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7岁伴奏和歌词:德国教师的精神魅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14:11:20

 德国教师的精神魅力  

2010-02-27 08:18:41|  分类: 优质转载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赏心悦目《引用 德国教师的精神魅力》

 

引用

赏心悦目 的 引用 德国教师的精神魅力

 


 本文主要从德国教师与孩子进行精神上的对话;作点亮灯塔的人;没有差生的概念;注重主体性培养;让孩子成为和谐平衡的个体;重视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尊重孩子的愿望等七方面来展现德国教师的精神魅力。

    一、与孩子进行精神上的对话

    在正式讲课以前,京特夫人喜欢问问班上的孩子昨天过得怎么样,大家七嘴八舌地抢着告诉老师一些看到或遇到的有意思的事情,诸如“我昨天和汉斯别特一起去游了泳”,“我参加了学校乐队的排练”等等。因为德国的学校一直考虑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会影响精神与身体的发展,没有定期的月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因此安排的多是临时考试;学生们也没有什么作业压力,尤其是小学生,老师一般不给他们留什么家庭作业。孩子们会有很愉快的闲暇时间去从事自己爱好的活动,他们的趣事也就特别的多。京特夫人对孩子们的关注使她赢得了无数份亲密而纯真的情感。

    在另一所学校里,贝蒂娜和班上的很多同学一样,愿意让老师这位朋友分享他们内心深处的感觉,他们的老师甚至还知道一些连孩子们的父母都不清楚的事情。课间的时候孩子们经常围到老师身边去,有时凑在老师的耳旁说悄悄话,有时与老师手拉手谈心,在兴奋的时候还会给老师一个拥抱,在学校里洋溢的是大家庭的融洽和谐气氛。

    这些学校里日常生活的片断,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感情,老师们实践的其实是德国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宗旨,即注重人格化的引导功能。德国教育家奥托就提倡学校要有家庭般和睦的精神氛围,他说:“学生由他们的家长送到我这里,我先把他安置在我旁边,然后询问他们对我有什么要求。我和他们快活地交谈,犹如家内餐桌上的交谈一样。这种师生自然欢愉的交谈,就是综合教学的开始。”可见,能与孩子进行精神上的对话,这正是进行精神教诲的必要前提。

    二、教师作点亮灯塔的人

    从教师的职责的角度而言,对学生精神上的引导和点化尤为重要。德国教育家韦伯在他的艺术教育观中把老师比喻成艺术家,他要求教师必须有艺术家的才能,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如同艺术家之于作品,必须要挖掘其中的内涵,以赋予他们真正的价值与力量为使命。其实让我们换一种角度来说,如果说学生是一座座灯塔的话,老师的职责不是不辞辛劳地在里面堆积货物,而是应该作点亮灯塔的人。

    当年十几岁的中学生阿尔贝特·施韦泽在回家过圣诞节的时候带回一张糟糕透顶的成绩单,对此他的父母真的是一筹莫展。在这以前,施韦泽夫妇已经因为孩子成绩的问题被校长邀请过。他们的孩子不是不聪明,但是面对自己的功课却总是打不起精神来。写作与计算让他觉得没意思,他的注意力放在了自然、动物和音乐的身上。父母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使这个整天心不在焉、注意力涣散的孩子认认真真读书,似乎缺少一种可以使他觉醒的力量。

