,上小学三年级。老师说,说好一点是天真童真,说不好是不省事。老师经常找家长,孩子学习也不好。因为她老公在自贡开餐馆,不想离开,也就不能到成都华德福。孩子非常纯真可爱,我非常喜欢。十岁的小女孩,我估计老师要求的是吹牛拍马和送礼之类!他听说孩子家长开羊肉汤馆,想让家长请他吃饭但不花钱,小孩当然没这个世故了。小孩很本真可爱,但老师的眼中孩子很不正常。很多孩子在家长的影响下变得世故,比如给老师送礼,老师不能得罪呀,我觉得这是很要命的。因为孩子的纯真如此早就失去了。
   孩子的本真是非常重要,是心理健康发展的标志,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本真,就很难有自由的美的激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种世故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欧美人不讲,他们的人际关系很简单,表现在一种人际智慧,我们真诚地赞美对方,这是基于一种心理学规律,因为人喜欢被赞美。这种赞美是对人的尊重和欣赏,还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这是和世故的区别。他如果觉得你这方面做得不对,也会指出问题,不是为了打击你,有些问题指出来是为了帮助你改进。很多欧美人有人际智慧,但不懂世故。这种世故带来的是,一旦进入社会状态,由于人们出于功利的考虑,这种赞美是带着世俗利害考量;如果他提出批评是为了私人恩怨打击对方,或者为了自保,他就不提出任何问题,一个社会人们都很世故是很可怕的,社会无法改进。
   这种过早的人情世故导致他失去了本真当中的求知欲,对美的敏感和激情,导致对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的追求动力和敏感的丧失,这个是非常要命的。要求孩子世故这是非常非常要命的。
   举个例子,父母有一定的难处,当你要求孩子懂事,要求孩子没到一定年龄去承担,这对孩子是巨大的压力。就算你父母有些难处,你说孩子怎么不懂事啊,六七岁,他没到懂事的年龄,也不该去承担人世的艰辛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为孩子撑起一片自由心灵的空间。对于鲁迅来讲,父亲早丧,过早承担是他心灵的一个长久的创伤记忆。他就觉得他应该有的童年的自由轻松没有了。他说有谁从小康坠入困顿,就会看到世人的真面目了。这个世人的真面目,也是世故。如果人在每一个该发展的阶段没有充分满足的话,都将给他留下长期的心理后遗症,可能会持续终身。也许持续到二十年后,三十年后。像我自己也是不懂事的那种,人际的东西,我大学毕业,一直到这几年才稍微好些。正因为我没有学会人际世故,我保留了本真的东西,这种东西构成了我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对真理的渴求,后劲十足的求知欲和生命力创造力。
  
   文章也提到,成人已经不记得小时候的心理状态,我们怎么样提高警惕,避免让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
  
   这是有些办法的。说老实话,我也不记得我童年时候的感觉和心态了。我也不是太懂得孩子的心理。你可以读一些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书,这是要讲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人的生理心理成长发育方面的书,还有要观察孩子的特点。
   有一次,我女儿两岁多的时候,她小时候很喜欢一个枕头,她抱着枕头上厕所,掉地上,地上有水弄脏了,她还要抱到床上睡觉。我们要拿走,她就哭,枕头对她来说非常重要,她不想和它分离,枕头是她很亲密的伙伴,她认为它是有情感和生命的,而且它在地上很孤独,很冷,不舒服!这是儿童心理。可是在我们看来就觉得她把脏枕头拿到床上很不可理喻。我们不太懂得儿童心理。
   还可以看一些童话,童书,童话童书反映儿童心理。进入儿童的思维,你会逐渐理解儿童心理。
   还要放下自己的成见去观察,这样你会看到孩子的特性是什么。
   还有,你尽量去回忆你的童年,你经常想想你小时候怎么样,你会慢慢想起来。包括我自己在教学生时,有时学生存在的问题比如上课讲话干扰课堂秩序,我就回想起上高中时,我当时最喜欢上课讲话,跟同桌讲话,有时老师要停下来打招呼。这样一来,想想学生上课讲话很正常了,就没必要对学生太过严厉,可以给他打招呼,没必要很恼火,要有耐心,打一次不行打两次招呼。因为你知道,有的人天性爱说话,如果他突然有个想法,四十分钟一句话不说也不可能。如果他影响到秩序,你阻止他就是了,但是不要认为他和你做对。这个就是对自己过去的回忆。
   我小时候有时害怕挨打,父母说只知道玩,天黑了都不知道回来,也不帮家里干活,吃饭都不回来,要打你。实际上这就是孩子的天性。
   还可以看一看孩子自己写的东西,孩子到了七岁八岁就开始能够写一些东西,倾吐自己的感受。孩子会表达他的感觉,比如初中生和高中生,他在作文中会写他的感受。
  
