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电视剧杨祐宁:金刚般若研习报告(36-40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9:26:47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36-40集)

净空法师主讲 

第36集

请看《金刚经讲义节要》卷三,经本第八十七页。

六七、正示不着微细相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比前面更深。前面是讲三千大千世界,为什么不着世界相?世界原来是微尘累积而现的幻相;换句话说,世界相只不过是微尘聚集的现象而已,离开微尘,就没有世界可得。这个道理与事实,我们都不难懂得。

【1、此意比前问意更进。不但世界,并且『微尘』非微尘,微尘亦是假相假名。】

今天这一段的经文,「此意比前问意更进」,更进一步。「不但世界,并且微尘非微尘,微尘亦是假相假名。」这个事实,一直到近代科学家才发现,才证明佛在经上讲的没错。在相宗经论里面,佛告诉我们,色法,我们讲的物质,物质最小的是微尘,经上所讲的微尘,它小到什么程度,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我们看到这个微尘,以为是很细的微尘,不是的,那个还很粗的;肉眼没有办法看见的。如佛在经上常讲的,大概我们肉眼能够看得到的,要很好的眼睛,能够看到牛毛尘。牛毛的毛尖端上有一粒尘,在牛毛尖端上不会掉,摆在那里摆得很稳当。你看牛毛的尖端,它的面积多大?放在那个地方,它不会掉下来,这一粒尘就叫牛毛尘。佛说了,牛毛尘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那更小,七分之一叫羊毛尘,羊毛细,那个尖端就更细,放在羊毛上面不会掉下来,摆得很稳当。羊毛尘再分为七分之一叫兔毛尘,兔毛就更细了,真的很好的眼睛未必能看得出来。兔毛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尘,我们现在学了一点物理,知道水的密度不大,水当中有空隙,这一粒微尘在水里面可以自由的游来游去,没有障碍,叫水尘。水尘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尘,金属的密度大,密度大当中还有空隙,我们知道在显微镜之下一放大,原来那个钢铁里面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这一粒微尘在金属它自由往来,自由通过,它没有障碍。金尘再分七分之一才叫做微尘,我们的肉眼怎么能看见?佛说阿罗汉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尘。如果你要是能看到微尘,那你也可以证到阿罗汉果,没证到阿罗汉果看不到。微尘还不是最小的,还可以分,再分七分叫色聚极微。色聚极微再分七分,叫极微之微。佛说极微之微就不能分,再分就没有了。所以极微之微也叫邻虚尘。这是用分析的方法,让我们晓得世界是假的,微尘也是假的。

微尘从哪里来的?相宗告诉我们:心法跟色法同源。唯识里面讲四分:自证分是本体,就是真如本性。因为一念不觉,这就迷了,就变出见相二分;见分就是心法的根源。我们讲色法跟心法,心法的根源就是妄心,这是妄想心,就是见分。从见分里面就变出一个相分,所以色相是从见分里面变现出来的。见分跟相分的本体都是自证分,所以《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有道理的。有情是见分变的,无情是相分变的,见、相同一个自体,同一个自证分,所以它是同源的。因此,众生修行成佛,不但看所有一切有情众生成佛,无情众生也成佛,这就是《华严》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圆满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所以,此地讲的微尘是我们无法想像的。这些可见得还都是属於假名假相,前面我们讲刹那九百生灭因果相续的假相,微尘也是假相。

【2、《楞严》云: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此是教小乘人析空观也。大乘人惟就性体上观察,知无论大相小相,皆是缘生幻有,当下即空。】

「《楞严》云: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这一段是《楞严经》上的经文,是世尊在楞严会上跟阿难尊者说的。从微尘到邻虚尘,邻虚尘是极微之微,就不能再分了。「此是教小乘人析空观」,世尊这个讲法是对小乘人讲的,小乘人这样教法,给他说他容易明了。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科学家,都用这个方法。对於物质现象才真正能够观察出来,用这种方法。「大乘人惟就性体上观察」,大乘比小乘聪明,用不着分析,佛只要轻轻一点醒,他就明了、就通达,就晓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大乘根性比小乘要利。「知无论大相小相」,由此可知,大的相,像三千大千世界,小的相,像微尘,「皆是缘生幻有,当下即空」,这才是事实真相。

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这个诸位要知道。你要真正肯定明白了,这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你就开悟了。如果在这些虚幻现象当中,决定不再分别执着,你就入了境界。入就是证悟,不是解悟,证悟了。证悟,这个事实真相你享受到了,你入了事实真相。入事实真相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入一真法界,事实真相就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叫做不思议解脱境界,为什么不思议?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从此之后,再不会起心动念,心里面那个妄念永远灭掉了,再没有妄念,再也没有言说,言语道断。我们大乘经读了不少,我们明了,言语道断不是没有言语,心行处灭不是没有思想。这个东西很奇怪,思议灭掉,怎么还会思,还会议?诸位一定要明了,佛为我们说的灭,是灭一切分别执着,事还在。如果言说真的没有,思虑也没有,你就着了非法相。《金刚经》上讲,你着空,着空还是错,还没有见性。也许有人讲,那我证得真空之理,我证得体,没有!果然证得体,体一定现相,一定起用,哪里说有体没用的?绝对没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事实。有体一定有相,一定起作用。如果你证入这个境界,不起现相,不起作用,你应当晓得你走错路。就是本经上所讲的,教你无住,你是不住有,无住有了,住到空里面去。住到空那个境界,要不是四禅的无想天,那就是四空天,你跑到那里面去,走错路了。

佛与大菩萨,经上常说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都是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在《华严》里面,圆教初住就入这个境界,就入一真法界。他现不现相?现相。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虽现相,虽起作用,他的心里若无其事。现而无现,无现而现;用而无用,无用而用;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个意思很深,很不好懂,不好懂在哪里?因为我们凡夫总是执着,说跟无说是两桩事情。说跟无说几时是一桩事情,你就入了境界;说跟不说是两桩事情,你没有入境界。一桩事情就入了境界,入一真法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在此地把这个秘密说出来了。由此可知,凡是一桩法分作两边的,就没办法入,就入不进去。两边是对待,我们世间人讲相对,相对本来是没有的,法界原本是一真,相对从哪里生出来的?从妄念里面生出来的。所以世尊在本经一再教给我们要离念,离念就契入一真。这个意思前面也说得很多,后面还要说,多说不妨碍,多说有好处。为什么?我们没有契入,多听听,多想想,加深印象,希望把这个境界换过来。宗门教下修行用功的原则是作观,所谓作观就是把观念转变过来。这几句经文就很好,「如来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我们要是遇到一些困难的事情,遇到一些烦恼的事情,把这两句经文一念,烦恼马上就消掉,心地就恢复清净。还有什么好争论、还有什么好执着?微尘是假的,世界是假的,你还有什么好争论?世界都是假的,你还有什么得失?你得到什么东西、你丢了什么东西?得失就没有了。你今天得到亿万财富,你也不喜欢,为什么?「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你以为是真的?假的。你今天丢了几百万,你也很开心,假的不是真的,你这个心多自在!为什么?你才看到真的境界,才知道这个世间一切万法是假相、假名。

【3、本非实体,故曰『非』。不无幻相,故曰『是名』。】

「本非实体,故曰非。」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现相,都不是实体,这个诸位要记住。所以你不应该执着,不是实体。「不无幻相,故曰是名。」虽然它没有实体,但是它会现相,那个相就是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它会现这个相。虽现相,正如《楞严经》上所讲的,这个相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所以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看到这个相好像是真的,其实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的相续相。它不是一个相,它是一个一个接着的相续相。正如同我们看电影,银幕上所现的相一样,银幕上所看到的相是底片的相续相。我们到放映机那里去看,原来那个胶卷在那个地方转动,放映机的镜头不断的在开关,开一次,放一张影片,马上关起来,再开又放第二张,一秒钟二十四张。一秒钟二十四张,我们就以为是真的,就没有看到它是假的。你要看到真相,那个底片就是真相,影片是真相。打开影片一张一张是独立的,确实那一张放出来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第二张放出来又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佛讲的这两句话,很有味道!我们现前这些幻相,就跟电影没有两样,电影一秒钟放二十四张片子,我们眼前这个现相,一秒钟是两个十万八千次的幻相,所以你不晓得是假的,你以为是真的。其实全是假的,了不可得,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彻底明了真相,在这个世间就随缘度日,游戏神通,自在无碍,再也没有罣碍,没有忧虑、没有牵挂,那个日子怎么不好过?世间人以为那是神仙生活,在佛法里,神仙还过不了这个生活,是佛与法身大士的生活。我们学佛就是要学这个,学佛就是要入这个境界。《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就是讲的这桩事情,这才是真实的利益、真实的智慧。微细相不着,广大相也不着。

六八、不着广大相

经【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知微尘非微尘,则『世界非世界』,不言可知也。】

微尘尚且不可得,哪有世界?世界是微尘累积现的相,微尘本身就不可得,本身就「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哪有世界相可得?可见得这个世界相真的是梦境一样。佛在本经末后,跟我们说宇宙人生,这一切有为法是梦幻泡影。我们一听,「这是比喻」,殊不知那是真的,真的是梦幻泡影,一点都不假。所以决定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执着就苦恼无边。苦恼也是假的,也是当体即空。当体即空,你在那里冤枉受。譬如晚上做恶梦,恶梦醒了吓得一身冷汗,还心有余悸,那梦是假的,你不是冤枉吗?为什么会吓得那个样子?不知道梦是假的,作梦没想到梦是假的,如果知道梦是假的,那你就很慷慨了,梦到老虎要吃你,我舍身喂虎,你会学菩萨舍身喂虎了,是假的,你就敢了。你以为是真的,你赶紧逃命,所以吓得一身冷汗,把你吓醒过来,你不知道这是假的。所以,必须要知道,整个世界都是假的。菩萨修菩萨道,为什么能够割肉喂鹰、舍身喂虎?因为他知道是假的,他知道那是梦中佛事,毫无障碍,亦毫无痛苦,他割肉没有痛苦的。为什么没有痛苦?假的。我们割肉为什么苦?这是真的。真的就苦了,他不晓得是假的,假的不苦。由此可知,这是错误观念造成的错觉,害你受这么多年的冤枉苦。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就是你没有觉悟到,没有晓得事实真相。

【2、合此二节经文观之,是令修持般若者,无论何种境界,大相小相,皆应不坏、不着。】

为什么不需要破坏它?因为它是幻相,所以用不着破坏,它「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根本就不存在。你要是想尽方法去破坏它,你就起了个妄念,你起执着了,你已经生烦恼;你认为它有,着相,那也错了。不坏,不着空;不着,不着有;空有两边都不着,与事实真相就相应。你的观念、你的生活、你的作为,跟事实真相完全相应。相应也叫称性,你的生活就是古大德常讲的称性起修、全修是性,你入了这个境界,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

六九、示不着身相持

前面教给我们不着境界相,这一段意思又深了,教给我们不着身相。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世间人在紧要关头,只要能保身命,其他的都可以放下,可见得身命看得好重。不知道这个身也是假的,也应当要放下,不能执着。这比前面境界更亲了一层。佛很慈悲,不用别人来做比喻,自己来现身为我们说法,佛都不着身相了,佛没有错,我们就想到,我们执着身相,我们错了。前面不是读过吗?「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佛无我相,菩萨也无我相,我们要想作菩萨,必须要认真做到无我相,要是有我相,决定是凡夫不是菩萨,凡夫就是搞六道轮回的。

【1、如来性体显现应身之相,教化大千世界。为众生开此宝藏,皆令回光反照,不着一切相,而自见本性耳。众生自性,与佛同体,所谓一真法界是也。】

首先我们要问,诸佛菩萨,包括阿罗汉,他为什么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他怎么来的?是不是他想来?他有这个能力,想来就来了。如果他还有想,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不但他不是佛菩萨,连阿罗汉也不是。诸位要晓得,阿罗汉已经没有想。他怎么来的?现在科技发达,比喻就容易,在从前打这个比喻真的很难。你家里有电视机,你只要频道一打开,里面人相就现前,你就听到他在那里表演,他在那里说话。你可以去问问他:你是不是想现身?你什么意思在这现身?你不会问他!那个相、那个音声,充遍每一个空间,你电视机在这打开,在这现相;搬到这边打开,在这现相。那个电波就好比是法身,法身尽虚空遍法界。相是怎么现的?众生有感,他就现了,那个感就好像我们打开开关一样,那个电流一样,我们一按那个电流是感,相立刻现出来是应。诸佛菩萨、阿罗汉,示现在这个世间是跟众生感应道交,他没有念头,他没有我想来,没有!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法身尽虚空、遍法界,佛菩萨的法身尽虚空遍法界,我们自己的法身也是尽虚空遍法界。随处有感,随处有应;随时有感,随时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是真相。

至於现什么样的相,大家都念过《普门品》,观世音菩萨可以做一个例子,三十二应,三十二类的应身,应以什么身说法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身,不是佛菩萨,「我应该现一个什么身」,他要有这个念头,就又变凡夫了,他又有了我相、我见,他没有;完全是众生心。众生心,我是众生,我没有想让他现一个佛,他怎么现佛了;我没有想要他现菩萨,他怎么现菩萨了!其实你有想,你那个想很微细,连你自己都不知道。我们的思想太迟钝、太粗了!微细的念头我们不晓得,自己都不知道,那个感现的相是微细念所感的。所以尽虚空遍法界的法身,那个灵敏度极高。我们众生的心念,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的生灭,这样微细的念头能感,佛菩萨就能现。自自然然现,确实没有念头,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晓得。没有证果之前,没有证果就是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之前,这个境界诸位要记住,就是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再给诸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如果用其他的法门,必须要性相圆融才能入得进去,才能证得。我们没有这个功夫,到不了这个境界,念阿弥陀佛,靠佛本愿接引,我们也能去得成。这种去法只有这一个法门,除净宗念佛接引法门之外,没有第二个法门;其他所有一切法门,都必须要性相相融。这是说明佛菩萨这些圣贤,在这个世间现应身、化身怎么来的。

他现这个身,他起作用了,教化大千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就起这个作用。教化,他要示现动作,他要示现言语,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八相成道。在本经的开端,为我们示现入舍卫大城乞食,着衣持钵。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当中,「普贤行愿品」有四十卷经文,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法身大士,为我们示现在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给我们做出一个榜样,怎样过日子,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他不但给我们说,还做出样子给我们看。他有没有起心动念?给诸位说,实在没有起心,也没有动过念。他是说而无说、作而无作,作跟无作是一,说跟无说是一,一就入了法界。我们今天,作跟不作是二,两码事情,说跟不说也是二,不是一,所以我们入不了不思议解脱境界,入不进去。几时我们这个二的念头没有了,那就恭喜,你就能入,你就入进去了。实在这个二的妄想断不掉,赶紧念阿弥陀佛,除此一条路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好走。求阿弥陀佛帮忙,临命终时来接引我们。这是说明所有一切诸佛圣贤为我们说法,要记住,人家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所以叫称性而谈。从自性里面,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绝对没有意思。

我们今天学佛法,来学佛经,这个字什么意思?这一句怎么讲?给诸位说,全讲错了!为什么?它根本没有意思,你怎么可以把它乱按意思进去?我跟大家讲真话,讲真话很少人懂,还有不少人认为我骗大家。你读了不少经,研究不少,你很会讲经,大概你怕我会讲,你叫我不要去想,不要去研究,你来骗我。真有人这个想法,我真的遇到过,这冤枉不冤枉!跟他讲真话,他误会了。如果我要骗你、害你,那个经好好去研究、多查资料,那是存心害你。为什么?你永远堕落在第六意识里面,你不能见性。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经没有意思,因为没有意思,所以一经通一切经通;要有意思,你还能通得了吗?几时在经里面一个意思没有了,那叫什么?智慧开了,根本智开了,般若无知;你得到无知以后,你起作用就无所不知。

我们学经,我们今天跟古人不一样,古人学一部经,一部经下手。你拜了一个老师,老师传你一部经书,哪一部经?各宗不一样,贤首华严宗的,一定是给你一部《华严经》,叫你去念。天台一定给一部《法华经》,给你去念。没有讲的,就是叫你去念,叫你去背。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天天念,念到熟透了,念到心里面什么意思都没有了,那就功夫成熟。念到心里什么意思都没有,师父才给你讲个一段、两段,豁然大悟,就开悟了。一开悟,后头不要讲,全都通了。你要有个意思在的话,十方一切诸佛来给你讲这个经,你也开不了悟。你为什么开不了悟?你有妄想执着在挡住。学佛没有别的,就是把妄想、分别、执着念掉。念经是个方法,就是修定,打坐是修定,念佛是修定,持咒是修定,念经也修定,用这个方法修定,修清净心,道理在此地。这都是给你讲真话。所以他从一部经上开悟,一切经都贯通,不但佛法贯通,世间一切法也通了,世出世间法都通了。什么原因?统统是自性流露出来的,你已经见性了,哪有不通达?所有一切的幻相,十法界依正庄严,包括佛说经也是相,也是个妄相,因缘所生法,统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见了性,哪有不通达?道理在此地。只要老实念就好,不要去打妄想,一打妄想就坏了,以为佛有什么意思,佛什么意思都没有。只要你真正明白通达了,经典往桌上一摆,你拿去讲,你看看底下,底下是人,跟他讲人话;底下是鬼,跟他讲鬼话。人话、鬼话都是经上讲的。因为它没有意思,它里面就含无量义,所以九法界众生,展开经本都可以跟他们说法,都契机,他们听了都得受用、都得利益;要是一个意思,就不能有第二个意思,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

特别是你们发心学讲经的同学们,你们看看古大德的注解,往往一部经有几十种注解。《无量寿经》有三十多种注解;《楞严经》跟《金刚经》都有一百多种注解,一百多种注解就一百多种意思,那意思都对。世尊慈悲,怕我们后人走错路,入灭之前传给我们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是什么?经。我们要依这个,经没有意思,没有意思才是真正的依靠;有意思靠不住,有意思是凡夫,有意思就是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那种人不可靠、靠不住。要找一个没有意思的,没有妄想的,没有分别、执着的,这才靠得住,他才能够教化九法界众生。

不但是佛法要悟;从前,世间法教学也讲求悟。现代的学校我不知道了,我小时候在学校念书,我们听老师跟老师在那里聊天谈话,某个学生悟性很高;我们还听到这个说法,老师还着重学生的悟性。教学的方法,如何启发他的悟性,从前教学目的在此地,诱导你开悟;开悟是智慧,不是教你去记一些常识,那个东西记得再多,看得再多,读得再多,没用!儒家在《礼记》「学记」里面,就讲得很好,「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作老师教学生,你智慧没有开,你念得很多,记得很多,听别人讲得很多,这些东西你拿来教学生,这是错误的,这个不可以的。一定要自己有悟处,自己有见地,没有大开圆解,没有圆悟、彻悟,这是悟到一部分,那一部分是你真见到的,这才是教学真实的目标。

「为众生开此宝藏」,这句话很要紧。宝藏是什么?宝藏是众生的自性。佛菩萨教化众生,佛菩萨没有东西给众生,佛菩萨说我有东西可以传授给你,那是妖魔鬼怪,那不是真的佛菩萨。真的佛菩萨,我没东西给你,你所得到是你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佛菩萨为我们作增上缘,诱导我们开发自性。开此宝藏,「此」是众生,是众生本有的宝藏,本有的佛性,本有的自性。禅宗六祖惠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黄梅,五祖忍和尚跟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开悟了。忍和尚给他什么东西?什么也没给,他自己觉悟的。悟了之后,他向忍和尚报告他的心得、他的悟处,「何期自性,本来清净」。本来清净的意思,就是说我现在在凡夫是清净的,看看畜生,畜生的自性是清净的;看看饿鬼,饿鬼自性也清净的;看看阿鼻地狱,阿鼻地狱那些众生自性还是清净的,没污染,本来清净。可见得染污不是真的,染污是迷,是不觉。不觉就染了,就叫染污,不觉就叫迷。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跟我们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来无,现在有没有?现在也没有。如果你觉得现在也没有,你开悟了。不行!现在有。现在有,你在迷,你没悟。你一定要知道,迷不是真的,自性里面本来没有迷,现在也不迷,将来永远都不迷。你要是了解这个事实,在这上建立信心,就有开悟的可能。到什么时候开悟?迷悟是一,迷悟不二,就跟前面讲的,说与不说是一不是二,迷跟觉悟是一不是二,就开悟了。迷是迷,觉悟是觉悟,两桩事情,你在迷,你没有悟。口里虽然说觉悟,心里还是迷惑颠倒,没有悟。诸佛菩萨、善知识帮助我们的,是他有善巧方便,帮助我们自己明心见性,方法很多,八万四千法门,这一契机就成功了。

「皆令回光反照」,所有一切法门,总不外这一个原则,叫你回头,叫你反照。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说出自己用功的方法。他是怎么用功的?他是怎么见性的?他用耳根,「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用这个方法。这里讲反照,在观音菩萨就是反闻。总而言之,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时,要知道回光反照。这一反照就见性;如果随着外面境界相,就着相。现在问题来了,怎么个反法?观音菩萨耳根听外面音声,如何能从音声再听回去?我们眼睛看到外面色相,怎么能从色相再回过头来?诸位要了解这个字里面的真实义,不是这个反;所谓反是换一个观念,是这个意思。前面不是有吗?都讲的这个修行纲领,修行的要领在作观,观是观念,把观念转过来。「我不会转」;《金刚经》念了,还不会转?《金刚经》上任何四句、一句经文,你如果能够受持,都能见性。这个话真的是一点都不假。像我们此地念的,「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我们对这个身相,马上就转了,这叫反观。凡夫对这个身看得好重,神圣不可侵犯,坚固的执着,这是凡夫的妄想,错误的观念;反过来,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分别执着统统破掉,这叫反,反照是这个反法。如果你心里面念念贪图黄金、美钞、珠宝,天天想这些东西,《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个贪心马上消掉了,这就叫反。《金刚经》上任何一句经文都能帮助你回光反照,反是这个反法,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就是这个反法。他能够将错误的观念,立刻就能够反过来归到正确的观念,这叫反闻。大乘佛法这是用功的原理原则,宗门里面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什么叫觉?观念回过来就是觉,觉跟此地讲的反照是一个意思,那个念头要转得快。不转就随着烦恼去了,一转过来,烦恼就没有了,心就清净。

「不着一切相,而自见本性耳。」一回头就见性,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所现的相分,这个相分是幻相,刹那生灭,「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了不可得,是这么一个相。「是名三十二相」,所现的虽然是幻相,是个连续相,不无作用,它有作用。什么作用?我们今天还没有见性,作用是用这个相来见性。已经见性的人,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他那个作用是什么?为了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绝对没有自己;如果还有自己,他四相没破。诸位要知道,如果还有自己,自度度他,还有个「自」在,还有个「他」在,自是我相,他是人相,你就晓得这样的菩萨,即非一真法界的菩萨;换句话说,即非圆教初住菩萨,即非别教初地菩萨。他是什么菩萨?在圆教是十信位的菩萨,在别教是三贤位的菩萨,他是这一类的菩萨,四相没破的菩萨;换句话说,他是十法界的菩萨,他不是一真法界的菩萨。《金刚经》的标准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前面讲即非菩萨,非一真法界的菩萨,但是可以说他是十法界的菩萨。十法界,四相没断、没破;四相要是破了,十法界没有了。永嘉大师所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觉就是四相都破了。由此可知,你要着一切相,你就不能见性。着相修行,修得再好,十法界的菩萨,不是一真法界。在这个地方,诸位要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的菩萨。他没有断烦恼,四相、四见都没有断,他念阿弥陀佛,诚心诚意念,临终阿弥陀佛接引,把他拉上去了。可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四相、四见马上就破掉。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不可思议!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西方极乐世界非常特殊,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都不能跟它相比,那是个特别的世界,可以带业往生;其他的一切诸佛刹土、一切法门,没有带业的,一定要不着一切相才行。

