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弹唱钢琴谱:心理描写技巧系列讲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3:01:10
 

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心理描写指导之一

莫家泉

  直抒胸臆,情真意切,就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文中的人物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去写,不转弯抹角,不隐晦曲折。因而这种方法,常常与抒情联在一起,表达感情比较直露,所以读者易于把握。这种描写,可以体现在文中人物身上,这是主要的;也可以体现在作者身上,当然,作者必须进入文中,甚至是主要角色。如果文中主角与作者集于一身,这种方法的运用就会更加方便,更加充分。
  运用这种方法,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通过抒情写心理。这就是抒情表达方式与心理描写手法的有机结合。这种情况,一般用于记叙文的段落或篇章的结尾,起升华主题的作用。同时,也是作者或人物感情最充分最奔放的体现,它容易将读者的情感激发出来,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读者与作者容易产生共鸣。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让我们用爱心去包容这个世界”,这话说得多好呀!12年过去了,许许多多的往事我都忘记了,然而,只有这一句话,只有那个雨夜,始终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头。是啊,这世界不缺少阳光,不缺少泉水,人们唯一苦苦渴求的,便是人世间的爱和关怀。让我们所有的人都真诚地去爱吧,让我们用爱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吧!
这段文字出自北京考生《雨夜》的末尾,它既是一段抒情色彩很浓的文字,又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心理描写,它将“雨夜”中发生的事情,上升到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和温暖,有歌颂,有展望,有总结,有照应,感情充沛,情真意切,令人深受激励和鼓舞。
  二、通过矛盾写心理。这就是把作者或人物内心世界,直接告诉读者,让读者了解,进而形成悬念,扣住读者,产生很好的描写效果。至于矛盾心理产生的原因,可以是因事而起,也可以是因人而起,还可以是因景因物而起,要有适当的交代。这种心理描写,要以人事物景为基础,是它们产生的矛盾和作者(人物)心里的矛盾有机结合的产物。请看《竞选州长》中的一段话:
  我觉得我简直诧异得要爆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诬蔑!我一辈子连见也没有见过高趾支那!卡瓦卡克我连听也没有听说过!至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简直弄得神经错乱,不知所措。我只好把那一天混过去,根本就没有采取任何步骤。
  这段文字,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种矛盾,一是事实与被诬蔑罪名形成矛盾,二是由此而导致“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矛盾,是因参与竞选之事引起的。通过“我”的一边叙述一边心理展示,一方面揭露了对手制造罪名进行诬蔑的卑劣行经,一方面写出了“我”在受到诬蔑之后那种“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也揭露了美国自由竞选,民主政治的内幕。
        这种手法,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描写,运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交代清楚产生如此心理的原因,使心理有可靠扎实的基础,使读者感到自然可信,避免突兀之嫌。二是一旦进入心理描写,就要开门见山,直接表达,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但要服从主题需要,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不能胡思乱想。

