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劳斯伯格 老婆:省文化厅副厅长黄东升在2011年全省非遗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2:07:38
省文化厅副厅长黄东升在2011年全省非遗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02-24 14:11:50】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1年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去年的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任务,动员全省上下振奋精神,奋力拼搏,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推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关于2010年的工作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行“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在厅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全省文化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全省非遗保护战线的同志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非遗保护规划制定工作为抓手,认真组织项目申报、宣传展示、人才培训、理论建设和普查资料后期整理,并积极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根据文化部的安排部署,去年我们在全省开展了第三批国家级名录项目的申报推荐工作,经过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评审,共向文化部推荐了100个省级项目参评。组织认定并公布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1名。市县级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建设也不断推进。截至目前,全省18个省辖市全部建立了市级名录体系,147个县(市、区)建立了县级名录体系。全省共有国家级名录项目82项、省级名录项目295项、市级名录项目1050 项、县级名录项目7349项;国家级传承人66名、省级传承人452人、市县级传承人4026人,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去年,钧瓷烧制技艺、狮舞、佛教音乐、信阳民歌等32个国家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共获得中央财政专项扶持资金1451万元。对进入各级名录体系的项目和传承人,各地采取多种措施予以保护和扶持,不少濒临灭绝的项目重新焕发了生机,广大传承人的积极性得以有效发挥。

(二)系列宣传展示活动社会影响广泛。非遗保护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动员全民的力量。去年我们加大了宣传展示力度,组织、策划、参与了一系列大的活动,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营造了人人重视非遗保护、人人参与保护遗产的浓厚的社会氛围。

3月份与周口市人民政府共同在淮阳主办了“中原古韵”——河南(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40多个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20个周口地方项目悉数亮相,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社会反响很大。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做出专门批示,要求媒体对该活动深度报道。

4月至5月,在各地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我们组织河南日报、大河报、东方今报、郑州日报、郑州晚报、河南商报、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信息广播电台等近20家省内主流媒体开展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重大新发现”集中宣传活动,对18个省辖市38个项目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并评选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十大新发现”,神农传说(焦作)、商城叶雕(信阳)、土布印花技艺(三门峡)、大槽油传统制作技艺(平顶山)、天坛砚制作技艺(济源)、夜社火(三门峡)、五花营狮子舞(濮阳)、秦李庄周氏口腔咽喉科(鹤壁)、中国古典式摔跤(郑州)和朱氏彩绘(郑州)等十个项目入选。该活动前后共播发新闻稿件百余篇,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

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我们联合郑州市举办了包括豫剧豫西调、沙河调经典剧目展演及豫剧传承保护工作研讨会、曲剧经典剧目展演暨河南省曲剧传承保护中心成立庆典、河南坠子传统曲目展演、“手·艺”——河南省传统手工技艺之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公园(广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文化遗产在我身边”摄影展等主题文化活动。遗产日前后,全省各地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如新乡市举办的“非遗大讲堂”、开封市开展的“非遗进高校”活动等,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一年来,我们还多次组织参加全国性的展演展示活动:5月份赴深圳参加“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6月份赴北京参加“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7月份参加“上海世博会”、9月份赴天津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10月份赴济南参加“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11月份赴昆明参加“中国乡村文化艺术节”等,我省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唐三彩、泥咕咕、钧瓷、汝瓷、水晶雕、镇平玉雕、豫剧、河南坠子等50余个参展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参观领导、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为宣传河南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非遗理论研究正式启动。2010年7月和10月,分别在信阳、新乡举办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建设研讨会”和“河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牧野论坛”,文化部非遗司、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领导和多名国内著名专家与省内专家、一线工作人员共谋我省非遗保护大计,标志着我省非遗保护理论建设工作启动,为进一步推进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去年,省文化厅还相继组织评选命名了河南大学等12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开封市博物馆等8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洛阳正骨医院等9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和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5个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组织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课题申报。理论研究的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将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四)机构和队伍建设步伐加快。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18个省辖市全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38个县(市、区)成立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阳、鹤壁市文化局设立了非遗科,浚县文广新局设立了非遗股,这些机构的设立,将为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去年,我们还组织部分地市一线工作人员参加了文化部在湖南长沙举办的“中部省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培训班”和在贵州贵阳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培训班”。举办了两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对300余名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曲艺类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培训,有效提升了大家的工作水平,增强了传承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五)科学制定规划,谋划长远发展。按照文化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对“十一五”期间的非遗保护工作进行了认真盘点,结合普查出的全省非遗资源总量和分布情况,组织制定了全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完成了82个国家级项目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针对每个项目的特点,认真制订了“十二五”期间保护总体目标和分年度保护计划,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全面保护和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

2010年,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显著、硕果累累,这些都是省委、省政府重视的结果,厅党组正确领导的结果,更是全省“非遗”保护战线的同志们特别是在座诸位努力拼搏、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文化厅,对大家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工作是为了发扬成绩,肯定成绩是为了把工作做的更好 ,成绩不讲跑不了,但问题不讲不得了。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和具体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成绩应该更多地让群众来讲、让社会来评判,我们自身应该更多地关注问题、发现不足,进而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有所前进、有所创新。总结这几年的非遗保护工作,应该说是成绩不小,但问题也不少,主要是: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不平衡。有些地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部署,未列入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致使保护工作推进缓慢。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关系处理不当。“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管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地方只看重入选名录的荣誉,而未落实保护措施;有的地方急功近利地开发利用,甚至存在歪曲、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象。

(3)保护工作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目前,还有20个县区保护工作机构尚未建立,许多地方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工作队伍普遍存在流动性大、专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保护力量明显不足,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4)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需资金与投入尚有较大差距。由于缺少专项保护经费,无法添置必要的设备,致使保护工作难以正常进行,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和资助无法落到实处。

