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ile真木大辅:朱家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42:25
中央研究院第二任院長

 
一、家世與青少年時期

  朱家驊(西元一八九三-一九六三年),字騮先,清光緒十九年四月十五日(一八九三年五月三十日)生於浙江省吳興縣小港里鶴和堂。其始祖自臨安遊學湖州,遂在此定居,至家驊為第十六代。累世經營南貨業。父雲舫,母姚氏。家驊為幼子,大兄家麟(祥生),二兄家騏,及兩姊一妹,尚有兄姊各一人,皆不育。

  家驊六歲(一八九八)入鄰舍私塾,啟蒙師為江梅村。十一歲(一九○三),改入縣城馬軍巷沈氏家塾。是年六月喪父,翌年四月喪母,改入北壩沈氏家塾,始讀《四書》。十三歲,改入南潯正蒙學堂。十四歲,私下剪去辮子,被目為小革命黨。十五歲,改入南潯公學,年底畢業。十六歲(一九○八)赴上海,在通運公司識張人傑(靜江)。是年九月,考取同濟德文醫學校,為自費生,隨納少華博士(Dr. Nasauer ) 習德文。升入二年級後,史地、動植物、理化等課,均由德人教授。十八歲(一九一○),因受曹礪金、沈士遠、沈尹默諸師影響,已具革命思想,見報載汪兆銘(精衛)謀刺攝政王消息,大受感動。乃於六月赴南京,欲謀刺兩江總督張人駿。十九歲(一九一一),聞黃花岡起義消息,與學太徐霽生等發起組織中國敬死團。八月,武昌起義,敢死團籌備在滬起義工作,推家驊為駐漢代表,乃偕黃伯樵等二十餘人赴漢口。因從軍未果,被紅十字會派至德國人組織之重傷兵醫院服務,歷時三個月。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家驊二十歲,結束醫院工作,於一月底返滬,方知敢死團曾參加攻打江南製造局之役,對上海光復不無貢獻。在通義銀行識吳敬恆(稚暉)、李煜瀛(石曾)等人。時同濟籌辦工科,改稱同濟醫工學校,乃返校,改入工科。

  民國三年三月,隨張人傑乘西伯利亞鐵路臥車赴德自費留學,先到蓋爾森教堂城(Gelsenkirche)之荷蘭礦場實習半年,於十月入柏林礦科大學攻讀。五年十月,礦科大學併入工科大學,為第七院,家驊參加考試後升三年級。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學生多已從軍,依規定一班不滿三個德國學生不能開課,家驊班上經常僅有三個中國學生,故無法繼續求學,遂於十二月十五日離開柏林,取道丹麥、瑞典、芬蘭、俄國,回到上海。

  民國六年四月,我國對德絕交。八月初,家驊與程亦容女士在北京結婚,三十一年春離異。三十五年二月十二日,與王文淵女士結婚。

二、中研院十八年

  民國十六年十月,中華民國大學院之大學委員會成立,家驊以廣州第一中山大學副校長身分為該委員會當然委員。時中央研究院尚隸屬於大學院,故也參與中研院之籌備工作,並於十一月被推為地質調查所(翌年一月改名地質研究所)籌備委員之一。二十四年六月二十日,當選中研院第一屆評議會聘任評議員。二十五年一月五日,總幹事丁文江(在君)病逝。六月,應蔡元培院長之請繼任總幹事,於十五日到任。二十六年,以主持浙江省政太忙,請傅斯年代理總幹事。二十七年,傅斯年不肯繼續代理,而家驊所兼黨、團等職務,較前尤為繁重,乃於十二月由任鴻雋(叔永)繼任。傅斯年曾說:「中研院設總幹事一職,本是『內閣制』。」可見總幹事對中研院之重要。二十九年三月五日,蔡元培病逝香港,評議會於三月二十二及二十三日開會,選出三位院長候補人:家驊與翁文灝各得二十四票,胡適二十票。遲至九月十八日方派家驊為代理院長,於二十日就職。直到四十六年十月辭職,四十七年一月十一日移交,主持中研院院務達十八年之久。

  家驊擔任中研院總幹事及代院長期間,正值國家多事之秋,先是抗日戰起,自京滬西遷,並隨戰事之變化不斷播遷,各研究所散處大西南各地;勝利後,再陸續復員京滬。喘息甫定,又遷臺灣。抗戰前,該院已設有十個研究所,在抗戰期中,又增設數學、醫學、體質人類學三個研究所籌備處,並將動植物研究所各自獨立成所。雖一再播遷,飽嘗顛沛流離之苦,仍能繼續成長發展,而研究工作也未中輟。三十四年秋,又籌設近代物理(即原子能)研究所,雖未完成,亦可看出領導者能掌握學術發展之方向。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撤退時,因時間倉促,交通困難,而經費無著,只有數學與歷史語言兩研究所來到臺灣,家驊又擔負起籌措經費、找尋院址、購地建屋等起死回生的重任,不僅陸續重建植物、化學、動物三研究所,並增設近代史、民族學兩研究所。

  中研院評議會之成立,是丁文江任總幹事時為該院立下之百年大計;至於院士會議,則為家驊之重大貢獻。自民國三十五年十月開始籌劃,至三十七年三月二十六日選出第一屆院士八十一人,家驊當選為數理組院士。九月二十三日舉行第一次院士會議,中研院之體制,才算完成。惟翌年大陸即告失守,多數院士及第一次院士會議所選出之第三屆評議員三十二人,滯留在大陸,在臺者均不足法定人數。只有使兩會照常集會,恢復其職權,才能使中研院從半停頓狀態中納入正軌。經多方討論,終於想出「以報到登記人數為實有全體人數」之辦法,呈奉總統令准後,於四十六年四月二日在臺舉行第二次院士會議,四月三日舉行第三屆評議會首次會議。停頓已八年之院士會及評議會集會問題,獲得解決,為中研院在臺之復興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