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里面有稻草人伤心:品质改变命运 优秀成就人生 ——历史人物优秀品质解读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15:19

最近,我翻阅了一些关于王安石、张居正、曾国藩等历史人物的书籍。阅读他们,仿佛是在阅读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品味他们,仿佛是在品味一种人格、一种哲理;感悟他们,仿佛是在感悟一种品质、一种力量。这些风云人物,不仅紧紧抓住了历史的脉搏,与历史同行,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些优势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虽然隔时离空,无法复制,但那份跨越时空的美丽,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一、要把讲责任当作办事的第一要求

什么是责任?通常情况下它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分内的事,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人生天地间,各有所责。为学生释疑解惑,是老师的责任;为病人检查治病,是医生的责任; 为国家强大努力,是公民的责任;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是干部的责任。人生的美好就好像风中的花粉,在彼此负责、相互传播的同时,既带给了别人一份愉悦,自己也暗香盈袖。

讲责任,首要前提是忠诚。市委书记易炼红对全市各级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提出了毫无保留地忠诚于党和人民,忠诚于事业的要求。这个忠诚,意思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对上级、对朋友真心诚意、尽心尽力,没有二心。我认为,是党员,就要忠诚于党;是公仆,就要忠诚于人民;是工作人员,就要忠诚于事业。忠诚是一种优势,也是人最大的品质,它代表着诚信、守信和服从。我国封建社会儒家特别讲究“忠恕”,清朝“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曾国藩嘉庆十六年(1811)10月11日出生在湖南湘乡县(今湖南双峰县),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2月初四。他在中国的影响巨大,时至今日,还流传一句话:“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快,37岁官至二品;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深谙官场之道,积淀一套官场绝学,用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据史书记载,大权在握、事业顶峰几近皇位的曾国藩至少有三次拒绝做皇帝。第一次是咸丰11年(1861)8月(清朝共12位皇帝,入关前2位: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位: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湘军取得“安庆大捷”后,各将领准备盛筵庆贺,曾国藩不同意,只准写对联庆贺。劝进派代表李次清第一个写成,里面有“王侯无种,帝王有真”一句话(意思是有权利高贵的人,都是生来就有的吗?),曾国藩看后立即把它撕毁了。第二次是曾国藩寿诞,胡林翼亲自送一副对联“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告别时胡林翼在纸上写了一句: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暗示曾建立自己的政权。曾国藩看见到后楞了半天没作声,悄悄地把纸条撕成粉碎。左宗棠也写一副对联“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四个字,曾国藩看完后将“似”字改成“未”字,意思是说,不要问了,我不想当皇帝。第三次是同治三年(1864)6月,曾国藩由安庆抵达金陵(现在的南京)。这里有一个背景:咸丰在世时,面对强大的太平军,朝内无人能把太平军击溃,在这种情况下咸丰帝说:“克复金陵者王”。可当湘军攻克金陵后,同治皇帝没有给曾国藩封“王”,仅仅给了一个“一等侯”。于是,曾国荃、彭玉麟、左宗棠、鲍超等人便秘密活动,要拥戴曾国藩出面反抗清廷。7月初四晚,曾国藩亲自审完李秀成后,进入卧室休息。忽然,30多名湘军高级将领一齐来到大厅。曾国藩明白大家来意,立即派人叫来“九帅”曾国荃。他在桌上写了一副对联后,一言不发,回到后室。这副对联是“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自己站在更高处,就会发现天下有很多人比自己出色;高山和流水本是相关和缠绵的,但是彼此无耐只能是擦肩而过,因为彼此都知道不可能有长久的相处。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其意思不言自明。于是,后人讲,曾国藩有成忠臣之名,没成敢为天下之心。撇开封建王朝这个盖棺定论不说,曾国藩是一个永远让人无法读明白的人,是一个文人,是一位儒将,是一个好官。封建社会的文人尚且如此,我们应该更加忠诚。