    但上帝似乎听到了施韦泽夫妇的祈祷,当他们的孩子遇到维曼姆博士以后就发生了改变。维曼姆博士具有的是德国优秀教师的典型品质,他精心备课,把课程安排得有条不紊,对内容熟悉透彻的把握使他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维曼姆博士高度的敬业精神还表现在一切细节上,连作业本都是严格地按时发回。正如阿尔贝特·施韦泽所认识到的:维曼姆博士是履行义务的的榜样。老师身上精神的魅力终于使他受到感染。施韦泽明确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学生,也担负着作学生的使命。他于是极力效仿老师,开始了自己勤奋学习的生涯。很快在维曼姆博士的帮助下,他拿到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若干年后,阿尔贝特·施韦泽陆续获得了哲学、神学和医学的三个博士学位,并成为了人们所景仰的文化哲学家、神学家、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他还在非洲赤道丛林中建立诊所,为当地人义务行医,这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博爱情感使施韦泽于1952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如此伟大的人物和辉煌的成就,在他成长的历程当中也要得益于教师的陶冶。老师在把他引向一条学习之路的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仅仅敢于幻想是不行的,还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仅仅有爱心也是不行的,还要有责任心。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上一个世纪,德国历史上有两位杰出的人物洪堡兄弟。小时候他们的父亲为两个儿子请来的启蒙教师,就是日后成为著名儿童文学家的卡姆佩。这位卡姆佩先生带来了很多还没有发表的童话,赢得了他的两位学生的欢迎与热情。故事里的世界是那么绚丽,一切又是如此的奇妙,使孩子们常常陶醉于老师所描绘的童话王国里。在老师离去以后也未忘记这两个迷恋童话的学生,还常把自己的新作寄给他们。

    让卡姆佩先生毕生骄傲的不仅是他的理想终于实现,——无数孩子成为他的童话的爱好者;而且,他的这两名学生也各自成就了一番事业。在老师的影响下,弟弟亚历克山大真的去周游列国,看世界是不是真如故事里所讲的那般奇妙,并最终成为出色的地理学家。哥哥威廉·冯·洪堡这位卓越的教育家的思想里,特别强调让学生思想充分发展,要把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重要的教育途径,这些显然都是受到了童话启蒙的影响。

    在威廉·冯·洪堡任德国教育厅长以后,他着手进行了德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教育改革,被人们称为“洪堡改革”,在此期间体现的一些教育思想准则和设立的制度,对现在的德国教育还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改革中实行的“师范生通过两次国家考试方可成为合格教师”规定一直延续至今。与提高教师的素质同步进行的是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作为教师的荣誉感得到了社会和自我的高度认同。

    当代一位美国女士在德国的中学里任教时,发现这里的学生对老师都非常尊重,这给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认为“部分原因是德国的教师的地位和薪水都比美国高”。的确,在德国尊师重教的观念已经在国民的头脑里根深蒂固。无论从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条件来讲,德国教师都是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阶层。德国的各级教师的收入都要高于平均水平;而同时他们还有许多人加入了联邦议员的行列,――单是这两个社会现象就很能说明问题。

    与老师们的所珍视的光荣感相称的,是他们强烈的责任意识,对每一位同学他们都是和蔼地循循善诱。这也可以归结为德国民族性中高度的职业道德感与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而呵斥那刺伤孩子的作法是绝对与此相悖的——其实正如人们普遍相信的,粗暴是软弱无能的人的表现,而真正有力量的人们是不会选择它的,

    三、教师没有差生的概念

    对于理解得慢的同学,老师更是想尽办法进行启发鼓励。在老师那里没有差生的概念,用哥廷极的一所小学任教的霍夫曼先生的话说就是,这是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所造成的。有的孩子直观能力较强,有的孩子理解力好一些,,还有的孩子对图片和故事掌握得很快,要求他们都达到一个相同的程度是不合理的。所以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时应该有针对性,考虑从哪种角度令孩子更容易接受,收效更好一些。很多学生都保留着霍夫曼先生为他们作的学习用的卡片。

    在霍夫曼先生教过的学生当中还有这样几名孩子,用雷夫曼先失的话说是“特别需要帮助”的,但从教育专家的角度来看,实际应当是属于“有问题的青少年”:克劳斯在上课时总是无法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校的学习对他而言的确是有困难;马丁常常无缘无故突然性地扰乱课堂的秩序,甚至是“侵犯”别的同学,让他安定下来不是件容易的事;萨布林娜性格过分内向,害怕进行表达,和他人的接触也显得很紧张,经过了解原来是家庭破碎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这些或者智力较低、或者缺乏学习动机以及行为有偏差的孩子的确是特殊的一个群体,在德国特别设有进行特殊教育的学校。但是根据教育心理学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普通班级中接受教育对这些孩子更有好处,于是他们来到了普通同学中间,并成为霍夫曼先生的学生。