自言自语,独白坦露

——心理描写指导之二

  自言自语,独白坦露,就是通过自我说话的形式,来表达"我"的个人情感和愿望。这种方法,有利于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人们不知道的心理,最好通过这种方法来写。它既可以用于文学作品,也可以用于散文、通讯、报告文学之类的记叙文。描写时,一般以“我”的面貌出现,自我表白,自我安慰,自我欣赏,自我埋怨等可以。这种描写的优势,是坦露心理比较自然,比较方便,易于过渡变化,可以随用随止,是语言描写与心理描写有机结合的产物。
  这种方法,在独白形式上,主要有两种:
  一、直接式独白。这种独白由文中人物发出,书面上以引号标明,就是通过某个人物之口,把自已的心理活动坦露给读者,真实感强,但文中的其他人物并不知道,以此造成一定的悬念。这种人物,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而又以前者为多。这种独白,与刻画人物有密切关系,与主题紧紧相联,读者通过这种表白,可以窥见人物的思想品德乃至性格特征。例如:
  这时李子俊的女人看见黑妮,忍不住悄悄地骂道:“你们什么共产党,屁!尽说漂亮话!你们天天闹清算,闹复仇,守着个汉奸恶霸却供在祖先桌上,动也不敢动!咱们家多了几亩地,又没当兵的,又没人溜沟子,就倒尽了霉。他妈的张裕民这小子,有朝一日总要问问你这个道理!”
  这段文字,出自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大地主李子俊的女人见到被解放了的囚徒黑妮而说的一段话,它是“悄悄地”、自言自语地说出来的,是因人而起的,通过“骂”的形式坦露给读者的。这里,既有对共产党的谩骂,又有对土改之始不彻底性的义愤,还有对将来反攻倒算的祈盼。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女人的内心世界对共产党和土地改革是充满仇恨的,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个地主婆的性格特点。
  二、间接式独白。这种独白,一般也由文中人物发出,但书面上不用引号,因而我们看到的既是文中某个人物在坦露心理,又有作者加入的影子,人物是作者塑造的,心理也是作者给予的。这种心理,是通过作者的作用而产生的,人物多以第三人称的面貌出现,这种情况,写来比较自由,但真实感有所弱化。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已,果然是个知已;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已,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
  这段文字出自《红楼梦》32回,宝玉对黛玉进行评论:“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不巧,这话让黛玉无意间听到了,于是引起了黛玉上面的一大段独白。这段独白,采用了总分结构,先点出“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是总,涉及四种心理情感,然后又从四个方面分述四种心情的具体内容,交代产生的原因。它没有运用引号,也不是由黛玉直接说出,露有作者分析的痕迹,但自然顺畅,如影视片中的画外音,把人物思想活动刻画得极为细腻。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独白的内容要与人物性格特点密切相关,要为丰富独白者的形象服务,内容要集中,倾向要鲜明,不能成为累赘,更不能旁逸斜出。

深入剖析,揭示心态

——心理描写指导之三

  深入剖析,揭示心态,就是根据文中人物的言行和表现,来涉足其心灵深处的思想情感和主观意图,并对其进行理解,进行分析,明确原因,解剖心态,揭示实质。这种心理描写,始终以作者为主动,通过作者的笔触来展示。这种方法的特点,一是可以触及人物内心深处的东西,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而心理内容比较丰富;二是具有逻辑性,便于揭示其中的因果关系,给人的感觉是深刻的,令人可信的,实实在在的。这种方法,常常含有议论  的成分,对人物具有评价的意义,因而有一定的难度。
  这种方法的运用,就实施角度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通过作者剖析心理。这种情况,就是作者直接进入文中,或者就是通过作者的介绍分析,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这种介绍分析,有概括的,有具体的,有叙述,有议论,有基础,有深化,甚至还有具体的事例作印证,从而令人信服地展示出人物的心理,揭示出人物的心态,进而表现出人物的某种思想品德和个性特征。例如,《钓胜于鱼》这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就多处运用了这种心理描写,请看其中的一段文字:
  正因为有钓胜于鱼的观念作基础,所以不会产生向上爬的习惯,也不会产生学而优则仕的风气。每一个学者一旦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一直将此兴趣带到坟墓里,发明小儿麻痹症预防针的沙克,最近对人说:“我所确知的是:科学家不是政治家。我不是明星,让我回到实验室去。”
  这段文字,先是作者对科学家的心理和思想作出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不会”上,这种心态当然是健康的,高尚的,值得称颂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钓胜于鱼”的观念为基础,交代原因,逻辑严密。他们的具体表现怎样呢?通过“一旦”和“一直”来揭示,并以发明小儿麻症预防针的沙克为例,进行说明,进行印证。这样的心理描写,有事有人,有理有情,有叙述有议论分析,作者直接出面,涉及内容丰富,具有综合性,效果十分明显。
  二、通过自我剖析心理。这种情况,就是文中人物自己进行剖析,其内容与上面那种情况大致相同,但角度不同,都是由“我”的面貌出现的,这个“我”一般为作者自己,因而这种描写,剖析比较充分,比较自然,比较亲切,容易进入深层,容易打动读者。例如:
  假如没有祖父替我讲解“北溟有鱼其名为鲲……,我不会在儿时便引起对海洋的幻想;假如没有复旦中学两位友人刘家树和李忠禄的鼓励,没有我们合办的壁报“五布河的一叶”,我不会燃起写作的愿望,不会走进30年代的“画梦录”,不会看见那旧社会废墟上的“火把”,不会驰聘于契诃夫的“草原”,更不会听见杰克·伦敦的“旷野的呼声”。
  这段文字出自刘庶凝先生的《〈还乡梦〉自序》,作者采用假设的方式进行剖析,以“我”的面貌出现,“我”即是作者自己。它将涉猎过的中文散文、诗歌、小说篇名巧妙地串联起来,语带双关,蕴涵深厚,既给人们很丰富的联想余地,又通过六个“不会”剖析了自己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原因和情景,感情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在剖析心理的时候,一定要交代清楚因果关系,即首先要介绍产生某种心理的原因,然后才可进行心理描写,重点是后者。这样的剖析才有深度,揭示心态才比较充分可信。