   孩子很小,并不知道自己的有些要求是对的,他认为大人的要求都是对的。要听老师听父母的。我们有没有办法教会他们和大人抗争,去保留自己的天性?
  
   小孩子因为有些方面无法辨别,所以他的成长需要权威,正因为他们无法辨别,家长和老师不要乱用权威。因为你错了他都无法反抗,他的生理和心理没有你强大,身体上打不过你,心理上要依赖你。像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对老师都比较崇拜,会有一种极强的依赖感。什么都是老师怎么说老师怎么样,会跟着老师的屁股转。正因为如此,家长和老师要多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自己的做法,和孩子说话的方式,不要对孩子造成伤害。他们没有抗拒的能力,他心里感觉不舒服,他没法对抗你。这时主要要靠老师和家长来做好。
   如果到了高中,他们可以对抗,可以表达,强烈地表达。家长要克服一下情绪。像在美国,学校会教孩子,你有哪些权利。美国的孩子都知道的,如果爸爸打他他可以报警。我侄儿有一个同事到美国,孩子报警后,家长在监狱里被关了四个月,回来后,法院判决他离孩子两百米远,以保证孩子的安全。当然他知道你不会执行,因为你和孩子还要在一个家庭生活。美国的有些法律带有幽默感。比如离孩子两百米远,这是美国比较通用的一个规矩。就是说对孩子可以有些保护的。你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受到哪些侵犯,你可以去找谁谁谁,寻找保护,避免伤害和暴力的对待。但是他受到的伤害未必总是达到需要报警的程度。就像我们要教孩子某些习惯,懂礼貌一样,孩子他需要通过这种培养,这种教养,这种习得,来获得所要造就的品德修养,一开始他是没有的,要教给他。这时候教师和家长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是他的勇于表达也跟你的态度有关,如果你很粗暴,孩子就不敢表达了。
  
   是不是可以建议孩子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一类的法律法规?
   学习法律法规要到一定的年龄。比如四岁多就不太可能学习法律法规。
  
   是不是要教他们从小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从小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一点很重要。他感受不舒服了,要表达。
   像我的女儿比较可爱,大人喜欢,摸他脸一下,其实她有一种陌生人的侵犯感,我的女儿比较敢于表达,她会用明显的动作表情或者语言表达她的不愉快,你不能让她不愉快不舒服。你不要告诉孩子不表达,怕她得罪什么什么。她不喜欢,她有权利不让你靠近她。要从家长做起,让孩子自由地表达。孩子的表达不一定是对的,孩子的要求也不一定都是有道理的,但她有权利表达。如果你不压抑她,她会表达她的内心感受,成人也会根据她的表达来调整行为。
  
   成长和纯真怎么才能并存?有没有建议?
  
