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坂广臣为什么叫爬坡: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军工生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46:56

 

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军工生产

  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工业是根据地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先修后造、由仿到创、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1938年,129师挺进太行山后,曾建立起5个流动修械所,八路军总部在襄垣土河村也建有一个修械所,另外,决死纵队在沁源也有一个修械所,但当时只能修配损坏了的枪支和生产红缨枪、大刀片等简单的武器。在日趋激烈的对日作战中,八路军有时不得不使用这些古老的兵器,去和装备精良的日军拼命。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攻实力”,作为“全中华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1939年3月,八路军在襄垣县上河村成立军事工业科,6月迁到黎城县的上赤峪村,扩展为工业部。将武乡柳沟工救会铁厂改为八路军柳沟铁厂,主要生产手榴弹。1939年7月,榆社的八路军韩庄铁厂迁到黎城黄崖洞进行扩建,经过半年多的边生产边建设,逐步发展成为近700人的兵工厂,取名“军工部一所”,又称“黄崖洞兵工厂”。

  黄崖洞兵工厂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最具现代化的兵工厂,拥有机器设备40多部,动力设备有三节锅炉1台,蒸汽机2部,切削机床有车、钻、刨床等20余部,其中还有1台荷兰造的机床,可制造精密量具。另外还有10千瓦发电机1台。1940年初,研制成功55式步枪,1941年夏,研制成功50掷弹筒和50炮弹,最高时月产55步枪430支,掷弹筒200多门,50炮弹3000多发,年产量可装备16个团。

  八路军在太行、太岳的兵工厂还有平顺县西安里的“军工部二所”,1939年9月建立,有职工200多人,主要生产步枪;辽县高峪村的“军工部三所”,1939年10月建立,有职工200多人,主要生产掷弹筒和步枪;武安县梁沟的“军工部四所”,有职工600多人,主要生产步枪、手枪、掷弹筒以及60迫击炮弹,规模仅次于黄崖洞兵工厂;黎城县下赤峪军工部“复装子弹试验厂”,1940年3月建立,有职工100多人,主要生产复装子弹,日产近千发;和顺县青城“军工部炸弹厂”,1941年3月,由武乡县柳沟铁厂部分人员和设备组建而成,有职工290人,主要生产生铁、地雷、手榴弹和炮弹毛坯;辽县尖庙“军工部机器厂”,1940年4月由黄崖洞、高峪兵工厂抽调部分人员和设备组建而成,有职工100余人,主要生产制造各种简易机床和工具。

  1941年,军工部各厂职工总数达到3300多人,其中有留学国外的技术专家,有来自军队的领导干部,有归国华侨和大批知识青年,有来自敌占区大城市的技术工人,拥有相当120马力的蒸汽动力设备和简易机床124台,在那艰苦的环境里,太行区的广大群众献铜、献铁、熬硝,解决了军工生产的原料困难,生产的各种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日前线,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利器。

  根据地军事工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侵略者的心腹大患。日军的每次“扫荡”,都把八路军的军工厂作为进攻重点。特别是黄崖洞兵工厂,更是引起了日军的注意和恐惧,对外宣称:黄崖洞兵工厂拥有3000多工人,并有留洋学生和先进设备,是一个现代化兵工厂。因此,从1940年10月开始,日军先后多次调兵强攻、偷袭、围困黄崖洞兵工厂。1941年11月,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以不足1000人的兵力与日军气势汹汹的5000余众,在黄崖洞展开了八天八夜的激战,取得了黄崖洞保卫战的重大胜利。