变化灵活,丰富多彩

——心理描写指导之四

  变化灵活,丰富多彩,就是心理的变化多,描写的内容丰富,这是从心理描写的形式上提出来的,是一种倍受人喜爱的心理描写方法。这种心理展示,就一篇文章来说,一般要出现多次,涉及的面比较广,少则一个段落,多则整篇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变化,才可以表现出心理的丰富多彩。因而这种描写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照应性,前有心理,后有心理,虽变化不同,但手法一样,就会构成前后相照的关系,对内容的丰富和结构的严密都会产生积极意义。
  运用这种方法,就心理出现形成的情况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心理描写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变化的依据是情节,变化的情况比较自由,没有一定的规律,没有固定的顺序。这种情况,变化最大,心理描写的频率也最多,可以充分体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当然,这种心理推进的过程,要受情节制约,与情节几乎同步行进,从而构成一定的心理描写优势。例如,《醉人的春夜》这篇小小说,就主要采用了这种心理描写形式。
  文中的心理描写,主要体现在重要人物陈静的身上。夜深了,她走在昏黄路灯下的胡同里,自行车坏了,她“从心底发出一声无可奈何的喟叹”,以此构成心理描写的始端,并造设悬念。然后是:小伙子骑车子一掠而过,看到陈静又转回来了,她心理顿时“紧张起来”;小伙子与她的对话,又使她产生了“矜持和自卫的心理”,于是她“语无伦次”了;小伙子似笑非笑地望看她,她又“稍稍镇静了”;小伙子找到了车坏的原因之后,她的“心里升起了一线希望的光”;可是,小伙子没有工具,无法维修,她的“心里又是一片黑暗”;小伙子问她的家离此多远,她又紧张得“没了主意”;小伙子说前面有车铺,可以修好车子,可她认为是骗她,“差点哭了”,“心里咒那小伙子”;“沮丧、恐惧,一股脑儿没了”;最后是她觉得灯是格外的亮,空气也有一种“醇美的甜味”。你看,这篇仅有一千来字的短文,心理描写的频率和变化就达十几次之多,它与情节同步发展,灵活多变,丰富多彩,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现,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二、心理描写也是按照情节的发展而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规律有顺序的,一般按照某种感情的由轻到重来推进,表现为层层深入递进的关系。这种心理变化的频率并不多,心理描写的文字也比较简洁,内容比较丰富,但色彩并不多样,形式的变化也不会很多,因而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例如《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在插叙部分,具体交代了杨修被杀的原因,既写了六件事情,也写了曹操六次心理变化情况,每次变化都在事件之后出现。请看这六个心理描写的句子:
  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②操虽喜笑,而心恶之。③操闻而愈恶之。④操因疑谮害曹丕,愈恶之。⑤曹大怒,因此亦不喜植。⑥曹见了大怒。
  这六个句子,分别出自课文4至9节的末尾,用的都是心理描写,不难看出,这些心理变化,基本上是按照由轻到重的递进顺序排列的,由“忌”到“恶”,由“恶”到“愈恶”,由“愈恶”到“大怒”,从而十分清晰的显示了曹操杀死杨修之前心理变化的全过程,给人的感觉是十分具体鲜明的。
  运用这种心理描写,要注意一点,就是要确定好心理流动的方向,并要沿着这一方向推进,要么是变化多姿的,要么是递进深入的,尤其是后者,不能中途旁逸而影响心理描写的进程。