    学校根据这些孩子的情况,特意为他们设立了的辅导小组补习课程,提高他们的学习思维能力。――个别化的辅导与教学可以说是德国学校十分重视的经验之谈,因为这样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特性,也便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联系。看到霍夫曼先生为这些孩子无数次反复地纠正、解释和说明,接着是表扬,不厌其烦,就会感受到只有是对学生蕴藏着无尽的爱心的老师,才可能作到这一点。再看看他周围的同事——同校负责同学兴趣小组的老师为了指导孩子们,会无偿地牺牲自己的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老师们都把这看成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如果孩子是出于心理上的因素而导致的行为上的偏差,也有专门的辅导小组来帮助他们,负责的老师认为,“这其中的社会原因切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障碍可能来自于家庭教育的方法,孩子周围的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破碎等几个原因。我们的职责就是探寻到这些原因,以谋求解决的途径。”

    四、注重主体性培养

    “没有激发便没有发展,天资也就停滞不前。教育就是激发。教育理论就是激发理论。”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目的是主动发展自我的作用,这种教育观念很具有代表性,其中突出地体现了德国教育注重主体性培养的特点,他对老师们的教诲是:“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来建筑大厦,教他建筑。”

    五、让孩子成为和谐平衡的个体

    德国的教师注重的是人格化引导职责,因此在他们教育学生的时侯,考虑的不仅仅是孩子一生中的某一个阶段,同时也为孩子的未来前途和人生发展尽心着想;不应该只把目光放在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上,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是让他们成为和谐平衡的个体。因此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德国的老师悉心留意孩子的兴趣与特长,一位成绩平平,不善言谈表达的女生可能心灵手巧,而一个孩子尽管会时不时找机会带着全班同学和老师捣乱,也不应该忽略他的想象力,甚至还包括他的领导才干。

    六、重视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合作

    德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合作。除了各班级有家长协会以外,还有全校家长会,全市家长会乃至全州家长会,每个家长会都选出会长、并有一定任期,家长会有时对国家的教育政策发表意见而成为一种势力团体。

    学校方面极为重视家庭的私生活,通常不进行家庭访问,而采取把家长请到学校面谈的方式。教师们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前来谈话的家长,为的是法律规定的平等履行教育职责的双方能够密切配合。教师与家长谈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小到协同举办庆祝会,旅游地点的选择,家长愿意出的费用,同时还包括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如怎样对学生进行生理知识的启蒙教育,这些都要听从家长的观点和建议。

    当然教师和家长反复一起讨论研究的最焦点的话题,还是关于孩子成长计划:孩子的爱好和潜质在那一领域,适合上什么样的学校,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等等。在德国,教师和家长对这个问题关注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了,为了帮助孩子将来选择道路,他们会就此进行长时间的耐心观察和细致商议。可以说德国的教师对孩子实施的辅导不仅是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也是在升学和就业等方面。

    七、尊重孩子的愿望

    除了学业上的指导,对于班级的教育活动,如演出话剧、举行演奏、办理庆祝会、外出参观和集体旅行,老师也会协助计划、组织、控制与指挥。他们的愿望是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的导师,对孩子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与指点,除了高度的责任心与巧妙的教育方式以外,老师还会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一种朋友般的相互信赖,相互友爱的关系。在不来梅任教的一位老师说,孩子都有让成年人平等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愿望。有很多事情我会先征得学生前同意,然后再去做,或者有些事情就干脆让他们自己决定。

    这位老师的学生们目前正在制定一份班上的清洁公约,他们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按照民主的原则建立了班上的班会制度,以及其它的一些行为和秩序准则,施行的效果相当不错,因为大家觉得这体现了自己的想法。不久以后学生们还将出台教师规则。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毕竟未来世界有很多东西将由现在的孩子们来决定、来创造。孩子们感受到了信任、理解,还有老师引以他们为自豪;所以他们对老师的信赖与热爱可以归结为――精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