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 www.zcgj99.cn:在人间——千年一圣冯达庵(汉地两千年修证成就最高的佛教瑜伽行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56:50

在人间——千年一圣冯达庵(汉地两千年修证成就最高的佛教瑜伽行者)

(2011-05-01 18:07:58) 转载标签:

王弘

普贤

华文

gb2312

观法

杂谈

分类: 唐密祖师

 什么是圣者?达到圣境的人便是圣者。而圣境,儒释道都有不同的理解。按最严格的标准,冯达庵都是圣者。他或者是中国二千多年来,实证成就最高的汉地瑜伽行者。而更为可贵的是,他完满地解决了众生起源和世界起源的问题,真正解决了唯识和中观的根本分歧问题,将佛教推向了高峰。  

参破禅宗三关

阿阁黎夙根猛利,一经发心学佛,即摈除俗缘,息脑运心,返尘归根,泯识显智,明体达用,由净通禅,复由禅入密。其实修净土法门,卓有成就,著《佛法要 论》,综述佛法大要,广弘净土精义。甚得净土宗硕德印光大帅的赞叹与推崇,并亲为作序,倡印流通。阿阁黎参禅亦达巅峰,先后经历昭灵禅、明心禅、无生禅、 见性禅四个阶段,参破禅宗三关,入宗门第一句,会《大日经》“极无自性心”之妙旨,彻悟心源,得大自在!其《禅关随笔》评见性禅云:“首山云‘龙袖拂开全 体现,象王行处绝狐踪’,余于此偈颇有实地相应处,故读此段经文,觉得句句若从自心流出。”然阿阁黎虽证禅宗最高境界,却“志不欲盘桓于是,但急求向 上”,以破极微之住地无明,实践即身成佛之道,乃从王弘愿大阿阁黎进修一乘密法。
    阿阁黎自识宿命,尝谓“唐时己受灌顶,今生学密乃增上缘”,加之通禅后学密,是密宗正机,故其学密成就甚速:1927年在香港受黎乙真法师胎藏界学法灌 顶,当下即得月轮观成就:1929年在广州受王弘愿大阿
阁黎金刚界灌顶,当下即入菩提心三摩地:1936年受王弘愿大阿阁黎传法灌顶。

时,王弘愿大阿闍黎主编《潮州佛教》,师以修证心得向该刊投稿,令王赞赏,师遂随王学密。之后,师自识宿命,谓“唐时已受灌顶,今生学密乃[增上缘]”;加上通禅后才学密,是密宗正机。故其学密成就甚速:1927年在香港受黎乙真法师胎藏界学法灌顶,课间即得月轮观成就;1929年在广州受王弘愿大阿闍黎金刚界灌顶,课 间即入菩提心三摩地;以致1936年受王宏愿大阿闍黎传法灌顶,成为唐密第五十代祖师。

其后证入普贤身,契入十地菩萨方能进入的金刚喻三昧及萨婆若智。曾作诗云:据点大开雄猛性,肉身顿转普贤身,祖师龙智悲智愿,留守千载利后人。

冯达庵的书粗略可分为四大 块,一是佛教义理阐述,一是佛教实修;一是密宗仪规,一是专著及杂文。目前出版的《佛法要论》一书,因密宗戒仪,没有仪规部分内部。

义理部分主要有:《佛学起源》、《佛教源流》、《旨法要论》、《佛教直面目》、《八识规矩颂释》、《心经广义》。 

佛教实修主要有:《学密须知》、《禅观随笔》、《佛教真面目》、《禅宗明心见性与密宗即身成佛》 

专著及杂文主要是关于净土 宗、禅宗和密宗的,《法华特论》、《宿命通原理》、《天眼通原理》、《人死问题》、《禅宗六祖大鉴禅师传》等。

《佛教直面目》和《心经广义》可以看作冯达庵的代表作。

大阿阇黎并在佛教真面目和八识规矩颂释、佛教源流等很多文章中解决了唯识和中观的彼此误解的千年纷争。

其的中观见解略说如下:所谓中道,即不偏不倚之真如实性。性本无相,就观法言之,不妨目为实相也。此中道实相,乃举体、相、用三大融归一心,灵活而非静止者也。是为中观法门之正宗。观法乃将八不分作四句。

 