   其实原则上是可以并存的。这个并存在于纯真要保留的话,一个关键就是去除功利主义。因为一旦以功利主义作为最高目标,纯真的东西可能会构成你获取功利的障碍,尤其是中国的游戏规则,纯真会构成障碍。由于觉得它是个障碍,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自身,想做的就是去扭曲它。另外一个,我觉得涉及生命本质的表达,怎么去保留这个东西?需要超越功利的基于心灵的追求。
  
   什么叫纯真?纯和真的东西都是理想,人在孩子阶段就是从伊甸园下来,从精神世界下来,伊甸园是纯真状态,人进入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堕落和沉沦的过程,纯真的东西的失落!失落有时缘于理性,缘于世俗,缘于功利,缘于人进入过度物质化的世界当中。要保留它需要一些东西,比如伟大的文学和艺术。其实有个说法,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都具有赤子之心,这个赤子之心就是纯真。即使生命中没有多少纯真的人,李白杜甫的诗仍然会打动他。伟大的文学艺术仍然会打动他,为什么?就是说那种纯真的东西在打动他。伟大的文学艺术家就是他历尽人世沧桑和挫折而不失去赤子之心的人,而这个东西由于它的真由于它的纯由于他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但已经失落的本真的东西,他让我们回忆起早年,他震荡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去感觉我们失落了什么,让我们感受有些东西还可以再找回。那么本真的保留,在从少年到成年的成长过渡当中,伟大的文学和艺术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就是说当你在这个世界当中遭受痛苦,遇到挫折,遭受他人的伤害,遭受世俗功利化的东西的压抑,在这个过程中,又尽力去守捍卫生命中本真的东西,那么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你既可以从中感到人的成长所带来的生命的领悟,又可以感受到对生命当中最美好的纯真的东西的保留和唤醒。如果这个世界使人存在就是沉沦的话,本真的捍卫,我的观点就是伟大的文学艺术,一个终身都会热爱李白杜甫的人,一个终身都会热爱红楼梦的人,一个终身都会热爱莎士比亚安徒生的人,一个终身都会热爱梵高的人,他可能生命中本真的东西会保留很多。当然,对基督的信仰可能是最为关键的,那将根本转变人的灵魂,使之回归纯真和变得圣洁!
   还有就是避免过于功利化和工具化的人生态度,因为功利化和工具化,就会造成对本真东西的抹杀;第二个人不能物质化。本真的东西说到底是源初的伊甸园式的一种未经工具理性塑造和没有功利算计的心灵。纯真的失落和成年社会的世俗功利有关,也跟理性化的思维有关。本真的东西源于对纯真美好的执著,如果进入一种物质化世界,也会对它造成伤害。比如我举个例子,纯真的爱情。如果你把两性关系当成一种游戏,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在这个基础上,你会对纯真所要求的真诚,不含任何的欺骗和杂质的纯和真造成伤害。
  
   人长大的喜欢的东西会变少了,比如小动物。我有了孩子之后的就不太喜欢小猫小狗了。人是不是长大后缺少对万事万物的爱?我们如何保留对万事万物的爱?
  
   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小时候我非常喜欢小狗,现在不那么喜欢了。这个失落就是使人得心灵逐渐变得坚硬,我是感觉到非常可怕。这种失落和成长是必须的,因为要在世上生存,不可能关注那么多东西。小孩子没有功利化的,他的心灵去关注万事万物,他不去投入生存和人生目标,他自由地喜欢万事万物。他对动物植物都有很深的感情去爱,和动植物是朋友一般。但是人成年之后有一种生存的,理性控制,限制自己的要求,他会变得理性,因为如果不这样他就没法完成要求他承担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失落了童年的心理状态。这个失落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失落的原因还有一个是心理受到伤害,我发现一个规律,就像我们的手,如果经常从事粗糙的体力劳动,手上会长茧,长期光着脚走路也会这样,穿鞋走路就又会逐渐变得柔软。这说明什么道理呢?柔软的程度和人的心理保护程度有关,如果整个世界都很粗糙的话,在粗糙中会磨砺得粗糙,因为柔软容易受到伤害。就像一个人在石子路上走,他的保护就是长一层厚厚的茧,这固然达到了一种保护作用,但也导致了麻木和迟钝,就是你的心不容易受伤流血了,但也不容易感动了,不容易有爱了。
   这个保护,其实在文章中我也写了,保护很关键的一点是人生态度的调整,不能有过于功利化的人生态度;另外一个心的柔软,我那篇文章中写了,我仍然认为伟大的文学艺术和宗教,会呼唤人天性的回归,它会重新唤醒恢复心灵的柔软,人在爱当中生存,一只猫一只狗也好,把它当一个生命去思考他的感受,比如一只流浪狗,它无家可归时的惊恐,受到别人威胁时的害怕,就像一个人需要爱一样,你会考虑到它爱的的需求。而伟大的文学艺术让你重新回忆起这种感觉,会恢复你心灵的柔软!如果心灵的柔软会受伤的话,应该怎样才不让自己受伤?我觉得是需要信仰,信仰的力量是爱的力量,爱的力量会疗救一切,会包容一切,这时候人的生命和心灵在柔软中不会因受伤而变得麻木和包上一层硬壳。
  