「众生自性,与佛同体,所谓一真法界是也。」这一句就讲得更清楚、更明白。我们的自性跟佛的自性是一个自性,不是两个自性,这桩事也很难懂。世尊在《楞严经》上有个比喻,那个比喻很好。他把自性比作大海,把我们每一个人比作大海里起的水泡。水泡不一样,很多小水泡都不一样。水泡依什么起来?依大海起来的。你依的那个自性是一个。什么叫明心见性?水泡破了,破了跟大海就没有差别。几时这个水泡一破,就明心见性,就证得如来。没破,坚固执着这个水泡是自己,那个水泡是别人,不晓得是同一体,所以在这里面生分别、生执着,引起许许多多的误会、斗争、残杀,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就冤枉!我们看佛的比喻,想想很有趣味,不晓得是一体。普贤菩萨修行,那个方法跟别的菩萨不一样,别的菩萨是自度度他;我说个自度度他,你就要知道,四相具足,十法界的菩萨。普贤菩萨是一真法界的菩萨,不是十法界的菩萨,所以普贤菩萨的修行不一样。他修行到最后,归纳成十大纲领,就是十大愿王。

「礼敬诸佛」,诸佛是指谁?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这是诸佛,三世诸佛。过去佛,世尊在经上讲过,我们知道一些。现在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现在佛,没有入般涅盘。东方琉璃世界药师如来也是现在佛,没有入灭,我们也知道几尊。未来佛,每一个众生都是未来佛,你要是对这个人瞧不起,那你瞧不起佛,你这个礼敬诸佛怎么修的?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蚊虫、蚂蚁都是未来佛。蚊子来叮你,一巴掌打死,打死一尊佛了,哪里叫礼敬诸佛呢?普贤行难修,要用清净心、平等心才行。跟那个自度度他的菩萨,那个菩萨好修,普贤行难修。说老实话,《华严经》可以讲讲,做不到,决定做不到,要真平等,真清净。不但是所有一切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这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我们举例子说,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蜡台善知识,香炉善知识,那是无情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情众生叫佛性,无情众生叫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就是自性。自性,在有情众生,给它立一个名字叫佛性;在一切无情,就是植物、矿物,就叫它做法性,但是是一个性。既然是一个性,都是佛,都是未来佛。我们对桌子要恭敬,对椅子要恭敬,那个恭敬不是叫你见到它给它磕头顶礼,那就变成神经都有问题了。这个恭敬就是摆得整齐、擦得乾净,这对它有恭敬,礼敬。普贤那个礼敬,的确是人天最佳的榜样。经书要对它礼敬,看的时候展开,规规矩矩的看,端端正正的看,看完把它合起来,放到书架、放到书橱,这对它恭敬。如果随便乱丢,在书上写字,现在这个书是普通的本子,印的数量很多,你可以在上面写,但是写得很潦草、很凌乱,不恭敬,要规规矩矩的写,端端正正的写,恭敬。不简单、不容易!为什么?因为情与无情同一体,跟十方一切诸佛是同一体,这一体就叫一真法界。佛用种种善巧方便,帮助我们证得自性,证得自性就是契入一真法界,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2、若能自见本性,便是得见如来。若着於相,则所见乃是应身之相,非法身之体,何能谓之『见如来』也。】

「若能自见本性,便是得见如来。」如来就是自性。佛在本经,特别把如来的定义跟我们说出来,「如来者,诸法如义」,这四个字解释得太妙、太完美了。诸法是一切法,情与无情,我们今天讲动物、植物、矿物,乃至於虚空,自然的一切现象,这都是法,一切法。如义,如是什么?如就是自性,相如其性,性如其相,这叫如义。性跟相一样,相跟性一样,古人解释这一句,怕人听不懂,另外用个比喻,比喻黄金,「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用黄金做出许许多多首饰这些东西,做出样子统统都不一样,千种万种,看看它的体都是黄金,成色都是一样;金就是器,器就是金。如的意思是「就是」,原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这叫诸法如义。实在讲,世尊四十九年为我们说一切经,说一切法门,说的是什么东西?就是讲的如义。所以经一开端,「如是我闻」,你想想那个如是的味道,如是就是诸法如义。佛跟我们讲什么?没有讲别的东西,就是跟我们讲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千经万论就说这么一桩事情。除了这桩事情之外,你再仔细看看,释迦牟尼佛确实没有讲第二桩事情。佛经讲什么?开端两个字就说清楚了,后面无论说多少,都是「如是」两个字的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才不多!佛所讲的不过大海一滴而已,要细说永远说不完,永远说不尽,就是如是两个字,永远说不尽,一切诸佛都来说都说不尽。为什么说不尽?自性是无尽的,自性所现的相是无尽的,自性所起的作用是无尽的,哪能说得尽?所以佛法要简单的说,太容易了,「如是」而已,就说完了,全都说完了;细说,四十九年也只说大海一滴而已。所以见了性就见如来,见如来就是见性。

「若着於相,则所见乃是应身之相,非法身之体,何能谓之见如来也。」假如着相,着相是见到佛的身相。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的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见的是这相,这叫应身之相,应化身;没见性,性是法身,法身就是自性。你没有能够在身相上见到自性,没有能够在佛的应身上见到佛的法身。诸位要晓得,见到佛的法身,就是见到自己的法身,法身是共同的,法身是自性。绝对不是,我见到佛的法身,自己法身在哪里不晓得,没这个道理的。一见是一切见,所有一切众生、情与无情的法身全部见到了。所谓是清净法身,《华严经》上代表法身的是毘卢遮那,毘卢遮那是梵语,意思是遍一切处。其实要是说得明白一点,遍一切时,遍一切处,这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本体。怎么样才能见到?一切都不执着就见到了。法身就在眼前,《楞严经》上讲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这是形容,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耳边,你为什么见不到?因为你有妄想执着障碍,离开一切妄想执着就见到了。为什么还是不肯把妄想舍掉,凡夫最难的就在此地。舍弃妄想,这个事情任何人帮不上忙,佛菩萨不能帮我们把妄想舍掉,不行!一定要自己肯放下才行;自己不肯放下,谁都帮不上忙。佛对我们只能把这些事实真相说清楚,道理讲清楚,放下是自己的事情,成佛是自己的事情。所以佛说佛不度众生,你成佛是你自己成佛的,你成菩萨是你自己成菩萨的,佛帮不上忙,佛只能在旁边劝你,是要你自己去做,路是你自己走的。佛可以指路,但是佛不能帮你走路,佛指得再清楚,自己不肯走也是枉然!诸位要细细想想其中的道理,丝毫着相就不能见性。佛在此地问,「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换句话说,可不可以从相上见性,这个意思在此地。佛问得很好,尊者答得也很妙,答的意思也是妙极了。告诉我们不可以着相见;离相,那个相就是如来,相就是性,关键在着与不着。

【3、三十二相,亦是缘生,当体即空,有即非有。故曰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亦是缘生。」既是缘生,换句话说,它这个现相也是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连续相,也是这个性质,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跟其他一切的色相没有两样。「当体即空,有即非有。故曰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实在讲这已经就见性了,已经就彻底明了了。可是凡夫之人有执着,做出这个样子给凡夫看的,帮助我们、启发我们,让我们从这个当中去领悟。

【4、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应化身所现。若佛报身,则不止此数。所谓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也。】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在《观无量寿佛经》上看到,看到佛的报身,佛的报身的确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从哪来的?自自然然变现的,报身之相是性德圆满的显现,他就是这么好;不是我要想这样作法,不是从意识里面生的。有很多人看到《弥陀经》、看到《无量寿经》起反感,说西方极乐世界这么样的美好,这就是完全在那里诱惑人,恐怕不是真的,宫殿都是七宝的,黄金都是铺地的,过这样奢侈的生活,学佛没能学苦行,你这个完全在享福,这是难以相信!他起这么多的分别执着。他不知道,极乐世界的那个现相,跟《华严经》毘卢遮那佛华藏世界的那个现相,都是性德自然变现出来的,没有一丝毫造作,没有一丝毫意思在,自然变现的。在那里面的人,从来也没有想到所谓有享受这个念头,没有!还有一个我要享受,那就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凡夫;人家的心地清净,从来没有念头说是「我在这里享福,你们凡夫在那里受罪」,绝对没有这个念头。他看十法界,十法界在不在?在,他都看得到,他住一真法界看十法界,十法界也是一真法界,这正是所谓佛眼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凡夫看一切诸佛都是凡夫,这话没错!什么时候你成佛?你看到所有一切众生各个都成佛,你成佛了。你看到「这个坏人,那个不是佛」,你决定没有成佛。

诸位要知道,善人看一切人都是善人,恶人看一切人都是恶人,你要好好的反省,要好好的检讨。看这个人不是好人;自己不是好人,看人家不是好人。所以要回光反照,想想自己不行,要认真修,修到能大师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人作善作恶,清不清楚?清楚。如果不清楚,你不是变成白痴了?白痴不是佛菩萨。怎么又清楚又平等?我们再用一个比喻说,譬如镜子,镜子照外面境界,外面境界的人,好丑都在里头,它并不是没有好丑,确实有好丑、有善恶,统统都有,镜子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就是平等的。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心地清净平等,看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现的相不平等是他的事情,他的心不平等现的相不平等,我心平等在我心里面统统平等,这才与一真、与如来比较靠近一点,这是功夫,这是真正修行。大家要记住,真正修行并不是每天拜几百拜,每天念几千声佛,每天念几卷经,不是!那叫装模作样,那不管事。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学佛要转心、要变境界,要在这上做真实的功夫,这一定要懂得。所以才晓得,到自己功德圆满的时候,什么圆满?一个恶念都没有了;不但恶念没有了,善念也没有了,心才清净。清净心中本无此物,真假、是非、邪正、善恶什么都没有了,乾乾净净,从这个性德里面现出来的报身叫圆满报身。那个报身是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也是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它不是从外头来的,依正庄严都是本来具足。

【5、此大千世界、三十二相两节,合而观之,妙义无穷。果能於此悉心体会,可於般若要旨,涣然洞然也。下明其义。】

「此大千世界、三十二相两节,合而观之,妙义无穷。」诸位能体会到一点吗?我说出这一点,诸位要细细能领会,应该可以体会到一分、二分,实实在在是妙义无穷。「果能於此悉心体会,可於般若要旨,涣然洞然也。」佛在这个经上,时时处处提醒我们,受持读诵四句偈,四句偈是任何四句,任何四句都是妙义重重,无有穷尽。《金刚经》要不这样讲法,不这样领会,实在是辜负世尊,辜负罗什大师的翻译,辜负历代祖师大德的承传。这一代一代传递,传到我们手上来了。「下明其义」,意思妙义无穷,哪些意思?下面给你说一点。

【6、约众生以明。世界终为尘境,取着则心不清净,心不净则土不净,岂能了生死出轮回。应身是法身如来所现之相,为众说法,欲令众生,皆证本具法身。倘众生取着此应身之相,便不能见性。】

「约众生以明」,就众生这一方面来说明。「世界终为尘境」,世界可以解释为物质环境,我们生存在这个世间的物质环境。「取着则心不清净」,物质环境里,你要取,你要执着,你的心就不清净;取就是有求的意思,我要想求。譬如我们的物质生活环境,总想要改善,总想要把生活品质提升,有这个念头,而且不断的还去造作,想方法来求得。你能不能求得到?不能。如果真的被你求到,一切诸佛都要拜你做老师,你了不起!为什么你了不起?你把因果的定律推翻。十方诸佛都没有办法推翻因果定律,你能够把因果定律推翻,那还得了!因果定律是什么?人一生的物质享受,命里注定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里没有的,你到哪里求?你怎么会求得到?命里有的,不求都来了,何必要打妄想,何必要去求!这个浅显的道理事实,你要是真正透彻明白,你的心就清净。你们看《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最近流通很多,你们大家很发心去印,这个很好。我们学佛,学佛功夫不得力,实在讲,不了解这个基本的道理,天天在打妄想,在患得患失。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命,统统算出来了,算得很准确;一年向公家领多少斗的米,一点都不错,他相信了。所以他攀缘的心统统放下了,能够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坐上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云谷禅师以为他很了不起,有很深的定功,向他请教,他说:我没有什么功夫,我只是命被人算定,我想也没得想,何必打妄想,乾脆不想了,反正到时候俸禄就来,到五十三岁就要死,没有话说,一生都是命注定的,还有什么好求?云谷禅师听了就哈哈大笑,原来以为你是圣人,结果你还是个凡夫。

了凡先生是个标准的凡夫,我们都不够标准。他能够相信,他能够接受,所以他心清净;但是心虽然清净,依旧堕在无明里面,没开悟,没有智慧。云谷禅师一开导他,他觉悟了,原来命运可以改造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上。命里注定没有富贵,可以求得富贵;命里注定没有儿女,了凡先生命里注定没有儿女,可以求得儿女。命里注定短命,可以求得长寿;他的命注定是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多岁,多活了二十多年。佛法承认有命运,但是佛法不承认宿命论,命是自己造的,命可以自己改造,只要你懂理论、懂方法,如理如法就能改造命运,创造命运。你要是真的懂得佛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创造是永恒的命运,永远不死,这一生真的生死就了,圆满成佛。所以这个相决定不能取,明了的时候,创造。你的财富从哪里来的?从布施得来的。有的人很有福报,钱财来得很容易,日子过得很自在;有人钱是赚到了,赚得好辛苦。什么原因?有人布施很痛快、很欢喜,他的果报就来得好。有人虽然是布施,看到人家布施跟着布施,布施出去像割肉一样,好痛苦、又后悔,他将来能不能得财富?能得财富,赚得好辛苦。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你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做,为什么要那么辛苦?辛苦施出去,还是辛苦得来。你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晓得怎么做了。无论做什么事情,欢欢喜喜、快快乐乐、诚心诚意去做,果报不可思议!热心去做,主动去做。

了凡先生全家人断恶修善,他的果报不要到来生,三、五年之后就现前,实实在在是快,非常的快速。这个时代真正肯修的人,我相信果报之快速,超过了凡先生。因为现在修大福报几乎人人都有机会,从前许多人没有机会。譬如,了凡先生发愿做一万桩好事情、善事,一万桩好事,到哪里去做?他做了县官,看到老百姓田赋纳税太重,他减税,这一减税,全县多少万人都得好处,他这一桩事情,就把一万桩善事圆满了,这个不可思议!所以你不在那个地位,你就没办法修行。现在借重科技的发达,像这样大善几乎人人都能修,一切善里面印经是大善。你做一万条善事,印一万本经书在今天不难;你做一万个录音带送人不难,比从前真的方便多了。这个得的利益是得法益,功德超过了凡先生。了凡先生教人得的利益是财,是财施。我们在佛门今天做法布施,功德的殊胜,就像佛在经上所讲的,真的是无量无边。好,我们今天时间到了。

第37集

请看《金刚经讲义节要》卷三,经本第八十九页。

【6、约众生以明。世界终为尘境,取着则心不清净,心不净则土不净,岂能了生死出轮回。应身是法身如来所现之相,为众说法,欲令众生皆证本具法身。躺众生取着此应身之相,便不能见性矣。】

上一次讲到这个地方,意思还没有讲尽,我们接着把它补足。因为经文说到这个地方,对我们用功很重要。用功之所以不得力,原因是放不下,放不下的原因是没有看破;也就是说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搞清楚。果然明了,这就是看破;看破之后,不必别人劝我们,自自然然就会放下。佛在这一段经文里面告诉我们: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到这个地方更进一步,三十二相非三十二相,实在已经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为我们一语道破。微尘跟世界是我们生活环境,我们常讲身外之物。三十二相是自身、身体,就是本人,佛不用众生来说,用他自己本身来讲,让我们体会这个意思更深刻、更亲切。佛身尚且如此,何况众生身;如来果地尚且如此,何况六道轮回。他的用意在此地,让我们了解身体以及身外之物;总而言之一句话,都属於尘境。如果着相取境,心当然不清净。不但是心里面取着世间法,心不清净,即使取着佛法也不清净。为什么?佛法也是因缘生。既是因缘所生,没有例外的,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取着就错了,心就不清净;心不清净,身就不清净;身不清净,外面境界当然不清净,所以说土不清净,土是指我们外面境界。这几句话含的意思,很深很广。

凡夫尤其生在这个时代,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好,特别是环境的污染,实在讲这是人为的,是地球上这些人制造的。过去工业革命之前,地球上完全顺乎自然的法则,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讲,那是清净土,山明水秀,丝毫污染都没有。工业革命之后,文明进步了,不错,带给我们许多的便利;但是这些便利的反面,诸位想想,我们付出了多少的代价!两项仔细比较一下,值不值得?实实在在讲,得不偿失。要是依据现代的科学家,他们对全世界提出了警告,如果环境污染要不能把它阻止,像现在继续不断的这样恶化下去,地球上五十年以后不适合人类生存。不但将来水不能喝,空气不能呼吸,空气里面都有毒,那人怎么能生存?这个问题严重,这是科学家提出的警告,他们的确有证据,科学的证据。谁都知道这个事情的严重性,有没有办法来防止?说实实在在话,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有能力做出有效的防止。为什么没有效?念念佛经就知道,经上讲:心清净则身清净,身心清净则环境清净。今天防止环境污染,治标不是治本;治本是要如何令一切众生恢复清净心,那就是治本。大乘经上常讲,「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身心,依报是环境。现代这个世界的众生,比起古时候,我们冷静仔细的观察,现在人心的污染非常严重。哪些是人性的污染?贪、嗔、痴、慢、疑,这五种根本烦恼,天天在增长,贪而无厌。古时候的人贪心很少,他生活很容易满足,知足常乐。他不贪,安分守己,他的日子过得很平安,他享受的是大自然的清净。我们今天被三毒、五欲严重的污染、伤害,所以这个身,奇奇怪怪的病年年增加,没药治,发现新的疾病,这个问题才真的是严重问题。心不清净,身体多病,环境污染,根源都在心。我们要想自己身体健康长寿,如何求得?修清净心就得到了。

「心不净则土不净,岂能了生死出轮回。」生死就是不清净的,轮回就是不清净的;身心污染不清净,永远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当中,天道比人道清净,人道比畜生道清净,畜生比饿鬼清净,饿鬼比地狱清净,染污最严重的是地狱。我们现在得人身,看起来还像个人样子,如果身心有极重的污染,那可不得了,现在是个人样子,三恶道里面已经注册挂号,不久就得去报到,这才是真正严重的问题。即使有这么重的污染,还是不怕,只要找到念佛往生的法门。世尊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五逆十恶、极重罪业,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这是诸佛如来在这个时代帮助我们、救护我们,唯一的一个方法。只要我们自己能深信不疑,一心称念。诸位要记住,一心称念就是修净土的秘诀。一心是清净心,二心就夹杂,就不清净。清净心念佛求往生,决定得生;夹杂的心求往生,那就没有把握,那是个未知数,完全看临命终时你的运气。临命终时如果你头脑还清楚,遇到有善知识提醒你,帮你助念还行;如果你运气不好,临终害一场大病,不省人事,那就完了,什么人来帮你助念都没效,不省人事,这最可怕!所以佛教给我们福慧双修,修福不要享福,为什么不享福?希望在临命终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大福报,善终是大福报!我们把福留在那个时候享,那个时候有福,这一句佛号就决定念佛往生,永脱生死轮回。现在要是把福报都享尽,那就不得了,到临终时候迷惑颠倒,这一生所修的都白干了,还是要搞生死轮回。念佛的人,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不过三、五个人而已。什么原因?临终时候没有福报,那一点微薄的福报,生的时候享尽了。我们要知道,自己没福报、薄福之人,只有把福报存起来,留待最后来享,这个想法、看法、做法是正确的。

「应身是法身如来所现之相,为众说法,欲令众生皆证本具法身。倘众生取着此应身之相,便不能见性矣。」佛这个意思的确是很深,佛不但是应化身不执着,四相四见完全没有;即使佛的报身,也不着相,后面还要讲到。佛自己现身不着身相,这个身做什么用处?为一切众生说法的,为接引一切众生永脱轮回、生净土成佛道的,这是佛应化身的大用,我们讲是作用。佛为众生说法的目的,就是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实在迷破不了,悟也开不了,果然肯相信净土,发愿求生,就是破迷开悟,就是离苦得乐。这个方法,下下根人都有分,一切众生都有分,我们当然有分。如果众生执着佛相,你执着佛相,当然就执着自己身相,这一定道理的;如果说不执着自己身相,就执着佛相,没有这个道理。执着佛相就执着自己身相,这样念佛不能往生,这样修行也不能开悟,为什么?心不清净;着就不清净,不着就清净。所以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万万住不得,住就吃大亏!我们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修行没有成就,还落得今天这个地步。原因是什么?着相,没能够离相。所以这一生当中,不可以再走这个错误的路子。这是「约众生以明」,说明这一段经典意思。

【7、约因果以明。大千世界为众生同业所感。三十二相是世尊多劫薰成。此二皆不外因果,因果即是缘会。缘生故是幻有,幻有故是假名。有因必有果,言是名,为令众生檩然於因果,虽性空而相有,丝毫不爽,不可逃也。】

「约因果以明。大千世界为众生同业所感。」我们这个世界从哪里来的?这么多众生从哪来的?我们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须知这是共业所感。如果没有共业,绝对不会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处所出现。凡是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处所出现的,都是属於共业。共业当中有别业。佛在《楞严经》里面所说的同分,同分就是共业,这是同业所感。因为有感,自性本能就应,应是什么?现相,就现这个境界相。

「三十二相是世尊多劫薰成。」三十二相是别业,好相,福报的相,那是他生生世世所修的。我们在佛经上看到,菩萨破最后一品无明,圆成佛道,他要去度一切众生,度众生需要相好,这相好怎么办?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修福,百劫来修相好,没有相好,不能度众生。众生着相,如果佛长的样子丑丑的,一看就不喜欢,佛本事再大,众生一看,不好看,掉头就跑掉,怎么能度众生?特别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佛的相好,人家一看就喜欢,就爱他,舍不得离开,所以佛就能给他说法,相好是摄受众生的手段。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晓得,百劫的百不是一定的数字,佛经大致上都没有一定的数字,表法的。百代表圆满。圆满,就不一定时间长短,有人修一劫的时间,他就圆满;有人真的要修几十劫、百劫才圆满。那不一定,看他怎么个修法。这里面我们必须要知道,成佛是福慧两个都圆满,二足尊,智慧圆满,福报也圆满。但是在修行过程当中,往往有偏重,偏重在福里面修,给诸位说,成不了佛,他到六道轮回里面享福报去了。偏重在慧里面修,行!能成就,虽成就之后,福不足!再专修福报,把福补足,这个样子,他成了佛之后,他才需要百劫去修相好。有一类的菩萨,在修行当中,他就福慧双修,福慧双修成佛,他就不需要用那么长的时间去修相好,他一成佛相貌就好。这是教给我们修行最好是福慧双修,不要偏在一边。实在讲,真正的意思在此地。修慧同时要修福,《金刚经》上教给我们就是这个方法。应无所住是修慧,而行布施是修福,这教给我们福慧双修,福慧等修、平等修,这是我们应当要注意的。这个地方讲「三十二相是世尊多劫薰成」,这就是讲百劫修相好。

