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随风妻子是哪里人:周易健康寶典:國內周易學在養生領域的首部應用著作  作者:子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0:42:23

周易健康寶典:國內周易學在養生領域的首部應用著作  作者:子洋

序言

[日期:2011-11-23]來源:網路轉載  作者:子洋" target="_blank">

  序言

  認識周易規律學會養生之道

  中國有一部千古奇書,就是《周易》。《周易》究竟是一部書,還是一門學問呢?絕大多數人分不清。不過,民間有很多人都把自己研究的學科向《周易》靠攏,甚至有人把《周易》吹得成了萬能的,無所不包,無所不有,反正真正懂周易的人不多,你說它能入地能升天,也沒有人敢不信。

  其實,《周易》原本是一部書,而這部書講的就是規律學。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東西,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然是規律學,就帶有普遍性,那麼就具有哲學思想,你把它放在任何一門學科中,都應當具有普遍意義和高度的指導性。否則,這就不是規律學,就不歸屬於哲學體系。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周易》才具備了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的現象。不是《周易》中包括了天下事,而是規律學本身具備了研究普遍問題的能力,所以《周易》才具備了指導任何一門學科的功能。

  這樣看來,《周易》也沒有什麼難的,不就是哲學思想嗎?不就是規律學思維方式嗎?幹嗎弄得神神秘秘的呢?這點沒有錯,不過《周易》也有自身的一些特點。周易不完全是哲學,只是具備哲學思想。嚴格意義上講,它應當是規律學。下邊,就《周易》及與周易有關的問題進行講解。

  《周易》始於無字之書。

  《周易》是無字之書,那怎麼讀呢?天下還有無字的書嗎?無字還叫書嗎?肯定有人會不解。不錯,無字之書就在中國,中國人就寫過無字之書,這部書就是《周易》的原始部分。

  文字肯定比人的出現要晚,人類有了語言,但沒有文字。沒有文字就沒有辦法記錄一些思想和留給別人一些經驗性的東西。於是,六千年前,就有人想了很多辦法來完成這種記錄和記述。用什麼辦法呢?就是符號表達方法。

  中國人發明了八個符號,分別代表天、地、風、雷、水、火、山、澤這八種自然現象。這八個符號是:

  查看原圖

  這八個符號是伏羲畫出來的,就是後人講的八卦。因為當時這些符號是掛在高處供人們觀賞和研究的,所以卦者掛也。卦就是一種圖示的意思,也當一個章節來看。當然,上邊的漢字也是後人加上的名稱,當時沒有文字,當然也就沒有這八個字表達八個符號的名稱。

  我們不是為大家講八卦的由來,而是說這八個符號代表的自然現象。也就是說,古人是對自然現象進行研究的,這種對自然現象的研究,被易學界稱為象學。這種象的研究,是完全對自然現象的歸納。但是,八個卦想代表世界萬物,可能還簡單了點。於是,又把這八字符號進行疊加,由八個變成了六十四個,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八八六十四卦。

  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的過程中,文字也誕生了。文字的產生,把無字書的歷史給改寫了。但是,《周易》始於無字之書,是符號的推演過程,這是無可置疑的。這時期嚴格意義上,叫《易》,而非《周易》。

  《周易》成名於經書。

  《周易》從無字之書變成有字之書,是從完全意義的符號學變成了符號的註解,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符號學不是所有人都能讀得懂的,誰知道那些陰陽符號組合在一起到底比擬些什麼呀。說是天文,說是地理,說是人事,想怎麼講就怎麼講。只有專業的人才能讀懂那些對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和人類思維規律的研究。所以,符號學是最難的部分,也是周易學的根。



[1] [2] [3] [4] [5] [6] [7] [8] [9..] [27] 下一頁    【內容導航】 第1頁:序言第2頁:序言(1)第3頁:第一章 第一節 天人合一與人體關係第4頁:第一章 第一節 天人合一與人體關係(1)第5頁:第一章 第三節 五行與養生關係第6頁:第一章 第三節 五行與養生關係(1)第7頁:第一章 第二節 陰陽失衡與養生關係第8頁:第一章 第二節 陰陽失衡與養生關係(1)第9頁:第一章 第四節 經絡學與周易養生第10頁:第一章 第四節 經絡學與周易養生(1)第11頁:第一章 第五節 氣血養生的概念第12頁:第一章 第五節 氣血養生的概念(1)第13頁:第一章 第六節 周易與肌體養生關係第14頁:第一章 第六節 周易與肌體養生關係(1)第15頁:第二章 第一節 肝氣虛弱的養生方法第16頁:第二章 第一節 肝氣虛弱的養生方法(1)第17頁:第二章 第二節 肝火過盛的調理方法第18頁:第二章 第三節 男子為什麼多見心腦血管病第19頁:第二章 第四節 女子多得肝氣鬱結之病第20頁:第二章 第五節 膽經養生和肝的關係第21頁:第二章 第五節 膽經養生和肝的關係(1)第22頁:第三章 第一節 脾胃虛實第23頁:第三章 第一節 脾胃虛實(1)第24頁:第三章 第二節 脾胃寒熱第25頁:第三章 第三節 脾胃常見病症第26頁:第三章 第四節 脾胃系統與其他系統的關係第27頁:第三章 第四節 脾胃系統與其他系統的關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