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s模拟器怎么放大:三联生活周刊:与儿童讨论哲学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5:27:55
  英国教育学家罗伯特·费希尔说,过去50年间,很多专家研究了如何与孩子讨论哲学,证明这对孩子的推理能力、语言技巧、自我认知和学习成绩很有好处。讨论哲学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智力,赋予他们成为积极的、有想法的公民所需的技巧和信心。

  什么时候开始学哲学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天赋的人30岁之后才可以学辩证法,因为“年纪轻轻就到处跟人辩论,当他们多次地驳倒别人,自己又多次被别人驳倒时,便很快陷入了对从前以为正确的一切的强烈怀疑”。这些人到50岁上,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一切方面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之后,当他们体力转衰,过了政治、军事服务年龄时才开始专心研究哲学。

  但柏拉图也考虑过另外一种观点。在《高尔吉亚》篇中,卡利克勒斯对苏格拉底说:“学习哲学是好事,只要它对教育有辅助作用,年轻人学习哲学并不丢人,但人年纪大了再学习哲学就很荒谬。当我看到有长者学习哲学,那种人其实是叫人用鞭子抽他。”《理想国》中,阿德曼托斯说:“热爱哲学的人把学习的时间拖得太长,以致其中大多数变成了怪人。”

  伦敦城市大学哲学博士彼得·沃利开了一个哲学工作室,培训哲学家如何教4岁以上的孩子哲学。他说:“教孩子数学或音乐时,你不会等到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在他们还做不好的时候就开始教他们。哲学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精神操场,练习他们的思维技巧。这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做起。”

  美国心理学家艾莉森·戈普尼克在《哲学婴儿》一书中说:“孩子有成年人保护、喂养他们,而他们则从事有终生价值的研发等精神活动。他们思考、探索、惊异、玩耍——他们有精神上的自由、开放的心灵,甚至有关于什么存在、什么是真善美的哲学思考。但当他们长大后,窗口就永久地关闭了。他们的大脑安静下来,神经元连接固化了,常规开始渗入,小哲学家们被包上了硬壳,像我们一样变成了教条的哨兵。”

  费希尔说,6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通过谈论哲学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孩子们都喜欢问问题。有些问题跟物理世界有关,孩子们在看到和听到令他们困惑的东西时,他们就会问这类问题,如:“天空为什么不会掉到我们头上?”“为什么牛吃草?”“这只猫几岁?”另外一些问题跟我们关于世界的概念或观念有关,涉及我们思考和相信的东西,如:“为什么人对人很残忍?”“什么是爱?”这些是跟我们如何理解我们人生的方式有关的问题。它们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当4岁的孩子问“爱”是什么意思,如果问的是“爱”这个概念,那这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当一个6岁的孩子问:“为什么上帝让爷爷死去?”如果他问的是死亡的目的,这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哲学不是关于客观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思想、观念世界的问题。

  大部分时候,我们不会思考哲学问题。我们通常关心的是“接下来做什么”,成年人这样打发孩子最容易,催促他们做下一件事。一个孩子问他妈妈:“世界会延续多久?”她回答说:“亲爱的,我不知道,我们已经迟到了。”或者在超市里听到家长对孩子说:“别问这么聪明的问题,我们还得买东西。”

  哲学始于惊异,孩子会问一些困扰了哲学家们上千年的问题。如一个5岁的孩子问:“当时间结束时,它去哪儿了?”孩子缺少经验,但不缺少思考和讨论事物的能力。孩子们只需要很少的经验,就能讨论一些重要的问题,如什么是正确,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美?

  孩子们的心灵有弹性,可以被往各种方向拉伸,既能问“我的食物在哪里?”这类日常的问题,也能问一些高深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人为什么会死?鸡为什么下蛋?孩子们的提问精神有可能随着他们的长大而减退,这部分是学校和家庭造成的。一个孩子说:“我喜欢学校,你不用思考,他们告诉你要做什么。”在家里,妈妈负责思考。使孩子保持提问精神对学习来说很重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伊西多·拉比说,他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小时候他放学回到家后,他妈妈不是问他:“今天在学校学到了什么?”而是问:“你今天问了什么问题?”