「此二皆不外因果」,大千世界是众生共业所感的,佛三十二相是多劫福报修成的,那都是修因所得的果报,都是在因果范围之内。「因果即是缘会」,缘会就是缘生的意思,因缘聚会而现的这个形相。所以是因缘所生的。「缘生故是幻有」,世界是幻有,身体是幻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百劫修成的,也是幻有。「幻有故是假名」,假名就不要执着了。看到这是假名、假相,不要执着,应当要放下。

「有因必有果,言是名,为令众生檩然於因果,虽性空而相有,丝毫不爽,不可逃也。」我们对於因果的道理,对於因果事实真相,要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看待。虽然名是假名,相是假相,这都是因果变现的,都是因缘所生的,有因有果,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成了佛,也不能违背因果,因果是真理、是定律,佛都不能逃。有的同学问,既然因果不能逃,我们造了很重的罪业,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恶业将来还要不要报?如果说没有报,那不就逃了,那因果律不是被推翻了吗?那要报的话,这个太可怕了,成了佛还要受报。没错!因果不可逃,成佛也要受报。但是成佛之后受报,跟我们凡夫受报不一样。我们凡夫受报,那个恶报太苦了。为什么会有那么苦?因为你着相。成佛之后受报,他不着相。他不着相,虽然有这个事,没有苦受,这就是不相同的地方。世尊为我们所示现的,那是真佛,不是假佛。在佛的传记里面,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有三个月马麦之报,没有东西吃,吃人家喂马的马料。无独有偶,我们中国孔老夫子也是圣人,孔子在陈,三月绝粮,也是闹饥荒挨饿,没得吃!佛与大圣人也没有办法逃避因果。佛门里常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在造作的时候不怕,果报现前怕了;菩萨是果报现前不怕,造因的时候非常谨慎,怕造错了。菩萨是绝不造罪业,绝不造恶因,他知道果报可怕,决定不造恶业,这就是高度的智慧。

我们也曾经在佛经里面看过,佛与大菩萨们,常常示现在恶道里面度众生,在中国、在台湾,好像现在在新加坡,焰口很流行,放焰口。焰口台对面有一个鬼王是焦面大士,在通常一般是用纸紮的,青面獠牙,相貌很恐怖的焦面大士,在焰口台的对面,那是什么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观世音菩萨在饿鬼道度众生,他要现鬼身,要现同类身,才能度那一类的众生,他现我们这个人身,没有办法度鬼。他要度畜生,他就要现畜生身。他要度一群猪,他自己要现一个猪身,在那里面跟牠讲经说法,猪才懂,人跟猪是讲不通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所以佛与大菩萨常常现畜生身、现饿鬼身、现地狱身。地藏王菩萨在地狱是现的地狱身,不是像我们现在塑的这个相这么庄严,不是的,地狱身,你看到会吓坏。现身在恶道里面度这些恶道众生,他为什么能现那些身?过去生中造的恶业,感得恶报,他这个恶报是在恶道里面去当菩萨、作佛,他是这样去受报的。所以我们纵然造作很多恶业,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了,这些恶业、恶缘,就将来在三恶道里现菩萨身去度恶道众生,果报是这么报掉的,逃不了因果。所以做的恶业,不要害怕!没有恶业,成了佛、成了菩萨,不能到三恶道度众生,你没有这个缘。佛菩萨为什么能到三恶道度众生?没有成佛的时候造作恶业。由此可知,恶业也没有什么不好处,成了佛,就是凭恶业到三恶道去度众生,度这些罪苦众生。由此可知,善恶邪正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如果你体会到《金刚经》上所讲的一如,那个意思就更圆满了,真正不可思议!善恶一如,邪正一如,一如就是不二。成佛、成菩萨之后,能在十法界现身,能普度一切众生;因此造作恶业不要后悔,没有什么好后悔,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就对了。如果造作恶业耿耿於怀,常常想我罪业深重、罪业深重,诸位要晓得,你每想一次就又造一次,你还怕造得不够多!你为什么不想造善业?为什么偏偏就想造恶业?一切善业当中,念佛第一善,为什么不想佛、为什么不念佛?一定要把这个念头转过来,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这就好。

【8、约空有同时并具以明。说一非字,是令不着有。说一是字,是令不着空。曰非曰是,是令二边皆不可着。身心世界,皆为缘生,别无实法。故有即非有,非有而有。岂非同时并具。依正如是,其余可知矣。二边不着,乃断除妄念之极致。】

「约空有同时并具以明」,这是从每一个角度里面来观察,让我们了解经义。「说一非字,是令不着有。说一是字,是令不着空。」「曰非曰是」,说了非又说是,「是令二边皆不可着」,这是佛说法的善巧方便。「身心世界,皆为缘生,别无实法。」这个心就是八识心,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是缘生的,都是有为法,不是真实的。「别无实法」就是它没有实体,根本就不是真实的存在,这才是真相。「故有即非有,非有而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我们凡夫观念当中,空跟有是两桩事,完全是对立的,有就不空,空就不有,这是不知道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空有同时。《心经》上讲得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有。色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身心世界都是色法。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接触的,都是属於色法,意根所缘的是心法,六根所缘的境界都不是实在的;不但所缘的境界不是实在的,六根本身也不是实在的,统统是缘生法。既然是缘生法,空有就同时,诸位要记住这个,缘生空有就同时,空有就不是对立。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异就是完全一样,空跟有是一不是二。「岂非同时并具。依正如是,其余可知矣。」依报、正报真相是这样子,那其他的不必说了。

「二边不着,乃断除妄念之极致。」我们要见性,我们要修清净心。为什么见不了性?为什么得不到清净心?就是因为你有妄念,妄念不断,你怎么能成就?这是断妄念最巧妙的方法,空有二边不着。要想做到空有二边不着,时时刻刻要提起观照的功夫,这个观照功夫就是把你错误的观念转变过来。心里面才起心动念,起什麽么?贪着、分别、执着,才有这个念头,这就叫妄念,起来了,立刻就想到佛说的,空有同时,有即是空,色即是空,色不异空。我们那个执着的念头,贪取的念头,虽然不能完全断灭掉,那个分量减轻,不会那麽么重了。知道身心世界「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真相,诸佛如来所证的。

【9、约究竟义以明。世尊说此二节,是令众生彻底领悟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性体耳。依正二报,唯是因缘聚合之相。经谓『是名』,明其假名为生,实未尝生。故说非,明其本来无生。既无所谓生,则亦无所谓灭。则诸法本不生不灭。而凡夫不知,迷为实有生灭,随之妄念纷起。是故世尊说为可怜悯者。】

「约究竟义以明。世尊说此二节」,讲这两节经文,这两节经文就是身心世界;三十二相是身,微尘世界是世界,身心世界。「是令众生彻底领悟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性体。」真如本性的理体,宇宙万法的本体。「依正二报,唯是因缘聚合之相。经谓是名」诸位要晓得,佛法里面有方便说、有真实说;方便说是俗谛,真实说是真谛,佛依二谛说法。说真的,往往我们凡夫不懂,不是凡夫境界,说俗谛我们好懂。譬如,佛给我们讲十法界、六道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很容易懂,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环境,好懂!说真谛,这个地方讲真的,依正二报「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讲真的,我们无法理解,很难接受,但是这才是真正的事实真相。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我们没见过,也从来没听人家讲过,决非我们的经验,所以很难承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道如此,十法界如此,我们要再问,一真法界怎么样?我们也常在讲席里面讲,一真法界是真的,十法界是假的;说真,是对十法界的假而说的,相对而说的,因为有十法界的假,显一真法界的真。佛法里面讲真假的定义,实在讲不难懂。佛法里面讲假,凡是会变的就是假的。人有生老病死,他是变化、无常,这是假的。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哪一样东西不在变?这个变不是一年一年的变,一月一月的变,不是!是刹那刹那在变。人老了,不是一年比一年老,是一刹那比一刹那老,后一秒钟比前一秒钟老,你才晓得这个可怕,这叫假的。凡是不变的,这就是真的,我们在世间里面所能感受到的,什么东西不变?虚空不变;虚空不老,它不变,不变就叫真的。一真法界里面不变,我们读《无量寿经》,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变,永远不老,西方世界所有的物质不变,花常开不谢,所有一切都常住,都不变,那叫一真法界。

十法界是缘生的,我们再问,一真法界是不是缘生的?当然是缘生的。清净心中,真如自性,一法不立,一法都没有,它也是缘生的。它是什么缘?不生灭的缘,现不生灭的境界。十法界为什么会有生灭?因为十法界的众生,包括十法界的佛,诸位要知道,十法界里面,藏教佛、通教佛没有见性,别教佛还有退转。别教的佛,只相当於圆教二行位的菩萨。别教的初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相当於圆教的初住;别教的等觉菩萨,相当於圆教初行位的菩萨;别教的佛果,相当於圆教二行位的菩萨。我们在大经上读过,八地菩萨才不退转,不动地,七地以前都退转。十法界的佛,不行!纵然是别教的佛果,还会退转,还有进有退。由此可知,依旧用的是生灭心,所以境界是生灭相。一真法界里面,他用不生灭心,因此他现的相就不生灭。所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的现象,统统是因缘所生法。前面讲,因缘果报丝毫不爽,适用於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因是用不生灭的心,真心离念,念是妄念,念就是生灭,离念是离生灭,离生灭显现出来就是不生不灭,是这样现前的。

这两节文的深义,是世尊教我们在这里面去体会、去领悟自性,自性的确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说不出来!言语的范围是有限的,有很多东西没有办法用言语来表达,所以言语的能力很有限。我们思惟的能力,体会的能力,比言语就扩大很多很多,但是那个思惟、体会虽然大了很多,还是有界限的,界限在哪里?在阿赖耶识,它没有办法越过阿赖耶识。凡是能够思惟、能够想像、能够体会、能够领会,都在阿赖耶识这个范围之内;换句话说,都在十法界范围之内,阿赖耶识是十法界。把这个极微细的念头放下,不要了,息住了,就突破了;言语心行突破了,突破了才真正证得一真法界。由此可知,我们用思想、用思惟,要想得大乘经的真实义,没有这个道理,不可能的。大乘经是从世尊心行处灭里面流出来的,我们用思惟想像,怎么会想得出来?源流不同。你要想解得如来真实义,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来的真实义圆圆满满的呈现在你面前。一落思惟就变质,就错了。

诸位要是体会得这个道理,稍稍明白这一点事实,你才晓得古人的教学法有道理。古人教你什么?一门深入。教你不要用言语,不要用思惟,一天到晚交给你一个经本念,老实念,什么意思不要想,没意思,那里面有真义!有意思,假的、假意思,不是真的。真义是般若无知,那叫根本智;只要你得到根本智,起作用的时候就无所不知。我们在禅宗《六祖坛经》里面所看到的,惠能所得到的就是根本智,所以他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论你问他什么,大小乘八大宗的经论,随便拈一个去问他,他不认识字,他也没有学过,他会叫你「念给我听」,你念了他就讲给你听,他都懂。他一看就懂、一听就懂、一接触就懂了。为什么?因为他得根本智,他得无知的般若,所以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诸位要是能够透彻明了这个事实,你才会接受古大德那种教学法,你才能得受用。而不会误会到广学多闻,佛在经上讲了不少广学多闻,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佛有没有讲错?佛没讲错,我们听错了,我们误会了,我们不晓得佛的意思,依文解义。依文解义很可怕,佛门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怨」,过去、现在、未来佛看到你这样都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解错了。法门无量誓愿学,哪里需要学的,一接触就会了,那就是学。《坛经》很了不起!《坛经》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因为这是中国人说的,中国人写的,我们读起来特别亲切,里面字字句句与大乘经、一乘经完全相应,真正是了不起的一部经典。广学多闻,是一接触、一见、一听,彻底明了了,例如《华严经》上五十三参。参学,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观光考察;经上叫参,参就是参观考察的意思。目的都是叫你见性,没有别的。要晓得依正二报,就是身心世界,唯是因缘聚合之相,除此之外,别无一物;经上讲「是名」,是名就是指这个意思。

「明其假名为生,实未尝生。」哪有生!佛说生,佛说灭,随顺众生的知见说的,俗谛而说,实实在在没有生也没有灭。「故说非,明其本来无生。既无所谓生,则亦无所谓灭。则诸法本不生不灭。而凡夫不知,迷为实有生灭,随之妄念纷起,是故世尊说为可怜悯者。」世尊为什么说六道众生可怜悯?就凭这个而说的。实实在在我们这个世间,任何一物点点滴滴有没有生灭?没有。哪一天你要是看到这一切法不生不灭了,那恭喜你,你已经证到大菩萨的果位。什么菩萨?无生忍位的菩萨。什么叫无生忍?已经见到所有一切法不生不灭。忍这个字,有同意的意思,有认可的意思,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我同意、我认可,那你就叫证无生忍。可见得眼前一切法,的确是不生不灭。我们把一切法看成一个生灭的,是看错,看走了眼。但是你一定会执着说:我没看错!我一年比一年老,花开花谢不是生灭吗?我没看错。明明看错了,还不承认,还硬说没看错,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你永远没有办法证得无生法忍。如果你承认「我错了」,佛讲的是对的,我要改正我的错误,慢慢把它修正,我见到事实真相才有可能!不肯认错,就永远不进步。我们凡夫要认错,千万不要以为我的想法是正确的,我的看法是正确的,那就完了,佛都不能度你。有这样执着的人,就是佛经上讲的一阐提,一阐提佛没有办法度他,坚固执着不肯认错。《法华经》上,佛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两句经文,就是讲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相不生不灭,你要能够真正证得,就是无生忍位的菩萨。无生忍地位高,《仁王经》上把菩萨的位次,完全用忍来说。五忍位的菩萨:伏忍、信忍、顺忍、无生法忍、寂灭忍。无生法忍是什么地位?七地、八地、九地;七地是下品无生忍位,八地中品,九地上品。十地是法云地,寂灭忍的下品,等觉是中品,佛果是上品寂灭忍。无生忍的时候,就看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法相都是不生不灭。实在说,这是什么道理?这个说出来,用比喻说出来,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懂,还是不说的好。古人不肯说破,为什么?说破了之后,你就很难开悟,把你的悟门堵死了。所以他不太忍心说,不是说不出来的。不说出来,你永远有个疑情在,特别是禅宗,禅宗非常注意疑情,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说破了,疑情没有了,永远不开悟,所以还是不说的好。如果你们要我说,我也可以说。这就是凡夫迷了真相,以为有生有灭,在这里面起了妄想、分别、执着,愈迷愈深,因为这个缘故,佛才叫众生是可怜悯者。

我们看江居士为我们解释这两段经文,确实是费了苦心,从众生方面说,从因果方面说,从空有同时方面说,从究竟义说,真的说得很圆满,比一般《金刚经》的注解确实是注得好。我们今天研究《金刚经》,说实在的话,一定要取他这个本子,他在《金刚经》上,他是一门深入,一生就是一部经,四十年。四十年成为《金刚经》的权威,我们尊他一声金刚菩萨绝不为过,确实是金刚菩萨。

【10、须知身心世界,本无生灭。而见有生灭相,安立生灭名者,无他。实是痴迷凡夫,妄念变现之虚相,妄念强立之名言。经云『是名』,如是如是,此是名之究竟了义。】

「须知身心界,本无生灭。而见有生灭相,安立生灭名者,无他。」无他就是没有别的缘故。「实是痴迷凡夫,妄念变现之虚相,妄念强立之名言。经云是名,如是如是,此是名之究竟了义。」像这样的注子实在讲,都应当念个一百遍、二百遍,念了能开悟。所谓开悟,就是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确确实实一切法不生不灭,生灭相从哪里变现?从妄想里面变现出来的;真心离念,离念就没有生灭。妄心就是个念头,念头有生灭,刹那生灭,念头不是真的是妄的。佛说法,这个地方显示出来了,佛法因缘生,佛是因众生妄念变的虚相,所以列这些名词。六道轮回、十法界,取了这么多名词,是因为众生妄想变现出来的。众生要没有妄想,哪有这么多佛学名词?没有了。所有名词术语是这么建立的。在本经「是名」这两个字里面,含有这些意思在里面,这是「是名」的究竟义,讲到究竟,讲到彻底,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

【11、若离於念,身心世界之名字言说,尚且无存。那有生灭之名字,又那有生灭可说。如此则泯一切相而入真实体。真如性体,从本以来,平等如如。总之起念即非,并起念之非亦非。经云『则非』,如是、如是。此则非之究竟了义。】

「若离於念」,这就是根本,它根本的原因在此地。「身心世界之名字言说,尚且无存。哪有生灭之名字,又哪有生灭可说。」可见得那个源头就是个念头,就是这个妄念,妄念没有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妄念没有了,身心世界的名字也没有了,生灭的名字也没有了,不但没有,佛也无法可说。禅宗说「口挂墙壁」,没得说了!在这个境界里面。「如此则泯一切相而入真实体」,这个境界是什么境界?这个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法身大士所证的;就是《华严》末后所讲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入了这个境界,这就是一真法界。我们世间人看到这个法界,是永恒不生不灭的境界,在佛法里面讲是「泯相入体」,体是真实,会相归性。这一句说「泯一切相而入真实体」,跟会相归体一个意思。

「真如性体,从本以来,平等如如。」《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就是这个境界。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个境界。我们没有能力离念,没有能力断惑,要想入这个境界,修其他法门是决定不可能。这不是我说的不可能,一切经里面讲不可能。唯有念佛求生净土,得弥陀本愿的加持,临终佛来接引我们往生,这就可能,这样才能够入不思议解脱境界,除这一门没有第二门好走。大乘显密八个宗派,八大宗。我在年轻的时候,跟一般年轻人差不多,求知欲非常强烈、很旺盛。哪一宗的典籍都想去涉猎一下,都想去学学,耽误了不少时间,浪费了许许多多的精神、精力,最后专门念佛修净土。道理在哪里?看看其他各宗各派各种法门,想想自己做不到,实在没有办法。禅宗不但讲开悟,我们做不到,禅定都得不到。我们以为有能力盘腿面壁,坐个三个月、半年不出定吗?做不到!其实三个月、半年不出定,又算得了什么?将来不过是生四禅天而已,不能出三界,你才知道这个多难。学密,三密相印、即身成佛,你能成得了吗?见思烦恼不断,成个什么佛!纵然依照密法修持,功夫很得力,有好的上师在旁边指导,即身成佛了,也不过成个藏教佛而已。他的地位,印光大师讲顶多只等於阿罗汉,甚至於阿罗汉还不到,只能等於一个三果圣人,只是这样的成就,距离圆教的佛果远之远矣。这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诸位可以看到。这些祖师大德都是讲真话。我这才统统放下来修净土,弘扬净土,知道这个法门在末法往后九千年,这么长的时间里面,的的确确可以普度众生,能令一切众生,有缘的众生能信、能愿,各个往生不退成佛,唯此一门。几十年时间才认清楚。经典法门都摆在眼前,不识货,花了几十年,这才搞清楚、搞明白。才发现原来这桩事情全都写在《无量寿经》的经题上,过去也看这个经题,也念这个经题,没发现,不晓得它的意思。

「总之起念即非,并起念之非亦非。经云『则非』,如是、如是。此则非之究竟了义。」十段跟十一段好,非常非常好,文字不多,讲得很圆满、很透彻、很究竟。他要没有相当功夫,他要不是过来人,这个话说不出来的。江居士他怎么样成就的?我们在他整个《金刚经讲义》里面,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看出他是怎么成就的。他教宗般若,用般若这个方法,结合念佛法门。用般若什么方法?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这就是我们最近讲的这一段经文。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怎么个受持?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就是受持金刚般若。这三个相一离开,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真正恢复到清净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一切放下,一心专念,这个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那个力量就太强太强了。所以他智慧开了,他对於大乘经义,点点滴滴看得这么样的透彻,这么样的圆满究竟。人家从这里得力的。

他用四十年,我们今天要学,是不是也要用四十年?那就太傻了,我们今天用的时候,不要!我举个比喻给大家说,你就明了。现在交通工具最发达的飞机,飞机从最初发明到现在,差不多将近一百年了。现在叫你去造一架飞机,你是不是造最原始一百年前那个飞机?是不是制造那个?如果你们有能力、有财富,我们来搞一个飞机制造厂,我们来制造飞机,你是不是制造一百年前的那个螺旋桨的飞机?是不是造那个?你不会!你一定造现代最进步的科技。他是累积到今天,我们今天用他的成果,不要他从前的。换句话说,江味农居士四十年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四年就达到,这才是正确的、应当的。诸位永远要记住,我们的成就,踏着别人的肩膀、头顶往上去的,这才是成就,跟在后头做尾巴是永远不能成就的。你看禅宗的口气多大,不说踏着别人的顶,踏着毘卢遮那佛的顶,那是真的成就。追随,是客气话!跟在人家后头永远不能出人头地。后人如何出前人头地?踏着前人的头顶超越了,这才是出人头地。科技的发展是如此,佛法的进步也是如此。我们初学,是学人家的规矩,学人家的方法,更进一步超越他。不能超越他,谈什么成就!自己尚且不能成就,何况度众生。所以,成就一定是超越前人,你才能算真正成就。如果你存这个心:我一定要超过古人,超过这些佛菩萨,你贡高我慢,你决定超不过、决定堕落。如何能超过?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就超越了。要做真功夫!这一段里面讲的,都是修行重要的纲领、原理、原则。

【12、须知但遮无照,但泯无存,便非了义。遮中有照,泯中寓存,方是究竟了义。】

什么叫遮、什么叫照?什么叫泯、什么叫存?这些字都是大乘经上,古来祖师大德着作当中常用的字样,要把它的意思搞清楚。「遮」是止,有灭的意思;「照」是觉,有用的意思。泯存跟遮照意思是相同的。泯是灭,存是有;泯是空,存是有。我们修行只着重一边,那就不是了义。像前面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遮照同时。应无所住是遮,而生其心是照。遮中有照,照中有遮。应无所住是泯,而生其心是存。所以「遮中有照,泯中寓存,方是究竟了义。」这教给我们修行正确的态度。心里面要乾乾净净,一念不生,世间一切法相决不能够执着,不但不执着,决定不把它放在心上,让这个心清净,让这个心里面空洞。诸位要晓得,心空就灵,心里有一物就迷了,迷就不灵;灵是智慧,心里什么都没有,智慧就生。心里有一样东西,智慧就没有了,就迷了。所以心要清净、心要空,不可以有一物。

