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洪果价格:改善生物备课方式的几种重要途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11:05

改善生物备课方式的几种重要途径

 

内容摘要:本文从新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出发,结合新课程改革目标,在教师素质、教学互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梳理,在正确领悟新课程标准、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基础上,针对高中生物备课方式,在探究性、趣味性、问题教学、音像教材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具体教学内容为例,通过备课过程的讨论、分析、交流,并以预测学生反应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备课方案,培养学生在探究性、创新性、主动性方面的习惯和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生物备课;    探究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在这些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而制约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让每位教师都明确“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要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要实现这一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备课时使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的备课模式只重视怎么“教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来教师的备课重点 “教学生”为“学生怎么学”。这样的具研究性学习的备课模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习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生物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大家比较关注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于生物教学备课方面的专门立项研究甚少。改革课堂教学,备课是主要环节,集体备课更是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引入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生物学科新大纲明确指出:“通过课题研究活动,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鼓励创新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其实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有许多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知识,我们要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在备课过程中就引入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实验中落实探究究性学习、在问题中落实探究性学习、在调查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在生物备课过程中探究性学习内容的设计案例如下表: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实验中落实探究究性学习

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①提前布置任务:确定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过程;

②观察学生操作。

①选择材料;

②材料处理;

③实验操作过程设计及操作;

④观察实验现象;

⑤分析实验结果。

①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材料与实验结果的关系,如用绿叶很难观察到现象;②探究材料处理问题,如大豆不能浸泡太久;③让学生学会选材、处理和分析结果。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①让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

②检测学生操作;

③提出异议,分析结果。

①设计实验方案;

②实验操作;

③观察实验现象;

④分析实验结果。

①让学生自主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②学会设计对照实验;③让学生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①让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

②要求学生预测实验结果,分析可能原因;

③观察学生操作。

①选择实验材料;

②实验操作过程设计及操作;

③观察实验现象;

④分析实验结果。

 

①让学生自主探究生长素的作用;②学会设计对照实验;③让学生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

……

……

……

 

 

 

 

在问题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AT与ADP之间的转化

提问:①这是一个可逆反应吗?

②两个反应的场所、能量来源各是什么?

①分析两个反应的反应式;

②思考回答两个反应的场所、能量来源各是什么;

①让学生从自己的回答中发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②学会主动寻找答案;③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新陈代谢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提问: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是什么?②它们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吗?③启发引导学生从两者发生的条件、场所、能量的转变、储存或释放的途径等方面展开

讨论。

①分析两个作用的概念及过程;

②思考回答发生的条件、场所、能量的转变、储存或释放的途径等;

③分析自己的回答主动解决前一个问题。

①让学生从自己的回答中发现问题的答案;②学会主动分析并寻找答案;③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

……

……

……

 

 

在调查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

①让学生先拟订调查对象;

②要求学生分小组设计调查过程及方法;

③检查学生自主完成的总结分析调查结果报告。

①选择调查对象;

②设计调查方法和过程及分工;

③运用各种媒体获取生物信息并归类;

④分析讨论调查结果。

①让学生自主探索生物科学技术发展;②学会分工合作;③让学生学会收集生物信息,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①让学生先分组、分工;

②要求学生设计调查过程及方法;

③检查学生自主完成的总结分析调查结果报告。

①选择调查对象;

②设计调查方法和过程及分工;

③运用资料、网络获取有关信息;

④总结分析调查结果,并写成报告。

①让学生自主探索一些遗传病的发病情况、遗传特征;②学会分工合作;③培养学生接触社会,并从中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二)创设趣味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当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因此,备课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创设趣味意境有多种方法,如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设置悬念、趣味提问、讲述学生感兴趣的现象、引用诗句形象说明生物知识等等都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同时,备课时如果能对学生的反应进行预测,有针对性地创设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拓宽学生学习面的意境,则能最大效果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

下面是我们在备课过程中设计的部分意境案例:

教学内容

创设意境

设计意图

学生反应预测

绪论

描述含羞草的会动,捕蝇草的会捕虫,飞蛾会扑火等现象,提出会这样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生命现象思考本质原因,让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入课本的主题。

会有很多发散性思维活动,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也激发了想知道更多的兴趣。

细胞

如果把整个细胞比喻成一个独立的王国,现在请你给细胞的各个成分取一个符合身份地位的名字。

通过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让学生感受学习生物的趣味性。

学生基本能回答出:细胞核是首都,染色体是国王的宝座,DNA是国王,mRNA是钦差大臣,线粒体是动力工厂,内质网是高速公路……

 

人和动物的体液调节

展示人工呼吸的图片,让学生回答在干什么。提问:口对口吹气,大家都知道吹出来的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为什么还能抢救病人呢?

