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当官片头曲汤潮:把钱放银行里有风险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09:51

周煜:把钱放银行里有风险吗?

2011-12-31

2260人参与讨论

资料被窃,金融欺诈等等都是需要银行时时刻刻面对的风险,为客户提供任何便利,也会引入风险。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银行,风险很难避免。所以替客户分担一部分风险,才是银行的价值所在,要不银行凭什么赚钱呢?

周煜
外资银行支付结算产品专家

有人认为中国网银的技术差,不安全,其实未必。几家国内银行的个人网银,都安全到让人烦。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系统其实也不那么安全。有两个原因:一来核心系业务系统可能早在七八十年代就开发出来了,以后就是在上面叠床架屋地打补丁,难免有疏失;二来现有的银行多是一系列银行并购的结果,整合多个银行的系统是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花旗可说是银行里技术力量最强大的,IT人员数以万计,几乎是个技术公司,但半年前也被黑客窃取了几十万张信用卡信息。投行的系统,按说一般不对外,范畴相对简单一些,但前有尼克里森,后有法兴瑞银,都是流氓交易员利用系统漏洞,把银行坑个半死。不要说银行了,美国国防部不也被黑客攻破过?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

金融和欺诈相伴而生。银行提供的每种结算工具、交易渠道,都有遭遇欺诈的可能。但在发达国家,人们一般相信自己的银行账号上如果无缘无故少了钱,能要回来,而且讨还公道成本并不高——银行看重声誉,愿意私下解决;解决不了还有法院呢。人们不一定那么信任技术,但是信任体制。

我在新加坡工作过,举个新加坡的例子。2002年,有个中国嫌疑人通过木马,用记录宿主机击键序列的方式,窃取了很多人的星展银行网银账号密码,然后从21个被盗用户账号里转走6万新元(约合30万人民币),携款潜逃。按说这些网银用户没有安全防护,任由自己的电脑在互联网上裸奔,也有一定责任,但星展立刻就全赔了——声誉乃银行立身之本。而且几家新加坡本地银行从McAfee、诺顿采购了一批杀毒软件免费送给几十万网银用户(一年期的许可证),这一下少说几百万美元就花出去了。既然银行肯承担责任,那广大网银用户还怕什么呢?

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处处从服务客户的角度出发,把为客户提供便利作为竞争手段。对安全的关注与投入,主要是为了保护银行自己少赔钱,而不是把客户当成潜在的犯罪分子来对待。

按说依照中国体制,世界上极个别的用户口制度管理起来的、每个人都有一份档案存着的、政府有能力追查到每个人祖宗三代的国家,应该能建立起防欺诈的信用体系。结果却离此目标有不短的距离。

例如支票这种古老的结算工具,从英格兰银行印刷第一本现代支票簿算起也有两百年了。犯罪分子针对支票的欺诈手法花样百出。票据伪造大师弗兰克·阿伯格奈尔(Frank Abagnale,电影《猫鼠游戏》的主人公)出狱后从良,开了个咨询公司,专门讲授各类伪造手法。他的一个学生给我们上过课,听完课我觉得支票真是太不安全了。但全世界支票的使用量仍然在90年代达到顶峰,后来由于电子支付的兴起才逐渐减少,但在北美仍大量使用。普通人在银行开个账户就能领到一本支票簿,买东西写张支票就行了。商家怎么不怕收到的支票是假的呢?怎么不怕那张支票是空头的呢?

美国一张支票的有效期是6个月,澳洲是15个月,新加坡也有3个月。我们中国的情况呢?我敢说大部分中国人,如果不是做银行或企事业单位财务相关工作的,可能一生都没见过一张支票。我国个人支票只在理论上有,现实中我没见过。公司支票有效期只有10天,在07年以前还只能在同城使用。07年上了全国支票影像系统,支票可以异地使用了。但因为支票影像不能采用传统的折角验印,退票率一度不低。

在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过去如果收到别人付给你的支票,你可以去开票行取现金,更常见的方法是在支票背后写上自己的账号,然后投进自己的开户行的一个专门箱子。最近几年的发展是,人们收到支票都不用去银行投了,扫描下来或拍下照片,电邮给自己的银行就入账了,这多方便。

而同一时期我国在支票方面的发展是什么呢?是推出了支付密码器——拿票据上的5个要素输入到一个象计算器样的东西里,算出来一个密码,把这个密码再写到票据上,相当于电子印鉴,更安全了。这个支付密码器当然不是白送给客户的,各银行要收费300元到500元不等。大部分地方推广使用支付密码器,有些地方则是强制推行。至于用户反应,各位请自行谷歌百度。

所以呢,人家在搞技术创新,我们也在搞技术创新。其背后的创新方向,不说了,你懂的。

再举个支付渠道的例子:传统上客户要转账的话,要到银行柜台来填写付款凭证。自打传真机发明出来,发达国家的银行就技术创新了——接受客户传真的付款凭证,然后电话回叫验证。只要事先签个传真协议就行,客户就不用总跑银行了。这种新型渠道有没有漏洞呢?有。几年前有犯罪团伙发传真指示给某国际知名银行,要求把几亿美元转到几个欧洲国家的账户。同时他们劫持了电话线路,银行的验证电话打到犯罪分子那里。结果钱就汇出去了,这伙人现在还逍遥法外。那又能怎么样?银行自己赔呗,传真流程还照旧。

在华的外资银行,就我所知道的而言,都接受传真指示。而中资银行都不接受传真指示,个别外币付款除外。

所以能说国内银行、监管机构的风险意识不强吗?能说他们对资金安全掉以轻心吗?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先生说过,“最好的银行不是控制风险,而是管理、经营风险”。这也是国际上那些优秀的商业银行的一贯思路。欺诈是风险的一部分,跟坏账一样,没人想要,但银行必须面对。为客户提供任何便利,都会引入风险,而替客户分担一部分风险,是银行的价值所在,要不银行凭什么赚钱呢?只要潜在损失在可控范围内,银行就接受。监管机构应该重点关注的是系统性风险,商业上风险应由银行自行承担。

小范围内和朋友们聊过这些,一位在监管机构工作的朋友是这么回应的:关键问题在于中国不遗余力、不计成本的防风险,以及安全高于一切的思路。没有人会允许你发生风险。做事做得再多再好未必有人看到,只要做错一次就倒大霉了。不出错、不犯错才是最重要的。其实,这个思路比风险本身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