我们身是有,有就要动;有要是不动,这个身体就坏掉。身是个机器,所以活动,活人就动,不动就死了。活动两个字很有味道,你要活就要动;你不想活,就不要动了。怎么个动法?利益一切众生,我们这个身体动起来,动起来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行於布施。布施这个意思在前面讲过,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包括我们整个的生活。我们整个的生活,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决不是为了利益自己,有一点点利益自己这个念头,你就着了。就像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一样,没有为自己,全是为了利益众生。我们穿衣吃饭都是为了众生,都是为利益众生。要不为利益众生,这身体可以不要了,可以舍身。留这个身住世就是为利益众生,保养这个身体也是为利益一切众生,世尊在本经前面示现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活着?为利益一切众生。你穿衣,为什么穿衣?为利益一切众生。你吃饭,为什么吃饭?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生其心,生这个心,这叫照。念念都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心光遍照,真心本性的光明,遍照法界,遍照众生。遮中有照,泯中有存,这是究竟了义。《金刚经》确实是中道究竟了义,古人注解有以这几个字做为注解的名称,不无道理在。

【13、学人最初宜用遣荡功夫,以除其旧染之污,使此心渐得清净,乃有见性之望。】

学佛,学金刚般若,从哪里下手?记住佛的教训,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把无始劫以来的妄想、分别、习气,用《金刚经》的道理,用《金刚经》的方法,把它除掉,分分除、渐渐除,除一分就有一分好境界现前,除两分就有两分好境界现前,就得受用,真实认真努力,见性就有指望。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念佛,得一心不乱有指望;不但得事一心,得理一心不乱也有指望。诸位要知道,佛菩萨为众生讲经说法,凡是他所说的,都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可以达到的;如果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根本达不到的,他决定不说。因为那个说出来的话,是给我们开玩笑,对不起我们。为什么?来吊胃口的,变成讽刺我们,我们做不到。凡是说得出来的,我们这个地球上众生做得到的。佛讲明心见性,我们这个世间人真的做得到;佛讲理一心不乱,我们这个世间人确实可以做得到。佛的话没有一句是假话,没有一句是废话。当然,理一心不乱难,理一心不乱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用金刚般若这个方法来帮忙,来修行的话,是可以达到的,而且我们一定要发心这样去做的。古人常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我们把自己目标定在理一心不乱,达不到,还有事一心不乱,还能得其中。假如我们的目标订得很低,只订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那好了,达不到就去不了。因此自己的目标总要订高一点,这是正确的。

我们应该发愤、认真、努力。从哪里做起?从断贪嗔痴慢疑做起,要真干!哪一个习气重,先在那里下手。如果对财看得很重,先舍财,先从重点下手,一定要断贪、嗔、痴,要断我慢、要断疑。这个疑是什么?最大的就是怕怀疑净土。你对於净宗法门要是有怀疑,这一生决定不能成就。决定不怀疑,真正相信。西方净土是真的,极乐世界是真的,念佛得佛的加持是真的,临终佛来接引是真的,样样都真实,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先把贪嗔痴慢疑断掉,真正不疑了,那就一门深入。还想搞其他的法门,对净土信心不足,对净土还是有疑问存在,他才会去涉猎其他的法门;果然不疑了,那就彻底放下。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要细心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一定要断烦恼,身心世界决不可贪恋,外面的境界诱惑的力量很大,记住佛在《金刚经》教导我们,菩萨不受福德,不接受,绝不享受福德。我们这一生一世,始终保持着自己初心,保持我的初发心,保持我一个极简单的生活方式,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我们才能成就。

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看在眼里清清楚楚,这是增长智慧,我不是不知道,我样样知道。知道怎么样?如如不动,你诱惑不了我,我什么都不要,不要说叫我去买,送给我,我都不要,如如不动,把那个贪彻底舍掉。科技东西有利於弘法利生,弘法利生发心的人很多,让他们去做,我不必去做。我要搞这些干什么,现在大家用这个东西,我们虽然在这个地方讲经,全世界的人都听得到,这些机器都传播过去了。他们在做就好了,我何必去做?我不要买机器,我也不要学这东西,让他们去做,这样就对了。我要有个念头去做了,我们清净心又被污染、又夹杂了。自己不能成就,就决定不能帮助人。为什么?自己道眼没开,还是迷惑颠倒,你怎么能为别人指路,你指给别人是错误的路,不是正路。

由此可知,断烦恼习气的重要,这第十三条就是叫我们断烦恼习气。断烦恼习气,没有高度的智慧做不到,没有真实的智慧容易退心。看到别人社会这么富裕、这么繁荣,人家都享受,我为什么不去享受?那就是烦恼习气在作祟。唯有高度智慧把这个看破了,那是假的,那是陷阱,那是火坑。众生去跳,他愚痴、他无知、他可怜悯,我们也能跟着去吗?我们跟菩萨,菩萨不受福德,我们跟菩萨走没错,跟众生走就糟了。务必要使我们的心渐得清净,这个渐,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一年比一年清净,这是初学;今年比去年清净多了,明年一定比今年又进步了。功夫要用的得力的话,给诸位说,一个月比一个月清净,果然能够你自己感觉到一个月比一个月清净,你就可以拍拍胸脯,我决定往生了,没有疑惑,你有把握往生,往生就是心净则土净。因此那个境界月月不相同,年年不相同,讲这个经,同样是这一段经文,那个讲法月月不一样,是年年不一样。字还是这几个字,就不相同了。为什么不同?境界不同、看法不同、见到的地方不同、体会的不同,那怎么会是一样?所以你要晓得一本经,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天天讲、年年讲、不断的讲,不会有一次是相同的,然后才知道经有无量义。经实在是没有意思,在讲的时候,起作用的时候是无量义,经是活的不是死的,活活泼泼的。我们学要学这个,不能学死东西,死东西就坏了,学一样会一样,合到第二样就不会了。一定是活的。活的学一样,所有一切都通达,都通达之后,还弘扬这一样。为什么?这叫大慈大悲,给众生初学的人做个好样子,这是大慈悲。古来大德许许多多都是这样做给我们看。今天时间到了。

第38集

请看《金刚经讲义节要》卷三,经本第九十一页。

【14、但用此功,防堕偏空。故须圆融,性相圆融,无碍自在。言是名而言非者,是明幻有不离真空,相非性而不融。故虽不坏相,亦不可着相。言非又言是名,是明真空不妨幻有,性非相不彰。故虽不着相,亦不应坏相。而后乃为无碍而圆融。】

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把性相、理事这些真相,都为我们描绘出来。我们在生活当中,修持就是生活,如果说修持跟生活没有关系,生活不是修持,那就错了,用功也是在生活当中。生活能够与事实真相相应,这就是好境界,就是佛菩萨的境界;如果与事实真相相违,那就是六道凡夫的境界;由此可知,与事实真相相应不相应关系最大。世尊在本经上教我们用功,是两边不着,空有两边不着。

「但用此功」,像前面跟我们讲的大前提、大原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防堕偏空」,如果无住而不生心,那就落空,与事实真相还是相违背。凡夫着有,这是堕落在欲界、色界;欲界、色界都是有。如果凡夫着空,有不执着了,有放下了,执着空了;四禅的无想天是着空,再往上面去,无色界的四空天也是着空。由此可知,着有、着空都不能脱离六道轮回。这就是佛在经上,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劝导我们,要空有两边都不着,这样才能够超越六道,这样的见解圆融了,这样的行持也圆融了,不偏於一边。

「性相圆融」,性是体、是空;相是有。体性一定会现相,体性要不现相,这个体性就没有作用,有体一定现相,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因此,相不能灭,相不能断,十法界依正庄严只是相在转变。诸位要知道,相会变不会灭,正因为这个相会变,所以佛教我们生心;我们生善心,相就变得好、变得庄严。性相圆融,那就自在了。《华严经》上说,佛与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大菩萨,都是见性的菩萨,用此地的话来说,都是性相圆融的菩萨;性相不圆融不能见性,圆融就见性,见性就圆融。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一心不乱,性相圆融就是理一心不乱;证得理一心不乱,一定是性相圆融,名字说的不一样,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没有丝毫的差别,你就入无障碍的法界。无碍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清凉大师在《华严》里面,跟我们讲四种无碍: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叫做不思议解脱境界,也叫做无障碍的境界,这就得大自在。《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自在!观就自在。观怎么样?无障碍。如果我们不会作观,那就有障碍。所谓作观是转变观念,把我们从前那些错误的观念、旧观念,依照佛的开导,依照佛的指示,把它转过来,观就是这个意思。要转凡夫的观念为佛菩萨的观念,这就对了,要跟佛菩萨的看法一样。

在这个经文里面,「言是名而言非者」,即非、是名,这样的字样在《金刚经》看到很多句,含义很深。说「是名」是从相上说的,说「即非」是从性上说的;佛为什么用这个说法?处处显示性相圆融,无碍自在,句子是显示这个意思,所以意思很深很广。说是名又说非,这是说明「幻有不离真空」;「是名」是有,有是幻有。我们凡夫必须要等待事情过去之后,才知道假的,梦一场,那个觉太迟了。真正要觉悟的是现在,现在是不是作梦,是作梦一场,现在不住。这部经后面,佛讲的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的意思是说什么?就是末后那个偈子「梦幻泡影」,实实在在是如此。过去是作梦,昨天是不是梦?想一想,昨天是梦。到讲堂来之前是不是梦?过去了,过去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在过去当中你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得到,不但环境里面那些东西你一样得不到,身体都得不到。现代科学家很聪明,知道我们身体细胞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了,新的细胞生了,代替了。我们从大门口进来,在这里待两个小时出去,进来我这个身体跟出去我这个身体不一样,你知道吗?科学家晓得,为什么?里面细胞换了不少,不是原来那个样子,换了很多。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人身体细胞整个换掉是七年,七年全部都换掉了,一个旧的都没有,刹那刹那在那里变化。七年变一个新的身体,你每隔七年是不是会更年轻一点?这个要注意,就好像一个老房子一样,房子坏要换材料;聪明人怎么样?换新的,你的房子永远常新,笨的人换旧的,愈换愈糟糕,你们懂这个意思吗?你如果不是一年比一年健康,一年比一年容光焕发,你换的材料全是旧的,你没有换新的;你如果换新的,一年比一年年轻,相貌一年比一年好,换新的,不要换旧的。懂得佛法的人就会,不懂佛法的人,都找旧东西、找便宜的东西,那就搞错了。这是说明「幻有不离真空」。佛法学了是真管用,绝对不是说学了没有用处,马上就用得上。

「相非性而不融」。如何性相圆融?圆融这个意思,前面跟诸位说过,实在讲多说几次也不妨碍。为什么?你没有圆融过来。一就融了,二就不融。性是性,相是相,就没有办法圆融;什么时候你觉悟了,性跟相是一不是二,就融了。像《心经》上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讲性,色是讲相,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是一不是二,那就融了,真的融了。我们今天不是如此,性不是相,相不是性,空不是有,有不是空,怎么都融不起来。世尊在《金刚经》上,苦口婆心告诉我们事实真相,真相是圆融的,真相是不二的。《金刚经》我们念得很熟,就是圆不过来,还是把它看作两桩事情。幻有为什么不离真空?它是一桩事情,它怎么离?空有是一。因为幻相的体是真空,所以性相就圆融,这是讲相非性不融。如果它体要不是真空,每一个相都不能相融,怎么可能到事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这是《华严》最高的境界;理事无碍是性跟相相融,事事无碍是相跟相相融,那是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相跟相为什么能够相融?因为相之体都是性,同一个自性,所以相跟相也能相融。我们在经论里面,看到诸佛菩萨,身土交融,特别是在《华严》里面所看到的。一毛孔,毛孔是正报,一毛孔汗毛孔很细,里面能容大千世界,毛孔没有放大,世界没有缩小,它怎么相融法?因为性相融。这是《华严》上讲的事事无碍境界,实在说不只芥子纳须弥,那是小事;毛孔含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这才是真正不可思议,道理就是因为同一个自性,性相同,所以事事无碍,这是得究竟圆满的自在。因为事实真相如此,所以相不能坏,虽不能坏,不能着。为什么不能着?它体是空的,体是空寂的,相是幻有。相不能坏,就是因为相只会变不会灭。所以相不能坏,也不能着。

「言非又言是名,是明真空不妨幻有。」真空是性,真性不碍现相。「幻有不离真空」、「真空不妨幻有」,这两句世尊在楞严会上讲得很多,用了很长的经文说得非常详细,值得我们作参考。「性非相不彰」,彰就是很明显、显着。性是空的,如果它不现相,性在哪里我们不知道;因为它现相,我们就发现了,原来性在这个地方。这一桩事情,如果我们很难体会,我们可以举个比喻来说。大家都会作梦,梦中的境界,刚刚梦醒还很清楚,还都能记得。梦从哪里来的?是我们的意识心变现的,现在人都知道,这是我们下意识变现出来的。没有作梦的时候,意识心在哪里?找不到。一现相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了;其实不作梦的时候也现相,什么时候现相?打妄想就现相。是因为你太粗心了,你没有留意,打妄想就现相。你想一个人,一个人的相,想一桩事情,有一桩事情的相。真正有功夫的人,你跟他面对面坐着,你心里在打什么妄想,他都知道。他怎么知道?因为那个相出来了,他看到了;他看到你在那里妄想,现那个相。所以妄想有相。我们现前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相,这是阿赖耶识的本质相分。我们感官里面的现相,是带质境的相,稍稍学一点唯识的会懂得,那是带质境的相;外面的境界相是本质相分,都是幻化的。本质相分就是阿赖耶的相分,我们起心动念对於一切的感觉的世界,是第六意识、第七识跟五十一心所相应的相分,心心所都有四分,都有相分,这个说起来非常微细,要用现代的话来说,这是属於心理学。所以性必须现相,这个性才很明显的表现出来。

「故虽不着相,亦不应坏相」。性是空的,不应执着,它能现相,因此也不必把这些相破坏。实在讲,不可能破坏的,没有法子破坏的,这个一定要知道。「而后乃为无碍而圆融」,要紧的是要彻底明了事实真相,彻底明了、明白了,我们生活当中就会非常自在,完全与真性相应。我们佛门里有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即性」,修是什么?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真心自性完全相应,这就是称性起修,这就是全修即性,那个多自在!这就是转凡夫的生活,变成佛菩萨的生活;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盘,就在那个转,经上跟我们讲的作观,作观就是转。

【15、以上是不坏假名,会归性体,(六四至六九节)最精最要之义。若不明此义,便非真解,如何能行。虽勤苦学佛,必不能得大受用,甚至走入歧途而不自知。反之,则一日千里,受用无尽也。】

「以上是不坏假名,会归性体」,这一段所讲的,就是「六十四到六十九节最精最要之义。」六十四段讲什么?我们要把它记住,经文是:「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六十五段所讲的:「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换句话说,前面的经文教我们怎样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三桩事情,你才是真正圆满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第一个要离名字相,第二个要离言说相,第三个要离境界相。这个境界里面有细相,细是微尘,微细相;有大的相,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这是大的境界相。佛又非常慈悲,最后说不能着身相,这是教给我们,身心世界统统都不执着,这叫做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是最精最要之义。

「若不明此义,便非真解,如何能行。」你要不了解这个意思,你怎么能够受持般若?怎么能够修般若行?般若要离相,身心世界要离,空有两边要离。由此可知,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绝对不是讲把《金刚经》当作课诵,早晚念它一遍,我们就受持《金刚经》,不是这样,那就错了,完全错了。世尊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明白为我们开示,就跟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的意思完全相同,马鸣菩萨教我们:不着名字相、不着言说相、不着心缘相。他讲了三个,离名字、离言说、离心缘相,跟这段经文完全相同。而这段经文,把心缘相讲了三桩事情,就讲得更圆满了。外面境界,小而微尘,大而世界,再说到自己的身心,这统统都属於境界。境界是凡夫心所攀缘的,离心缘相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放下身心世界,就是这个意思。

「虽勤苦学佛,必不能得大受用,甚至走入歧途而不自知。」这是讲你对於般若没有真正的了解,不知道真正受持,受是学习,你不晓得怎么样是真正在学习,那你是决定得不到受用;不但得不到受用,还怕产生误会,走入歧途而不自知。这个误会、歧途里面,最大的是恶取空,所以走到断灭空,那就坏了,走到拨无因果,那个不得了,那变成魔。「反之,则一日千里,受用无尽。」反过来,就是你对於佛在经上讲的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行的方法又能认真去做,你的进步一日千里,进步的境界可以说天天不一样。得什么样的受用?得无碍自在,得这个受用。《心经》前面,观世音菩萨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就是你得真实的受用,一切苦厄都没有了。

【16、当知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即是清净心。此清净心,住处无方所,用时无痕迹。本是把不住、取不得的。所谓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圆觉经》云: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当知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金刚般若不是从外面来的,不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从哪里来的?是我们自己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禅宗六祖惠能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来具足」,金刚般若波罗蜜也是本来具足的,无有一法不是本来具足的。虽然本来具足,可惜我们迷了,无始劫之前就迷了,以为没有;今天遇到世尊,世尊为我们一开示,我们觉悟了,这个原来我们自己有。有,当然可以证得,当然可以恢复。有而不能现前,原因在哪里?有障碍,这个障碍我们讲业障,你有业障,把你真心自性的般若智慧障碍了,如果把业障消掉,你自性的德能就恢复,又现前了。

「即是清净心」,般若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我们想想前面,我们才念过不久,应该还能够记得。江味农居士跟我们说明,通途修行的方法,改变我们的观念,用止观的方法,那个方法叫智念,智慧。转烦恼成菩提,这是一般的方法,总而言之,都不出这个原则,把我们的妄念转成智念。净宗念佛的方法,是把我们的妄念转成净念。他又说,净念比智念还要来得亲切。我们再看这几个字,你就更能体会,「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那就是智念,就是清净心。我们今天念阿弥陀佛,专修清净心就是净念,净念比智念还要来得亲切。亲在哪里,能不能体会得到?如果心不清净,哪来的智慧!由此可知,一般的法门是从智慧修清净心,净宗法门是直接修清净心里面生智慧,所以它来得更亲切。心跟水一样,佛法里常常用水来比喻心。你们家里有佛像,供养佛,没有香花不要紧,一定要供一杯水。水代表什么?代表心。水要清净,水要平,不起波浪,看到这个水就想到我的心清不清净,我的心平不平。供的水,不是给佛菩萨喝的,他不要喝,是给我们自己看的,常常提醒我们自己,用心要清净、要平等,就是时时刻刻想着,要修清净心,要修平等心,那一杯水是这个意思,这是修行的关键。供花,花代表因,开花后面就结果,花代表六度,果是代表三乘果报,声闻、缘觉、菩萨、佛,代表这些,它都有意义的,不是供给佛菩萨看的、佛菩萨吃的,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譬如供灯,油灯、蜡烛,它表什么?表舍己为人。我们佛弟子觉悟,我要牺牲自己,要服务社会人群,能够舍己为人,是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它取这个意思,意思都好得很,可是现在很少人懂得。认为我这是供养佛菩萨,佛菩萨喜欢就保佑我,全都变成迷信了。这么好的教育意义,都变成迷信,使社会上对佛教产生很深的误会,你说冤枉不冤枉?我们佛弟子不能不懂,人家要来问,我们说出给人家听,他就明了了;不但不误会,反过头来佩服。所以修清净心重要。

「此清净心,住处无方所,用时无痕迹。」不清净的心就有方所,为什么?他心里面着相,你住在哪里?我住在某路门牌多少号,他住在那个地方,你说他的心多小。清净心是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有丝毫分别执着,心就不清净。清净心是尽虚空、遍法界,人家说你住在哪里?无所住,应无所住,佛教给我们的。有住就坏了,有住心量就小,无住这个心量才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的住处,哪有一个地方!「住处无方所」;起心动念就有方、就有所。「用时无痕迹」,我们凡夫用的时候有没有痕迹?有,阿赖耶里面落印象,那就是痕迹。佛与大菩萨起心动念没有痕迹,也就是说他阿赖耶里面不落印象,乾乾净净、一尘不染,所以佛菩萨用心像镜子一样。我们每天早晚都要照照镜子,佛菩萨用心跟镜子一样;我们凡夫用心,像照相机的底片一样,照一下,里面就有痕迹,他有个印象在,所以无始劫以来天天在照,心里面一塌糊涂。你晚上睡觉作梦,做些奇奇怪怪的梦,那是什么?那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乱七八糟。你就能够发现,佛讲得没错。圣人用心像镜子,不但照的时候清清楚楚,去的时候不落痕迹。正在照的时候,何尝落痕迹!不但是去了不落痕迹,正在照的时候都不落痕迹,那才叫清净心。事情过去了,不再想它,那都不是清净,哪里是清净;清净,确确实实不落痕迹,那个心才自在。

诸位真正心到清净心了,你的相貌永远不会变,你二十岁学佛,你过两百年还是二十岁。为什么?他心没有变。我们人为什么会衰老,相貌会变?那个念头在变。你有念头在,你用的是生灭心,清净心是不生灭心,生灭就是不清净。所以要晓得,清净、平等是不生不灭心。所以它没有方所,它没有痕迹;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这个心才叫清净。诸佛菩萨的相,我们没有看到佛菩萨很老的相,没有看到。我们画无量寿佛,把他画成一个老头子,那是人画的,无量寿佛不是那个相。你去念念《观无量寿佛经》,看阿弥陀佛有没有长胡子,没有!那是我们众生的虚妄分别,这个一定要晓得。

「本是把不住、取不得的。所谓心月孤圆,光吞万象。」这两句是禅宗的话,形容真心本性,形容清净心。「把不住」就是六根缘不到,攀缘不到,言语达不到,所以言语道断;我们怎么想也想不到,所以心行处灭。「取不得」就是决定不能执着,决定不能分别,决定不能执着。禅宗用这两句话来形容,「心月孤圆」,后天是闰八月的中秋,心月就圆了,满月的月光非常亮,照遍了大地,万象就是森罗万象,都在月光明照之中;这就是:你的心清净,你的心平等,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的境界,都在你自己般若智慧光明照耀之中,比喻这个意思。

「《圆觉经》云:有照有觉,俱名障碍。」障碍在哪里?你们想想,障碍就是分别执着。他说:我有觉,我觉悟了,我有照!其实他没觉也没照。说自己有觉有照,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有一年在洛杉矶讲经,洛杉矶佛教里面大概很多人都知道,说有五个年轻人开悟了,是密宗的仁波切给他授记的,给他做证明,这几个人开悟了。我正好在洛杉矶讲经,这五个人也要我给他授记,给他证明,说他开悟了。他们跑到我面前来,我说老实话,我不打妄语,我摇摇头,我说:「你们没有开悟」。他们很生气说:「仁波切上师都说我开悟了,法师你怎么说我没有开悟?」我就跟他说:「我没有开悟,你来找我,你一定没开悟。」自认为开悟,还贡高我慢;开悟的人,四相没有了,他那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贪嗔痴慢都表现在面前,那开悟了吗?哪里是开悟的样子,简直被人骗了。所以说有觉有照,你有就错了,有就是分别,有就是执着,这就是障碍。有是障碍,无呢?无又堕到无明里去了。你说无觉无照,还是障碍,堕在无明里去了。有无都不要,有无怎么不要?有无是一不是二,那就开悟了,只要把有无当作两桩事情,你怎么也悟不出来。宗门常讲「万法归一」,这句话的味道很长,什么时候你归到一,你的问题就解决,你就没事了。如果你还有二、三,那你慢慢来吧!时间还长远得很,归到一就没事了。我说这个话很容易,做起来那就真难!它真难,没法子,那就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带业往生,靠得住;除此以外,没有第二条路好走。第二条路,一定要做到万法归一,你就归归看,你还行藏落二、三,那就完了。