  1942年,根据当时的军事形势,军工生产“化整为零”,将大的兵工厂缩小规模,组成单一的产品专业厂,分散转移到距敌较远的偏远山庄。黄崖洞兵工厂分为三个小厂:一厂,代号“河北”,迁到辽县苏公村,主要生产50、82迫击炮弹;二厂,代号“黄山”,仍在黄崖洞水窑山,主要生产60、82迫击炮弹;三厂,代号“石灰窑”,迁至武乡县漆树沟,供应上述两厂产品锻件。军工部二所也分为三个小厂:一厂迁至武乡县庄子村,生产炮弹毛坯,二厂迁至黎城县八牛村,生产地雷、手榴弹;三厂迁至黎城县斗鸟村,生产黑色炸药。军工部四所也分为三个小厂:一厂迁至武安县脑子村,生产手枪、驳壳枪、步枪;二厂迁到邢台小芹村,生产掷弹筒;三厂迁至黎城县南井沟村,生产复装子弹。1942年5月,军工部在黎城县白布礁村新建化学厂,生产子弹发射药;太岳军区在沁源永宁沟建成了“太岳复装子弹厂”。
兵工厂化整为零之后,原来较大的工厂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分散在山沟里星星点点的小工厂。目标不大,不易被敌人发现。工厂人员精干,行动方便,便于劳武结合。敌人来了,转移埋藏快;敌人走了,开工生产快;而且产品相对集中,从投料到成品,一般都能在厂内完成,即便遭到破坏,对其它工厂影响不大。厂房多用石料建成,就地取材方便,敌人烧不着,炸不绝,大大减少了兵工厂在敌人“扫荡”期间因破坏而造成的损失,即使在1942—1943年最艰难的两年中,军工产品和产量仍显著增长。1942年生产掷弹筒167门,50炮弹28964发,步枪1092支,复装子弹21万发。1943年生产掷弹筒351门,50炮弹48883发,82迫击炮弹4253发,步枪1832支,复装子弹680780发,手榴弹40456枚,棉药419斤,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坚持和发展了根据地的军工生产。

  1944年,日军成了“秋后的蚂蚱”,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扫荡”,军工部再次及时调整了兵工厂布局,将人员、设备统一调配,设九厂一所。一厂,位于左权县(原辽县)苏公村,生产50、60炮弹;二厂,位于平顺县西安里村,黄崖洞二厂的全体人员和设备在1943年9月已全部迁此,分为机械加工和成品分厂、火药化学分厂、毛坯翻砂分厂;三厂,位于邢台县明水村,生产79步枪和50炮;四厂,位于武乡县柳沟村,铸造50和82迫击炮弹毛坯;五厂,位于武乡县显王村,锻造50炮弹弹尾;六厂,位于左权县云头底村,生产82迫击炮弹;化学厂,由黎城县白布礁村迁到源泉村扩建;化铜厂,位于左权县麻田镇,试制子弹铜片;子弹厂,位于黎城县南井沟村,生产复装步枪子弹;实验所,位于黎城县上河村,研究武器的改进和制造专用工具设备。

  1945年8月14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浴血奋战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八路军从日伪手中接受了长治发电厂和石圪节煤矿,并将山沟里的兵工厂逐步迁出,以长治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军事工业基地。到1946年,在长治市和长治市周围各县的兵工厂有:兵工一厂,设于武乡县柳沟,有职工896人,生产50炮弹和82迫击炮弹;兵工二厂,由平顺县西安里迁到长治市南石槽村,有职工1339人,生产82迫击炮弹;兵工四厂,设于黎城县东洼村,有职工498人,生产60、120、150迫击炮弹毛坯;兵工六厂,设于黎城县彭庄,有职工403人,生产雷管和79步枪子弹;兵工九厂,设于长治县内王村,有职工711人,生产雷汞、油甜炸药和硝铵炸药;兵工十一厂,设于长治市内天晚集,有职工377人,生产雷管及子弹铜片,并管辖各军分区移交军工部的5个炸药厂;兵工十二厂,设于潞城县宋村,有职工195人,生产军工专用机械;兵工十四厂,设于潞城县安居村,有职工200人,生产120、150迫击炮弹;兵工十五厂,由河北磁县峰峰迁至长治市附城村,有职工434人,生产120、150迫击炮弹毛坯。于长治故县新建故县铁厂,于潞城县西天贡新建酒精厂,于潞城县枣臻新建炼焦厂,于沁源县马森新建木料厂。

  1947年2月,各兵工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争创“刘伯承工厂”运动,工厂和工厂之间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立功内容十分广泛,“人人有功立,事事可立功”。“刘伯承工厂”运动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在竞赛中南石槽兵工厂成绩突出,被评为“刘伯承工厂”。

  1949年1月,根据解放战争的形势和需要,南线(石太铁路以南)兵工厂调整归并为7个大厂,职工达到14000多人。在长治的兵工厂有:第一兵工厂,大厂部设在长治南石槽,辖8个分厂,有职工5490人;第二兵工厂,大厂部设在长治黄碾,辖5个分厂,有职工2600人;第六兵工厂,大厂部设在长治城内天晚集,辖7个分厂,有职工4500人;第九药厂,大厂部设在长治县内王村,辖3个分厂,有职工470余人;第一工具厂,设在潞城县宋村,有职工200余人。这些兵工厂生产的各种火炮和炮弹,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为长治市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