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rition:《内经》卷第一研读心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6:06:03
《内经》卷第一研读心得总结
《内经》卷第一包括: 以下四篇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第一篇可以说是医学总纲、提出了医学总旨;第二篇讲述了内经的医学思想、医学的根本方向指出了天人相应的重大理论方向,提出了“未病”和“上医”的医学思想;第三篇指出了生命与自然、与气候的关系;第四篇指导、引导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医生,就是说应该理解、掌握的医学关键理论、理念和知识要点:应该懂得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传变;懂得人体的五脏六腑、从逆关系,懂得阴阳表里矛盾、辩证大法。
所以卷第一是内经总纲中的总纲。
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的中心思想是:内经的医学不仅仅是治病、医病,而更在于长寿。所以内经是长寿学,是人寿学。
内经总结了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从而得出长寿的秘诀和规律,从而指导人应该怎样遵循自然规律,怎样生活,怎样劳作,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
所以内经医学是“人”的医学。现在的医学只是病的医学。内经医学要比现代医学高出几个数量级。(以后还将进一步展开)
内经中将最高层次的人,名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内经的最高医学目的就是使人向最高人的目标迈进。内经指导人不仅要达到百岁,而且百岁时还动作不衰:也即“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所以这就是我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而子孙不衰,祖国医学的伟大功绩。这不仅是历史的总结,而且也是代表中国医学经典的内经医学伟大的功勋。什么是科学,能用实践检验的真理就是科学。伟大的中国必须定出自己的科学标准,用实践来告诉什么是科学。跟着西方的屁股后面转,永远是落后。
内经指导了人的长寿和子孙繁衍,内经告诉人们,“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同时总结了损寿和疾病的根源从而制定和提出一整套诊治疾病的方法(后面的卷篇将会逐一展开)。内经指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一段话对当今社会的中青年人更必须是警钟长鸣。当今社会精英中青年早夭屡见不鲜,病魔缠身者比比皆是,古人早已洞悉,而提出警告。
内经告诉人们:“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这就是内经医学高层次的、高屋建瓴的战略思想,战略眼光。内经不仅是注意躯体健康,更高层次地注意到了心理精神上的护养。而今日的人们缺少的就是心理精神健康。
内经从总体上,居高临下提出了健康长寿、防病的策略,也就是从源头堵住了疾病的滋生,也就是“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种预防学,防病学,较之现代的卫生防疫,更为全面,更为彻底。尤其是现代社会,人性浮躁,心理失衡,心理精神疾患居高不下的状态下,显得更为重要。
当今,近代医学在科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是可喜可贺的,然而在总体上裹足不前,毫无对策,甚至是钻进了牛角尖,则甚为可虑;例如在癌肿研究上,只凭取得五年生存率就满足、就认为是成功、成就,而沾沾自喜,就是误导;在癌症研究的局部上花费了大量精力资金,也是方针方向上的错误,尼克松时代的十年攻癌计划一事无成就是明证。现代有很多资料证实心理上的失衡是癌肿高发病的重要因素,而内经提出的“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科学号召,解除人们内在的心理压力,提高心理耐受力、抗病力,显然对防癌、减少癌肿的发病率则有绝对重要的意义。
这是从第一篇中可以得到教益。
篇第二论述了:将人的养生规律与天地四时气候相应,这就提升了内经的医学的层次,这是现代医学所没有想到的重要内容。内经从根本着眼,把握要害症结关键,把握总体,把握自然。从而把握了医学的根本要旨,指明了医学的根本方向。
天地四时规律是春夏秋冬,春时发,夏时长,秋时收,冬时藏。人体必须符合这个规律,适应这个规律,指导自己生命的活动规律,从而使机体健壮养生长寿。这是医学的最高宗旨目标,从而使内经的这个医学目标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内经的医学根本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内经的至高医学思想,是在疾病发生之前,消除一切疾病萌芽,在机体生理功能紊乱之前,防止紊乱出现;从而达到,不仅使人无病,而且是健康、健壮。
内经告诫所有医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就是内经医学思想的高境界。
有此境界的医者,才是上医。
篇第三论述
生命之本与自然相通,与气候相连;如逆反,则外界邪气就会入侵。此寿命之本也 。
大气清净,精神清爽,人体阳气固,抵抗力强,虽有细菌病毒,也无能危害。所以古之圣人维护健康极注重顺应气候,与之相通。如果逆反,则会闭塞九窍,壅滞肌肉,卫气散解,引起自伤。
阳气指的是天与日,是天日精华,阳气失,就会损寿,所以人当常处于阳光明媚、大气清净之中。这样的时日,卫气固牢。严冬腊月,枢纽阻塞,起居如惊,神气浅浮。炎暑赤夏,汗出而散。黄梅潮湿,首如裹,关节肌肉受累易得风湿。寒暑湿气为害,四时气候失常,阳气容易枯竭。
阳气是人的重要精气,烦劳紧张,会使精气耗竭,春积及夏,积疾更甚。遭致目盲不可以视, 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至坏死,祸害无穷。重要的阳气,大怒可使之气绝、血冲于上,发生中风、阳气精可以养神,柔可以养筋。如开阖不得、闭塞,寒气从之,诸病丛生……
故凤为百病之祸魁,如果肌肤紧密,虽有大风苛毒,也能拒之无害,此因循气候时节也。
疾病积久,并发症丛生,良医也无能为力。阳气蓄积过多,也会使人病重以至死亡。因为阳气蓄积过多,会造成气机壅阻,而气机壅阻,自然应当疏散并使之和顺;如果不赶快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而是粗心大意,浅薄从事,就会使阳气衰败而致人死亡。
阳气在一日内也有三变: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黑以后,就应该休息。如果违背这三时规律,见雾露,反此三时,身体就会日趋困顿虚弱
内经医学更高地注意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内经医学早就是绿色医学。
接下来,论述了“阴”的概念含义。论述了阴与阳的关系。
阴者指体内的精气,精气足,阳卫固,也即抵抗力强盛。如果阴不足,阳必随之,抵抗力下降,病乃生。阴不足,阳必虚,内环境乱,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故阴阳者,根本也,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气壮如牛”。
风邪入侵,阴亡,精亡,抵抗力下降,伤肝、伤脏、伤肾,伤骨。诸病生。
阴阳必须强盛调和,阳气才能固密。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两者和,四季才能调。阳太强太过,阴气必受损,甚至绝;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犯风,乃生寒热;春伤于风,可致泄泻;夏伤于风,秋发疟;秋伤于湿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伤及五脏。
阴之精气来自饮食五味,五味调匀五脏健壮,五味过与不及,则阴之五官伤。是故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遵循如法,长有天命。
生气通天论告诉我们:“生命之本与自然相通,与气候相连,如逆反,则外界邪气就会入侵。”,这就是“此寿命之本也 。”
篇第四研读
病邪中,风为首,风发邪与天时地候有关,入侵脏器也与之相应,而且都是辩证相生相克的关系。即所谓,“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即所谓“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而发病又与时节有关“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篇第四中包含了大量辩证法,指出:“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俞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关系虽分得很细,然而主要矛盾却很清晰,集中到一点,名之为“阴阳”。
篇第四告诉我们,病之所发在于邪入侵,风为邪之首,风邪来自八方,与天时地候相关,与四季相关,病症、病位都与之相关,其中又必须看到、找到相互间的辩证联系,虽然关系复杂、纷繁,然而最关节点可以集中到阴阳。
篇第四告诉指导我们:“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必须全面懂得人体的五脏六腑、从逆关系,懂得阴阳表里矛盾、辩证大法,从而默记于心,精读精研。这才是一个得道的合格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