【17、佛说般若,本令人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但恐人存有照觉之智。其下者甚至向名言中觅般若。故特於奉持之所以时,曰般若则非般若。如此一说,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迹相。真是快刀斩乱麻手段。即此便是金刚般若。】

「佛说般若,本令人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佛说般若这几句话,不是单指这一部经,如果你单指这一部经,你又落到二、三。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字字都是般若,他的目的是教我们依文字,佛当年在世依言教,依释迦牟尼佛的教诲,要去做;观照就是做,你要真听话、真照做,然后你才能证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自己才能够证实。宇宙人生真相就是前面所讲的性相圆融、无碍自在,那是真相。说到这个地方,诸位必须要晓得,唯佛与大菩萨、法身大士入这个境界,在娑婆世界证得法身的人很少,希有!大部分的众生,还是不断在搞六道轮回,苦不堪言。佛菩萨是可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循规蹈矩,好像样样都还很执着。释迦牟尼佛穿衣整整齐齐,表现穿衣的样子;托钵,钵托得端端正正,不是随便拿一下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表现这个样子?这叫大慈大悲,为一切众生做一个样子。你们没有到这个境界要守规矩,守规矩对你们有好处;断恶修善,虽不出三界,不堕三恶道,这是佛的大慈大悲,这一点我们要深深去体会。我们样样都守规矩、样样守法,严持戒律,是做给众生看的,给别人做个好样子,是这么一回事情。我们学佛,说实在话,自己还没有契入这个境界,戒律一定要严持,自己没有到解脱境界,解脱之后还严持戒律,那就是教化众生,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完全是利他而不是自利,现在没有开悟之前,我们这样做自利利他;悟了以后,圆融之后,完全是利他,那没有自利,自利圆满了,完全是利他了。

「但恐人存有照觉之智,其下者甚至向名言中觅般若。」这是错误的。世尊说这段经文,也是防止后来的佛弟子,听了佛这一段开示之后,没有能够了解真正的意思,把佛的意思错会了,这个错会是有的,不是没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朋友当中常常谈话,都引起对方的误会;他听了之后,把意思听错了,我们不是这个意思,他把意思弄错了。佛讲话大家听,也常常出这个毛病,愿解如来真实义很重要,可以说许许多多人是误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那就很糟了。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不但他得不到,还要造罪业,谤佛、谤法、谤僧,这就是错解佛的意思。如果存着有觉照之智,就是前面讲:我有觉,我觉得我觉悟了,我觉得我明了了,这个都错了。错得更大的,般若在哪里?般若在《金刚经》里面、在《大般若经》里面,那更糟糕,更错误了。经里面没有,言说、文字里面都没有。般若在什么地方?般若是你自己真心本性本来具足,那就没错了。哪里在外头!「故特於奉持之所以时,曰般若则非般若。」这是防止,怕你以为般若智慧是在般若经里面的,所以佛说「般若则非般若」。这句话是防止这个误会,告诉你般若不是在般若经里面,但说老实话,也不能离开般若经。

「如此一说,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迹相。真是快刀斩乱麻手段。即此便是金刚般若。」这个金刚般若就显示出来了。可见得金刚般若也不在文字里面,是释迦牟尼佛用的手段;我们要能够体会,要能够认识清楚。我刚才用最浅显的比喻,诸位要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让它来提醒自己,就会生智慧。佛前供的这一杯水,学佛的人要懂得这一杯水的意义;不是佛前面我们看到的水,也要作如是观。不能说它不是佛前水,大概就不表法,那就错了;一切地方见到水就表这个法。佛前供的花,提醒我们要修六波罗蜜;任何地方看到花,都是提醒我们修六波罗蜜,这才对。甚至於人家穿的衣服,衣服上印的花,我们看到,也是提醒我们要修六波罗蜜,这才行。看到油灯、蜡烛,一见到,燃烧自己,要照耀别人,佛前面我们会想到,任何地方见到都提醒自己,这才叫修行人,你才真正懂得佛的意思。只是在佛堂、佛像面前,离开就没有了,你修个什么?完全把佛的意思错解、曲解了。

经,经也当作镜子讲,它的意思很多,《华严》讲十种意思。我们每天照镜子,就想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照镜子是脸上有肮脏擦乾净,马上就想到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一面镜子是照心的,我们心对於法相、非法相,对於空、有,还有没有分别,还有没有执着;若有分别执着就是肮脏东西,要把它洗乾净。每天早晚照镜子,就是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不这样修行,不这样用功,你怎么会得受用?由此可知,佛经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依正庄严哪一法不是?哪一法不是般若?哪一法不是金刚?法法皆是。在一切法里面我们都有警觉心,在一切法里面我们都回头,这一回头,心就清净,清净心里面就放智慧光明。这两句话很好,「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迹相」,这就是金刚般若。

【18、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复能离一切相,行一切法。果能如是奉持,方於世出世法,究竟达其本末边际,谓之『波罗蜜』。】

「即一切法」,没有离开一切法。过去我过的是什么日子,现在还是过的这个日子;过去我做的是什么工作,现在还是做这个工作,没有变样子,这叫即一切法。「离一切相」,那跟从前不一样。从前生活做工着相,现在明白了,生活做工不着相,这就是修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生活工作不着有,心地清净不着空,空有两边都不着。两边都不着,岂不就是佛所讲的,「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我们每天生活工作,就是而行布施;心地清净,不分别、不执着,就是应无所住,这两句圆圆满满的做到了。什么时候做到圆融,你就见性,要在这里面去练,练到圆融,练到性相是一不是二;什么时候发现是一不是二,你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如果你见到一切法还有二、三,决定没见性,要继续不断努力,向哪个方向努力?空有两边不着上努力。没有别的办法,就在空有两边不着;换句话说,就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上用功夫。这个而行布施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大家千万不能够搞错,而行布施就是我们整个的生活。这叫离一切相。「复能离一切相,行一切法。」离一切相是应无所住,行一切法是而行布施。

「果能如是奉持,方於世出世法,究竟达其本末边际,谓之波罗蜜。」本是讲的体,性体;末是讲的现相;边际是讲的作用。《华严经》大方广三个字表体、相、用,本就是体,末就是相,边际是作用。究竟圆满的通达,没有一丝毫的障碍,这是圆满的见性,圆教如来果地上境界。「波罗蜜」是功夫到家,达到极处、达到圆满,波罗蜜有圆满的意思。怎样才能达到?果能如是奉持。这段经文所说的,不着名字相,不着言说相,不着境界相,境界相是小而微尘、大而世界,不着身相,这是佛教给我们的。还得而行布施,这个才行。单单不着,没有行布施,就落空、就着空,那也错了。

【19、般若无言无说,境智一如,非实有一法。而法法皆般若之意,以明诸法一如。】

这个意思愈讲愈深、愈讲愈透彻,我们要从这里面去体会,然后把它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就得真实的受用。世尊在无言说里面为我们说出来了;虽说出来,要知道说而无说,那你真正般若智慧现前了。释迦牟尼佛讲般若经,把你自性里面的般若引发出来;如其不然,释迦牟尼佛虽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你没有得到真实的利益,你的心还是闭塞,本有的智慧德能还是被业障障住,不能现前,不起作用,这是真正可惜。「境智一如」,境是色法,智是心法,就是《心经》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境是色,智是空,它是一不是二。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心境是一桩事情。智是阿赖耶的见分,境界是阿赖耶的相分,见分跟相分都是自证分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见相同源,它是一不是二,确实是一如。「非实有一法」,一法叫单一,绝对没有东西是单一之法;尽虚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决定没有一个单一之法。一切法都是从一个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法法皆般若之意」;哪一法不是?法法皆是。像我们刚才举的比喻,我们看水,水里面是的;花,花里面是的;果,果里面是的,没有一法不是的。只要你通达这个意思,统统都是;你不通达这个意思,你就样样都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摆在你面前也不是。这样子说明「诸法一如」,诸法一如就证圆满的佛果。本经佛说:「如来者,诸法如义。」你要证得诸法一如,你就是如来,你就成了如来。

【20、若悟得细而微尘、大而世界,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皆是假名。则尘尘刹刹,莫非般若。所谓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於一毫端建宝王刹。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又曰: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皆境智一如之义。】

「若悟得细而微尘,大而世界。」这是境界相里面的大相跟小相。「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皆是假名。」这样你才能把境界相它的真相看出来。真相是什么?小是缘生的,大也是缘生。缘生无自性,正因为它无自性,所以小可以入大,大可以入小,事事无碍。我们现在现前,为什么大入不了小?这个障碍从哪里生的?从我们妄想、分别、执着里面生的。我们以为它是真的,以为它是实有,不晓得它是幻有,幻有没有障碍;误以为是实有,所以障碍生在这个地方。我们这里有一道墙,就没有办法穿过。为什么没有法子穿过?你认为它是真的有,就坏了,你就过不去。如果你分别执着的念头没有了,这个墙你就走过去了,没妨碍,这是真的事,不是假的事。圆瑛法师距离我们不远,我们底下客堂里还有老法师写的一幅对联在。圆瑛法师在《楞严经》序文里面,就说了他自己一桩事情,证明事事无碍。他在寮房里面打坐,心很清净,大概突然有一桩事情找他,他就下了座,出了寮房;出寮房之后,他忽然想起来,我门没有开,怎么就走出来了?回头一看,门果然关在里面。他为什么能出来?他那时候没有想到这个门,没有想到障碍,他就出来了,再一起这个念头,门他就再进不去了。这是老法师自己亲自的经验,他写在序文里面。我们今天墙壁为什么过不去?有个墙怎么能过得去,这就过不去了;如果把它忘掉了,你一走就过去,就走过去,就这么回事情。

可见得事事真的是没有障碍,障碍起的分别执着,这个没有法子。凡夫无始劫来的习气,不想自自然然它就生起来。过去我在求学,我们老师教我们一个方法;有时候你作梦,有的时候知道自己在作梦,梦是假的。他说那个墙壁,你走走看,看能不能走得过去?一走果然走出去了。为什么?知道那是梦,不是真的,墙壁居然就走出去了。所以教给我们可以从梦中来证明。如果你有执着,你在梦里面被人家关起来,还是出不去。你要懂得这个道理的话,我现在作梦,梦是假的,我为什么走不出去,那一走就出去了,就没有障碍,道理在此地。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非常奇妙,不可思议,里头有真正的道理存在,不是没有理论依据的。「缘生无性」,这就是它的道理;当体即空,它哪有障碍!都是些假名、假相而已。「则尘尘刹刹,莫非般若。」尘就是微尘,境界里面最小;刹是佛刹,三千大千世界是境界里面最大的。说个大,说个小,里面统统包括在其中,哪一法不是般若?所以见性的人,我们在禅宗语录里面常常看到,「头头是道,左右逢源」,真的一点都不假。

「所谓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於一毫端建宝王刹。」这些是佛在经里面常说的。微尘是依报最小的,在一粒微尘里面,转大法轮就是佛讲经说法,佛的大道场,听众人数是无量无边,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肉眼所看的,看得很少,凡夫肉眼只能看到几个凡夫坐在这里。佛要在这个地方讲经,天龙八部、鬼神、十方世界的菩萨,我们在《华严经》上看看那个会场,你们常念《地藏经》,《华严经》念的人少,《地藏经》念的人多。《地藏经》分身集会品,世尊讲《地藏经》的时候,十方世界诸佛带着他的侍者都来参加大会,那个会场殊胜庄严。哪能容得下?大小不二。所以维摩丈室,能容十万师子座。他那个一方丈的房间没有放大,人家的师子座没有缩小,这就是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於一毫端建宝王刹。毫端是毛端;宝王刹,宝王是佛,佛刹,佛刹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在哪里?在毛端上。这是说的事事无碍的法界。

「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十方世界是尽虚空、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是自己的光明,光明就是法身,光明就是自性,光明就是真心,我们的真心自性,是含括十方世界。《楞严经》上,佛做了一个比喻,佛把我们的真心本性比喻作虚空,把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比作云彩,从这个比喻上,我们就晓得我们的心性是多大,真的是无量无边。佛经里面常说,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都是我们真心自性变现之物。心性是能变,十方世界是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十方世界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就是自己的般若智慧。又说:「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这一句是讲诸法一如那个境界,到诸法一如,这个境界就现前了。末后说:「皆境智一如之义」,凡是经上讲到这些句子,都是一如的意思,诸法如义。上面是总结境界相微尘跟世界,末后这一段总结身心。

【21、三十二相一节,是明般若无智无得。般若非般若,正显般若正智,觉性圆明,无能觉,无所觉。清净心中,不可有境界相也。总示当即相离相以奉持而已。】

「三十二相一节,是明般若无智无得。」无智无得是讲到最究竟、最圆满。《心经》到最后的结论,无智亦无得,可以说是讲完了、总结了。「般若非般若,正显般若正智」,言语里面显示,这是不得已用这种句子,若不用这个句子,决定显示不出来。为什么?般若不能着相,也不能离相;着相不是般若,离相也不是般若。说般若,这有相;非般若,离相,岂不是空有两边不住。说般若是有,非般若是空,这一句话里面空有两边不住,这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着了一边都不行。说般若是有相,说非般若是空相,必须合起来说,空有两边不住,它的意思在此地。这一句话当中显示「觉性圆明」,圆是圆满,明是光明、明了,「无能觉,无所觉」。

「清净心中,不可有境界相也。」心里面还有境界就不清净,无论是言说的境界,文字的境界,微尘的境界,世界的境界,三十二相的境界都不行,都错了,决定不能有境界;连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境界也不行,那你着了空相。怎么办?在一切相里面若无其事,就好了,就没事。一切相里有相,若无其事不着相,那叫即相离相,这就对了。「总示当即相离相以奉持而已。」这么长的注解,给我们说明奉持这两个字,就怕大家对奉持这两个字发生误会,所以罗哩罗嗦讲了这么多。如果误会,我们《金刚般若》就白念、白听了,在日常生活当中,确实得不到它的利益,得不到它的受用,一定要讲清楚、要听清楚,不能有丝毫的差错。确确实实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没有一样不自在。

七十、结显持福约命施校

经【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佛说这部经,每说一段之后,都来做一次较量受持的福德,显示出受持之人他得的真实利益。『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字,比前面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程度提高了。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是真正奉持之人,也就是前面所说,他确实能够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而行布施之人。他得的福德有多大?佛先说一个大前提,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1、宝施,是外财。今以身命施,是为内财。重於外财远矣。】

「宝施,是外财。」前面讲大千世界七宝,恒河沙数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七宝,那些宝施是属於外财。「今以身命施,是为内财。重於外财远矣。」外财是身外之物,那个容易舍,不难!舍身命布施这个难,这是内财。一切众生把身外之物跟身体两个做一个比较,没有一个不把身命看得重,外财看得轻。所以舍身比舍外财,那个福报功德当然是更大,这是一定的道理。

【2、『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可知其生生世世,常以身命布施。其为难能也何如,其福德之多也何如。然施相未忘,仍属有漏,不出三界也。】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一个身只有一条命,哪有那么多命?恒河沙的身命布施,这就说明不是一生,是生生世世。「可知其生生世世,常以身命布施」,有没有这种人?有。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许许多多的菩萨常常修这个法门。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过去在因地,也曾经长劫以身命布施,真有!不只是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常干的!「其为难能也何如」,难行能行。众生向菩萨索取的话,没有不施舍的,要什么都舍什么,都给。如果不到一如的境界,做不到;要是到一如的境界,就很容易做到。为什么?对身不执着,知道「身相即非身相,是名身相」,所以他舍身,真的就像我们脱一件衣服给人一样,不难!我们今天没有入那个境界,把身体、身命看得非常之重,一丝毫也不肯舍,这就是坚固的妄想、分别、执着,不知道事实真相。能舍,「其福德之多也何如」,这一定的道理。肯布施就得福报,以身命布施那个得福就太大太大了,三种福报都具足,财富、智慧、健康长寿,三种福报必定具足成就。「然施相未忘,仍属有漏,不出三界。」他布施,布施没有能够破四相,我以身命布施,我布施给什么人清清楚楚的,这个相存在,只要有相、有迹相,前面讲「奉持金刚般若,心里面不留一字,不沾迹相」,他这样布施还是有迹相,心里面还有,这种福是有漏的福报。果报在三界,将来作大梵天王,大概就是修这种福报的,不出三界。

七一、明持福多

经【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诸位读《金刚经》,这些句子重复很多遍,从经开初到经末了,大概有七、八遍的样子,我没有仔细看,应当有七、八遍之多,有这么多次的比较。特别要注意的,这里面「受持」两个字,要没有这两个字,就变成有漏的,就变成着相修福。受持《金刚经》的人,决定不着相,决定不留痕迹,每天认真努力在做,为一切众生,心里面若无其事。真的,就跟照镜子一样,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镜子里面确实没有一丝毫染着;不但照完之后,镜子里面没有染着,正在照的时候就没有染着。我们要学这个本事,这是诸佛菩萨用心。我们用心很糟糕,着相、留痕迹。着相就造业,一般人还留个纪念,还要回味回味,每一次回味就又造一次,造得真多,不断在造,这是我们读《金刚经》才明了。

【1、『受持四句偈』,胜过恒河沙身命布施,此何理也。前(三六节)因甫生净信。(五四节),因解慧增长。皆以宝施校胜。此则解义更深,已开金刚智,知断妄念而舍生死根本。其功行视前更为入里,故以内财校胜也。】

「受持四句偈,胜过恒河沙身命布施,此何理也。」这是什么道理。前面的经文,三十六节里面「因甫生净信」,那是讲刚刚生净信,信心清净。第五四节里面「因解慧增长。皆以宝施校胜。」先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然后是恒河沙数的恒河,再恒河沙的七宝布施。生信心,到以后真正了解,那个福报就增上。这个地方意思就更深,这个地方到受持,真正能够奉持。

「此则解义更深,已开金刚智,知断妄念而舍生死根本。」他为什么能够舍身命?那样很容易就舍身,他知道身不是真的,知道身也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就跟在梦中作梦一样。梦里面梦的有一头老虎要吃你,你忽然想到,我这是在作梦,我就学菩萨,老虎吃我,我就欢欢喜喜喂你,不就没事了吗?你知道是假的,梦里头遇到一只老虎吃你,吓得一身冷汗,吓起来,醒了还心有余悸。那怎么回事情?把它当真,不知道是作梦,如果晓得作梦,何不慷慨大方一点?就这个道理。我们把现实看成真的,不知道眼前这个境界相全是假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是真正了解真相,你活得多自在、多快乐,得失心没有了。今天赚了很多钱,也不会生欢喜,假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今天输了钱,被人骗了一大笔,笑一笑,假的,没事了。你怎么不开心?怎么不快乐?所以人就不会老。天天在患得患失、忧心忡忡,忧能使人老,你怎么老了?天天忧虑,人就老了;没有忧虑,人就不会老。你想得太多,忧虑太多,不但会使你老,会带给你许许多多的疾病,病也从这儿来。心地清净,不但人不老也不生病,你说那个多快乐。得失不关心,与我根本不相干,要做到这一点,一点关系都没有,确确实实没有关系,不是勉强叫你做,事实如此。你说有关系,你搞错了,那不是事实。事实确实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与事实真相就相应了。相应就自在,相应就无障碍。这是知断妄念而舍生死根本。「其功行视前更为入里,故以内财校胜也。」没有法子再比喻、再比较,用内财来比较。今天就讲到此地。

第39集

请看《金刚经讲义节要》卷三,经本第九十三页。

【2、不知持说此经,金刚智便无从开。虽多劫舍身命布施,而仍未能脱生死轮回,依然是苦恼凡夫也。】

这些话都是真实语。像许许多多的菩萨以外财布施,以身命布施,无数劫来勤苦的修学,但是不出轮回,这一转世,福报很容易就享尽,这一点诸位必须要留意。福享尽了,享福的时候没有不造罪业的,福尽了以后,罪业果报就成熟了。何况在轮回之中有隔阴之迷,前世所修学的很容易都把它忘乾净。这就是说明,为什么佛常常在经上跟我们讲,凡夫修成佛道要经无量劫,道理就在此地。因为六道里面修行,进一步非常艰难,好不容易进一步,退转太容易了,不晓得退到哪里去了,实在是太可怕了!进得少、退得多,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才要无量劫,不是三大阿僧只劫,这个诸位要记住。三大阿僧只劫,是你证得小乘初果以后,那才算的,没证得初果以前,生生世世的修行,不算!要把那个统统算起来,那真的叫无量劫。我们在《无量寿经》得到很大的启示,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像阿闍王子那五百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我们就算是最简单的,最单纯的来说,一尊佛修行要三个阿僧只劫,四百亿,那多少个阿僧只劫呢?所以《华严经》上讲无量劫,不是假话,是真的。说的是谁?说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过去生中修行,已经经过无量劫。经上所讲的,菩萨以身命布施,我们有没有干过?过去生中干过,不是没有干过,看到这个,不希奇!想想看现前落得如此地步,这是什么原因?总而言之一句话,没有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这是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很大的警惕。换句话说,这一生当中,不了生死,不出轮回,是决定不行的。你要是真的修行,了生死出三界,一定要依照《金刚经》上讲的道理方法去做,这就是「持说此经」。前面讲的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你要这样做到。

「受持」,前面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把受持两个字说清楚了。总而言之,要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境界相。境界相说了三桩事情,小而微尘,大而世界,这两种讲的是依报,又给我们讲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讲的是正报;换句话说,不着境界相里面就包含了身心世界。要彻底放下,不能有丝毫的执着,这才是受持《金刚经》。不是把《金刚经》早晚拿来念一遍,那个没用处,要真正去做。做了之后,再为人演说,那个就不一样。你真正做到了,你做到一分就证得一分,做到两分你就证得两分。大经里面,祖师们跟我们说的信解行证,江味农居士判《金刚经》也判作四分,正宗分里面判的是信解行证四个大段落。做到就是证悟,做不到,那还在解悟。解悟没用,我统统都明白,统统都知道,我都会讲了,没做到。没做到结果怎么样?还是继续不断搞六道轮回。要是真正做到,就超越轮回。怎么超越的?诸法一如,一如就超越,没有达到一如的境界不能超越。一如就是大乘法里面常讲的「消归自性」,在日常生活当中,法法消归自性,没有一法不消归自性,这才行。一切我都消归自性了,还有一、两桩事情,不行!你们想想,这有没有消归自性?决定没有,还有一桩事情没有消归自性,你就是桩桩事情与自性都不相干;果真有一桩事情消归自性,是法法都归自性。因此解理不能不透彻,事实的真相不能不明了,你才有契入的可能。入了的境界是什么?金刚般若现前。所以说如果你不知道受持,不知道为人演说,金刚般若就没有办法开;金刚般若要不开,虽多劫舍身命布施,还继续搞轮回,还是一个苦恼凡夫,因为你修布施,你得福报,福报会享得尽。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这一段所说的。

受持,没错!我们是说得很清楚,能不能做到?真难!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正不容易。我们在六道里面,无量劫一直到今天,习气太深太厚,起心动念都是妄想、分别、执着。佛给我们讲得很透彻,叫我们要离相。离不了,很想离,就是离不了。所以阿弥陀佛慈悲给我们开了一个特别法门,只要信愿持名,蒙佛愿力的加持,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可以说末法众生,要想脱离生死轮回,只剩这一条路,除这一条路之外,你自己好好去想一想,你有没有办法离一切相。《金刚经》上讲得很明白,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能不能离?有本事离四相,行!修其他的法门可以成就,这个成就就是讲有能力脱离六道轮回。如果四相不能离,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修学得再好,还是不能够了生死,还是继续不断搞生死轮回,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七二、成就解慧当机赞劝标领解