讲责任,核心要求是负责。人终其一生,都在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事业负责,对亲人负责,也对自己负责。我读万历首辅张居正的时候,我被他的负责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张居正 (1525-1582),明朝江陵人。从教育方面来看,张居正是一位好老师。这里有两件事可以佐证:一件事是1572年5月26日隆庆皇帝宴驾,6月10日十岁的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明朝共有16位皇帝,他是第13位皇帝,穆宗第三子,在位48年)登基,6日后张居正接任首辅。8月6日,刚把祭祀大社、大稷的典礼举行完毕,他就向小皇帝建议:每月逢三、六、九日接见大臣讨论国事,其余的日子则到文华殿参加日讲,并为他选了6位讲臣。当年的12月下旬,他又向小皇帝进献《帝鉴图说》。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精选81则可以仿效的历代帝王治国的善举、36则引以为戒的祸害的恶行,讲述兴衰存亡的道理。张居正主编这本书可见其有心良苦。第二件事是万历九年2月,朱翊钧19岁那年,张居正组织一帮人编写的《列朝宝训》、《实录》成书,再次呈给皇上。这两书的主要内容是:创业艰难、励精图治、勤学等,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修身治国的书。我个人认为,自始至终,张居正就想培养一代明主而非培养一位秀才。作为帝王之师的他对大明王朝、对皇帝、对国家是负责的。从治国方面来讲,张居正是一位好副手。万历皇帝时他任首辅,他呕心沥血,主张富民强兵,综核名实,信赏必罚,积极推行一条鞭法。由于万历皇帝当时还是一个孩子,国家所有的大事决策几乎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有人说,他几乎凭一人之力实现了明代中兴,成为西方政治家与历史关注的“中国经济第一人”。他靠满腹权谋智慧,得中国第一宰相美誉。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对张居正评论极高:以施政的成绩而论,他(张居正)不仅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所少有的。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强可以与他相比。诸葛亮的处境比他苦,不曾有机会施展其经纶于全中国。王安石富于理想,而拙于实行,有本事获得宋神宗的信任,而没有才干综核僚佐与地方官的名实。历史学家黄仁字也这样评价他:张居正似乎永远是智慧的象征,他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能揭出事情的要害,言辞简短准确,使人无可置疑,颇合乎中国古语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遗憾的是,此时的万历皇帝已失去少年的纯真,他祖父世宗皇帝的贪婪与刻薄,父亲的穆宗皇帝的沉湎酒色等恶劣品质,已在他身上逐步露出端倪。他所有的勤劳付出和聪颖智慧,只换回了一个以勤勉开始、以昏庸告终的皇帝。时至今日,仍让人扼腕叹息。但张居正的忠君负责的态度和做法,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

二、要把讲团结作为共事的第一需求

俗话讲:“同船过渡,五百年所修。”共事是缘份,团结是福份。团结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作风。团结出人才、出经验、出业绩;团结出友谊、出健康、出快乐。因此,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团结,倍加维护团结,倍加增强团结。

第一,快乐是团结之源,我们必须懂得快乐。人生活不快乐,就会消极沉沦,干工作就冒得激情,和人交往就冒得热情。有人说,人的一生是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又在别人的哭声中结束,这期间的过程要快快乐乐。的确,人生何其短,最长也不过百把几十年,在一起共事,如果勾心斗角、不快乐,何谈团结?懂得快乐、善于快乐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气魄。国学大师文怀沙讲得好:“烦躁、愤怒和忧伤是催人衰老的暗器。人生下来早晚要死掉,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生命过得更正一点,更清一点,更和一点呢?”人的一生之中真正快乐的时光是非常短暂的。有一个国家的坟墓非常独特,上面都写着:某某某,活了几年几个月零几天,时间最长的只有11年。一个旅行者看到后,悲伤地哭了起来。听到哭声,一个老人走了过来。他是负责看坟墓的。旅行者问:“这里是不是发生过什么灾难?为什么这些死者全都是孩子?还是这里面有什么可怕的咒语?”老人笑着说:“别害怕。这里没发生过什么灾难,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咒语。我们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当一个人长到15岁,父母会给他一个本子。从此,每当遇到快乐的事情时,他就打开本子,把它记下来。在左边写上是什么快乐,右边写上这快乐持续了多长时间。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人们打开他的本子,把他快乐的时间加在一起,算出总和,然后刻在墓碑上。这是多么短暂而又富于人性的快乐!人生在世,快乐的时间不过就是那么几年,何不快乐地生活呢?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人生,我以为所谓好的人生大致有三个层面:一是平顺的人生,一生平平凡凡、顺顺当当;第二个层面是快乐的人生,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快乐中度过;第三个是成功的人生,事业有成,功成业就。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一生之中难免有一些磕磕碰碰,牵牵绊绊;我们也非圣贤,都是凡夫俗子,成不了平顺的人生,做不了成功的人生,那我们就去为别人营造快乐,并让自己快乐吧!

