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节几月到几月:中国陆军----坦克抢救牵引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5:44:34
73式中型坦克抢救车
该车是59式中型坦克的变型车,由59式坦克去掉炮塔后在底盘上安装绞盘、手摇式吊架和驻锄等装置设计而成,用于对战斗损伤、淤陷以及失去自行能力的装甲车辆实施抢救。例如对失去自行能力的车辆实施刚性牵引;对淤陷(或坠岩)的车辆利用绞盘施行拖救,拖救时钢丝绳从车尾中部上方导出,将驻锄插入地表以防履带滑移。该车和其他工程车辆配合可完成战地换件修理等技术保障任务,车上备有可拆卸的手摇式吊架,起吊重量允许达1000kg,可以用于更换发动机和其他部件。该车于1965年设计,1973年设计定型。
结构特点
1、总体布置: 该车仍然保留了59式中型坦克动力-传动后置和发动机横置的特点,取消了前组柴油箱、中组柴油箱和20发弹架,在车首部构成乘员舱,在乘员舱的后部布置了新的柴油箱、加温器和绞盘施曳作业装置,蓄电池安放在柴油箱上,车体前部顶装甲板上装有1挺12.7mm高射机枪,车尾装有驻锄,车体中段上方有载货平台,牵引、拖曳和起吊工具及辅具分别固定在左、右翼子板和载货平台的侧板上。
2、作业装置
牵引绞盘1具,标定拉力245kN(25000kgf),加2个滑轮时最大拉力可达735kN(75000kgf)。
驻锄1具,最大支撑力529.2kN(54000kgf)。 手动吊架1具,标定起吊重量1000kg。
刚性牵引辅具1套,刚性牵引钩安装在车尾,刚性牵引架平时固定在两翼子板中部上方的侧装甲板上。
3、武器:12.7mm高射机枪1挺,子弹550发;7.62mm冲锋枪1支,子弹300发;手榴弹20枚。
此外,推进系统、防护系统、通信设备、灭火装置和烟幕装置均与59式中型坦克相同。
性能数据      型号73式中型坦克抢救车 ;底盘59式中型坦克;乘员4人
战斗全重31000kg ;单位功率12.3kW/t ;单位压力68.2kPa;车长7.160m ;车宽3.270m ;车高 :高射机枪成水平状态2.450m
车厢板顶2.125m ;车底距地高0.425m ;履带着地长3.840m ;履带中心距2.640m
发动机 型号12150L ;类型12V冷柴油机 ;功率/转速382kW/2000r/min ;传动装置与59式坦克相同
最大速度50km/h ;平均速度 ;公路30~33km/h ;土路20~25km/h ;燃料储备790L ;最大行程415~435km
侧倾坡度58% ;越壕宽2.70m ;攀垂直墙高0.8m ;涉水深1.4m
防空武器口径/型号/类型12.7mm/59式/1挺 ;机枪弹基数500发
发电机电压/功率/型号24V/3kW/ZFC3000 ;蓄电池数量/电压/容量/型号4个/24V/280Ah/65型
刚性牵引性能 :最大速度28km/h ;平均速度18km/h ;最大行程245km ;最大挂钩牵引力 ;一档166.6kN ;一档加力205.8kN
拖曳性能 :驻锄最大支撑力529.2kN ;绞盘传动型式机械式 ;绞盘最大拉力245kN ;钢丝绳直径28.5mm ;钢丝绳有效工作长度200m
绞盘放绳速度 :发动机转速为1800r/min时13.83m/min 。绞盘收绳速度 :发动机转速为800r/min时6.15m/min
直接拖救时 :拖曳力245kN 。拖救距离200m ;加一个动滑轮拖救时:拖曳力490kN ;拖救距离100m ;爬坡度60%
起吊性能 :吊架型式手摇转柱式 ;标定起吊重量1000kg ;起吊回转角200° ;起吊高度4.77~3.20m ;回转半径0.97~3.130m
84式牵引车
84式牵引车
84式牵引车

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
1967年2月26日,国防科工委批示研制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五机部将该车的研制任务下达六七四厂。1968年完成第一台样车试制,并制定了工厂试验大纲。1969年在镇江、南京、北京和哈尔滨进行700公里试车和作业试验,发现驻锄在起伏地的通过性和钢性牵引架的可靠性需要改进。1970年7月完成车辆改进后,又在吉林省蛟河县进行501公里补充试验,钢性牵引结构得到改善,驻锄仍存在尺寸过大影响驾驶员视线、结构单薄、钢度差等问题。回厂后,经过改进试验,上报黑龙江省国防工业办公室,申请设计定型。1970年12月5日,省工办转发常规兵器工业领导小组文件,批准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设计定型,命名为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并要求投产前解决驻锄和吊车的改进问题。由于样车采用的改进型底盘不能与六二式轻型坦克底盘通用,液压吊车结构复杂,回转大立柱工艺性能差,外协件货源不落实等原因,该车定型后长期未能组织生产。
1976年工厂重新提出改进设计报告,并经五机部批准。同年9月完成改进设计,1977年2月出2台改进样车,5-8月完成试车大纲要求的全部项目。改进型样车采用62式轻型坦克底盘,其绞盘、吊车、钢性牵引装置、驻锄推土装置与水陆抢救牵引车通用,车上装有一挺高射机枪。经装甲兵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组织鉴定试验,各项性能良好,使用可靠。1978年9月12,装甲兵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改进设计的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设计定型。
该车全重21.5吨,乘员4人,发动机功率382千瓦(520马力),最高行驶速度50公里小时,钢性牵引平均行驶速度10公里?小时,最大上坡15度。绞盘出口最大拉力20-22.5吨,最大抢救力40-45吨,钢丝绳有效工作长度110米。
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是中国坦克系列中,首次使用液压动力并获得初步成功的一种配套车辆,具有行驶速度快、工作性能可靠等优点。全车共有定型图纸47个组别5294张,技术文件54份。1976-1979年生产16台,装备部队使用。1980年停产。
“战场救护神”——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
坦克抢救牵引车,是坦克装甲车辆的“战场救护神”。它直接伴随坦克装甲车辆作战,将在战场上战损的车辆拖到安全地点,拖出淤陷和翻车的坦克等;它还可以使用起吊装置,吊起战损装备的炮塔等部件,配合进行修理。总之,坦克抢救牵引车是装甲机械化部队装备保障的重要配套车辆。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是装备62式轻型坦克的装甲兵部队保障装备发展规划中重点配套车辆之一。1966年10月,装甲兵科研院草拟了《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战术技术指标》。1967年,轻型坦克生产厂正式下达了设计任务。工厂组织了生产、科研、使用三结合小组,对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的战术技术指标进行了全面调研、论证。按照抢救为主,修理为辅;战时为主,平时为辅;前方为主,后方为辅的设计指导思想,对以WZ131—1轻型坦克为基型底盘的牵引车的战术技术指标进行了讨论、协调,形成了统一的修订指标。
