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大年初一前进大街:长春老建筑物语—日本关东军新京陆军病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52:10

长春老建筑物语— 日本关东军新京陆军病院

    到1945年“满洲国”消亡前,日本关东军设在新京的陆军病院共有两所,分别为关东军总司令部直辖下的“关东第五陆军病院”和“关东第七陆军病院”。其中一所位于新京兴安大路兴安桥外(现长春西安大路与青年路交汇处东北角,原空军航天医院);另一所位于西广场西的“西大营”南,始称“陆军卫戍病院”。(这两处哪个是“第五”和“第七”尚未对号,请高人指点。)

                         (早期建立的“长春卫戍病院”,后改“新京卫戍病院”)

                             (后来在西安大路新建的“关东陆军病院”)

        日本陆军配置随军医院是有传统的。早在1888年,日本陆军在颁布的《卫戍条例》中就规定,在陆军师团司令部和步兵联队的“卫戍地”(日语“卫戍地”在这个《卫戍条例》中是指“军队的常住地”,跟中文“卫戍地”的“都城保卫”含义明显不同),可以设置大、小两级“卫戍病院”,负有“卫戍地营区军人的医疗及卫生教育”之责。后来又专门制订了《卫戍病院条例和细则》。最多时卫戍病院的等级有五级之多,而且规定非常详尽,大到医院规模、科类配置、人员资历,直至药品采购、器械配备,小到探视时间、室内鲜花和书报的配送等等均有详细规范。想想这是都是100年前发生的,真的让人很是唏嘘。

        原条例规定,“卫戍病院”都是建在师团和联队一级的,由于军队配置变化和军种日益复杂,一地多院和多头领导的矛盾日显。从1936年开始,《卫戍病院条例》被新的《陆军病院令》替代,在以前“诊疗及教育”的职责基础上,增加了“医学试验”的职能(731及100部队也就有了“存在依据”)。随后,“卫戍病院”的名称全部改为“陆军病院”。此后,一系列制度、细则经过调整后也正式实施,这些规定一直延续到了日本战败和日本陆军的灭亡。

        作为日本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1919年关东军建立。在关东军建立前,日本的“铁路守备队”和“陆军联队”就已经驻扎在长春“满铁附属地”的西大营了。按当时的《卫戍条例》,在西大营的南部,组建了“日本陆军长春卫戍病院”,到1931年9月的“九一八事变”前,这里就是驻长日军的附属医院。1932年“满洲国”设立后,这里自然改称“新京卫戍病院”。

        1932年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迁往长春,以前那个“联队”一级的“新京卫戍医院”自然不能匹配庞大的“关东军司令部机关”,于是在新京建立一座更大的“卫戍病院”便顺理成章地提上议程。结合《新京都市建设计划》,将此所医院的院址选在了兴安大路的兴安桥外(现西安大路与青年路交汇处,原空军航天医院处)。

 

        当时,规划里是没有现青年路的(青年路往北客车厂和133厂一带是飞机场),院址再往西是满铁早期建立的“千早病院”(现生物制品所北院)和早期临时的“新京医科大学”,千早病院的对面又是“卫生技术厂”(现生物制品所南院),这一带真有点“医院一条街”的意思。

        随着日本1936年《陆军病院令》的颁布,这所医院及之前西大营的“新京卫戍病院”均更名为“陆军病院”,并分别称为“新京第一陆军医院”和“新京第二陆军医院”。到了后期,“关东军司令部”扩充为“总司令部”,并对所属部队进行调整。这两所医院均成为关东军司令部的直属单位,在“部队序列上”分别称为“关东第五陆军病院”和“关东第七陆军病院”,尽管有点对不上哪个是哪个?但“五院”的院长是“中将”军衔、“七院”的院长是“大佐”军衔,据此判断“五院”应该是西安大路的这家“陆军病院”。

       (后来新整修过的老建筑,挂牌“航天医院”,此图下载于“徒步长春”的网贴,也成历史了!)

        解放以后,这两所医院均被军方接收。因属部队系列,对外公开的情况并不多。不过,原“新京第一陆军医院”的建筑后来成为空军所属的军内医院,在对地方开放后,称为“蓝天医院”后称“航天医院”。最近这一年多时间,这个院靠青年路一侧已经开始开发。今年五月份去看老建筑的时候,忽然发现,原来的老建筑只剩下一半了!另一半已被拆除,正在进行地基施工,但那个地基不可能是为了恢复老建筑用的。咱不带这么玩的啊!!曾经治病救人的地方,怎么就咔嚓一下“偏瘫”了呢?!


        老建筑墙上的一则通告条幅,告知了“航天医院”已经到别的地方治病救人去了,迁往的新址是东边不远的“空军航空大学”(原七航校)的原二号楼。尽管这个新址建筑外貌更新,但也是个老建筑了,当年这里是“新京中学校”(也称“日人中学”)的校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