转换角度,以梦展示

——心理描写指导之五

 转换角度,以梦展示,就是改变人们常用的心理描写方法,通过梦境的形式来展示其心理活动的情况。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不真切的,给人一种虚幻的感觉,但它可以折射出人们的思想和品德,起到与心理描写同样的作用。因为是写梦,是以梦来进行心理刻画,因而不仅运用起来比较自由,而且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可见,这种心理描写,改变了传统习惯的心理展示方法,以虚写实,也省去了一些心理描写的专用术语,体现心理标志也有所淡化,但我们必须明确,写梦就是在写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描写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就梦境的情况来看,不外乎如下两种:
  一、比较完整地写梦境。这种情况,就是在文中的某些段落,有头有尾地来写一个梦境,不包括一篇文章只写一个梦境的情况。梦境之前或之后,往往有与梦境相关的过渡文字,或者有一定的心理描写,再通过梦境,将这种心理展示得更充分,更细腻,给人印象更深刻,更具有艺术魅力。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这篇散文,就比较完整地写了作者少年时期的一个梦境:
  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
  这段文字,就写了“我”的一个夏夜之梦。先写铺席子睡熟的情形,然后写入梦,梦中寻找老师的情景,最后是被母亲叫住,“我才醒了”。在这段文字之前,有这么一句:“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之后又有这么一句:“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这两句中间加了这么一个梦境,无疑都是心理描写,而梦境的完整展示,就更增加了作者想念蔡老师的程度,丰富了心理描写的内容,充分表达了师生情谊的深厚和真挚,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二、比较简略地写梦境。这种情况,所写的梦境不完整,有的只是点到为止,或者把梦的内容概括地叙述一下,让读者知道是在写梦,在以梦描写心理状态。它不涉及梦的全过程,也没有什么情节,只将梦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对梦之外的心理描写起补充、强化或充实的作用。例如,《荔枝蜜》这篇散文,在结尾就写了一个梦境:
  昨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这句话独立成段,点出了梦的主要内容,即“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并没有具体描写梦的经过情景。这个“梦”,就是作者心理的展示和思想品德的折射,不仅在结构上呼应了篇首,而且在内容上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即要像蜜蜂一样辛勤酿造,同广大劳动人民一道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生活,从而补充了上文心理描写的不足,增加了艺术效果。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梦境不能写得过长,文字宜简洁,以免冲淡主题。二是梦境的嵌入要自然贴切和谐,过渡要顺畅,内容要合群,不能有硬捏的痕迹。

虚构幻觉,显现心境

——心理描写指导之六

  虚构幻觉,显现心境,就是描写在没有外在刺激下面出现的虚假的感觉,涉及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几个方面,也是一种以虚写实的心理描写形式。幻觉不同于梦境,梦境是睡熟以后形成的一种脑中表象活动,而幻觉则是在欲眠未眠欲醒未醒状态下产生的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近于联想和想象,有一定的主观性。描写时,要着重从心理角度来考虑其具体内容,要为现实中的心理描写服务。
  这种描写的显著特点,一是比较自由灵活,只要有一个幻觉情节的过渡,什么内容都可以写,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当然要受主题制约;二是可以大大充实心理描写的内容,可以扩展篇幅,丰富主题,增强说服力;三是能够增加心理描写的色彩,抒情和浪漫气氛浓厚,提高艺术效果,可读性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运用这种方法,就幻觉的内容和篇幅来看,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概括地简略地虚构幻觉。这种情况,虚构幻觉的内容极为有限,文字精练到最大限度,往往只有一两句话完成,内容也只拣主要的重点的来说。这种方法运用最为方便,有时还有一定的标志。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里显现的是作者父新的“背影”,它助写了作者此时对父亲十分思念牵挂的心理状态,很有感染力。
  二、具体地详尽地虚构幻觉。这种情况,描写要具体,内容要详实,有一定的情节,有较为明显的场面,有较强的综合性,犹如影视中的画外之画,音外之音,引导人们向幻觉看去听去,但在作用上,它又是一种心理描写,借以折射出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愿望顾虑等。这种方法,涉及文字要相对增加,一般一两句话难以完成,少则一个段落,多则几个段落,展示的心理也最为充分,优势是十分显著的。请看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孩》中的  一段描写: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就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从那儿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折台布,摆着精致的盘碗,填满了苹果和葡萄干的烤鹅正在冒着热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一直向可怜的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就灭了,面前没有别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是卖火柴的女孩在又冷又饿的境况下眼前出现的一种幻觉。这段描写,具体细腻而深刻,它真实地反映了女孩在这除夕之夜时对一顿美餐的渴求,但最终冷酷的现实又与幻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打碎了她的梦想,使主题的揭示得到了应有的深度,使这种曲折性的心理描写取得了最佳效果。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明确幻觉与梦境的区别,因为它们有共同之点,都是虚构的产物,因而容易混淆,要根据自己作品所写人物和情节的特点,来确定所用的虚构方式。二是所写幻觉内容,要与文章心理描写的发展方向和感情基调一致,而且,它应是这种心理状态发展的最丰富最感人的地方,要么不用幻觉,要么就用好幻想,不可当作好新猎奇的点缀物。