1968年2月,工厂完成了总体方案设计;1969年1月,完成了技术设计;1969年11月,试制出了第一辆样车。样车通过工厂初试具备鉴定条件后,交付三结合定型试验小组。在哈尔滨地区、北京地区和镇江,该小组按试车大纲,进行了多种工况的700千米定型考核试验,并交付部队试用一段时间。针对驻锄影响通过性,刚性牵引结构不可靠和部队在试用中提出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工厂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装。1970年7月至9月,在吉林省蛟河地区及哈尔滨地区,进行了500千米补充定型试验,使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终于达到设计定型战术技术指标要求。
经历了三年半的科研、生产和试验,1970年9月,通过了设计定型,并命名为“1970年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简称“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产品代号为WZ691。由于WZ131—1轻型坦克下马,主管部门于1976年正式下文,决定采用62式轻型坦克(WZ131)底盘。从1976年3月起,工厂经过调研与方案研讨,8月完成了改进设计方案,组织了改进设计和试制的大会战;1977年2月试制出了2辆改进型样车,1977年6月至8月,完成了哈尔滨地区行驶试验,北京地区质量质心测定等全部试验,达到战术技术指标和部队使用要求。1978年3月,在哈尔滨召开的技术审查会议,该车通过了技术审查。1978年9月,装甲兵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改进设计的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设计定型,仍保持1970年的命名,即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与原型车比较,改型后的牵引车采用了62式轻型坦克底盘,提高了通用性,在全车47个组别部件中,18个通用,14个部分通用,给工厂生产和部队的维修、备件管理,带来极大方便。
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总体性能先进,抢救、牵引、吊装和驻锄推土四大作业装置结构合理,达到了当时国内装备的先进水平。
84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
1981年5月五机部根据外贸生产的需要,将六一七厂研制的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的改进设计与生产任务转交六七四厂。12月末,六一七厂向六七四厂移交1台样车及该车的主要图纸、技术文件。六七四厂确定赵博德为总设计师,华茹经、张俊琪为副总设计师,并组织80余名技术人员,针对原样车遗留的问题和外商提出的6个方面27个问题,进行补充,改进设计,共改进项目43项,合计图纸804张。1982年初,投入样车试制,4月出第一台原样车,5月出第二台改进样车。5月下旬,外商代表在哈尔滨验收车辆时,又提出30个具体问题,工厂在6月份内解决了27个问题,剩下3个问题经外商代表同意,作为继续研究改进项目。7月投入批量生产。该车在组织外贸生产的同时,进行了1000公里行驶和各项作业试验,经兵器工业部技术鉴定,认为"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性能优越,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抢救牵引车辆"。
1984年六七四厂又根据兵器工业部提出的改进项目,在外贸车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改进。在液压油路中增设了背压阀,风扇增加解脱装置,增设冻土爆破装置等。全车共改进11项,整车性能有了新的提高。当年试车定型,投入小批量生产,命名为84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  84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是在69Ⅱ中型坦克底盘上,安装了绞盘、液压吊车、驻锄--推土装置和刚性牵引装置,成为多功能的配套车辆。该车全重38吨,乘员5人。发动机最大功率426千瓦(580马力),最大行驶速度5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370公里,最大拖救力64-70吨。驾驶员配有红外夜视仪,乘员门装有一挺高射机枪,可在夜间作业和敌火力下作业。车辆能在摄氏零下40度低温中冷起动,并能在零上40度高温中正常作业,满足了中国南北方、冬夏季的使用要求。
该车与国外同类车辆相比,具有拖救力大、自救力强、作业距离远等优点。1986年5-6,兵器工业部接受巴基斯坦国的邀请,指令工厂组成演示队,并带84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到巴基斯坦国毛尔滩河岸进行作业表演。巴方代表观看了作业表演,向中国演示队全体乘员表示祝贺,并当场表明订货的意向。
通过外贸,促进了车辆性能的不断改进。1988年将吊重为10吨的液压吊车改为吊重20吨,满足了吊装50吨级坦克炮塔的需要;采用沈阳液压件厂研制成功的NJM-2.84DF端面配流分片式内曲线液压马达,代替NJM-2.84轴向配流式内曲线液压马达,提高了液压系统工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主绞盘钢丝绳加长30米,副绞盘钢丝绳加长60米;液压油散热器由1个增为2个;油箱容量由250公升加大到280公升;并采用挂胶履带,使整车性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该车成为90年代主产品之一。1982-1990年,共生产505台。



84式中型坦克抢救车
概述
该车是中国第二代中型坦克抢救车,第一代是在59式坦克底盘基础上研制和生产的73式(即651)中型坦克抢救车,第二代自1977年开始研制,1978~1980年间研制出2辆样车,并作了定型试验,代号WZ653。该样车安装了1部单绳出口、最大拉力为314~343kN的液压绞盘,1部最大起吊重量为10t的液压起吊装置以及液压驻锄推土铲,无论从性能上,使用方便性上都比先前一代抢救车有很大提高。1981年根据国外用户要求,又做了许多项改进,1982年开始投产,1983年正式通过技术鉴定。产品代号为W653,通常称为653中型坦克抢救车。该车采用69-Ⅱ坦克底盘,战斗全重38t,发动机功率为426kW(580马力),主要用于外贸。
为满足中国装备需要,又作了防止发动机寒区作业过冷、驻锄推土铲冻土支承、增加辅助柴油箱和驾驶员观察镜防霜玻璃、取消两侧裙板等11项改进,并将底盘改为79式坦克底盘。改进后的抢救车于1984年正式批准设计定型并装备中国部队,命名为84式中型坦克抢救车,代号为WZ653A。