这些问题和不足,有的靠我们自身努力、提高素质来解决,有的需要加强协调、借助外力来解决。但无论如何,我们对这些问题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清醒的认识,自身能解决的要抓紧解决,自身解决不了的,要加大协调力度,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来逐步解决。

二、关于2011年的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即将颁布,从总体上讲,非遗保护工作由重点突破阶段逐步转向整体推进、规范提高阶段。今后几年非遗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抓基层、抓规范,实施项目带动、突破薄弱环节,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努力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局面。今年要突出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全面完成普查成果的整理利用。2009年我们集中力量搞了全省资源大普查,基本摸清了家底,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对这些成果,如果不加紧整理,过不了几年,可能就丢失了。今年必须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好这项工作。要以“中原记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建设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省辖市卷》的编辑出版为载体,对普查工作中产生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各种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编目、存档,全面完成普查资料整理利用工作。数字博物馆建设已被列入文化部科技创新课题、省政府招标课题、省档案局年度课题,是记录保存普查成果的重要举措。要加快软件开发和网页设计及资料录入工作,“河南非遗网”争取年底前完成并正式开通运行,所有四级名录项目都要在网上公开宣传展示,所有普查筛选出的项目都要进入资料库平台。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项目,各地要及早开展重点调查,补充完善相关资料。年底前还将完成《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和5—8个省辖市《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省辖市卷》的编辑出版,相关地市要及早安排。全面推进“铭刻——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记录计划”,我们将组织专业人员,利用一年的时间对普查中发现的重大项目和省级以上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录音录像,系统记录和保存项目的生存原貌。

(二)进一步完善各级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2011年,我们将开展第三批省级名录项目的评审和第四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以及2011年度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希望各地积极配合,早做准备。重点是加强市、县级名录体系建设,督促未建立名录体系的11个县(市、区)完成建设任务。继续做好少林功夫、太极拳、马街书会、钧瓷烧制技艺、关公信俗等项目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相关准备工作。

(三)进一步推进文化生态区建设。组织专家论证、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争取实现零的突破;组织评审和命名一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方式方法。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等基础设施建设。

展示馆、传习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承担着保存、传习、展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能,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场所。今年除做好河南省博物院二期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部分)的设计论证工作外,还要扶持建立一批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展示馆;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设非遗基础设施,命名一批民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并给予一定数额的经费补贴。

(五)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展示展演活动。以组织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后的宣传学习活动为抓手,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览、展演、讲座、论坛等活动;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站等新闻媒体,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系统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积极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各项展示展演活动,继续加强与一些地市联合开展大的展示展演活动,联合教育部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全力配合好文化部、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重点做好“中韩文化交流年”非遗展示展演活动。

(六)进一步加强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机构建设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省文化厅也正在与省编委沟通,有望在上半年解决省非遗保护中心的编制问题。各地要抢抓机遇,积极主动地向地方党政领导汇报,和有关部门协调沟通,争取尽早完善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尚未建立非遗保护中心的20个县(市、区),更应该加大力度,务必在年底前完成任务。

今年,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培训规划、加大培训力度,重点培训各省辖市工作人员、省级以上传承人和国家级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等,各地也要积极组织开展县乡级工作队伍的培训工作,通过全省文化系统的共同努力,尽快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水平。

三、几点要求

完成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任务,不仅需要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更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方式方法:

(一)积极探索方式方法,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非遗保护工作发展很快,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规,尤其是今年即将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要以保护为工作重点,积极研究探索科学、规范的保护方式和方法。

一是开展整体性保护,主要是文化生态区建设。这种保护方法针对非遗项目比较集中的区域,要研究非遗与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实施完整性保护。二是积极推进生产性保护。这种保护方法适用于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项目。按照“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在保持传统风格和本真性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项目保护单位开展产业化开发,支持传承人开展带徒授艺、宣传展示和对外交流等活动,增强项目的社会影响力,扩大市场空间,为项目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实施抢救性保护。针对濒临消亡、价值重大的项目,要运用录音、录像、文字、照片等现代化工具和方式对项目和传承人的生存现状、独特工艺、制作流程和代表作品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实施抢救性保护。抢救性地收集、整理项目实物和资料,重点扶持代表性传承人,避免人亡艺绝。四是实施分类保护。各地要结合项目特点,按照每个类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研究具体的保护标准和方法。文化厅将制定项目分类保护的规范标准和具体措施,落实科学保护措施。今年重点是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中医中药、民间舞蹈等类别分类保护细则。

(二)大力构建社会合作机制,共同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正确处理好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的关系,既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创新工作思路,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激发人民群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全民之力,共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是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注重探索民间合作的新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吸纳社会资金注入,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二是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展演展示活动的同时,注重与媒体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非遗的社会影响力。三是在开展理论研究方面,积极与当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发挥专家委员会和相关单位的人才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部分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争取出一批科研成果,夯实非遗保护工作的理论基础。四是加强与企业合作,助力非遗保护工作。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广泛开展,逐渐引起了商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怎样架起合作和桥梁并达到双赢,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春节前,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百名非遗传承人进商场”活动,就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值得我们借鉴。

(三)实施项目带动,全面推进保护和传承。文化是软实力,但需要硬投入。文化工作容易做虚,只有分解为一个一个的项目才能抓实,非遗保护工作同样如此。要把全年的工作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具体工程上,一件一件地抓好落实。

同志们,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非遗保护与各项事业一样,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正在消亡,有的传统技艺因传承链条断裂而濒临灭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保护事业任重道远。我们要自觉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的保护理念,统筹规划,精心部署,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开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