(1)不一不异。如随方摄影——体的观法

(2)不生不灭。如镜中照像

相的观法

(3)不来不去。如影戏行人

(4)不断不常。如大河长流——用的观法

(1)不生不灭 如明镜照像——随缘示幻绝无实质

(2)不断不常 如大河长流——刻刻变易未尝中断

(3)不一不异 如随方摄影——面面异相原是一人

(4)不来不去 如影戏行人——本无动作观者自迷

 

第一句观法 假定心中有一真如总体,觉性与之相函而遍照之,本如如无别。而觉性对于无量部分,各加详明时,则各为据点,各呈互异之特性,同时若不兼顾全体,则由一法界化为多法界。若随分随合,则诸异性皆消归全体,即由多法界回复一法界;如一人立在一处,面面摄其影,异相虽多,只是一人。其能不滞于多,复能不拘于一,则契合不一不异之中道。此从横面观察心之体大。

  第二句观法 自心所具特性,理致极端微细,一觉不足以明其详,于是加强其境而认识之,逐步致以符号。吾人所感之尘相,乃符号之至粗者也。本无其质,假标为相。其现也,无物出生;其隐也,无物被灭,只如镜中之像,现隐无常,绝无实质出入其间。学者确能领会诸相如虚影,则契合不生不灭之中道,此藉空间格式观察心之相大。

  第三句观法 一相之中,原有种种态势,一时不能顿详诸态。则须挨次认识之。如观人之身相,逐次所观。各有一部递变之状;随其变异轨迹而执着之,恍若其人有动作来去之事,罕有能知其绝对虚妄者。试取影戏一段画片观之,百数十幅之片,同绘一人之影,其足部姿势递异,本来各不相涉;而流现银幕之上,若见其人来往其间。于此能悟其非,则契合不来不去之中道。此藉时间格式观察心之相大。

  第四句观法 觉性内照,不论总分皆一时顿了,转为识性而细详之,乃落次第所觉诸法,本互浑融,因机境不同,表现于尘相,或先或后,各随其缘之牵引力如何。牵引未常或止,故表现永无中断,刻刻缘变不同,故表现绝非恒常;大河长流,堪以作喻。人见物相有静止者,非真静止,乃变换之率较缓耳。洞达此理,则契合不断不常之中道。此从纵面观察心之用大。

  中观法门,既包举体相用三大而观之,故不偏于有,亦不偏于空;(体相兼收)。不偏于动,亦不偏于静。(体用兼收)。得旨深者,定能的的见性,与起信论貌异神同。

  八不中道极其深造,则与月轮三昧同功,获得二空真如缘起妙用。未达极则者,所谓任运而行,不脱赖耶缘起,或生空真如缘起而已。

  后世目中观法门为空宗,只就遮情一边言之,未足概其内容。浅学者以此为究竟,遂落偏空,或恶取空。

其唯识见解略述如下:

中观法门本具体相用三大而观之。通达深旨,便契真如缘起之理,与马呜性宗无异。后世多从遮情方面致力,转为空宗,一法不立,诚得体大根本。然依体起用,不无法相附见焉。粗细虽殊,要皆识所幻化。知其虚假,任其起灭,原于本体无碍。若极端排遣,则大用不行,只余凝静之体,不足以显佛性之妙。甚或一切已空,不妨恣意妄动,陷于无因无果之邪见,流弊甚大。佛灭后九百年,无着菩萨出现于北印。观察空宗流弊之由,在学人浅尝辄止,坠于笼统浮之。于是建立瑜伽法门,与真理相应之观法也。以净染具含之阿赖耶识为基本。

无着学系,以摄大乘论为根本。溯源于解深密、入楞伽等经。属第三时教法。以识性为能观,法相为所观。后有唯识宗及法相宗之名,则注重识相二事也。

依深密经意:

第一时教,以法破我。(只有蕴等而无我身。)

第二时教,以空破法。(蕴等从缘假现,当体即空。)

第三时教,决择真妄。(圆成是真,遍计是妄,依他非真非妄。)

  摄论开端标举纲要外,即详论阿赖耶种种义理,能详起信论之所略。此识为性相关键,若不建立,诸法无从发现,一切境界均不能成。小乘所以不说此识者,以彼辈一味求涅 乐,一切境界皆非所顾,无须研究及此。权教大乘(不了义空宗在内)以不知此,无从建立受用身土。乃至众生轮回之道,亦不能切实说明。盖无此识,善恶等业,现生虽得暂寄脑部。身死之后,脑随朽坏,无以引出来势果报。轮回之理,势难自圆其说。