在近期改进型W653A车上安装20t起吊装置(见下图),配备2个可拆卸机械支撑千斤顶。
结构特点
总体布置
该车由底盘部分、作业装置部分和乘员舱3大部分组成。
(1)底盘部分 装甲厚度与69-Ⅱ、79式坦克的相同,装甲用均质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位于车前左侧,配有驾驶员红外夜间观察仪,有效观察距离分为60m和90m两种,驾驶舱前方安装1块平面防霜玻璃,便于冬季驾驶和作业使用,在W653抢救车上以防弹玻璃代替防霜玻璃,亦可根据用户需要而选用,在防霜玻璃或防弹玻璃前装有能开启的防弹钢板。驾驶员除操作车辆行驶外,还担负主、副绞盘、驻锄推土铲的作业操作。
动力、传动装置位于车体后部,发动机横置,动力经传动箱后分成两路,一路经主离合器、变速箱,传至两侧转向机、侧传动、车体外部的主动轮及履带;另一路提供作业装置动力,由传动箱传至在其前方的油泵,以液压能源形式通过换向操作阀,分别传至主、副绞盘,吊车,驻锄推土铲。
(2)作业装置 绞盘位于车体中部,乘员舱下面,抢救钢绳向车前方引出。起吊架位于车外右侧,回转中心在车前驾驶员右方,实行360°旋转;驻锄推土铲位于车前;副绞盘位于左前翼子板上;刚性牵引钩在车后,牵引架固定在乘员舱外左侧。
(3)乘员舱 乘员舱位于车辆中部,绞盘上方,内有4名乘员,其中车长位于右前方,顶部有指挥塔出入门,此部位也是乘员操作吊车的场所。高射机舱手位于车长左面,顶部有出入门,便于操纵高射机枪,在车长后面有2个作业人员座位,并有双人出入门,各乘员均可闭窗观察。
2.作业装置结构
(1)绞盘抢救装置 包括主绞盘和副绞盘。主绞盘由液压马达、绞盘减速箱、摩擦滑轮组、绕绳卷筒、卷筒离合器、制动器、导向器、钢绳等组成,缠绕在卷筒上的钢绳经摩擦滑轮组后引向车前,并通过设置在车前倾斜甲板上的垂直和水平滚轮组伸蚯胺健G谰仁保盟娉敌牡セ挚墒敌兴谰龋耸保畲笸暇壤ξ?86kN。
副绞盘用以牵引主绞盘的钢绳,引向被拖坦克或失去行驶能力的其他被拖车辆。
主、副绞盘的操作是通过驾驶员右侧的液压操作阀实现的。主绞盘的钢绳有效长度为130m,放绳终了告示驾驶员的信号有钢绳出口处标有的红漆标记以及放绳终了的声、光报警装置。
(2)起吊装置 该装置用来更换坦克火炮炮塔总成、发动机、变速箱等以及许可的野外修理吊装任务。起吊装置由基臂、伸缩臂、回转盘、卷筒、制动器、吊钩组、钢绳等组成,以液压操作可实现回转、变幅、伸缩和卷扬4个动作。
基臂和伸缩臂由钢板焊接而成,变幅和伸缩动作由液压油缸来实现;回转由液压马达驱动,实现吊架360°旋转;卷扬靠液压马达驱动卷筒,通过滑轮组和钢绳来实现吊物升降。
起吊装置上还装有应急缓落阀和卷扬终了时吊臂恢复原位的报警器。
(3)驻锄推土铲 由推土板和铲臂组成,推土板用钢板焊接而面,铲臂为整体铸造。推土铲在拖救作业时起驻锄支承作用;起吊作业时可支撑车体;在掀开副铲后可用来推土。
(4)刚性牵引装置 由中心牵引钩、主杆、副杆、连接套等组成,用以牵引失去行驶能力的坦克。中心牵引钩体内装有锥体环,以起到牵引时缓冲作用。
(5)作业液压系统 该系统为主、副绞盘、起吊装置、驻锄推土铲提供能源和实现液压操作。发动机动力通过传动箱驱动油泵,通过各种换向阀、溢流阀、过载阀等一系列控制阀,分别控制各作业装置工作。
3.底盘结构
(1)动力装置 系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生产的12150L-7BW型V型12缸水冷柴油机,在2000r/min时最大功率为426kW(580马力)。
(2)传动装置 装有速比为0.7的增速箱、干式多片式主离合器、定轴式变速箱、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左右各有1个液压助力操纵行星转向机,固定在车后两侧甲板上的行星减速器将动力传至两侧主动轮。
(3)行动装置 每侧各有5个直径为810mm的负重轮,独立扭杆式悬挂,并在第一和第五负重轮位置安装液压减振器,在近期改进型底盘上使用了挂胶履带板。
(4)装甲防护 该车车体由钢板焊接而成,在W653抢救车上两侧装有裙板。
(5)武器 配备1挺12.7mm高射机枪,弹药500发。
(6)通信、电气设备 该车装有调频电台1部,车内通话器1套,为便于远距离抢救作业通信联终,在车外右翼子板上安装130m通信导线联终装置。该车左侧翼子板上安装4个蓄电池,总容量为280Ah。
此外,该车还装有热烟幕施放装置、自动和半自动两用灭火装置、发动机摩托小时计、油压失压报警装置和2个机械千斤顶。
在W653抢救车上还配备1套野外修理工具。
性能数据
型号84式(WZ653A)W653;底盘79式坦克69-Ⅱ坦克;乘员5人5人
战斗全重38000kg;单位功率11.2kW/t11.2kW/t;单位压力83.39kPa83.39kPa
车长7.300m7.300m
车宽3.270m3.300m(带裙板)
车高
带高射机枪3.000m3.000m
不带高射机枪2.340m2.270m
车底距地高0.425m0.425m
履带宽580mm580mm
履带着地长3.845m3.845m
履带中心距2.640m2.640m
最大速度50km/h50km/h
平均速度
公路27~30km/h27~30km/h
土路22~25km/h22~25km/h
燃料储备1041L(其中180L为附加)861L
公路最大行程450km370km
涉水深度1.4m1.4m
爬坡度58%58%
侧倾坡度58%58%
攀垂直墙高0.7m0.7m
越壕宽2.7m2.7m
起吊装置
最大起吊重量1000kg1000kg
吊臂可调长度1.5m1.5m
吊臂最大仰角66°66°
最大起升高度6m6m
吊臂旋转角度360°360°
最大回转半径6.5m6.5m
最小回转半径1.75m1.75m
驱动方式液压液压
起吊装置绞盘
钢绳长度50m50m
钢绳直径15.5m15.5m
最大收放绳速度8m/min8m/min
驱动方式液压液压
驻锄推土铲
驻锄宽度3.27m3.27m
最大入土深度0.338m0.338m
提铲高度1m1m
液压油容量250L250L
发动机 型号12150L-7BW12150L-7BW ///12V水冷柴油机12V水冷柴油机
功率/转速426kW/2000r/min426kW/2000r/min
传动装置   机械式机械式
前进档/倒档数5/15/1
转向装置类型机械式(行星转向机)机械式(行星转向机)
悬挂装置类型扭杆扭杆
防空武器口径/型号/数量12.7mm/69式/1挺12.7mm/69式/1挺
机枪弹基数500发500发
侧裙板无有
热烟幕有有
三防设备无无
灭火系统自动和半自动自动和半自动
驾驶员夜视仪红外红外
视距60~90m60~90m
驾驶员观察镜防霜镜防弹镜
通信设备
无线电台型号/数量889型调频/1台889型调频/1台
乘员内部通话器有有
作业通信130m有线通话130m有线通话
发动机电压/功率/型号24V/5kW/GFT6000型24V/5kW/GFT6000型
蓄电池数量/电压/容量/型号4个/24V/280Ah/65-14个/24V/280Ah/65-1
主绞盘(抢救绞盘)
最大出口拉力314~343kN314~343kN
最大拖救能力627~686kN627~686kN
钢绳有效长度130m130m
钢绳直径28.5mm28.5mm
收放绳速度
低速7m/min7m/min
高速28m/min28m/min
副绞盘(拖绳绞盘)
钢绳有效长度260m260m
钢绳直径6mm6mm
收绳速度16m/min16m/min