  通过故事思考

  什么是哲学故事?一个11岁的女孩回答说:“哲学故事是有秘密含义的故事。”故事可以提供哲学讨论所需的刺激和机会。比如,在给两个孩子读了一本关于机器人的书之后,父母可以问:“机器人跟人一样吗?”在讨论中,孩子不仅谈论故事,还会谈论人的含义这一哲学问题:什么是机器人,机器人能算人吗,人和机器人有什么不同,他们有何共同之处,你能做什么机器人做不了的事情,机器人能做什么你做不了的事情?

  童话故事、民间故事也提供了很多讨论材料。例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可以带来这些问题:为什么皇帝想要新衣服?“想要”是什么意思?“想要”和“需要”之间有区别吗?让孩子区分类似的很容易被混淆的概念能提高他们的哲学思维和语言推理能力。

  很多童话故事几百年来被反复讲述。所有优秀的童话都包含哲学问题,它们不仅讲一篇故事,还描述现实生活中的困境。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埃伦·斯皮策说,美国作家弗兰克·鲍姆的《绿野仙踪》出版于1900年,至今仍广受欢迎,美国萨姆·雷米导演正在拍同名影片。从插图上看,多萝西只有6岁,但人人都会敬佩她。她打咆哮的狮子的鼻子,说他应该因为咬了托托而感到羞耻,她用水把以铁条绊倒自己并趁机抢了她一只银鞋子的坏女巫溶化了。多萝西善良、诚实、忠实于她的朋友,拥有亚里士多德式的美德和真正的英勇精神。“除了魔法、幻想和逼真的心理描写之外,鲍姆还在书中写了各种智力谜题。他用孩子们的语言深刻而吸引人地探索了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问题,他实际上是在帮助孩子们学习如何思考。”美国哲学家加雷斯·皮·马修斯在《哲学与幼童》一书中着重强调了《绿野仙踪》中的铁皮人。这个角色也许会让孩子们感到不安,铁皮人因为担心他的四肢被砍掉而忍不住想它们被用铁皮代替后,它们还是不是它们自己。小孩子也能够把握其中的喻义,如果我们不能保持一个稳定、连续的身份,那会令人的内心感到多么不是滋味。

  小读者也能从与狮子的遭遇中学到东西。在多萝西打了狮子的鼻子之后,他哭了,用尾巴擦眼泪。她问他为什么那么胆小,这是典型的儿童问的哲学问题。狮子说他也不知道,他天生如此。铁皮人说,既然狮子害怕时他的心跳得那么快,也许他是得了心脏病。狮子说:“也许……如果我没有心,我就不会是个懦夫了。”后来,多萝西看到,树林中的其他野兽比狮子还胆小,他们都怕狮子。狮子说:“他们确实胆小,但这并没使我更勇敢。”鲍姆是要让读者思考,美德的标准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他笔下的狮子想以他自己的标准来判断他的勇气。

  在故事的结尾,多萝西对奥芝不履行他的诺言感到失望和愤怒,说他是一个坏人,他回答说他真的是一个十分好的好人,但他是一个十分差劲的巫师。英国哲学家希尔伯特·赖尔会指出,他这个回答犯了混淆范畴的错误。多萝西说的好坏是道德意义上的好坏,巫师说的差劲或无能是纯粹技术意义上的。后来多萝西原谅了奥芝,觉得他已经尽力了。聪明的多萝西通过直觉澄清了这一范畴混淆。在道德上,我们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动机最重要,必须考虑动机,而不只是看行为的结果。想做好一件事不如想做一件好事那样重要。

  这部童话中的另一个哲学问题是,多萝西的三个朋友并不清楚他们需要从奥芝那里得到什么恩惠。稻草人没有头脑,但结果是他想出了砍树造桥的办法。鲍姆让我们思考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女巫在多萝西的额头上轻轻吻了一下,说:“有了这个印记,就没人敢伤害你了。”但女巫说,由于多萝西不知道如何使用她的力量,甚至不明白她有力量,她还是会遭到奴役。叙事一再回到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那句神谕:“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