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王2坏小孩网盘:1949年后陈寅恪为何给康生吃闭门羹 挑战周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35:45
1949年后陈寅恪为何给康生吃闭门羹 挑战周扬? 2010年06月13日

本文摘自《书生傻气》 作者:易中天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53年,中共中央历史研究委员会决定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三个历史研究所(上古、中古、近代),拟请陈寅恪任二所(中古所)所长。他开出的条件,居然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而且,“不止我一人要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这还不算,他还要毛泽东或刘少奇给他开证明“以作挡箭牌”,居然还说“最高当局也应该和我有同样的看法,应从我说”。

系里组织拜年,被他拒之门外;北国政要来访,也被多次挡驾。

是陈寅恪不喜交往、不近人情吗?不是。陈寅恪也是有交往的。他交往的人,不但有校长(如陈序经)、教授(如冼玉清),还有护士、伶人、工友。被一般人认为“不好接触脾气大”的陈寅恪,对老校工梁彬却十分客气热情,信任有加,不但称他为“彬叔”,还让他参与一些家事。可见,陈寅恪并不是性格乖僻之人。

那么,是陈寅恪讨厌政治吗?好像也不是。陈寅恪也不是所有的官都不见,所有的官都不交。他和傅斯年的关系就很好,跟胡适的关系也不错,而胡适可是做过“官”的。这里也无关乎国共两党之争。因为陈寅恪也和许多共产党高级干部有交往甚至有交情,或在内心深处敬重他们,比如陈毅、陶铸、杜国庠、冯乃超。

也许,陈夫人唐筼对冯乃超的评价,多少能透露出一点消息。唐筼说:“冯副校长虽是个老党员,但倒是个念书的。”也就是说,要紧的是读不读书,或是不是读书人。胡适是,傅斯年是,郭沫若、胡乔木、周扬也是。陈毅和陶铸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读书人,却也是有知识有文化有学问有才华的“儒将”,而且尊重知识和学术。

但分寸还是有所不同。除身为“一方父母”的陶铸外,共产党这边,最受陈寅恪欢迎敬重的是陈毅。陈毅得到的情感回报是“肃然起敬”。次为杜国庠。他得到的回报是“道不同然相知高谊仍在”。胡乔木也不错。他得到了“中国传统为师者的那一份慈爱”。郭沫若的情况比较微妙。一个是“马列主义史学”的代表,一个是“资产阶级史学”的重镇,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又都风流儒雅德高望重,也就只能寒暄多于交流,在谈笑风生的背后仍是格格不入。

最惨的是康生,他吃了闭门羹。康生其实也应该算是“读书人”的。无论从哪方面(政治地位或文化修养)讲,他都应该见得着陈寅恪的,却被拒之门外。

比康生待遇稍好一点的是周扬。周扬本来也是要吃闭门羹的,只是因为看陈序经的面子,不想让陈序经太为难,陈寅恪才勉强答应见周扬。但“陈寅恪的态度是挑战式的”,而一向辩才无碍的周扬则显得底气不足,几无招架之功。尽管如此,回到招待所,周扬仍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因为他总算见了陈寅恪一面。当然,他对陈寅恪的感觉也和许多人一样:“有点怪。”

比康生更惨的是某些学人,他们遭到了陈寅恪的讥讽甚至痛骂。1952年,陈寅恪就写诗讽刺他的那些北国同仁,还特地把这首诗寄给北京大学教授邓之诚:“八股文章试帖诗,尊朱颂圣有成规。白头学究心私喜,眉样当年又入时。”这显然是讽刺从1949年到1952年短短3年间,学人们纷纷“弃旧迎新”、“弃暗投明”,放弃轻车熟路的旧研究方法,生吞活剥马列主义,炮制新八股。其中,便不乏年事甚高者,比如辅仁大学校长、历史学家陈垣,1949年时69岁,当然是“白头学究”了。

看来,陈寅恪对所谓“时尚”,所谓“新学”,已是积怨甚深。

这就绝不只是什么个性孤傲、性格怪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