刚性牵引
牵引能力245kN245kN
牵引最大爬坡度26.7%26.7%
刚性牵引土路平均速度18km/h18km/h
其他
野外拆装工具无无
20t千斤顶2个2个
单滑轮1个1个
 
73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



中国90-Ⅱ装甲抢救牵引车《兵器知识》 2007年第7期
90-Ⅱ是我国新研制的装甲抢救牵引车,主要用于野战条件下对因淤陷、战伤、故障、翻车等原因失去战斗力的坦克和其它战斗车辆实施现场抢救及修理。该车可以完成以下战场抢救任务:更换炮塔总成、动力装置、传动装置、行动和悬挂装置等部件作业:进行电焊、气割气焊等修理作业;运输一定重量的备件和消耗性材料;将被抢救的车辆牵引到修理点后再实施修理;平整场地、排除障碍、构筑掩体等推土作业。这是一款集起吊重物、拖救和牵引车辆、现场维修、更换车辆零部件、推土作业和短途运输零部件于一体的装甲抢救牵引车。
在国内、国外经过严格的试验和测试,整车全面达到了战技指标的要求,得到了用户的肯定和好评。整车诸项主要性能处于国内装甲抢救牵引车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总体特点
90-Ⅱ装甲抢救牵引车采用已有的坦克底盘,安装专用救援设备和修理工具。该车战斗全重48吨,车高(至顶盖大平面)2.4米,车宽3.4米,整车长8.83米。该车乘员5人,发动机功率1 200马力,最大车速69.2米/小时,最大行程500千米。
由于90-Ⅱ装甲抢救牵引车的动力舱、底盘和行动部分等基本和基型坦克相同,因此该抢救车与战斗车辆有较好的系统、部件通用性和互换性。
90-Ⅱ装甲抢救牵引车由六个舱室和车外四个系统组成。六个舱室是驾驶室、主绞盘室、辅助发动机室、乘员舱、翼子板隔舱和动力室。车外有起重作业系统、推土作业系统、辅助运输设备系统和行动系统。该车的各仪表和操纵装置等布置合理有序,有较好的“人机”工程。车上还装有高射机枪弹药、修理工具、通信设备、三防及灭火装置等。
90-Ⅱ装甲抢救牵引车的驾驶员位于车体左前方,主要负责底盘和作业装置有关检测仪表的监视和车辆行驶、主绞盘、辅助绞盘、推土铲的操纵。车长位于乘员舱的左前方,主要负责整车战斗指挥、作业指挥、通信联络、三防操作和指挥塔上的高射机枪操纵射击。
操作员位于乘员舱的右前方,主要负责作业装置有关检测仪表的监视、辅助发动机控制操作和起重装置作业操纵。维修工有两人,位于乘员舱的后部,主要完成辅助车长、驾驶员、操作员起吊重物、拖救和牵引车辆、现场维修、更换车辆零部件、推土作业和短途运输零部件等任务。
动力与作业系统
90-Ⅱ装甲抢救牵引车的主发动机为882千瓦发动机。动力舱尺寸小,重量轻,底盘操作简单,可靠性高。整车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与其它国内外抢救牵引车不同之处是,90-Ⅱ装甲抢救牵引车采用独立的118千瓦辅助动力系统,为作业系统提供所需要的动力,因此在进行抢救修理任务时,可减少主发动机的使用时间,在使用寿命上优于同级别的国内外主战坦克的抢救牵引车。
由于采用辅助发动机供给作业系统动力,90-Ⅱ抢救牵引车能够进行自身修理。可自主完成更换主发动机、主动轮、吊乘员舱顶盖等任务,具有较强的生存和适应能力。90-Ⅱ可以实现下列六大使用功能。
牵引功能 实现牵引功能的主要部件是刚性牵引装置。刚性牵引装置的牵引钩为多片碟式环状弹簧缓冲机构,能够吸收大部分的冲击能量,大大减少了刚性牵引时的撞击力。使用刚性牵引杆在越野路面上牵引50吨级的坦克或其它车辆。
抢救功能 实现抢救功能的主要部件是主绞盘和推土铲。主绞盘的钢丝绳直径为30毫米,单绳拉力为41吨,采用一个定滑轮,可实现82吨的最大拖救力。将推土铲放下可起到辅助支撑的驻锄作用。推土铲在承受80吨的支承力时,仍具有较好的刚度和强度。
起吊重物功能 实现起吊重物功能的主要部件是起重装置,其额定最大起吊重量为25吨。
该车可以拆装重量为15吨的坦克炮塔,吊运动力传动装置部件,并可将50吨级的坦克的一端吊离地面,完成维修作业所需要的各种起吊作业要求,还可以起吊本车底盘的动力传动装置,完成自身零部件的更换作业。吊起整车后端进行行动悬挂等有关系统的维修和更换。
推土作业功能实现推土作业的主要部件是推土铲。铲刀最大切土深度为400毫米。推土作业效率为120米3,小时。使用推土铲完成平整和拓宽路面以及挖掘掩体的推土作业。
维修功能实现对坦克的战场维修功能的主要部件是直流弧焊发电机和气割-气焊设备,以及随车配置的常用电动工具和钳527-具。使用车载电焊设备和气割-气焊设备,在现场对损坏的零部件进行维修。使用随车修理工具对损坏的坦克或其它车辆进行现场维修,完成更换零部件作业。使用随车加油泵为车辆加油或将各种油料从一辆车上输送到另一辆车上。利用本车的220伏交流电源驱动各种便携式电动工具,进行维修作业。
备件运输功能实现备件运输功能的主要部件是安装在动力舱上部的运货支架,能对发动机、传动装置、负重轮等重量不超过1.5吨的备件和消耗性材料作短距离运输。
武器与防护系统
由于抢救牵引车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工程保障,只在车长门上装有一挺12.7毫米的高射机枪,枪塔采用高强度的装甲钢焊接而成,可进行3600旋转。
90-Ⅱ抢救牵引车车体采用高强度装甲钢板焊接而成,车体整体采用框架结构。这样,一方面保证起重设备、牵引设备在最大负荷工况下,车体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另一方面整车满足二线车防护要求。
该车驾驶员观察窗采用防弹玻璃,左翼子板上的辅助绞盘、电气焊割设备、电瓶和工具箱等均与乘员舱合为一体,即简化了结构,也为这些部件提供了适当的防护。乘员舱盖用螺栓固紧在乘员舱顶部。并在结合面间有橡胶密封垫,保证三防密封需要。





92式8X8轮工程车


76式水陆坦克抢救牵引车 Type 76 Amphibious Tank Recovery Vehicle
研制单位 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 China North Industries Group
生产单位 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 China North Industries Group
现状 按用户需要生产       装备情况 中国部队
概述
该车是63式水陆坦克的配套车辆。69年制出第一辆样车,经试验改进后又重新试制了2辆定型样车交部队试验。在该产品的整个研制过程中,经历了4次改进,5次试验,于1976年设计定型。
该车主要用于野战条件下,抢救损伤、淤陷或有故障的水陆坦克;陆地、水上牵引后送失去自行能力的水陆坦克至维修点;运载坦克零部件和修理人员,必要时可利用抢救车上的设备和工具在战场上或行军中进行换件修理。
结构特点
该车是在63式水陆坦克的基础上取消了炮塔及其有关部分之后改装而成,增配了绞盘、驻锄、刚性牵引装置、小吊杆、滑轮组等,底盘与63式水陆坦克相同。
发动机为4冲程V型12缸非增压直喷式柴油机,型号12150L-2A,标定功率284kW(400马力)。水冷却系统陆上采用管片式散热器和废气引射装置,水上利用水道夹层式热交换器。发动机起动有电起动(为主)和空气起动两种方式。
采用结构简单、可靠的机械式传动装置,由主离合器、变速器、转向离合器、带式制动器和侧减速器、水上推进装置和抽水装置等组成。陆上行驶动力由发动机经主离合器、变速器、两侧转向离合器、侧减速器传至主动轮;水上行驶时由发动机经主离合器、分动箱、万向节传至左右两侧的喷水推进器。
