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雨季伴奏:红山玉器鉴定之物理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52:04

  红山玉器鉴定之物理现象(1)  

2011-01-30 20:45:21|  分类: 红山玉器 |  上古玉器的鉴定方法,我们已经介绍了许多,可以这样说,人类的五官,都是鉴定玉器的有效工具,眼、耳、鼻、肤和舌头,可以用来辨别玉器的颜色、声音、气味、触摸带来的感觉,当然还有味觉,我们将一一把这种利用人的五官鉴定玉器的方法介绍出来,用舌头来区别玉器的味觉,限于卫生因素,就不介绍了。这里所说的鉴定玉器的物理方法,其实还包括鉴定中的一些其他现象,比如生物现象,读者读到这些特殊的现象时,一定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和掌握其中的规律,以便指导自己的收藏活动。

(1).盘磨

一般来说,收藏家都会盘带古玉,而古玉也的确会在盘带后发生各种物理变化,有的可能还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据有关研究表明,人体本身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场,比如温度场、磁场、电场,从而构成一个“生物信息场”。这个“生物信息场”会产生一种相应波谱,被称为“生物波”。“生物波”可产生生物电,它有一种奇特的效应,即光电效应。同样,经科学仪器测试,玉石也具有这种特殊的“光电效应”,在略微施加压力、切削以及在精加工的打磨的过程中会使这种效应聚焦,能形成一个“电磁场”,并放射出一种能被人体吸收的远红外线波,进而诱发人体内细胞水分子的强烈共振,使之起轻微按摩,改善微循环系统,从而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快和新陈代谢提升,活化细胞组织,调节经络气血的精确运转,增强快速反应,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故有中医说:“有的病吃药不能医好,而经常佩戴玉器却能治好病”,道理或许就在于此。

我们可能说得比较玄虚了一些。但是,这种场的影响,加上人体的温度、湿度以及人体气味和汗水中的物质,也会对佩带在身上的玉器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的综合作用,就会使玉器,特别是受沁的玉器发生颜色和质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缓慢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是培养玉器爱好者心情的十分有效的办法,也是盘磨玉器的有效办法。读者完全没有必要天天观察玉器的变化,往往几个月或者半年以后,玉器自会产生令人惊奇的变化,这时,你的心情一定会十分的舒畅。

所以说,养玉其实是在养人。

(2).气味

这是一个很难用文字和图案来表达的鉴定方法,但却是不少玉器收藏家经常使用的鉴定方法。我们在这里列上一个特殊的红山文化玉龙,这是一件,已经被沁成鸡骨白的玉龙(参见图134和137),在其上翘的长鬃旁边还露出原先的玉色,就在这个还露出玉色的钻孔内,用鼻深呼吸,我们还能闻到一股呛人的土腥味,其味道,就如出土不久的陶器,喷上水所散发出的腥味一样。另外,在下面介绍的玉璜的处理中,也就是把一些出坑不久的玉器放在水中煮,时间一长,如果玉器中散发出一种尸臭的味道,那么,这种玉器应该是一件出土的真品。(图片请参阅拙作《红山玉器图鉴》)

  红山文化的雕塑语言和符号  

2011-03-02 09:02:33|  分类: 红山玉器 |  

http://blog.163.com/ym_chen1948/blog/static/615444742011229233963/

在对红山文化的各类玉器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们和读者一起做个总结,看一看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些标志性的特征。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这种时代背景,会给不同时代的文化形态刻上深刻的文化烙印。在红山文化玉器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上,我们可以找出其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固有的文化特征,这种特征,可以是人为的,也可以是自然的。人为的特征,读者可以理解,自然的特征,怎么能和文化这种人类社会的特有的形态联系起来呢?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红山文化玉器形成于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它一旦加工完毕以后,就带有了明显的文化特征,同时,它不管后来被埋在墓穴中,还是流传于世,抑或被丢弃在荒山野岭中,它都会受到当地特有的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那里的水文、植被、气候、土壤及其酸碱度、温度及其温差的变化、湿度、风力等等自然因素,无不带着特有的区域特征,这种区域特征,不但孕育了红山文化,也一定会对红山文化的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玉器上,就是红山文化玉器特有的沁色和伤残。