第二、沟通是团结之基,我们必须学会沟通。一辆汽车无论品质多好,没有润滑油不行;一个人无论体质多好,没有血液不行。同样,一个集体,从组合到磨合,再到融合,没有相互沟通、团结共事的环境不行。古今中外,沟通和好之事屡见不鲜。苏轼与王安石两人之间也有一段相逢一笑、泯却恩仇的佳话。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从黄州北上汝州,本来最直接的路线是朝西北走,但苏轼却沿长江东行,进入运河。其目的就是要见一见在江宁的昔日的政敌、文坛的好友王安石。通过这次会面沟通,苏轼对王安石的为人有了更深的认识:王安石不是自己认为的那种成见很深、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小人。在江宁的一个多月时间内,苏轼和王安石朝夕相处,他们谈农事、谈政治、谈人生,彼此成了知音。通过这次会面沟通,苏轼对王安石的学问也有了更深的认识:王安石不是别人认为的那种没有学问、标新立异、华而不实的人。(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苏轼写过一首诗,叫《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中有一句“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自诗问世以来,从没有人看出其中潜藏的典故。王安石一语中的:在道家典籍中,将双肩比作玉楼,双目比作银海。王安石解释完后,苏轼会心一笑。“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一笑,笑去了恩怨,消除了隔阂,也增进了理解。47岁的苏轼和63岁的王安石两位大师的相逢一笑,为宋朝政坛带来了一丝清新的空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人世间,没有任何一个人具有纯粹而健全的心智,一个有突出优点的人,往往有明显的缺点。大自然也是如此,大羹有淡味,良玉带瑕疵,高山伴深谷;香水有毒,玫瑰有刺。这毒和刺正如一个人的性格有不被别人接受的部分,我们与他相处,不是把毒和刺全部去掉,而是要想办法去沟通,以至不被毒和刺伤害。

第三,和谐是团结之本,我们必须营造和谐。我听一位禅师讲过和谐,什么是和谐?他没有直解,而是讲了一个故事。一家庭主妇打扫完卫生后,推开门出去倒垃圾,见四位老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主妇顿生慈爱之心,走上去说:到我家里坐坐吧!四位老人说:你家男人在吗?主妇说:我丈夫上班,儿子女儿上学去了。老人们说:我们不能进入没男人在的家。中午时,丈夫回来了,主妇把这事说给丈夫听。丈夫也顿生慈爱之心,说:你把他们都请到我家里来吃饭吧!主妇忙出去,在不远处见到了四位老人,并说明想请他们吃饭的来意。四位老人说:我们有个约定,只能请我们其中的一位去你家吃饭,我们一个叫财富,一个叫成功,一个叫平安,还有一个叫和谐,你去决定吧!主妇回到家中,把刚才的一事与丈夫、儿子、女儿说了一遍。丈夫说:那请财富吧!儿子忙插上话:就请成功吧!主妇想了一会儿,就请平安吧。最后,女儿发话了:我们需要的是和谐。于是,一家人最终认同了女儿的意见。主妇忙出去,走到四位老人身边说:我家请和谐吃饭。主妇回到家时,四位老人都跟着来了。主妇问:你们不是说只来和谐一个人吗?老人们说:有人和谐,当然我们都要来啊!的确,有了和谐,快乐、团结等等什么都可以来。医学研究表明:有了和谐的心境,就有健康的身体。心境和谐是人身的健康之源,自强之本,长寿之根,一个心境和谐的人,比普通人要长寿得多。有了和谐的行为,就有团结的集体。世界上有两种力量感人至深:一种是水滴石穿,一种是蚂蚁搬物,前者是力量的持久,后者是力量的集结。只有大家和谐相处、团结一心,任何艰难险阻都可以克服,任何工作都能取得成功。