主离合器为干摩擦多片式。采用带同步器换档机构的定轴式机械变速器,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为水上推进传动,分动箱将动力向左右两侧传出,并带有1个倒顺机构,可使传动轴带动推进器叶轮正转和反转;后部为陆上变速部分,包括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三、四、五档带有惯性式同步器、二档带有简单式同步器,一档和倒档采用滑键齿套换档。整个变速器水、陆两部分的传动机构可以互相独立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
转向装置采用干摩擦多片式离合器。
侧减速器为一级圆柱齿轮减速装置。
操纵系统采用弹簧助力机械式操纵装置。
行动装置采用独立式扭杆悬挂,单销小节距金属履带板。高履刺人字形花纩履带板的附着性能好,提高了车辆在水稻田、沼泽、浅滩等地的通过能力和出入水能力。有6对中空的单轮缘大直径挂胶负重轮,第一和第六负重轮装有蜗卷弹簧限制器,其余装有橡胶限制器。履带的松紧程度由曲臂和双头螺旋履带调整器进行调整。
水上推进装置采用轴流式喷水推进器。在传动装置两侧各装有1套喷水推进器和水道,在车尾喷水口处设有可开闭的水门。
为实现水上倒车,车体后部两侧开有倒车水道,关闭车尾两个水门,水从车后两侧喷水口向车的斜前方喷出,产生向后方的推力,在短时间内即可实现减速,制动或倒驶;当关闭一侧水门时即可实现灵活转向。
喷水推进器可由分动箱操纵使叶轮正转和反转,正转使车辆在水上行驶,反转时则使水道中的水倒喷,以此来除掉水道进口格栅上的水草与杂物,防止堵塞。
装甲车体由特殊装甲钢板焊接而成,具有适度的防护能力,车首甲板相对较厚,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驾驶员左侧的机枪塔上装有1挺12.7mm高平两用机枪,左侧后部安装小吊车,车尾装有大吊杆,行军时固定于车顶。前部上斜装甲板上装有防浪板,防止车在水上行驶时向车首涌水。陆上行驶时可将防浪板放下。
观察仪器有3个车长用的棱镜式潜望镜,驾驶窗上配有3个61式水陆坦克驾驶观察镜,夜间或雾天可用62式坦克夜视仪,还装有供水上行驶使用的61式水陆坦克观察镜。
电气设备的电源部分主要包括4个65式蓄电池,1个与调压继电器TJY-1协同工作的直流发电机EFC-3000和1个滤波器。蓄电池的连接为串并联,组内并联,组间串联,总电压为24V,容量为280Ah。
通信设备有坦克无线电台和车内通话器。
性能数据
型号76式水陆坦克抢救牵引车
乘员2人
战斗全重18400kg
单位压力55.2kPa
车长
车体长7.150m
车首至驻锄7.670m
车宽3.200m
车高(距地面)
车体高1.900m
吊车行军状态2.780m
机枪行军状态2.780m
履带中心距2.820m
履带着地长4.440m
车底距地高0.400m
公路最大速度64.2km/h
刚性牵引最大速度27.5km/h
最小转向半径
单车1.6m
刚性牵引9.5m
平均速度
公路单车30~36km/h
刚性牵引22.5km/h
土路单车22~28km/h
水上最大航速 :单车11~12km/h ;牵引7~6km/h
倒航速度5~6km/h
水上牵引转向最小水面宽31m
最大行程:公路:单车370km ;刚性牵引212km
土路340km
水上 :单车120km ;牵引54km
最大爬坡度: 单车78%
刚性牵引32%
侧倾坡度62%
越壕宽2.9m
最大挂钩牵引力:土公路147kN
水泥路78kN
水上推进方式喷水推进
单车入水角36°
单车出水角28°
最大抢救力:单绳147kN
加滑轮294kN
最大拖救距离: 单绳100m
加滑轮50m
拖救速度:空载放绳6.2~18.5m/min
拖拉速度
单绳6.2~12.3m/min
加滑轮3.1~6.1m/min
起吊能力:标定起吊重量1t
最大起吊重量1.5t
最大吊距4.4m
最小吊距1.4m
最大起吊高度5m
旋转范围360°
提升速度2.6~2.9m/min
大吊杆起吊能力
额定起吊重量3t
最大起吊重量18.4t
最小起吊速度2m/min
发动机型号:12150L-2A
类型:12V水冷柴油机
功率/转速294kW/2000r/min
最大扭矩/转速1862Nm/1200~1300r/min
传动装置类型:机械传动
前进档/倒档数5/1
悬挂装置类型独立式扭杆悬挂
防空武器口径/类型/数量12.7mm/机枪/1挺
冲锋枪口径/数量7.62mm/1支
枪弹基数:12.7mm机枪弹药1560发
冲锋枪弹药300发
手提式灭火器2个
电气系统电压24V
发电机电压/功率/型号/类型28V/3kW/ZFC3000/直流
蓄电池数量/容量/型号4个/280Ah/65式
绞盘离合器粉末冶金多片湿式摩擦片
绞盘型式:钢绳外储双摩擦滚筒式
钢绳直径×工作长度23mm×100m
钢绳出口拉力147kN
驻锄型式:拉绳平衡式
最大支反力:干土地294kN ;稻田245kN
刚性牵引钩快开套合式
排水装置: 机械传动抽水泵离心式泵1个
泵水量(发动机转速2000r/min时)500L/min
电动抽水泵泵水量500L/min

79式轻型坦克抢救车 (即70式)
概述
该车于1968年研制,1969年制成2辆样车,1970年设计定型。但由于吊车结构、回转叶片式液压马达、蓄电池位置和乘员工作条件等问题又作了改进设计和试验,并于1979年改进设计补充定型,当年投产,主要装备轻型坦克师团。
结构特点
该车是在62式轻型坦克底盘基础上研制而成,为提高机动性能,将原发动机功率由316kW提高到382kW,最在速度达65km/h。该车共有5名乘员,驾驶员位于车前左侧,车长兼高射机枪手位于车前右侧,3名作业人员中2名在车长后面,1名位于驾驶员后方,绞盘左侧。乘员位置都设置了顶盖门窗,便于出入和开、闭窗观察。
该车安装1个机械式绞盘,位于动力舱前方,其动力由发动机通过传动箱、绞盘离合器、制动器、减速箱传至作业绞盘。绞盘包括1对摩擦滑轮、绕绳卷筒、打滑离合器、排绳机构和导向装置。将钢绳引向车辆前方。为提高拖救力,在车首前下甲板上焊接1对供双绳抢救用的牵引钩。
在车辆前面安装驻锄推土铲,液压驱动,可起到驻锄、推土、起吊时支撑车体的3个作用。
在驾驶员后面顶上甲板上安装单杆液压吊车,带有交叉排列滚柱的回转盘由液压马达驱动。为保证坡度作业长期不滑转,增加了机械制动机构。
在车体后部安装刚性牵引装置,对失去操纵行驶能力的轻型坦克实行牵引后送。
该车还安装1挺12.7mm高射机枪,驾驶员配有红外夜视仪,有半自动灭火装置和通信装置等。
性能数据
型号:79式轻型坦克抢救车;乘员5人;战斗全重21000kg ;单位功率18.2kW/t ;单位压力67.69kPa
车长6.640m ;车宽2.850m ;车高2.470m ;履带着地长3.435m ;履带中心距2.390m ;履带宽430mm
公路最大行程450km ;土路最大行程400km ;公路最大速度65km/h ;公路平均速度42km/h ;爬坡度70% ;侧倾坡度58%
发动机    型号12150L ; 类型4冲程12V水冷柴油机;功率/转速382kW/2000r/min
传动装置 类型机械式 ;前进档/倒档数5/1 ;转向装置类型机械式(多片摩擦离合器) ;悬挂装置类型扭杆 ;
防空武器:口径/型号/数量12.7mm/69式/1挺 ;机枪弹基数1400 ;烟幕装置烟幕弹发射器 ;灭火装置半自动
驾驶员夜视仪红外
通信装置 :电台型号A-220 ;车内通话器有
