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双春适合结婚吗:走进“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展示案例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33:20
走进“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展示案例 作者:期待有雪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29

 

2、正确定位老师和学生

“指导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在这句话中重点是“指导”和“自行“两词,它是对教师和学生、主导和主体的辨证关系的高度概括。自然、常识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因此,在学生“玩”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要精心设计提问。

如在教学五年级的〈燃烧的条件〉这一课时,“空气的成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在水中用烧杯罩住蜡烛的实验来解决。在实验前,我先提出要求:请大家注意,实验时你看到了什么?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同学们都发现:蜡烛慢慢熄灭了,烧杯里的水面比外面的高……此时,老师追问:“为什么烧杯里的水面会高呢?”同学们都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同学说:“杯中空气跑出来了,所以水就流进去了!”教师没有马上给予否定或肯定,而是再做了一个演示实验(把另一只烧杯也倒置在水中)观察杯中水面是否升高,经过讨论知道空气是不可能“跑”出来的。接着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对比实验得出:杯里的水面的升高和蜡烛的燃烧有关。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蜡烛燃烧会使水面上升呢?”通过讨论推导出:“空气不是种单纯的气体,它是混合物。其中有一部分能帮助物体燃烧,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再实验中张开了思维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解决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样也提高了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对教育的影响具有选择性,他们可能积极的接受某种教育影响,也可能以消极的态度抵制,因此,我们要把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这里的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不是指让学声放弃一些学习内容,而是根据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某部分学习内容,让学生有选择的预习、学习、收集资料,主动地寻求获得一些生动具体的自然常识,探索他想要知道、想了解的事物和想象,进而兴趣盎然进行进一步的更深层次的了解,甚至成为终生感兴趣的问题。

三,课堂终结,要发展学习兴趣。 

如何发展呢? 

1、  抓住学生易逝的火花 

我的教学设计中有一个独立的“学生提问”环节,这样做,可以把课堂要解决的问题或相关问题全给“抖搂”出来。我经常习惯的说一句:“玩一玩,发现了什么问题?”或“关于某某,你还想知道什么?”或“关于今天的学习还有问题吗?”这个时候,是孩子们激情奔放的时刻!他们对“材料”、可以把胸中的疑惑毫无保留,一古脑儿的托出——闪着智慧的火花!这个时候,也是老师都觉的压力的时候——你必须及时点燃这些易逝的火花。

2、联系生活,让学生学有所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科学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怎样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一种方法就是联系生活实际,给予直接功利性,发现“我们所学的原来用处这么大啊!”提高其对科学的情感态度的积极性,提高价值观。如:教学“液体的热胀冷缩”后,老师提出趣味问答:(1)、二个好朋友相约一起放风筝,各带了满满的一瓶开水,口渴时打开一看,一瓶是满满的,一瓶少了很多,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2)小明家来了很多客人,可高兴了,忙放了满满一壶自来水,准备烧水给客人泡茶,可妈妈要小明倒掉一些水,小明纳闷了,这又是为什么?通过回答讨论同学们发现科学就在身边,烧水时不能放满等。

(3)我们多爱打乒乓球,乒乓球扁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