经【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1、解行从来不能分开,故曰并进。其必行到,方能解到。必解圆,而后行圆。】

解行是一桩事情,不能够分开的,分开就错了。那正是清凉大师的话,如果把它分开,「有解无行」是增长邪见,「有行无解」是增长无明;分开来就成这两种过失,不是增长邪见,就是增长无明。清凉大师的话,诸位同修如果稍稍留意就会发现,这是我们现前亲身所体验的,或者我们本身就是这样的,或者我们周边的同参道友,就是清凉所说的这个现象。解跟行密不可分,一时一刻不能分,任何处所不能分,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解在行中,行在解中,行解相应,你的功夫就得力,你的境界就在转变,相宗里面所讲的「转识成智」,你就真的在转了。由此可知,解跟行一分家就没得转了,那就转六道轮回。

下面这四句话好,完全讲的事实真相。「其必行到,方能解到。」你解得透不透彻,那就要问你,你有没有做到?你果然做到,你解就透彻。你做到一分,你能够解得一分;做到两分,你能够解得两分。那个解不是普通解,是深解义趣,深解义趣是要做到才解到。也许大家在学佛的过程当中,都有经验,或者是我们自己,像经上常常劝我们为人演说,我们讲得不够透彻、不够清楚,别人没听清楚,甚至於发生误会;或者是我们听别人讲,感到不甚满意。这是什么原因?讲的人没做到;没做到,他所讲的是听别人这么说的,或者看书上这么讲的。自己不能全程肯定,自己还怀疑,没见到,听说的!自己真的做到、见到,那就不一样。虽然同样一句话,语气不一样,表态不一样。一个语气表态模棱两可,一个语气表态斩钉截铁,那怎么会一样?这就是讲,行要紧,行帮助解,解又帮助行。解得愈深愈圆,而后行就圆了。行就是生活,就是日常生活,你的生活更圆满、更自在、更幸福,解圆了。解跟行相辅相成,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解跟行相辅相成。像爬楼梯一样,愈爬愈高,这里头其味无穷。我们佛法里常讲法喜充满,你能不能得到法喜?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去照做。真正发心去做,我解得一分,我就做一分,我做到一分,我那个解又会增长一分,你就能解得两分;解得两分,回过头来,你又会做到两分。所有一切诸佛菩萨圆成佛道,就用的是这个办法,所以我们对於解行要非常重视。

【2、修行不外三慧,闻说此经,便是闻慧。『深解』便是思慧修慧。若不思惟修观,便不能深解。故说解便摄有行。】

所有大乘经,都要这样去体会。佛讲解,解里面有行;佛讲行,行里面有解。决不是只有一边,必定是两边都含摄在其中,这样你就会读大乘经,你也会修行了。「三慧」是大乘人修行的原则,闻思修三慧,我们有没有?我们没有。何以说没有?你要晓得这个慧,这是什么慧?是小乘戒定慧的慧,我们有没有?小乘教里常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才有慧。我们现在没定,哪来的慧。定是什么?清净心。由此可知,戒律是手段,是帮助你得定的。佛法的修学,这是基本的原理原则。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严格的遵守法规,这样容易得定,心容易清净。我在讲席当中,多次的劝勉同学们。我过去求学,拜老师,老师提出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就是戒律;佛家过去常说五年学戒,五年遵守老师的约束,遵守老师的戒律,这是初入佛门。第一条就是听经,我们喜欢听经,只准听老师一个人讲经,除老师之外,任何法师大德讲经一律不准听,要守这条戒。第二条戒,我们喜欢看书,老师第二条戒,所有一切文字包括佛经,没有经过他的许可,一律不准看。第三条戒,我们没有遇到老师之前曾经学过佛,你从前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跟我从头学起,三条戒。

这三条戒的用意在哪里?帮助你得定。你耳朵不乱听,耳根清净;眼睛不乱看,眼根清净;从前学的东西统统作废,也没得好拿来跟老师去比较,意根清净了,这个方法妙!最初老师提出来,我们都想这个老师很跋扈,好像贡高我慢瞧不起人一样,不晓得他真是大慈大悲。把你眼睛堵住,耳朵塞住,心里不准乱想,这个样子三个月就有效,就收到效果。什么效果?心果然清净了,妄想分别就少了。这一清净就好像有一点智慧,无论看什么东西、听什么东西、办事,都跟从前不一样,有进步,自己能觉察得出来。六个月之后,效果就更显着,对老师产生信心,佩服老师,尊师重道的心就真的生起来,从前是勉强的说说而已,这真的尊师重道。从哪里来?从行当中得来的,因为行跟解的关系,真得受用!

清净心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开智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开了以后,应用在生活当中,叫做三慧,菩萨所修的。三慧是闻思修。什么是闻慧?接触,闻说此经,你接触这个经典,你听这个经典,或者你看这个经典,都叫闻慧,闻是代表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这一接触,用一个闻字。「深解」是思慧修慧。一接触就深解,不要去研究,不要去思考,深解就是思慧;可见得他有没有思,没思,根本不会落到意识里面去。他的功夫是照见,哪里会落到意识!一接触就明了,明了叫思慧;明了当然就不迷,不迷就叫修慧。由此可知,闻思修是一桩事情,不是三桩事情。如果把它分作三桩事情,那就错了,那就是闻思修,不能叫慧,没有慧。你有闻、有思、有修,没慧。闻思修是一桩事情,那就叫三慧,三慧是一桩事情。

「若不思惟修观,便不能深解」,要紧的是要修观。什么叫修观?修观,用现在的话来说,改变观念。我们现前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把错误的观念依照佛经上讲的教训转过来,就叫做修观。修是修正,观是观念,就是思想见解;我们思想见解错误,把它修正过来。修观,简单的讲,修正错误的思想见解,这叫修观。你要不认真去修正,把错误的观念、见解修正过来,你怎么能深解义趣!深解义趣是什么义趣?是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义趣是指这个。如果说得再浅一点,再白一点,深解自己生活的义趣,这个非常亲切。深解我们每天工作的义趣,深解每天处事待人接物的义趣,这个关系多亲切!佛法没离开生活,生活就是佛法,生活就是金刚般若。所以这个地方的义趣,不是谈玄说妙,与自己生活不相干,那个义趣我们解不解无所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说解,解里面有行;说行,行里面有解。解是我们的思想见解;行是我们每天所作所说的,那是行。我们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我们的生活活动,用思想见解、所作所说,就包括尽了,这是我们一生一世的生活活动。佛法把这个活动更加推广,我们不只有这一生,我们还有来生,来生还有来生,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才是我们自己真实的生命,深解义趣是指这些。

【3、『深解义趣』,即是深领会得上文所说当云何生信、当云何奉持之所以然也。】

怎么样生信;信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怎样奉持;怎样与事实真相相应,那样的解行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换句话说,「云何奉持」,实实在在教我们怎样去过诸佛菩萨的生活,这是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唯一的目的。我们讲得简单明白一点,如何把轮回的心转变成大觉之心,如何把烦恼的生活转变成大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云何奉持之义。「所以然」是讲其中的道理;事相是当然,理论是所以然。

【4、说一深解,不止摄信、摄修,并证亦摄在内矣。信、解、行、证,其实乃是一而四、四而一也。】

「说一深解,不止摄信、摄修,并证亦摄在内矣。」这个意思,前面我已经透了一点。深解义趣这四个字含义是无限的深广。「信、解、行、证,其实乃是一而四、四而一。」我们要是把它分成四个阶段,修行证果永远没指望。我们学佛,犯了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三学、三福、信解行证,都把它看成是个别的,包括菩萨的六波罗蜜。所以虽然很辛苦的学佛,很勤奋、很精进,其实佛法的利益完全没有得到。你所得到的一些佛法是什么?名相而已。多记一点名相而已,除此之外,你还得到什么?那不是佛法真实的利益。佛法真实的利益是心开意解、自在圆融,我们没得到。所以总要记住,前面讲三慧是一,三学也是一,信解行证还是一,这叫做万法归一。归一就是归自性,听讲、读经要消归自性。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要会归自性,那就得受用,得真实的受用。我们就是没有办法归一,辛辛苦苦学了很久,还是一身的烦恼,生活在烦恼里面。现在生活在烦恼里面,死了以后就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烦恼变现出来的,这是诸位稍稍涉及佛法的经论都明了。六道轮回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小乘阿罗汉断见思烦恼就超越六道轮回。由此可知,见思烦恼不断,你就没有能力跨越轮回一步。这一次实在说,在《金刚经》里真的学到不少东西,我们照这个方法去生活,依照这个方法去过日子,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那真的是有把握,这一生就没有空过了。

【5、此成就解慧经文,乃是开经以来之归结处。师资问答,目的无非望闻法者,能开深解而已。】

「此成就解慧经文」,这是讲第七十二段科题的成就解慧,这是成就解慧里面第一段的文字、经文。「乃是开经以来之归结处。师资问答,目的无非望闻法者能开深解而已。」须菩提尊者在这个地方,给我们带一个头,做一个样子,是启发我们,诱导我们,这个用意很深很深。希望我们在这个地方深解义趣。不是他深解,他深解义趣就与我们没有什么相干,我们有什么好处?他这一带动、一提醒,我们明白了,我们觉悟了。这是尊者跟世尊一问一答目的之所在。

【6、经初(三至八节),彼时长老『即从座起』,『愿乐欲闻』,何等欢欣踊跃。此时闻欲所闻,且复深解。真乃希有之幸,此所以喜极而悲也。】

「经初(三至八节)」,我们为了讲解的方便,依照江味农居士的分科,他把全经分成一百八十四节,每一节经文我们都标有数字,便利於参考,一查就查到了。「彼时长老即从座起,愿乐欲闻,何等欢欣踊跃。」须菩提尊者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怎么能够看得出来,释迦牟尼佛在生活当中,将整个的佛法,我们不要说多,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在生活当中表现无遗,他解到、他说到,他就做到。由此可知,解、说、做是一不是三。我们今天所没有法子的是,我们解的跟说的跟做的是三桩事,不是一桩事情,你就不能契入境界。如果这三个合一,恭喜你,你纵然没有成佛,你也是大菩萨,你决定不是凡夫。你把这个分作三桩事情,你决定是凡夫,不是圣人。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以往我们总以为这个境界是法身大士菩萨的境界,权小大概跟我们还差不多!读了《金刚经》这才恍然大悟,小乘初果也是这个境界。他要不能将解、说、行合成一个,他就不能证须陀洹果。从小乘初果到圆教的等觉,都是这个原理,都是这个原则,没有例外的,我们在般若会上看到了。须菩提尊者不是普通人,是佛菩萨再来的,跟释迦牟尼佛两个在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看了,心有所动,有所体悟,这是他们度化众生的方式、手段。

所以在经的开端,尊者看出释迦牟尼佛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会归自性。入舍卫大城乞食、穿衣,穿衣会归自性;托钵,托钵会归自性;即从座起,即从座起会归自性;没有一法不会归自性。宗门里面常讲万法归一,过去我们听了含糊笼统,听这一句似懂非懂,不晓得怎样叫万法归一,现在明白了,原来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会归自性,这叫万法归一。释迦牟尼佛在开经里面表演,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表演的诸法一如。换句话说,佛从无量劫来,他过去也是凡夫修成的,无量劫积功累德,一直到究竟圆满,这种究竟圆满的信解行证,都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事相里面,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没看出来。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尊者要不给我们说破,我们怎么样也想不到这个事情。他老人家为我们一点破,我们回光返照,又发现了一桩事情。这是从佛的生活回过头来看自己,再看看一切众生。於是我们发现,众生在生活上点点滴滴也暴露无遗。显示什么?无量劫来的妄想烦恼习气,从哪里?从你穿衣上显示无遗;从你吃饭,显示无遗;从你处事待人接物,显示无遗。这个佛法妙不可言!两个一比较,凡夫生活可怕,堕落,苦不堪言!看看佛菩萨自在清凉,究竟圆满的解脱。我们看那一边,一回头,这一边就看到了。这一边经上虽然没有说,文字上没有说,你能够从这里一回过头来,这个意思就包尽,就包括在其中。

他的表现「愿乐欲闻」,看出他的欢喜、踊跃。愿乐欲闻这四个字有浅深次第不同。这个「闻」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若非反闻自性,他怎么能够深解义趣。深解义趣就是宗门所讲的大彻大悟,就是这个意思。「此时闻欲所闻」,愿乐欲闻已经闻到了。「且复深解」,这一闻到,开悟了,彻底觉悟了。「真乃希有之幸,此所以喜极而悲也。」涕泪悲泣,这是欢喜的相,不是悲哀的相。欢喜到极处会流眼泪。

【7、深解与最初之谛听相应。若不谛听,断难深解。故闻说是经之闻,非泛泛之闻,所谓闻慧是也。】

这是江居士在此地教导我们、提醒我们,非常重要。所以修学,早年有很多人问我修行的方法、讲经的方法,我老实告诉人,方法是在其次,不是关键,关键是学习的心理,学习的态度,没有良好的态度,再好的方法都不能成就。我过去讲「内典研学要领」,我做了一个比例,修学的态度占百分之九十,方法充其量只占百分之十。由此可知,修学的态度决定你的成败,这个非常重要。谛听就是好态度,仔细的听,认真的听,不是泛泛之闻。

「故闻说是经之闻,非泛泛之闻,所谓闻慧是也。」一定要认真听,要仔细听,你要不是认真仔细听,你很难得受用。过去李老师教导我们这一批学生,他老人家常讲,他说:我讲经,你们大家都在听经。我们前面一排坐的是学讲经的学生,二十多个人,我们坐第一排。他说:你们学讲经的人,可以听到四成、五成,能听到这么多。后面那些来听经的人,大概只能听个一成、二成,为什么?他不注意。很多人他不是来听经的,他是到这个道场来坐一坐有功德,他来修功德的,来庄严道场,这个有功德。他是为了来修功德的,他不是来听经的。在台湾很多,确实是如此,他是来修福的,来庄严道场,经讲完之后走到门口,问他:你听到什么?不知道,完全不知道。那就是一成也没听进去。那个学习讲经的人,为什么会听到四成、五成?明天他要复讲,他不仔细听,明天他讲不出来。老师那个覆讲是抽签的,不晓得是轮到哪一个,每个人都要认真听,每个人都要认真去准备,怕到时候讲不出来。所以从前我们佛门里面,寺院丛林培养讲经的人才,没有办佛学班的,没有特别指导的。就是在听众当中,有聪明、记忆力好的人,肯发心讲经,口齿伶俐的,老和尚选拔他出来复讲,是这样训练出来的,没有特别教导的。这是复小座,复小座如果说能把老和尚所讲的东西讲出一半,这个人就可以成就,就能够造就了。譬如老和尚讲一个钟点,他可以讲半个钟点,他有这个能力,诸位要晓得,这个很不简单。第一天听到的时候,第二天他就要讲,写稿绝对来不及。而且只能听一遍,没有第二遍,现在有录音机可以多听几遍,那个时候没有,一定要很注意的听,一句话听漏掉,你想请老和尚再讲一遍,不可能的,绝对不跟你讲的,我们李老师教学的作风就是如此。他讲经听了哪一段没听清楚,「没听清楚,过来」,过来就挨打了。打了之后还不讲,为什么?如果打了再告诉你,他说那怕什么,顶多挨一顿打,还可以听得到,打了要不讲,还听不到。这就是逼着你非要认真听不可,他的用意在此地。要全心贯注,集中精神,一句不漏,他的方法在此地,所以那很得受用。

佛教你谛听,你不能这样认真去听,你就很难深解。所以从前培养出来的那些学生很踏实,基础非常稳固,跟现在人不一样。现在人无论做什么,任何一个行业,都比不上从前,偷工减料。盖房子,新加坡的房子还不错,新房子比旧房子好。在美国就不一样,美国新房子材料不如旧房子,旧房子真材实料,新房子那个材料靠不住。所以住在美国,聪明的人买旧房子重新整修,旧房子的材料好,用的木材好,砖头也结实,现在这个材料都是偷工减料。学佛也偷工减料,学讲经还是偷工减料,这怎么能学得好?所以要遇到一个真正很严格的老师,不容易!现在这个时代正是像方东美先生所说的,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大家混日子。学生不尊重老师,老师不敢教学生,你要认真教学生,学生把你赶跑了,不要你了。学生不听教,老师无可奈何,因为靠这个生活,只好混日子,很痛苦,日子都不好过。真正好老师,在这个环境里面,他受良心责备,误人子弟,那个不是他有意的,不是有意的也有过失。有意那就有罪过,不是有意的有过失,那是没有法子,学生不肯听话,不肯接受。谛听非常重要,就是要认真、要专注,学东西要专精,这个非常重要。

讲到这里是讲到听经。现在在整个世界上,讲经的法师都少了,太少太少了。幸亏有这些录音带、录影带,这个大众传播工具;如果没有这个,佛法确确实实很可能在这个时代当中失传,后继无人,大家就听不到佛法。听不到佛法,责任归谁?有很多人怪你们法师,你们出家作法师,为什么不讲经说法;我的看法不一样,我说这个过失是在你们信徒,不在法师,法师没有过失。你们这些信徒,就好像吃水果,你们很爱吃,桃子、李子都很喜欢吃,很爱吃,不种树,吃光就没得吃了。你喜欢吃,你要种树,懂这个意思吗?你喜欢听经,你要栽培法师,你不栽培法师,你听谁讲经?你们听我讲经是吃现成的,我不是你们栽培的。你们如果不晓得栽培,我走了以后,就没有了,所以你们要懂得栽培。什么方法栽培?年轻的法师,请他们来讲经。初讲当然讲得不好,讲得不好掉头而去,这就是你不肯栽培法师;讲得不好,愈要来听,捧场;这个法师觉得我讲得还不错,这么多人听,他才有信心,他才能够继续不断讲下去。愈是讲得不好,愈要来捧场,愈要来鼓励他,栽培法师这是种树,将来才有水果吃。明天起我们这个道场一、三、五,中国这些年轻法师,他们要上台来表演,希望你们来种树,你们要不种树,以后就没佛法听了。我跟大家讲的都是事实。我在美国旧金山,这信徒我都狠狠的骂他们,因为初学讲经的人,他听一、两次就不来了,这个不行。我在这里讲经天天来,有什么用处!没用处,说老实话,没有功德。你听我讲经,如果听到这个地方,你果然深解义趣,你得利益了。如果你要说是到道场来坐坐是修福;我讲经你一定修不到福,年轻法师讲经你坐在这里,那你是真的修福,那个福报才大。所以你们要多多的劝你们认识的同参道友,告诉他们,明天起修福的机会来了,千万不要放过。

【8、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得顿悟。古今无第二人。传授衣钵以后,尚为猎人羁绊十余年。此正佛祖加被,磨炼其金刚慧剑耳。若在末世,尤难之难。万人修道,成就不过一、二而已,原因在此。】

这一段经文意思的确非常非常的深广。我们学佛的人,心要清净,清净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清净心就是广大心,清净心就是深心,我们看事情才看得远,看得透彻。不要说学佛,世间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有福有慧?福慧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要靠你修得的,真正修福修慧的机缘不多,你能够遇到这个机缘,那就是你有福有慧,遇到这个机缘把它错过,你说那多可惜!多少人想修,遇不到这个机会,你遇到机会,错过了。不能辨别什么是真实的福慧。一切经论里面,佛常常提醒我们续佛慧命,续佛慧命就是希望正法久住、代代相传,不但相传,而且要尽心尽力把它发扬光大,普度众生,这是真实的福慧,第一等的福慧。我们要认真去做,认真的去修学。续佛慧命里面,当然最重要的一桩事情,就是培养后起的人才,第二才是注疏传世,你给经论作注解传给后世,那是第二等。第一等是培养人才,人才是活的,那是第一功德。这两种都需要鼓励,都需要人关心,才能成就。我们四众弟子都有这个使命,不能把这个事情看轻,不可以疏忽这桩事情。

往年我跟黄念祖老居士见过很多次面,也常常有书信往来。老居士常常劝我,叫我不要到处跑。你跑的地方太多了,不要再讲经了,你已经讲了几十年,他说佛教后继的人才重要,你应当定下来培养人才,写书传世,他教我做这个。我笑笑,跟他老人家说:这个事情,我已经放在心里很多年,缘不成熟。我要教学,谁肯跟我学,我总不能到处去抓学生,「你来,我教你!」这个我做不到。我很想教学,没有学生,肯听话的学生不容易找;我教他这一套,他搞那一套,这个不行,这个学生不能教的,所以这个学生非常难找。往年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我每次回到台湾,我一定去看看他老人家,看他老人家,我就向他诉苦,我在世界各地方弘法,就是我一个人,很孤单,很不容易。我就求老师多教几个学生,我们师兄弟多了,多几个帮手。我这个话大概讲了有十几遍,每次去看他的时候,我都会提醒一下,最后一次他老人家说:「好!你去替我找学生。」从此以后我不再说了,我再也不讲了,我明白了。不要说好学生,像我这样听话的学生已经找不到了。老师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听,真的找不到。这才晓得难,真难!所以传道不容易。

李老师讲了,自古以来这些祖师大德们,一生当中能遇到一个、两个传人,就喜欢得不得了。很多一生当中,一个都遇不到,他就失传、就断了。失传的多,占多数,能够得到传人的少,占少数。他把古来承传这些事情告诉我,我才明了这个事情是可遇不可求。所以他说:一个好学生想找一个好老师难,但是一个好的老师想找一个好学生是更难,这个话我相信。都在缘分,都在众生的福报。这个大时代,众生都肯修福,自自然然有佛菩萨降世,示现在人间集成大法。大家都不认真修福修慧,佛菩萨不来;佛菩萨来了,你们还要毁谤他,还要侮辱他,又叫你们造很多罪业,所以他不来,不来是大慈大悲,不让你造罪业。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是大慈大悲,不来人间还是大慈大悲。

六祖惠能大师是再来人,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如果从文字上来看,大概是《金刚经》的四分之一,不到一半,讲到四分之一他就开悟了,后面不需要再讲,都明白了。不但《金刚经》不必讲了,《大藏经》也不必讲了,全都明白。一悟一切悟,一经通一切经通,这是事实。唯有真正明白这个事实,了解这个事实,他才肯一门深入,他才有彻悟的可能。悟了之后要起行,要在行当中去磨链,如果有解无行,不能成就。惠能大师去修禅定、去修行,在哪里修?在猎人队里面修了十五年。他没有每天盘腿面壁打坐,而是伺候这些猎人。你要问他这十五年修的是什么?究竟圆满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在猎人队那个环境里面,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修究竟圆满的六波罗蜜;也就是真实的奉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做到了。刚才说过,行帮助解,解帮助行。到十五年之后,从猎人队里面出来,在广州遇到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正好旗杆上挂着幡,风吹着,风动、幡动,有几个听众在那里争论不休。他到当中插了一句话,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被印宗法师听到,印宗法师感觉到非常惊奇。印宗也不是普通人,那个时候在佛门里面,是南方的领袖,岭南第一法师是印宗,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大众对他尊敬、敬仰。一遇到六祖,他一点傲慢的习气都没有,给六祖剃度。印宗是六祖的剃度师,剃度完之后,他再拜惠能为老师。他再拜惠能做老师,能大师可省了力气,水涨船高,印宗法师的老师,那还得了,这一下就把他抬上去了。否则的话,他要出山来讲经说法,来度众生,要达到那么高的一个水准,让大家对他起尊敬心,他要用多少年的时间,才能够达到这个水准。没有想到印宗了不起,印宗一拜他做老师,等於说印宗所有的信徒都尊他为老师,都听他的教诲。我们晓得,六祖一生度多少人,就是印宗度的,六祖对佛教有多大的影响,就是印宗的影响,印宗法师真正做到成人之美,一点私心都没有,一切为佛法,一切为众生,这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所以能大师在猎人队里十五年的修行,别人看到是避难,文字上避难,我们看出他修行,他在那里用功,福慧增长。