三、要把讲操守作为人生第一追求

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人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把修身摆在第一位。可见,重修身、讲操守是何等的重要。我个人对修身的理解是“三看”:看远一点,看透一点,看淡一点。

看远一点,就是立足长远,着眼全局,把握正确的航向。前面我讲了曾国藩的忠诚,其实我个人认为,说他忠诚倒不如说他是一位看得很远的人。我查过一些资料:湘军攻克金陵后,士气正盛,帐中雄兵数十万,且占据南方7省,整个南方也由”洪“改为”曾“,完全具备和满人叫板的底牌。我们都知道,作为一个读书人,人生没有比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更痛苦的事,但曾国藩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当时,左宗棠与他关系恶化,湘军失去一只左膀右臂;然后郭嵩焘、左宗棠又相互交恶,决策层出现严重问题;更重要的是清廷排挤曾国荃,敲山震虎。如果这个时候把矛头指向紫禁城,一是爱新觉罗们不会答应,虽然清廷已垂垂老矣,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二是李鸿章、左宗棠这些有实力的又有信仰的人不会沉默,按照传统的忠奸观,起兵只会引起人心不服。从这一点来说,曾国藩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他的部下们一个做人的哲理:人要学会韬光养晦、激流勇退!我说曾国藩看得远,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能立足长远,时时修身,并善始善终。曾国藩在翰林院工作时,坚持每日“三省吾身”。现在保留下的有12项课程,主要是对人生的修炼,归纳起来是五个字:第一个字是“诚”,诚实、诚恳,为人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字是“敬”,就是敬畏的意思,人要有畏惧,不能无法无天,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字是“静”,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意思是言语要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第五个字是“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如果把这五个字归纳起来,最高境界就是两个字“慎独”。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这五个字他坚持了几十年,一直到老,未曾有半点懈怠。可以说,立足长远、历练德行是曾国藩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他因此成为了晚清政坛的不倒翁,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极高。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看透一点,就是洞彻本质,透析祸福,坚守做人的底线。一方面,要学会控制自己。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欲望,巴不得自己有个好身体、能当大官,祈求能发大财、讨漂亮老婆,希望每天像神仙一样快乐地生活。我们不可能完全把这些欲望全部消除,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控制欲望,控制自己。人是赤裸裸来到人世,也是赤裸裸离开人世的,如果有所欲有所求的话,那就是求得心灵的宁静和灵魂的安宁。我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写得很有哲理:“不管你是否准备好,有一天一切都会结束。不再有旭日东升,不再有灿烂白昼,不再有一分一秒的光阴。你收藏的一切,不论是弥足珍贵的还是已经忘记的,都将留给别人。你的财富、名望和世俗的权利都将变成细枝末节的事情,不管你拥有的还是亏欠的,都不再重要。”的确,人应该看透一点、看穿一点,人生就是那么回事。有一句话说得好:“六十岁有官无官一个样,七十岁有钱无钱一个样,八十岁男人女人一个样,九十岁死人活人一个样。”我国古代有一首用寓言手法写成的民间诗歌《枯鱼过河泣》(汉乐府诗,载录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74之《杂曲歌辞》类。其诗云:“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诗中描写一条被人捉到晒干后又被携带过河的鱼,当它再次看见自己曾经自由自在生活过的河水时,不禁悲哀得哭泣起来,悔不该当初经不起食物的诱惑而误入陷阱,草草了结一生。于是,它写书给同类,真诚地劝诫:以后出入谨慎,免遭同样的噩运。人生在世,诱惑很多,它们如一枝枝酒红色的玫瑰,令人神往,无法拒绝。人一旦不慎,就会走进黑暗的地狱,甚至陷入无底的深渊。电视《笑傲江湖》中令孤冲有一句话说得好: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确实,控制自己是对《枯鱼过河泣》的最好诠释。另一方面,要经常提醒自己。经常给自己提个醒非常必要,不能听之任之,要认真计算犯错的成本。上初中时,语文老师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作文本上错一个字要抄20遍,如果下次同一个字又写错了,要罚抄100遍。那时我们对他恨之入骨,长大后才知老师的良苦用心。不怕犯错,有错就改,真是这样吗?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个公司招聘一名电工,进入最后一轮时,只剩甲乙两人。公司最后以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判决定,甲依持自己熟练的技术,只简单看了一下线路,就直接接线,并很快地完成了任务。乙技术相对于甲差一点,他仔细查看线路,确认闸门全部关闭后,才开始接线,这样他比甲慢了十几分钟。但出人意料的是,公司老板最后选择了乙。人们当时议论纷纷,一个月后,甲在另一个公司接线被电击当场死亡的消息传来后,老板说了一句话:“人要敬畏之心,要学会计算犯错的成本。”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犯错的人和事,那是因为改正太容易,犯错的成本太低了。要知道,天堂与地狱之间只一步之遥,有些错一犯,就是终身的遗憾。

