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电影 站:“干部能力作风建设提高年”读书心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56:37
“干部能力作风建设提高年”读书心得--机关服务中心(胡建云)   发表日期:2011年12月19日          【编辑录入:教育处】
《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读后感
近来,自己粗粗地读了两三本书,这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李岚清同志的《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这本书,毕竟,无论是此书的内容还是作者的背景,都是与我们经济工作紧密相连的,极易引起我的共鸣,我认为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作者用温润、平和的语调、睿智的思维,回忆和论述了我国对外开放初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在此,我想和大家交流三点最突出的感受。提炼起来说是三个词:历史面貌/历史经验/历史意义
第一,历史面貌。这本书生动展现了对外开放艰难起步时期(主要是1984年之前)的历史面貌。作者根据他的亲身经历,亲见亲闻,并查阅了大量文献档案资料,真实地、准确地、生动地再现了那段历史,重点阐述了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举办中外合资企业、利用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实施外贸体制改革等历史过程。很多事件一般读者是不知道的。许多史实,看起来是历史的细节,实际上包含有丰富的内涵,可以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
第二,历史经验。这本书在展现历史事件真实面貌的同时,十分注意总结和提取经验教训。对外开放初期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读了这本书,有了以下的体会:其一,是作者在书中总结的:“对外开放,国则兴,闭关自守,国则衰”。其二,也是作者在书中谈及的,“对外开放每迈出一步,都要突破重重阻力,打破许多条条框框,是很不容易的,甚至还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和风险”。其三,要冲破阻力,思想必须解放。思想不解放,寸步难行。作者在书中提供了极其丰富翔实的材料,佐证了这三点经验教训。很多在今天大家看得很平常的事,当年迈出第一步是何等的艰难!就拿创办“经济特区”来说,当时指责特区的议论很多。很多大帽子压下来,说特区是搞资本主义,是“殖民地”、是“租界”,甚至说深圳特区就剩下一面五星红旗是红色的了。这给特区建设者的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邓小平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一再出来说话,一再强调,“特区姓‘社’不姓‘资’”,“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这个不能变。要变,只能是越变越开放。”建合资饭店也是如此。今天看来很平常,可是当时建“建国饭店”、“兆龙饭店”,也是阻力很大,有人上纲上线甚至把建合资饭店说成是“卖国主义”。也是邓小平亲自出面顶住压力,冲破樊篱,使这些工程得以顺利进展。回顾这段历史,我想在每个读者心中都会感慨万千。
第三,意义。这本书昭示了对外开放初期这段历史的“意义”。这里的“意义”是要打双引号的。当代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曾说过:“历史研究的真正对象不是事件,而是事件的‘意义’。”也就是说,历史研究不仅仅限于展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也不仅限于总结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历史研究的最高兴趣是在于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所以历史研究不能限于回忆。历史当然要回忆,但简单的回忆还不是历史。正因为如此,研究历史要如本书作者所说,“需要拉开一定的距离”。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事件的内涵和意蕴会更加清晰地显露出来,距离有助于提升和强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要拉开一定的距离。黑格尔说过,同一句格言,年轻人说出来和老年人说出来,内涵是不一样的。就是因为老年人有丰富的阅历,他对格言的理解要比年轻人的理解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是如此。
对于历史研究,说了半天,那么对外开放初期阶段这段历史的“意义”何在呢?照我读这本书的体会,就是一种精神,什么精神?就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及千千万万在改革开放第一线参加实践的干部和群众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是一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怕吃苦、不怕失败、不怕担风险、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现在读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特别是他的南方讲话,依然感到这些讲话有一种历史感,有一种崇高感, 让人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感觉。就是因为这些讲话充分体现了这种为中华民族复兴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我想,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它的意义就在于此。   面貌/经验/意义,以上是我理解的三个层面。
我认为,这样一本充满了历史感的书,就有一种不俗的气质,能够释放出无穷的意味。它能引导读者走进历史的内部去理解,去感受,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在现实中,更能激发我们以千百倍的激情与热情投入税务工作与开放型经济工作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