「此正佛祖加被,磨炼其金刚慧剑耳。」他那十五年时间没有白过。「若在末世」,如果是在今天这个环境,那就难了。谁肯把自己既有的环境来供养你,来奉献给你弘法利生。在末法的今天,真的我们看不到。为什么没有?说明白了,众生没福。今天在台湾,有力量的人很多,真正能辨别真妄、邪正、是非的不多。正法的弘扬,正法的承传,依旧是障碍重重,这是众生没福,得不到佛祖加持。所以说「尤难之难」。「万人修道,成就不过一、二而已。」这个一、二还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的,如果离开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没有一个能成就,「原因在此」。这是我们应当要细细去想想的。

【9、但亦不可因难自阻。佛说后五百岁持戒修福,能生信心,便能一念相应。果能闻经实信,尘境皆虚,不为所缚,便入般若之门。】

「但亦不可因难自阻」,这个很重要,现在的确是困难重重。我们要有耐心,我们要忍辱,突破这个困境,不可以自己阻挠自己,那就是真的被障碍了;外面环境阻挠没有关系,只要自己能够精进不退。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过去弘法利生要大道场,我们没有这个场地就没有办法讲经,这么多人怎么能听?现代这个社会不需要,我们在家里小房子,装上广播的仪器就行了。我们可以把讲的东西,不必有人听,对着电视机讲,对着录音带讲,我们把它录下来,有人送到广播电台去广播就行了。所以现在这个社会,不必要大道场,一个小房间就可以对全世界弘法,所以「不可因难自阻」。我们在小房间里面可以对全世界弘法,可以不必要大道场。我们利用现代这个科学的工具,科技愈进步,对我们弘法利生愈有帮助。

现在要做真正修福,实在讲比过去又来得容易。科技进步发达,成本降低,像我们印送《大藏经》,在过去的人不敢想,无法想像的!现在我们有能力印送《大藏经》,我们送到中国,送到全世界,我这几年前后总共大概送了八百套,不难!这一次到此地来,这边同修们发心把《无量寿经》的录音带做成CD,好事情,现在这个CD片容量不大,一片只有七十分钟。我们每次讲的录音带是一个半小时,九十分钟,所以他们要重新剪接。我们原带是一百零七个,现在他们剪接出来大概是一百三十八个,一套。将来他做有一个箱子,很精致,设计得也很精美,一套是一百三十八片。这样的工具,比录音带就好多了。它不怕热,不怕高温,不怕水,放在水里面不会损坏,也不怕冻,零下几十度与它一点关系都没有,能够保存长久不会变音质,这个很好。今天有同学告诉我,CD片进步了,明年有容纳两小时的。我说那太方便了。我们这里讲经一次两小时,一次一片,就更方便了,不必找剪接的麻烦。大家发心做这个事情,好!有一个同修,我打个电话问他,我说:这是个好机会,你常常要修福,这个机会你要不要。他说:他要。做一千套,新加坡的钱大概是二十九万,他一个人拿了,我说好!太好了。肯修福!我说你要不要名字,他说应无所住,不要名字。好!这个很难得,他不要名字。不要说他的名字,也不要把名字印上,印净宗学会就好,非常难得!这是什么?听了几年经,他觉悟了,他有受用了。所以我们要利用科技的工具,没有道场也能干,没有人听也能干。我们学讲经的法师,要有这个毅力,要有这种精神,没人听没有关系,我还照讲不误。

「佛说后五百岁持戒修福,能生信心,便能一念相应。果能闻经实信,尘境皆虚,不为所缚,便入般若之门。」我想这一段大家听了前面所说的,这一念就明白了。持戒是守法,修福一定深明因果,明白因果的人才修福,所以他能生信心;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就是相应,这就是能入。「果能闻经实信」,你听到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上所讲的,真相信了,全程肯定的接受,信心不逆,依教奉行。晓得「尘境皆虚」,尘境就是前面所说的,小而微尘,大而世界,再包括我们的身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不是真实的。我在讲席当中,已经好几次的提示,我们这个十法界依正庄严,到底是什么?它的真相是一刹那九百生灭因果相续相而已,业因果报的相续相,确确实实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尘境皆虚。果然清楚十法界依正庄严,原来是刹那九百生灭业因果报的相续相,你怎么不放下!你自然放下。你还会有分别,还会有执着吗?决定没有了。没有了,「不为所缚」,不会被它缠缚,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你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在这个境界里面起妄想、起分别、起执着,还是轮回心做轮回事,这就错了。这个境界实实在在讲,就是大乘经上所讲的,法身大士的境界,这是「入般若之门」,开般若智慧。开般若智慧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

【10、『义』者,义理。观门行门,若伏若断之真实义是也。『趣』者,归趣,亦云趣向。即下文所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是也。】

「义者,义理。观门行门,若伏若断之真实义是也。」这是解释深解义趣这四个字,字面上的意思。前面说深解,现在再讲义趣。「义」是义理、道理,宇宙人生的道理。「观门行门」,我讲得很白大家好懂,观门就是我们的想法、看法、观念;行门就是我们的做法、说法,表现在身体行为上的。观门行门就是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这个大家好懂。「若伏若断」,这对烦恼来讲,就是对妄想、分别、执着,你能把它伏住,伏是没断,它不起作用。我们净宗念佛,若能伏,就得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这是伏烦恼;若断,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断烦恼,事一心不乱是伏烦恼。这就是伏断的真实义,就是说这个道理。

「趣者,归趣,亦云趣向。」趣是从事上说的,也就是你得到的真实的利益;换句话说,你所得到的果报,善因善果,恶因有恶报。前面说过,性体一定现相,相不可灭。性是真的,是不变的,相是假的,是会变的。正因为相会变,善因变善相,恶因就变恶相。恶因变三恶道的相,善因变三善道、变佛菩萨的相。因为相会变,所以佛才教给我们而生其心。而生其心是在相上讲的;应无所住是对性上讲的。虽有妄相,相不能执着,因为相它会变,所以佛教给我们,修善因得善果,你做恶因一定有恶报。业因果报是真理,世间人讲真理、定律,这是真实的,一点都不假。所以你明了、你懂得,起心动念决定不会有恶念。恶念尚且没有,诸位想想,哪里会做恶事?绝对不会做恶事。这一生生命很短促,纵然活上一百岁,也一弹指就过去了。我这个年龄是古稀之年,一定要珍惜。所以借假修真,这个假身体时间很短,多修一点善福,何必要去造罪业?造罪业就是给自己过不去,这个没有必要,多修一点福,多积一点德,这个要紧。这是自己真正带得去的。古德常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不要带恶业,多带点善业好。我们念佛人要带净业,带佛菩萨的圣号去,这就好。

「即下文所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是也。」信心清净,趣就是生实相。生实相就是生智慧,清净心生智慧。因智慧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真实的智慧,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见到宇宙人生真相之后,决定不作恶,你的生活一定跟《金刚经》上所讲的理论方法完全相应,那就是行到,为什么?解到,行就到;解圆,行就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40集

请看《金刚经讲义节要》卷三,经本第九十五页。

【11、长老是世尊之十大弟子,乃因闻解此经,至於悲泣。可见此经真是难遭难遇,岂可轻视,更岂可不悉心体会。】

佛经中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六道当中,人道的寿命是很短促的;在世尊那个时代,人的寿命大概是一百岁。我们现在是在减劫当中,每一百年减一岁;世尊距离我们已经有三千年,也就是减少三十岁,现在这个世间能够活到七十岁,就很难得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是唐朝杜甫诗里面的话。唐朝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三百年,在那个时候能够超过九十岁,就感觉到很希有;换句话说,在一百岁的那个时候,七十岁过世的就很平常。在今天人寿七十岁,四十、五十过世的也算很正常。可见得六道当中,人的寿命的确是短促。短促而可贵,贵在哪里?佛告诉我们,六道之中唯有人道最容易觉悟,最容易修行解脱,我们在大小乘经典里面都能看到。佛这些话,固然是勉励我们,而实实在在讲,他是说的真实话,佛没有妄语。《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们要相信佛所讲的话句句真实。他说天人乐多苦少,很难觉悟,迷恋在乐欲的境界当中;三途太苦,因为生活太困苦,无心闻法。佛菩萨也示现在三途教化众生,那个教化相当困难。唯独人道苦乐参半,苦多乐少,容易觉悟,容易修行,容易证果,所以说得人身难,得人身可贵。人身得到了,如果这一生遇不到佛法,诸位想想,这多可惜!很不容易得个人身,若不闻法,这一生就白过了。

我们看看现在这个地球上,有四十多亿人口,这四十多亿人当中,有几个人闻到佛法?虽然说佛教是世界六大宗教之一,大概真正能闻到佛法,恐怕十个人当中都没有一个。就算十个人当中有一个,这有四亿人,这四亿人当中所遇到的佛法,这个法在世间有变质的。佛法原本是个正法,但是在这个时代里面,有不少变了质的佛法,不是正法,而是邪法。邪与正从哪里分?从了生死出三界分。如果你修的这个佛法,这一生当中决定可以脱离六道轮回,这是正法。假如你所修的,修得再好,禅定智慧样样具足,可是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那你这一生还是白干了,这个不能算正法,即使正法,亦非了义。如果我们讲五乘佛法,来生得人身、来生生天,这是人天乘。其实人天不能算,真正佛法是从声闻、缘觉算起,那是有了成就,真正脱离轮回。如果能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圆满的佛果,那你所修的是无上的佛法,所谓大乘中之大乘、了义中之了义。这样层层淘汰下来,闻到佛法,几个人闻到正法?闻到正法,几个人闻到了义的正法?又几个人能在这一生当中,真的了生死出三界?层层筛拣下来,没几个人!这才知道佛法难闻。闻到之后,你信不信?信了以后,你解不解?解了以后,你肯不肯做?做了以后,你退不退心?再这么一筛拣,太少了!真的没剩下几个人。我们自己想一想,在现前这四十多亿人口当中,我们禁得起筛拣吗?筛到最后剩下来的,是不是我们自己?是与不是都要靠自己。

我们的缘很深,《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因缘具足,这一条不少,问题就在善根福德。所谓善根,就是信解,你是不是真的相信、真的理解。所谓福德,你是不是真愿意往生、真愿意念佛。由此可知,善根福德就是信愿行。有真信切愿,老实念佛,你的善根福德具足了。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具足,那恭喜你,你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圆成佛道。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你,一切诸佛如来都护念你、加持你,这是不可思议的因缘,我们一定要珍惜。

这个地方我们看到,须菩提尊者是世尊十大弟子之一。世尊当年在世,跟他老人家学佛的人很多,能够被选上头十名的不容易!他代表的是解空第一,听到金刚般若,感动得流泪。由此可知,这本经、这个法门,真正是难遭难遇,在一切法门当中,不容易!也许你听我说这个话,还不以为然!何以故?《金刚经》到处都有,什么地方我都可以看到,怎么说难遭遇?其他的经典,倒真的很难遭遇。譬如小乘的《阿含经》,就不容易找到。《金刚经》几乎哪个道场都可以找得到,怎么会难遭遇?好!你遇到了,遇到了你懂不懂?你相不相信?你肯不肯照做?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你遇到还不是等於没有遇到。由此可知,经典不在数量多,数量多是缘分、因缘,要在能解、能信、能行,这就是你真正遇到。江居士在此地勉励我们,「岂可轻视」。《金刚经》的分量很少,薄薄的五千八百个字。现在人写一篇论文都写几万字,算起来是分量不长的一篇文章。我们不能轻视,它里面字字句句含无量义。能令一切众生在这一生当中,现前得幸福美满的生活,来世永脱轮回,圆成佛道。所以我们一定要全心全力的修学,体会世尊在这部经所讲的义理。

【12、长老向世尊垂涕泣而道,便是向遍法界尽未来一切众生垂涕泣而道也。意在警策一切众生,当速发无上菩提心,奉持般若,方为绍隆佛种,方为不负己灵。求生净土愿心,即是无上菩提心。大势至圆智抉择,即是无上般若法门。】

「长老向世尊垂涕泣而道,便是向遍法界尽未来一切众生垂涕泣而道也。」这句话说得好,这才是真正的意思。他要只是对着释迦牟尼佛涕泪悲泣,那没什么意思;真正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警策一切众生,当速发无上菩提心,奉持般若,方为绍隆佛种,方为不负己灵。」这是他真正的意思,真实义。警惕我们,鞭策我们,教我们要赶快发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不仅仅是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声闻、缘觉就做到了。大菩提心是要立一个大志愿,我这一生当中就要作佛,作菩萨、作等觉菩萨都不甘心,一定要成佛,要发这个心。或许有人听这个话吓到了,这不敢当,我一身罪业,我怎么敢作佛?吓坏了。还有一些人听到,怀疑!我能作得了佛吗?这一生能成功吗?你不敢直下承当,你犹疑不决,这就是业障现前。佛菩萨勉励我们,哪里会有错?佛菩萨期望我们的,是听了他的话马上就承当,就真的发心,真干!这是诸佛如来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不敢当,怕不能成就,一味的往后面退,佛看到都摇头叹息,辜负了佛菩萨的好意。所以一定要发无上菩提心,要深深相信自己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

决定成就,就在底下这几句,「求生净土」,这个方法保证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奉持般若」,奉持般若前面讲得很多,就是一定要离一切相;换句话说,奉持般若就是修清净心,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经上教给我们,离名字、离言说、离身心境界,这就是奉持般若。能够看破、能够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往生是活着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活着去的,所以这一生成佛,没死!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来迎接,欢欢喜喜跟他走,这个臭皮囊不要了,丢了!最后这个东西不要了,也丢掉了,是活着去的。生到西方永不退转,一生决定成圆教的究竟佛果。佛不骗我们,教我们发无上菩提心,我们真做得到,一点都不假,没有一句、没有一个字欺骗众生,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干。这个就是绍隆佛种。「绍隆佛种」这四个字我们要记住,如果我们不认真去做,虽然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这脸上的光彩不够。佛给我们的恩德太大,我们也见到佛,没有替佛办一点好事情。我们每天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你报了佛恩吗?你用什么报佛恩?报佛恩具体的做法,就是这四个字。「绍」是继续,不能把佛法在我们手上断掉,要如过去祖师大德代代相传,我们要有传人。如儒家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要传宗接代。「绍」就是传宗接代,要后继有人;「隆」是发扬光大,不但底下要有传人,底下一代比我们更兴盛,这才叫报佛恩。「上报四重恩」,把这一句做到就圆满,「下济三途苦」,也就自自然然包含在其中。佛法能够兴旺,能够普及一切众生,那不就救了三途苦,这样就不辜负自己。上不辜负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诲,下不辜负自己。怎么叫不辜负自己?我这一生之后,永远不再搞六道轮回,这个身叫最后身,最后一次了。下一次再不搞六道轮回,这样才不辜负自己。

绍隆佛种,这一次机会太好了!我们看到中国这么多年轻的法师,在此地认真的学习,他们来到此地做什么?就是为绍隆佛种而来的。我们本地同修也有福,也沾了光,我们要发大菩提心,成就绍隆佛种的事业。昨天晚上,他们法师第一次上来讲经,我看来的同修也不少,非常难得。希望要继续,不能中断,人数只可以增加不能减少,这才叫做「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使他们有信心,帮助他们成就;帮助他们成就,就是帮助释迦牟尼佛成就、帮助阿弥陀佛成就。他们是继承谁的?远是继承释迦、弥陀的;近是继承祖师大德的,这是大事业,非同小可。我们到这个地方来听他们讲经,无量无边的功德,诸佛欢喜,龙天拥护。我所说的话句句都是真实,不是妄语,不是要拉你们来听经用的手段,不是的!你要那么会意的话,那你就错会了意思,句句给你讲的是真实话。你们不但要来,而且要告诉你的邻居、亲戚、朋友,告诉他有这么一个「上报四重恩」的大好机会,你愿不愿意放弃?不愿意放弃,就来听,来作当机众、作影响众都好。

下面教给我们具体的方法。「求生净土愿心,即是无上菩提心。」这句话是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所说的,决定不错。「大势至圆智抉择,即是无上般若法门。」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大势至菩萨拣选圆通,他选的是念佛法门,有许多人读《楞严经》粗心大意,把这样重要的一段经文疏忽了。我早年在台中求学,学《楞严经》时候,遇到一位日本法师,这个日本法师是古振美同学介绍来看我的,好像古振美现在也在此地当教授,也还小有名气。那个时候他是台大的学生,这个日本的法师,是他们台大的客座教授,听说我研究《楞严经》,来看我,他问我,他说:「法师,你修什么法门?」我说:「我念佛。」这个教授那个态度很傲慢,眼睛长在头顶上的,他说:「《楞严经》与念佛有什么关系?」日本的法师、台大的教授说出这样的话来。我反问他一句,我说:「观世音、大势至与净土有没有关系?」他还算聪明,他听懂了,脸就红了,就不好意思了。观音、势至是西方三圣,《楞严经》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观音菩萨、势至菩萨这两位。《二十五圆通章》,通途法门、普通法门按照次序排列,不按照次序排列是特别法门;一般人都认为「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是特别法门,没有按次序排列。观音菩萨如果按次序,在二十五这数字里应该排列在第二,它的排列顺序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按照这个顺序排的。观音菩萨是耳根圆通,眼、耳、鼻、舌、身,耳根是排在第二,它应该排第二。把它排在最后,这个太明显了,大家一看就晓得了。

大势至菩萨也没有按次序排列,就很少人看出来。为什么?因为大势至菩萨移动的位置是一个,大势至菩萨那个排列顺序,是排在第二十三,二十四就是弥勒菩萨,他跟弥勒菩萨两个一对调,没有人看出来,因为它太近了,两个人换个位置,不像观世音菩萨从头拉出来摆在最后,那个目标太显着了。两个人没有按次序,所以是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七大的顺序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大势至菩萨是见大,弥勒菩萨是识大,弥勒是修唯识的,识大。结果弥勒菩萨排在第二十三,大势至菩萨排在二十四,观音菩萨排在二十五,两个人是特别的排列,就是告诉你,楞严会上是两个特别法门,这两个特别法门,两个人都是西方最重要的两位大菩萨。《楞严经》与净土有什么关系?这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这日本的法师、大学教授粗心大意。大势至菩萨这个念佛法门,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契机,所以他这个法门特别。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适合於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根机,我们世界众生这个六根,耳根最利。你给他看,他看不清楚,你一说他就懂,他就听清楚了,耳根比眼根要灵光,观世音菩萨代表耳根圆通。所以观音菩萨代表的是契娑婆世界机,大势至菩萨所代表的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之机。开智慧的《楞严》,以这两位菩萨表尽了。

「大势至圆智抉择」,究竟圆满的智慧选择的念佛法门,他那个念佛念得专,没有人比他更专。经上一开端就说明,菩萨与五十二同伦,这五十二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等觉、妙觉,就五十二;换句话说,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一句佛号,专精到这个地步。念佛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方法说出来了。什么叫「都摄六根」?这个六根实在讲是六识,六识往外面跑、缘外面境界,把它收回来,不往外跑了,就叫做都摄六根,我们一般讲收心。眼,从色尘那里收回来;耳,从声尘那里收回来。就统统收回来,不向外攀缘,心清净,人老实了。「净念相继」,净是不怀疑、不夹杂,这是净;相继是不间断。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叫老实念,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我们净宗就是这个方法。

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往生的,最近就在新加坡,苏医生帮助这些老人往生助念,他帮助七个,七个都往生了,瑞相不可思议,现的是遍地金光,三圣来接引,时间有十几分钟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哪里是假的?新加坡这个地区人有福,七个人往生,就这七个人作佛去,这是他劝的。李木源居士所劝的不只七个。时间不长,我到新加坡来劝大家念佛没几年,我算算应该有二十多位往生,二十多位作佛了,我很满意、很快乐,不容易!