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听课效率,还能让学生理解人工呼吸的原理,产生恍然大悟之感,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学生可能会回答:吹气为了给氧气;或为了通气。

植物的生命活动

引用诗句,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温度对植物开花的影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说明植物的向光性;“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物质的循环利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植物的生殖等等。

 

 

培养学生活用生物学知识,善于发现其他学科或其他常见事件中蕴涵的生物学知识,真正理解生物的趣味所在。

这些诗句学生应该都听过,但没有从生物学角度去理解它们隐含的意义,但一旦提出来都能够回答一二。

……          ……                  ……                ……

 

 

 

 

教学过程中除设计情境外,还要设计以教师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情感。情感是人的认知活动中的必然要素,并影响认知活动的进程。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以自己的兴奋情绪去激励学生,以自己的主动性唤醒学生,以自己的朝气蓬勃的精神去鼓舞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和教师进行积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把教学带入乐思乐学愉快和谐的境地。

 

(三)问题教学的应用设计

爱因斯但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知冲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问题教学是以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总结,最后获得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新的未知。知识如果是由学生自己研究获得的,理解掌握起来较为方便,不易遗忘,并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问题教学要取得一定的成效,教师要打破旧的教学观念,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努力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开放的教材,实行开放的教学。要让没个学生在人格上独立、思想上自由,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提出问题的权利。

问题教学在生物备课过程中的设计案例如下:

 

教学内容

问题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学生反应预测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创设问题意境:“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思考:锄禾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选择中午?

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发散思维,并理解生物知识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可能的回答:锄禾为了除去杂草,在中午容易被太阳晒死;或者为了松土,利于矿质元素吸收,中午蒸腾强利于运输。

D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让学生阅读一段课外资料:朊病毒只要蛋白质而没有核酸,但它具有感染性,也有传染性,羊的“瘙痒病”、牛的“疯牛病”及人的震颤并都由朊病毒引起。

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蛋白质能自我复制吗?世界上奇怪的东西真多,科学无极限。生命科学中的“例外”正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兴奋剂”。

渗透作用和自由扩散的比较

先推出自由扩散和渗透作用的概念、条件及应用形式。

激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学会主动学习和探究。

学生会发现其中的矛盾:水在自由扩散中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动,在渗透作用中却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运动,为什么?

 

有意义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或把教学引向深入,没有问题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设计要注意适当的深度、难度、跨度、密度、梯度、角度。问题要从易到难,符合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沿着知识的脚手架向上攀登。提问题的角度要变化、要新颖,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设计的问题要能把教学引向深入,如从旧知的复习提问中引入新知等等,使课堂流畅、结构合理、各环节转换自如,师生、生生互动和谐,信息交流通畅,使教与学处于良好的状态之中。

(四)音像教材的合理利用

    随着新科技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与新教材配套的音像教材也逐步到位。教师如何使用好音像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音像教材的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是课堂电化教学中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教师要加强在备课过程中对音像教材的分析、设计和合理利用进行研究。

首先,选择性使用。教师在备课过程就要设计是否使用音像教材,或使用何种音像教材,以及如何使用音像教材。如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使用Flash动画演示整个过程,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把知识点形象地展示,提高教学效率。又如学习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最好使用板书慢慢分析,或用挂图,但不适合用课件,那会因为看不够清楚或过快而无法让学生掌握,最好还是用板书。还有在分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时,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比较好,能让学生更清楚更直观。

其次,自创性使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的内容配套音像教材中没有,那就要教师在备课时自己准备好,如制作课件、绘制图片或录像剪辑等。而且,即使有现成的音像教材也需要教师自己做一定的加工,使其发挥更佳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在分析生物因素影响中,可自己剪辑一些关于动物捕食、竞争等影片,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2]董仲文,《浅析生物新课程中的探究学习能力》,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年30期

[3]朱建军,张向军,《浅谈生物教学中幽默语言的运用》,中学生物教学,2005年1—2期

[4]催得胜,张军,《激疑思问教学策略初探》,中学生物教学,200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