由此,我们对红山文化玉器的文化特征做出如下判断:它的人工特征,表现在它特有的雕塑语言和符号;它的自然特征表现为它特有的沁色和玉料的伤残。
  下面就先来讨论它特有的雕塑语言和符号。

其实,我们在前面已陆续介绍了这方面的知识,比如,凸弦纹、瓦沟纹、网格纹,压地隐起的手法,这些雕塑语言,就是红山文化特有的;而小弯角,蛙眼,象鼻孔,这些雕塑符号,也是红山文化玉器所特有的。读者可以自己找出一些红山文化玉器的雕塑符号,它们完全可能形成不同的组合,在不同的玉器上出现,使它们一看就知道红山文化的风格,而容易被人们认同。

再来讨论红山文化玉器特有的自然文化特征,也就是它特有的沁色和伤残。我们先前已经介绍敖汉旗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红山文化黄玉鹰,它胸前的红色沁,就是红山文化标志性的沁色,而红山文化黄谷屯的C字龙,它尾巴尖端的红色沁,也和前者一样,是红山文化玉器的标志性沁色,而这个尾巴尖端的部位或者说其他类似的部位,就是红山文化玉器容易受沁的地方。读者可以在我们介绍的图片中,自己找出一些规律,比如玉鹰胸前的沁坑,玉器表面的金属沁点和沁片,了解这些因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成的红山文化玉器特有的自然文化特征,这对以后的鉴定有莫大的好处。
山东省博物馆官网转载的陈逸民陈莺文章
2011-05-07 06:11    

红山玉器鉴定之关键  

http://blog.163.com/ym_chen1948/blog/static/61544474201102980155/2011-01-29 08:03:06|  分类: 红山玉器
我们将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个独有的加工工艺特征以明确的文字告诉读者。这就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凸线都是由和它垂直的凹线堆筑起来的,或者说,细小的凹线挤出了整条凸线,几乎所有的红山玉器都可以发现此类情况,只不过打磨程度不同而隐隐约约,学会观察这个现象,对于鉴定红山玉器的真伪,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在以前把这个现象说成是“非”字工艺。

这里面可以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                平面和曲面的相交所形成的线条。比如,形成象鼻孔的轮廓线,就是由鹰背的平面和孔的由面相交而成的凸线,用放大镜观察这条类似椭圆形的曲线,就会发现,这条曲线是由无数条和它相垂直的凹线一点一点相堆积而成的;

第二、                平面上拱起的线条。比如,板状形玉器上的凸弦纹,在放大镜观察下,整条凸弦纹也是由和它垂直的无数条凹线紧密排列拼起来的;

第三、                平面和平面以及平面和斜面相交形成的线条。比如,瓦沟纹的两边堤线,仔细观察,也可以发现一条条短而细小的凹线横向紧密排列组合成一条长而细的垂直的瓦沟纹堤线。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明显的特征?这是因为红山文化的加工艺决定了这个现象的产生。红山文化的加工工艺是先拉制纵线条,再琢磨横线条,当纵向拉制基本形成线条后,再细心地慢慢地琢磨横线条,而这个慢慢琢磨的横线条是和纵线条垂直的,所以在加工完毕后,就留下了纵线条是由和它垂直的横线条堆筑而成的现象。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拙作《红山玉器的收藏和鉴赏》看看,把上面的结论和实物对照着看,就会有绝大的收获,即使没有实物可以观赏的读者,也可以找本杨伯达主编的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玉器全集》(上)封面上的一件玉猪龙图片,仔细地观赏上面的凸线部位,你一定会有所收获,也可以发现不少上面介绍的红山文化特有的工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