大势至菩萨的选择就是无上般若法门,这个念佛法门是无上般若法门,发愿求生净土那就是无上菩提心,非常具体为我们说出来了。诸位要想真正有成就,一门深入,无论出家在家,我们干真的,不干假的。假的是什么?广学多闻。某大德有学问、有见识,那是面子,广学多闻,是大通家,将来临死怎么个死法不晓得。搞真的,一样、一门。古来有祖师大德为我们做示范的,一生就讲一部《弥陀经》,有讲二、三百遍的,那就是阿弥陀佛再来。你问他别的经,「我不会讲,我就会讲《阿弥陀经》」,真正内行人,这个人高明,这个人希有难得,真希有!什么经都会讲,不稀奇,没有什么了不起,样样通、样样松,不能成就。他心不专、心不定;一样东西,一生一样,他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他有真实智慧,决不是世智辩聪。真正能够自利利他,真正能够绍隆佛法,那个一点都不假。无论在家出家的同修,我们要走这个路子。在家居士学讲经,倓老法师《念佛论》里面,为我们说的郑锡宾居士,郑锡宾居士是个做生意人,念过书、认识字;以后学了佛,没多久他就学会讲《弥陀经》。到处跟人讲,就讲这一部,他从皈依到往生只有六年,走得多么自在、多么潇洒!《弥陀经》讲完了,大家都散场了,还有几个老朋友,走得最后的,他就跟这些老朋友们说:「麻烦你们替我租个房子,我要走了。」这些人说:「你要走了,还租房子干什么?」他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怕死在人家家里不太方便。」多厉害!这些朋友们听说他真有把握往生,也没有忌讳,所以朋友这个说「你到我家」,那个说「你到我家」,大家争着要抢他。他是坐着走的,一盘腿一打坐跟大家告别,他到极乐世界去了。朋友问他:「你往生了,也应该留个偈子,留两首诗给我们作纪念。」他说得很乾脆:「不必了,看我这个样子就是最好的纪念。」大家合掌给他念佛,不到十五分钟就走了,多自在!搞真的,不能搞假的!真的就是一门深入,这是希望同修们要好好的记住。

我本来不讲这些大乘经,这是在这个时代无可奈何!有不少同修来告诉我,他说:这些大乘经你要不留下一点东西,后来没人讲了。《金刚经》像这种细讲,的确是太少了。《华严》、《楞严》、《法华》,要细说恐怕很难!尤其是《华严经》。在台湾有一位开心法师,至少给我说了有十次以上,真的是来求我的,「法师,你要讲《华严》,你不讲《华严》以后没人讲了。」我也答应他了,我说:「这个也是我的愿望。」现在可以把录音带留下来,留给以后喜欢修学大乘的人做参考。如果有人能讲,有人欢喜讲,我就愿意讲一部《弥陀经》就够了,决不搞第二样。所以净宗的经论,净土五经,一样就行了,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行,专学这一样。清朝初年慈云灌顶法师,有《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解释得很详细,我们过去印过,也曾经讲过好几遍。所以无论在家、出家,发心出来讲经,就是绍隆佛种,就是续佛慧命、报恩济苦的具体做法。如果你说这个经我没有学过,我怎么会讲?你要是真正发这个心,佛菩萨来教你,不必跟人学。问题你是不是有真心,你有真心就有感应。这个真心是感,众生有感,佛菩萨一定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13、总之,长老之喜,为众生喜。长老之感,为众生感。其惭愧往昔,悲泣陈辞,皆为激发众生。】

都是为了我们,我们读到这个经文能无动於衷吗?这是先把长老的意思,为我们叙说出来。下面我们看他的陈辞:

七三、陈赞庆

经【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这是赞叹。《金刚经》到这里才讲一半。须菩提尊者又赞叹希有了。前面曾经赞叹「希有世尊」,是「释迦牟尼佛入舍卫大城乞食,着衣持钵」,被他看出来了,赞叹希有世尊。

【1、『希有』两见。语同意则不同。前因乍悟,如人忽睹难得之宝,故赞希有。今则深解真实义趣,庆快万分。故赞希有。此二字,不止赞佛,兼及赞法,亦有自庆之意。】

「希有两见」,这个地方是第二次见到,他赞叹希有。「语同意则不同」,意思不一样。「前因乍悟」,前面赞叹,前面好像刚刚看出来,看出世尊日常生活当中,表现的是究竟圆满的无上般若波罗蜜;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的生活是生活在般若智慧之中。想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是生活在烦恼之中,一天到晚妄想烦恼,我们过这个日子,人家过的是究竟圆满般若智慧的日子,这是被尊者看到的,赞叹希有。「如人忽睹难得之宝,故赞希有。」那是刚刚见到。现在赞希有是深解义趣,彻底明白了,真希有!「今则深解真实义趣,庆快万分。」庆是自己庆幸,快是痛快。「故赞希有」。「此二字,不止赞佛,兼及赞法,亦有自庆之意。」所以这个希有是三个意思:佛希有,法希有,自己能够遇到也希有。我们今天也遇到了,是不是也能够像须菩提尊者一样,叹希有!有没有这种感触?能有这个感触,你得受用了;若没有这个感触,恐怕还是白听,不得受用。

【2、『甚深经典』,此经所说,是佛法根本义,是究竟了义,是大智大悲大愿大行之中道第一义,是第一义空之义,是令信解受持者成佛之义。且一言一字,含义无穷,其深无底,故曰甚深。】

「甚深经典」,《金刚经》确确实实是甚深,经文是不长,这部经也没有什么难字,这个字都是常见的字,读起来也很顺口。罗什大师翻得好。「此经所说,是佛法根本义,是究竟了义。是大智大悲大愿大行之中道第一义。」这几句话确实把《金刚经》的内容全都说出来了。根本义、究竟了义,了义是有比较的,大乘经就比小乘了义,《金刚般若》在一切大乘经做个比较,它是大乘当中的了义。为我们讲到究竟根本的问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根本,法相与非法相都不能住。只教人在世出世间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究竟了义。我们听到了,听到遍数也不少,可是於一切法当中还是起心动念,还是分别执着,有没有发现「我错了」!如果每天能够觉得我错了,这就是你开始觉悟了,你跟从前不一样。从前每天妄想、分别、执着,不知道自己错,认为是对的;现在会常常感觉得错了,你就开始觉悟了,你就开始在转了,境界不知不觉就在转。这一点可以勘验自己的功夫,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为什么还执着?为什么还分别?为什么还打妄想?佛在经上讲这全都错误,决非事实。老毛病又犯了,断当然断不了,无始劫来的习气,哪里一下就断掉了!一下就能断,那也不必念佛求生净土,你就成功了。就是因为实实在在断不了,这才要念佛,要靠阿弥陀佛,求他帮忙解决问题。

觉是可贵的,觉就是晓得自己错。最适当的时候,就是做晚课的时候。我跟大家讲过,我们做早课目的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希望今天一天都能遵守佛菩萨教诲而不犯过,我们早课目的在此地。晚课是反省,我今天身口意三业,有没有犯过失?这样做早晚课,好处就太多了,这叫真修行。绝对不是早晨把经文念给佛菩萨听听,晚上再念一遍给他听听,自己心里想的、干的,与经上讲的毫不相关,这样的早晚课有罪过。什么罪过?佛菩萨没有在,泥塑木雕的佛像,早晨骗他一次,晚上又骗他一次,连这个佛菩萨形像都忍心骗他,你还存什么好心?你能够不骗人吗?连泥塑木雕的佛像一天都骗两次,那骗一切众生好像是当然的,有什么奇怪?所以要晓得修行是修的什么,不能干假的,一定要认真。这个经上给我们讲的确实是究竟了义,究竟了义就是一切放下;连佛法也放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经上讲得明白,佛的三十二相都不执着、都放下了,我们还有什么好执着的?后面还讲到佛的报身,那个不是应身,应身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身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都放下了,都没有执着,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还有什么好执着的?

这是「大智大悲」,佛为我们说出这个法门,究竟圆满的智慧,彻底的悲心,教导我们这一生当中作佛的法门。「大愿大行」,佛的愿望是希望一切众生快快成佛,这是大愿;教给我们立刻成佛的方法,这是大行,没有比这个行门更大的。「中道」是不偏在两边,「第一义」就是究竟义。「是第一义空之义」,第一义空就是真如本性,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教下所谓大开圆解,念佛人的理一心不乱,都是属於第一义空。「是令信解受持者成佛之义。且一言一字,含义无穷,其深无底,故曰甚深。」一乘究竟圆满了义的大经,《金刚经》是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也是的。一般学佛的人,只知道《华严》、《法华》是大乘了义经典,而不知《华严》、《法华》的归宿是净土,《华严》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如果没有普贤菩萨导归极乐,《华严》就不圆满。所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华严》的归宿。《华严》是了义,《无量寿经》是了义之了义,《华严》是一乘,《无量寿经》是一乘当中的一乘,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凡是小看净土,轻视净土,实实在在讲,他对大乘经没念通、没看明白,才生起这些误会。

【3、长老如是自陈,意在开示大众,如是甚深经典,切不可执着文字,切不可向外驰求。当摄六根,返照自性(净念相继)。乃得开见地,了解经中甚深义趣。】

「长老如是自陈」,陈是陈说,向释迦牟尼佛陈说。「意在开示大众,如是甚深经典,切不可执着文字,切不可向外驰求。」佛在「奉持」这一段给我们说明,要离名字相、要离言说相、要离境界相,这说得很清楚了。马鸣菩萨根据经义,造《大乘起信论》,教给我们修学的态度,与这一段经文完全相应。他教给我们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怎么个离法?「当摄六根,返照自性。」这两句话是观世音菩萨用功的方法。在《楞严经》第六卷,「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菩萨告诉我们,他修行证果的方法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用功的方法。这个意思我们在前面也说过。怎么返照?照是用真心,真心是照。诸位要晓得,妄心是思想;你想想看,那是用妄心。想,心上出了一个妄相,出了一个假相;思,心里面有分别。有分别是思,有执着是想。一想,有执着才有相。有分别,那划界限,「田」就是划界限,界限是分别。一有分别,心就有界限;一有执着,心里面就有相。所以思跟想是妄心,不用那个,用「照」,照是真心。把分别妄想统统去掉,那个心的作用就是照。照是教你返照,返照就是不要照相,要照性,这就是返闻闻自性;换句话说,你要观察一切万相的体性,不要去着相,这就是明心见性。返照自性跟明心见性是一个意思、一个境界。如果不会的话,我们就用另外一个方法,「净念相继」。净念相继虽然不是返照自性,如果是一味用功,绝不改变,功夫到了相当的程度,自自然然就见性,就入这个境界。所以一句佛号念下去,念到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乱,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乱,就是这个境界了。方法不同,功夫用得力,境界相同。

「乃得开见地」,开见地就是大彻大悟,我们平常讲开悟!「了解经中甚深义趣」,开悟的相是什么?一乘经、大乘经,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那是开悟。我们今天不悟,为什么不悟?有障碍。什么是障碍?妄想、分别、执着,这是世尊在《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的智慧是甚深般若,一切众生都有。德相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本来都是这样的,不是像现在长得丑怪怪的。我们相貌多好,都有像佛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我们的好相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的智慧跑到哪里去了?佛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是一语道破,我们就被妄想执着害了。现前的身、现前的相,怎么来的?妄想执着变现出来的,哪里会有好相?佛菩萨的相为什么那么圆满?他没有妄想、没有执着,他是自性里头本来现出那个相,本来的相好,本来的相圆满。所以佛在这个地方跟我们讲真话,一定要离妄想执着,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做。

也许有人要问,在日常生活当中,我要是离了名字相、离了言说相,那就不说话了,那不变成哑巴?离了名字相,人家问我,「这个叫什么?」不晓得,它没有名字,这还行吗?这样学佛,给诸位说,不开智慧,这叫呆了,变成佛呆子。念书就变成书呆子,学佛就变成佛呆子,你把《金刚经》的意思完全错会了。佛教我们离,心里面离,心里面不要执着,说话没有关系。名字、言说,我们要用它,要用不能执着,要知道假名假相,它不碍事,碍事的是什么?执着。佛教给我们离一切相,学过唯识的人,我讲就比较方便。学过唯识的人懂得,我们现前外面境界相是阿赖耶识的本质相分,这个不能离的,佛不是教我们离这个。佛教导我们离什么?离末那、意识、前五识,心心所的相分,这个东西要不得,这个东西决定是害人的。就是你心里面执着的那个相分,要离这个相。阿赖耶识本质相分,说老实话那不相干的;心心所的相分,这个东西很讨厌。我们再说得明白一点,外面这个境界相,我们真的看到了吗?真的接触到了吗?没有!永远接触不到。我们手拿到这个,这是不是真拿到了?你要认为真拿到,你迷了!我们这个身体是一个机器,我在哪里?在里面操纵这个机器。我们抓的,就像我们架的那个怪手在外头抓泥巴一样,一畚箕、一畚箕的拿出来,是不是他自己手拿的?不是的。他利用机械的手臂去拿的,我们这个身体是机械。我绝对不能够直接见到、接触到外面境界。我们眼睛看的这个花,是不是你真看到的?不是的。这个花,这是本质相,我们眼睛像个照相机,眼根把这个景象映到里面,里面那个相(影像相分)跟外面的相(本质相分)一样,就像照相的底片一样,我们眼见是见底片的相,没有缘到外头的相。佛家的唯识学是非常有味道的心理学,告诉你,我们的确没有接触到外头的境界。什么人可以真正接触外面境界(就是说怪手机器从车出来接触外面境界)?八地菩萨。八地菩萨才有能力,真正离开了。我们平常就像驾车一样,在车里面没出来,看到外面的境界是隔着玻璃看的,不是直接的,拿外面东西是用机器手臂去拿,不是自己。这是跟你讲真相,这个不能再多讲,愈讲愈迷糊了,非常有味道!你要是懂得佛法,真有味道。你自己以为接触到外面境界,那是误会,那叫迷惑颠倒。所以照佛的话去做,没错!这是真正给你开智慧。

【4、人之学道,浅深次第,丝毫勉强不得。时节因缘,亦丝毫勉强不得。发大悲心者,亦复性急不得,以机教必须相扣故。】

「人之学道,浅深次第,丝毫勉强不得。」这个要记住,我们学东西就会很快乐、很自在,丝毫勉强不得。「时节因缘,亦丝毫勉强不得。」时节是时间。在哪一个阶段,修学某一个法门,也是一定的,也不能勉强,勉强必定是徒劳无功,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自己的能力,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自己所需要的,大众所需要的,要考量清楚,然后我们抉择法门就容易了。不是说这部经好,我要学它,有没有能力学?这个法门好,我想修,有没有能力修?我初学佛时,很多人告诉我禅好、密好,我接触,是真好,到最后想想没有能力修,就把它舍掉了。

譬如禅,禅要修得定,不要讲开悟,讲得禅定,初禅在禅定里面是最低的,欲要离,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离不是外面境界离,心上离。财色名食睡,真的都不动心,真的心里面若无其事,这才能达到初禅。我做做,办不到,事上可以离,心上离不掉,起心动念还是有,才晓得这个事情难,太难!不是装模作样盘腿面壁,那个我也能做,我过去坐过四个小时不动,我可以面壁双盘坐四个小时,心里面还会动心、还会动念头,才知道这个难。心里面念头不断,你那个定修得再好,叫欲界定,初禅天没分。这才知道不行,自己没有办法,那个法门没有法子修。

密法里面三密相应,那个神咒那么长,好难念!我们又有一个习气,总是喜欢样样搞清楚,密咒又不讲的,就一直这样念,又不解意思的,这个兴趣就不高了。所以才晓得不容易!何况密的境界是真高,我第一个老师是章嘉大师,我虽然没有跟他学密法,但是密教那些知识我知道的很多,我晓得那个相当不容易,那不是普通人能够学得成功的。后来再到处看看,只有这个念佛还靠得住,还有点把握,可以带业往生,这个还行!除了这个法门之外,没路好走了,这是真的,所以死心塌地老实念佛。晚年再讲这些大经,这不是为自己讲的,这是舍己为人,牺牲自己的功夫,牺牲自己的品位,希望这些大法还能够传下去,帮助佛法延续下去,这是不得已做这个事情。所以要晓得浅深次第不能勉强,时节因缘也不能勉强,然后你的心自然就定,自然就清净。

「发大悲心者,亦复性急不得。」有些人性子很急,希望赶快成就,那是很难的。时节因缘不到,慢慢等,不可以着急。好事,自古就有说好事多磨,哪有那么容易成就的?一桩好事的成就,这个地方讲时节因缘不能勉强,第一个是自己的福报现前,第二是众生有福,这个好事才能成就。自己福报现前,众生没福,这事情不能做。譬如我们自己有福报,福报现前了,我想做个好事,在这个地方建一个道场,请法师来弘法利生,好事情!学须达多长者,建只树给孤独园,结果请来的法师没有几天,天天打架,争夺庙产,那不就完了,好事变成坏事。这是众生的福报不现前!必须许许多多的因缘凑合起来,那一桩好事才真正成就,不容易!各个方面有一个方面不成就,就有缺陷,就有遗憾。所以这是要有智慧,没有智慧观察,没有冷静的头脑,那就太难了。《金刚般若》就是教我们有能力观察、有能力抉择。「以机教必须相扣」,教是教化,机是众生的根机成熟,法缘才殊胜。教的人有功,学的人得度,才有这样好的效果,所以一切急不得。这个因缘有没有方法把它促成?这个可以的。用什么方法来促成?断恶修善、积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是正确的方法、正当的方法。如果用其他的方法,什么技巧,那个可能愈搞愈糟糕,不但机缘不能提前,可能反而延后,所以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

【5、可见看经闻法,必应将往昔成见,一扫而空,始有契入之望。一有成见,便障道眼。】

这话很重要!现代人,说实在的话,在遇到佛法、闻法的缘上来说,比古人超过太多了。古时候一个法师讲经说法,都是在寺院里面,你要想听经,你要到他那个道场。在家居士也可以去讨经单,他讲一个月,我在这个地方住一个月,来听经听一个月。你得有空闲,如果你有工作,工作不能放下,你哪有时间去听经。又没有交通工具,远近都得走路去,非常辛苦!经书也没有,想得一本经书,要自己去抄,哪有现在这么方便!现在是方便太多了,有不少法师在电台上讲经,你都不必出门,家里打开电视机就在家里听,无线电广播走到路上也可以听。现在多方便!古人真正是不敢想像,现在的人福报太大了。福报大反而有障碍,什么障碍?成见太深,听得太多、看得太多,太杂太乱。本来你只有一个烦恼障障住你,现在搞这么多成见,这增长所知障,你还能开得了悟吗?你还会有成就吗?不可能。你学得愈多,就是你的所知障愈重。所知障天天在增加,你知道的事情愈多,你的烦恼愈多,你每天所增长的是烦恼障、所知障。

现代人因缘具足,可惜善根福德不具足,成就反而不如古人。古人没有这么方便,接触不到,非常单纯、非常老实。有人一生就跟一个老师,我们在《高僧传》、《语录》、《居士传》里面看到的。一个老师领路是一条路,所以他的成就快速、容易,三、五年开悟,根性钝一点的,十年、二十年开悟,这我们都看到的。我们现在学佛,愈学愈糟,错在哪里?就是此地讲的成见太深。必须统统放下,让这个心乾乾净净、一尘不染。六祖惠能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你什么时候到本来无一物,你就是法器。佛门讲法器,有资格接受如来的大法。你心里面有一物存在,难!不但老师没办法教你,佛也没办法教你,你有了成见在,必须把成见一扫而空。

我过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一见面,我把我的意思说出来,要拜他做老师跟他学习。他的三个条件,第三条就是:你从前所学的,我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从头学起。就是这一句话。其实我在跟李老师之前,只跟一个老师章嘉大师,我跟他三年。章嘉大师,李老师非常佩服,那是真正了不起的人,他的行住坐卧,确实都像在定中一样。他的动作缓慢,走路也慢、说话也慢,你跟他接触,你会感觉到他在定中,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们看过许许多多出家修行人,还没有看到像他那个样子的,真是令人佩服。我跟他三年,李老师说那三年学的统统不承认,要一扫而空,来接受他的教导,这才行!教学最怕有成见。

我们今天要求善知识,难,太难了!所以没有法子,我才劝勉同学找古人,古人不会拒绝。你们学《弥陀经要解》的,找蕅益大师做老师,蕅益大师不会拒绝。怎样他才真正是你的老师?你要把成见一扫而空,专门接受他一个人的教诲,你就是蕅益大师的学生。我念他的《要解》念得有困难,里面不懂怎么办?把经本放下,拜佛,什么都不想,一直拜佛,拜个两百拜、三百拜,豁然就通了。这个经验我很丰富,我常有。我在台中学《普贤菩萨行愿品》,那是我帮别人学的,其实我学了,他没学到。我一个同学,他发心讲《普贤行愿品》,讲稿写不下去了,他的工作很忙,要我替他写讲稿,一个星期写八千字的讲稿给他,我写让他去讲。我在底下听了不是味道,我自己上台讲,比他讲得痛快。写不出来怎么办?我那个时候写这个讲稿是参考两个注解,主要的注解是清凉大师的疏钞,用慈舟法师注子做帮助,慈舟法师注得很浅,主要是用清凉的。写不出来就统统放下,拜普贤菩萨,拜上两、三百拜,意思来了,拿起笔写都来不及,常有的事情。求佛菩萨,感应不可思议!千万不要去想,这个不懂地方去想,会把头脑想坏,想出病出来了,还不通。纵然被你想出来,可能想错了,不如不想,拜佛求感应,这个方法也是李老师教给我的,我们做了非常有效。

「一有成见,便障道眼」,这四个字我们要记住,决定不能有成见。我们在这个时代求学、学经,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古人的注子,学哪个注子,这个人就是我的老师,我就跟他一个人学,决定不参考第二个人讲的,就跟李老师当年所说的,你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任何法师、大德、居士讲经说法,统统不可以听。只听一个人的,我们要守住这个原则。我们取蕅益的注子,就取他的;取莲池的《疏钞》,就依疏钞,就要把《要解》离开,这样才能成功,这样子你才是蕅益、莲池的学生。所以一家之言,这叫私淑弟子。

七四、劝信解约现前劝明成就

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这是劝我们,从真实成就上来劝导。

【1、清净即是无相,如前以不住六尘生心,为清净心。正明住尘即是着相,少着相便非清净矣。】

「清净即是无相,如前以不住六尘生心,为清净心。」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法里面包括佛法。心里面住着佛法,你也错了,你的心也不清净。所以,佛才真的叫大智大悲。佛教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佛法要不要学?要学。经要念,不放在心上,心要空,心不可以有染着。心空,空就灵,灵就是智慧,心就生智慧,就生实相,实相是般若。心里面有一物,就迷了,就糊涂了,智慧就不能现前,心要清净。我们研究经,研究不通时,为什么统统放下来拜佛就通了?心清净,没东西了。法也放下了,没有东西的时候他就灵光了,他智慧就现前,不通的地方自然就通了,这是理,佛菩萨冥冥当中加持那是事,理事圆融,理事无碍。如果你在拜佛,「佛菩萨!我这一句不通,求你加持我、保佑我」。你拜一千拜也不会通,为什么?你心里面有一物。你没放下,没有办法感应。经上有不通的,放下,不想了,恭恭敬敬拜佛,以诚敬心去拜,一个妄念都没有,拜上三百拜差不多要一个半钟点。心定下来、静下来一个半钟点,智慧就生,智慧就现前。这个法子很有效,自古至今多少人都用这个办法。所以不可以住六尘生心,法尘也包括在其中。「住尘即是着相,少着相便非清净矣」,心就不清净了。实际上说,我们念佛也修清净心,不如拜佛好,拜佛那个感应很快速。

【2、『信心清净』,谓由信此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而得一心清净。虽只说一信字,而解、行、证并摄在内。】

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特别是了义经典里面,一个字就含摄有许多意思。说一个「信」,信、解、行、证都在这个字里面,所以这个信是圆满的,是究竟的,后面解行证要是缺少一个,信就不圆满、就不究竟;说一个「解」,解里面有信、有行、有证;说「行」,行里面有信、有解、有证;说「证」,证里面有信、有解、有行;一而四,四而一,任何一个字都含摄其他的,圆圆满满的包括在其中,这样的信心就清净了。「信此文字般若」,佛在经上讲的这些话,真的相信。为什么会真相信?明白了,意思真懂,可见这个信不是迷信,不是强信,是正信。佛讲这个道理我都明白,我相信他,一点都不迷惑。我信了之后,我就要去做,做了之后,证明我相信的是真的,证明佛讲的不假,在做的当中证实。信解行证,证的是什么?证的就是前面信解行是一不是二,把它证明。不是离开信解行,别有东西为你所证,那就错了。由此可知,那个证在哪里?证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里面证实了。就像释迦牟尼佛着衣持钵,那个里面就证实了,究竟圆满的佛法,就在着衣持钵里面显现出来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生活在究竟圆满般若波罗蜜之中,点点滴滴都是圆满般若波罗蜜。穿衣是的,一丝毫欠缺都没有,吃饭也是的,走路也是的,讲经说法更不必说,样样都圆满,那个生活才叫做大圆满。密宗有大圆满法,真正叫大圆满。

反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在过的这个日子,我们穿衣烦恼,出个门,挑这个、挑那个,不晓得穿哪一件好。女居士比男居士就更难,不晓得怎么挑着好!吃饭不晓得吃什么好?没有一样不生烦恼。我们生活在大烦恼当中,哪里有佛菩萨那么圆满的智慧!你要是把这些事实搞清楚,才晓得佛是非学不可,不学太苦了,不学不知道怎么过日子,糊里糊涂过一生,真叫醉生梦死。学了佛之后就明白了,转烦恼为菩提,转烦恼的生活为智慧的生活,这是学佛的好处,整个人生都转变过来了。佛法不能不学,特别是我们提到的这几部大乘经,这几部大乘经可以说都是直截了当,没有委曲婉转,学了马上就有用,活学活用,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