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小将j》:散文前沿与视觉散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19:08:02
散文前沿与视觉散文 段炼 2011-12-28 来源:中国作家网  

  个性散文

  对于“散文”这个文类的概念,中国文学界与西方文学界有不同理解,中国文学界所理解的,是周作人在20世纪初所说的狭义“美文”,而西方文学界所理解的却是广义的“个人散文”,或称“个性散文”。

  用“个人”来界定散文,是为了强调散文的主观性,从而与公文写作及学术写作的客观性相区别。西方的广义散文,其定义并没有广到只要不是韵文就是散文的地步,而是看重作者的亲身体验、直接介入和个性化书写,美国1994年出版的著名散文集《个人散文的艺术:从古至今世界各国散文精选》便是对“个人”特征的最好说明。

  由于喜欢这类文选,前不久购得《20世纪美国最佳散文精选》,由女作家乔伊丝·卡洛尔·奥茨主编,2000年出版,收录了1901至1997年发表的56篇散文作品。这些散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西方文学界的散文概念,例如书中收有诗人艾略特写于1919年的名篇《传统与个人才能》。记得当年研习欧美文学时,这是必读之作,但却是作为文论来读的。事实上,在美国出版的各种文论选本里,艾略特这篇文章是必选的经典。当然,诗人在文中表达他对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之关系的个人意见,行文并不是学术论文的论述体。若按中国狭义的“美文”概念,这篇文章因其理论话题而断然不能收入散文集。

  近一百年来,中国的散文写作经历了当年的美文到21世纪头10年“新散文”的演进。西方的情况不太一样,因为散文是个广义的概念,未被严格看做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第四文类,于是散文写作的演进和变化便从属于其他三类的演进与变化,而谈不上自身独立的演进变化,没有中国的“文化大散文”或“小女人散文”之类的时尚现象。

  为了解英语散文界的前沿写作,我非常留心21世纪头10年的散文精选文集,可惜至今也没有这样一部文集出版。除了世界古今文集和美国百年文集外,只有年度文集。不过,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这并不妨碍我了解英语散文的写作前沿。

  就我个人的阅读所及而言,在今日英语散文界,值得阅读的有英国哲学家阿兰·德·波顿的两部书:《哲学的慰藉》(2000年)和《旅行的艺术》(2004年),据说国内已有中译本出版。波顿的散文很奇特,既讲哲学史,讲自己的旅行,又与现时的社会生活和个人思绪相联系,其述说是个人化的,既不客观,也不中庸,而是相当主观,但语言却很沉着,给人客观的感觉,有冷静的逆反之妙。

  在今日美国和加拿大文学界,我喜欢的散文作家是戈普尼克,戈普尼克算是纽约人,上世纪50年代生于费城,六七十年代他父母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一所大学执教,他也就在蒙特利尔长大。他的演讲是关于自己亲身经历的北国生活,而那本同名散文集虽所涉甚广,主线却是他的成长史,有很多地方性话题,例如他家当年在蒙特利尔所居的修女岛,以及岛上的著名建筑。这些话题涉及我熟悉的地方,所以读他的书便有种亲切感,就像听他当面聊天,作者与读者距离很近。

  视觉散文

  自后现代以来,在大众娱乐和技术普及的平民社会和市场消费历史条件下,随着新型电子产品的个人化,例如多媒体手机和专业电脑软件的日趋简易,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今日西方散文的前沿已推进到视觉散文的时代。西方广义散文的个人化特征,借助视频技术而发展,渗入到社会各阶层及文化生活各角落,催生了视觉文化的一种新形式,形成今日散文之新潮。这就是图像散文和视频散文二体,我称为视觉散文,并借电视而为人接受,借网络而与读者互动。

  过去电视上的旅游节目和风光短片,与散文并无瓜葛。但对这类电视脚本的写作人来说,其笔下的文字却属于广义的散文。这种散文从属于视觉,虽有文字版印刷出售,但并不是独立的作品,也无人视其为散文。到了网络时代,散文写手开始为自己的作品配图,并贴到网上与网友分享,这时,散文的主导性取代了从属性。再后来,配乐散文发展成了视频散文,至此,视觉散文诞生。

  就西方的广义散文而言,旅游节目和风光短片早已不是客观的景点介绍,而是以个人出行为主线,借作者的一路行走,将其所见所思以视听形式呈现出来。作者借图像与文本的互补来表述个人的旅行观感。当然,这类作品并不新鲜,所以电视节目制作人便挖空心思寻找并尝试新鲜的题材和样式。结果,电视节目各出心机,美国电视的“旅行与隐逸”频道便制作了纽约名厨波尔顿遍游世界的系列节目《安东尼·波尔顿吃遍世界》,播出后广受欢迎。实际上,这套系列节目就是散文中的游记,其主题、观点、编排结构和语言都十分个人化。例如波尔顿到越南旅行,去了下龙湾一处避暑胜地品尝独家烹饪。过去那里是政府高官的疗养地,不对外开放,现在搞市场经济,承包给了一个黑社会头子。往日的疗养地改建成了暴发户的私人会所,而那黑手党头目竟然厨艺了得,他不仅亲自掌勺,为波尔顿烹制了一席绝佳美味,而且借波尔顿的来访向西方观众展现了这一地方的极度腐败和豪奢淫欲。

  的确,视觉散文仅是诉诸受众的方式不同,散文的实质并无变化,这就是个人化。不仅如此,由于视觉形式比文本形式更丰富多彩,更吸引人,于是西方传统散文的一些特征得以保持和发扬,这就是主题化、长篇化和系列化。一百多年前英国散文家罗斯金的《威尼斯的石头》和《芝麻与百花》,以及今天《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和《冬季的五个窗口》,都贯穿着这三“化”,只不过,视觉散文将单调乏味的纸面文本转化成了丰富多彩的视觉文本,使文字语言与图像语言能一同走向受众。(段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