   人成人之后爱的能力是不是在下降?
  
   是在下降。因为小时候不承担成人世界的任务,同时在父母的保护下相对来说没受到那么多伤。但人一旦走入青春走出世界,走出那种子宫状态,他独立面对这个世界,而这种遭遇会感觉到一种伤痛挫折。严峻的生存现实会让他有一种功利性的追求,这个伤害会让他感觉到世界的冷酷,他可能也会变得冷酷以应对生存,他会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爱实际上是他生存的一个障碍,因为他内心的爱与善良导致他在这个冷酷的缺少公正游戏规则的潜规则的世界里没那么容易成功。这个时候就需要把爱拔除。如果世界带给善良者很多伤害的话,像我说的,因为伤害之后他的心需要保护,这样他的心会逐渐变冷变硬。
  
   作为一个老师,你怎么保护学生的心灵,守护他们?
  
   一个是你要用宽容、爱、善良善意去对待学生。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要给出爱,他得先得到爱。如果他自己没有得到过的话,他都不知道爱是什么,他怎么爱这个世界?如果别人给了他他才知道,噢,原来是这样的,我可以这样对待他们。换句话说,我觉得这就像钱一样,如果我是一个穷光蛋,我怎么给别人?我拥有很多,我才能给别人。但如果这个世界从来对我都很冷酷,我从来都没有拥有过,我怎么去给别人?我是亿万富翁,我才能到处捐钱,到处做善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要给学生这个保护,就需要关爱。
   另外一个,我经常给学生讲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东西,有助于唤醒他们心中美好的东西,比如唐诗宋词,这里面凝结着着很多美好的东西。这可以构成他心灵的底色。他会在心里永远有对美的东西向往,他不会一下子被世间粗糙黑暗的东西吞没。对于小孩子来说,童话垫底很重要;在十四五岁时,古典文学尤其是唐诗宋词垫底很重要;再大一些,其他伟大的的文学艺术也需要。音乐我不是太懂,这些都是很美好的。这些美好事物的魅力如此之大,以至于让他心里永远都有一个理想,不会被粗俗的东西吞没。当然你还可以经常带他们去关爱动物植物,走向大自然,让他们养成关爱宇宙万物的意识。
  
   对学生友善的态度,能不能细谈一下?
  