一切法皆依阿赖耶识出现。固有出现之条理。所现之相,又有真妄之分。亦有正理存乎其间。摄论于是广谈三自性。

  (1)圆成实性 体——(净)——真 

           /净\

  (2)依他起性 用   非真非妄

          \染/

  (3)遍计执性 相——(染)——妄

  圆成实性者,诸法本体也。即性宗之真如,亦即中观法门之八不中道。与觉性相函,原具随缘不变二义,交互圆成本体之实性。

随缘者,依觉性分位缘起真如总体中局部法性使昭著也。不变者,总体虽随觉者别感而显现局部法性,但仍然一法不立。起信论兼取二义。摄论原意本不相违。而传承诸师,见地不同。或偏后义,或兼前义,未尝一致。故摄论译本,亦分两派。以真谛所译比较他译,可知其概。

[注]世亲门下分安慧护法二派。安慧兼取二义,护法独取后义。世亲原达性宗之旨,观十地等论可知。护法专弘其唯识一面,详说杂染阿赖耶,未及发挥本来清净之性体。

依他起性者,有为法依他缘起之衬托法也。真如本体,原来一法不立。大用所行,能使诸法不立而立。立则藉识开为法相,或现于内心,或现于外境。将开之先,似有他法为之前驱,而却有一定条理。此等条理,即缘起法之假性。

用分染净两种,《起信论》曾发明之。净用者,诸佛清净法流通过身心,能缘起真实境界。如出世间之庄严妙相。及世间之绝对善法,皆以净用为所依。此种依他起性,属“真如缘起”摄。染用者,众生杂染气流通过身心,能缘起虚妄境界,如外迹之种种不净相,内心之种种烦恼相,皆以染用为所依。此种依他起性,属“赖耶缘起”摄,《摄论》详染用而略净用,当时学风未易遽论净用故。

遍计执性者,对所观法相加以种种计度而固执之之妄法也。其相本由依他起性而来。由执着故,在无明笼罩中,只向联络线较鲜明之理路计度,辗转引起无限妄执而遍计之。所现染相,总属妄境。

《起信论》之辩相。原分明、无明二类。明所摄者,属圆成实性。其为相也净。无明所摄者,属遍计执性。其为相也染。《摄论》只详遍计执性中之妄相。故唯染无净。

三性恍若各有其相,要皆识之所感。倘泯识净尽,则三性皆无自性,与般若波罗密多同符,《摄论》则名“无分别智”。

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一离无作意。二离过有寻有伺地。三离想受灭寂静。四离色自性。五离于真义异计度。

无分别智既详。则六度十地皆真实境界及其得果,则入无住涅,而具足佛之三身。是故摄论为真实菩萨藏。与权教异。

阿赖耶乃梵语,义为含藏,为众生心所必具,否则无从建立依正二报。依染净境界分为三位:

(1)杂染位无始以来执着六尘假相以熏其心,成为染种而蕴藏之:染种成熟,随缘发作染行。如是展转熏发,直至断除俱生我执而后已。

(2)异熟位无始以来所作善恶等业,心中默志其间条理,未尝或失;机缘成熟,则现相当果报之身。直至断除俱生法执而后已。

(3)净持位无始以来清净本心之绝对善法,如慈悲等,曾经发露者,一一净持之;随机利益大众,永不消灭。众生如是;佛亦如是。

由真如本体转入阿赖耶,经种种作用,加以认识;变现种种法相。此法相之所依体,曰圆成实性;所依用曰依他起性;识行其间,若无执着,则成净相;一落执着,便成染相;此执着曰遍计执性。此三性亦依识而有其名。识若尽除,三性皆归无性;与真如融化。

阿赖耶缘起诸相,未落执著者为清净阿赖耶,与圆成实性相应;其依他起性即净用摄。已落执著者为杂染阿赖耶,与遍计执性相应;其依他起性即染用摄。

遍计执者,以意识普遍计度加以执着也。依他起者依,他缘牵引而起也。圆成实者,圆成性相不二之理归于实际也。

无著之发挥阿赖耶义,具见《摄大乘论》中,世亲继承其法门为之作释;多从杂染品立论,趋重赖耶缘起之说。然亦不无清净之旨;与《起信论》“真如缘起”之理不相违。

世亲以后,传《摄论》者或融通“真如缘起?”,或独主“赖耶缘起”,则各凭其见地也,观吾国真谛译本之异于余师诸译,可以知之。

 