发电机电压/功率/型号24V/3kW/ZFC3000
蓄电池数量/电压/容量/型号4个/24V/280Ah/65式
绞盘 :最大出口拉力245kN ;最大拖救力490kN ;钢绳有效长度110m ;钢绳直径28.5mm ;收放绳速度:低速7m/min ;高速20m/min
吊车 :最大起吊重量1500kg ;额定起吊重量1200kg ;吊臂最大仰角57° ;最大起升高度4.3m ;吊臂旋转角度360° ;最大回转半径3.2m ;最小回转半径1.6m ;驱动方式液压
吊车绞盘 :钢绳长度26m ;钢绳直径9.3mm ;最大收放绳速度20m/min ;驱动方式液压;
驻锄推土铲:驻锄宽度2.85m ;提铲高度1m ;液压油容量80L
刚性牵引 :牵引能力176.4kN ;牵引最大爬坡度26.7% ;牵引平均速度 :公路21km/h ;土路17km/h
其他: 千斤顶2个;单滑轮1个
70式轻型坦克抢救车
70式轻型坦克抢救车是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的产品,主要用于在野战条件下对战伤用于在野战条件下对战伤、淤陷的轻型坦克实施抢救、牵引后送和换件修理,也可用来平整场地。
研制经过:1967年,研制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的任务下达研制单位,研制单位与有关部门,按照以抢救为主,修理力辅;战时为主,平时为辅;前方为主,后方为辅的指导思想,以62-1式轻型坦克为基型制订的《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战术技术指标》进行了讨论协调,形成统一的指标后,转入设计、研制阶段。
研制单位于1968年2月,完成了车辆的总体方案设计;1969年1月,完成了车辆的技术设计;1969年11月,试制出第1台样车,样车经研制单位初试后,交定型试验小组进行试验,并交付部队试用。针对样车在试验中及部队试用中发现的问题,研制单位对样车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装。1970年9月,该车设计定型,并被命名为1970年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简称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
由于该车在吊车结构、蓄电池位置和乘员工作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1976年3月,研制单位经过调研制定出该车的改进设计方案,并于1977年2月试制出2台改进型样车。1978年9月,经改进设计的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正式设计定型,这种经改进设计的抢救车曾在很短的时间内被称为79式轻型识克抢救牵引车,但后来仍沿用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的命名。
与原型车相比,由于经设计改进的抢救车是以62式轻型坦克底盘为基础研制而成的,故两种车辆的部件通用性大大提高,在全车47个组别的部件中,18个通用,14个部分通用,从而对组织生产以及部队维修和备件管理带来极大方便。
1979年该车小批量生产12辆,主要装备轻型坦克师团,后停产,视用户需要生产。
结构特点
车体用均质钢装甲板焊接而成,除后底甲板,左前顶甲板、中后甲板的厚度有所改变外,其余与62式轻型坦克的相同。该车乘员5人,即车长、驾驶员及3名作业人员,驾驶室位于车体内左前部,动力室位于车体内后部,动力室顶甲板上有载物箱,取消了炮塔,将中部战斗室加高改为乘员室并设指挥枪塔,还安装了绞盘和吊车,绞盘和指挥枪塔之间为液压油箱。
乘员室右前部的加高部分为双座室,其后是车长兼高射机枪室。吊车后面的加高部分力单座室。供作业人员乘坐的乘员室均配有观察镜和车内通话器,用子车内相互联络和向外观察。指挥枪塔位子加高的乘员室后部,枪塔前部、左侧和右侧共有5具71式坦克指挥观察镜,其回转座圈上设有机枪架和1挺12.7mm高射机枪,弹药基数1400发,指挥枪塔顶部设有出入门。车辆还随车携有1支自动步枪、1支信号枪,20发信号弹及12枚手榴弹。
发动机为1215L型4冲程382Kw柴油发动机。与装用316Kw柴油发动机的62式轻型坦克相比,车辆的最大行驶速度、加速性和爬坡能力均有提高。发动机有电起动和高压空气起动两种方式,冬季用体积较小的加温器加热起动。该车的传动装置和操纵装置与62式轻型坦克的基本相同,行走机构与62式轻型坦克的相同。
该车装有A—200型坦克电台1部和A—221型车内通话器1套,电台位于车长右侧,电气设备包括:ZFO—3000型3kW直流发电机1台,65式蓄电池4块,置于车长座位下边,串并联连接,容量280A·h。工地照明设备有1个可旋转360°的大灯及2个工作灯。
该车配有半自动灭火系统,火焰感应触点布置在车体内前部及后部。此外,还备有2个手提式灭火器。该车无三防装置和烟幕系统。
作业装置
绞盘为带双摩擦滚轮的机械式绞盘,动力由发动机经传动箱、绞盘离合器、制动器、减速箱传至绞盘,卷筒中有拉力张紧器,以使缠绕在卷筒内层和外层的钢丝绳保持紧度,绞盘下方有带滚轴双弧形板的钢丝绳引出机构和带双向丝杠的排绳机构。绞盘上方安装有偏心式拉力保险装置,当超负荷使用时时即自动切断动力,并立刻制动,以保证使用安全。双向丝杆左侧设有螺杆安全器,当放绳到最少圈数时能切断动力,钢丝绳出口,位于加高车体部分的左侧,通过车前滚轮架,将钢丝绳引向车辆前方。
吊车为单杆全液压吊车,有装甲板保护,以保护内部油缸、液压管路免受弹片损伤。操纵液压阀,可使吊杆完成卷扬、回转和举臂动作,带有交叉排列滚柱的回转盘安装在左上甲板上,可360°回转,由液压马达驱动,采用带式制动器制动。
驻锄/推上铲采用复合双铲面,支撑在前下装甲板附座上,由液压缸控制起落,可起到驻锄、推土和起吊时支撑车体3个作用。
牵引装置位于车体后甲板中间,安装有碟形环状弹簧式中心牵引钩,该牵引钩具有轴向尺寸小,承载能力大,耐冲击和合关钩方便等特点。刚性牵引架为管焊接结构,套环方便。此外,前上装甲板上焊接有1对供刚性牵引用的牵引挂钩,前下装甲板上焊馁有1弗双绳抢救用的牵引挂钩。
该车还配有1个50t单滑轮、2个10t千斤顶及野外拆装工具等。
总之,70式轻型坦克抢教牵引车,总体性能先进,抢救、牵引、吊装和驻锄推土四大作用装置结构合理,达到了当时国内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
主要性能数据
乘员:5人
战斗全重:21t~21.5t ; 车长:6630mm; 车宽:2850mm; 车高(行军状态):2490mm
发动机功率:382kW/2000r/min
单位功率:17.8kW/t~18.2kW/t
单位压力:69.7kPa~71.3kPa
最大速度:65km/h  ;             最大行程:400Km~450Km
主要武器      1×12.7mm高射机枪; 机枪弹弹药基数:1400发
作业装置性能 吊车额定起吊质量   1t
刚性牵中最大牵引力  127kN 拖救绞盘额定拉力   226kN一245kN    推土作业率:180m3/h