   友善的态度,我觉得第一是你内心要有善意。其实你内在的善意学生是绝对能感觉到的。
   一个是切忌用坚硬的语言去刺伤他,这个是一定要注意话语,无论这个孩子多么糟糕,但是要切忌用尖刻的话语刺伤他,这个比较重要。
   另外一个,如果孩子内心有一些痛苦,他需要关注关爱,你要去关爱他,去倾听他内心的感受,帮他排遣,这都是必要的。
   这个善意还包括孩子无论有多少缺点,比如有的孩子,从学习成绩来说他们是很糟糕的学生,但你不能因此歧视他们,对学生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如果他成绩糟糕,甚至你的课他也不想上,你可以想办法帮助他热爱学习,就算他永远不热爱学习也没关系。换句话说,你对他的善意不能够因为他的状况而改变,跟他的表现优秀与否没有关系。还有一个这种关爱和善意还表现为及时的鼓励,他有一点点优点,一点点长处,要善于发现,看到他每一点美好的地方。
   凡是你问的我都说了。你要是没问题了,我也就没话说了。
   分类:教育探询 | 评论:13 | 浏览:1743 | 举报 | 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上一篇:我正在读的书下一篇:三本书稿寻求出版
  • 2011——我的吐槽
  •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PostID=37994058&BlogID=1821215
  • [访谈]如何尊重孩子的天性
  • [书评]2012年我最想看的一本书
  • [评论]假宽带与真折腾
  • [策划]天涯,我们不只是在盖楼
网友评论:我要评论帅得不行2012-01-01 08:14范兄:中国人连趋利避害的正常人性都不能容忍,你是知道的。如果培养出一个保持天性的孩子,是无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帅得不行2012-01-01 08:20狼图腾、潜规则、官小说...这些变态、邪恶的书的流行说明,中国人正在努力培养自己和下几代人成为狼!培养出一个羊类的孩子,是无法在十几亿的狼中生存的。大梅是我媳妇2012-01-01 11:25如果孩子看到什么的某件事情才激起兴趣,而这种存在的条件又是有限的,是不是也抑制了孩子创新能力,像1+1这样的基本知识还是要强制让孩子知道吧?yazxf2012-01-01 12:23祝新年快乐!2012出更多好文章!别处的我2012-01-01 13:45前半部分关于“成功”的归纳比较到位。
整个谈话体现了卢梭《爱弥尔》的思想。庄书2012-01-01 14:35应该终身学习,不断地追求自我超越和创造,这样才不致于陷入一种失去生命的自我更新的精神死寂状态恬静的人儿2012-01-02 00:21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创造,培养他们独立的意识dnlmkhl2012-01-02 12:57绝大多数中国人一生下来就被当做奴隶来培养的,整个教育体系宣传体系都是为了这个目标来服务的,所以,只要有可能,还是尽可能逃离这个体系吧~~jsdw882012-01-02 20:21教育的问题是重要的问题。就我身边发生的事情而言——青少年一代,出现的问题大多数,是父母在教育上出现了偏差。儿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如果你不知道某男人、某女人、某对夫妻的真面目,那么,你就观察他们的子女。我认为:人应该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对他人有益的事情、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人年迈体衰以后,就应该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对子女有益的事情、对他人无害的事情、对社会无害的事情。盼子成龙、盼女成凤,未必能够实现,但是,要求下一代比父母这一代强一些足以!jsdw882012-01-02 20:36现实生活不缺乏创新,现实生活也不缺乏学习。创新是要得到他人的承认(这里的内涵较为复杂),学习只是模仿,一味的模仿-岂能创新!我认为:生存-发展是不能打破的必然规律。先讨论生存的问题,再讨论发展的问题。思想的探讨比狼、羊的探讨更为重要。jsdw882012-01-02 23:29dw882012-01-02 20:21
教育的问题是重要的问题。就我身边发生的事情而言——青少年一代,出现的问题大多数,是父母在教育上出现了偏差。儿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如果你不知道某男人、某女人、某对夫妻的真面目,那么,你就观察他们的子女。我认为:人应该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对他人有益的事情、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人年迈体衰以后,就应该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对子女有益的事情、对他人无害的事情、对社会无害的事情。盼子成龙、盼女成凤,未必能够实现,但是,要求下一代比父母这一代强一些足以!小隐无名2012-01-02 23:49一将功成万骨枯。

每个李云迪背后有多少垫背的废了的人呀。小隐无名2012-01-02 23:54李云迪不过是个幸存者罢了。
范老师的理念已远远的超越了现行的教育理念。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