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世纪是多少年:博大精深中国“门”(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44:49
  从甲骨文里用了两个象形符号来表示“門”字的记载来看,“门”的产生应该在文字之前。也就是说,在文字没有出现的年代里,“门”就已经存在了。
  在古代,从门的单与双就可以看出主人的贫富。一般双扇为门,单扇为户,即地位较高的人家门是双扇的,称为门;穷人家只开了单扇的门,就叫做户了。从《诗经·陈风》“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论语·雍也》的“谁能出不由户”,到《晋书》的“抗志柴门”,这些文字其实就是门关于贫富的记载了。
  其实,抛开贫富而言,在人们眼里,门是通向外界的第一道关口,它预示着一切新的开始。民以居为安,不管居的豪华与否,居的要素就少不了门。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将许许多多的事物熏陶得绚烂多彩,折射着自己的博大精深,有关门的文化更是如此。
  在歌舞升平的今天,门就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在一般人眼里,门既是房屋的外檐装修,又是独立的建筑,更是建筑的入口。民居的滚脊门楼、里巷的阊阖、寺庙的山门、都邑的城门楼子……都很好地传承了独特的中国建筑文化,而建筑文化又因“门”的存在而益发独特。君不见古代宫门上巨大的门钉,横九纵九,九九八十一枚,如凸立的文字,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篇大文章。君不见居民宅门上威武的门神,双双把门,将远古先民们关于神话世界的畅想,经过漫长时光的千描百绘,定稿为身披甲胄的模样。君不见帝王将相门前威严的石狮,以及“十三太保”、“泰山石敢当”,何止只是体现“以捍民居”的功能;君不见民间俗言道“猪入门,百福臻”,天增岁月人增寿的节日里,驮聚宝盆的肥猪拱门剪纸,都贴上了屋门……单就门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优秀无处不被这小小的门演绎得淋漓尽致!辟邪,祈福,驱恶,迎祥,高贵,尊卑,低贱,鄙陋,庸俗,腐朽,门又做了古风今俗的历史展台。
  古代的清贫者明志自慰,横木为门的街门,可谓“门”之简陋至极。然而,经过时间的洗礼,却发展出了富丽堂皇的一面来,它不仅衍生出了琉璃的、艳彩的各种牌坊,还演变出帝王门前华贵的连阙。因此,岳飞在壮怀激烈的《满江红》里悲吟“朝天阙”便是例证。若要问连阙的极致之极,请看明清故宫留下来的午门吧。古之“天子五门”,所张扬的绝对不只但是帝王的气势与排场,还折射出主人对天下的一统与主宰之态。然而,不管在任何时代,老百姓则盼望的是“夜不闭户”的清平世界,即使“门”简陋为柴扉也在所不惜。一强一弱,竟然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从门的这些现象,就足以体现一个社会发展的足迹,一个时代等级的烙印。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门早已成为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作为一个社会人,就要从事各种与生计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社会交往,而这些活动这些交往或多或少都离不开门,前门、后门,正门、侧门,公门、私门,大门、小门……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都在门里门外的对立统一中亮了相;高尚与正直,低卑与猥陋,光明与黑暗,生旦净末丑,借助小小的“门”,都纷纷闪亮登场。
  可以说,门占尽了出入口的“区位”优势,因此,门总是引人注目的。入必由之,出也必由之,于是,历史的风风雨雨,门总要首当其冲,门里门外总有说不完的历史和故事。在华丽的古典文化之中,门早已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对象。“花径未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门的本意如此,但今人多附会,抛却“花径”“蓬门”不说,是个正常男人都知道,却老是抓着关不住春色之门让红杏出墙而四处嚷嚷。此外,桃符、门神、春联、剪鸡……都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门文化中的一块块瑰宝。
  基于中国的特色,中国的门,也随之派生出“芝麻开门”的故事,极富创造力地滋生出“鲤鱼跳龙门”的传说等等。前者反映了探索者对未知领域的精神需求,后者则表现了超越自我跨入上层建筑的内心渴望。此外,中国的门,还编排出绕有兴致的“鬼门关”的迷信与传说,用来吓唬着那些愚昧胆小的人。而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的门还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滋生出了或让人笑话,或让人莫名的某某门事件等等,诸如“李刚门”、“公交门”、“抄袭门”、“艳照门”、“兽兽门”……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叫人数不清看不透,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
    “门”是如此的精彩,“门”的故事说不完。朋友,如果你想太太平平的过日子,别忘记关好自己的“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