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心理描写指导之七

  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就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写景是手段,是方式,写心理写感情才是目的,才是重点。这样的景物一般带有感情色彩,带有人情味,因而既有主观性,即作者的主观意图比较明显,又有转移性,即将某种心理感受转移到景物上,还有寄托性,即不直接表露出心情,而是把某种情感寄于景物上,并通过景物来折射出心理活动。可见,这是一种比较巧妙省力的心理描写方法。
  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就景物与人物心理的关系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借助景物的反衬来描写心理。就是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心情与所写景物色彩相反,心情是美好的,而景物却是恶劣的;或者心情是不好的,而景物却又是优美的,从而产生描写效果。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客观性,有一定的悬念。请看《挖荠菜》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鸟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我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这段文字,具体写“我”在田野游荡不敢回家而所见到听到的景象。这里,有远景有近景,有天上景有地上景,有植物景有动物景,有视觉景有听觉景,有动景有静景,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静穆的“晚归图”,应该说,景物是比较美好的。然而这些,与“我”此时的心情是极不相称的,“我”连乌鸦之类的动物都不如,尽管听到妈妈焦急的呼喊,可是“我”却不敢答应,不能回家。这种强烈的反差,揭示了“我”此时恐怖、害怕的心理状态,景物描写对心理描写起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二、借助景物的正衬来描写心理。就是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心情与所写景物类型相同,心情是美好的,景物也是优美的,或者心情是不好的,景物也比较恶劣,从而达到提高心理描写效果的目的。这种景物带有主观性,与文中人物心情一致,甚至就是通过主观制造出来的。例如鲁迅的《高老夫子》这篇文章,对文中的主要人物高尔础,就有一段景物性的心理描写。
  他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不得已时,就抬起眼来看看屋顶。屋顶是白而转黄的洋灰,中央还起了一道正圈形的棱线;可是这圆圈又生动了,忽然扩大,忽然收小,使他的眼睛有些昏花。他豫料倘将眼光下移,就不免又要遇见可怕的眼睛和鼻孔联合的海,只好再回到书本上,这时已经是“淝水之战”,符坚快要骇得“草木皆兵”了。
         这段文字,主要是写高尔础在女学堂里讲课受窘的情景,通过他的视觉,来写主观色彩很浓厚的景物。他不学无术,在学生们众目睽睽之下大出洋相,因而在他的眼里,不变的景物忽然都活动、变幻起来,先后涉及屋顶、棱线、眼鼻等景物,并赋予人为的色彩,这就揭示了他的窘迫、紧张和慌乱,不敢正眼直视学生的心理。
  运用这种方法,要根据心理倾向的需要来选定恰当的景物,不是所见的景物全都写出来,要有所取舍和详略,并寄于一定的情感,使景物具有一种人的灵性,这样的景物描写,才能对人物的心理乃至心理描写产生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