现代战场上的“大力神”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我军装甲兵部队战东溪、攻高平、打谅山,英勇杀敌,屡立战功。战斗中,哪里有坦克勇往直前、冲锋陷阵的身影,哪里就有被坦克兵们叫做“坦克牵引车”的保障车辆伴随前进。它们将一辆又一辆战伤坦克拖离火线,送往后方地域进行抢修;将一辆又一辆装甲车从泥潭中拉出来,使其再显虎威。这种与坦克相随相伴的保障车辆,就是被誉为现代战场上装备保障“大力神”的坦克抢救牵引车。
形影相随——坦克抢救牵引车的基本职能
坦克抢救牵引车,是装甲机械化部队重要的保障装备,是装有专用绞盘、吊车、推土铲等牵引、起吊救援设备或维修工具的装甲车辆。它的基本职能是形影不离的伴随坦克装甲车辆行动,在野战条件下对淤陷、掉沟、翻车的坦克装甲车辆实施牵引、起吊等抢救,使其恢复正常状态;或将战伤和因故障失去行驶能力的坦克拖到后方地域进行抢修;必要时它也可当推土机使用,排除路障和挖掘坦克掩体等,是典型的多用途保障装备。
坦克抢救牵引车按重量或保障对象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按底盘的结构型式可分为履带式和轮式,按抢救设备又可分为牵引型、抢救牵引型和抢救修理牵引型。关于按设备分类的问题,这里特别向军事发烧友们交代一下。所谓牵引型,就是没有安装绞盘等牵引设备,只能利用车辆的机动力拉着坦克跑,相当于坦克拉坦克。所谓抢救牵引型,就是装有绞盘、吊车等专用抢救设备,可以对装甲车辆实施钢丝绳牵引、吊车起吊等综合抢救的坦克抢救车。笔者在装甲兵部队当兵时,经常听老兵们把部队装备的某型坦克抢救牵引车叫“坦克牵引车”。入乡随俗,我也跟着这么叫,后来竟叫顺了口,改也改不过来,而这种所谓“坦克牵引车”实际上是抢救牵引型的,应该叫坦克抢救牵引车才“正宗”。所谓抢救修理牵引型,就是除装有专用抢救设备外,还装有电焊机、切割机等专用修理设备的抢救车。
坦克抢救牵引车大多采用坦克或装甲车的基型底盘,去掉炮塔和火炮并加装抢救、牵引和修理设备。在它的车体内设一个绞盘舱,安装有长度不等的钢丝绳(“豹”2装甲抢救车的钢丝绳长达78米)。绞盘的拉力一般应为被抢救坦克重量的1倍以上[“豹”2装甲抢救车(BPz2型)主绞盘拉力为343千牛(35吨),加动滑轮组后拉力可提高1倍,即达到686千牛(70吨)]。在原来炮塔的位置或其他位置装有吊车,吊车可作360度旋转并多用液压操纵,起重能力一般能达几吨甚至更多(“豹”2装甲抢救车的吊车最大起重量达30吨),主要用于吊起坦克的炮塔、发动机、传动装置等部件,以便进行抢修。有的在车前或车尾装有推土铲和稳定支腿,用于在牵引时将车体牢牢地支撑在地面上,或用于挖掘坦克掩体等。抢救修理型牵引车还可使用随车携带的维修工具,对战伤或故障坦克进行现地抢修。
从无到有——坦克危难之时见真情的伙伴
前面提到,坦克抢救牵引车是装甲兵部队装备保障不可或缺的保障车辆,地位作用十分重要。我军从装甲兵建立之初就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只是由于当时条件不具备,不少情况下只好用坦克当牵引车用,在战斗中用坦克拉坦克(现在的二、三代主战坦克上也备有钢丝绳,以便于在战斗中的紧急情况下牵引其他战伤坦克,但平时是绝对禁止的,以防车体变形)。建国后,发展我国自行设计的主战坦克成了装备建设的主旋律,保障装备的研制一时还难以提上议事日程。59式中型坦克装备部队后,部队对没有配套的坦克牵引车保障正常训练反应十分强烈,而当时正式立项研制的WZ651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即后来的73式坦克抢救牵引车)尚未完成设计,一时难以满足部队的急需。根据这一情况,当时的军委装甲兵司令部急部队之所急,于1964年2月17日向五机部提出了研制中型坦克牵引车的要求。急事急办,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五机部就下达了应急研制坦克牵引车的任务,并要求在59式中型坦克的基础上改装。
某坦克生产厂受领任务后,仅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设计方案。3月25日,装甲兵、五机部在北京召开了方案设计审查会,会议同意工厂提出的设计方案。方案批准后,32F-St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设计,产品代号为WZ652。3个月后,工厂试制出1辆样车。同年7月,装甲兵对工厂提交的样车进行了初步审查,并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据此,工厂对样车进行了改进和完善,随即转入试生产。同年8月,工厂将样车交付当时的装甲兵科研院进行全面定型试验,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同年12月,装甲兵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该牵引车设计定型,定名为64式中型坦克牵引车(简称64牵)。
64牵是在59式中型坦克底盘基础上改装的,它去掉了炮塔和火炮,加装了滑轮和钢丝绳等抢救工具。该车有6名乘员,驾驶员的位置与59式坦克相同,位于车首左侧;车长位置则与59式坦克车长位置显著不同,位于车首右侧,即原59式坦克炮弹架所在的位置,车长窗在行军时可以固定成半开状态,以便于观察;还有4名乘员位于车内中部的乘员室。顶部长方形框外盘绕有拖救坦克用的钢丝绳。车体后部为动力传动室。作业装置主要有单滑轮、双滑轮、拖救钢丝绳、连接环等,使用这些装置,64牵可完成九种形式的拖救任务。
一车多用——84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闪亮登场
64牵的研制成功,创造了当年下达任务、当年试制成功和定型的奇迹,解决了部队的急需,实现了装甲兵部队坦克抢救装备从无到有的跨越,是坦克危难之时见真情的伙伴。但是,它毕竟只是一种牵引型的坦克抢救车,由于没有绞盘等抢救设备,因而功能比较单一。
64牵装备部队后,我国又相继发展了以59式坦克底盘为基础的73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即WZ651坦克抢救牵引车),该车增加了绞盘等专用抢救设备,性能有所提升;同时,为装备62式轻型坦克的部队配套研制和装备了70式坦克抢救牵引车;为两栖装甲机械化部队配套研制了以63式水陆坦克底盘为基础的76式水陆坦克抢救牵引车等。这些装备都属于一代坦克抢救牵引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底盘性能落后,抢救能力不足(73牵的绞盘额定拉力仅为251吨,难以有效牵引40吨以上的主战坦克,而且只有一个手动吊架;70牵和76牵吊车的最大起重量也仅为1吨)的问题日渐暴露出来。为全面提高装甲兵部队的战时装备保障能力,我国于1977年开始研制二代坦克抢救牵引车,1978—1980年间研制出2辆样车,代号为WZ653坦克抢救牵引车。该车采用了69—Ⅱ坦克底盘,安装了一部最大拉力为343千牛(35吨)的液压绞盘,一部最大起吊重量为10吨的液压起吊装置以及液压驻锄推土铲,其性能和使用方便性都比一代抢救牵引车有了很大提高。1981年,根据国外用户要求,工厂又对该型抢救车做了多项改进,1982年开始投产,1983年正式通过技术鉴定,命名为WZ653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并主要用于出口。WZ653牵的研制成功,为发展我国新一代坦克抢救牵引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为满足装备二代以上主战坦克的装甲兵部队的急需,装甲兵于1983年3月正式决定在WZ653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的基础上,改用79式中型坦克底盘,研制新一代坦克抢救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84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代号为WZ653A)闪亮登场,并装备部队。