至于唯识中观分歧,大阿阇黎则曰:

大乘中任何教派。能真实契合般若波罗密多时,便得入一乘显教之门。终与禅宗正法眼藏同符。中观家之提婆罗 罗皆承禅宗祖位且勿论。而瑜伽家之无着世亲皆于般若波罗密多切实相应。一作顺中论。一作百论释。是兼融会中观之道者。大乘隆盛之时,此际为最。其后两家学者,或趋重遮情。致偏于观空。或趋重析义。致偏于辩相。渐失互融之旨。始而家外起诤(如清辩非难护法月称对抗月宫)继而家内交谪。(如清辩见抑于月称护法被义于律天)教派已日纷岐。学者自少功效。

龙树中观学系,四传至佛护及清辨,所尚渐分。佛护再传月称对清辨有抑词,以其偏重遣妄也。无著瑜伽学系再传安慧、陈那。初尚无别,安慧弟子月官兼重清净本性,陈那弟子护法偏重杂染赖耶。护法传法称,再传律天。但律天并传安慧之道,太对护法亦有所歉。若夫空相两派学人,当见地未圆融时,彼此互争,势所难免。


    冯达庵大阿阇梨即身成佛,一生经历过:息脑运心、返尘归根、泯识显智、明体达用等层次的修证;解行相应,显密交融,宗、教兼通。师昔住持解行精舍时,尝有人入坛访师,遍寻不获,唯见坛中现大日如来尊形;旋出还入,尊形不见,只见师于坛中趺坐。其修法成就可见一斑!
    师以1977年8月即预告门人曰:“吾明年入灭。”其时,师身体健康,精神良好。后果于1978年六月二十日13时45分入寂。入灭前数十分钟 还在堂内修法,修完后还饮了一些鲜奶和橙汁,然后自在以大印身圆寂。

关于冯先生的文章,《七大 缘起论》作者孟晓路有这样的评价:

大阿阇黎诸著作行文皆斩钉截铁,毫无模棱之处;不作沉词,多发前人所未发;义理精深,迈越千古;言文畅美,一字千金。显系直从自性中流出,非仅比量学问之所得也。在阿阇黎之境界实远超智者等大师之上;堪与比肩者,仅有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等数人而已。从此吾之研究佛法即一以冯大阿阇黎为标准。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冯大阿阇黎之书,其深入佛法义理大海之无上利器乎!得大阿阇黎书后,吾不期于短短数年内,即于佛法全部教理入于豁然贯通之境。此前绝未敢作此等奢望也。若非幸遇斯等法定,又焉能如此!

  阿阁黎深契佛智,修证境界非凡俗可比。在佛学极谈——《法华特论》中,阿阁黎自序云:“原夫一乘大道,佛性为根。仅明妙体,可称入门:兼得妙用,方许升 堂;依性起相,曼茶罗如实现前,庶几登峰造极!”在《学密须知》卷末,阿闻黎点睛云:“……摧破三重妄执。则于莲花性海中提出本尊法性。遍布行者肉身一切 支分。从一一毛孔流出光明。普及大干世界。当是时。内离能运之心。外泯所达之境。法法无相。惟一片佛性。妙用无边。而亦无一片之见。入此大舍三昧。行者肉 身即是本尊法身。当下便处本尊常寂光土。若更精研自心三十七尊妙性。而一一证之。斯契密宗究竟之旨。”由此可窥阿阁黎超凡绝伦之实证境界。

冯大阿阇黎功行极高,缘何寂寂无闻于世?惟其得绍唐密祖师之位后,先后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众生因缘所致,未能广播法流、利益人天。故其《七十自感》诗云:  

阳春烟景古稀年,法界生身记普贤。
     念载发弘唯一乘,十方随喜有诸天。
     缺缘不复谈弘法,余寿翻宜理旧编。
     永转法轮何处是?密严净土广无边!

能评价的是,冯达庵居士的佛学是佛法三藏十二部在现当代拨云见日的最高成就,是大乘佛法最可靠、最精要的总结和提炼,其一生证入十地菩萨方能进入的金刚喻三摩地,证悟普贤身,并且真正解决了唯识中观的千年纷争,是佛教在新时代该何去何从的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