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 the zoo电子课本:上海浦东新区社区管理的学习考察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12:40

上海浦东新区社区管理的学习考察报告

来源:七一网 时间:2008-5-26 0:00:00 点击:34今日评论:0条上海浦东新区社区管理的学习考察报告徐晓勇同志游学笔记一2006年5月中下旬,我参加了由上海市委组织部资助、浦东党校承办的西部培训班。在学习期间,上海市和浦东新区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教授作了多场有关上海和浦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题讲座,同时安排参观考察了浦东的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开发、社区建设、农村发展等情况。通过这此学习考察比较系统地了解到了浦东开发的基本情况,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因为环境、条件的巨大差异,浦东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许多做法西部城区确实无法借鉴。但是,学习考察期间,浦东的社区建设与管理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并深受启发。现将浦东社区建设考察学习情况总结报告如下:一、浦东新区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浦东新区面积57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70平方公里,有11个街道13个镇,户籍人口170万,常住人口280万。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的2100亿元,工业总产值4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900亿美元。浦东开发15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2%,以上海1/8的人口、1/11的土地,创造了上海1/4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浦东努力追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不断进行创新社区建设方式方法,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15年来,浦东新区社区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一大批文明社区成功创建,一大批新型社区应运而生,一大批社区设施得到改造,一大批社区组织得以建立,相继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区、全国环保模范城区、全国文明城区。根据“社区党建全覆盖、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络化”的总体原则,浦东社区建设着力围绕“一个目标”,实现“两个互动”,搭建“四个平台”。“一个目标”,就是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广泛参与、行政管理有序、党的领导有力”,就是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两个互动”,即努力实现社区建设与社区党建的良性互动,努力实现社区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的良性互动;“四个平台”,就是要建设好社区服务平台、社区矛盾调处平台、社区资源共享平台和政府与社区对话协商的平台。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浦东新区社区建设狠抓 “三大转变”。一是适应浦东城市面貌“从开发区向新城区”的转变。浦东四大开发区及周边区域总体上已经是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区,浦东的城市面貌,已经和还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浦东社区建设适应这一特点,向规模化、精致化、人文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二是适应浦东社区格局“从单一性向多层次”的转变。浦东的社区类型比较多,既有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很高的中心城区,也有正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外郊区;既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的、以工薪阶层为主体的老社区,也有新近形成的、以白领为主体的新社区;既有郊区的镇管社区,也有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国际社区。根据这种多层次、多元化的社区格局,浦东积极探索构建和谐社区的不同方式。三是适应社区公共事务 “从行政化向社会化”的转变。适应政府部门改变单一的行政化工作方式,建立健全政府与市场、社会多元互动的工作机制,在互动中实现控制,在协同中提高效率,在开放中达到整合。二、 浦东新区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一)以“社区党建全覆盖”为目标,进行社区党建的创新为在加强党对社区中各项工作的领导、增强社区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要求, 2004年下半年,浦东新区的潍坊街道被正式列为上海市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试点单位,率先开展了试点工作。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积极推动试点街道组织和领导体制的调整,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取得重要进展,潍坊街道党工委正式改建为潍坊社区(街道)党工委;潍坊社区委员会也正式揭牌。(二)以“社区建设实体化”为指南,加快社会组织的培育浦东新区着力于社区自理结构的功能重建与社区组织法人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积极培育多元互动的机制,强化“共同体”意识,突破仅仅依靠政府包揽所有社区事务的局面,提高社区自己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为民间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积极鼓励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总结推广罗山市民会馆八年来专业化民间运营的成功经验,要求各街道、镇要对现有的社区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梳理,各街道、镇可以将原来由政府直接运营管理的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健身中心、科普教育中心以及青少年教育基地等社区服务机构委托有专业资质的民间组织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用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一定比例的经费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目前,浦东新区已有81%的养老设施转制为民办。浦东新区政府已出台相应扶持政策,支持这类转制。在以后的1-3年内,要求85%的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设施实现转制,由民间运作。与此同时,还鼓励行业、专业类协会参与制定行业规范,如浦东新区社区服务协会承担完成的“家政中介和服务规范”将由上海市质监局颁布为上海市标准;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承担的“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也于去年6月由国家劳动部颁布在全国实施。(三)以“社区管理网格化”为导向,提高基层社区综合管理的效能浦东现有11个街道,平均管辖面积5.8平方公里,面积最大的街道近10平方公里、人口15-20万。街道社区管理服务的范围大、任务重,迫切需要实行网格化,进行精细有效的管理。浦东开发以来,在郊区城市化过程中,探索建立了镇管社区的模式,目前镇均管理面积近39平方公里,最大的超过60平方公里。为搞好网格化管理的探索,区委、区政府召开了社区网格化建设的专家研讨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理顺社区行政管理关系,强化“互动”、“开放”、“共享”、“协同”的意识,实现按需整合。依据管理主体唯一与网格化综合协调的原则,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将管理重心切实移向各自派驻在社区的机构,并按有效服务半径网格化配置,建立网格责任区,杜绝扯皮现象,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制定了联洋社区、竹园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方案,致力于形成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模式,努力使这些社区成为代表21世纪城市社区发展趋势、体现国际化管理服务水平的典范。(四)以提高“事务办理便捷化”为抓手,积极推进政务办理一门式服务企业赢得客户的关键在服务,政府要赢得百姓关键也在服务。当政务处理过程成为公开流程时,政府的运行也就不再是一种权力的拥有。服务观念的确立,不仅是政府形象的体现,也是一种执政能力的提升。本着提高政务办理“便捷度、透明度、亲和度”的初衷,浦东采用了“流程优化”、“电子政务”、“六西格玛管理法”等一系列技术来改进政务服务,追求政务服务的零缺陷。比如,条形码技术的运用使办理过程全透明;运用六西格玛质量改进技术开展了对现有12大类70个服务事项服务质量的跟踪分析,编制了质量白皮书和具有自我修复功能的改进方案和标竿体系;排队叫号系统和极具亲和力的视觉识别设计把以人为本要求落实到每个细节。同时,还提供书写代理、打印服务等便民措施。目前,这个系统已完成了初步开发,正在潍坊、金杨、沪东社区进行培训试点。从试点情况看,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受理机构从6-7个精简到1个,人员从45个减少到22个,市民办事往返频次从多于5次减少到2次,市民到中心办事,只要进一个门就可以了。原有128个流程优化了近一半,72个办事项目中的20个可以当场办结,平均办事项目的错误率从5%下降到1%,总体满意率正在逐步提升。浦东的基本想法是,通过两级政务中心的设立,建立“一口受理、上下沟通、内部协办、快速流转”的工作机制,实现政府对法人和群众事务的集中和统一办理,同时,促进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五)以“社区自治规范化”为目标,推进基层社区民主建设到目前为止,浦东浦东新区共有居委会565个,村委会259个。在2003年下半年的居委会换届选举中,全区24年街镇的468个居委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其中采用直接选举方式的居委会达187个,占选举居委会总数的40%,直选居委会中采用一步海选方式的有107个,占直接选举居委会的57%。为总结这方面的成果,浦东已经收集汇编了居委会自治案例。今后的基层选举中,还将扩大居委会的直选,并着力推进“四会一章一约”制度,以此来推进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六)以“社区工作专业化”为方向,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浦东新区在1999年成立社会工作者协会的基础上,培育设立了一批民办非企业性质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如乐群社工服务社、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阳光慈爱救助社、“新航”、“自强”等社工机构。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就学校、医院、民政等机构相关职位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要求,并对有关在职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有层次地推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