84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简称84牵)由底盘、作业装置和乘员室三大部分组成。底盘部分的装甲车体、动力传动装置和行走系统等基本与79式中型坦克底盘相同。该车为5名乘员,驾驶员仍位于左前方,车长位于右前方,车体中部为乘员室。说起战场“大力神”84牵的特点,概括起来说它有三件“法宝”。
一是它那力大无比的绞盘。在84牵的乘员室下面装有一部液压驱动机械主绞盘和一部副绞盘。主绞盘的拖救钢丝绳全长达130米,向车首方向伸出,放绳终了时有红漆标记显示以及声、光报警信号。这一设计有其独到之处:钢丝绳向前方伸出,可以让驾驶员直接观察到牵引情况,便于操纵绞盘,而73牵的牵引钢丝绳是向后方伸出,驾驶员难以观察到牵引情况,要看车长的指挥手势。主绞盘的最大拖救拉力为686千牛(70吨),与“豹”2装甲抢救车的牵引力持平,而这样的牵引力,可以牵引重达55吨的“豹”2坦克上40度以上陡坡。笔者曾观摩过一场坦克抢救的实兵演练,至今印象仍十分深刻。当时,保障人员将牵引车用驻锄固定后,使用绞盘、多组动滑轮和牵引钢丝绳等,硬是将掉入二十多米深的沟里的坦克拉上来。看着被救坦克被从几乎垂直的坡面缓缓拉上去的时候,真是感触颇多:这既是力量的较量,更是智慧的展示——保障人员要精密计算所需拉力,合理确定滑轮的组合方式,精心选择牵引车的位置等。
为了配合主绞盘的使用,84牵还设有副绞盘。由于主绞盘的牵引钢丝绳太重(直径达28.5毫米)了,这时副绞盘就派上用场了——它牵引一根细钢丝绳,将主绞盘的钢丝绳拉向被拖坦克。另外,为提高在严寒条件下的拖救能力,在车上增设了冻土爆破装置,以便乘员采用冻土爆破法形成驻锄坑,以满足驻锄支撑力达到686千牛的要求。这无疑是一个亮点。
第二件法宝就是它那力大无比的吊车。84牵的液压起吊装置的最大起吊重量达10吨,主要用于将坦克炮塔、发动机、变速箱等部件吊起来,以便进行野外抢修。过去,没有配大型吊车的64牵、73牵将战伤坦克拖到抢修地域后就帮不上什么忙了,修理分队还得再用专用大型吊车(59式坦克炮塔重达10吨,一般吊车还无能为力)吊起坦克损坏部件,很不方便。现在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了,84牵既能牵、又能拖、又能吊,是名符其实的多面手,深受部队欢迎。另外,吊车还可以用于抢救各种轮式车辆、超轻型装甲车辆等。如,1辆8吨重的解放牌卡车淤陷了,它就伸出长长的吊臂,“轻轻地一抓就起来”,既快又稳,根本用不着上绞盘拉。吊车可能是老生常谈,但是,科研人员为改善牵引车在冬季使用吊车时发动机水温过低的问题真是绞尽脑汁了:一是在传动部分增加了风扇解脱装置,让它在寒冬腊月里就别再“吹冷风”了;二是增加了排气百叶窗关闭机构,以保持传动部分的温度。这些小小的改进,深受寒区部队官兵的欢迎。可以看出,84牵的设计真是细致入微了。
第三件法宝就是“车拉车”的能力。绞盘和吊车的力气再大,也只能让战伤、淤陷的坦克等脱离险(陷)境,要将其送往后方抢修地点去,还得靠“车拉车”的功夫。这是坦克抢救牵引车的基本功,84牵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有的。
一是它采用了79式中型坦克的底盘,其行驶性能和操作的便利程度明显好于59式和69式坦克,而且在此基础上,84牵还增加了一个180升的备用油箱,进一步增大了行程。(关于79式中型坦克,本刊已于2004年第8期和第9期做了详细介绍)
二是较之64牵增加了刚性牵引功能。所谓刚性牵引,就是用钢制的牵引杆将牵引车与被拖坦克连接起来(就像汽车的拖车与主车连接一样),使两者成为一体,可以拉着坦克翻山越岭。如果采用柔性牵引(即两车之间用钢丝绳连接),平坦地形还可以,下坡时可就麻烦了——就得用两辆牵引车一前一后,前拉后拽。但是,刚性牵引时挂牵引杆的动作难度确实很大,牵引杆重得两人抬都吃力不说,最头疼的是对正牵引钩的位置,两车差一点就挂不上。据说这一问题已得到解决,装甲兵的科研人员已经研制出了自动挂钩装置。顺便说一下,在陆上可以使用刚性牵引,但在水上牵引时可是万万使不得。76牵在水上实施牵引时,只能用尼龙绳等软绳牵引,而且距离不能太近,一旦被牵坦克出现沉水等险情时,保障人员还要及时用利斧砍断绳子,不然就凶多吉少了。据说现在科研人员已经研制出一种半自动脱钩装置,遇险情时一拉开就切断牵引绳了。
增强活力——未来作战对坦克抢救牵引车充满期待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研制出七八种坦克抢救牵引车,基本满足了装甲兵部队训练和战时装备保障的需求,其中84牵的综合性能还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随着装甲兵部队主战坦克的不断更新换代,对配套保障装备特别是坦克抢救牵引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进一步发展“一车多功能”的坦克抢救牵引车。未来作战交战节奏很快,装备保障不能“四平八稳”,必须及时、高效,这就要求牵引车都成为能牵、能拉、能吊、能修的“多面手”,一车多用、一车多能。在这方面美、英、法等国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如美国以M1坦克为底盘的新一代装甲抢救车,英国正在研制的“挑战者”抢救和修理车,意大利OF—40抢救车等,都是集抢救、抢修于一体的综合保障车辆,而我国的84牵还不具备战场抢修能力。
二是同步发展轮式装甲抢救牵引车。我国目前已研制和装备了较多数量的轮式装甲战斗车辆,而84牵等履带保障车辆,难以适应其快速机动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同步发展基于轮式装甲车底盘的轮式抢救车、抢修车等。
三是随着主战坦克车重的不断增加,要求同步发展拉力更大的新型抢救牵引车。如美军装备重达60多吨的M1A1主战坦克后,绞盘拉力为57吨的M88坦克抢救牵引车就显得吃力了,于是美军很快就研制和装备了绞盘拉力达70吨的“艾布拉姆斯”坦克抢救牵引车。
四是同步实现数字化。数字化被称为“陆军之梦”。坦克抢救牵引车是一线保障装备,是坦克形影不离的“伴侣”,坦克的前途是数字化,坦克抢救牵引车也不例外。数字化的坦克抢救牵引车,可以通过战术互联网及时、准确地掌握战伤坦克的位置、战伤部位等信息,能及时根据保障需求携带器材和维修工具,并在计算机化的战场态势图和导航定位系统的引导下,与装甲救护车一道,于第一时间到达保障地点,“先救人后救装”,及时救出伤员,并将战伤坦克拖至隐蔽地点,快速进行抢修,使其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这是一种期待,一个不是十分遥远的梦!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