看淡一点,就是淡泊明志,乐观旷达,保持平和的心态。淡泊明志,出自诸葛亮54 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他一次告诫儿子如何作学问时在信里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是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这里所说的淡泊、宁静,我的理解是心灵要宁静,心态要平和。怎样保持平和的心态?我看主要是三个正确看待,即正确看待得失、正确看待进退、正确看待升迁。苏轼一生坎坷多难,他的命比黄连还苦,多次被贬(贬居黄州、惠州、儋州)、三位伴侣先后去世(这三位妻妾皆姓王。元配王弗,续娶前妻的二堂妹王闰,第三位是舞妓歌女出身的王朝云);他的冤比窦娥还冤,元丰二年(1079)3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江苏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发了几句牢骚话。就因这几句诗文锒铛入狱,差点掉脑袋,真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一生受儒、道、释思想影响至深,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总处乱不惊,随遇而安,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是他对人生充满不可知的感叹。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如果没有平和的心态,苏轼是绝对写不出这样发人深省的文字的。民国元老、书法家于右任是一位把什么都看得比较淡的人,他饱经沧桑,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有人问他高寿的秘诀,他指着家里一对联,笑而不语。上下联是:“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工作不可能处处圆满。有道是“最完善的产品在广告里,最完善的人生在悼词里,最完美的爱情在小说里,最完美的婚姻在梦境里”。为什么时下有的人财富在增加,幸福感却在下降呢?这是心态问题。这次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浮躁的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生命是脆弱的,顷刻间可以烟飞灰灭;欲望是很容易满足的,一碗米饭、一个馒头可以让你热泪盈眶。从电视上我们可以看到,灾区人民的生活十分贫苦:一桶桶的大锅饭,拥挤的帐篷,稀少的生活用水。虽然辛苦,虽然艰难,可他们的脸上溢满了笑容,写满了幸福,口里不断呼喊“还是共产党好,感谢党和政府!”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心态最平和的人最幸福”。想想我们,几时这样尴尬过。条件改善了,还在说不够舒适;工作清闲了,还在嫌不够浪漫;生活富裕了,还在骂不够幸福。人就是这样的不知足,饱时不知饿时饥,暖时不制冷时寒,富时不知贫时苦。只有当自己失去自由的时候,才知道生命的可贵;只有当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才知道幸福的来之不易。

看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时候,我被孝庄太后的一段话深深感动着:孝庄太后对康熙皇帝说,世界上的事情,你都可以不做,但有一件事,你必须自己去做,那就是做人。我们生活的世界,世事纷繁,人生如戏,任何一个人既是自己的主角,也是别人的配角;人生如棋,任何一个人既是指挥的将帅,也是做具体事情的卒子。明戏路,知进退,人生方可占据主动,获得胜机;识棋理,懂布局,人生才能从容自如,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